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王雷泉教授:蔣維喬《中國佛教史》提要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蔣維喬《中國佛教史》提要

王雷泉

    《中國佛教史》,一冊。現代蔣維喬撰,成於1928年。1931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現收入上海書店1989年版《民國叢書》第一輯中。

    蔣維喬(1872——1958),字竹莊,法名顯覺,別號因是子。江蘇武進人。1918年,建議在北京大學哲學系開設唯識課,為我國大學有佛學課之始。1922出任江蘇省教育廳廳長,主張毀寺興學,後因皈依谛閒法師,乃頓改以往作風。從政余暇,研究經教,禅淨共修、顯密兼備。1925年就任南京東南大學校長,曾在該校開講“佛教入門”、“百法明門論”等課。1929年為上海光華大學聘為哲學系教授,後歷任中文系教授、系主任、教務長等職,前後執教二十余年。主要著作有:《因是子靜坐法》、《佛學概論》、《佛教淺測》、《佛學綱要》、《大乘廣五蘊論注》、《中國近三百年哲學史》、《呂氏春秋匯校》等。

    本書為中國近代最早出版的一部系統的中國佛教通史,全書分四卷十八章。作者認為中國佛教在教理方面特別發達,而在歷史上向無有系統之典籍可供參考,“研求教理若有歷史為依據,則所得結果更益精確,是則歷史之研究,實是教理之輔助。”乃依據日本境野哲《支那佛教史綱》(史一如已於1923年譯為《中華佛教史》,為武昌佛學院教材),檢閱正續藏經予以改正、補充,並補敘了第十二章《造像與石經》、第十七章《近世之佛教》、第十八章《近世各宗》等三章。

    卷一敘述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計有《佛教東傳之期》、《佛經傳譯之初期》、《四大翻譯》、《佛教之弘傳與道教》、《隋唐以前之二大系統》(一)(二)、《禅之由來》等八章。蔣氏把佛學總結為泛神論、緣起論、實相論三大理論支柱。在第六章中,認為“因果二字,足以包括佛教全體。”以為小乘以因果論顯示世界之所由成,大乘則以實相論、緣起說表明世界之所由成及三界唯心的理論。由此理論的差異,印度佛教分為龍樹、世親二大系統,下及中國由鸠摩羅什及覺賢(佛陀跋陀羅)所傳之空、有二宗,以及由此而導出的天台、華嚴兩大思潮。並認為隋唐以前尚未有所謂宗派,對日本凝然在《三國佛法傳通緣起》及《內典塵露章》中所稱十三宗之說,持否定態度。

    卷二敘述淨土思想及隋唐建立的佛教各宗派,計有《極樂往生與兜率往生》、《天台宗之起原及其開創》、《嘉祥之三論宗》、《造像與石經》、《會昌以前之佛教概況》、《唐之諸宗》等六章。認為北魏之石窟造像及隋代靜琬所刻之石經,乃佛教史上重大事實,故增設一章以專門敘述之。石窟與石經,皆與北方統治者的毀佛運動有關,故不能僅看作美術而已。位於大同的雲崗石窟和洛陽的伊阙石窟,雖始於魏文成帝的復興佛法之後,然據志書所載,亦不限於帝王之家,人民亦多作此功德。石經可溯自北齊時的慧思,慮東土藏教有毀滅時,發願刻石藏,密封巖壑中,弟子靜琬,承師遺志,乃於涿州西北之白帶山(今之北京房山)鑿刻石經,自唐至遼,歷代續刻,迨元至正年間,仍有高麗僧慧月繼續此事。然蔣氏說明代以後刻經無聞,此語並不確切。

    卷三敘述中唐及宋以後的佛教,計有《華天之再興與唐武周世之破佛》、《宋以後之佛教》二章。詳述因佛教盛極之弊,引起狄仁傑、韓愈等憂世之士谏言。而在五十余年中,佛教經唐武宗和五代周世宗二次滅佛事件,“經典既失,人才亦稀,益陷於衰微矣。”認為我國佛教之末期,所應注意者,為諸教融合之傾向。“總之宋以後之佛教,唯禅獨盛;以無所羁束為高,其弊在放浪;因惹起其他教律之抗爭,不易一致;故眼光高大者,或謂禅教一致,或唱三學一源,以企其融合。”

    卷四補敘了清代和民國的內容,有《近世之佛教》、《近世各宗》二章。歷述順治、康熙、雍正、乾隆諸帝的參禅、崇佛、刻經,嘉慶以後,國勢凌替,佛教亦隨之衰頹。至光緒年間,隨西學輸入,士大夫競談變法,推翻墨守儒學之成見,研究佛學之風,亦勃然興起。居士佛教之勃興,對近世佛教的復興影響最大。最使蔣氏欽佩的有宋世隆、畢奇、周夢顏、彭紹升、鄭學川、楊文會和高鶴年。民國以來,佛教所以有興盛之曙光,其動機不外三端:(一)清末中外交通,西方學術輸入;科舉廢,學校興,學者思想解放,不復拘拘於儒家一孔之見;對於外來科學,固喜從事研究;而對古來相傳之學術,亦多為之整理;有文藝復興之現象;(二)佛典單本之流行,得之較易,喚起學人研究之興味。(三)元年至今二十余載,戰亂不息;民生因苦痛而覺悟,遂皈依佛教,以求精神之安慰;故有革命時善戰之軍人,亦一旦屏棄萬緣,祝發入空門。

    本書雖是編譯本,畢竟是中國最早用近代方式所撰之佛教通史。特別是自撰近世佛教部分,縷析各宗代表人物、流行情況和特點,對近代佛教史之研究有草創之功。(刊於《法音》1996 年 第 2 期)

——陳士強、王雷泉等主編:《中國學術名著提要·宗教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年。

 

上一篇:惟覺法師:禅七的意義──九十五年夏季學界精進禅七開示
下一篇:惟覺法師:九十六年新春團拜導師開示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