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居士文章
其它:佛學思想教學中的幾個問題(汪道波)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佛學思想教學中的幾個問題 汪道波 閩南佛學
早在今年一月七日,樸老就提出佛學思想教學任務是:“中國佛教在新的歷史時期和殊勝外緣下,正處在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的歷史轉折關頭,而佛教人才基本上正處於青黃不接的狀況。所以,培養出足夠數量的合格稱職的佛教人才就成為實現歷史性轉折的關鍵”。 佛教人才來源於廣大的青少年們。要教育他們對佛教有正確認識,弘揚佛教思想,在生活中實踐佛家思想。放棄、奉獻、超越、完善自我。下面,結合中小學教材,談談教材涉及到佛學思想教學中存在的幾個問題,供各位法師、居士參考。 一、教材的可溶性和可縮性結合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公民有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中小學生們年齡一般都在6—16歲之間,不具備公民條件,有沒有信仰宗教不信仰宗教自由,《憲法》未做明確規定。但是,作為教育基本法律的《中小學教學大綱》沒有開設宗教課程。這說明,國家並不主張提倡青少年信仰宗教。因此,作為教師不宜在中小學隨意開設宗教信仰課程。盡管這樣,我們仍然要恰如其分地對中小學生進行佛家思想教學。原因之一,佛家思想是我國和世界的優秀文化遺產,過去和現在都積極引導人們創造和偕美滿的生活。原因之二,中小學教材中都直接或間接涉及到佛家思想。特別是語文教材和歷史教材。 又由於佛家思想在中小學不設專門課程,只能結合有關課程教學進行。這樣,佛教教學就有一個能否被各科教學包容的問題。要讓教學包容佛家思想,教師必須考慮該思想內容教學與其它知識教學比例。毫無疑問,佛家思想教學只能是各科教學內容的其中很小部分。時間不是那麼充足,教學不能那麼自由,因此,選擇最能代表佛家思想的內容就成為突出問題。這樣的選擇又不能給人以歪曲佛家思想的感覺。既要正確選擇,又不能斷章取義,這就要求教師本人對佛家思想有深刻理解。精要深刻的佛家思想必須與有關知識教學有機結合。這個結合是最高級的溶解。這種可溶性使佛家思想教學在各科教學中具有可縮性。 可縮性既該詳講的內容一定不可略講。什麼樣內容該詳講呢?有三種內容:①佛家思想中精華部分。佛的宗旨,佛的意義;②歷史或語文學科中有爭議性的內容;⑧人們對佛存在的是非認識。教學時間充足,這些部分的知識必須詳講。但是,正如前面提到的那樣,佛學畢竟不是一門專業課,講述它就不能不考慮到一個更重要的問題:略講,不講。為保證詳講內容完整准確,對那些中小學生無法理解或不適宜了解的內容就略而不講。這即是佛學的可縮性。詳講和略講的處理都要基於一個根本:有利於引導中小學生正確認識佛學,改變他們受社會影響形成的錯誤認識。(佛學是迷信,引導人們消極,逃避現實,脫離矛盾。) 處理好佛學教學內容的可溶性與可縮性結合,有利於正確安排佛家思想教學。當前最關鍵的是,二者結合要澄清人們的糊塗觀念。我在引導中小學生閱讀古典名著《西游記》時就強調了這個問題。勿容置疑,《西游記》是一部千古絕唱,它肯定悟空保護唐僧玄奘法師西天取經,弘揚佛家光輝。但是,該書結尾對如來聖佛作了嘲諷,這是要予以批判的。《紅樓夢》一書也有相當部分內容涉及到佛學。賈母最信佛,卻縱子行望,王夫人念阿彌陀佛,卻又草菅人命。我們必須教育中小學生正確認識她們。謝冰心等名家散文都潛藏深刻的佛家思想。如果我們結合中小學語文歷史教材,則會發覺,其中的佛學思想是系統而完整的。 二、教法的靈活性與創造性結合 佛家思想博大精深,成人亦不易領會。我佛弟子若不用心學習,也不易領會,何況學童呢?尤其是中小學教學時間的限制,教師無法從容不迫敘述,只能點撥一二。作為教法至關重要。新鮮而生動的教法,會引起學生濃厚興趣,促使他們認真學習,領悟;教法古板而陳舊,則會使學生對佛學喪失學習信心。我在處理佛學教材時,力求教法的靈活性與創造性結合。 教學方法的靈活性主要有這麼幾點:教學時間的增減,教學內容的增減,教法的機智多樣。①教學時間的增減指的是如果學生對佛學興趣濃厚,有要求了解的意向,就隨時調整佛學教學與其它內容教學的比例,增加有關內容,力求使精心設計的提綱具體化豐富化,滿足學生的要求,如果因為教學內容的艱澀或教學方法的呆板,學生無法理解,表示出不願認識的意向,及時結束講述,以免拖堂造成他們產生厭惡佛學的情緒;②教學內容的增減,如我在教學內容的可縮性中講到的那樣,補充一點教學時間,可適當增加內容,反之,適當減少。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教學內容的增減必須服從於佛學提綱的總體設計;③教法的機智多樣體現在教學手段的隨機應變和多樣化上。關於這點,我在教法的創新性一段中細致敘述。 教法的創新性在於教者放棄舊的呆板式方法,創造靈活多樣的新方法。①故事與內容溶化。佛學沒正生以來,伴之以出現的是不少燦爛的人物和故事,每一個人物和每一個故事都濃縮了佛的一段歷史,溶入佛法的一段內容。講述這些故事,不但引起學生濃厚興趣,也可增加他們對佛學的了解;②電教手段的適發運用。錄音機放一段梵歌,敘述一段故事,幻燈映出我佛那聖法的形象,展示出我佛傳播佛學的豐功偉跡;③參觀寺院與請法師報告結合。對學生進行佛學最生動直觀的教育,有效方法莫過於帶領他們到寺院朝廟拜佛。我縣靈山寺中外皆知,為旅游聖地。學生親身耳聞目睹寺院誦經鳴鐘,心曠神怡,分外激動,對佛產生崇高的敬意,屆時法師對他們作生動哺育,其情感人,其景動人;④討論與作文結合。我經常給學生提出一系列問題;佛教是不是迷信?你怎樣實踐佛學偉大的思想?我常出的作文題目是:我對佛教的認識。少年兒童們對任何一門新奇的課充滿好奇,但這種好奇心持續不久,便會轉移興趣。怎樣保持他們對佛的濃厚興趣呢? 佛學教典有許多動人心弦的故事,寓含著豐富的內涵,對學生經常講述情節性強,佛弟子從戒學佛的故事,也有利於保持學生濃厚興趣的,經常提出讓中小學生的理解不到的問題,引導他們思考。如釋迦牟尼出世以來艱難一生,為的是什麼?玄奘法師歷盡千辛萬苦,西天取經值不值得?總之,不論何種方法,都是教育中小學生認識:如來佛祖和人類任何一位偉大文化思想名人一樣,永遠與人類共存。只要有地球,有人類,就有佛,即使地球消失,人類移到另外星球上,佛也必定生活在人類心中。 三、語言的精確性與生動性結合 我曾經到過不少寺院,朝拜過不少聖僧、法師、居士,向他們討教佛學。他們總是謙和地微笑,靜靜地聽完我的淺見以後,總是謙和卻又固執地糾正我使用的詞語。我喜歡說佛普濟眾生。而他們必定將“濟’’改為“度”。開始我總不為以然,隨著對佛教認識的加深,才悟出一字之改,體現出他們飽學佛教。表面看來,一字之變,關系不大,其實眾生沉浮在自我的苦海裡,尋岸無路。此時此刻,他們迫切希望我佛將他們度到佛光普照的岸上,而不僅僅是救濟。還需要勇氣、毅力、智慧、才華,這樣唯“度”能明。 從“度”和“濟”兩字含義區別,我們不能看出,佛教用字用詞用典精確性之高。要正確引導青少年信仰佛教,積極理解佛教,准確使用佛家語言是非常必要的。現行中小學教材因為種種緣故,在敘述佛家思想時,用語多為模糊不清的,甚至不少語言容易使人錯誤理解佛教。我們佛教弟子必須科學地准確地完整地解釋傳授佛家思想。這就要求我們本人要在學習佛家思想時做到心中有佛,無時無刻不感受到佛的光輝,要精研佛教古典,體悟要義,對佛教了如指掌,敘述方能做到准確。作為教師備課,讀遍萬卷書,上好幾十分鐘課,學生學有心得。 教學語言除了准確,更要生動。生動是准確的生命。怎樣使我們的語言精確而生動呢?除了精研佛教外,注意使用語言的藝術性。這個藝術性不是誇張,粉飾,而是恰如其分煉詞煉字。在教學中,一字之用,一詞之用,全講皆話,將學生導入一種講我兩溶境界。“涅槃”這個詞語的運用最恰當不過反映佛教用語的精確、生動了。郭沫若先生最是體悟出這個詞語的意思,他在名詩《鳳凰涅槃”》中說:“鳳與凰自我物性之後更生了。而我們不少教師在講到這首詩時,用一個俗詞注釋“涅槃”,其語曰:死也。將整個詞義釋得死氣沉沉,令人感受不到佛家弟子犧牲自我的崇高,更為新生的偉大。在其它教材中,也有不少類似情況。這些問題的產生,都說明作為教師,不具備傳授佛教資格——沒有佛教思想和人格修養。 大凡以上種種,以及不便於例舉的特殊詞匯,都提示我們佛家弟子在教學中把學會運用准確而生動語言作為一項基本功加以練習。准確而生動的語言在佛家思想教學中占第一位。縱使教學內容溶縮如何自如,教學手段運用如何自如,而教學用語模糊,呆板。都將使佛教教育失去根本意義,甚至導引中小學生們曲解佛教,反而是對我佛的亵渎。 在佛教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並不限於以上三個方面,但它們是目前較為突出的問題,有提出來與各位法師、居士,尤其是教師中的法師居士探討的必要。至於其它問題有待於以後逢緣再探討。總之,作為佛家弟子,作為人類靈魂工程師,我們必須認真向青少年傳授佛家思想,為佛教傳播培養出一大批合格人才,完成樸老提出的培養人才的任務。
|
|
|
|
|
|
上一篇:惟覺法師:情執的禍害
下一篇:惟覺法師:吃素與放生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