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陳兵教授:佛弟子必愛國論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怎樣做一個合格的佛弟子?人們對佛教的印象總是躲在深山老林中打坐修行,這才叫“學佛”。佛弟子應該怎樣盡自己各方面的責任——家庭、社會、甚至對自己的祖國。陳兵教授一席話,茅塞頓開。 佛弟子必愛國論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和許多民族的光榮傳統,愛國,歷來被認為是做人應守的本分。當今振興華夏,建設兩個文明,尤需熾烈的愛國心作精神能源。作為中華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的佛教,實以愛國主義為重要教義,具有愛國主義的優良傳統。

為佛弟子 必報國恩

從根本上講,佛法,是超越國界、民族、世間的,世間的民族、國家等界畛,在佛家以盡法界為懷的廣大心海中,是不足執著的人為鴻溝。正因為如此,當佛家走入世間面向人類施設教化時,才十分珍重它立足之地的國土和人民。欲“盡莊嚴一切世界”(《華嚴經》),何況生我育我的祖國!欲利樂盡法界一切有情,何況供我養我的祖國人民!已離一切分別心的佛陀,生前便曾作過熱愛祖國的示范:拘薩羅國琉璃王興師侵犯釋迦牟尼佛故國迦毗羅衛,釋迦佛雖以神通明見釋迦族宿業難移,應被琉璃王誅滅,但還是力圖挽救。他老人家故意在琉璃王將經過的路邊的一株枯樹下打坐,琉璃王遙見是佛,下車禮問:“好樹多的是,世尊您為何要坐在這株枯樹下?”佛答言:“親族之蔭,勝於外人!”琉璃王被感動,引兵歸國。後來琉璃王受惡人挑唆,再度率兵攻克迦毗羅衛,誅殺佛之親族,佛因此頭痛“如被石壓”,親率眾比丘去看望被琉璃王砍斷手足的五百名釋迦族烈女,說法撫慰,使她們得離創痛,皆生天上。[1]佛愛國愛民的一片至情,於此可見。

佛多次教誨弟子:須將知恩報恩作為必須盡的義務,作為大乘菩薩道的重要內容。須報之恩,一般說為四種,有父母恩、眾生恩、國王恩、三寶恩四恩及天下恩、國王恩、師尊恩、父母恩四恩等說法。《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二〈報恩品〉雲:


世間之恩,有其四種:一父母恩,二眾生恩,三國王恩,四三寶恩。如是四恩,一切眾生平等荷負。

將國王恩置於三寶恩之前,可見其重視程度。該經中強調:“國王恩者,福德最勝”。為什麼?因為國王肩負教化人民、治理天下的重任,對人民的安樂起著至為重要的作用,能使人民避免他國侵逼、自界叛逆、饑馑、疾疫、災荒等恐怖。經中譬喻說:

譬如世間一切堂殿,柱為根本,人民豐樂,王為根本,依王有故;亦如梵王能生萬物,聖王能生治國之法,利眾生故;如日天子能照世間,聖王亦能觀察天下人安樂故。王失正治,人無所依。

人若離了國家,便如浪子無家可歸,淒惶孤苦,無所依靠。一個國家中所有的人民,都沐浴在國王的德晖中,其所有的事業成就,都有國王的一份功勞。如經所言:

若王國內一人修善,其所作福皆為七分,造善之人得其五分,於彼國王常獲二分。

既然有大恩於我,作為人民的佛弟子,理應知恩報恩,報效國家,盡忠盡職。

佛當時說法,針對的是古代社會的聽眾,按當時社會制度,國王乃國家之代表,故教人報國王恩。在教誡人民報國王恩的同時,佛諄諄教誨國王:須以正法治國,加強自身修養,愛民如子,率導人民奉行十善,依法懲治惡人,使國土安寧,人民豐樂。在《金光明經》、《孛經》、《出愛王經》、《大薩遮尼干子經》等經中,佛對王法政道有很詳悉的開示。

在現代社會,佛說的報國王恩,自不宜限於國家元首,而應理解為現代愛國主義意義上的國家、祖國。這一意義上的國家、祖國,包括祖國的山河大地、人民、國家領導人、光榮歷史、民族文化、優良傳統,乃至祖國大地上的佛教名勝寺塔、法物、僧寶等,實際包括了《心地觀經》等所說四恩的全部。

顯而易見,一個人自來到這個世界起,便一天也離不開國澤民恩,其生存,是自己身心與國澤民恩因緣合集的過程。一個佛教徒,即使出家入山獨自修行,也離不開國澤民恩的外緣:離不開國家領導經營籌劃所造成的社會安定,離不開軍人守衛國界、警察維護治安所帶來的安全感,離不開農民種田供給食物、工人勞作提供衣服用具,離不開教師辛勤培育灌輸文化知識,……乃至離不開整個國家、全體人民。

佛法從緣起及因果的角度,強調報答國恩的必要性。依緣起、因果之理,報恩,乃順應因果律之智能者所行,報恩必得福報,若不報恩,必得惡報。《心地觀經·報恩品》謂“世間凡夫無慧眼,迷於恩處失妙果”。龍樹菩薩《中觀寶鬘論》雲:

忘恩起貪著,後難獲義利。

人若不報效國家,便如同不孝父母,從人性來講是有昧天良,從因果來講是負了業債。現在有些青年人,從小受國家教育,靠國家供給出國留學,因貪戀國外生活條件之優裕,學成而不歸國報答祖邦。從佛法看,這種人便欠了國家的債。至於那種出賣國家利益者,從佛法看來更是極大惡人。

對於修學大乘菩薩道者來講,佛法報答四恩的要求就更高了,大乘要求菩薩行者無條件地以全部身心報答四恩,永無止息,將此報恩心貫徹於六度四攝的始終,視一切眾生皆為自己的大恩人,精誠報效,如日“普照一切,不求反報”。[2]報答國恩,當然包含在內。

遵循佛祖教誡,佛教歷來重視報答國恩,佛教徒中,出過不少愛國名人。從捨身求法、揚國威於域外的法顯、玄奘、義淨,禁煙抗英的民族英雄林則徐,為維新變法從容就義的譚嗣同,到近現代投身革命的宗仰和尚、抗日戰爭中的僧伽救護隊及奔走南洋鼓動抗日救國的太虛,“念佛不忘救國”的弘一,佛弟子赤心愛國者不計其數,愛國愛民蔚成風氣。即便是一般出家的僧尼,每日朝暮課誦,都要祈禱回向,祝願“三途八難俱離苦,四恩三有盡沾恩,國界安寧兵革消,風調雨順民安樂”。寺院經像,實際上是弘揚傳統文化、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場所。夏蓮居居士說得好:

真佛徒必能勤儉愛國,……真佛徒必能擁護社會主義,真佛徒必能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3]

此言大有深意。中國佛教協會成立以來,高揚“愛國愛教”的旗幟,號召佛教徒發揚愛國主義精神,譜寫下了佛教徒愛國報國的一頁頁新篇章。

國與教同興衰

從佛法“依正不二”的眼光看,佛教的命運與國運緊密聯結,國興則教興,國衰則教衰。而國家命運,又是全國人民命運的根本。“四十華嚴”卷十二有偈雲:

人以王為命,王以法為身,

世道既和平,佛法由茲始。

指示佛法、國家、人民三者互相依賴的關系,十分精赅。國家﹙王﹚為全體人民生命之本,國家﹙王﹚以正法為強盛安定之本,以正法治世,才能保障和平安定,有了和平安定的政治環境和國家政策法令的保護,有了和平安定環境下生活豐樂、文化較高、精神需要豐富的人民,佛法才有傳播弘揚的基礎和條件。如“四十華嚴”所說:

國有君王,一切獲安,是故人王為一切眾生安樂之本。在家出家,精心道檢,皆依王國而得住持、演化流布。若無王力,功行不成,法滅無余,況能利濟!是故所修一切功德,六分之一,常屬國王。

如果國家不安定,人民衣食難保,居不遑安,何暇顧及佛法?尤其是國家若不保護佛教,佛教只有衰落滅絕,哪裡談得上弘揚鼎盛。當然,一個不保護人民信仰自由、不依起碼的正法﹙揚善抑惡等﹚治世的國家,也不可能富強安定。這有數千年史實作證:公元八、九世紀以後,印度佛教衰頹,回教軍不斷侵伐,其所至焚寺屠僧,強迫人民改信回教,隨十三世紀初佛教之滅絕,印度國勢亦從此一蹶不振,再未出現佛教時代的強國盛世。中國歷史上,多次兵革戰亂中,佛教都備受摧殘破壞。尤鴉片戰爭以來,國運日衰,佛教亦隨之不昌。“文革”橫掃四舊,佛教失去政策法令之保護,遭受空前浩劫,全國人民亦飽經劫難,國民經濟瀕臨崩潰的邊緣。中共中央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隨撥亂反正、改革開放,佛教逐漸復蘇,國家經濟文化亦日見繁榮。這其中的因緣,值得人們研討參究。

振興華夏,促進經濟文化騰飛,將祖國建設成一個繁榮昌盛的現代化強國,是全國人民的奮斗目標,乃全國人民根本利益的集中體現。作為中國公民一分子的中國佛教徒,當然責無旁貸,肩負著振邦興國、建設兩個文明的重任。振興華夏,對佛教徒來講,不僅事關自家切身利益,關系全民利益,關系佛教之振興,而且是菩薩道所必行。大乘菩薩道以“莊嚴國土”、“淨佛國土”、“利樂眾生”為菩薩事業,為成佛必行之道。《摩诃般若經》卷二六雲:

菩薩摩诃薩不淨佛國土,不成就眾生,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若連自己的國家都建設不好,不能令其居於世界強國之前列,不能使自己國家的人民豐樂自在,還談什麼淨佛國土、成佛度眾生!古人常言:“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句話曾鼓舞多少中華兒女赤誠報國、為國獻身。今天,對佛教徒來說,當以“振興華夏,佛子有責”為口號,積極投入國家建設,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在建設兩個文明的事業中勤修六度四攝,奉獻才智力量,以輝煌業績、實際行動,表現出佛教莊嚴國土、利樂眾生的宗旨。考慮問題、弘揚教法,不能僅從佛教教團的本位利益出發、從個人之了生死出發、從自己的廟子出發,應從國家民族的根本利益出發,從精神文明的建設出發,爭取發揮佛教的力量、佛法的智慧,為振興華夏,尤其是提高人民的道德素質和精神境界,作出應有的貢獻。寺廟僧人,雖不一定要奉獻物質財富於國家社會,也要以教化在家佛教徒積極參加國家建設為己任。人民道德水平低下,社會弊病得不到解決,國家建設發展緩慢,不應只歸咎於政府或天意,而應引咎於公民自身,引咎於佛教徒未能盡到應盡的責任。若能教化國民,人人都樹立高度的社會責任心,則華夏騰飛,指日可待。

建設祖國,振興佛教,對佛教徒來說,不僅應積極投身於國家建設,精勤奉獻,而且須致力於佛教自身的建設,力圖振興。振興佛教與振興華夏,有著密切關系,甚至可以說是一回事。因為佛教在人間,首先是一種社會教化體系,向人們提供安身立命之本,提供做人處世最根本的人生觀、倫理觀、價值觀,擔負著導世化眾、教育國民的職責,對文明的建設、國家的振興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佛教在中國流傳近兩千年,長期為中國精神文化三大支柱之一,起過化導民眾的巨大作用。在當今社會的各種文化體系中,佛教仍具傳統優勢,在社會上有崇高威望,在廣大民眾意識、潛意識中有深刻影響。佛教具有堪以適應現代社會的圓滿教義,思想內涵精深博大,能淨化人心、啟迪智慧,針治社會弊病,撥正文明走向。佛教以“法”為中心的智慧信仰,能給科學時代重理性、重實證的人們提供可靠的安身立命之本;佛教重智慧、重福德、重利樂眾生的價值觀,能提供正確的人生司南;佛教“諸法無我”的思想,可以警誡人們省察個人主義的危害;佛教大慈大悲、普渡眾生的精神,提供了高尚的道德准則;佛教五戒十善等行為規范及善惡業報之說,可以有效地遏制凶殺、偷盜、貪污、YIN亂、詐騙等惡行;佛教依正不二、自他不二的宗旨,可以啟發人們重視環境保護、社會公德,調節好人與自然界的關系;佛教報答四恩、布施奉獻之旨,可以動員人們為國家社會忘我貢獻,投入社會福利救濟活動。

當前,中國正值社會轉型時期,社會上道德觀念、價值觀念紊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泛濫,許多人被商品大潮沖昏了頭腦,一切向錢看,或紙醉金迷向下墮落,或因失去自我而迷惘,或因不能適應過快的社會變化,過快的生活節奏而心理失調,或因感人情世態之冷漠而悲觀失望。道德淪喪、貪污腐化、損公肥私、偷稅漏稅、詐騙劫盜、制造偽劣產品、販賣黃色音像、賣YIN嫖娼、吸毒販毒等丑惡現象層出不窮,嚴重妨礙著兩個文明的建設,破壞著社會正常秩序,污染著人心世風,亟需佛教以清涼法雨滋潤人心,滌除污垢,消毒化瘀,醫治社會弊病,挽正人心世風,提高人們的精神境界,指引人們正確地生活。若不能起到這種作用,便是佛弟子的失職。

然而,當今佛教的現狀,與時勢人心對佛教的要求相去甚遠。由於種種社會原因,佛教積弱不振,未能實現它從古代社會的僵硬模式向適應現代社會的新模式之完全轉型。教內人才缺乏,青黃不接,教徒素質偏低,缺乏應機弘法的智慧方便,弘法方式保守落後。一些寺廟,封建因素尚未完全肅清,在商品經濟浪潮沖擊下消極被動,信仰淡化,道風不整,終日經忏佛事,忘記了化導眾生積極建設人間淨土的本分職責。《出曜經》謂“己不被訓,焉能訓彼”若連佛教自身的建設都搞不好,豈能談得上化導眾生?豈能盡到引導眾生報答國恩、振興華夏的責任?時勢逼人,當急振奮。凡佛弟子,應以高度的責任心、熾熱的愛國愛教心,投入佛教建設、國家建設,不要讓“四恩齊報”只成一句口頭念誦的空言!

--------------------------------------------------------------------------------

[1]見《琉璃王經》等。

[2]見《琉璃王經》等。

[3]見黃念祖居士《淨語序》。

 

 

上一篇:妙蓮法師:往生有分 第一集 拜向靈巖山 佛種永心頭
下一篇:妙蓮法師:往生有分 第一集 人在淨土打佛七 - 沉明進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