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夢參老和尚:金剛經  

我們怎麼認識這個世界呢?現在我們學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來認識認識吧!從這個經來對照我們現在世界的情況。我們這部經要講的是因為問我講什麼,我說我現在學什麼講什麼;就是我念經,我每天念什麼經,我念的經第一個是金剛經,就先從金剛經講吧!能講到好久算好久。金剛經、彌陀經、普門品,或是以前講過的都重新講,講華嚴三品,有時間我們一直講。我現在念的十部,就在這十部一部一部講。講解的情況就按照我自己的心裡念這個經的時候所得,所得就是我自己的認識,或者我的觀感,或者我們說收獲。

我們做一件事總有個目的,我們要達到什麼目的?雖然是我們目的沒達到,這個中間過程我們是有收獲的,沒有白白浪費的,就是你收獲的大小就根據每個人的智慧的業障。學佛就是消業障的嘛!有的是從修行當中學消業障,有的你不學你又怎麼能修呢?這就指導我們的修行。現在我們就用般若波羅蜜經來對照檢查我們的思想跟般若波羅蜜經合不合?不合的你就改正一下。要用智慧來學,不是盲目的,也不是黑暗的,是光明的。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這部經是以喻,金剛就是比喻,般若波羅蜜就是法,法、喻結合來作為這個經的題,這就是這個經的題。有的是人、法、喻,有的是法、喻,有的是單喻,像金剛經就是光是喻,沒說法。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那就是法、喻結合。前頭再加一個佛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就是人、法、喻三個結合。有的經上說是佛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這是人、法、喻為體。有的說金剛經,是光喻為體。現在我們依著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這是喻、法為體。

金剛是比方,拿它比方什麼?比方般若的智慧。因為金剛經有“堅、利、明”三種功能。堅是堅固,能破壞一切,一切可不能破壞它,金剛有這個力量。在世間上,一切事物當中,金剛是最堅固的。利是鋒利,能摧毀一切。明,咱們知道金剛鑽石吧!能放光。因為它有這三種的功能,用金剛來比喻般若波羅蜜經。般若是印度話,般若波羅蜜就是以智慧,般若翻智慧,波羅蜜是彼岸,以智慧到達彼岸。這部經我們用智慧能夠了生死,斷煩惱。經是貫穿義,這個是我們此土的,經是中國話,佛的一切經典也翻作叫契經,契是契合的意思,上契於諸佛的心,下契於眾生的心,把佛心跟眾生心契合起來,所以叫契經。又者,經有貫穿義,在印度他都把些個華貫穿一起,這部經裡頭的意思,這一部經說了很多道理,就是它的道理,把這些個義理都貫穿到一起就成這麼一部經。這個經題就是用金剛為喻來顯示我們的智慧,用我們的智慧摧滅一切煩惱。在我們修道當中有一些過程,煩惱,也有些個障礙,那要用智慧摧毀它,這就是全經的名字。

那有些個問題說:為什麼不叫金剛智慧,為什麼叫般若?因為智慧是我們此土的方言,我們此土的方言它容易跟世間混淆,跟那個聰明就容易混淆了,所以保持原文,所以就保持般若,就不翻金剛智慧。在我們的國土當中,我們這個智慧到不了彼岸,所以保持原來的般若波羅蜜,因為以般若智慧才能到了彼岸。為什麼?為了般若就顯實體。咱們講了大方廣佛華嚴經、講了法華經,咱們知道性體,性體就是實體。體必具足相,體上顯出了一切相,這個相實體隨緣。實體就是我們講的性(性體),性體隨一切諸法之緣就成了妙用。這個用在什麼?這個實體隨著一切眾生的轉化,就他的業的化,也有轉到人道去,也有轉到畜生道去、轉到餓鬼道去、轉到地獄道去,還有轉到天道去。但是這個實體沒變,這個實相的本體沒變,但是它有六種相,就是六道的相。我們把這些個相又回來回歸到實體,這個就是般若了。般若即是實體,這個實體是什麼樣子呢?光明、堅固有這些個功能。

懂得這個經的含義了,我們就知道了我們要順著這一個軌道走,順著金剛般若波羅蜜這個軌道走,這給我們指出一個道。我們不是要修道嗎?不是要行動嗎?因為我們已經從體上起了用了,那你就要修行;要想修行就依著般若,般若就是修行正常的正道。般若在西藏的教義當中就是菩提道,菩提道即是般若道,但是你得具足三種功能。所以那金剛不是有三種功能嗎?一個破惑,把一切迷惑煩惱把它斷了;一個是利他,讓一切眾生都斷,那就是菩提道的三要道。第一個要厭離一切世間,第二個要大悲心度一切眾生,第三個究竟成了般若波羅蜜道。

所以金剛般若波羅蜜的體無相的,你不要執著,這個經的目的就要達到無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能見到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要想達到這個體無相,達到無相的體,那你得先從有相上下手。無相、無著、無礙的時候,你沒法用功,進入不進去,現在已經迷了,那就得假方便。方便是什麼?金剛經最後告訴我們以六相來作觀想,這六相都是無相的。作夢,夢裡的相你不能當成真的。觀想一切法如幻,像變化的、假的;如泡,像水泡,水泡一下就消失了,一起一消;像身的影子,一切的影子;如早晨的露水,太陽一出就沒有了;如電。“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這就是金剛經告訴我們的相,這個相是無相的,假它形容這個相。

這樣的意思就是方便善巧,佛跟我們說讓我們進入實相,直接的你進入不了,沒有這個智慧,有很多業障;業障就是夢幻泡影,別把它當成實的,一個破有相,一個破無相,乃至於非有非無相,都要破除。這就是經上第一句話的如是,就是這部經如是是指這說的,指法之詞,指著這部經如是。這個語氣是阿難說的,如是金剛經這一法可是我親自聽到的,所以這叫如是,指著這部經。又者,如如不動。咱們經常在講如如是無為,什麼都沒有做,乃至修成道了,你所有修的如夢幻泡影,都不是真實的,作即無作,這樣含義。我們修的是菩提道,沒有道可修,也沒有個菩提可得,單有個名字,究竟菩提,菩提的實體是什麼?等你證道了說不出來,非言說。

因為以這種的含義,金剛經它的目的是什麼?它的宗旨是什麼?無相,這部經是以無相為宗。什麼是這部經的體?無住。無相、無住。什麼是它的用?這得加個“妙”字,咱們講妙法蓮華經講妙講了很久,妙有,妙有非有。咱們現在都在妙有當中,相是有,沒有,假相,每個人都是假相一部分,以妙有為它的作用。

這部經在我們中國以前,從達摩祖師到中國以來,不立文字,直指明心,見性成佛,那金剛經的作用就大了。這就是金剛經,它的功用就是讓每一位學法的道友能夠悟得的理、悟得它的體,能夠見它的性。因為一般一切人類不能見自己的自性,以金剛無住無相為體,以悟理見性為法,先立理而後定法。什麼法?修什麼法?見性法。見什麼性?真如的本性。見真如的本性,但是這個本性是我們每個眾生本具足的。一切經所教導的語言、所立的文字,它只一個目標,悟得本性,見性成佛。所以不要從文字、不要從相上去學,金剛經是不立文字的,直指明心,見性成佛。這是我們學禅宗的,說禅門一炷香,立地成佛,勿勞懇啟,何假修證,這就是清淨本具有的佛性。我們沒法表達,說不可思議了,你想想不到的,大家議論議論不出來的。如果你讀經時候生起懷疑,你可以一切文字不立,你就默念不想,不假思惟,把一切妄想把它制止住,這樣就能契合你本性。

知道這部經的大義了,這部經就是這麼個目的。什麼目的?明心見性,直至成佛,就是這部經的本義。現在我們開始講經文,這種我們從經文裡頭再來了解。懸談很多了沒有什麼用,都是虛的空的,從經上再來理解能使大家信,先建立信心。假使我們問每位道友說你對佛法還沒有信心,沒有一個人能承認的;但是我承認,我承認我自己信心還不夠。這個信心是相信你自己的心,換句話說,相信你自己的本體,就是我們剛才所講的信,這個身體、你這個名字全是假的,不是你,那你去找找你自己吧!離開這個肉體,離開這個假的,我要到什麼地方找到我的真的呢?你帶著這麼一個問題來學金剛經,找找你本來的本性,就是找找你的真體。你們大家看經文。


【法會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如是我聞,這一般的在佛經上講“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六成證信序,這六種成就了,你來信金剛經般若波羅蜜這一個法門。第一個,這個經(阿難語氣)是我親自從佛那聞到的,可不是假的,這是就事上來說。那佛什麼時候說的呢?因緣和合了,大眾聚會到一起因緣和合了,因緣和合的時候。在什麼地點說這法?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說這個法。哪些個人聽?同時還有哪些個人?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這一共有六種。這一法門的法我親自聽到的,同時不光我聽到,還有一千二百五十人。佛在哪說呢?在祇樹給孤獨園說的。有說法人,有聞法人,有處所,有地點,有時間,什麼時間?因緣和合。這就事上講。

在理上講,如是,這部金剛經的法體就是如;是,不是假的,不是非。是非是非,這一真實法是真實的,不是非就是是,就是如是的真法。法體之法是真實的,所以叫如是。我聞,這是阿難的語氣,阿難在經上說他沒證得阿羅漢,其實他早證得了,他早證得我法皆空了,這叫大權示現,他權巧示現。這是阿難他自己敘說這部經,佛涅槃之後他結集這部經,結集哪部經都如是,是我親自聞到。這個聞是聞而不聞,不計我,沒有我執的聞,但是隨處世間假立,假名安立的。這有個我,他已經證得無我了,給別人說說我聞。要是無我,無我也無聞,連我都沒有了還從什麼聞呢?就像咱們學那緣起性空,隨緣而立。這部經講空的,但是隨緣,隨什麼緣?隨眾生緣,隨俗谛的緣,假名為我。所以說我聞,我親自從佛所說那聽到的。因為阿難尊者是結集佛所說的一代時教的,每部經都如是,都是如是我聞。

一時,什麼時間呢?沒有時間,只有因緣和合就那個時候,所以佛經上沒有時間的,絕不跟你定時間。為什麼?因為時間是不能定的,就是因緣和合了就現了,因緣別離了就沒有了;就是師資和合,有說者,有聽者,有法,就是這個時候。

佛是說法者,這個咱們大家都明白了,佛有三覺,三覺圓明。這咱們不講了,大家聽得多了。

捨衛國,就是處所,在中印度。祇樹給孤獨園,佛說法處,在捨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這個名字大家也聽得很多了,祇陀太子的樹,給孤獨長者的園,就是祇樹給孤獨園,就在捨衛國的城外,咱們說郊區,離這幾華裡。這個故事大家聽多了,咱們不再它講了。所以把祇陀太子跟給孤獨長者合而供養佛這個園。

大比丘,就是佛的常隨眾千二百五十人,常時在佛跟前,我們把比丘略微翻譯一下。比丘是印度話,中國話叫乞討的人,乞討什麼呢?向諸佛乞討法,向一切眾生乞討食,上求佛法,下乞飲食,這叫比丘,這叫乞士。在理上講還翻破惡,破除一切煩惱修成道果。還含著意思叫怖魔,一切魔鬼見到比丘就害怕,避免的,恭敬。但是我們有比丘、比丘尼怕鬼,我聽著好笑,我說:你是干什麼呀?他說我是干什麼的,我是個人。我說你這個人鬼怕你呀!不是你怕鬼。怖魔,不但一般的鬼,一切魔都怕。叫乞士、破惡、怖魔三種含義,所以稱為比丘。大數有好多?千二百五十人俱,金剛經只舉了十六個代表性的。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捨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在這一天突然間因緣成熟了。這部經的故事是這樣子的,是須菩提看見佛乞食回來,洗洗腳都坐下來,自己拿草敷座而坐,坐那坐了,故事開始。每天都如是,佛的生活。人人都有生活,佛也出去化緣,化飲食,穿上衣披好了,拿著缽到捨衛城捱家去討飯。討回來了,吃完了,把腳洗一洗,都坐在草地上。不像咱們預備這麼多墊子,這麼舒服,沒有的了。自己拿草坐一坐,敷地而坐。佛是天天如是的,要吃飯,天天如是的。平常因緣沒成熟,這一天因緣成熟了。怎麼樣成熟呢?


【善現啟請分第二】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
須菩提他就從他座位起來了,在大眾中從座位起。我們這個衣沒法偏袒右肩,知道嗎?印度披那個衣沒有勾環的,這樣披的,把它一放下來,這叫偏袒右肩,把這肩膀露下。因為天氣冷,一般的都是這樣圍著的,但是把這個膀子要露出來,咱們本身就露出來了。為什麼?要做事情,你披個衣不好做事情,把這衣放下;形式,偏袒右肩。把右膝蓋跪著,叫單跪,不是兩個腿都跪著的,右膝著地,一個腿跪著。雙手合掌,希有,世尊。須菩提這時候跟佛已經二十年了,佛說般若部的時候,已經說了阿含、說了方等才說般若部,說金剛經這時候須菩提跟佛已經將近二十年了,佛天天如是,那他今天開了悟了,這叫開了悟了。希有,世尊。因為須菩提在大眾中是上首弟子,住的久了。像咱們住了十年以上的,在普壽寺住十年、二十年的這叫上首的道友了,上首弟子了。須菩提在千二百五十人當中也是上首弟子了。這個是個問題,二十年佛天天如是,他現在才發現,發現什麼?希有。什麼事希有下文再講,稱贊佛希有。

須菩提生下來家裡頭就有怪異現象,倉庫什麼東西都空了、都沒有了,空了一段時間它又現了,所以他的名字叫空生、善現。這是他世間相所表現的,所以他的名字叫空生或者叫善現,表示他多劫他都是修空觀的,空而不空就善現,善現非有就是空生。在佛的弟子當中,千二百五十弟子當中,最高上首弟子,十大弟子當中須菩提是解空第一,他證得空是證得第一的。雖然大阿羅漢都是平等平等,斷了我執,這是斷惑是一樣的,但是功能當中各有不同的。所以在這個大弟子當中,須菩提是解空第一的,他悟得空理悟得最深,所以解悟得最早。因為他要請法,請佛說法,就說金剛經,就說的般若經。請法的儀式就從他的座位起來,頂禮佛足,偏袒右肩,右膝著地,這是請佛的儀式;要把衣服整理好,這是請佛的儀式。完了合掌就是要請要求化,合起雙掌來表示尊敬。

沒說話先贊歎佛說:世尊,你真了不起,你是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表達了兩句請法的意願。先贊歎,就像咱們要求人家,先捧捧人家,說幾句好聽的話,一樣的。這是理解了,贊歎完了才提問題。假使一切眾生發了菩提心,這個心發完了怎麼樣住不要再退,應雲何住,雲何降伏?說明了須菩提到現在還沒有空,解空第一而不空,一者是他自己心不能善住,還不能降伏他的心,兩個問號,心要住下就降伏住了,心住不了降伏不了。現在須菩提他已經要發菩提心、要想成佛,現在不算成佛,了生死,還沒成佛。二十年到現在才發,證了阿羅漢果自己還嫌不夠了,現在還不行,心還降伏不了,住不了。一者心不能住在菩提果上,二者不能善化眾生,他不能降伏他的心,讓他去化眾生發大悲心,救度眾生大慈大悲心,他感覺著他沒有。他所以要向佛請求的,說佛你真是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先贊歎佛。什麼意思?這個每人都有個人體會。

在這二十多年當中,佛乞食、打坐、游行都是如是,經常如是。今天機緣成熟了,須菩提他的看法不一樣了。他說:佛呀!你真是了不得,你是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從哪發生的這個話?佛天天如是給眾生作榜樣,乞食、托缽、化度眾生。乞食不是為單討口子吃飯,是化度眾生。大家體會,佛去乞食就是度化眾生去了,誰供養佛一缽飯種了善根了,佛就幫你消災了。佛乞食是修法,但是拿這一個修行的法給他弟子作榜樣,給一切眾生作榜樣,這就是善付囑,說你們都要像我這樣做。所以須菩提二十年到現在他來贊歎深有含義的,那就說他現在才開悟,須菩提開悟了。悟得什麼了呢?悟得佛不是去乞食討口,不是光為了吃飯,是教化眾生去了,是給那些弟子作榜樣,就是善付囑護念這些菩薩,你們永遠應當像我這樣做。這個秘密讓須菩提他發現了,他認為佛這是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這才請法,他只是見道。

這個意思就是佛的護心,佛是善護念他的心,佛是降伏了他的心。須菩提就請佛說如果一切眾生發了無上正等正覺的心之後,還要怎麼樣深入去做呢?怎麼樣使這個心就住在菩提上不再退墮?降伏他的心,就是精進、利生、不懈怠,常時住在無上正等正覺上,那菩薩怎麼能做得到。所以要想成正覺、要想化度眾生,先把心調好,怎麼樣住心,怎麼樣降伏其心。同時佛把這個心法(這叫心法),怎麼傳授給下一代,讓一切菩薩怎麼去度眾生。

菩薩具足了說就是菩提薩埵,咱們略了就叫菩薩。菩提薩埵就翻覺有情,覺有情就是讓一切眾生覺悟,讓有情覺悟;覺有情把它翻過來,讓一切眾生覺悟。佛的大覺覺了,無情。這要理解到佛的大覺覺悟了,無情;眾生有情,以無情教育讓一切眾生都達到無情。情是情感,情感是錯誤的。覺了,有情眾生不能放下煩惱、不能放下情感,佛是覺而無情,讓一切眾生都達到覺、都達到無情。眾生有情,不是覺;諸佛有覺,不是情,諸佛利益眾生的時候並不是感情用事。現在咱們因為沒達到智、沒達到般若是情,達到般若了是智。

這句話總說來,須菩提問佛說:一切發了菩提心的人,怎麼樣把他心住到菩提上?降伏,就是他不住在菩提上,我們把這個心降伏住讓它住到菩提上,叫降伏其心。因為他觀察一切眾生躁動,經常躁動停不下來,心不能住。因為眾生不能降伏他的心,隨他妄想心而支配他造業,這是根本。所以須菩提問佛:怎麼樣才能把心降伏好?怎麼樣使心能住下來不要躁動?

這就是我們修行最基本的了,不要光講經文,我們每位道友你觀察觀察你的心。舉簡單例子,你從早到晚,你心裡頭想什麼?你心裡住在什麼上頭?最近有一半的同學都回去了,或者辦身分證或者干啥,你到家裡頭,或者到社會上,接觸你六親眷屬,不能不跟人打交道,或接觸很多人,你觀察檢查檢查,你的心都想些個什麼、都動些個什麼?你有一個小時靜下來一動沒動,心一念都不起,有沒有?一個小時太長了,半個小時有沒有?這個自己可以檢查的。檢查咱們的功力,就是咱們的心不是煩躁、不是擾亂、不是不停,是非常沉靜的。盡管也說話也招待人,但是其心不動,任何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境界相,從來沒動過我的心,就是心沒在六塵境界上,其心不動。大家看見風,看見牆頭草隨風搖擺動搖,咱們就隨著外邊客觀的現實環境,你檢驗你的功夫就從這樣檢驗。不論見著什麼境界相沒有起分別,這個我們做不到,現在沒做到,但是覺對能分別善惡,惡的心裡從不贊歎隨喜,善的有種善念贊歎隨喜我也想要做,這叫揚善隱惡。但是這心還是動,你還有善有惡,但是善能夠漸漸的止心,惡能夠使心更加煩亂。我們念是不停的,念念相續,黑夜睡覺作夢還是念念相續,心從來不停的。說我一夜沒作夢,沒作夢心還是在那念念相續,那叫睡眠狀態。

須菩提問這個問題就是代表了一切眾生,不但是凡夫,包括二乘聖人,那個心不能無住。說無住生心,無住本身就是生的,還有什麼生心?要無住而住、住而生心是這樣的含義,我怎麼能把我的心降伏得住。經文上說不住色生心,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心。但是你不住,離開色聲香味觸法你那心還怎麼生?無生處。要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已經成了,成什麼了呢?成了無住,須菩提問的含義就是這樣子。因為一切眾生煩躁不停,從來沒停過,怎麼樣使他心降伏下來,這是進一步了。不是說你生善念、生惡念,你生善念也動心,善惡不起這是不生心了。咱們現在先用心善法,來調伏我們這個心怎麼生善念,不起殺人、放火、搶劫、偷盜、強奸,不起這一切心,這是善心。善心也不可以生,這個道理就含著這個道理的,生善是對著惡說的,惡沒有了,善也不生,非善非惡,無住生心。

因為須菩提問這個問題佛非常贊歎他,就是代表作,不只代表一切眾生,也代表一切二乘人。二乘人為什麼不能發大悲心利益眾生?他有恐怖感。恐怖什麼呢?一度眾生只是隨緣就變了,沒有這個力量,不敢發大悲心,他願自己清淨無為。我們很多出家道友願意自己自靜自修,不敢入社會,因為感覺自己沒本事定不下來,怕隨緣轉。因為我們這個心遇見善緣就隨善緣,遇著惡緣就墮落下去了,就這個含義。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佛言,善哉善哉。佛就贊歎須菩提說:你這個想法,你問的這個問題的問法,太好了!太好了!光贊歎好不行,得給他解說一下。須菩提,就是照你所說的,你剛才不是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嗎?我就跟你說,說說佛如何護念菩薩、如何付囑菩薩。護念的意思,咱們大家都學戒的,特別是我們普壽寺學戒的,那就是如來善護念、善付囑,怕你犯這樣錯誤,就給你制了好多條,這個你不能做,這個事你也不能做。戒就不讓你做,那個就叫善護念。說一切經,說的大乘經典,一切經論都叫付囑,你要弘揚宣傳,不但自己身體力行,還要把這種道理普遍的讓一切眾生都知道,就這個含義。佛就答應須菩提的請求了,須菩提就請求,請佛說一說怎麼護念菩薩、怎麼囑咐菩薩,因此佛才說的般若波羅蜜。


【汝今谛聽。當為汝說。】
佛答應他的請求之後,就告訴他說:我跟你說,你要好好聽,谛聽。佛對每個請問的菩薩或者是人,請法的天人也好、一切眾生也好,佛都告訴你谛聽。這個谛是理,說法是語言、是音聲,這不是真理,你要體會真理,言語就是代表、啟發。言語是假的,但是你從言語當中聽到真的,這個叫谛。谛指著理說的,真實谛理,那你就如理聽吧!好好的聽,意思也是說不要三心二意的聽,如理的聽,要一心。我跟你說,當為汝說。


【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善男子,善女人,加個善字,發了心信仰三寶的人,他能信佛的話,那才叫善男子、善女人,所以男子、女人加個善字。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人,就是發正等正覺的人,無上正等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翻無上正等正覺,要發了無上正等正覺心的就叫善男子、善女人。那要怎麼樣住呢?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如是,還沒說,我應給你說,照著我說的去做。如是降伏其心就是下文必說,下文告訴你怎麼樣住心,怎麼樣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須菩提就愉愉快快的接受佛的教導,是的,世尊,我一定如理聽;就是讓佛安心,我一定谛聽,就是如理谛聽。我最歡喜,願樂欲聞,就是我想聽。這一段經文就是啟請,跟佛答應給須菩提說,還沒有說,要說了,以下所說的話就是修行的方法。

我們把這段經文把它往自己身上會會一下子,可能有些人天天讀金剛經,你讀的遍數多了,你自己心裡就起種念頭,起種什麼念呢?天天讀,天天讀,讀久了你自己產生些個問號,這個問號就是懷疑,懷疑也是從中要領取我的心怎麼樣能符合也像須菩提這樣,感覺著佛所說的法使我非常的安慰。這不止超出信念,超出信念是什麼?我要去做,光信完了,信了你要去做,佛是教導我們做的,你該怎麼樣做。金剛經是教我們修行,修行什麼?把我心降伏了,使我心住下來。我前前後後讀了幾十年的金剛經,現在心還是不能住,降伏不了心。

心是主,咱們每個人都如是,你的心是主體,你這個肉體是假相,你這個身體就給你的心服務。每個人可以觀照,你這個身體是奴才,你那心是主人,心想一動就動了,心一動就動了,或者你想走路,腳就走了。但是你怎麼能降伏?你走的路是對,想的是對,一切都對都如法,那叫降伏其心。根據佛的教導把我心降伏,能夠聽佛所教導的話,照佛所說的去做,意念去做。假使我們心住得住的話,身不會亂動,心不會亂想,把你心制伏住了,身無亂動,心無亂想。

所以在淨行品的當中,最後的文殊菩薩教我們說到你睡眠時候,心無亂動,心這個時候靜下來,把你心住了,那你心就不會胡思亂想,就觀照吧!或者你起一種觀照,觀照什麼?觀照睡眠。好比你一睜開眼睛睡醒了,文殊菩薩教導我們恢復了知覺時候,周顧十方;睡眠時候當然不行,一恢復知覺周顧十方,這個時候就是金剛經所說的開悟。每天早晨都開悟,你一醒的時候,你自己觀想吧!我開悟了。昏昏沉沉過了幾個小時,一下子又恢復了,每天每天早晨大家睡覺都感覺有那剛一恢復剛一醒。有人回向過沒有?等你開悟的時候,一切智慧都知道時候,就是這種境界相,什麼天下大事小事無一不在你的智慧照了當中,那就是開悟了,什麼都知道。當你晚上睡覺沒醒的時候,你什麼也不知道了。一悟一迷,這我想你自己都能體會得到的,你好好體會吧!

就是現在佛要給我們開悟了,現在這一段經文講的是我們迷,那現在要開悟了。你學金剛經,你一下手怎麼樣降伏其心,你得會降伏心,這就是教給我們降心之法。雲何降伏其心?就照著佛教導我們的方法,你把你心降住。降伏即是住了,住就是降伏了,完了你心就住得住了。佛以下跟他說的所有十二類眾生,不論天、人、地獄、餓鬼、畜生一切眾生,咱們就明白了。明白什麼?受生差別。當你死了又受生時候,就跟你睡覺一醒我可明白了,明白什麼呢?明白不受生死了,這就叫開悟了,生死不能束縛你,你的心超出生死了。但是只是這個分段生死,須菩提問的是要達到變易生死,要發大菩提心行菩薩道,佛跟他說就是怎麼樣消滅變易生死。

咱們都知道生死苦,金剛經是很好修行的方便方法,不復雜,很單純,就把你心照顧好就好了。所以一切問題全在心上,心是主,身體是聽心支配的。這個道理我們大家都懂,你的心要不想,你的身體能去做去嗎?乃至手裡頭要拿杯水,都是心來指揮它的;手沒有作用,手自己不會自動的,是心指揮它的。因此咱們佛教講萬法唯心生,但是要想消滅生滅也是萬法由心滅,這是修心的方法。今天就講到這裡,明天再開始降伏其心。
 

【大乘正宗分第三】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
須菩提向佛請示,發了菩提心之後,怎麼樣能讓菩提心正常的運轉不失掉。但是很難,為什麼?心無法住,也不能降伏其心。向佛請求,就請佛開示雲何使這心能住?住就是不動的意思,降伏就使心不要去分別、不要打妄想,這才是真正發菩提心。佛就因須菩提問答覆他,一切諸菩薩摩诃薩發了菩提心之後,應該這樣降伏其心。如是指以下說的,就是降伏心的法則。我們一天經常的心裡頭打妄想,那你就根據這段經文用用功,不要起分別,不要生妄想,但是讓他不起分別、不生妄想的時候,這就是降伏了。經文是先說住後說降伏,應該是先降伏而後才能住,你不降伏它怎麼住得住呢?所以降伏其心使心能住。

所有一切眾生之類,這是總說,眾生的總類太多了,有卵生的,有胎生的,有濕生的,有化生的;也有有色相的,也有沒有色相的;有的眾生有想,有的眾生沒想,有的非有想非無想,我都令他們成佛;無余涅槃,不是二乘人,是究竟成佛了,無余涅槃而滅度之。這一段就說“胎、卵、濕、化”一共有四種眾生,這是說在欲界、色界、無色界受生處的差別相。像我們經常說天,六道眾生的天,生天的天人,乃至於地獄,這兩頭,這兩種生都是化生,沒有胎生的。下地獄隨他業報就化生了,下地獄時候還有父母嗎?沒有,那都屬於化生的人。但是他感受得到痛苦,沒有身形,化身的,但他感受到痛苦。天人也是化生的。人就是都有,“胎、卵、濕、化”四種生的人都有,有胎生人、有卵生人、有濕生人、有化生人。大家看過西游記,可能聽說過西游記吧!根據佛教上說的,孫悟空是石頭化的,在石頭上化的,因石頭受到孕氣、受到濕氣了而化生的。鬼,也有胎生的鬼,也有化生的鬼。人跟畜生這四種都有,“胎、卵、濕、化”這四種都有。

先說這一切當機眾,佛跟須菩提說這都是當機眾,不論卵生的也好、胎生的也好、濕生的也好、化生的也好,不論哪一類生的。我們一般說有色的、有色相的,那指色界天說的。無色相的,三界之中有無色界,無色相是無色界的。咱們說有想的都有識,有識處天。等到無想天了,沒有處所,在空中,他沒有思想;不是沒有思想,思想被他的形(業報)所壓伏住了。有類眾生說他有想、說他沒有想,那是四無邊處,四空天,四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佛說不論哪一類眾生,“胎、卵、濕、化”四生,乃至從天到地獄,我都把他們度了,讓他們都能成佛,把煩惱斷盡。斷盡了煩惱,離開了二種生死,分段生死那是有情的一界,變易生死,這兩種生死都讓他們脫離,滅了他的煩惱,脫離二種生死,究竟成佛。無余涅槃就是他究竟成佛的意思。

總的說三界九有,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九種眾生他的本性(就是他的體性)與佛無二無別的,但是他迷了就有差別了,能夠讓他自己覺悟,讓他覺悟了之後回歸本心,達到究竟,究竟成佛。那必須令他悟入無著的境界,無著就沒有“生、老、病、死”四相的執著了。但是這二種煩惱斷的時候還要斷習氣,習氣就是還有染污;涅槃是圓滿清淨的,沒有染污;不但二種生死斷了,還要把他習氣都滅盡,永遠不再復生。佛就說我的目的是讓一切眾生都能夠度脫生死海,都能夠二死永亡,究竟無余。就說佛是平等看一切眾生,平等的,讓一切眾生都能圓滿清淨證入無余涅槃,都能同度生死大海。這段話是敘述的,沒什麼多余警示,只是跟須菩提這樣說。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如是滅度了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這句含的意思就深了,就是你得這樣住心。你怎麼樣住心?度眾生無眾生相,把這些無量無邊眾生都得度了,都讓他們成佛了,但是度生不見度生相,也沒個生心要度眾生。菩薩發心度生願力深廣,度生不見眾生相,實實在在說沒有一個眾生得滅度的。因為菩薩不執著相而才說沒有眾生可度,假使說有能度的菩薩,有所度的眾生,有能所,有生死,有涅槃,這就不是菩薩了,不是真正的菩薩了。菩薩在度眾生的時候讓眾生得滅度,滅度的含義就是把煩惱都滅盡了;煩惱滅盡了,沒有煩惱束縛了,也就沒有生死束縛了;不但生死的束縛,乃至於煩惱的習氣。所以一切的障,就是在你成佛過程當中,有一切障礙你成不了佛,把這些個障礙都把它滅盡了,達到究竟了,那才叫大解脫,真正解脫了。

佛所教導的,菩薩自己不見自相,也不見眾生相,這才是智者。我們凡夫不是這樣子,自己見著自己的身相,也見著自己的用心,因為不理解佛的意思,就是站在佛所教授的反面,那就執著諸相,就是執著,執著相,不能達到法性的理,有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有這些個知見,不能夠理解到生死涅槃它們是平等平等的,也沒有生死可了,也沒有涅槃可證,這就是佛答的深義了。菩薩滅度無量無邊的眾生,實際是沒有一個眾生得滅度者,也沒有眾生為菩薩所度。這個意思佛說的就是佛的境界,恐怕須菩提不能理解,佛又自己來解釋。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何以故,為什麼我這樣跟你說呢?因為你要想把你的心住先得無著,離一切相見其性,就是說要離一切相、要見性,這就是總說了。這樣來度眾生的時候,沒有生可度,也不見眾生相,實實在在的沒有眾生可度,也沒有眾生相可見。佛就知道,不但須菩提,很多那些個跟須菩提同樣知見的人,他不能理解的。所以佛又自己解答,什麼原因我跟你這樣說呢?假設說菩薩度眾生有眾生相,一定有分別,有分別就有愛憎,有愛憎就有取捨,有取捨那就不是菩薩平等度生了,這裡頭含著意思很多。我們幫助一個人、度一個人分別心很多,以致見到這個眾生第一個感覺到印象很好,這叫有緣,有緣千裡來相會;一看見這個眾生就不順眼,心裡就發煩,那就是無緣。這就是因為著相的關系,這種度生的就不是大菩薩了,學著度眾生。

佛跟須菩提說不是這個意思,說:須菩提,假使菩薩要有相;有相,有什麼相?有我相、有人相、有眾生相、有壽者相,這位菩薩不是菩薩。因為他有執著,有我相、有人相、有眾生相、有壽者相,這四相都是緣起法,緣有的。眾生的本性跟佛性無二無別,這按性說。咱們最初不是跟大家講過性空緣起嗎?在緣起上可就不同了,眾生是眾生相,佛菩薩是佛菩薩相。假使一有相了,就緣起四相了,那就不是成佛了,就不能進入佛的境界,就不能證入無余涅槃。佛要想一切眾生都能夠得到無余涅槃,那就是相反了。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就叫眾生。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就叫諸佛。佛跟眾生的區別就是一個迷、一個悟,悟了的時候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迷的時候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都俱在。佛又進一步跟須菩提解釋,知道須菩提一時不能領略,佛又再進一步說。


【妙行無住分第四】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復次,須菩提,就是我再跟你說。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菩薩利益眾生時候就要行六度萬行。行六度萬行第一個就是布施,應無所住就是三輪體空,沒有能布施者,也沒有受施者,也沒有中間所施予的法,佛也無我、無體,或者說法,於一切法,一切法中單舉這個例子,布施的例子。布施是六度萬行之首,菩薩利益眾生時候要行六度萬行,在你利益眾生布施的時候,不見眾生相,也沒有個能施的心,也沒有所施的物體,這叫三輪體空,叫離開六塵境界相,離開“色、聲、香、味、觸、法”。所謂在布施時候不能住在色相布施,就是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沒有六塵境界相了,離開六塵境界相。行布施如是,行忍辱也如是,乃至我們修行沒有個能修者,也沒有所修的法,也沒有所證得的,沒對象。行布施如是,那你持戒、忍辱、禅定都如是,要不住於相,這是極重的重點。

須菩提問佛應何住心,我心怎麼樣住得住?佛就告訴他了,你要有這些個相,你要執著這些個相,你那心能住得下來嗎?不住相就答覆這叫不住心。那能住得住?我們做一切事能夠不著相,所以一切凡夫是做不到的。我們住色就生心色相,住聲就生到聞相,聞聽到的聲相,大音小音都是在相上去分別,沒注意到性。因此佛教導的就說應無所住,知道一切相沒有,這叫不執著了,不執著相了。但是這個不執著不是把相滅了不執著,不去在相上執著不是把相消滅掉,令這個相沒有了這才叫不執著了,不是這樣意思。是什麼意思呢?只是不住而已,就是你不執著而已。須菩提問佛怎麼樣降伏其心呢?你就這樣降伏,不住就是降伏。就是咱們做一切事,做的時候不要用心去把它分別,做完了也不去回憶想它,學習這樣做,這就是漸漸的降伏。

一般的說我們供養佛,或者財布施財供養,或者法供養,你心裡有分別物質的多少,物質的價值多少,物質尊貴或物質不尊貴,先有這些個分別,這叫住色布施;沒有這些想分別。我們經常修普賢供的時候,不要在相上取,用意念供佛,心裡一作意就供佛了。但是這個不但不住色相,也不住聲香味觸法,就是六塵境界一點都不沾,這樣的布施。布施就是不住於相,布施如是,持戒也如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六度萬行都如是。這就是佛告訴須菩提如何降伏其心?不住就是降伏其心,不住相布施就是降伏其心。同時把這個不住意思一定要明了,不是把相滅了,只是你不著就行了,思想不去分別、不去執著它。這個法包括一切了,這叫降伏的方法。

“色、受、想、行、識”這是五蘊,咱們讀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行這個金剛般若波羅蜜的時候五蘊不存在,就是不住的意思。無論做什麼事不著相,不執著意思。這地方沒說五蘊,光說六塵,“色、聲、香、味、觸、法”。還有六根呢?“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對六塵一定產生六識,沒有識的分別不會成就的,六根、六塵、六識這叫十八界,要以法相的分別名相可多了。哪一個布施一樣,就舉布施一樣,物質的,或者它的輕重,尊貴不尊貴,物質的大小,物質的多少,這都在分別念上去了,愈分別愈復雜,光十八界這滅一切相。因為舉個六度,舉個布施度,就該攝到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般若),都該攝到進入去了。大般若經講這個那經文可長了,一個一個的說,重覆說,咱們這是簡略的、小品的。這叫行什麼布施呢?不著一切境界相,這叫無相布施。咱們在觀相的禮拜、忏悔都是在有相上,或者念經也在著經上,在這一切法都去分別念、都去執著相;要把這個念頭取消,觀想無相,這叫無相布施。布施如是,其他的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般若)都如是。

這樣布施有福德、沒福德呀?什麼也不想,什麼也不執著,什麼也不念,這福德如何呢?佛又跟須菩提說了,說這個福德比有相的福德大得多。所以論福德來說,佛跟須菩提說菩薩若能不住相布施其福德無量,不可思量。在我們眾生的思想說,什麼都不執著有什麼福德呀?那福德也不執著;要一執著,一起著就小,無著就大。所以說菩薩若不住相布施,這個布施功德就大了,它是盡虛空遍法界的;你一執著,一執著就小了。咱們布施、供養,或者忏悔,讓我們發願都盡虛空遍法界,你不執著才遍得了,你一執著就遍不了了。這個道理怎麼講的?就是法法如性,不管你做哪一件事,都以它體性為標准的。法法都如是,布施說稱性的布施、不住相的布施、是稱法性的布施,這是大智慧。契般若智,契性空理體,空才遍,空自遍一切,性空了無邊無際。供養是種緣起,布施也是種緣起,你要一起念一執著有形有相,它就有局礙了。這個是沒局礙性的,所以說他福德無邊。

這樣行布施,這樣來修行,以金剛經的修行,消業障的修行,你能鍛煉到無相無著,達到了功德無量無邊。一起念,一執著,它就有相了,有相就不是廣大無邊了;若能達到廣大無邊,就是無所住。雲何應住?佛告訴須菩提無住。須菩提問是相住,把這心住。佛告訴他、所教導他的怎麼住?無住,無住而生心。這種答覆不是光答覆一種,兩種。你首先得降伏你的心,不要雜念紛飛的,做一件事想得很多,要供養,還沒供養先想它的功德,或是想果報,我這個供養了,我祈求來生財富。現在我們有很多在家的道友他來請問,經常問佛法,說:怎麼樣能使我公司發財?怎麼樣我能發大財?你對這類的人要給他講金剛經行嗎?告訴他無住,他聽不懂。你方便善巧吧!讓他用心供養,把物質變精神,精神變物質,它是互相變的,完了再引入到無住。

這段經文總的目的要降伏其心,還懂吧!不要去取分別,不要在相上去起執著。我們學經的時候很容易,等一臨到事實分別心就來了,特別幫助別人的修行。幫助別人的修行,或者對一切四眾弟子,一般的人都想消滅災難、升官發財,這是一般的人。但是我們出家的道友也有想法,不是升官發財了,想做什麼?想消災難,想盡快點成就,不要打妄想,不要生煩惱。這很簡單,你得做不生煩惱的事。你一天坐那就想著煩惱,盡想些煩惱事,家長裡短。我們這些道友出家的時候,你們現在誰沒想家?希望家裡好了。我們這回回去了這麼多,現在回去都回來了,我想你回去想想對現實想想你的心,你生過無住生心沒有?這一去了所遇到任何六塵境界相,你的“眼、耳、鼻、舌、身、意”對著“色、聲、香、味、觸、法”,你這個識就在你在這學華嚴境界,乃至聽法華境界,你對照過沒有?你學了要用,你回家到社會上得用一下子看看,要用大心包容一切的,那就叫超然了,超然無住。社會上有很多的事看你怎麼樣對待,以超然的境界住。同時我們現在一有住就是妄(執著),一起執著心就是妄心;我們不起執著、不住相,這叫調伏,調伏就是降。雲何降伏其心?就這樣降伏,不在相上起著,見如不見。

當然我們最初處境界相是不可能的。最近我們有些個道友爸爸媽媽要往生了,或者要干什麼了,他心裡就起很多執著,起了很多的想法,或者是念誦經典,這是向善的方面想,給他消災,助他病苦好。這個也是妄心,不是真心。見什麼相不執著、不住,這就是降伏。當你生心動念了,認識它是妄想,降伏它,降伏它就超然了,那就叫無住。無住而住,住到什麼上呢?無住而住住在無住上,住在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就住在四相上。那須菩提所問的,佛在這就給他答完了,就這一段經文,就我剛才上來所說的就答完了。

但是又因為佛的教導在佛的語言上去起執著,或者生懷疑心。說我們布施,以布施度為主吧!在布施時候不執著六塵境界,沒有六塵境界的想法。那你不住六塵境界,也沒有加以有漏的、無漏的分別,沒有這些個思想,只有一個諸塵寂靜,返歸清淨,了得萬法皆空、皆寂然不動;就是咱們經常所說那句話,“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了得這個意思了,善業增長,惡業消失。你這樣常時觀想常時做,內裡頭能除去貪愛;內裡除去貪愛,外頭才能做布施。這個布施包括幾種,現在在我們道友之間說要法,不要吝法;不要吝法,要有機緣,要跟人解說,你知道好多說好多;乃至勸人念一句佛也是法,念一句菩薩聖號也是法,他能念也能夠使他返妄清淨。因為他濁惡煩躁的心,念一句佛號,念一句菩薩號,就能夠漸漸的使他清淨下來。他一坐那念佛,他就什麼都不想了,就能回歸清淨,這樣能消你的業障。

從內心裡頭一定要消除貪愛,再假外頭去行布施,內施、法施,或者供養人衣物,給他說幾句佛法,這個就叫利益眾生。你要想求福德,這個福德最大了。或者看人家做錯的事,見人做不合法的事,總的說見人做了惡事、做不好的事,你是菩薩,行菩薩道,你不能討厭人家,也不能厭煩他,不能因為他這一次做這麼件壞事就是壞人了,不能這樣見為。但是這是菩薩包容心不起的分別,因為在自性上頭、在理性上頭沒有這些東西。如果你這樣的,這叫離相。離相,沒有分別就叫離相。不著相,看它的本性,這就叫修行。鍛煉我們這個心沒有能沒有所,能把你這個心鍛煉沒有能所了,這就善,這就叫善法;有能有所就非善法。修行的人心裡頭還感覺著我是個修行者,還有我所修行的法,有能有所不是善行;等你這個功夫用了幾十年了,你自然就消滅能所了。這叫什麼?這叫離相,但是還沒有成就,只是你修行著向這個發想發展。如果你有能有所,你這個心不把它消失掉,永遠也得不到解脫。

佛跟須菩提說這個意思,須菩提問就是要得大解脫,怎麼樣使我們心住到,能住下到大解脫上,這叫因住。這也是降伏,把心降伏了才能住。你心不能降伏,你怎麼能住得下去?住不住。要想無住就要離相,依著佛教導這一段話,依教修行,把這個心鍛煉的沒有能沒有所,心無能所,進入了。這個福德是無量無邊的,不是相所能夠局限的。能夠如是修行,一切人天恭敬,但是你也沒個人天恭敬的感覺。你還有個人天恭敬的感覺,不又著相了嗎?要自然的感覺人天恭敬。為什麼能感覺得到?這就叫福德。但是你在福德上你千萬不要執著,再一起心動念、一著相,那個福德沒有了,因為心常時讓它不執著一切相來行六度。這僅舉一個布施,舉個布施在華嚴講就是十度,“施、戒、忍、進、禅、慧、方、願、力、智”,就這麼一念具足十度,能夠常時這樣做,就是你常行般若智。因為咱們講的金剛般若智慧,你這樣做去的時候,你就已經念念的行為都跟般若智相合了。要說福德的話,這個福德無量無邊,你感果上也就很快的得到成就。


【須菩提。於意雲何。】
佛把這段話說了之後又問須菩提,須菩提,於意雲何,我跟你解說這個,你怎麼認識的?於意雲何,就是你怎麼想的。佛就跟須菩提說:你問我怎麼樣住心、怎麼樣降伏其心,我現在給你解釋了,你對我解釋的你怎麼樣想法、你怎麼要認識的?


【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佛又問他:向東邊看,東方,你對東方的虛空可思量不?虛空想個什麼?須菩提答覆:否也。我什麼想法也沒有,虛空怎思量?本來就是空的,我想它做什麼!否也。否也,世尊,我沒有想,不可思量。

佛又問他:那南方呢?北方呢?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四維上下,所有的虛空能思量嗎?思量的意思就是虛空的大、虛空的小、虛空的長、虛空的方,沒有這些相,虛空是無相的。須菩提當然答覆否也,虛空想什麼,虛空就是空的。佛是問他,讓他承認,承認什麼?虛空是不可思量的。佛就拿這個比喻與法相合了,虛空既然是不可思量的,那菩薩行無住相布施,亦復如是。我上來跟你講行六度萬行不要執著,不計較,不執著,以無相的布施,就跟那虛空不可思量一樣的。所以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這個福德不是想像得到的,你想像的想像不到。他的福德究竟好大,不可知,無相的,福德也無相也無住。

你不是問我怎麼樣住心嗎?菩薩但應如所教住,這就住心了。把這個心住在無相,這個裡頭就包括了“無相、無願、無作”三解脫門,無相自然就無住無願了,就把這個無相布施像虛空一樣的,無相福德的功德像虛空一樣的。虛空不可度量,那這個布施,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的布施,四相皆空,也沒有邊際的,這是拿虛空形容的。你說世間最大的是什麼?就是虛空無邊無際的,恐怕也是最大的。在佛所說教法之中最大的是什麼?佛性。咱們經常講起佛性,佛性屬於最大的,佛性無相,也是無相的意思。因此凡是有形相的不能叫大,沒有大相。為什麼?虛空才叫大。人間的形相大小是相比較而言的,大對著小,比小這個叫大;沒了小了,你大不起來了,你怎麼大的,跟什麼比,沒比較。凡有形相的都是世間相,都不能叫大。說虛空,虛空沒有形相的那才真叫做大,以有相比無相,無相就叫大。凡是一切法它的體性沒有什麼大小、也沒有什麼長短、也沒有方圓,是相對而立的,沒有現量的,因此大不名為大。佛的性,就是我們一切眾生的根本本性,就是佛性,佛是成就的,佛性是沒有現量的。要說大,佛性最大,有形相者都不名為大,無形相者才名為大,就是虛空最大。在此虛空之內,虛空的本身沒有東西南北、也沒有長短方圓;虛空又不是動的,是常住的,不變,這住的;但是它住的本身上沒有什麼解脫不解脫的,不名為解脫。

佛的性體,佛性就是咱們人人本具的覺性,佛性就是覺性,本性上頭,佛性上頭,沒有我、人、眾生、壽者,就是沒有四相。凡是有相可見的,若有我、人、眾生、壽者這四相可見,這個就叫眾生性。無四相可見的叫佛性,有相可見的是眾生性不叫佛性。咱們經常說眾生是說他本具那個,不是習染的,眾生與佛無差別那個性,那是本性。但是眾生迷失掉了,佛修成了、覺悟到了,原來都一樣,一個有修有證修成了,一個無修無證沒有,這個叫素法身。所以一個住相布施跟一個無住相布施,兩個是天淵之別。說它效果,住相布施的有形有相,那布施量很小;無住相布施那個無形無相的,那個量非常之大。就像我們剛才舉這個例子,在妄心當中說東南西北十方;真心沒有了,在理上什麼都沒有了。為什麼?東不是東,不真,不是真實的。南西北方都如是,站在西方往東看,那邊叫東方,往南看那邊叫南方,看你看的對象,說東不是東,說西不是西。因此假名安立,它沒有自性的,自性本來是空寂的、是一體的,沒有分別。

這一段是佛贊歎說無分別智,般若智慧像金剛一樣的是指著無分別智說的;一有分別了就是虛妄了,就不是真實的了。


【如理實見分第五】
【須菩提。於意雲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佛跟須菩提解釋到這裡的時候,佛就跟他說了,說:你的意思如何想?你看的佛,乃至看佛身也好,跟佛學也好,你看佛的身相,你怎麼樣看的?須菩提,於意雲何,你是不是以身相見如來,可以以身相見如來否?我跟你這樣解釋之後,你再來看我,你怎麼樣看?問須菩提。

上頭說不可住相,佛恐怕人家疑惑了,既不住相,那成佛是不是有相,有個成佛的相?佛就舉這個例子來問須菩提,讓須菩提答,說:你對如來怎麼樣認識,見著如來相怎麼見的?須菩提經過佛這樣開示他,經過這麼一段學習,他已經開了悟了,在那個阿羅漢上頭又開了悟了。他說:否也,世尊,我不是以身相見佛的。我現在懂得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若以如來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來見佛,是見不到佛的。為什麼?何以故,什麼原因不以身相得見如來。因為如來所說的身相,即非身相,如來所說的身相不是指身相。不是身相是做什麼?示現的,隨緣化生,這是示現的化現的,化現不是真實。金剛經最後,把最後的話提前來說,“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所以須菩提就如是觀了,如來所說的身相即非身相。那是假的嗎?不是假的。所以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要真正想見佛,不要在相上見,在性上見。

這個意思還是說你的心要住在什麼上呢?不應當住相上,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一切相都不住,這樣子來理解、來修金剛經。學了金剛經要修行,但是要懂得一個問題,懂得什麼問題?從相而見性。我們曾經共同學習的道友,我共同學習的道友,小的時候大家就辯論又有爭議了。那時候我跟慈舟老法師的時候,我是學戒的,學戒時候執著相,這個問題大家去參一下吧!是不是執著?每一個戒相,佛告訴我們不但學而且還要做,不但做還要執持。那我們學一切戒相算不算執著,你怎麼樣理解?在禅宗裡頭,丹霞祖師把佛像劈來燒,這種形相要作何解釋?他讓它達到無相,但是只對那個機,只在那個時間。所以我們往往有些道友拿禅宗的禅義、拿無法批評佛說的一切有法。過去有人跟我說“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但是這個只明白了佛教的有相法門,只明白一半,這是不對的,這是錯誤的,應該圓融。

佛所說一切法是對一切機說的,對什麼機說什麼法。須菩提二十年之後了,證了阿羅漢果了,他只是問如何住心、雲何降伏其心?我們可以這樣跟他解釋,你持戒是降伏你的心,佛制的戒正讓你達到降伏其心,你能把心降伏了才能進入無相,才能達到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你心還沒降伏,你怎麼進入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降伏其心的方法有持戒,你從持戒才能達到無戒,這從有到無。在般若經的時候,佛說般若部經典的時候是經過很長時期,佛說法是有時期有定點的,眾生到了什麼程度佛才說什麼法,是這個含義。現在在末法時候,圓滿教跟初發心的初教都混為一談了,這個大家必須得有分別的。我們將金剛經的意思,正是使我們持戒,乃至於修其他的讀誦大乘,你才從有進入無,不是斷滅無。這個我們下一回再講什麼叫正知正見。
 
【正信希有分第六】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
須菩提又向佛請問說這一種般若的法門甚深,一般的眾生他很難得理解,因為他也不信。因為在末法時代的眾生業深慧淺,對這種無相的法門他能生起正信心嗎?實信,實信就是信實,把它翻過來,實信,信實相法。但是須菩提這樣問,咱們可以根據咱們這個末法事實,現在佛法二千五百五十多年了,現在我們還講般若波羅蜜經,那就說明了還是有很多的人生信。為什麼?因為他想學,不信他就不想學了,學了之後才能生起來甚深的信心,就是能進入的話。雖然我們沒有證得,但是理解上理解到,心裡向往也如是修。


【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
因為須菩提向佛這樣說,佛就制止他了,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你不要這樣看待末法的眾生。在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這段從文字上說,佛答覆須菩提的這個後五百歲。佛說法分了五個階段,五個五百歲,這個後五百歲是指著最後的五百歲。怎麼解釋呢?第一個五百歲,證道者多,就是解脫堅固,第一個五百歲的時間是解脫堅固。第二個五百歲修禅定者多,禅定堅固。第三個五百歲,那是多聞堅固,說者多,聽者多,多聞就是多聞佛法。第四個五百歲,修塔、修廟、修寺院,在佛經上說是五個堅固,就是修塔建寺堅固。第五個五百歲,不好了,純惡了,斗诤堅固。這個佛所說的後五百歲是指著第五個五百歲說的,因為現在咱們已經過了五個五百歲了,二千五百五十多年了,在這個時間,現在我們處的這個時間,我們還來講解解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我們現在大家共同學習就證明佛所說的,佛說就在五個五百歲,後五百歲之後,有的眾生能生信心,能以此為實,因為金剛經所說的話,以此法而修行就叫以此為實。總的來說,末世的凡夫善根微薄,智慧沒有,所以很難得信入。這個信不是信說這部經,信實,信咱們這個佛性,生實信,翻過來,信實相。

須菩提這樣問,佛告訴他你不要這樣說,在後五百歲,兩千五百年之後,這時候還是有持戒修福的。我們大家就很慶幸,慶幸什麼呢?佛就是說我們這些人。現在我們在這學戒修福,金剛經是福報最大的了,沒有福不能進入。就是你能誦金剛經,你那個福報增長的就很大很大的,後頭經文會說的。在這個後五百歲的時候,還能夠來持戒修福;大家都說沒得福德,你持戒,持戒的福報最大了,把這四個字連到一起,持戒才能修福,修福最好的方法就持戒,金剛經如是說。因為你持戒才能夠相信,相信實相。要想修福,實相福德大。所以說持戒修福者,對於金剛經能生信心,就是能夠入,能夠進入。信者就是入,唯信能入,能入金剛經。

同時佛又贊歎這一類眾生能相信般若波羅蜜經的人,都不是一佛二佛三四五佛種的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根據這一段的經文,我們現在諸位道友,我們共同來學習般若波羅蜜經,那我們知道我們不是一佛二佛三四五佛種的善根,都在千萬佛所種了善根。何以證明呢?就像我們現在能共同學習金剛經。不然你遇不到金剛經,這個名字你也聽不到,不說學習了。佛這個教導駁斥須菩提說你這樣看法是不對的,在持戒修福的,在佛滅後的五個五百年之後都還有人來學。學就能知道,知者就是有智慧,知道了就能解決問題,解決什麼問題?契合實相。能契合實相的人,就是有實信的人,信實,這才能進入大方廣,也才能夠得到佛法華經的授記,這都是有實信的人。就在最後最後的五百歲,也有持戒修福的,也依這個法門生起實信信心的,說明這些人的善根是深厚的,是在千萬佛所種的善根,不是三四五佛所種的善根。

那現在我們這個世代,當然是要分別說,斗诤堅固。最後的五百歲這當中,雖然有些人還能信實相,還能相信般若波羅蜜經,但多數的來說是斗诤堅固。斗诤堅固,現在我們看看整個世界吧!世界相我們不看,就看我們佛教內部現象吧!我所知道的三江兩湖,江蘇、浙江、江西這叫三江,湖南、湖北,這些寺廟林立,過去的祖庭我們佛法最盛的三江兩湖,寺廟跟寺廟打官司非常之多。如果你要在佛教會了解一下全國各地的佛教,三江兩湖加四川。說這個廟跟那個廟沒關系,不發生關系,為什麼還要斗诤?每省都有個省佛教會,每個縣都有縣佛教會,爭那個佛教會的會長、副會長、理事,因此廟跟廟發生沖突;或者在護法上這個護法大家搶,搶護法。因為我們在普壽寺你看不到,人與人之間、道友之間,因為大家在學戒,見不到這種斗诤。


【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
所以我們這個道場,聞了金剛經這個章句能夠生起信心。能不能生清淨信,這非常困難。一般的信,信實相,但是佛教授我們生清淨信,哪管最少最少一念。不說你十分鐘,或者一個鐘頭,說你這一念,在你聽經這個時候生起一念來,就這一念,佛都能夠悉知悉見,一念能夠得到無量的福德。希望我們自己來問問我們自己,我們有沒有一念生起淨信?淨信,淨信是清淨的、無染的,不但沒貪瞋癡,也沒戒定慧,那才叫清淨信。直心、正念、真如,你的心只觀真如法界,一切法不立,這叫清淨信。能有這麼一念清淨信,那個福德無量的,不但沒有染著,什麼染著都沒有,這是一念。那就說明了一念清淨信都不可得,那還要說一小時,還要一天,還要一月,還要長期修行,那就難了,那就更難了。

這一念的信就是實信,咱們講華嚴經真心跟菩提相結合了,發菩提心,住在菩提心上,這一念能夠直至成佛。咱們講華嚴經的時候,信位菩薩滿心,登了初住,那清淨信,相信菩提。但是生了一念信的佛都加持你,如來悉知悉見,說明這一念信、這一念間跟佛相結合相通,就這一念能得到無量無邊的福德。這一念是沒有一切染著,沒有染法,也沒也淨法,直心、正念、真如就叫實信。這個人若過去沒有修為,達到這麼一念信都很不容易。說他過去修福修慧修得很好了,修得很多生了,才能生起這一念清淨信。為什麼?在末法,五個五百年之後,在那個斗诤堅固的情況之下,還能有生信心的,那是極其尊貴了。在這個時候能夠有清淨信相信實相的,佛以佛眼觀故,佛都悉知世人、悉見世人,就說明這個人一念信就能念念信,從這一念信漸漸增長就念念信,乃至於直至成佛。為啥呢?他這一念的知見就是佛的知見,所以佛跟他倆通的,這一念之間跟佛相通了,所以佛悉知悉見。這是一念的功德,相信不得到這麼無量的福德?


【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在這一念的心契合般若,一切虛妄的念消滅,五蘊法、人我法、一切的法相全消滅了,直念實信,達到這一念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就是四大相。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金剛經反覆的說,要我們消滅這個,不執著。因為四大不實,沒有真的。你這肉體不是真的,你能夠這樣常時觀無我,那得看破了放下了,真正自在,常時觀無我。無我就無人,無自就無他。無我、無人、無眾生,又誰來壽呢?我身本無,一切眾生的身都無,這把生滅的心消滅掉了。

那還有法沒有呢?法也不立,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也無法相。法相就是離名絕相,不立名字,不立形相,當然也沒文字了,無語言,無文字。無法相相對的是非法相,法相沒有了,非法相也不存在了。對於般若不得言無言有,說有是錯誤的,說無是斷滅的,也是錯誤的,不立文字,不立語言,這種含義就是般若波羅蜜法。這經文裡頭後頭說得到的,若言有,佛有法可說,有文字相、有我相、有人相、有眾生相、有壽者相,那就是謗法。“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我說的法都是比喻過河的一個筏子、一個船,過了河,你還要船做什麼?要筏子做什麼?知我說法,法尚應捨,法應該捨掉,何況非法呢?非法更不立了。


【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佛說到這又假一個征啟的意思,何以故,什麼原因我作如是說?這個意思就是讓你不要執著相。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就是學般若波羅蜜的眾生心不要取相,要一取相就執著了,就執著什麼了呢?我、人、眾生、壽者,就是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就是心不為相轉,心要轉相。這一切經論,凡是般若部的,乃至圓滿教義都如是說,心不被相轉就是佛,心要被相轉了就是眾生。佛跟眾生的分別點,就是你為相轉不?不為相轉即同如來,為相所轉即是眾生。

若取著了一切法相,那就叫執著我、人、眾生、壽者。不執著一切法,不執著一切相,就消滅了我、人、眾生、壽者。法相是對非法相說的,法相既然不著,非法相也不著,若取非法相也不可取、也不可著,這就是佛所說的邪知邪見。

迷了,迷人,就是對於般若經沒有開悟,不明白般若經佛說的義理,那就對佛相對菩薩相生起執著,對眾生相生起執著,有揀擇、有男女、有好丑,這都叫分別相。所以在一切法上不要執著,因為我們的執著就分善分惡、分好分丑,乃至於長短、方圓、大小,一切相對法。在這一切法上,何者是法?何者是非法?

在這個意義上,所以以前這些個跟佛出家修道學習已經二十年了,這法把他以前的執著都給他遣掉,不要再執著了。這個含義是什麼?不論淨法染法,你在法上去取執著;這不是世間相取執著,在法上取執著;到這個時候了,般若是遣除一切法的,是講空義的。所以說不應取法,這個法是佛所說的法,佛說的貪瞋癡法我們要捨掉,佛說的戒定慧法我們要保持。在這個法會當中,就是現在到了般若部了,不要再執著法與非法的差別。因為一切比丘執著,不能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般若會上全是遣執著的。不要執著,如來平常的一切的談話說法都含著這個道理,是你們不理解。所以佛這時候跟他們說,說汝等比丘應該怎麼認識我說的法,你把我說的法當成一個過河的船,當成一個筏子,過了河了不要再執著法了,這一段的意思就是這個含義。

因為這些個大阿羅漢,現在這千二百五十人俱,佛給說般若波羅蜜經是當機眾。咱們前頭序分當中,佛只給千二百五十人比丘(都是證得阿羅漢果的)說的法,沒有優婆塞、優婆夷,也沒有凡夫,這千二百五十人就是常隨眾,佛是轉變他們的,都讓他們行菩薩道,都讓他們成佛。所以在我們學經的時候,第一個你要注意佛在這個法會當中對什麼人說法,而且這個法只是對這些人說的。

因此不應該取法和非法,沒有法,也沒有非法。這個道理一定弄清楚,弄不清楚你會墮斷滅知見的。學完般若經,戒學部也不要了,戒研部也不要了,那咱們就麻煩了,不是正學的,咱們還沒到這個地位,等你到了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時候。因為這些當機眾都證得大阿羅漢的,他把苦與樂、是與非分別特別清楚,不肯行菩薩道,不肯發大菩提心。佛是轉小向大的,般若經主要是轉小向大的,那才是真正當機眾。不但非法不應當取,就是法也不應當取,沒有法與非法的差別。

因此如來常說所說的法像筏子,像過河的船,像過河的筏子,你過了河了,那個筏還要它做什麼?還要船做什麼?你過了河,你還背著個船嗎?到岸則捨。你們這些二乘人已經到了岸了,出了到了生死彼岸了,向佛果去求。這是佛度有,說空法,度有法。如果你有法還沒具備,那你還不能捨棄,就是這樣含義。說空,只是為那些執著的人度有。那河就是能度,有河得有船,你過不去河,有船就過去了,所以這需要法;已經過到河那邊去了,那法就不需要了。因為有就需要空,就是空亦不空,這個含義要懂,空不是斷滅的。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
須菩提,於意雲何,你聽到這些話,你怎麼樣想?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是不是有個佛道可成?如來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了?如來有所說法耶?都是問號。問須菩提說:你怎麼認識的,佛成的道業,無上正等正覺的道,有個得嗎?乃至於佛說法度一切眾生,佛說法了嗎?有所說法?這是佛問須菩提。佛不會問我們,為什麼?我們還沒到這個程度,我們還得見相忏悔,還得持戒,還得發心,你到什麼位子說什麼的話。


【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須菩提怎麼答覆的?為什麼須菩提是當機眾,須菩提本身就是空生,在佛弟子當中解空第一,在佛的大弟子中悟解空義的他是第一的,所以佛說這些法跟須菩提說,而且須菩提能理解,所以他才能夠作為請佛說這種法。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他也老老實實跟佛說,沒有個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無定法,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是個一定的法,不是從外邊得來的。假使我的心沒有我,無我相,沒有我了當然沒有人了,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無相的意思。

佛說的法就像一個病人害病了,害病了得吃藥,那這就是緣起。因為他有病,這個緣得吃藥。佛說法是對著眾生有這個病,佛說法就是藥。因為眾生執著,貪瞋癡煩惱很重,佛給他說法,要斷煩惱,要消滅妄想。但是佛說法是對機的,對哪一類人說哪一類法。我們眾生他不管對象,也不管聽懂聽不懂,他也沒辦法來判斷,所以不能夠隨機說法;還一說,不能假善巧方便變通,盡說成語。咱們就現實例子說吧!我看過很多佛學院的法師講課的時候就是念念經文、念念注解,因為他自己也沒深入,也沒法把它變通來給學生講,這就是法滅的現象。法不對機,不對機他要謗毀。法不對機,他聽了他煩惱,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生出障礙,他要謗毀,這是法不對機的現象。

不但一般凡夫,就是聖人、大阿羅漢,在戒經裡頭捨利弗收了兩個弟子,教給他一個學定、一個學慧,這兩個弟子修了三年什麼也沒得到,退心了。佛就知道了,佛就跟捨利弗說:你把這兩個顛倒一下,學定那個人叫他學慧,學慧那個人叫他學定。捨利弗照著佛的囑咐給他倆顛倒,給他倆重新說,不到一百天兩個人都證得了,開悟了。為什麼?大阿羅漢能觀機的時候觀得很短。

那我們現在說法就是講經,你這個講經是照本宣科,法不見得對機。機呢?也是現在講經的很少,只要講經我就去聽,但是我能進入不能進入那是另外一回事,聽聽經種種善根就好了,是這種心情。說者沒有那種慧解,不能觀機。我上來就跟大家說,佛說般若經的時候是對千二百五十人說的,沒有另外的,沒有優婆塞、優婆夷。不像別的經,大乘經典,種善根的經典,四眾弟子、天、人很多,般若經沒有,金剛經沒有。般若經,大概大般若般若部分都是這樣子。咱們心經對什麼人說的?根本沒有說,開始就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對哪個人說?向哪些人照見五蘊皆空?咱們學華嚴經全是大菩薩,是果位上的大菩薩,舉的例也是大菩薩的例子,就舉個善財童子一生成佛。說法要對機,有機才有法。

須菩提答覆佛說,這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他的理解力,他是當機眾,他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是外頭來的,也不是從外頭得到的,怎麼樣能契合呢?我達到無心,這個心上沒有我、沒有人、沒有眾生、沒有壽者,無一切法,這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假其他解說了。這個人血壓很高,你再給他吃補藥,完蛋了,那就要送他快點死。他已經就血壓很高了,因為你不知道他的病,你再給他吃點補藥,那麻煩了,那血壓不更升高了。所以知病下藥,得對病投藥。咱們這末法說法,現在說法,種善根,只要有說法的我聞一聞種善根,並不是求證得。

我知道我們最近道友的心情,老和尚再講一講吧!只要有講經聽聽就好了,是這種心情;並不是想聽,我要證得般若波羅蜜,沒這個心。有嗎?你們哪位有想證得觀自在菩薩、想證得須菩提以上的位?須菩提是當機眾,他請佛說。說者,聽者,大家來種善根,是這樣一個過程。當然不會證得了,學,我們是學的過程。學什麼?學習無我。學習無我,也沒有人,沒有我,沒有他,我、你、他不存在,什麼男性的女性的、老人小人,一律平等,沒有這些差別相。金剛經還加了很多比喻,心經什麼都沒有,一開始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那以後都是加以解說,怎麼照見五蘊皆空的,下頭是解說。就像此經,金剛經說須菩提請問佛怎麼樣住、怎麼樣降伏。什麼呢?心,就完了,我現在只求我怎麼樣住到我的心、怎麼樣能降伏它,那佛再分別解說。純粹對阿羅漢說的,他們都達到無生了、都達到空義了,但是只是半邊。佛說般若經是全面的,不是半邊,不是我空,法也空。須菩提這些大阿羅漢我是空了,法不空;佛就著重顯示法空,不要在法上執著,執著你解脫不了。

因此才說沒有一定法,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是定法,哪有個法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但是你得證得,你真正契入。例如我們禅宗祖師丹霞劈佛,很多的例子劈佛像,沒有個佛,但是他可以。如來的無上正等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沒有個證得的心,沒有個得的心,又有什麼證得。那是不是就說沒有?那又錯誤了,佛也沒說不得。明明佛證得了,不言不得。這是跟眾生的見看問題不同,見不同而已。所以就知道應機說法,對哪一類根機說哪種法,這叫種種方便。

所以為什麼說經說那麼多呢?單對那一類機說的。有的時候普通為一切人種個善根而已,達不到各個都證,那有時間、有地點、有條件,因、地、事、物、時這幾種都得具足。第一個是因,在什麼地方說什麼法。什麼時候,佛都是一時,因、地、事、物、時,因為什麼事情引起的佛說這個法。這幾種你先得把它研究明了了,所以佛以種種方便化導一切眾生。這些方面化導眾生,他的目的就是你離開執著就對了,教你離開執著。一切眾生就是妄心生滅永遠不停的,妄心生滅不停干什麼?逐境,追逐一切境界相,就隨著境界相動,遇著什麼相動什麼心、遇著什麼相動什麼心,無緣無故的起些個妄念,完了隨這個妄念去轉。那菩薩是不是起妄念呢?照樣,但是菩薩他跟著個覺,剛一起念馬上他就警覺了,就停了。眾生不行,眾生學菩薩,覺知前念起惡,止其後念不起。剛一動心,錯了!馬上就止住,這就是菩薩了。等到什麼時候才能夠念不起?那真是得觀音、地藏、文殊、普賢,沒有到等覺菩薩位子心還是起。心不生,到了不生不滅究竟不起,唯佛與佛才能究竟。

佛是大覺,佛是覺了,大覺圓明,大覺的意思含著他的功用就是不住,什麼都不住,不住色生心,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一切無住。所以須菩提問佛怎麼樣生心?無住。無住怎麼會生?無住就生不出來,這就是無生,無生而隨緣,隨一切生滅的緣,隨一切眾生的緣。因為一切眾生執著,他的妄想心生滅、生滅,生滅不停的,不能停在一切的境界上。動要逐境界相,妄想生滅心永遠不停,逐著一切境界妄動,一天就這麼攀緣妄動。菩薩妄念剛一起,馬上就覺悟了,覺知前念起惡,止其後念不起者,是為菩薩。在金剛經上說一起念就是惡,起念就是惡。若不起念,不起念無念,無念就是菩薩了,無念無住。覺是什麼?覺就是無住,不住一切境界。所以須菩提問佛雲何應住?不住就對了,應如是不住,不住一切境界。雲何降伏其心呢?不攀緣,知道境界是妄境,心不起念,不起念就無生無住了。所以佛跟須菩提說沒有定法,哪一法如來可說定法?如來說法如法喻一樣的,前頭說了像過河船一樣,過去就沒有了。


【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何以故,就是征啟的意思,佛為什麼這樣說呢?佛又加以解釋。如來所說法,佛所說的一切法,皆不可取。無為法你取到個什麼?如來所說的法都是無為,你怎麼取?無為法,究竟。咱們講大方廣佛華嚴經妙體,法華經的知見,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一切法界體,這都是無為法。無為法體是寂靜的,不動不滅,沒有名相可得,沒有形相,但是這個裡頭的深淺、大小可差別大了。佛的四阿含經,你去跟法華經、華嚴經去比,那怎麼能比?那不能比,一個是究竟了義法,一個是啟發眾生將入門。所以對那一類機說哪一類法,不可以取著。為什麼?無為法,無相、無願、般若、解脫。妙體,我們現在般若的體性是微妙的、是寂靜的;微妙寂靜,哪裡有名相、哪裡有語言,離開一切分別,也離開一切有為法。咱們講大方廣佛華嚴經離世間品,這個道理解釋太多了。

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賢人聖人,阿羅漢的聖人到諸佛的聖人同證,但是淺深、大小、方圓種種的不同。佛現在這樣說是空法,那眾生又執著空去了,那個空可不同,眾生一執著就是斷滅。佛又怕說空的時候怕人執著,佛在破相的時候一切不立了,那就撥無因果的一批人。像我上來所說的,一學到般若了,戒律也不要了,什麼都不要了,這就是破相的。佛法是圓融的,對執空的佛破空,對執有的佛破有。他本來不執空,他也不執有,那就對了,把有也空、空也空。空在大般若上有二十個,二十種,目的是達到什麼?契合實相。說空也好,說有也好,都叫無為法,以無為法契合實相,這就是般若經的義。它的什麼道理?就這個道理,契合實相的道理。怕人執著,如來給他說文字語言、說無相之理;又怕他不入無相的理,他不懂得這種道理,虛妄生出一些知解,妄加解釋,妄加判斷,社會上這一類知解的人很多了。居士問我,我給他下個定義,假佛教徒,不是真佛教徒。所以不能在語言上來取著,言不可取,要懂得這種道理。

我們大家都讀大乘經典,我們說要講就是我天天讀金剛經,一邊讀我就邊想,口裡誦的金剛經,等自己做起來不是金剛經,口裡誦,心不行。天天這樣,天天念,佛教我們不執著,我就是執著,什麼是法,什麼是非法,人我是非簡直不斷,這個能跟金剛經結合嗎?要口裡誦,心裡就像自己口裡誦的那樣子去做。要光口裡誦,心不行,了無所得。它不是有功德嗎?功德管什麼用。

同時功德不要解釋錯了,一般的把功德解釋錯了,說做好事有功德。功就是修行,德是得到的得,我是這樣理解的。你在修行了,你得到了,這就是功德。我修行沒得到,光有功而缺德。我們經常說你這人真缺德,不但他缺德,說的人也缺德,你沒得到,你得到什麼了?你說的是佛說的,要說跟心裡相合了。要念,念經的時候你要觀想我能做到幾分?做到一分都好、一厘都好。所以這經上佛說一念都好,一念相應了那都很不可思議了。一念相應了,這回一念相應了,下回又一念相應了,積累很多的一念就變成多念都相應了。

所以我想跟大家解釋金剛經,咱們就把它用到心上去,要做,哪管做到一分一點點都了不得了。你別光念光聽,念用口,聽用耳朵,都不管用,要轉變你的心,讓心跟法相結合。跟什麼法?跟無為法。我們有很多道友學禅宗,到禅堂參,他參什麼?他不知道這是無為法。禅堂是選佛場,那也在學,學什麼?各個學無為。你給禅堂要寫對子,“此是選佛場,各個學無為”,無為無作無說,成了!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一切賢聖就是因無為法而差別的。今天就講到這裡了。
 

【依法出生分第八】
【須菩提。於意雲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這是表般若的智慧,以般若智慧契入真空。般若智慧就是咱們經常禅宗說是頓證無為,禅門一炷香,立證菩提,這是頓證立悟的含義,頓證無為的含義。那這個福德還有窮盡嗎?這不是有相,也不是有形的福德。佛舉這個福德來顯,來顯什麼?顯性空,把這個福德以聖義的空義來認識這個福德,所以佛說這個福德多,不是世間相,也不是世間所認為的福德,這是說的福德性。咱們一般說的福德都說的相,沒說福德性,如來現在在這說的福德多就直徹空義了,甚深的空理。以空來說福德,空是遍的,遍一切處,那福德也無窮無盡了。非福德而說福德,那這個福德就大了。

我們世間相因為有福德、求福德是把它當成實有的。我們諸位道友可以想想你出家以來,我們每位道友不論出家三年五年、十年八年、二十年三十年,不論出家時間長短,你看看你自己的福德有嗎?當你出家的時候,放下社會的一切,這個福德跟世間的福德不一樣的了,但是你見到了福德相了嗎?證道歌上有兩句話,“窮釋子,口稱貧,徹底窮來有幾人,信手打開無盡藏,磚頭瓦塊盡奇珍”,這就是福德相。有的福德是世間可見的,有的福德不是世間可見相,你得這樣認識。我們出家的道友,不論男眾女眾二眾弟子出家道友,你在福德當中,你根本就不認識福德。此話怎麼講?世間上奔波勞碌想掙錢,掙錢為了生活,也就是吃穿而已。好像這人很富有,以為這很有福德了,但是這個不是福德。德是行道有德於心,是心地上的福德,這心地福德不可見相的。你從外相看,咱們一個窮出家人沒有什麼財富的,不論哪一位都如是;但是你的財富很大,你認識到了嗎?這叫性功德,自性所含的福德,但是這個福德沒有窮盡的。

過來古德人講“窮釋子,口稱貧”,說貧僧,有的出家人寫貧僧,口裡總說我窮得很,什麼都沒有,窮釋子,口稱貧。“徹底窮來有幾人”,真正窮得徹底了,什麼都沒有了,有幾個人能達到。什麼含義呢?真到你徹底窮的時候,那個境界相就不同了,是什麼境界相呢?所以古德說徹底窮來有幾人,真正受窮的,窮的什麼都沒有了,徹底窮的有幾個人?沒有。真正達到徹底窮了,那是個什麼樣呢?那福德無窮無盡,稱性的福德,形容這個福德。我們有一位老道友他跟我說他窮,“去年窮,不算窮,去年尚有立錐地,今年窮得錐也無”,去年窮,我還有插椎子的地方,今年連個錐子都沒有了,什麼含義?去年窮的時候我還有一念,今年窮的把這一念都沒有了,那就是徹底的證得無為了。要證得了無為,還講什麼世間財富?

須菩提,你怎麼樣認識這個問題?假使有人把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都拿來捨了,捨得很多吧?寧為多不,佛又問話,問須菩提這個供養的多不多?三千大千世界七寶都拿來作供養了,他得的福德多不多?須菩提就老實答,甚多,世尊,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來供養,那這個福德多了。但是他下頭又一句,何以故,這個福德非福德性,福德即非福德,是故如來說福德多,世尊是隨著世間相說的,不是稱性而談的。這個是說般若的妙慧,以般若的智慧徹底三空,我相、人相、眾生相,一切的有為法、無為法頓證得了,那福德還有窮盡嗎?沒有窮盡的。福德即非福德性,這樣的世尊才說福德,拿這是顯意思。


【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
完了又舉例子來說,怕這個人還不能懂、不能入。這個福德這麼多,有相的,把它形容如來說的福德多是隨順世間說的,若是依著本經說,依著金剛經上說,這個福德不算大,有形有相。你把金剛經誦它四句,不要多,四句;乃至於把金剛經的四句話向其他的人說,這比供養三千大千世界七寶還多得很,功德還大,因為這是無相的、無作的、無為的。

我現在跟大家不是說四句,我跟你講一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那我這福德大得不得了了吧?沒有福德,不要這樣理解。我說的話意思明白嗎?你以三千大千世界供養的這個功德,跟我講金剛經的這個功德,兩個不能比。因為那是有為法,這個是無為法。不但解說,你就自己念,念四句,隨便念哪四句沒有說,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完了再給他人說,把你所念的四句再給他人說;其福勝彼,這個福德比那個供養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功德還大,功德福德勝過那個。怎樣理解?咱們每天道友都念金剛經吧?不是四句吧?你受持就是一部金剛經,你想過我念這金剛經有福德,我看沒有一個人這樣想,念經就是念經,沒有還想福德了。為什麼?因為我們思想沒有求福德念,沒有這個念。那我們念經為什麼?為求解脫,求解脫,求那個性,求福德性,不是求福德相。自己誦,又給別人說,那個福德比那個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供養給別人的福德還要大。信嗎?


【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
須菩提,一切諸佛,乃至諸佛所證得的無上正等正覺,皆從此經出。所以金剛經說你求福德,有些人求福德要念一部金剛經就好了,就是念一遍,還不說你天天念。但是佛恐怕須菩提不理解,說何以故,什麼原因佛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金剛經就是諸佛一切法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一切諸佛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都是從金剛經出的,所以念一遍金剛經比你拿那個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供養那福德還大的含義就這個意思。你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來供養,這是有相的、有形的、有作用的,不可以說多。若能在金剛經受持四句偈,乃至還能給他人說,這個福德超過以前三千大千世界供養諸佛的功德還要大。

因為我們一切的眾生心,他供養的時候一定要有所得、有所求。我們看見我們在家道友,哪怕買點水果供養什麼,他都還自己嘟嘟囔囔的念個四言八句,完了還求師父你加持我,我這個不好了、那個不好了,或是生意不好了干啥,全是有相的。這個福德很局限,因為我們講的無相法。


【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所以說佛法即非佛法,這個話大家特別要注意,不是說我們講一切佛法所有佛法非佛法,因為你能達到一切佛法非佛法,乃是真正的佛法,還得加一句。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但是這句話是承上頭來的,一切諸佛乃至於諸佛所證得的無上正等正覺都從此經出的,那此經所說的佛所說的法即非佛法,就是讓你千萬莫要執著。你對於佛說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乃至於諸佛,你怎麼樣認識的,就這麼樣一個含義。

金剛經能生諸佛,那金剛經本身是法,所生諸佛即是法。因為它非佛非法,不要在相上取,但是這麼一說怕有人在佛上頭法上頭生起執著。須菩提本來問雲何住、雲何降伏,你不能住在佛法上,你要降伏你的心,你住著在佛和法上,那就把佛說法的含義;含義,令你領悟的意思;那就錯了。所以佛所謂的佛法即非佛法,是名佛法,得加一句話,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所謂佛法者,你不要執著,一執著就不對了。所以說佛法即非佛法,就是你不要執著,再回來是名佛法。眾生,沒有眾生可度,沒有佛道可成;完了時候眾生可度,有佛道可成。一個是遣,遣是遣除,不要執著。說沒有執著了,隨順世間,那一切法就是一切法,佛法就是佛法。這個意思就說在一切法上頭千萬莫要執著,去執著義。假使說離開迷離開悟、離開染離開淨、離開凡離開聖,那有什麼佛法可說嗎?這樣子沒有佛法可說。離一切相,所以說佛法即非佛法,還得最後加一句解釋的,是名佛法。

所以我們講緣起性空,緣起在前,性空在後;有時候說性空緣起,性空在前,緣起在後,這都是對機的,對眾生的根機而說的。信產生力度這就叫受,你的念(念力)這叫持,你的念力念念不忘、持之不捨,受持佛法,以信力念念不捨持佛法,這在歷史上各種經卷很多的大德祖師爭議非常之多。金剛經是講最空的,受持金剛經的福德無量,空嗎?既然是福德無量,不空!但是你一執著可就沒有了,經的義就不同了,這種含義必須得經過你反反覆覆思考。

佛法,前頭加個所謂的佛法,所謂的佛法不是真實的了。佛法就是佛法,所謂的佛法不是佛法,因為加個“所謂”,什麼事情加個所謂不是的了。但是它隨順世間,在俗谛理上,就在世間法中,世間法叫俗谛;因為俗谛理上在世間法上有迷有悟、有凡有聖、有染法有淨法,這些世間相隨著說佛法。如果是沒有染淨、凡聖了,那麼佛法也不叫佛法了,即非佛法是這個意思;是把這個都空掉了,什麼都沒有,那佛法當然也沒有了,即非佛法。但是一定得分開,是按俗谛說的、按真谛說的。佛在說俗谛的時候,迷悟、凡聖佛法具足的,都是具足的;但是佛有時候說真谛的時候,染淨、凡聖皆沒有了,就是這個含義,看你從哪一方面說。

從空義方面說沒有,你的信力就叫領受的受,你的念力就是持之不捨的持,受持,我只念金剛經受持四句偈,信力受,念力持,就是信念受持金剛經的四句偈,那是有的,隨順世間;等你離世間來說沒有了,一切文字都沒立了,那就沒有了。受持演說金剛經,或者是一句,或者是四句,或者一卷經,那看你在什麼立場,站在空谛說,站在俗谛說,或站在隨緣說,站在性空上說,這有分別的。隨緣義萬法皆立,佛法就是隨緣義;佛法即非佛法,就是性空義。佛跟須菩提說得很清楚,怎麼樣住心,怎麼樣降伏心,現在你明白了嗎?就是這樣住這樣降。經常經上說的不住色生心,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因無所住而生其心。無住還有心生嗎?無心可生,也無有心。這道理一直演變下去,都是解釋這麼個問題,佛舉很多例子來說。


【一相無相分第九】
【須菩提。於意雲何。】
須菩提,於意雲何,這個道理你恐怕還沒有清楚,就拿你們證四果的來說,佛又舉例。舉什麼例?這個標的是“一相無相”,什麼叫一相?什麼叫無相?什麼叫有念?什麼叫無念?因為這個法會當中都是證得四果阿羅漢的人,你以前證得初果時候,怎麼想的?乃至證到四果,證到阿羅漢果,都是怎麼想的?於意雲何,你對下頭這些問題怎麼樣認識的,就這樣意思。


【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
說初果的聖人,就是聲聞,以聲聞所證得的說,這個法都不要去執著,因沒有可說的,不可取,不可說。當你證得果了,他沒有個感覺我是證得了,我還要說“我證得了,我證得這果了”,沒有這個念頭。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從他證的方面而說,就是有取有說,取是我證得的果,說是能說出來我證得的果。證得初果了,有沒有能取所取相?他有這個念頭沒有,說我證得須陀洹果了?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佛的問,須菩提言,不也,須菩提說沒有這個樣子,好像沒有這麼樣事。為什麼我這樣說呢?因為須陀洹的名字叫入流,而無所入,入到什麼地方去了?流到什麼地方去了?只是他不執著色聲香味觸法了,對於六塵境界他看破了,證得了,證得初果了。只是把六塵境界色聲香味觸法斷除了,這叫斷見惑;斷見惑,這樣子才叫名為須陀洹,就是初果。

他答覆的含義,沒有個取,也沒有個捨;證得的時候把惑斷了,有取,取到個果位,把這惑斷除了,沒有這個含義,就是初果的聖人。就是我們斷八十一品這些個惑染的時候,這是我們分別的一些出惑的都叫須陀洹。把這個惑斷了,入到聖人的流,不受生死了,入到聖人的流。有個出,有個入嗎?出,六塵境界不執著了,好像出離六塵了,證得果位了,好像把六塵境界我離開六塵境界,證得另一種境界。佛問他,有沒有這個相?須陀洹證得初果了,他自己想我現在證得初果了,有這個想法嗎?須菩提告訴佛說沒有。什麼意思沒有呢?須陀洹叫入流,入到什麼?流到什麼?而無所入,這個時候只是對“色聲香味觸法”不著六塵境界了。不著六塵境界了,在六塵的貪染心斷了。只是斷見惑,不是思想,見的時候沒有這種執著,這是初果。


【須菩提。於意雲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須菩提,於意雲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沒有這個念。為什麼?世尊,斯陀含名一往來,實實在在沒有什麼叫一往來,是名叫斯陀含。什麼叫一往來?證了二果的,還要到人間受一番生死,就是一來一往;或者是生天,從人間命終生到天上,完了時候再來人間,就叫一往一來。所以把這個果位叫一來果,因為還要到人間流轉一次。


【須菩提。於意雲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在三果的聖人,證了三果聖人,不但斷了見惑,把欲界的九品思惑都斷除了,所以阿那含叫不來了,不來人間了;從此命終生到天上去了,不來在人間,不來下界受生,所以叫不來果。實在說無我了,還有什麼來不來?無我了,誰為不來!這個名詞標示顯現著三果的聖人他不再人間受生了,他思想也沒有這個念頭,不來這個念頭沒有。


【須菩提。於意雲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須菩提,於意雲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什麼原因呢?沒有個名字叫阿羅漢,實無有法名阿羅漢。假使阿羅漢作是念我得了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這四個果位阿羅漢乃至到須陀洹,都是這麼一個意思的含義,等他證無所得,得無所得,這就是證得斷了惑了;如果還有得有證的,惑沒斷。斷惑證真,上界的七十二品思惑、八十八品的見惑,就是以斷惑證真為主,這四個果位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都如是。


【世尊。佛說我得無诤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世尊,拿我自己做例子,佛說我得無诤三昧了,我現在一切都放下了,一切無诤了。為什麼?無我了,無我就無诤了。在人道當中、天道當中,六道中我是第一了。第一,證得阿羅漢的人,離開一切欲望,在人天中是第一了,沒有欲了,離開欲界了。但是我有沒有這個念頭呢?我從來沒起過這個念頭。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沒有這個念頭我是離欲阿羅漢。什麼原因?假使我要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我得阿羅漢道了,那世尊就不會承認我是證得的了,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

現在時候無我就無诤,這叫無诤三昧。無诤三昧有時候翻正受,有時候翻正見,九十五種的外道邪見都沒有了,就叫正見。在這個空中明和暗、愚癡跟智慧兩個有差別的,沒有這種邪見了,信中沒有邪正的诤。為什麼?他斷了見思惑了,他念念常是正的,沒有邪念了,沒有邪心了,一念邪心不起。因為沒有我執了,有我執才有這些個,所以叫無诤三昧。因此修這個三昧的就是人中第一。假使要有得果的心,“我證得初果了,我證得二果了,我證得三果了”,那不叫無诤三昧了。一起心動念,斷這個念頭了,再沒有這個念了,他再沒有貪瞋癡念了,就是見思惑斷了。

樂阿蘭那行者,阿蘭那是一個寂靜地點,形容法的時候,阿蘭那是無诤的意思。他無我了,證得阿羅漢果了,當然就無诤了,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這些個煩惱他不起了,因為寂靜了。這個寂靜但是不是究竟的。須菩提問佛雲何住心、雲何降伏其心,在這個人我知見上、世間一切相上,他已經達到這個地步了;但是再往前進行菩薩道,那就不同了。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因為他怕,怕就不敢利益眾生。為什麼不敢?大心發不起來,因為現在所證得的涅槃就感覺著不受生死流轉了,就滿足了。所以他只能證得阿羅漢,見思、無明、塵沙惑他還沒有斷。沒有斷,在修道的道路上頭,他只能空人,人我空,法我沒空;就是空的還不究竟,還沒進入般若的智慧。


【莊嚴淨土分第十】
【佛告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佛又跟須菩提說你如何想的,於意雲何?如來昔在燃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說你們沒有得,你看我在燃燈佛所那,燃燈佛給我授記,我是不是有法有得?須菩提說不是這樣子,不也,世尊,你在燃燈佛所授記,你實實在在的於法沒有什麼得。就是說燃燈佛是我老師,我在跟他學法的時候,因為師父的開示,好像似有法可得,給我授記了嘛!實際上本性本來清淨的,愈深入愈沒有,一切法沒有。愈悟得深,愈悟得一切法,六塵境界連法塵都斷了,所以到寂然常照的時候,那就成佛了。常照就是智慧達到究竟了,於法實在無得、無可取。能取得到嗎?取不到的。這個例子咱們在太陽的光明,光明只是照耀而已,你能把這光明取到嗎?把這個日光明取到當成你所得,到晚上黑暗了你再把它放出來,有這個本事嗎?沒有,所以說無可得。


【須菩提。於意雲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同時佛就問他說修成佛道的時候,須菩提,於意雲何,菩薩莊嚴佛土不。現在須菩提明白了,明白什麼呢?不也,沒有。為什麼說沒有,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佛恐怕人疑惑,那些菩薩修行的時候,莊嚴佛國土有所取,好像莊嚴佛國土也是取到的。佛又跟他進一步說,佛所證得的莊嚴佛國土是所修行的報得的,看你修行的功行,你修的什麼功行,你所得的報就是什麼樣佛國土,什麼因就得什麼果。菩薩行無量無量的,就把它形容萬行吧!就是六度萬行,他在行的時候、莊嚴的時候,心裡頭一點念頭沒有,沒有執著。有執著還叫莊嚴?不叫莊嚴了。菩薩度眾生無生可度,度即無度。那菩薩修行呢?行無所行。莊嚴佛國土呢?莊嚴即非莊嚴,沒有個能嚴的還有個所嚴的佛國土;得不可得,莊嚴的非莊嚴,是名莊嚴。

佛所教授我們的都有三個:一個隨順世間的時候,莊嚴佛國土;不隨世間,隨順正覺世間的,莊嚴非莊嚴;這樣子才名是名莊嚴。莊嚴也是假名安立的,名字而已,假名。咱們所說的佛法、佛已證得的佛國土都是假名而已,別把它當成實有的,一當成實有的就叫執著,不著這實有就叫解脫,隨眾生緣假名安立,還叫莊嚴。每一法你都給它依這三部曲,人、非人、是名為人,哪一件事物,一個是隨順世間有,一個是不隨世間無。那佛利眾生呢?隨順世間而立有的。一個隨順,一個不隨順。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雲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你問我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在六塵境界上頭不要去生心,這就清淨了,這就叫無所住心,心不住一切相,生無所住的心,不執著。菩薩行菩薩道,行無所行。假使菩薩發了菩提心了,說我要行菩薩道,那就執著了,那不叫行菩薩道。菩薩度眾生,經上有時候也說,隨順說,度眾生,如來,度眾生你很辛苦了,或者哪個大菩薩度眾生度得很辛苦了,這是隨順世間說的。實際上,諸佛菩薩度眾生,不見眾生相;若見眾生相,菩薩他也隨著煩惱轉了。他不是隨著煩惱轉的,他是隨著智慧行的,就是終日度眾生,不見眾生相,這個道理一定得懂。你沒證得,你學習時候不要執著。你要是執著了,我要學習,我要怎麼樣,你學不到,學即無學。但是你不從你開始的時候,你不從執著怎麼能達到無執著呢?所以佛法是圓融的,你得兩頭堵,單一頭可不行,方方得俱到。

咱們舉個例子說,就剛才我上來跟大家講的,你出家了好多年了,從五年以後開始吧!你社會的習氣漸漸都斷了得五年,快點的得三年。等你都出家七、八年了,十來年了,你自己是沒什麼感覺,還像一天就吃飯穿衣,打板就上殿過堂,好像無所謂似的;你知道你得到很多清淨福田了,你有感覺嗎?你得到福德了嗎?你問哪位道友,哪位都答覆你無所謂,沒有,沒這感覺,這就跟這個深義是一樣的。只是我們沒把它科判化,把它科判化了分析,有時候是一年不如一年;另一方面,你在無形無相當中就進入佛所教導的當中了,你沒有執著了,就是去了這個執著。我們從初級班學律,乃至到中級班、到研究部,你有個感覺嗎?我現在升到研究部了,我不是初級班了。你過去了就沒有了,你沒這個分別了、沒這個辨別了,就是沒這個執著相了,自然的就把它消失了,功夫到了,功到自然成,有好多我們世間以前的那些習氣沒有了;那個習氣沒有了,你又生了一個新的習氣,當比丘、當比丘尼的習氣你又染了很多,這個習氣也不對的,你還是得放下。懂得我這個話含義沒有?你以前在家,在家的時候有在家的習氣,等你出了家又換了,換了什麼?清淨的習氣。但是這個習氣是隨順善法的,能夠達到空,能夠證得金剛智,這個習氣漸漸它生智慧。好多像我們的生活成了個執著的習氣了,大家可能有這個感覺吧!但是這個習氣是善,過去那個習氣是惡,等到你到一定要成就了,善也不要要了。善是對著惡的,已經你沒有惡了,你把這善保存它干什麼?你保存,你就成不了佛。進一步,我前頭都對了;再進一步,又把前頭略了。

等到須菩提這個時候了,菩薩若能生起清淨心來,這個清淨心什麼表現呢?不應住色生心,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這個心是無住的了。這個含義懂沒懂?是自然的形成的。這也是習氣,把過去那個習氣變成你在寺廟裡頭生活的習氣,這個也能把你拴住,拴住的意思你也跑不了;你把這個習氣也沒有了,那就拴不住你了。習,就是習染的意思、熏習的意思。咱們現在用善法熏習,熏習我們這個心,讓我們這個心無住。但是你心已經不住了,你還拿這個熏習來熏,那叫執著了,法執常在。須菩提問的時候,因為他有法執,所有在會的大眾千二百五十人都有法執,佛說金剛經就是斷他的法執。

已經有清淨心了,不住在六塵境界了,那你也不住在清淨上頭。還有個清淨可住,還有個六塵可斷,那叫心有所執。所以這叫無住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才叫清淨心,再不住六塵境界,這就生起來了無住心。生個什麼心?無住之心,無住色聲香味觸法。特別是法難,六塵境界法塵境界最難。咱們作夢,乃至思惟,都是你那個六塵的法塵緣念回念。這時候我們這個不住六塵境界生起這個心,就叫無住心,生無所生,也沒個生,也無所住。生既無生,還有所住嗎?也無所住。行即無行,這就叫無功用道。大家如果行一件法門,做久了,到時候你一做,你心裡沒感覺我這是在修行,我非要做不可,心裡沒有分別念了,熟能生巧,就是不用心去做。

這個世間相很多,他並知道他已經心無所住了。我經常愛舉這個例子,王羲之到街上散步去,看到賣百貨當中的賣吃的燒餅油條,有一個老太婆烙煎餅。大家知道煎餅嗎?我們北方知道,一個圓鍋,鐵鍋,鐵鏿子,鏿子那鍋當間是鼓的,用潑下流。但是她烙煎餅,煎餅是稀的,她一倒不就流下去了嗎?但是那個老婆婆這個瓢一倒,瓢後頭手上轉著一個桿子,這一瓢,完了這麼一倒一轉,馬上一張煎餅就出來了;瓢瓢如是,不多不少,不大不小,滿那個鐵鏿子。王羲之在這看,唉呀!看神了。他說這個老太婆可厲害了,因為什麼呢?烙出來往後一甩,一個小缽子跟那餅子一般大,張張如是;眼睛也不看,就那麼一甩,那神了,一瓢一烙一甩。他看了這個功夫可深了,他就贊歎她:老太婆,你真不得了。她說:我這算啥呀!你看那王羲之,王先生寫的字每一個字都一樣,或者寫行,都是行,你看一百個行都一樣。這王羲之一聽,習能生巧,她沒有感覺,她沒感覺我這技術已經到達這個程度,沒有;到達成熟了,自然她去這麼做。

就跟咱們念經一樣的,你閉著眼睛也能念了,反正都是如是我聞,習慣了,習慣成自然。他並沒有感覺這個,這叫無心用道,你修道也用到這個程度了就這樣子,習慣成自然。你問他,他這個時候他有心用嗎?沒用心。咱們好像干一個事做熟悉了就那麼做了,叫習種性。咱們本具的這個空義,是叫性種性,知道不?我們從習慣的力量達到性本具足的。但是這個中間夾一個熏習力量,咱們講大乘起信論二種熏習,這叫熏習力量;染法熏淨法,淨法都成染;淨法熏習染法,所有染法就漸漸都變成淨。大乘起信論講二種熏習,在我給大家解說起信論的時候,我特別講這二種熏習,這含義是什麼?咱們每天跟著大眾在熏習,我們有很多在家道友到這住著,住住不想走了,完了就出家吧!他熏習,把他熏習的他感覺這個環境太好了,也用不著操心,也用不著去自己做飯,一打板子就吃了。一切生活就是熏習來的,等到熏習一定成佛了,你才知道這些個都沒有用它。

須菩提就是這樣子,佛就告訴他說現在你已經到達阿羅漢果了,你用心的時候不要再執著過去的事了,你放下吧!不要住色生心,不要住聲香味觸生心,乃至不要住法生心,因為二乘人就法執很嚴重,法執無斷。就是度眾生無生可度的,就是度眾生不見眾生相,你度眾生不見眾生相還有什麼煩惱嗎?菩薩叫游戲三昧,度眾生事就是他的游戲,他不執著的,他也不隨著你悲哀悲哀,也不隨你歡喜歡喜;因為他隨你歡喜歡喜,他又墮了凡夫境界了。所以文殊師利菩薩教我們善用其心,如果我們把那善用其心用到金剛經上就對了。菩薩摩诃薩要生起清淨心來,不要去分別,妄想分別是有害的,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無所住而生心。若無住還有心可生嗎?這叫無生無住。

但是你平常用功的時候、修行的時候,不要貪多,單一件事,你感覺你很重的、很煩的、很愛想的,一想到它你就煩惱,你就從它下手,專門就修這一法。何時到你無法無我,這一法修成了,其他的也成了。如貪心重,就專門對治貪心。怎麼對治它?捨,不要聚積物質,任何物質都不要。這不是容易,無量劫來的,但是你下手時候必須得這樣下手。

金剛經所說的是對待二乘人轉小向大的,這些個當機眾他本來是對於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境界,他已經基本上斷了,他不會在這上起貪染心的了;只是在塵沙、無明上頭,他還放不下,他對法放不下,他心還有所著;犯戒了,這個事我不能動,佛教導我不能做,他對法還沒放下,還執著。關於這種的二乘,般若經裡頭專門破這個的。所以菩薩要生清淨心?須菩提雖然斷了見思煩惱,他心還沒有達到,法塵沒斷,對於法執還存在的;他住色不生心,住色法他要生心。這個明天再講吧!色跟色法有差別的。


【無為福勝分第十一】
【須菩提。如恆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恆河。於意雲何。是諸恆河沙。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恆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雲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則非般若波羅蜜。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須菩提。於意雲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須菩提。於意雲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這段意思是如來破二乘人執著諸法的法相。這聲聞人經過二十年的學修都是執著有的,因為他不知道一切法諸法本來空的空義,他還不能理解,都是依著文字、語言、音聲,但是這個語言、音聲、文字是假立的,是如來的方便善巧。現在聽到金剛經說一切諸相不生、一切諸法不立,對他不能夠進入,佛也一再地解說,解說的意思使他們能夠放下執著,這個都是法執。但是就我們現在來說,我們這個地步還沒做到,我們必須從執著達到不執著而達到解脫,我們還欠這步功夫呢!這個是破二乘人的,金剛會上都是阿羅漢,當時佛說法的時候,沒有優婆塞、優婆夷,專給比丘眾說的。因為佛說法是對機說的,專顯現一切諸法本來空寂,所有的語言、文字是假安立的。現在金剛經把這個都破除,住相不,一切相不生,只要明心見性,當下成佛,進入般若義。二乘人,這些阿羅漢最初聽到他是驚怖的,所以須菩提說如來說這甚深法,我從來沒聞見。這些法是專對著善根菩薩說的,現在轉小成大,要把這些個聲聞人讓他把以前一切法相,讓他悟解知我說法如筏喻者。筏喻者,就是過河船,過河的筏子,你現在都過了,過了該丟掉了,還執著它們做什麼呢?講這個道理,讓二乘人悟入。

佛自己說完再重復征釋一下,恐怕還沒有說盡,何以故?何以故就是為什麼原因我這樣說。須菩提,如來所說的法是隨緣的,說波羅蜜即非波羅蜜。說的意思這是假名安立,語言假立的,說般若波羅蜜不是般若波羅蜜,但是你從說領悟到了,領悟到了就去行,行證得了,這個才是第一般若波羅蜜。舉三的,一個是假名,一個是真實,最後是隨緣,就是從真實而隨緣。舉一個例,六度,佛以下舉的是忍辱度。


【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舉個例來說才能說明問題,為什麼我這樣說。例如說忍辱波羅蜜即非忍辱波羅蜜。非就是遣除,佛說的忍辱波羅蜜不是忍辱波羅蜜。什麼原因呢?佛從事上說,就是佛自己身受的,拿事實來說明,這些個聞者才能夠進入。佛就拿自己往昔行菩薩道的時候,被歌利王來割截他的身體。在這個割截身體的時候,那時候佛的思想是什麼思想呢?是空相,沒有,什麼都沒有,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為什麼?假使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有痛苦,有痛苦就有瞋恨,被傷害者的人那就有瞋恨心。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就形容著沒有我的身體被別人傷害,這就是無我相、無人相;還有一些法相,割截身體還有刀具,能傷者,被傷者,還有工具傷害者;就是沒有四相。

假使要有這些個相,有這個相是什麼情況呢?那就不是這情況了。佛又征啟來說,就是進一步說,什麼緣故說我被傷害時候,割截身體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怎麼能說明這個問題證實我沒有。在肢解時候而傷害我,這麼一刀一刀割截我的時候,假使我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我一定起煩惱,生瞋恨心。但是我沒有,沒有生煩惱,沒有瞋恨心,為什麼?因為證得了般若智。一切諸法都是無相法,證得無相法,沒有我、人、眾生,乃至於割截身體這個法相,這些四相都沒有。這由於什麼呢?般若智慧。以般若智慧觀我空,傷害我的人也是空的,沒有能害的,沒有受害的,也沒有這些個法,中間的刀具割截身體這些法相,沒有這些相。因為要有這些相一定要生瞋恨心,不止生瞋恨心,還有當時痛苦。

這個問題我們可以證明。我們每個人病苦的時候,或者你自己感覺著很難過的時候,或者生病的時候,當然被人家割截時候不會有的了。假如被人傷害時候,或者腦殼痛,痛得很厲害的時候,你就把你這個觀想觀一觀吧!觀想什麼呢?誰來感覺痛,能感覺痛的痛不痛?這個不是說我成道不成道,當時你能夠轉移目標,轉移目標你痛苦馬上就減輕,你找你那個感覺痛苦的,那個時感覺痛苦。感覺痛苦那個覺,它不痛。是兩個。當你腦殼痛,你覺得腦殼痛這個覺,這個覺它本身不痛。你感覺每個部分痛,例如腦殼痛,你絕不會感覺腳痛,你只感覺腦殼痛,這個感覺這個覺它不痛。如果感覺覺這個覺痛的話,你不知道了。到什麼程度?昏迷了,你痛的過厲害了,昏迷了,覺沒有了。你平時的時候,你感覺著哪部分痛,害病哪部分痛,轉移目標。轉移目標就是你那個識把它轉一下,你別專注重去了,愈痛愈痛。如果你思想想別的去了,想點你最歡喜的事,這都是轉移目標,就是神經的系統轉移目標,不是修道者所證得。我是拿這個作形容,如果你這樣的功夫用久了,當你哪一痛的時候;為什麼人一痛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想把痛加給阿彌陀佛上去了,這腦殼這一念,心裡想到“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為什麼?減輕那個痛。當你正痛的厲害,你想你最歡喜的事,人生都有自己最喜歡的事吧!一想想得手舞足蹈的,把這個痛就壓下去了。但是你愈想痛,全神貫注,它是愈痛,痛得忍受不了。這是思想問題。

但是如來這個問題不是這個問題了,他已經證得了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誰來割截他?他把歌利大王觀成是空的,他自身觀成是空的,空對空,這個是什麼?智慧。金剛經一說空的意思,就顯你金剛般若波羅蜜的智慧,智慧裡頭無相。所以當你痛苦的時候,你這樣觀想,般若智慧裡沒有痛、也沒有不痛。楞嚴經教授我們說“有覺覺痛,無痛痛覺”,你感覺痛的這個感覺不痛。因此你怎麼能證到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壽者相咱們講相續意思,就是你沒有我相、沒有人相、沒有眾生相,就沒有相續了;就好比你被歌利大王割截時候,對佛那個時候他證得空了。我們被別人傷害沒有證得的時候,你就觀想我沒有我這個肉體,也沒有人來傷害我,也沒有傷害、捆綁、吊打、割截身體,也沒那刀具,一切相都沒有。但是這個我們是辦不到的,為啥?你是識,識是專門分別的,不是般若智慧,般若智慧就做得到了。

同時歌利大王來割截釋迦牟尼佛的時候,他有個羞辱,不止他肉體,精神上有個羞辱你,被傷害者都是在羞辱當中,加毀,毀壞你,這是羞辱。一個人被別人傷害的時候,那就是羞辱。為什麼要反抗?不忍受。我們可以看電視,看過敵方來傷害他的時候,特別日本人傷害中國人的時候,捆綁吊打這種現象在監獄裡很多,各種刑具。那除了折磨肉體你之外,還有個侮辱你,那是傷害你精神,一切刑具傷害你肉體,這裡含著羞辱。還有個人格問題,有些個侮辱沒傷人的,叫你學狗叫、學貓叫,那是傷害你的人格;有些人他剛強,不被他傷害,反抗,那就給你肉體折磨。不論怎麼樣子,這都是俗谛的當中事;勝義谛當中,所以在釋迦牟尼佛他被歌利大王傷害的時候,他沒有,一切都沒有。沒有是什麼?他把這一切法,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他把這有相觀成無相,若見諸法的無相法,般若智慧了。

一般的說,這個屬於觀照般若。假使說你觀想你的身體是空的,根本就沒個身體存在,那一切傷害傷害到什麼地方,不能加於空,那有痛苦嗎?我剛才跟大家說當你有痛苦的時候,用你的覺照功夫,你觀想誰感覺痛?為什麼要痛?這是有相的,痛是有相的;但是你觀照的時候,這是無相的了。我們就是不能夠用觀照,這個時候你觀照找找,找找誰來感覺痛,能感覺痛那個它不痛。如果你恢復那個能感覺,這是所覺,所覺覺到痛,能覺到痛那個能覺不痛。但是這不是你一下子就能得到的,腦殼痛了你轉移它,你精神不要完全注重在它那上面。為什麼說念佛或者念經,就是轉移目標了,你目標不著重它那身上了。

這個問題我跟大家以前好像講過,一個醫生治病,他接受這麼一個病人當的瘩背,瘩背就是後背心背上爛,爛得沒辦法了,爛的那個肉都能看見他那心髒跳動,醫生怎麼治,沒辦法下藥,他給他轉移目標,這是醫生的善巧。跟他說:你放心吧!你這個瘡我很快給你治好。但是你這個瘡要好的時候,你屁股上一定要長個瘡,那個瘡要一發作了,我沒辦法了,你注意別讓那個腫,別讓那個長瘡。這個人回去了,他思想上他就恐怖了,他把這個瘩背瘡他不注意了,就一天的從早到晚摸他那個屁股。好家伙,不到一天那屁股就長了一個瘡,就紅腫高大,愈長愈大,愈大還愈痛,想那去了。找到醫生,醫生說:沒辦法了,我只能給你敷敷藥治療一下,你回去吧!一天來換換藥就行了。這個人全心全意都想到他屁股上這個瘡了,他把那瘩背瘡就忘了。隔了幾天,他屁股的瘡腫得特別高大,坐也坐不成,飯也吃不下去了,他請醫生想辦法。醫生才跟他說:我現在把你命才救到了。他說:為什麼?醫生說:你那個瘩背瘡爛得都快把心爛出來,藥也不能上,治也不好,你全心的心力都注重那上去了,那是心火。你這屁股上肉厚得很,就是爛了幾塊也沒關系,跟死亡遠得很,離心髒很遠。現在你那個瘩背已經長好,漸漸就好了。這個開個刀割了就好了,屁股肉厚得很,沒關系。

我聽到這個故事,我就想到我們佛經,你這妄想心常時的時候注重是貪瞋癡,你沒辦法轉移。佛說戒定慧,用這個有相來對治那個有相。這個有相把那個有相對治完了,那個有相也不要要了,要也是累贅。所以佛說知我說法如法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那個過河的筏子、過河的船幫助你過河,你過了河了,還背個船做什麼?這都是說法的善巧,佛說法的善巧。你怎麼能達到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你直接是進入不去,所以假些個善巧方便。但是金剛經就把這些善巧方便取消了,因為須菩提他們都學了二十年了,這千二百五十人都是大阿羅漢,常隨眾,所以佛現在給他們說般若經。對哪一會的當機眾,般若經很多六百卷,對哪一類的眾生說哪一類的般若,其實就是一個般若,你進入就好了。

像我們把它轉移,怎麼轉移呢?把這個甚深法用在我們生活當中。像我剛才跟大家說的,或者哪生個瘡,或者哪磕碰了,痛苦很厲害的時候,你轉移目標。你愈注重它,它愈痛,甚至於睡不著覺,吃不下去飯。轉移目標就是你心不去注意它,不要去管它。怎麼轉移呢?那你就用佛教導方法。但是這靠信心,所以為什麼我們學哪一法先要你建立信心,有信心了,相信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相信一切有相的都是虛妄的,有相的必定消滅。無相的呢?無相它不是生滅,沒有個能消滅無相的,也沒有一個所消滅的相,相就是無相,認性不認相,這就是修見性法門。見性法門是滅一切相,見一切智,這個就是般若智慧。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為非住。】
所以佛到這個時候跟須菩提說,是故須菩提,是故就是因為以上這個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以這個緣故,須菩提你應當知道,菩薩應該離一切相,不要在相上取。因為有相是變化的,無相是沒有變化的。

所以有人問我,上回,前年吧?演林黛玉那個演員,她跟她一家到我這來受三皈,她已經三十都快四十歲了,小孩都很大了。我就跟他們大家講,我說你看她化妝林黛玉的時候,在舞台上她不是像十、七八歲的年輕人嗎?現在她到這來受三皈的時候,你看她這個樣子,還是舞台上那個林黛玉嗎?那個是假的,大家都認識到不是真的,我說這個也是假的。後來她跟淨空法師出家了,在香港。出了家之後,沒有一年,不到一年就死了,現在演林黛玉那個已經死了。她演員化妝時是假相,誰都知道那是假相,但是當時你並不認為是假相,她這個還是個女的呢!中國的四大名旦梅蘭芳都六十多歲了,他要下了妝滿臉大胡子,連毛胡子,每逢上演上台時候就刮刮胡子。他化的是十七、八歲姑娘,美女,你能認識嗎?他在舞台上,你認識嗎?那是假相,不是真的,他的肉體的真的也是假的。如果你這樣認識了,還哪有什麼痛?所以你這個身體是個假的,不是你。那我又在哪裡呢?這明白了,知道我了,真我了,那就叫開悟,那個是無相的我,不是有相的我。我想這個道理大家都明白,真真假假。

你看我們這些個比丘尼道友,你看他道貌岸然的,如果他化個妝,咱們那不也是作歌唱也表演過嗎?等那時候化妝就不是他了。你看見不那一樣的嗎?這個個人的你也可知道。你常時這樣想就能夠去我相,也可去人相。所以世間上的美和丑這個沒有標准的,一般人的什麼四大美女,誰美?誰愛她,他就認為她很美,不愛她的認為很丑,沒有標准的。因為大家看慣了人相,沒看過鬼相,他要化妝一個鬼,你很害怕,都是鬼他就沒有恐怖了。這些相你平常自己去分析去,特別是演劇舞台上,下了舞台看,都是人的假相,這都是叫假相。你從這個變化當中,你知道人相是假的。我看那獅子舞,把人變成獅子。我以前跟人開玩笑,皇帝,咱們中國皇帝都是龍,都是變成龍,稱他的是龍。龍是畜生,假使你對哪個皇帝說你這個畜生,他不殺你腦殼才怪,你罵他畜生。你要說他是龍,他高興了。龍是畜生,畜生道。

因此這些相,我為什麼說這麼多,你不分析,你就有執著;你分析了之後,你就認識了。認識什麼?相是變化,變化、變化沒有了。人生也就百十來年,中間一年你照一張相片,一年一樣,哪有個我,在哪呢?在哪個相上?無常!但是金剛經不這樣講,它頓現的。不是我們講小乘教義去一個一個分析,不,它直接看性體,明心就行了,明心就滅一切相,相滅了心才現,心也就明了。因為我們讓種種相把我們心障礙住了,所以智慧開不了,那個相就是那些執著,一天想吧!我們執著有好多,沒完沒了的。說:你放下吧!放下吧!就是放不下。好多人到死還不明白,還在放不下,心裡還在想,所以說不要去胡思亂想。像我們過去一個在家的居士道友叫張無盡,他悟得之後他說四句偈,不要去斷妄想,“斷除妄想重增病”,你有心斷妄想又增加一個斷妄想的病;“趣向真如亦是邪”,假使你有個心去證得真如、趣向真如,這也是邪知邪見。這兩句話是讓你明,以金剛經的含義說讓你明了,讓你明了什麼?一切是真空的,你不要在真空隨緣義上去分別、去執著,直接達到諸法無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進入真空性體。

金剛經處處顯,顯什麼?顯般若義。但是有人讀金剛經,把金剛經又執著了。本來金剛經告訴你別執著一切相,那你又執著到金剛經了。眾生是佛說一切法,說到哪眾生執著到哪、說到哪眾生執著到哪。金剛經本來是無相的,他不去學無相的部分,他說金剛經功德最大了,念一部金剛經,金剛經上說的功德無量;他始終是放不下有,總在有的方面打主意,他不在空理上去打主意。頭兩天吧!有個人問我:老和尚,你現在講金剛經,為什麼你們還在修廟,廟不是有相的嗎?我說:我們不修廟不修房子,我們住到哪去?我們住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上?我說佛說法是圓融的,你要是這樣的執著,那佛的法就不要弘了。

大家一定要知道,佛是對機說法。諸法是因為因緣生的,也因為因緣滅,因緣滅的時候就是金剛經,因緣生的時候就是阿彌陀經,很多啦!般若,般若經是遣滅以前的。阿含經講了十二年,方等經講了八年,阿含十二,方等八,這二十年好多人都證得了,像這千二百五十人了了生死了;好多人明白這是生滅法,不要去貪著,對於“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都把它斷了,不下地獄了;但是不下地獄,還得成佛呀!要成佛就念金剛經。有些人念金剛經不注重空的那邊,因為金剛經功德太大,他還是注重功德那面,還是注重有的方面。

學法最主要的就是去執,不要執著。其實佛說金剛經在方等部裡頭都有,阿含部裡頭也有,看你怎麼認識吧!說這一句話能把它分成小教、始教、終教、頓教、圓教,小、始、終、頓、圓,一句話就離開五教。為什麼?你認識不同、觀感不同,同是一樣認識。比如我們吃飯很簡單,沒有一個人不懂得,哪怕小孩子他也知道吃飯,餓了叫喚,他要哭,不會說話,他會哭,叫餓了,誰都知道。但是吃飯很難,就是吃飯可以拿五教分,也可以拿四教分,你怎麼吃的,他怎麼吃的,隨便哪件生活的事,就看你怎麼用心。文殊師利菩薩教我們“善用其心”,這四個字就是般若,你把你心用到般若去,凡是般若智慧是以文殊師利為主的,不論在哪部經裡講,文殊師利就是表智慧。般若本身就是智慧,學金剛經就是從一切有相之中認識無相。人家經常說若見諸相無相則見如來,但是也要見相,是真實相,不是虛妄相。但是真實相很難,非得到了八、九、十地,現相、轉相,真實相,就是業相,現、轉、業。大乘起信論上講得很多,我們無著一切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它最深的是業、轉、現,業相、轉相、現相,這是八、九、十地菩薩斷,斷了才能進入佛地;就是咱們華嚴經講十一地,彌勒菩薩那一地。因此這個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它的層次還是很深的。

是故須菩提,應該知道菩薩要想成佛的話,應該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無上正等正覺心。無上正等正覺是不是有相的呢?無相的,菩提心要覺悟到這個程度了才能夠成佛。但是我們最初下手怎麼辦?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就是在六塵的境界你不要貪戀、不要起執著。但是我們凡夫要離開境界,離開色聲香味觸法,沒有撈沫了,那是斷滅空。當你心不住境界相的時候,不住“色聲香味觸法”相的時候,心還能生嗎?這是答覆須菩提問雲何住心、雲何生心,生就是降伏,我們怎麼能夠把心降伏住,怎能使我心住下來,這就正式答覆他了,佛就正式答覆他了。以前是分析,菩薩要是對一切相上頭都要離開,不住色生心,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那怎麼樣呢?應生無所住心。他問如何住?無住,無住就是無相,無相就是空,空就是般若。正因為你心有住,你住在什麼地方?住色生心,住聲香味觸法生心,就是凡夫脫離不了。不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他住在法上,依著佛所教導的法上,這一切都是虛妄的,但是法是真實的。所以破除他,那個法是過河用的筏子、用的船,那個也應當丟掉,把這個執著換成那個執著,佛才說不應當住色生心。


【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布施。】
佛所說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都是因為有住分別的。無住了,當你布施時候行布施度,布施波羅蜜,怎麼樣達到般若波羅蜜?布施度不住,就三輪體空,不住色布施,不是色相的。我們都是色相布施,以物質為布施;以法布施,我念部經布施,又住到經上頭去了,經也是屬於色法。布施如是,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都是這樣子,離開色。離開色叫離開聲香味觸法,離開六塵境界,不要執著境界相。誰來執著境界相?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這中間還有個法,這叫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中間還有個分別,因為根對色的時候沒有分別相,根對色,眼睛看見色它沒有什麼青紅赤白;你能夠看見青紅赤白的,這個中間加個識。根對塵,六根對六塵中間加個六識,這叫十八界。菩薩不住色布施,也不住六塵境界,也沒有能施者,也沒個受施者,這樣才真正的能利益眾生,這才叫真正的布施。

因此你那個心住就是非住,不應住的住,住不住,有六塵境界變化,你的心也在變化,所以似有住而非住,三個都不存在了。咱們說菩薩他做好事,行布施,供養給眾生,他沒有能施的物,也沒有受施者,誰來領受你的布施,也沒個能布施的人,這叫三輪體空,能施者、受施者、中間所施的財物都沒有,這叫非住,這叫無所住。因此在你行布施度的時候供養給眾生,散你的七寶財物的時候,不應住色布施,不要住在相上,就是施無所施,沒有能施者,沒有受施者,沒有所施之物,這樣來布施。

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布施。假使要心有所住,咱們從現相上說,這個物質有限的,無住無限的。無住就是這個東西大小、方圓、多少,一切沒有相,沒有住,無量。既無有受施者,所施的遍法界,能施的物質遍法界,你施者(能施的人)心包虛空,無量,三個都無量。假使要心有住,非住,那個住不是住。為什麼?不是非所應住,不該住的不要住,住不住。住在哪?住在功德上。咱們說功德、供養或者修塔寺,功德是什麼樣?是什麼相?咱們念一部金剛經功德無量,這無量相是什麼相?要有相可就不是無量了,因為無相才無量。意思就說你不執著,不執著是普遍的,執著是點,一執著就住在一個點上,不執著普遍。例如供養僧,這是你意供,你能看見那些大阿羅漢、諸大菩薩來應供?你見不到,無相。假使說我們在供養的時候,你心裡觀想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眾生,這是無相的。你一執著,我只是供養普壽寺的,這就是有相。你這不執著,不止五台山了,不止娑婆世界,咱們一觀想就三千大千世界,也不止三千大千世界。咱們生到極樂世界去,你清晨早晨吃飯以前到十萬億佛國土去,十萬億三千大千世界供養完了,又回到了極樂世界用早齋,這就是心力,一作意就是的了。

我們可以這樣觀想,你自己想,就是我們現在,你這一作意阿彌陀佛在講金剛經,南方不動世界講金剛經,藥師琉璃光講金剛經,一作意你心裡想,哇!那聽經的人多得很,你想像的。你可以從近處想到遠處,一作意你到上海了,到了美國紐約了,到了曼哈頓了,曼哈頓是紐約最繁, 華的一個街道。假使你沒去過,你想得到嗎?我們想極樂世界那個想的,你看見畫面上印刷那極樂世界圖,要極樂世界是那樣子可就糟糕了,不是那樣子的,那不微妙。你想到最微妙的,恐怕你們沒做過這個夢,我們在夢中見那個境界恐怕真是你驚奇的不可思議,沒有見到過。假使說我們把那個青海跟西藏交界的,就是玉樹囊千,那些個老百姓叫牛毛藏巴,他一生都沒見過房子的,你把他運到大陸到上海看一下,那他感驚奇的他嚇傻了,他就不知道這是什麼地方。咱們也如是,當你作夢到那些個極微妙的地方,那你心情也就是。可別夢見下地獄,那可嚇死你。也夢到過,夢見惡鬼的,夢見那些什麼的都是。但是作夢的時候你不知道是作夢,你醒了,恐怖的你會嚇一身汗。夢是真的、是假的?把這個研究通了就知道了,心無所住;心要有所住,不通的。

我曾就遇到一個他作夢,他准備明天他們家要辦事情,把那缸水都挑滿,今天就計算明天早晨我要早點挑水,早起一個鐘頭去挑水。夜間作夢他就挑水去了,他早晨一醒的時候想去挑水,一下床看鞋都是濕的,水缸都滿的,他才想起了他晚上起來挑水,他是作夢,你說是真的、是假的?你說假的,他水缸滿了。你說真的,他在作夢。咱們人現在的生活也是一樣的,經常的到現在也沒有醒,還在作夢。我就研究這個夢,現在我也沒明白夢是真的、假的?是假的,變成事實;你說真的,是作夢,有些不是事實。你們作夢成道了,做過這個夢嗎?夢見自己成道了,到處去招搖撞騙,我可成就了,這一下我方便自在了;醒了是個夢,還是沒有成。

你要觀一切法,所以金剛經後頭“如夢幻泡影”得這樣觀。咱們現在生活當中,咱們現在以為這是真實的,其實全是假的,沒有一樣真實的。這個我想我們有些道友是信,恐怕多數人還不信。為什麼?假使你信了,人家罵你也好,你受氣也好,出點什麼災害也好,你心裡觀想這是假的,跟現相一樣。這就是我最初開始跟大家說的有覺覺痛,那個痛不是真實的,是你幫它的忙,你愈感覺痛,痛得愈厲害。假使你放下不在乎,它也就不痛了,沒那麼嚴重。這個例子很多,每個人可以試驗。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
所以如來說一切諸相,全是假的,即是非相,相即無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我們可以把這個做小一點,我可不是我,我看誰也不信;我不是我,他也不是他,你也不是你,我、你、他沒有。可以轉換目標,我變成你了,你變成他了,他又變成我了,就這麼隨時變換。今生我是男的,來生我是女的,我最近看那個寫科學論斷的因果,就是能轉好幾生。如果拿金剛經講很容易通,但是你講因果報應的時候,有些人不信。他是女的,他轉到這家來是男的,他還認為他是女的,他還找他原來的家庭,他到他那家庭去拿東西,哪個東西在哪他清楚得很;但是他現在是幾歲的小孩,他死的時候五、六十歲了。當時論證,現在時候歐美科學家研究這個問題。我說他研究頂好研究研究般若經,那在社會學問裡頭研究研究不出來,影子都沒得。

現在科學發達能幫助我們認識一切諸法全是虛妄,若看一切諸法沒有一切諸法,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凡是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那才是見到真實了。因為這幾句話你很不好印證,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說眾生非眾生,這個你跟人家說,人家信嗎?說:你不是你,他信嗎?他不信。說:你是他、他是你,你可以信嗎?這類故事很多了。借屍還魂,藉人家肉體,他進入另一個人肉體,他把他本來的肉體失掉了,另一個肉體的主宰者,另一個肉體的靈魂,那就有斗爭,你占了他的肉體了。夢中他進入他的體了,他那個靈魂回來,他身體沒有了,這類社會上現象很有的。但是要能來領會能明白一切諸相即是非相,所有你看見一切相都不是真實的,假的,沒有的顯現,顯現的又沒有了。特別在有情的當中,你不容易相信;無情的當中,你可以相信。我們每天講經,以前講時沒有前頭這個供桌,你今天出來這麼一個供桌,我來我一看,喔,可能是觀音聖誕十九沒有撤的,明天可能一撤沒有了。這很多現相,今天有,明天就沒有了;明天有,後天沒有了。有些人今天遇到了,這說長遠一點,明年你遇不到了,他死了,很快就消失,很快又冒出來了,就這樣生生滅滅、滅滅生生,哪有一個真的,一切都沒有。

所以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這個說法不是等它滅了才說它非相,就是現在在它相上說非相;就是一切眾生存在,一切眾生即非眾生,後頭還有一句是名眾生,這樣來定的眾生標准。一切諸法不生,不生就不滅了;一切諸法生,生了就一定要滅,有生必有滅,有成必有壞。但是我們生的時候歡喜,消滅的時候就悲哀,你懂得這個道理了,生也沒什麼歡喜,消滅也沒什麼悲哀,本來就是不生不滅的。但是這個得要你思惟,從文字上不行的,文字是不能解決問題。你把這個義理,就是我們剛才說的,你感覺著痛,本來沒有痛、也沒有個不痛,只是你感覺而已。你很痛的時候,別人看見你,他也不知道你的痛;但是別人痛的時候,你也感覺不到別人痛。等你感覺到一切眾生痛苦的時候,你認識到一切眾生痛。但是能認知這個不痛,一切眾生苦你感覺著沒有,沒有苦。那得眾生不生,生的不生,還什麼苦?不生也就不滅,一切法又翻過來對著說,這樣真正進入空相。你看著有形有色的這個相在,它變了,沒有了。比方我們現在中間這供桌,明天可能就沒有了,今天還沒拆除。相隨時變,因為它是生滅法。我們現在是講的不生不滅,什麼呢?智慧,只能用迷悟來代替。一切眾生跟佛同體的、平等的,就是迷悟之差別,迷了就不平等了,悟了就平等了。這個道理得靠思惟。

一切諸相即是非相,一切眾生即非眾生,從文字上你怎麼解釋你也沒辦法進入。但是你觀照,你想,為什麼佛說一切諸相非相?如何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這叫參了。參就是你觀,觀再變化一點思惟修,想,想什麼?想空義,諸法是在空中建的,讓它還歸於空。你這樣經常修行,雖然不能成佛,像我剛才說的痛苦你能減少。老了的時候,你也這樣觀想觀想我還年輕,你別認為老了,認為老了爬不起來了。我還年輕,經常想還行,還行就行;你想不行了,精神上先就失落了,那你肉體沒辦法支持,這是精神變物質。好好想吧!今天就講到這裡。
 
【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
上段經文佛給須菩提說要發菩提心的時候要離開一切相,但是一切眾生心都是見著境界相才發心,譬如到寺廟裡頭看見三寶或者看見男女師父形相而發心的。上段經文佛告訴說要離開一切相,相即非相,要離相而發心,因此佛再囑咐須菩提如來所說的法是真實的,所有說的語言是真實的語言,是稱實而說的所以叫實語;如語是指法性說的,如如不動的,不是虛诳的。一切菩提都是離體離言,在其他經論上叫離言真如,但是這種甚深的法人家不容易信,不但不信而有懷疑。所以佛才一再說如來說的話是真實的,是如如不動,如實說的、如理說的,沒有虛妄。就是再囑咐未來的一切眾生,要信如來的真實話,這都是勸信的話。

前經文一再說在末法時代後五百歲的時候,眾生對於甚深的法不容易進入,真理不是虛妄的,不容易進入。在唐代的時代,對於學甚深般若法的門,都稱義學沙門。義學沙門就是離開一切經文,專追求它的義理,不論在事上說,在理上容易進入了,一切事都是理、都是實相,言說是沒有實義,但言說是顯實義的、是顯實相的。佛所說的法隨眾生機都是真實的,沒有虛诳的。有的佛在前段說,例如說在說阿含的時候就說的世間相,到般若時候說的離開世間相,好像前後所說的不同,好像佛的語言前頭說的一樣,後頭說的又是一樣,好像有差異。實,佛是對機說的,不異的,沒有變化,是應機而說法的。這都是勸眾生信,學到這個法的時候不要起執著知見,要把你那妄心、妄念、虛妄的分別停歇下來。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完了佛又囑咐須菩提,須菩提,如來說的法都是自己所證得的,就是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它是空的、寂靜的,所以說無實無虛。空的,不是找個實體,要找個物質的實體沒有,性體是無體的。所以就是如來,他的體本來是如,如不是虛妄,如如不動。但是你要執著發菩提心,實在有個什麼樣子、有個什麼實體,這是錯誤的,沒有,這是執著知見,不能入如來的法。如來所得的法無實無虛,無實的意思,因為法體是空寂的,空寂的你要找個相,沒有,找相就是執著。所以言其實無相可得,這就叫實,無相可得叫實。佛所說一切法有沒一個處?就是這實體,法性的性體,究竟在什麼地方。既無相也無處,無相可得,還找它什麼處處呢?那就是假的了;它又不是假的,但是隨體而產生的妙用。因為我們講過大方廣佛華嚴經,這個大家很容易理解,理解什麼呢?體,理解這個實體,你說它虛的,遍法界盡虛空界,一切眾生都得到利益,不虛!你說實有的,無相可得,離開言語,離開心緣相,離開思惟的心緣叫不可得,不可以說有。說有,說無,說亦有亦無,說非有非無,離開這四句都是錯誤的。解釋這法性理體叫離四句絕百非,離開你言說相,離開心裡的思惟相,一有言說、一有思惟就是執著,這就叫執著。但是須菩提請問佛的時候,雲何降伏這個心,雲何住這個心,佛就告訴他如是降伏如是住。我們下文再進一步說,重新又解釋。


【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須菩提,假使菩薩心住於法上,或者住到財物上,住在人的關系上,心住於法來布施。但是我們眾生心都是看見這個人很苦,對這個人產生一種憐憫心、悲心,乃至於施給他財物,如果有這種的用心法,這叫住法而行布施。心住於法而行布施,這就譬如一個人到了暗室裡頭去,黑暗沒有光明的,你還能看見什麼嗎?那麼行布施應當怎麼布施呢?心不住於法,沒有個能施者,也沒有個受施者,也沒有所施的物質,這叫三輪體空的布施。假使一起執著,再一執著你所布施的相,有沒有功德?有,但是這個很小了,不合乎於金剛義,那就有執著,執著人,執著法,總之就是法執。假使一個人他的眼睛是很好的,沒有病,再加上太陽的光,加日月光明,加三光,能夠見種種色。如果眼睛有病的人,就有日月三光他也見不到,盲者見不到。執著法布施,就如盲者一樣的。


【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須菩提,當來之世;當時佛跟須菩提說法,這個當來就是指未來。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這個是贊歎能夠受持金剛般若波羅蜜的這個眾生。受持,就是持、領受,領受了之後把它持之不捨,就叫受持。受持的方法就是讀經,讀就是修行,讀誦大乘就是修行,特別專說,因為咱們講的是般若波羅蜜經。讀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人,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這個含義是這個讀經的行者,受到佛的加持,佛知道你了,也看見你在誦經,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這段經文有一段重要的含義,我們讀經、讀金剛經算不算是執著?佛上面都遣,不要執著。讀經,能讀的人,所讀的經典的法,而且你又發願持之不捨,耽誤了要一天沒讀,你心裡就難過,或者是你不會不讀的,堅持受持。因為讀經的時候要對照,對照什麼呢?讓它照亮你的心,這個不是執著。為什麼?它能使你的心趣向於真如,把你一切的執著,以讀經的功德把它執著消滅掉。而且你要求財富,求什麼功德,金剛經是最大的,虛處求實,在那個虛處求真實,虛處才有真實。好比這有個杯子,你在這杯子求個毛巾,不行啦!這有實物了。如果你求的是虛的,求杯子也好,求毛巾也好,求什麼得什麼,又不執著一樣。這以下全講的受持金剛經的功德,勸你入,你從文字般若入到義理的般若,文字裡必有含義,從文字了達實義,從實義而能證得,證得的如來般若波羅蜜,所以佛贊歎受持經的功德。這不是頑虛空,也不是斷滅空。原來佛怕一切眾生落到斷滅空,說你受持金剛經絕不會落到斷滅空,也不會執著實有,這叫中道義。


【持經功德分第十五】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恆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恆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這是一段。比喻佛每一天三個時分早、中、晚,把他的身命布施給一切眾生,不是一個身兩個身,百千億恆河沙。一個恆河沙你也數不盡了,以恆河沙那麼多的身體捨,捨身命,這是早晨;中午又以恆河沙身布施,晚上又以恆河沙身布施。這是形容詞,那這個人一天用好多身命布施?這是行菩薩道的。金剛經上是這樣說,為什麼?有相的,這個功德你以多少身布施,一萬個恆河沙身布施、一萬個恆河沙身布施,還是有相。金剛經是無相的,既然是無相的來定它功德,怎麼定?無相,遍。拿這個無量百千萬億的劫,每一天日初、日中、日末,日三時來供養,比較,比較什麼呢?誦經功德。若你聞到金剛經了,聞此經典,真正的信,相信經的意思,不逆就不違背經,順著經的含義。就是你聽到金剛經贊歎持誦,不違背金剛經的義,比那個一天三時供養恆河沙的身命功德還要大。

假使一個人行菩薩道,他一天的早晨日出恆河沙布施一切眾生,中日分恆河沙布施,後日分(就是晚上)又以恆河沙布施,這些布施的身是無量的,而不是一天,經過百千萬億劫常時如是布施,這個功德能計算嗎?但是要比起來聞到金剛經信持,不逆者,不對金剛經對抗,真正的真誠信,信金剛經的功德比一天三時布施供養無量身的功德要大。如果你書寫金剛經,受持不是一天,天天如是,不止信心不逆,而且要讀誦領受了,領受金剛經的義理,就持之不捨;就像拿手轉個東西,一直轉著不放下,這叫受持;讀誦;完了再加為人解說,給人家講。捨身命不如讀經的功德大,捨那麼多身命,不如一念的信心。信心不逆,光說的信,再加上能讀誦,受持不捨,勝過以身命的布施。


【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則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如是跟我們解說,假使我們看見一個人捨身命救護別人,另外一個人誦金剛經,我們以世間的眼光看,贊歎那捨身命的,不會贊歎在那邊讀金剛經的人,佛教授我們不是這個樣子。就是持經的功德大,因為它是無相的,無相的功德不可計,怎麼計算它的功德?有相的總有個量,有量就可以計,無量的不可計。佛用這個比喻是顯金剛經的功德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你能把虛空計算出來嗎?你不能計算虛空,空了不能計算,只是世間相的虛空。金剛經是勝義空,勝義空你更不可思量了。一天三時以身命供養,還是可思量的,它有數字,有相,金剛經是無相的。金剛經講的佛心,佛心的功德不可限量,無我。持經的人他心裡頭持的是金剛經,一定斷我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經文如是,他隨時念,他心裡就想沒有我、也沒有我所。讀經就是佛心,金剛經就是佛心,佛心的功德有邊際嗎?沒有邊際,不可以稱量。因此說讀金剛經的功德比前文所說的一天三時供養,比供養那些身的功德還大的原因在此,就這個道理。

同時佛又說凡是讀金剛經的人,佛的心跟他的心,因為他讀金剛經就是佛的心,因此佛見著他,而且知道他,所以悉知是人,悉見是人。見到他什麼了呢?知道他什麼了呢?他的功德無量,因為他成就了不可量、不可得、無有邊不可思議的功德,這是在理上知道的。他能讀金剛經就是荷擔了(承擔)無上正等正覺,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翻無上正等正覺,所以這叫般若的大乘。因此我們每位道友當你誦金剛經的時候,你一天誦一遍,每天誦一遍,最多是二十分鐘,你誦得快一點一刻鐘。你每天能夠堅持受持誦一遍金剛經,你求福德、求功德,這個福德、功德是不可思議的。為什麼?你在誦金剛經的時候,就是受持如來的法,持著如來的法,傳播如來的法,就是荷擔如來的事業,承受了如來的事業。因為一般學阿含、學方等那個功德沒有受持金剛經的功德大,是比較而言的。因為受持金剛經就是荷持如來的家業,如來是這樣說的。因為你讀小乘經典,他的目的急於自救,他立足點是趕快把自己度脫了,超出三界。讀金剛經的不是了,讀金剛經的他是要把佛所說的甚深的般若波羅蜜法傳播一切眾生,讓一切眾生都能成佛,這個知見就不同。小乘急急解決苦難,脫離八苦災難,成就道業,了生死。大乘菩薩很少說了生死這句話,我們學法的人要脫離三界、要了生死,學金剛的人絕不這樣子,一般的這樣分別。

學般若,般若是智慧,智慧能夠廣大。觀一法空,正是立一切法,不是離開,而是立一切法。所以大乘就是能夠立一法立於空中,不被一切法所壞,不被時間所轉移,無始終,無內外,也沒有塵垢可厭,也沒個清淨法可得。金剛經的含義一切不執著,這樣的建立一切善法。假使發無提心還見到有眾生可度,這不是金剛義。有清淨法可求,什麼是清淨法?什麼是無染法?在這上不起分別、不起執著。見眾生性而不見眾生相,不起度眾生想,也不起不度眾生想,終日度眾生不見眾生相,念念度眾生而念念沒有眾生相,遣執著的意思,這叫無相甚深之法。

這種的功德如來只是給發大乘心的眾生說的,為發最上乘的心給他們說的,因為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佛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不可思議,持經的人心裡頭沒有我、沒有所,因為無我所是佛心,佛心的功德沒有邊際的,也不可稱量。此法就是佛心法,就是專門為發大乘說的,為發最上乘說的,因為這一種因緣難故。所以說受持金剛經、讀誦金剛經,或者廣給人家解說金剛經,才為如來悉知悉見,悉知是人,悉見是人,這個人就在佛的心中,因為他宣揚佛心。這樣來計較他的功德可以限量嗎?所以此人為佛所知、為佛所見,他成就了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的功德。因為他能夠承擔佛的家業,能夠荷擔如來的事業。

咱們前頭說了金剛經不容易遇到,必須得上根人。什麼叫上根呢?過去多生累劫積累很多的佛法的因緣,這叫做上根,才能聞到此經。聞到經了又能深悟,順佛的義,持自己的境。金剛經跟心經是一個,持自己的心境。般若經就是心,說般若也好,說心經也好,就是一個,能夠見著法的根本、見到法的究竟,就是見性成佛。要把自己所見到的向一切眾生啟示,給他們解說,令一切學佛法的人讓他自己明白,明白無相的道理。凡是學般若的、學金剛經的叫義學佛子,專門說甚深義理的,真正的佛的兒子,真正佛子。

因此知道凡是解說金剛經的所得的功德不可思量,沒有邊際的。因為經無邊際,經的功德的無量,為什麼?盡虛空遍法界,經的意思就是遍法界。能夠心裡常時思念金剛經的、思念般若義的,凡是能行這個法門、能修這個法門的就叫大智慧光明,不離塵垢而離塵垢,不離三界而離三界。為什麼?大菩薩不離開塵勞,離開這三界到哪度眾生去,眾生都在三界當中。例如說我們求生極樂世界,我們去求法,到那聽阿彌陀佛說法還要回來的了。一個學法,一個求法,一個修法,到極樂世界還要修。


【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則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
為什麼這樣說呢?何以故,須菩提;佛又稱呼須菩提,我跟你這樣說是什麼原因?須菩提你要知道,凡是樂求小法者都有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因為他思想上有問題,所以他求的不同,聽到你這個般若經的經義,則於此經他沒有意願,所以他不能聽受、不能讀誦、不能為人解說。

我不知道道友們聽到過沒有,我是聽到很多的。一般的學小教的執著有、執著相的,對大乘謗毀,他看不起大乘法師,他說大乘法師瞎說胡說。但是學大乘法的人,對於學阿含、方等的他是贊歎的,為什麼?那是佛說的基礎法門,離開生死,斷五欲境界,兩個不同。學大乘法的,凡是佛說一句一字都尊重,不分什麼叫大、什麼叫小,大小也是執著。你說執著小乘、執著大乘,是不是執著?大乘人還有執著心嗎?哪位菩薩批評阿含經?沒聽說過,凡是佛所說的那是根本。

在維摩诘經天女散花,維摩诘的室裡頭有一個天女就散花供養來的大眾,像文殊師利那些大菩薩,花落到菩薩的身上,那花自然就落了。落到捨利弗這幫聲聞弟子當中,花不落,捨利弗就拿手往下拂這花。天女就笑,說:你有執著心,你拍不掉的,愈拍花愈落不下去。你看那些菩薩他沒有,他不管你降就降、落就落,他心裡就沒有花,花也就不沾染他。

但是在方等經當中,像維摩诘經的時候,都是彈偏、斥小、歎大、褒圓,就是贊歎大乘,貶低小乘,不是瞧不起他們,也不是說他們學的不對,是讓他轉小向大。你不是都要成佛嗎?不是要得少為足嗎?都是轉小向大。你見哪一位法師批評特別多,這個說得不對,那個說得不對,不可以。佛可以說,咱們不可以。因為你沒到那個境界,你沒到那個境界你說的是空話,那有謗法之嫌。如果你證得般若義了,那你怎麼說都沒過患。如果你自己沒有,你想懈怠、想方便,貶低小乘,小乘方便不行。因此知道自己的身分,也知道自己所得的,佛這樣批評是佛說的。

須菩提,若樂小法者,喜歡小法。小法就是阿含之類的法,怎麼樣斷煩惱,怎麼樣堅持戒律,怎麼樣遵守佛制。這個是執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則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佛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對於那些有執著的人,他們不喜歡。換句話說,什麼人不能讀誦金剛經?他執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的人,他不能夠讀誦金剛經。為什麼?他不喜歡,因此他不能讀誦。他自己都不讀誦、不學,怎麼還能給人解說?哪些個是樂小法者呢?若樂小法者,有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的這就是樂小法者。想除滅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者,除見,大家特別注意這個“見”字,見是什麼?知見。什麼是知見?智慧。有智慧的人沒有知見,有知見的人沒智慧,以此來判斷。執著人很多的,但是這類人有個特點,他的見是向外的,不向內的。怎麼叫見向外呢?盡看見別人過錯。我給他起個外號叫現在照相機,照相機就照人家相,照相機本身並沒把本身照相機相照進去,它照不到,光照外頭了,不照自己。般若智慧不是的,那有智慧的。凡是批評得多,從來不批評自己,只有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因為他固執,他一聽跟他所學的不一樣,就是破我執,破我、人、眾生、壽者,所以他不能接受,他不能發大心。


【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須菩提,在在處處;佛跟須菩提說不論在什麼地方、在什麼處所,也不論哪一類眾生,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這是有金剛經的地方。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金剛經在,就是塔。一切世間、天、人,就是一切眾生都應供養,供養金剛經。金剛經所在的地處就是塔,都應該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金剛經在,沒有人受持,但是把金剛經當成佛塔。不止金剛經,心經、放光經,凡是般若部的,因為經就是佛的法身,經所在處,就是法身所在。

我們念金剛經、念心經,你都可以作如是觀想,當你念就是行,行什麼?行般若,行般若的智慧。因為有般若經的教導,你所做的、所行的都叫無相法門,行即無行,作即無作,見相無相,常時作如是觀。常時作如是觀,就是常時這樣想、常時這樣思惟。要有一念不在了,一念失念落到有相當中,小鬼就把你抓到了。我們以前講過那個五台山大師就是這樣子,一念失了念了就不行,念念都在無念當中。這是佛教授我們的,把金剛說得這麼重要,金剛經所在處就是佛所在處,供經如供佛。


【能淨業障分第十六】
【復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一個受持讀誦金剛經的人,若被人家輕賤,你誦經人家看不起你,或者侮辱你,或者罵你,或看不起你,輕賤你,你怎麼樣想呢?你的先世罪業都消掉了,應該墮地獄的不墮了,消了,業障消了。為什麼?現在人家輕賤你,你讀金剛經反遭到輕賤,這一輕賤,外在幫你把業障消滅了,那你證得無上正等正覺證得快一點,轉罪業成佛果,轉業殊勝。當人家瞧不起你、侮辱你、毀謗你、打你、罵你,乃至一切,你高高興興的承納領受,你說這下子可好了,我業障就消了。

有很多現象可以證實的。現在大家輪著給我那個老弟子隆勇,輪著給他念經。頭幾天他混身痛,人挨到他他就痛得不得了,我說消業障了,他把那段過去了,現在他一點都不痛了,你問他,他就點腦殼,他說不痛了,很好,我身體很安靜了,那也就快了。快什麼?快死了,死了就消滅了。為什麼前頭那一段那幾天,他渾身乃至一根汗毛都痛得不得了,痛到不能忍受。如果在那一段死,壽命盡,完蛋了,下地獄了。如果把那一段過去,現在氣色他歡樂的,他沒痛苦了,要這個時候走,走得安穩,這叫走得安穩。如果你在那最痛苦時候走,說人至死的時候什麼種景象,如活馬扒皮,一只活馬把它整個的皮扒掉,那痛苦怎麼能忍受?人要死的時候就這種現象。如果你能夠念佛念法,在旁的道友給你助念,幫助你消業障,你這業障就消滅了。

假使他誦完金剛經,這時有人來罵他、侮辱他,愈痛愈給他加上來,他業障消的更快。那他不一定這樣想,得能夠作這樣想的,碰到人家侮辱你,你認為消業障,好了!幫助我消業障。罵你,彌勒菩薩化現的布袋和尚,人家往他身上吐痰,他並不煩惱,他很高興,他連抹都不抹它,隨它自干了,大家可能念過那個。就這樣子,他在理解了,要人家欺負他、侮辱他,他心思這個好了,我撿便宜了,不要受苦難了,這消業障。什麼證實呢?現在金剛經上佛就告訴我們,須菩提,若是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金剛經的人家輕賤他、侮辱他,他高高興興的領受。為啥?把我過去罪業應該墮惡道的,這一下子別人輕賤我惡道不墮了,重罪輕受,罪業消滅了,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個感覺我有,我怎麼有的呢?我感覺住監獄出來,好像比沒住監獄前頭智慧大了很多,我真懂得了,懂得了煩惱罪苦就是智慧,你轉過來就是智慧。如果你要煩惱,那煩惱加煩惱,那是一些個不學佛法的人。你看那些個犯罪的人他罪上加罪,本來就是受罪當中,他還要造罪,人性的劣根性,那就說是人性的劣根性,在那個時候他貪瞋癡比平常在外邊重得多,抱怨、恨,一天發惡願,他要出來,他要怎麼樣怎麼樣報復,那就出不來了。那怎麼出得來?這叫罪上加罪。

這都屬於思想問題,咱們說佛經上都是思想問題。為什麼?思想指揮你行動,你口裡說的不經過思想嗎?身體所做的不經過思想嗎?沒有一樣離開思想。所以佛教導我們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金剛經的人,那要不讀誦金剛經的那不算了,專門指受持讀誦金剛經的人,他被人輕賤,先世罪業就消滅了。假使說被人輕賤的人,他不接受,他要反抗,反抗就是思想反抗,行為上他不敢反抗。像魯迅寫阿Q正傳,形容我們中國人就是阿Q那一類的,人家打他了,他假使念過金剛經,唉呀!這我消業障了,那就正確了。他不這樣想,他怎麼想?他說兒子打老子。其實也是想法,也不煩惱了,但是是兒子打老子。我看阿Q正傳時,我看到這我就想他怎不會想老子打兒子,幫我消業障,不就完了,那多好!兒子打老子,那就不行了,那想法不同了,他還勝利了,他心裡勝利了。

所以一切法就是你思想,這要聯系文殊師利菩薩教授我們的善用其心,看你這個心怎麼用。這個地方說的,佛教授我們的是得讀金剛經的人,要讀金剛經的人看見人家輕蔑他,所以說受持讀誦此經的。不讀誦金剛經的那不算的,那被人家輕賤是他業感。讀誦金剛經的人若為人家輕賤,他作如是想,本來他業障該墮惡道的,這一下子消失了,惡道不墮了。那這個便宜撿得可大了,墮惡道,惡道苦難。這就是輕賤一下,這一轉問題全變化了。

咱們經常說轉,釋迦牟尼佛在人間三轉*輪於大千,就那個轉。一切都是轉,轉就是變,一轉就變化了,所以被人家輕賤你這樣想。或者你自己愈是修道愈有困難,為啥?你要沖出去,它障礙愈來愈多。修道的破障礙,愈是障礙沖破一個,道力增加一分,對障礙不要輕視,也不要煩惱。這個意思很多,就你善用其心。道友之間,你住在常住裡頭,不見得都如你的意,你很煩惱。哪個執事他責備你,或者他責備的不得當,你不要煩惱,你說幫助我消業障,這一下子我就不受苦了。那你順利接受,你也喜歡,責備你的人也喜歡,說這個人很能聽話、很能改變。如果你跟他一辯,跟他一吵一鬧,得,他也不高興,你的罪也增大了。這叫什麼呢?逆來順受,來的是逆來的,但是我接受,順順當當的接受。

這一段佛就告訴我們就是這個含義,但佛是說讀金剛經的,不讀金剛經的不在內。那忍受也是好的,不對抗,任何的逆來順受,這是佛弟子。這就是佛教給我們的,那個就屬於什麼范疇呢?忍辱波羅蜜。為什麼叫它波羅蜜?這是到彼岸的方法。這一段不同,這一段專指讀金剛經的人。現在我們都是讀金剛經的,你在這聽金剛經,聽到佛這個方式、方法,你就撿個便宜吧!誰要侮辱你、輕蔑你,你說我罪業消失了。這個時候你該害場大病的,被人一輕賤大病不害了;你做生意該賠本的、該倒楣的,他這一輕賤你,你發了財了,你忍受不爭,這叫逆來順受,但是你得讀讀金剛經。好,今天就講這裡吧!
 
【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於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佛還是對須菩提說讀誦金剛經的功德,贊勝,贊歎讀金剛經的功德,較量的意思。佛對須菩提說我過去在很長很長時間,還在燃燈佛之前,那時候我遇見了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承事的佛很多,每一佛前我都供養承事,沒有空過一尊佛,這個供佛的功德殊勝了。但是要比起來若有人在後末世期間,末世就是我的法滅度滅法的時候,有人能受持讀誦金剛經者,他所得的功德與我供佛的功德相比,讀經的功德殊勝,供佛的一百分功德,不及讀經的一分功德;乃至供佛的千萬億分的功德,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的功德,都不如受持金剛經的功德。

在我們一般的學法的比較起來,求長壽,讀金剛經得長壽;求財富,讀金剛經得的財富無量。什麼原因?金剛經所講的空義,空就是遍的,既無形相也無數字,這個功德是盡虛空遍法界。凡是有數量的跟無數量的相比,無數量的就功德大,不可計較功德。因此佛贊歎讀金剛經的功德,因為當你讀了金剛經,你不能光讀讀就算了,還要想想它的道理吧?金剛經告訴我們的道裡是勝義空。勝義空就是你對金剛經所做的一點點所得,就是讀經,讀這個金剛經你所得到的,不是有形有相的,也不是數字可能限量的。因為它是無相法,這個功德就大。

因為在這後末世,為什麼都說末法時間,末法時間本身佛法將要滅的時候就叫滅法,在這個時候還有金剛經在,還有人能發心讀誦金剛經、受持金剛經難能可貴的了。在末世之中能受持讀誦金剛經的,他所得的功德跟我供養佛的功德,兩個比較而言,供佛的功德一百分,也不如讀經的功德一分,乃至千萬億分也不如讀金剛經的一分功德,隨便你怎麼樣比喻、你怎麼樣想,都沒有讀金剛經的功德大。因為有數字、有形相它會消失的,功德漸漸的圓滿了就消失了。金剛經是無相法門,而它沒有數量、沒有大小、沒有形相,因此說它的功德不可思議,這是一種。

因為在末法的眾生,福德沒有,智慧沒有,業障深重,如果能讀金剛經那是簡直希有了。為什麼?邪見很盛,對金剛經所說的道裡他沒辦法接受。所以佛一再贊歎讀金剛經的功德,是不是因為佛的贊歎讀金剛經這麼大功德,那我們佛弟子應該受持金剛經吧?不見得。我所遇到的佛弟子十個有八個沒有誦金剛經,也不愛學。為什麼?因為他那個知見,他看問題的看法,他說金剛經什麼都沒有,我學它干什麼?金剛經就是遣除的,遣除就是要你一切形相、一切語言、一切文字都要遣除;就是正知正見具大善根的才能讀,末法的眾生邪知邪見多,很難得讀誦金剛經。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所以佛跟須菩提說須菩提,如果你要看見善男子、善女人,在我末法的時候,還能受持讀誦金剛經的,所得的功德具體的來說,或有人聞,心即狂亂,他聽到了不信,心即狂亂。本來佛的含義說金剛經的功德還不止我說這些個,我要再把讀誦金剛經的功德說的過分了,有些人他心就狂亂了,更加狐疑不信。狐疑是形容詞,一種禽獸叫狐狸,大家都知道的,它懷疑心非常重,經常人有什麼不信,懷疑心很重,就叫狐疑鬼猜,一個狐,一個疑。因為金剛經的法告訴你無所得,一切法都無所得,有些人他就不信了,無所得我學它干什麼?但是無所得還有下文,下文是什麼意思呢?無所不得,在無所得處得,這個得得即無得,無得而得的功德是遍的。所以到這佛跟須菩提說這個經它的含義是不可思議的,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得到的、所能議論到的,那讀金剛經的果報也不可思議。因為經義不可思議,所以他得的報酬也不可思議。


【究竟無我分第十七】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佛說到這須菩提就向佛提問。世尊,善男子、善女人,他發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本來這個前頭,須菩提一開始就請問佛,一切眾生發了菩提心要想行菩薩道,怎麼樣住心?怎麼樣降伏其心?須菩提當初問的時候是這麼問的。現在這經已經講完了,這是再重覆的問說在後世,這些人這樣的對金剛經沒有信心的,那他如何降伏心?如何住心?這是專指後五百歲說的。前頭是須菩提問佛是當時佛在世,現在問的說在後五百世的時候,佛法已經滅了,後個五百歲就咱們這時候,那時候假使有發菩提心的人,他如何生心?如何住心?佛就告訴他了,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生如是心。這以下就是答覆他的話,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

那個時候後五百歲眾生怎麼樣用心呢?就是咱們這時候,咱們發了想成佛這麼個心,咱們怎麼使咱們心住,住在菩提心上,告訴我們怎麼住,度一切眾生時候沒有眾生相,滅度一切眾生就是使一切眾生都能夠成道。那不止信仰三寶,不但發菩提心而能行菩薩道,在行菩薩道的時候,教化一切眾生的時候,眾生得滅度了,不見眾生相,而無一眾生實滅度者。佛說的發了菩提心就要行菩薩道,行菩薩道就是度眾生,把一切眾生都度了,把一切眾生度了都成佛,而沒有見到有一個眾生得滅度者,就是度生而不執著眾生相。為什麼?沒有能度所度。心無所住,心沒見著有一個眾生可度的,不執著眾生相,沒有眾生相的心,也沒有能度我、能度者的心,能度沒有,所度沒有,乃至於能度所度中間的法,法也沒有,這叫三輪體空。

這個佛的答覆跟前頭的剛一開始佛的答覆不一樣了,須菩提現在問的,他說當後五百歲這些眾生的時候發了心了,在這個時間怎麼住、怎麼降伏?佛跟他說在這個時候度一切眾生都把他們度了成佛了,沒見著有所度的,也沒有能度者。問的跟前頭一樣,須菩提問跟前頭是一樣的,佛的答覆不一樣了。


【何以故。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
為什麼這樣說?何以故。須菩提,菩薩度眾生時候,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假使要有我、人、眾生、壽者,不是菩薩,則非菩薩。壽者相,咱們不要把它當成是長壽活多少年的,壽是相續義,相續不斷就是壽者相,就是法相續不斷,永遠如此。翻過來說,假使菩薩度眾生見有眾生可度,度眾生見有眾生可度,這是我相。有能度眾生的心,你度眾生有能度眾生的心,這個就是人相。度眾生干什麼呢?求涅槃,了生死,證得涅槃的時候,那就叫眾生相。有涅槃可證,有菩提可修,這叫壽者相。四相都沒有,度眾生不見眾生相,沒有人我,沒有人相,沒有能度者,沒有我相,不見眾生相,度眾生不是相續的意思,也就沒有壽者相。


【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所以者何,佛又自己征啟了,為什麼要這樣跟你解釋呢?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菩薩所以沒有我、人、眾生、壽者相,為什麼?這是回到般若的本體,這就是金剛經的空義。本體是空的、是寂靜的,沒有什麼叫菩提之法,也沒有什麼眾生可度,也沒有什麼叫發菩提心。所以佛講這四相不但人我空了,法也空了,這跟二乘人斷法執。如果有法就有四相,若無法,無法就無四相,所以這四相就包括一切法了。如果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四法不除掉,有這四法的話,那你煩惱不能斷,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相續不斷,這是煩惱的根本。煩惱不斷,如何能成佛?這四相就是法,就是四法。這四法除掉,真正得菩提。這四法我、人、眾生、壽者不除,菩提不能得。雖然發了菩提心了,人、我等法照樣存在,那等於發即未發,因此它是煩惱根本,這是佛答覆須菩提的含義。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完了佛又問須菩提,須菩提,於意雲何,你如何想。想什麼?你對佛成佛,如來於燃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嗎?佛在燃燈佛是不是得到了無上正等正覺?須菩提完全開悟了,否也,世尊,不是這樣的,如現在我解佛所說的含義,佛在燃燈佛所沒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沒有什麼法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沒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可得,也沒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可證,無得無證。

什麼道理呢?約心說,心空。約境說,境寂。心空境寂,心空沒有能,沒有能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沒有能;燃燈佛所說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也沒有一個所證的法;能所雙亡,心跟境全是寂靜的、寂滅的。“法本無生因境有”,法本無法,一切經論都如是說;法沒有法,你得個什麼?得也無得。這就是心跟真如、心跟理體,咱們講華嚴經那個心跟理體相契合了,心即是體。因此佛告訴須菩提,我在燃燈佛所四相都除了。我假使四相不除,燃燈佛會給我授記嗎?不會給我授記的。現在須菩提理解了這種道理,理解佛說這種道理。什麼道理?無相,懂得無相的真理,所以須菩提言否也。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燈佛與給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佛言如是如是,你理解得很對,就是這個含義。這是佛認可的,認可須菩提所說的話,如是如是,就是這個樣子。佛又進一步說,須菩提,實實在在的沒有一個什麼法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實在說,在理上說,從真義上說,沒有個無上正等正覺。假設佛要有法可得,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我假使有個得,有一個法讓我可得,得了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那樣子燃燈佛就不給我授記了。這個意思須菩提已經證得了、已經明白了,所以佛才跟他說因為我所得,燃燈佛給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釋迦牟尼就是能仁寂默,能仁寂默的含義,行菩薩道,成就佛果。能仁是普利一切眾生,成就佛果是寂默,這是他的德號,釋迦牟尼的德號叫能仁寂默。但是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它根本來說,這是金剛經的究竟義,就是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既沒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也沒有眾生,一切寂然。是故燃燈佛與給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這個言語可以遣除一切有法,一切有法都不立。所以如來給須菩提印證,就是沒有一切法、遣除一切法。如果是如來有法可得,那叫有相,有能、有所、有一切相。有相的心不是菩提,為什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有相之法不隨順菩提,菩提是無相法。假使我還有執著,燃燈佛就不會給我授記了。實實在在無法可得,就是無相心成就無相果,這是順菩提道的。所以燃燈佛才給我授記,說你在未來當得作佛,號為釋迦牟尼。


【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為什麼這樣說,佛又加以解釋,何以故,征啟的意思,什麼原因。如來者,即諸法如義;如來者就是一切法靜寂狀態,一切法全在靜止當中,這是理性。咱們講性空的時候,性空是純理法的。假使有人說,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假使有人這樣說釋迦牟尼證得了無上正等正覺了,這是錯誤的。須菩提,實無有法,實實在在的沒有個什麼法佛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了,無所得。佛的證得是什麼呢?證得無所得。但是我們一般的理解到無所得是無所不得,有所得是得此失彼,你得到這樣失掉那樣,無所得是全部具足了,無得而得。

那這樣說,佛就沒有什麼證得了?隨順世間建立一切法。所以說如來所得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隨順、隨緣法,隨緣不變,不變是真實的,不變能夠隨緣,就是性空緣起,緣起性空,必須還得回來,不是斷滅的。這個含義怕眾生落於斷滅,把佛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純實的無虛的,不可以,虛是隨順眾生緣,就是性空緣起、緣起性空。佛怕落於斷見,最後這幾句話佛怕學金剛經學的成斷滅法了,所以佛又回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這是隨緣義。前頭說的是真空絕緣義,現在說隨緣義,可不是斷滅空,無實無虛。佛法非一切法,但是一切法不離開佛法,皆是佛法,一切法皆是佛法,又怕眾生落於斷滅。但是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說的一切法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一個立,一個遣,一個受。

眾生即非眾生,完了後頭加一個是名眾生。先要認識一切眾生界是虛妄的、假的,要證真,證真證得真如性,證得佛果,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完了又來隨眾生,隨順眾生緣度一切眾生。佛法,即非佛法,是名佛法。如來,即非如來,是名如來。三個,一個是假法,一個是真法,一個是隨緣法;再加一句隨緣而不變,隨眾生緣性體不變。這就是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這就是不變義,不會失掉的。為什麼?因為沒有菩提可得,也沒有佛道可成了,為什麼又叫如來,就這個含義。所謂如來就是諸法不動的體,一切諸法的如義,這叫諸法性空,全是真如的自性境界。但是隨緣了,隨緣佛才說一切經論,一切經論都是實在的,依真而起的;得無所得,得沒有可得,無得而得,沒個可得的得處的得。我們經常這樣說,實實在在的沒有法可得。那眾生不會發心,無所得我干它干什麼?完了隨緣,隨緣又不變,隨一切緣實體沒有變。隨一切緣的時候,佛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這是隨緣的含義。

如果能體會到一切法皆如,一切法都是如是,你這個心就住在無所得上。怎麼樣住?心住在無所得,無所得就是菩提,能得的心不生,所得的法空寂,這叫得菩提。離開你自己的本性,離開你自己的真心,依著心外,心外無法,沒有菩提可得。所以諸法無實是這個基礎上說的,能得的心寂靜了、寂滅了,就是無所得,這就是般若義。一切智慧本來有的、具足的,不是從外邊來的,離開你的心之外什麼都沒有,也沒個菩提可得,也沒個佛道可成。如實說是顯理,隨緣說立事。如實說就是咱們大方廣佛華嚴經理法界,隨緣是事法界,理成事,事還歸於理,這叫理事無礙法界,咱們講華嚴經這個意思講了多少遍。每件事都具足全體真如,每件事,吃飯、睡眠,隨便一切動作都是全理,理能成事。這種觀叫什麼?事事無礙,無礙觀。平常我勸我們道友們讀華嚴三品,淨行品都在有門當中,遇到什麼事發什麼願,遇到什麼事發什麼願;梵行品就是金剛經,純理;完了你讀普賢行願品事事無礙法界,全是普賢大行。這樣的來理解金剛經你就進入了,把這個心住在這個上頭,住在法界上,以法界心,修法界觀,行法界行,證法界理。


【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是名大身。】
佛又舉例子說,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長得又高又大、又長又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大身即非大身,是名大身。什麼身最大呢?非身,非身最大。大身非大身,這叫是名大身。佛所說的一切佛法就指人身長大來驗證,拿這個是作比喻說的,什麼身最大?無身最大。有相的永遠大不起來,無相最大。須菩提現在已經領會佛的語言了,從語言領會佛所說的道理了。佛跟須菩提說什麼是大身,人身長大?須菩提說三個,人身長大,即非大身,是名大身。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則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佛跟他說一切菩薩行菩薩道就是這樣子,雲何住心、雲何降伏他心,就用這樣住。住在什麼地方?人身長大,即非大身,是名長大。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就是我要把一切眾生都度他們成佛,就是滅度一切眾生,若這樣說的不名為菩薩,若這樣發心不是菩薩發的心。為什麼?實無有法名為菩薩。佛既不名為佛,菩薩也不名為菩薩,為什麼?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就像佛上文舉的大身,大身即非大身,是名大身。菩薩也是這樣子,菩薩要化度眾生,沒有眾生可化度的。什麼叫菩薩?什麼叫眾生?是菩薩,即非菩薩,是名菩薩。是眾生,即非眾生,是名眾生。因為沒有一個實實在在法叫菩提薩埵的,菩提薩埵就是大道心眾生,菩薩又翻覺有情,沒有一個有情等待菩薩去覺度,就這個含義。要證實什麼?證實了一切法沒有我、人、眾生、壽者,四相沒有,就遣除四相我、人、眾生、壽者。


【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假使發了心我要莊嚴一個佛國土,有這個心要想莊嚴一個佛國土,是不名為菩薩。菩薩要修萬行,以什麼為主?以莊嚴佛國土為主,那就有菩薩、有佛國土莊嚴,這個菩薩不是菩薩。心不要住在莊嚴佛土上,心無所住那就是莊嚴了,有住的莊嚴即非莊嚴。

這個道理不是凡夫能用得上的,但是你向這方面發心、向這方面思惟修。我們一般的回向,點點滴滴的功德,回向莊嚴佛淨土,不是這樣子嗎?但是這是建立有的,有門的。在我們世間俗話,一般說話有這種形相,“有心栽花”,我有個心去種花,“花不語”,“無心插柳柳成蔭”,就形容著我們這個心你不要住於它,把你這個心心無所住,這叫無住生心。無住生心,咱們一般的講別在境上(不要在境界相上)起執著,你不執著什麼煩惱都沒有,一執著煩惱就來了。初步的用功看任何順境逆境,你把它當成本來就沒有,虛妄造作,全是虛妄的。見一切有相,若見諸相非相,在相上認識無相,就是這段經文的含義。

菩薩作念莊嚴佛土,那這菩薩就錯了,是不名菩薩。為什麼?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菩薩,即非菩薩,是名菩薩。莊嚴佛淨土,即非莊嚴佛淨土,是名莊嚴佛淨土。例如說我們念佛,或者念地藏聖號,或者念經,有個能念經者,還有所念的經,這個功德效果不大。要能夠把能念的遣除,所念的經也沒有存在,無能所,離對待,離四句,絕百非,這樣的功德就大了,念即無念。這就是咱們做任何事情不起執著,心不執著,不執著相,咱們講這叫離相真如,離一切相。為啥呢?相就是我、人、眾生、壽者。一般的總說起來,我、法,我相、法相,離開人法,離開對待,這才真正的菩薩。

佛跟須菩提說若菩薩通達了無我、無法,如來說名真是菩薩。無我相、無眾生相,我相沒有,眾生相沒有,那一切法不立了。一切法不立,我、人沒有就沒有眾生相,前兩個消失了,後兩個就沒有了,也沒有相續,諸法不是相續的,我們眾生是執著相續。有菩薩,非菩薩,證明非菩薩是名菩薩;如來,即非如來,是名如來;就是這個含義。

因為咱們經常講無我、無我,無我它有兩種,一種是人無我,一種是法無我。我、法本來不存在的,沒有;但是你沒通達之後,都有,宛然,所以有煩惱。我們如果沒有人法,煩惱沒有了,平等平等就寂滅。這樣理解了,什麼障礙都沒有了,無障礙就叫解脫,對什麼都不起執著。沒有我,沒有法,這兩樣要放得下,這叫真菩薩。度眾生不見眾生相,行菩薩道不執著有菩薩道可行,這個咱們一時的做不到。咱們做件事,不論好事壞事,今天做了今天了,明天沒得了,這是學習的方法。今天的事再不想,上午的事做過去就沒有了,這叫放下。咱們不行,咱們的事留戀著不捨,還回顧,還回顧。舉現實例子吧!離開家了,出了家了,一天還想家,家把你逮住了,就這樣子離不開;離不開,我們經常說放不下,放不下就看不破。因為沒看破才放不下,看破了,過去就沒有了。咱們回顧,經常把過去事拉到現在,一想就煩惱來了。

這個就是你執著什麼你就對治什麼,對治的含義,想些辦法把它斷絕消滅掉,不是形相,是心,心裡頭無掛無礙,沒有任何事情牽掛。咱們說個小事,例如說我們上太原,站起來就走。還一會想到那個包包,一會想那個小零碎,拿這個,拿那個,提個一小包,還放不下,還來個大包。這就是一般的小生活當中,看不破,放不下。要死了呢?死不下去。為什麼?放不下,腦子裡頭盡想啊!想啊!想也沒有,能想得到嗎?明明知道想不到,人人都放不下。已經離開了,已經放下了,他還在想。因此就把你拴住了,什麼拴住了呢?三界,“財、色、名、食、睡”把你拴住了,過去、現在、未來永遠離不開。假如現在咱們在座的都得死,你放下了也得死,你放不下也得死,到時候了你放下也得放下,你放不下也得放下,每個都如是,每件事都如是。但是你自覺的放下成了,被人家勉強的放下,你沒放下,沒有成,這就叫障礙。以下就說我們這個想法,看問題的看法。


【一體同觀分第十八】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
須菩提,於意雲何,你怎麼樣看法?你怎麼樣想?拿佛的眼來說,如來有肉眼否?如來有肉體,示現與人一樣的,當然有肉眼。須菩提就答,佛問須菩提說你怎麼樣想,如來有沒有肉眼,有父母生下來的肉體眼睛?如是,世尊;是的,如來有肉眼。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天眼否?天眼是天人的眼。天人的眼是什麼樣子呢?通達的,天人能看見人間,各個天看得遠。肉眼隔一張紙就看不見了,肉眼是障礙的,不是通達的;天眼是通達的,沒有障礙。佛不但具足肉眼,也具足天眼。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慧眼否?慧眼有智慧,就是智慧,分別世間上一切事物,慧眼分別了解世間所有什麼事,有智慧一判斷叫慧眼。但是它照耀俗谛,對於世間相分明,了解它的道理,知道它的真實,這叫慧眼。慧眼但觀俗,但照俗谛,那比天眼進步多了,明理。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法眼否?法眼了真空,必須證得真空的道理才具足法眼。慧眼但觀俗是俗谛,法眼了真空是真谛。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佛眼否?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佛成佛了,還沒佛眼嗎?佛眼是照一切,前頭四眼佛都具足,這叫五眼圓明。

迷的深就是眾生,肉眼是障礙的,一點通達不了,隔張紙就看不過去了,有障礙的。佛以肉眼觀跟人一樣的,佛以天眼觀跟天人一樣的,佛以慧眼觀跟二乘境界、跟初發意的菩薩一樣的,佛以法眼觀就是大菩薩境界了證得無生法忍,佛以佛眼觀唯佛與佛能究竟,一體,一個體,看法不一樣。沒詳細分,如人間看到河江是水,鬼道看見水是火。各人的看法,這說見,這形容見,你具足什麼知見,你對每個問題怎麼認識的,你看法,看都是眼看。時間到了,下回再講吧!這個沒講完。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在金剛經上講五眼圓明,大概分成五類吧!

這個是說見,眼是能見,但是見非是眼。見非是眼,見是什麼?是它的明了,明了為心,心明了,明了為見;這個見是知見的見,不是看見的見,就是智慧明照。這五眼一切人都有,一切人都有五眼,迷了一半,五眼就不具足了,迷了。同時咱們眾生不能自見,自己見不到自己的見。佛說眾生把這個迷心(就是咱們現在這個心)除掉,迷心除掉,除掉了迷心五眼就明了,告訴我們怎麼除迷心。你修行,念念的修行波羅蜜,就是修波羅蜜法;念念修行波羅蜜的時候,你漸漸就把迷就除脫,除一部分見一部分。見分別是非,如何是善,如何是惡,要分別是非。我們現在的這個肉眼,肉眼是障礙的,不是通達的,肉眼礙非通;肉眼要是能夠達到的,通了,那就把肉眼障礙除掉了。但是我們這肉眼是礙非通,不是通達的,隔一張紙,隔一個事物,我們都見不到了;通達沒障礙,除迷心。這個就是肉眼。像我們走路你得假光明,不然你分不清,但是我們分正道和邪道,就是正知正見、邪知邪見。在金剛經講正知正見得觀諸法空義,這叫正知正見。不要見相,相是假的,相是無常的、是變化的、是虛妄的,這樣來認識它;這樣來認識它就除掉那個迷,這是肉眼的作用。但是人類一般的能夠除迷的很不容易,他在迷的當中趣向於迷,他趣向迷而不是趣向悟的。

我們的肉眼因為學習了開了智慧,這時候你才知道,知道什麼?因佛的教導我們知道一切眾生都有佛性。我們雖然沒見道,但是因為學沒證道了,這個沒見道就是沒證道;知道一切眾生都有佛性,就是一切眾生都能成佛。現在一切眾生在迷的當中,你發起大悲心,憐憫眾生的苦難,讓他們都能夠成佛,但是這種眼叫天眼。肉眼是障礙的,天眼是通達的。肉眼是礙非通,障礙通不到;天眼是通非礙,翻過來了。這樣使一切眾生不要再癡迷,愚癡心不生,這就能生慧眼。慧眼看一切俗谛諸法,以智慧的明了,明了什麼?不要生貪戀,不要生愚癡,要生光明心,這有智慧眼。例如我們現在我們還沒有證得,但是我們依著經依著佛的教導,我們具足慧眼分辨邪正,什麼是正道,什麼是邪道,我們應當走什麼道,不應再走癡迷的道,不要執著,在任何相上都不要執著。慧眼能夠這樣子,俗谛了解就能進入,進入什麼?進入法眼,這正是金剛經所要講的法眼了真空,知道諸法的真空的含義,第四眼就是法眼。第五眼就是佛眼,把一切細惑都除掉。就像起信論講的一念不覺生三細,業相動了,一動就叫業,心念一動叫業相;一動就不停了,它要轉,第二個是轉相;轉相的時候還沒有境界,要自現境界叫現相,業、轉、現三相,極細的,這是惑業極細的。如來把這個除掉了,細惑永遠都除掉了,這叫佛眼,佛眼是圓明的,佛眼圓照一切。

因為佛要利益眾生、隨順眾生,如來有肉眼,這是隨順眾生的眼;如來要度天人,如來也有天眼;如來教授一切菩薩、教授一切大眾,如來有智慧眼;如來知道這一切法都是虛妄的,隨緣而建立的,如來是進入真谛的,是法眼但觀真,是進入中谛的;佛眼是五眼圓明,第五個就叫佛眼。所以佛要用佛眼觀眾生,以佛眼觀眾生的話,知道眾生一切壞習性幻化的,眾生即非眾生,是名眾生。因此凡夫眼一有點障礙什麼也見不著了;天眼能見著凡夫障礙外的事,他天上人間都能了解;二乘能見三千大千世界,二乘眼就是天眼,有慧,有慧眼,他能夠見三千大千世界;佛眼才能照一切。

所以我們凡夫現在我們是從理論上、從文字上理解,人人都具足真空,人人都具足佛性,就是根本上都具足真空理、都具足佛性。二乘人證得的超過人天的空,人天所見的空不究竟,二乘他斷了煩惱了、斷了見思惑了,他見到空理,他住在空理上,他不能夠隨緣發大心利益眾生。法眼,有了法眼就利益眾生,雖然是凡夫境界,他有法眼的分證,這是後得智。雖然是人人本具足佛性,沒有後得智不能利益眾生。因為二乘人沒證得法眼,菩薩法眼沒究竟,究竟就成佛了。咱們在講華嚴經十地菩薩每一地不同,地地不同,前地不知後地事,就是那個見沒有圓明,就這個含義。如來在這個地方跟須菩提說五眼,五眼就分如何是凡夫界、如何是二乘境界、如何是菩薩境界、如何是佛的境界,這只是標個名,完了就說見。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恆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一恆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恆河。是諸恆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甚多。世尊。】
須菩提,於意雲何,佛跟你說這個五眼意思你怎麼想的,問他於意雲何,你如何觀察、如何思惟,你怎麼認識的,認識一切法。如恆河中所有沙,恆河的沙,如來說是沙否,佛說它是沙不是沙?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須菩提說,佛也隨順世間,恆河沙就是沙;其實不是沙,這是佛隨緣義。

佛又說於意雲何,一恆河中所有的沙,把這一恆河所有的沙,一沙一恆河,這個恆河多不多?那無窮無盡了。於意雲何,把這個恆河沙都說成是沙,你認為佛世界如是,你得這樣認識佛世界。佛世界無窮無盡,不可知數的佛世界,多不多,寧為多否?把一個恆河的沙子,一沙一世界,一恆河把恆河所有沙子一個沙變成一恆河,那恆河好多沙子變成就好多恆河,再把這些恆河的沙集中起來說佛世界,佛世界無量,佛世界如是;寧為多否,多不多?一個佛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就咱們上月星,有一千億月星,現在我們的飛船上月星,飛了好幾天了,還有七萬多公裡,還得一夜吧!一天一夜的飛。就咱們這個地球,咱們這個地球的月亮,咱們這個地球到月亮去,這才是一個小世界。一世界有一個太陽、一個月亮,一千個,就是小世界,小世界數到一千個是中千世界,中千世界數到一千個是大千世界,大、中、小三千世界。如是的推算,佛跟須菩提說這樣的佛世界多不多?佛世界如是,一個恆河沙的沙變成都是恆河,再把這些個恆河沙的沙一沙一佛世界,寧為多否,多不多?須菩提答覆甚多,當然很多了;甚多,世尊。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的眾生,把一恆河沙,一沙一個恆河世界,再把這個恆河世界,所有的恆河世界,一沙一世界,這麼多佛國土,每個佛國土擁有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眾生,每一個眾生有好多心?若干種心。佛說這麼多數字顯示什麼?顯示眾生的心。我們可以想想觀照一下,觀照什麼?觀照我們個人的心,你這個心一天起好多念頭,就是好多想法隨時在變,隨便你怎麼變;如來悉知,佛能知道這麼多眾生的心。如來怎麼認識的呢?諸心皆為非心,不是真心,真心只有一個,遍的。佛說非心是名為心,這是光說真。


【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所以者何,為什麼佛說這樣心都能知道?心不可得,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不可得義心即非心,心不是心,所謂過去、現在、未來所有的心妄,虛妄,不可得。過去心已滅,過去心已經過去了,沒有了。未來的心,未來的心還沒生,也不可得。現在心該有吧?現在心不住,前念、後念,前念走了,後念又來了,相續不斷的。什麼呢?虛妄、分別,全是假的,虛妄、分別。虛妄、分別能得到什麼?俱不可得。過去的已經滅掉了,沒有了。未來的還沒來,還沒生起,也沒得了。那現在的心呢?念念不住,念念消失了。心如是,身亦如是,就是這個意思。過去心不可得是虛妄,前念的虛妄心。虛妄的,不是真實的,你要找過去心在什麼地方,你去找去吧!你找不到的。未來的心,那還沒來,你找啥?你也找不到的。現在的心你把握不住,早晨的心,現在是晚上了,念念不停。這樣你怎麼認識?過去心、未來心、現在心,三心了不可得,心無所在。


【須菩提。於意雲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須菩提,於意雲何。這個道理你懂了、明白了,開悟了,就是得大智慧了。假使有人(假設的)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假使有這麼一個人把三千大千世界一切金銀、瑪瑙、珍珠、珍寶七寶來拿它供養給大家、給別人,這個人的供養功德大不大,得福多否?他得的福報大不大、多不多。須菩提答覆如是,世尊,這個人以供養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得福甚多,這個人得的福德很大,供養多,得的福德大。

福德什麼樣子?有現相嗎?沒有,不是實的,是虛的。若福德有實,真正的福德有實實在在有福德可得,如來就不說得福德多了。福德也無,你享受福德也無福德,福德也無,是因為這樣的如來說福德多。這段經文的意思,佛總顯一個問題,不要執著,福德也不要執著,福德是虛妄的,不是真實的。你得用三句,福德,即非福德,是名福德,沒有實實在在的福德,假名而已。因為金剛經是顯的無相無得,所以佛說的一切法皆無相皆無得。

須菩提在前頭問佛,一切眾生發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佛告訴他無住。福德即非福德是不住福德,這是不住的意思,福德實際上沒有,假名。這是說的福德,身外的。身內的呢?說到身。


【須菩提。於意雲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須菩提,於意雲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否。你怎麼樣認識佛的?怎麼看佛?是不是以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或者見印度現相那個老比丘以為是佛,你是不是這樣看法,是在色身上見佛,見佛現在這個化身。須菩提這時候已經開悟了,深入證得了。否也,世尊;須菩提說我不是這樣看的,世尊,不是以色身見如來。如果見如來的話,不應以具足色身見,色身是幻化的。須菩提自己又解說,何以故,為什麼我不以色身見如來呢?如來教授我們的,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這個色身不是的,不是具足的色身。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就這個意思。這樣的才真正具足色身,為啥呢?法身隨緣。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否。否也,世尊,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不應用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來見佛。為什麼我這樣說?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沒有個諸相具足,也沒有諸相,還說什麼具足不具足,這才是真實的諸相具足。

假使很簡單的說,就是不執著,教我們什麼都不要執著,連佛身都不執著,那還執著一切眾生什麼?這個含義是不要用色相看人。咱們經常聽世間說看人的本質,不要看人的現象,本質是什麼?我曾經問過一個人,要觀察一個人要看他本質,我問他,我說你對你的部屬、對你的眷屬,你怎麼樣認識他們?那個世間相的都是隨緣義,就是虛妄的、不實的。就讓我們一切無著,連佛的相好都不執著,三千大千供養的福德都不執著,那還有什麼可執著的?沒有可執著的;換句話說,全是虛妄的。虛妄的你還留戀什麼呢?還放不下什麼呢?

這不是一句話,這含義非常深,現實的情況。現實什麼情況?每個人都要達到死亡的階段,每個人都要死,不管你七十、八十、九十、一百,你最後還是得死。在沒死之前的變化,任何人都是這樣子,從你生下來小孩子變成老了,最後消失了。消失了嗎?那個消失是現相,你沒消失。什麼沒消失呢?業還沒消失。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有所度眾生,你可不能這樣看。明明的佛說法有說四十九年,或者說五十年,這是事實。佛問須菩提,你對我有所說法嗎?你怎麼樣看?你千萬不要認為我在說法利益眾生。佛成道之後說法四十九年,一般說五十年,實際上說法四十九年。佛告訴須菩提,你不要認為我在這說法說了四十九年,如果你認為我有所說法,那是謗佛的,不是贊歎。那佛說法沒有?說了,無說,說即無說。說法是現相,不是本質;是隨緣,不是佛性。這樣說就沒明了我說法的含義,不能解我所說,對我說的話沒有明白、沒有理解。怎麼樣才算理解呢?說法者無法可說。說什麼?沒有可說的,是名說法。

前頭說一切相一切好,佛的色身具不可得、也不可見。有人疑惑了,色身是不可見,那佛你如何能說法?沒有色身,說法是色身說的法。因此佛才對須菩提說你不要認為如來有所說法,為什麼?若有言說,說佛有言說是謗毀佛的,不是贊歎。在這個說法問題上佛反覆的說,讓你不要執著。要執著了佛有法可說,說法度人的,那就像什麼似的?一個人坐船過河了,把那船還背著。這個大家都懂,也不可能;但是拿它比喻說法,也不可能。佛說了就沒有說,度完了眾生,沒有眾生可度。佛的色相沒有,何來的說法?說法是佛的化身說。身體都沒有,又怎麼能說法?前頭把身體遣除了,顯什麼義?佛已經達到法性空。有佛的色相,又有佛的說法,那怎麼達到法空?那就不空了。在圓融教義裡頭空三障、不空三障,那屬於隨緣裡頭的不空三障的。什麼意思?一切無著,不要執著,佛也沒有色身,也沒有法可說,佛也沒來過人間,沒有能說法的佛,也沒有所說的法。

須菩提問佛雲何降伏其心?佛就告訴須菩提這樣來降伏其心。二乘人不發大心,知見不正,都是邪道邪見;又執著佛有色身、有佛身、有法可說,佛稱為邪見。佛是遣滅一切生滅法,有相、有說法屬於生滅心,告訴我們一切皆是假安立的,假設安立的,不是真實的。為什麼?自性空,空中沒有一相、沒有一法,這是建立真空絕相義。在我們華嚴經裡三義的真空絕相,一切言說都是無相無為,專講性空義,不講隨緣義,從這個理論上大家認識到的。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否?須菩提在這個問題上說:照佛你這樣說,未來世的眾生聽說金剛經了,還能起信心嗎?佛就答覆他,佛言,須菩提,哪有眾生?當來眾生,頗有眾生,哪來當來的頗有眾生?佛言沒有眾生,彼非眾生,那不是沒眾生界了嗎?隨緣吧!非不眾生,別把眾生當成真實的,真實的沒有眾生,隨緣又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前生,前一個眾生,眾生眾生者,你所說的假名的眾生不是眾生,眾生即非眾生,所以如來說非眾生。因為怕眾生落到斷滅空,那不什麼都沒有?非不眾生,隨緣而安立的。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又產生問號了,眾生是這樣子,那佛你證得的佛果不是也沒有?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那佛得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沒這麼回事?眾生可以這樣說,那佛你證得的無上正等正覺什麼也沒有,沒得到,無所得。須菩提還有執著眾生法界、佛法界都是真實的,十法界都是真實的,那就錯了。所以佛對須菩提說,佛言如是如是,你說的對,眾生即無所有,佛得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無所得,什麼都沒有證,無說無證。所以佛說如是如是,你說的對,佛沒有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無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佛所證,沒有能證的人,也沒有所證的法,就是這樣子,如是如是。

以下重覆一下,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一點得的都沒有,什麼也沒有得,空的,真空絕相,這才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真正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沒有什麼法叫菩提,也沒有何法叫眾生,遣除,一切無著。


【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非善法。是名善法。】
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這總答覆須菩提了。是法是什麼法?無得無證,無得的法佛與眾生平等平等,沒有高下,沒有什麼聖人、凡夫,這才叫真正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是這個樣子的,沒有我、人、眾生,也沒有無壽者相,一切法不是相續的,可以把這壽者相解釋為相續義,壽者是相續不斷,沒有,一切法都如是,這樣來修一切善法,修一切善法不執著一切善法。所以社會上一般的做點好事到處宣揚是善人了,做的善事多了是大善人,全是假名。修一切善法,做好事還是存在的,則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雖然一切無著,作惡的得不到,得修善法。佛法落於斷滅,而這樣說修什麼?你還得修善法才能達到這個真空絕相。

佛利益眾生時候說法非常難,難到什麼地方呢?你說有,眾生執著有;說無,眾生執著斷滅空,所以反反覆覆就是讓眾生無執著。發菩提心,說菩提法,上至諸佛,下至一切有情,哪管一個螞蟻、一個蚊蟲,就是從佛到一切昆蟲,他們都具足佛種性,他們都具足一切智智。佛是修成了,眾生是沒有修,眾生的法身叫素法身,沒有功德相,沒有作用,具足而已。所以說平等,上至諸佛,下至有情,平等,沒有高下。什麼呢?佛性,菩提性,菩提性沒有分佛和眾生,平等平等。但是你得把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四相離開,沒有四相執著就是佛,執著四相的就是眾生,不執著四相了就是佛。修一切善法則得菩提,這個得得即無得,善法即非善法,總目的是不要執著。假使說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沒有離,修一切善法,得不到佛的究竟解脫。但是你修一切善法使它無染還得無著,不要執著,就是你對一切所有境界相、所有一切相不為它動搖,不動搖就是不執著的意思,不為它動搖,不執著。所以世間法、出世間法不貪,不執著,沒有愛,也沒有捨。但是常行大悲,這就方便,大慈大悲大喜大捨,這是利生的方便善法;但是隨順眾生,不捨眾生,都得讓他歡喜、領受、幸福。

以下就講善法,所言善法者,什麼是善法?如來說即非善法,含義是不立,一立了眾生就執著,去眾生執著的,說善惡不讓你執著善惡,就是這個含義。說人不要執著人,說畜生不要執著畜生,人也會變畜生,畜生也會變為人。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的一切須彌山,一個小世界一個須彌山,三千大千世界裡頭拿這個須彌山形容,形容什麼?七寶,有像三千大千世界須彌山那麼多的七寶,有人持用布施,有人拿這麼多七寶布施。拿這個功德來比,比什麼?比喻般若波羅蜜經,就是比喻咱們現在金剛經。很少四句,就是四句話,它的功德,受持、讀誦、給人解說的功德,比前頭用三千大千世界七寶的供養功德還要大。這一分功德比供養七寶的百千萬億分功德,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這個功德大了。為什麼?三千大千世界七寶的供養像須彌山是有相的,有相就有量,有數量。無相的,般若波羅蜜經是智慧,這是無相法門,無相法門就沒有量、沒有相。

須彌山經上講二百二十四萬裡,周圍都是鐵圍山,鐵圍山高一百二十二萬裡,所以稱為妙高峰,這是形容拿這個比喻,拿有相形容無相的功德,就是你做有相的功德做好多、好高、好大,都沒有無相的功德大。般若波羅蜜是智慧,沒有相,沒有形相,因此拿這個形容詞形容的,例如我們斷貪瞋癡,你斷貪瞋癡有形相嗎?沒有形相的。得到戒定慧,戒定慧有形相嗎?沒有形相。這叫無相法門,拿有相的比無相的不能為比。不管你有形相大還是小,總有個形相吧?無形相的永遠超過有相的,大裡頭還有大、大裡頭還有大,無窮無盡。

須彌山稱妙高峰,我那麼樣想,幻想,這是我的想法。我說現在我們上月球,上天,看過須彌山沒有?為什麼沒發覺未發明須彌山?須彌山的南邊是南瞻部洲、北面北俱盧洲、西面西牛貨洲、東面東勝身洲,月球是繞須彌山轉的,日月兩球晝夜都不斷圍須彌山轉的,那日球對著更遠了。現在我們人類的發明,有些人以這個問題來問,跟現在社會上所發現的須彌山、無量星球、銀河系,這個科學家都發明了,日球對人類距離很遠很遠的,都說探月球,沒人探日球,找那近的,這是最近的。佛經上所說的,跟現在世間相所印證的,有時候現在人類的智慧還沒達到,還不能夠把它表白,神話小說破滅了,什麼月球裡頭吳剛,毛主席詩詞吳剛捧出桂花酒,哪有個吳剛?人家傳說月球裡頭有一棵樹,還有一個兔子,還一個嫦娥,有嗎?神話。

佛跟我們講這都是執著,眾生幻想,眾生業力成就的,現在我們一切無著,告訴我們什麼?空的、假的,沒有一樣是真實的。我們有時候想想我們自己,觀想時候,修行時候,我們還用我們最根本的貪瞋癡,我們說三毒,貪瞋癡每樣具足一千,三千大千世界各具一千,也拿須彌山形容,形容我們的貪瞋癡,七寶可以,如須彌山叫做七寶布施供養功德。我們假使要斷我們的貪瞋癡也像這樣這麼多,斷貪瞋癡得戒定慧,那個功德、那個福德有量嗎?無量的。有邊際嗎?沒有邊際的。所以你一念斷貪,這七寶對你什麼用處都沒有,你能做什麼呢?

我在美國跟一個科學家辯論,他問我,他說:這個人類都是為財產墮落。我說:不一定吧?他說:老和尚,你說以什麼墮落?我說:假使不吃飯行不行?肚子餓了他會造業的了,他想吃飽,他什麼業都可以造,糧食是第一,比七寶貴重得多。大家想想,如果沒有飲食了、沒有糧食了,七寶有什麼用?我跟你講個故事,河南發大水災,黃河發災,逃難的人一個人帶著金銀珠寶,一個人帶著一口袋的饅頭,倆人躲在一棵樹上,帶饅頭的人餓了,從口袋拿一個饅頭吃;拿七寶的人看到他口袋裡的饅頭,沒辦法,說我拿我的金子,一塊黃金換你一個饅頭;那人想著發財了就跟他換了。他餓了就跟他換。換換的,水不退,他把饅頭都換成金子了,等到他肚子餓了,想跟上頭的人換回來,那人不跟他換了,吃的沒什麼了,饅頭也吃的沒什麼了。拿一口袋饅頭的餓死了,拿一口袋金子的人換了饅頭吃了,那個沒餓死,底下那個人餓死了。那他下來了,他又把他那口袋珠寶又背起走了,拿饅頭的人餓死了。

我聽這故事我想到愚癡,人的愚癡,七寶有用?饅頭有用?在那個時候七寶沒用處了。世界上沒有七寶可以,要沒有糧食了人還能生存嗎?這是智慧的判斷。所以佛告訴我們,凡是有相的、有形色的一定要消失,虛空不會消失的,隨便你怎麼變,虛空不會變的。虛空就形容比喻我們的佛性,不管你起貪瞋癡,你修戒定慧,還是這個佛性。今天就講到這裡。
 
【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
【須菩提。於意雲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壽者。】
佛問須菩提說你怎麼想的,也就是說你怎麼樣看法,你看佛出世間是不是這樣想,佛出世間是度眾生的。汝等,不是須菩提一個人,所有與會大眾千二百五十人,你們是什麼樣想法,是不是看見我在度眾生?如果這樣想法是錯誤的。不要作是念,什麼念呢?不要認為佛出世是度眾生。何以故?明明佛出世就是度眾生,那佛要說不要作這想法,什麼原因?就是何以故,什麼原因?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我跟你們說真實話,實實在在說沒有眾生可度,也沒有如來來度眾生。假使若有眾生可度,那佛就有我、人、眾生、壽者,就有四相。

佛在這個時間以前沒說這個話,度眾生度了二十年了才說這個話。這樣子說一切眾生就有疑心了,須菩提跟千二百五十人法會大眾都認為如來出世是度眾生,這是執著見,這個見一切眾生都如是。佛遣除這些個執著見,你這樣執著認為佛出世是在度眾生,說前二十年佛說法都是在度眾生,這個念都有,這是錯誤的,不要有這個念頭。為什麼?如果認為如來度眾生,那如來就有我、佛能度者,還有所度的眾生,就有人我知見,度眾生說法就有法見,而且相續不斷的,有這樣想法、這樣認識法就錯了。以前沒有錯,隨緣;現在顯般若義、顯真實義,如還有以前那個念那就錯了。你在什麼時候說什麼法,還一個因緣,對什麼人說什麼法。現在到我們末法時候,說者沒有般若智,聽者也沒有般若智,我們這是種善根。我們看那些小道友來聽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種個善根而已!你跟他講你不要人我知見,他莫名其妙的你說的是什麼話。

因此應當知道一切眾生都有佛性,但是迷了,迷了要沒有佛說法,他怎麼能明白呢?業障怎麼消失呢?又能夠依照什麼修行呢?佛說法度眾生不錯的了,你要是沒有這個懷疑,沒有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這些知見都沒有了之後,你就知道了佛是說即無說,那你怎麼辦?你也是聽即無聽。這個經的含義就是讓我們把二十年前佛說法都有我、人、眾生、壽者,把這些個遣除,要不因為佛說法他不能得悟。我們舉例來說吧!六祖大師聽見人家在念金剛經,他就開了悟了,念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開悟了。假使沒人念經,他沒聽到,他就開不了悟。一開悟,他不執著,他也不去找誰念經,誰念的也不管,能念者,他聽聞開悟了,念金剛經那個人並沒開悟,也不知道他念金剛經別人開了悟了,他知道嗎?他也不知道。這個就是不知者不有執著,沒有執著,但是這個不執著可不是解脫的不執著。

但是我們在修行當中,對於這類啟發智慧的法,你怎麼樣用功?因為你聽見多了,聞到也多了,理解也多了。咱們現在是在我、人、眾生、壽者當中鍛煉學習,要增長智慧,想達到,達到就是證得,想證得這種境界,那你就平常的生活當中,遇到任何事情多看破放下。看破放下就是不要執著的含義,不要執著,知道一切法乃至於我自己的修行一切行為,沒有一樣是真實的。既然不是真實的,我們磕頭、禮拜、念經,還贊歎佛的功德,忏悔、發願,沒有這些個你怎麼能達到真實呢?所以說藉假修真。有時候我們自己要有知見,有時候又不要有知見,這個意思是什麼意思?當你跟人家爭執辯論有些什麼問題,那你靜下來,用我、人、眾生、壽者有沒有,就是這四相有沒有。我、人、眾生、壽者沒有,那你是正確的;若有,你是不正確的。

例如像證道歌當中說,永嘉大師證道歌說我們互相之間要不要诤論?诤論是不是就是不對?他說四句偈子,在那個證道歌裡頭我摘的四句偈子,說我們在辯論當中要不要顯現真理?說圓頓教沒有人情,有疑,有懷疑不能解決,有疑不決直須诤,這個诤非是山僧诤人我,不是用人我知見來搞斗爭的;為什麼?修行恐落斷常坑。學般若智慧的人,學,沒有成,最大的利害關系是什麼?斷滅見。諸法都空了,什麼也不做了,什麼也不學了,什麼也不修了,這不是斷滅知見嗎?偏於斷見,斷見就執到空的一面去了。最大的過患是藉著般若義,佛說的執我度眾生無生可度,說須菩提你不要這樣想,沒有眾生可度,那你把這個沒有般若智慧來當成煩惱來爭執;說佛都這樣說了,無生可度,無法可說,我也無法可聞,那該一天睡大覺,那不是墮落了,那就墮落斷常坑。執常執斷都落坑,都了不了生死。執常的他還能有功德,也不對;執斷的,功德相都沒有了。所以學習的時候,學般若的特別注意的要有智慧,你做任何事物都要用腦子,再用佛的教導衡量一下這些認知的過程。

佛在跟須菩提說這些話的時候,須菩提他們那些當機眾都證得阿羅漢果了,佛說破他們法的知見,他們對法的執著,佛是給他們破除他知見的。如果對我們來說,我們不是當機眾,我們是善根眾,種善根吧!將來向這方面求。所以學金剛經、學般若門最大的毛病墮於斷見,要把這個毛病一定改。常聽到學大乘經的,我就是佛了還修什麼,不講因果了,什麼都不講了,沒有善惡,沒有因果,那都是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這是說大話,不行,因為你沒到這個地位。這是特別注意的,經常聽到有人學了金剛經了,拿金剛經話來說,這是不可以的,要有智慧,不然那會跳到崖裡頭去了。有智慧的人他不會冒險的,例如古來人說“馬到懸崖收缰晚,船到江心補漏遲”,平常那馬跑到懸崖去,你這時候才勒馬叫馬不跑了,辦不到了,馬就跳下去了;那個船開到大江中心去了,你來補船的漏洞,晚了,船到江心補漏遲。你把馬放它跑,跑到前頭是懸崖,它止不住了。“馬到懸崖收缰晚,船到江心補漏遲”,你的修行,斷煩惱,你要這樣理解了是漸漸漸漸的,不要跳崖,跳崖落到斷見坑。說生滅即是不生滅,不生滅即是生滅,沒有生滅,那又落於常見了,落於常見坑了。修行的人不斷不常。

你要修行哪一法,每一法都有利,有利一定有弊,有進一定有退,你把退想好;就是要有智慧,要有般若智慧,不要做傻的事,意思就是這樣含義。因為你聽到每一法要知道每一法的因緣,這個金剛經須菩提請問的怎麼樣住心、怎麼樣降心,當你修行的時候,千萬注意,既不落斷也不落常。同時先認識自己,我們眾生最大的過錯不認識自己,不認識自己盡做些冒險事,修行也如是。同時我剛才說這兩句比喻的話,假使你在修行當中遇到些個災難,甚至是命難,你怎麼樣對待?你是佛弟子,依著佛法你怎麼對待?正常修行當中無災無害,像我們在普壽寺大眾這個道場,你這樣修行有什麼災害!什麼事都找不著你,任何的事沒你份,你就好好修行,很安穩。但是你自己跟自己過不去,有啊,想入非非,很多道友想打般舟三昧,一個念佛七都住不下來,要打般舟三昧,這是冒進。說我學佛法,修行勇猛精進;說得很好,願很大,能做得到嗎?甚至於什麼叫般舟三昧還沒搞清楚,怎麼樣修、修的次第也沒搞清楚。

我今舉個例子,比如說我們念佛,念阿彌陀佛,觀想西方極樂世界,你要拿般若經來講,就像現在我們講這段經文,釋迦牟尼佛說的阿彌陀經,讓我們生極樂世界,勸我們念佛得到念佛三昧,生極樂世界。如果咱們拿這段經文來印證我、人,我是現在修行者,要生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佛,這個中間有沒有我、人、眾生、壽者?阿彌陀佛就是無量壽,相續不斷,你怎麼理解?以金剛經和阿彌陀經,你怎麼樣來理解,用你的智慧,有矛盾沒有?觀音菩薩在法華經普門品,法華經咱們剛講完,普門示現大慈力,經常度眾生,觀世音菩薩有沒有我、人、眾生、壽者?地藏經,地藏菩薩在地獄化度眾生,常在地獄化度眾生,有地獄相,有眾生受苦難相,有沒有?他們都是般若智慧成就的。地藏菩薩跟佛講,佛贊歎,地藏菩薩痛哭流涕,他還有感情嗎?好多大菩薩在聞法,為了眾生悲傷流淚,這是情感嗎?是大慈大悲嗎?這些個都是問號。你要學金剛般若波羅蜜的智慧,對這些個現相你怎麼樣理解?

本來要想求成道求智慧的,智慧沒得到,那又發生了很多的障礙,障礙就是業,就是沒有那種般若的智慧判斷是非能力,那你修行往往落入邪見坑。我剛才念那個永嘉大師證道歌說圓頓教,聽起來是圓滿的、超生的、立即成佛的,但是你有這些個智慧的能力沒有?第一個具足智慧,這就辨別你生智慧的。若是從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四相所不遣,任何的疑沒有,有智慧就無疑,有疑的時候就沒智慧。那些個大菩薩向佛請問,他是代眾生問的,不是他懷疑,他不懷疑。如果大家讀地藏經,看見普賢菩薩問地藏菩薩,問他地獄的事,普賢菩薩不知道地獄的事嗎?他是讓地藏菩薩說,藉此一問,地藏菩薩一說,令一切眾生知道了地獄的苦難,避免,不墮地獄。大菩薩的問答,像須菩提這些問答,須菩提不是不知道,須菩提都知道了,須菩提有智慧,為什麼?利益後世,就是度末法的眾生得到利益。

一切眾生皆具足佛性,既然具足佛性,一切眾生都是佛,但是他迷了,需要返本還源。具足是一回事,應用又是一回事,所以我們講性空緣起就辨別這些事。用世間法說具足,你沒有用,沒有用等於沒有。咱們現在世間中國人民銀行,中國人民銀行誰開的?人民開的,咱們都是人民,咱們都是銀行的主人,你到中國人民銀行去拿錢,辦得到嗎?人民警察給人民服務的,人民是主人,警察是傭人。當你沒犯法你是主人,當你一做錯誤事,傭人就干涉主人了。你拿這個例子說,我們本具足佛性,人人都是佛,現在你失掉了、迷了,這個權力沒有了。因為你失掉了,失掉了還有嗎?我們要把它恢復回來,要學,這樣來學金剛經不會有錯誤的。千萬不要拿大菩薩的聖境,因為走路還得一步一步走。咱們說那小孩子,三兩歲小孩子他是人,什麼都具足的,但是他這個時候還不成長,還沒有人的智力,大了才行。咱們剛信佛,信佛的根底沒打下,沒打基礎,沒牢固,學般若經,學金剛經,或者學大般若,往往學錯誤的。空的,都是假的,一開口就空的、都是假的,對不對?對,沒錯,是都是假的,你假得了嗎?你給他兩耳光,他馬上就跟你打架。你是假的,我打的是假的,我沒打你真的,行嗎?不行。就像我們人民說我是主人,我這主人到銀行去拿錢;拿不到的,辦不到。一定把這個道理懂得,完了時候你就懂得了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就因為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把那個人失掉了,把那本性迷掉了。以下再看迷掉了的情況。


【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
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如來說我,或者說如來,或者每個說有我者,這個我不是真我,非有我;但是凡夫認為這個是我。如來也說有我,如來說有我非我。凡夫以為是我,真我,他不是非我,他把這個我當成實在了。所以佛經常用那個例子,說空拳哄小兒,小孩哭,說別哭,我給你個玩具,我給你個吃的,小孩真不哭了,這一撒手什麼也沒有。佛利益眾生說有功德、有福德,這等於哄你,你就修行修行;等你修成了什麼也沒得,我即非我就這個含義。如來說是隨緣,不是真實的,如來說那個我不是我,執我非我;但是凡夫他就當成真實的了。受苦,八苦交煎,有嗎?凡夫他是有,他苦就是苦,他解脫不了。經常說痛就是痛,對我們凡夫說痛就是痛;佛說歌利大王割截他身體,他沒有痛。前一次跟大家講你能覺到痛,覺到痛那個它不痛,痛不是覺,覺不是痛。這個義理就知道了佛說的有我非我,沒有個我存在,那為什麼佛要說我?隨你的緣,因為你執著我,佛就跟你說我。干什麼?去你那個執著,就這個含義。佛說我不是我,沒有我;凡夫就執著是我,我就是我。這是一重義。


【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則非凡夫。是名凡夫。】
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凡夫是假名,不是凡夫,是名凡夫,這是隨緣義。例如說如來說我、佛說我是清淨法身,是自在的、無礙的自性清淨,以這個為我。這個我具足什麼?常、樂、我、淨四清淨,這個我是常、樂、我、淨我;凡夫那個我是貪、瞋、癡、無明、十惡;都是我,名字同,義理不同。咱們就說人,拿這個來舉例說,人,其實籠統的,非常籠統,說哪個人、哪裡的人、什麼時候的人,過去的人、現在的人、未來的人,黑人、白種人、黃種人、紅種人,顏色也不同,你要把這個人分析起來,你寫一萬子、寫十萬字也寫不完人,還沒把人弄清楚。就舉這麼一個例子吧!這只光人間,還有天上的天人。所以凡夫這個名字就統一了,凡是一切沒修成的都叫凡夫,凡是凡夫都認為有我,不論大人小孩。大家可以觀察一下,不會說話的小孩他那貪心表現,你給他什麼東西他都拿到;或者剛會說話,我看這個小孩小名叫妞妞,誰動他東西都不行,他說妞妞的、妞妞的,他就知道是妞妞的。你問他什麼是妞妞的?他就答覆不了你了。無始時來的業,這就叫凡夫。

有我就有對待,有我就有人,這個人指著他人說的,有我、有人,我相、人相,整個眾生相。但是有一點一切眾生相是相同的,哪一點呢?貪、瞋、癡。不論黑人也好、白人也好、黃人也好,哪一個皮膚的人、國土的人貪都是一樣的,貪瞋癡平等,都一樣的,這都叫凡夫。你看每個人都具足無明,都是虛妄的,沒有一個是真實的,除了修道成就了那是真正的。凡是凡夫都有我(我執),都有人(眾生執),我、人、眾生,這種含義相續不斷,就叫壽者相,這都叫凡夫。無我無人非凡夫,無我也無人。我們的心有生滅的心,就是凡夫心,這就叫凡夫。等你把修行修行的心無生滅,就是降伏你的心了。就是須菩提所問怎麼樣降伏你的心?無生滅,不生不滅,那就不是凡夫了。如果是悟得般若波羅蜜那就開悟了,開悟了就脫離凡夫了。不悟得般若波羅蜜的都是凡夫,悟得般若波羅蜜的不是凡夫。

例如我們經常這樣說,前頭有是法平等,什麼法?約眾生心說,如果一切眾生心裡頭沒能沒所、無我無人,在這個上頭平等了,達到無我就達到究竟了。因為佛無我,佛是無我的,達到究竟無我。因為他達到無我也無人了,所以說他不見得有眾生可度,就是前文說的不要見我度眾生,沒有眾生可度。那佛要度眾生,所以說有我,這個有我是隨緣的。原來是無我而自證的,隨緣說有我是隨緣的。凡是執著有我都是凡夫,無我相、無人相就是聖人了,因此佛才說無眾生可度。佛說無眾生可度是真實的,跟須菩提說不要見佛是度眾生,佛對眾生無生可度。佛說有我是隨緣,佛是明明白白無我,誰要執著有我,誰就是凡夫;不執著了,無我,就是聖人。因此這一段佛說凡夫即非凡夫,是名凡夫,最後這句話圓融了,隨緣吧!空色不二,空是不隨緣的,自證分,有形有相的、有我的是隨緣義,就是隨眾生的意思,要能具足這種知見才叫正知正見。什麼是正知正見?就佛自己證得的法身,不是有相的,是般若的,般若是空義。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須菩提。於意雲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佛這些說完了就跟須菩提說於意雲何,就是須菩提你做什麼樣想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否?你是不是看見佛具足三十二相相好,你這樣看佛的,這相上看佛。佛的這個問號含著義,你不要在三十二相來見佛,三十二相不是佛。須菩提答覆如是如是,我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佛問須菩提的意思是相反的,須菩提答覆是隨緣的,說:是啊!我是以三十二相來看佛。佛說你這樣看錯了,轉輪聖王都具足三十二相,那不是轉輪聖王都是佛?須菩提才更正,須菩提說現在我明白了,我解佛所說的義,就告訴我不要用三十二相看佛。佛破除眾生的我見、人見、眾生見,先從佛說起。須菩提你要以三十二相來看佛,錯了!三十二相是假的,不是真的,三十二相不是佛。具足三十二相就是佛了?不要在相上分,無相。簡單說,讓須菩提在相上認識了解無相。

這段文字就破除阿羅漢的執著相,阿羅漢對佛都是三十二相見如來,不止須菩提,那千二百五十人都是這樣看。佛就跟他們說不要執著,這是最根本的煩惱病根。二乘人斷了見思惑,根本煩惱沒斷,塵沙無明沒斷,佛破除他們這個。須菩提沒有體會到佛的意思,所以一問他,他順口就答了,說:是啊!我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佛說:錯了,不要以三十二相見如來。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在這個時候佛就說一個贊頌偈子,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這句話應當注意,怎麼注意呢?咱們現在拜佛、念佛、聞法,乃至於禮拜忏悔,還沒達到無相。因為咱們還沒到了阿羅漢境界,見思煩惱還沒斷,我執沒斷,那法執更說不上了。二乘人執著是法,須菩提他們都證得無我了,這個道理他們懂,他們已經證得了,他們沒得煩惱,沒得見思煩惱,佛才跟他說一切眾生,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以色見我就是以相見,就像須菩提答覆以三十二相見佛,就以色相見。色、聲、香、味、觸、法,六根所對的六塵境界,中間能分別的是六識,這些全是虛妄,十八界法全是虛妄。什麼是真實的?無為無相,無為無相這是佛的真體。

但是如何能達到正念分明?咱們有時候念阿彌陀佛,應當觀想的阿彌陀佛是無量光。咱們華言是阿彌陀佛,翻印度原話是無量光、無量壽,就是含義光明無量,壽也無量。什麼才是光明無量?法身,法身才是光明無量。這個法身就是清淨的自性本體,不是隨緣義,是性空,這就是金剛經講的性空,沒有作為,不假修為,無為無相的,是真常的。當你念佛的時候,佛即是自己,自己即是佛,不假音聲求,不假相上求,同是一體。觀自己的心,觀諸佛的相,心即是佛,相即是心。如果你心有生滅就不是佛了,心無生滅。所以須菩提問雲何住、雲何降?降,不要心生生滅念;住,住無所住,心無所住。佛跟須菩提說不住色生心,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那有心可生嗎?心本無生。如何驗證心呢?心本無生因境有,有外邊的境界那心就有了。境是虛妄,見諸相皆是虛妄,見無見相,這是了知生滅法。生滅即是不生滅,不生滅隨緣,般若的真空隨著妙有的緣,那是法華義更深一層了。妙有,妙有不是真有,妙有非有,妙有非有就是真空的含義。不要以色相見佛,不要以音聲求佛,如果用六塵境界相上來求佛,那是行邪道的,不能見如來。色是相,相必須有能知者,能知就是見,見就是識,識見。咱們經常說話有這種用語,我見識見識,見識見識就是了解一下、深入一下。有見有識的見不到,有見有識是有相的,見不到法。要達到無識無見才能見如來,有見有識的不能見如來。

對這一個法說,我們平常要修行產生的正念。我們經常說開悟了、明白了,這就是咱們講一部法華經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你學金剛經就是佛的知見,開佛知見,示給你佛的知見。佛的什麼知見?無相法門,無相。金剛經是無相的法門,學了金剛經我們用心回向,最大的就是讓我們任何的事不要太過分了。我說這不要太過分了就是不要執著,不要執著,隨緣消舊業,這就是用佛的知見,把你過去的業都把它消除了。聞了佛法了,聞是聽到而已,但是要入可不容易了,聞到了能入到佛法當中。佛法就是覺悟了,覺法;佛法就是覺悟的法,我用覺悟的方法開始覺悟;覺悟了,什麼也不執著了,就是什麼都看得破了、放得下,你就達到自在了。

金剛經跟心經是一個,都是般若,心經更簡單了,一個字觀。這些個你怎麼能到不以見色為我?不以色見如來?要觀,佛不是色相,觀佛的法身,身即非身,音聲非音聲。我以前看見那一副對說聲音、說色相,山色、水色,咱們在五台山就山的色,水的色,流動的水的色。山色、水色、煙霞色,起的那個煙,霧罩煙霞,這一切的色相色色皆空,所有色相沒一樣是真實的。前頭是說色相,聲音呢?風聲,刮風的聲音,下雨的聲音,風聲、雨聲、鐘磬聲,我們這打磬打鐘,所有這一切聲音,聲聲自在,自在是它的性,不是聲音,聞到這個鐘聲這個磬聲心裡頭生起來清淨念。這副對就是一塵不染,萬法皆空,你去觀吧!這樣的你才不以色為重、不以音聲為重;若是以色為重、以音聲為重,這個人行的是邪道,那還怎麼能見到佛?佛是非色非音聲,不是色相見得到,不是音聲聞得到。

我們以前學,沒有講經前跟大家講性空緣起,你把這四個字經常想,觀想,拿它運用般若部,你就能明白一半了。一切法空是性空,性空可不是斷滅,不是斷滅空。緣起法是隨緣的,可不是真實的。真實的是什麼?性空,不是緣起。緣起是什麼?隨一切眾生緣利益眾生,性空隨緣,不是隨便的隨緣。因為性空無障礙才能隨緣,隨緣的體是性空。因此我們佛教徒,佛的四眾弟子,不論你學哪一行哪一業,你做什麼事都可以,在家居士做什麼都有,但是它的根本就是性空,做一切事都是隨緣。因此在張無盡居士他說兩句話,“斷除煩惱重增病,趣向真如也是邪”,這兩句話下回再講吧!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佛跟須菩提說若以音聲色相見,來求見佛,這是錯誤的,見不到佛;意思就說太執著了,色相見,音聲求。假使我們離開色相、離開音聲,那有佛可見嗎?有法可聞嗎?這就是須菩提問佛雲何住心,我這個心怎麼樣它住住?雲何降伏其心,讓我這個心怎能得到降伏?佛就跟他說了一切不執著,不見色生心,不見聲香味觸法生心。那這個心怎麼生?無生,這就是金剛義,金剛般若波羅蜜,無生就沒有滅。你怎麼樣見如來?離開聲音,離開色相,來見佛的是法身佛。你在世間相見佛,見的是假相,不是真佛,是形相。如果我們學金剛經的要見的是真佛,什麼叫真佛呢?無色相,無音聲,色相、音聲是你的執著。一切眾生本具都有清淨的真心,不是你肉體中間那個識,不是那個肉團心;離開那個心,那是妄,要見真實心;真實心是無相的,咱們講華嚴經的時候是法性真實體。我們念佛是念自性佛,不是念他佛,自心就是佛。

我們現在很多的道友對佛的含義得懂得,不要看這個色相,這個你見不到的,這是假相。所以這個地方說若以音聲求我、色相見我,那不是佛的正道,是行邪道的。因此我們就得懂得什麼是佛?我們一般都說信佛,你信的什麼佛?那個信是妄想,妄信不是真信。佛的含義是印度話的沒說完,咱們一般佛弟子知道佛陀耶,得把這句說完,光說一個字佛,陀耶給略了。佛陀耶翻成中國話叫覺悟的覺、明白的明,就是覺明,不是實相體的,是光明體的,覺悟了,明白了,就是佛。所以說心佛與眾生,是三無差別,你現前的心跟諸佛已成就的佛,還有一切眾生的心,沒有什麼差別。是心是佛,是心成佛,成什麼呢?成就明白,成就覺悟。在沒有成佛之前,一切大菩薩、阿羅漢全沒有究竟,沒有究竟明白。那我們怎麼樣能達到究竟明白、達到成佛?要學法。佛告訴我們很多,八萬四千法門就是成佛的方法,你要依著這個方法走,你就會了。

今天我們來了很多畫家,畫家道友們,好像這四句你們來聽到,就是跟你們講的一樣的。色就是你們畫的畫,彩畫裡頭沒有心,你的心裡頭也沒有彩畫,彩畫中無心,心中無彩畫,那你又如何畫呢?你心裡頭沒有這些個色相、沒有這些個顏色、沒有這些彩畫,彩畫裡頭你畫出彩畫了,有心嗎?彩畫亦無心。要離開心你能畫嗎?離開心你不能畫,那你所畫出來非是心。心中無彩畫,彩畫中無心,這個參去!我們佛教說的很多問題讓你自己思惟。你畫一張水墨丹青,不假什麼顏色,就是墨一樣就夠了,你怎麼畫的?畫出來這個畫是色,不是你,而是由你所畫出來的。你畫出畫沒有你,你心中也沒有畫,心中無彩畫,那你可能隨便就畫了一張,這是自在未曾有。你以色相求,那個畫很不值錢;離開彩畫,看他畫的意境,那張畫就值錢了,名貴了。朗士寧畫的馬跟徐悲鴻畫的馬,咱們認為朗士寧畫得好。但是一般的畫家能畫到徐悲鴻那樣子嗎?恐怕一般的人畫家畫不到徐悲鴻畫馬那形相。畫馬如是,畫其他亦如是。世間都是色相,沒有我。那誰來畫的呀?這就是我們佛教所說的,你要真正明白這個道理了,你就開悟了。這是色相。

音聲求佛見不到的。怎麼樣求佛呢?我們佛教經常有這樣警策的話,山色、水色、煙霞色,山色的顏色、水的顏色,山的形相、水的形相,再加上空中所起的煙霞,沒有一樣是真的。“山色水色煙霞色色色皆空”,這些相都是假的空的,隨時可以消滅的。還有音聲,以音聲求佛見不到佛,為什麼?因為音聲是假的,不是真實的。風聲、雨聲,我們和尚敲的鐘,鐘聲,磬聲,“風聲雨聲鐘磬聲聲聲自在”。聞聲而不起知見、不起執著,聞聲無聲,不因聲而生心;見色無色,不因色相而起執著。這就是這四句偈,不以色見,不以音聲求。離開色相就無相,什麼都不執著,相不執著,音聲亦不執著。怎麼能得到?依著佛教導我們觀,觀就是你思想思惟修,任何都不執著,這叫無相法門。


【無斷無滅分第二十七】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這麼一說,你就想了,如來是無相的,沒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樣想又是錯誤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翻咱們漢話說無上正等正覺。你不要做這個想法,因為一說不執著了,你就把佛當作無相、無聲、無影什麼都沒有,那就是斷滅。有相不可以,無相也不可以。

如來又問須菩提,佛說不可以聲色來求佛,那就什麼都沒有了,離開一切相來求佛也不可以。那你要從哪建呢?依什麼而修呢?執著有不可以,無也不可以,這個道理咱們前頭講得很多了。執著有,咱們一說有就實實在在有,不能空;咱們一說空就斷滅的,什麼都沒有,這都是錯誤的。空即是有,有即是空,那中間去一個什麼?就是我們的執著妄想;若沒有我們的執著妄想,都成佛了。我們經常說你看破了,放下吧!不要再背著了,就是這麼句話。你明白這個道理了,不執著也不否定。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前頭說是離相,離相就是空了,真空。又說不執著一切相,著相便落於有;不執空,不著有。須菩提問佛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我怎麼樣能把我這心降伏住?既不落空,也不執有;落空說諸法斷滅,執有執諸法實有是妄,虛妄,諸法都是生滅的;這樣才能成佛道。


【不受不貪分第二十八】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有的功德。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這句話就讓你不執著,不執著於福德。福德就是人間的享受,富貴、榮華、地位,這是福德所感的,前頭說福德感的。有一個人在法上什麼都不執著,一切法無我,沒有我見,看破了。這說我看破了,不執著,什麼名聞、利益、地位、財產一切附屬都沒有,不起執著,不貪戀。有人拿著三千大千世界恆河沙那麼多七寶財產去布施,供養給一切人,這個福德大吧?這個福德不大。若是以一切法執著無我的,不起我見,這個福德就大了。這個意思就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前頭講過,你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寶是有相法,有形有相的,是有比較的;但是執著於法無我,這是無相的,沒有比較的。因為此說證得無相的才功德最大,因為此菩薩不受福德。不受福德並不是說不布施,布施了而不執著於福德;菩薩做一切功德不考慮他的回扣,就是他的抱負。

佛這樣說須菩提產生疑惑了,他向佛說:世尊,雲何菩薩不受福德?菩薩做了很多利益眾生的事業,說他沒有福德?佛說不是沒有福德,不受而已。菩薩做了福德,不貪著福德,這叫福德沒有福德相、沒有福德性,是這樣來說的不受福德。


【威儀寂靜分第二十九】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佛又跟須菩提說,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看著佛也跟人一樣的來去行住坐臥,這是四相,這樣不能見如來的,佛是無來無去的、寂靜的、不動的。如者是如如不動,來是他轉化利益眾生,來而無來,無所從來亦無所去,這就叫如來,沒有生,沒有滅,沒有死,沒有再。咱們看到人死了,滅了,消失了,沒有了;他又轉世又來了,這叫來,又生了,這叫有來有去。佛是不生滅的,但是咱們前頭講過很多,因為他隨緣利益眾生,隨眾生緣示現生滅。這是假相,示現的生滅不是真實生滅,像演魔術那個魔術師,你看見他變的這個那個,全是假的。這個誰都懂,但是你不知道他的方法,因為你不能變,他能變,因為他學了那個法子了,就這個含義。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雲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雲何,是微塵眾寧為多否;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多不多?甚多,世尊,須菩提答覆佛,那太多了。這個三千大千世界,因為我們學佛的人都知道了,有這些名詞我們不加解釋,初學佛的人是不知道的;三千大千世界是小千、中千、大千,這樣來分的。佛問須菩提若是把三千大千世界都抹為微塵,於意雲何,微塵多不多?須菩提答多多的了。咱們可以用這個比方,把我們中國的所有的土地,把我們現有的世界,就這個小世界都抹為微塵,就這個微塵對我們凡夫說也沒辦法得知道,所以他說甚多甚多。


【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眾。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
佛告訴他微塵不是實有的、不是真有的,因為是虛妄法。何以故,為什麼我這樣說?若微塵是實有的,佛就不會說了。因為它不是實有的,幻化的。因為佛說微塵,即非微塵,是名微塵。金剛經都是這樣講,先立,立就是說微塵世間相,非微塵就是佛的道理,甚深道理,就是咱們講的性空,一切都空的,沒有。那眾生不能理解,隨眾生緣說是名微塵,這樣解釋。一個就眾生現在所現相,佛跟他說真正你入了道、成了道之後,這些現相都是空的、假的、沒有的,就證得真空了。般若就講真空的,但是眾生不能夠理解、不能認知,怎麼辦?隨眾生緣,還要說微塵眾。微塵如是,三千大千世界也如是,所以如來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可壞性,因為它變化,變壞了就沒有了;是名世界,那又隨順眾生緣安立假說世界。


【何以故。若世界實有。即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須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何以故,為什麼要這樣說,就是解釋。若是世界實有的,這個世界是實有的,即是一合相。世界實有的,各種現相合成的,人物、水、山林、樹木、市場一切,這是大,很多相合成的,不是一相,合成叫個世界。佛說一合相,不是一合相,即非一合相,因為都歸於消滅的,不是實法,不是常有。對於人來說人的壽命是最短的了,最多定個一百年吧!那沒有了,都沒有了。又來一代,又來一代不是以前那一代了。世界也如是,這叫什麼呢?新陳代謝,大一點解釋成、住、壞、空。在我們佛教講這個世界成要經過二十劫,成了住劫,住要住二十劫,壞要壞二十劫,空要空二十劫;空完了又成,成完了又住、壞、空,就這麼周轉不息,不是實有的相,是很多合成的成為世界。那麼這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佛的明了智慧,咱們講金剛般若波羅蜜是講智慧,佛是以智慧明了的,明了這世界組合不光是人類,有山、有水、有樹木,多種形式組合而來的,人類只是其中一種,整個的合成相裡頭一種。佛說的一合相,不是一合相,因為合不到一塊堆,合而要散。因為心存在有個得,實際上什麼也得不到,最後連這個心(我們妄心)也消失了。人死亡好像這個妄心(肉體的這個心)隨著死亡了,但是你識沒有死,真心更沒有死。所以說一合相都是假名,假名安立的,不是真合,也沒有一個合相。所以佛說一合相是不可說的,凡夫是貪著,貪著一合相。

因此這有時候用文字表達,那在佛講佛理解釋,要想成就佛,真正明白了得有智慧,那個智慧是明了世間出世間的智慧,還得有大悲,說是說不完的,用也用不盡的。這一合相是眾生的貪,執著把這個無相當成實相,但是他不知道這一切相都是壞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那個就是無相。諸相非相是無相,無相一切諸法本來空寂,一切法諸性,一切法的體是空的,任何法無自性,它沒有它自己的體性,體性是不壞義。因為在一切法叫法性,在有情世界上就叫佛性,他有感覺、有覺悟就叫佛性,這裡分有情跟無情的。

因此說微塵,微塵所組成的世界,像大千世界,大千世界本體是微塵;微塵是不存在的,不是實有的,不是不變的,微塵是空虛的;破你世界相,把世界抹為微塵,微塵漸漸就消失了,世界相就沒有了。因為世界沒有自體的體性,世界有什麼自己的體性,說它不是實有的,它是可壞的;水可能把它分解,火也能把它分解,風可以把它分解,地、水、火、風四大種都是可壞的,都無自性的,這樣的說一合相是不存在的。這是無情的世界。

以下講有情的。知見的見,就是我們看問題,你看見什麼問題是見,不是看的顏色,不是眼,是心見。就是你看什麼問題,你怎麼認識,那個見。


【知見不生分第三十一】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雲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佛跟須菩提說,若是有人說,佛說的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這是我們金剛經前頭講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見我相、見人相、見眾生相、見壽者相就相續,壽者相是相續不斷,壽者相就是我、人、眾生相續不斷,這叫壽者。須菩提,你如何想?因為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你怎麼解釋?你怎麼認識的?須菩提,於意雲何,是人解我所說義否?否也,世尊,須菩提答覆佛說不是這樣子吧!不能這樣認識。這個人說佛說的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如果認為是真實的,這個人沒了解如來說話的含義。應該怎麼樣解釋呢?何以故,這樣解釋不對,應該怎麼樣來理解這個問題。須菩提說世尊所說的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三種,三說。

一種是世間這樣說。在佛所教法當中,我見不是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不是的,四相皆不存在。凡夫貪著有我,這叫我見。有我一定有人,相對故。因為有這法,法起虛妄,妄見分別,這叫我執,執著有我,什麼都是我、我、我,我的財產,我的財富,我的家庭,什麼都加個我。我的不是我,我的家書,我的財產,我的不是我,就是破除我見,都是我的。人呢?有我必須有人,我、你、他,人是指他說的,我、你、他;就是無我也無有人,我要不存在了,人也是沒有,這叫人見。我是虛假的、假名的,一百年之後,兩百年之後,我沒有了,這個見不對。因為破除這個見,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這是四見,四種見解。令一切眾生怎麼樣破除呢?就是般若波羅蜜,學,具足了般若波羅蜜的時候,我見沒有了。因為他智慧觀察我不存在,若是存在的就該不壞,因為它可壞;我不是常有法,我是生滅法。應該這樣說,我如是,人也如是,我見如是,人見也如是,一切眾生都如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相續不斷,永遠也如是。

至於發了佛心,無上正等正覺心,我們經常說發菩提心,咱們簡單說就是佛心。以佛的看問題,他的知見是什麼知見呢?不生法相,沒有一切樣子。凡是有法有個相狀都是非法非相。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遣除了。為什麼?它是生滅法,有生一定有滅。佛說呢?佛是無生滅法,無生亦無有滅。所以如來所說的一切法相,即非法相,這才是真正的法相。真正法相是什麼相呢?無相,因為咱們整個金剛經講是無相法門。

那怎麼樣看一切法呢?佛又說四句偈子。何以故,一切有為法,凡是有作為的東西都是虛妄的。咱們這個身體是虛妄的、可壞的,在這個身體的心裡頭,說妄想心所起的妄念全是煩惱,沒有一樣真實的,這是業障,過去造的業所給你作障。怎麼樣來看待一切法?如夢、如幻、如水泡、如影子。如夢幻泡影,你看世間相哪一法不是像夢一樣的,像你作夢一樣醒來沒有了;是幻化的,水上的泡生起來又滅了,一切的影子,都是無常的。


【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薩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雲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若有人以無量的世界七寶拿它作布施,這個沒說數量的,無量的世界七寶就是沒有數量很多很多,拿它來作布施。若是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的人就稱善男子善女人,有好心的人吧!光做好事,不作壞事的人,發了菩薩心了。菩薩心,菩薩是簡略稱,應該叫菩提薩埵。菩提薩埵是什麼?度有情,廣度一切眾生,發了菩提心了就幫助別人,盡度別人。發了菩提心了來受持金剛經,或者念,念金剛經,或者讀誦,或者給人演說,這個人的福德勝過用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那個功德,比那個功德大。為什麼?不管給人演說做什麼,不取相。菩薩度眾生不執著的、不求報答的,不取相,沒有個能度者,也沒有所度的眾生,就這麼樣一個含義,度眾生不見眾生相。為什麼?因為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就像早晨的露水一樣,像打電閃火閃的電光一樣,如露亦如電。你把一切法看成了短暫的,一現就沒有了,人生百年一現就沒有了。

我經常講我到北京的時候十六歲,現在我再回憶我在北京時候那些個人沒有了,乃至北京城市的變化,永定河沒有了,護城河也沒有了,水都沒有了,所有的城門都拆了,在地理上的變化。人呢?我都九十多歲了,那時候活的人都得一百多歲了,人也沒有了。但是又來一批,不但沒有還多了,以前我在北京時候是二十六萬人,現在一千多萬人。你說是滅了,沒有啊!新生的多得很。這個生的滅不滅?也滅了。我們講歷史,燕雲十六州,幽州是小的,咱們這個代州(代縣)是大的,這是戰場,燕雲十六州,代縣屬第一,現在岱縣很小了,北京的幽州變成北京市了,最大了,一切諸法在變化無常。在唐朝的時代,我們山西是唐朝李世民的家鄉,他就是山西太原的,從大同到長安這一線的佛教興盛的很,人口也很興盛,現在很落後。一切都在變化,為什麼?運動當中。就像我們作個夢一樣,如夢,如幻化的,幻化不是真實的,天上的雲彩一下聚了一下散了,就像早晨露水一樣,應作如是觀。

把這個偈子合成我們的身,夢者就是我們這個妄身,虛妄的身體所產生的影響叫夢。那幻呢?幻化不實的,就像我們心裡一會兒想這個、一會兒想那個,妄念不息,是這樣子吧?每個人都可以這樣想,幻者是妄念,夢者是妄身。泡是煩惱,一會兒起來一會兒滅了,一會兒起來一會兒滅了。每個人都有煩惱,身上的煩惱,心裡的煩惱,外界的影響,從家庭到整個的社會都是煩惱。因為有些是喜歡的,喜歡也是煩惱,因為你不喜歡的現相也是煩惱,這是泡,就是你煩惱。咱們經常說業障業障,業障本空,沒有;但是你有個影響,像影子一樣的跟隨你,你去不掉。你今生做的業,未來生你要受;你現在所受的,就是前生所做的,你不受能行嗎?

所以很多人認為這個世間上不平等,有窮的、有富的,有很老的才死,有生下來就死了,壽命不平等,財富不平等,生活的幸福、悲哀都不平等,這樣認識的。他不曉得業,你那個業像影子一樣的隨著你,你有你的業,他有他的業,你自己做的業你自己來受,怎麼不平等?你現在做的業,你未來還得受,不是做了就沒有了。剛才佛教不是講的虛妄嗎?不是證得法身就沒有了嗎?那你得認識;光認識不行,得斷業,把業障都消滅掉。我們每天、每個時辰、每一念都在造業,舊業沒消除,新業又造成了,哪能夠斷?就像影子一樣的。

我們要以佛教觀點來看,學佛來認識它,夢、幻、泡、影加上你的業都算上,有為法;這些法都是做的,過去做的,現在做的,未來相續做,都叫有為法。有為法不是真實的,是假的。那咱們學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無為法,用無為的智慧認識一切有為,就是消滅有為。這叫有為法,夢、幻、泡、影、業這五種都是有為法,有相、有名字;我們把名相都消除了,開了悟了,學金剛經開了悟了,有了智慧了,沒有業障了,悟者無業。沒有業了,還有什麼障礙嗎?沒有了,都是真空,真空絕相,無障礙。

金剛經最後告訴我們一切諸法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金剛經講的這一部經的目的達到什麼呢?讓我們明白。明白什麼?別再造業了。用六個字,放下、看破、自在,你把你所作的業任何事物看成沒有真實的,全是虛妄的,假的,那你不造了嘛!不造了,就放下了。沒有誰束縛你,是你自己束縛自己,就是執著、妄見、妄想。就像作夢一樣的,把作夢當成真實的,貪著世間的名聞,貪著世間的財富,那你放不下;放不下這些個都執著上了,那你就成不了道。等到人死的時候,死亡的時候你什麼也帶不去,但是你做的壞事好事、善業惡業你都帶走了,他就到來生去轉化去了。但是業有性體沒有?沒有,業性本空,原來就是空的,什麼都沒有,是你心造的,唯心造。這個心是妄,妄想心造的;你把妄想心消失了,再不造了,業障也沒有了。


【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佛把金剛經就說完了。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就是信佛說的話,照佛所教導的去做,那就得到金剛經的利益了。

現在我們做不到,金剛經上所說的話,我們依照去做,但是我們業障還沒消失,做不到。怎麼辦?讀誦,讀誦金剛經。一讀想起來了,佛教我不能做這個事、不能這樣想,應該怎麼樣觀、怎麼樣想,不要執著,不要貪戀,貪戀就是貪求;不要貪求,已得的不要戀戀不捨,未得的不要去貪求,求來也是空的,你也得不到,你也帶不走。沒有哪個人生下來帶什麼東西來,光光的就來了;等到一大了要穿衣服了、要遮羞了。我看每個小孩在媽媽肚子生下來的時候帶什麼來了?誰帶來什麼東西了?走了你也帶不走,什麼也帶不去。生不帶來,死不帶去,那你貪什麼?

因此學了金剛經就要不執著,任何事物把它看破,看破了就放下,放下就自在。例如你背著很多東西,背不動;你把它放下,放下先坐那休息就安然了,放下就自在了,不要再背著了。以前我們不知道,現在學了佛了知道了,這就是佛講金剛經讓我們覺悟,說開悟了。開悟是什麼意思呢?咱們講法華經的時候,開悟了就是明白了。明白什麼了?明白世間全是假相,沒有一樣真實的。我們求的是讓我們的真心,現在我們用的心這是妄識,這要大家自己去參,我說不出來的。心不在內,既不在你的身體,但也不在外。不在外,外頭哪有你的心?但是你可向外推求,你貪財富、貪名色,這都是貪求,貪在什麼地方,貪瞋癡建立在什麼地方,你找找你自己的貪瞋癡,都是虛妄的。因此你回過來觀,返觀觀你的心,那心不是妄,是真。能觀的是智慧,但你所觀的是外邊境界相,認識一切境界相,認識它如夢幻泡影,開了悟了,這樣認識就開了悟了。開了悟了有什麼現象呢?什麼都懂了。

就像咱們六祖大師,他聽見人家念金剛經,他沒得文化的,他也不認得字的,他也沒學過佛法的,他在山上砍柴到市場裡去賣,把那柴火立到那賣柴火的時間,聽見樓上念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一下就開了悟了,而且是大徹大悟。我們呢?他的境界我們沒學到。

但是六祖參五祖的時候,他有個大師兄叫神秀法師。五祖說你們大家做個偈子,我這祖師位子要退了,我要走了,就是他要圓寂了,要傳位給下一代。神秀大師做個偈子,“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他說你這個心相似於菩提,像菩提樹一樣,菩提就是覺悟了。心是明鏡就是照著你,智慧,明鏡是智慧的意思,心如明鏡台,照著這個鏡子別做壞事,照了一切。鏡子隨時要擦才照得見,善惡才分明,不做壞事,盡做好事,常常的把它揩干淨。你身心(身口意)千萬別犯錯誤,不起殺盜YIN,不起貪瞋癡。時時勤拂拭,就是隨時修行觀照的意思,不讓它落到六塵境界去,不要落到生死。

五祖贊稱他說做的這個偈子很好,讓一切眾生不造業,他很快就成佛了。但是對著六祖大師的偈子,五祖沒評論,怕他受害。大家爭奪那祖師位,那時候也在爭奪,並不是人人都看破放下了。六祖大師怎麼做個偈頌,他寫的“菩提本非樹”,菩提哪裡是樹,樹是形容詞;“明鏡亦非台”,我們這個心不是什麼台,用什麼台來形容;“原來無一物”,什麼都沒有,原來就什麼都沒有,就是咱們講金剛般若波羅蜜;“何處惹塵埃”,哪裡還會落塵境界,這是大徹大悟的。神秀大師教我們從有門入手,忏悔業障,禮佛拜忏,時時勤拂拭!惠能大師告訴我們開示悟入佛之知見,頓證菩提,這是頓證的;神秀大師是漸修的。南能北秀,神秀大師的法就傳到北方來,在北方,北方大都是漸修多;南方的大禅堂很多,開悟的人很多;北方是漸修,南方是大悟。但是這個話不是絕對的,南方也有漸修的,北方也有開悟的。但是我們現在是末法,兩個都沒有了,很少很少的。

佛把佛的法分了五個五百年,第一個五百年證果的多,就是成道的很多,了了生死的很多。第二個五百年,學,遵守法律,遵守法律就是我們佛教的戒律,聖人多。第三個五百年就沒有了,兩個殊勝境界就沒有了。第四個五百年,兩千年。現在我們是第五個五百年,兩千五百年都過了,修道的也少,證道的也少。五個堅固,但第三個五百年說教的人還多,說教堅固。第一個五百年證道的多,第二個五百年修道的多,第三個五百年說道的人,第四個五百年說道的也少了,第五個五百年是末法了。

金剛經告訴我們,五百年之後的末法時期,還有金剛經在;就說我們諸位,凡是聽到金剛經的一字一句,乃至一個偈頌,都能種善根,將來都能夠得度;或者你聽一字一句,聽一個偈頌,都可以。這叫有緣則相度,無緣對面碰到了也度不了,佛度有緣人!我們大家都跟佛有緣,都在佛度;跟金剛經有緣,都得金剛經度。但是我們成道這個緣恐怕很難了,讀誦沒什麼困難,希望大家每天能讀一遍金剛經,種這個善根。善根種下,一定要發菩提芽的,一定能得救的。如果你遇著什麼危難了、困難了,不順心,生活的資源不夠,念念金剛經吧!一念就來了,不可思議、不可思議。很多的道友一念就來了,念, 吧!一念沒來怎麼辦?再念,相續念念不斷的念。好了,金剛經我們講完了,今天結束了。
 
 

 

上一篇:歐陽竟無居士:悲憤而後有學--歐陽竟無文集 第二編《佛教教育》今日之佛法研究
下一篇:歐陽竟無居士:悲憤而後有學--歐陽竟無文集 第二編《佛教教育》談內學研究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