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居士文章
歐陽竟無居士:悲憤而後有學--歐陽竟無文集 第六編《儒典研究》《中庸》傳 緒言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中庸》傳 緒言 一、學有概論,乃有系統,雖不得全,猶知其概。孔學有系統談,止是《中庸》一書,《大學》猶所不及。顧幸有概論,而又為鄉願所誣,則與無概論等。雖然,概論而原無,不害其無;概論而亂有,實害其有。故欲探學,必辨概論。 二、認寂本體。人非喪心病狂,無不知重自家本體。何為本體?寂滅是也,寂滅非頑空無物也,乃****淨盡,滅無一亳,而後天理純全,盡情披露,寂滅寂然,是其相貌,故寂滅為本體也。天下充量,動曰全體,全體者,廣大義,顧廣大誰逾於寂?天下至竟,動曰實體,實體者,精微義,顧精微誰逾於寂?是故寂之為體也。體但名字,廣大精微之寂,則實相也。人但緣目前小境,不肯緣全體大寂者,小兒不知天廚糗備,自不捨手中餅餌,無怪然也。此有三事:一、錯;二、駭;三、怖。達者則異。一錯者,不知****亳不可留,不知天理別有乾坤,但認寂滅全體無存,此其錯也。韓愈誤清淨寂滅,遂惡清淨寂滅,並使千載至今,張冠李戴,豈不冤哉!人何以服韓而不信聖書難讀也,習易從也,蔽之為害也,須辨也。演若達多,晨朝攬鏡,自怪其頭,駭絕狂走,蓋由誤來,乃至惡自而駭自,寧有目而返自,故宜辨急也。誤而駭,駭而怖,然無可怖,魚日在水中,人日在寂中,寂焉可離,怖亦不得,但辨之,即啞然也。故欲研《中庸》,須先認寂。 三、為眾立教。止有寂滅,是大王路,曾無人道歧於天道,然人質有殊,而皆可堯舜,是以方便,依天道性,立人道教。依天道性,雖雜染種,而隨順清淨種,由隨順趣向,而引發轉變,乃胎脫其凡家生於聖。是則教與非教之判,判之於寂滅清淨是依,流轉雜染是隨而已,而世見不知也。形色天性也,然是雜染種寄居清淨種之場,而不可隨也。教之為捨染取淨依,於清淨而引發其種也。是故性無頓漸,而教有等差。 四、切求功夫。功夫止是一,不已而已,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是也。性修非二,二則功夫全然不是;性修非一,一則已至,不用功夫,故曰不已。不欺也,善推其所為也,苟能充之也,拳拳服膺也,固執也,立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同見其倚於衡也,一物也。心莫知其向,何所術而使之不已,然有二方便,曰:厚植善根,增上善知識。厚植善根,不外乎時習,譬如牧牛,若趨水草,狃之歸路,久則馴熟而有勢引。勢引者,根力強厚,如開導依,開前導後,謂之曰引。詩翁陳散原,一日謂予:作詩如有嗜好者,役命於瘾,轉輾不捨,功於是深,瘾之為言引也。善知識者:一、人;二、法;三、作觀;四、離擾。人,為師友;法,為圖書;作觀,如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如《淨行品》一百四十當願眾生;離擾,則可已之緣應遠離,持戒第一。 五、非一人之中庸,非高談性命之中庸。談者曰:習定是個人事,然則治天下國家,須終日擾攘耶?叢挫之謂何?故知非一人之中庸,而天下之中庸。談者曰:中庸高談性命,何補經權?然則所謂九經不必一誠耶?離位育參贊,誠不知其復何所為謂之實事。 六、非鄉願中庸。中國自孟子後數千年來,曾無豪傑,繼文而興,蓋誤於鄉願中庸也。狂狷中庸,義利之界嚴,取資之路寬;鄉願中庸,義利之實亂,取資之徑封。似義實利,別為一途,如半擇迦非男非女、亦男亦女,如不死矯亂非是非非、亦是亦非。其曰無過不及之謂中,則迷離恍惚,無地可蹈也;其曰平常之謂庸,隨俗浮沉,無萃可拔也。東海西海,聖人心理無不皆同,而斥為異端,簡為禅學,防為YIN聲女色,一不相避即入其玄,無非凡心支解聖量,遂使心思慧命,戕賊天下後世於邪慝之手,乃猶曰中庸法爾而然也,人皆盡承曰中庸法爾而然也,嗟乎冤哉! 為上六端,作《中庸傳》。 民國二十九年(1940)一月歐陽漸述於江津支那內學院
|
|
|
|
|
|
上一篇:聖嚴法師:禅門
下一篇:聖嚴法師:動靜皆自在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