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趙躍辰居士:七十空性論今诠 導讀 15.習慣認識與功能主義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15. 習慣認識與功能主義
 
    一般來說我們習慣的認識事物方式是“由體及用”。比如一個杯子,在我們的意識裡是認為存在一個“東西”,它能被看到、摸到、能盛水、能用來喝水等等,至於到底叫什麼名稱反而無關緊要,叫杯子或者cup都沒問題,只要大家約定俗成,共許承認即可。這樣的認識方式至少已經被極廣泛地應用了幾千年,直到今天仍舊是日常生活中認識的主流。之所以能得到如此廣泛的應用,是因為其簡明而方便。例如,想喝水時,我門想到“杯子”,通過這個中間概念聯想到其形狀,觸感,以及上次用過後放在哪裡,然後視覺搜索,找到杯子,拿來喝水。如果不是杯子這個中間概念,要把喝水跟某些具體形狀,觸感,上次用過的位置聯系到一起,大腦需要復雜得多的搜索、聯想和思維,換句話說,需要付出更多的能量成本。這樣的方便是巨大的,所以這個方式還會繼續被廣泛使用下去。然而,這種方式自然給人帶來對事物的“實有感”:杯子實有,是不依賴主觀意識的獨立客觀存在。
 
    稍微仔細的分析可以發現,“由體及用”的觀念頗為怪異。繼續以杯子為例,我們接觸杯子的任一方式,都是某種用,而實無一種辦法可以讓我們直接接觸到杯子的“體”。顯然體是一個虛無缥缈的,只在觀念上成立的“存在”,可是偏偏所有可以實際接觸的“用”都要說成是由不可觸及的“體”來。實際上,“體”是思維後添加的一個中間概念。這個中間概念並非必須,無此概念我們同樣能找到喝水的工具。這樣後來添加的概念,造成在認識上的不直接,同時對認識造成誤差。當誤差影響到對認識的准確性的時侯,這個為了方便而設立的概念就不得不被放棄。要注意,為了精確性放棄“體”這概念的並不僅僅是佛教,近代的數學家們做了同樣的事,就是功能主義。
 
    與普通的“由體及用”的認識方式相反,功能主義的認識方式是“集用稱名”。所謂功能就是用,功能主義只接受“用”的部分,而不認為“用”需要附著在某個“體”上。只是為了方便,將“用”,或者功能,的某些集聚起個名稱,作為這些功能集合的簡略稱呼。例如,象棋盤上直線橫走豎走能吃敵子的,叫“車”。而不是那個寫著車字的棋子是“車”。叫車的棋子掉了,換塊小石頭,說這個是“車”,亦即賦予這石子橫走豎走吃子的功能,那麼這石子就是車了。即使叫車的棋子沒丟,也照樣可以用石子做車而棄原來的棋子不用。至於下盲棋的時侯,根本不需要任何具體棋子,雙方走來走去,完全是功能的對戰。由此可見,功能主義的標准格式是:“同時具有a,b,c功能的,稱為X”。這裡沒有體的介入,只是功能的集聚與名稱,而名稱的設立僅僅是為了思維與表述交流的簡便。熟悉計算機OOP(Objective Oriented Programming)編程的讀者對此易於理解,Class就是集聚一些功能而稱名的。
 
    數學家們拋棄傳統方式改用功能主義,是因為傳統方式不能滿足現代數學對精密性的要求。而佛門棄傳統方式是為了破除將中間概念執為實有。中觀見對自體自相自性的批判,很大一部分就是指向這樣的實執。
 
    雖然由體及用的認識方式不夠精密,在沒有高度精密性要求的日常生活中,仍舊會被廣泛使用。
 

上一篇:惟覺法師:八關齋戒
下一篇:惟覺法師:八大人覺經 釋經題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