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慧法師:第三屆禅七開示 禅宗是無相法門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2005年四祖寺第三屆禅七開示:禅宗是無相法門
  (2005年12月1日)
  各位大德:
  禅宗一法,有時又叫無相法門。禅宗主張修行要離相,只有離相才能真正與諸佛心心相印,與真理冥符。整個佛教的思想也是這樣,也是認為有情眾生之所以不能開悟,不能見真理、見真如,就是由於一切在相上求,在相上分別。要真正懂得真理,只有空掉一切,連空都空掉。所謂空,就是離相,就是不執著一切相。
  為什麼一定要離相呢?有相就有局限,有相就有障礙。我們眾生之所以成為眾生,就是在各種各樣的局限性的限制下,使得我們見不到光明。修行的目的,要破二障:煩惱障和所知障。障即是相。因為有相之物,總在局限於某一點,不能無拘無束。一切有對立面的事物皆有相,一切有相的事物都有對立面,只有真正打破對立,才能破相。六祖愛貓撲.愛生活門有“三無”:無念、無相、無住。趙州和尚的法門,最後由後人總結成為無字法門,無字法門就是破除一切相的法門。破除了一切相的境界是什麼呢?就是萬裡無雲的天空。萬裡無雲的天空,逍遙自在,無拘無束,才能夠見到真理的愛貓撲.愛生活性、無限性。
  有相就是有相的,無相才能無限。我們人生真是因為一切都在有相中生存,都在相對中生存,所以一切處皆有煩惱,處處感到不自在。不自在哪裡來的呢?從相而來。相在哪裡呢?相就在我們心裡。我們心裡要著相。著相才有相,不著相就沒有相。今天覺得張三對我有笑容,心裡有好感,這是什麼呢?相。有了這個相,就被這個相所局限。因此產生一個分別心,你在一切地方,會對張三也同樣有好感。明天看到李四臉上有點不對勁,就覺得李四對我有意見,又生起一個相,煩惱了。你覺得他對你有煩惱,你對他也就同樣沒有好感。這樣彼此之間,由於某一方的誤會,最後產生種種矛盾。實際上,這些矛盾就是由於莫須有的誤會造作而成。所謂造作的,就是虛構的,並不是真正有那回事。因為是在真理,是一點東西也沒有,它就是一個大光明藏,它就是一片晴空。我們只有將自己內心的一切障礙、一切局限掃除干淨,才能與萬裡無雲的晴空相契合;相反,如果你的內心布滿烏雲,你就會覺得一切對你都不公平。實際上,一切不公平的想法都是自己造作而成。所以平常心要無造作,就是不要自己去找煩惱。
  我們仔細思考一下,外在的世界太平無事,真正的戰爭和矛盾是在我們內心。所以禅宗主張“空心不空境,空事不空理”。只有在自己內心深處尋找問題的根源,才能真正解決問題。自己內心掃清了障礙,就能突破局限性,達到一切無礙。一切無礙了,就是如如,就是與真理、與真如一致了。
  我們的障礙有哪些呢?相有哪些呢?細分有八萬四千煩惱、八萬四千相,總起來不過人我執、法我執兩種障礙。人我執由煩惱、五欲而產生;法我執由知識、由觀點而產生。煩惱障是我們對自我不能有清晰的認識;法我執使我們對真理不能有如實的認知。這兩種障礙不能突破,我們就沒有了生死的份。所以說,我們要斷障、破執,然後證得真實、真理。了生死,就是要打破生死的局限性,就是要打破生死的相,在生死中了生死。
  了了生死還死不死呢?有相之身是生滅法,終歸要消失。生滅滅已,寂滅現前。什麼是寂滅呢?不生不滅是為寂滅。寂滅是什麼境界?寂滅就是如如不動,寂滅就是無量光、無量壽。無量光、無量壽就是阿彌陀佛,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佛住在什麼地方?住在大寂滅場。大寂滅場就是不生不滅的菩提道場。菩提道場在什麼地方呢?有人說在極樂世界,有人說兜率天,有人說有東方阿閦佛的世界,有北方成就佛的世界,有南方寶生佛,有中央毗盧遮那佛的世界。這些世界,著相而求,何止十萬八千。如果真正做到了無相,掃除了一切相,真正達到光明無量、壽命無量,一切佛土都在當下,都在你坐的這個地方,都在你一念當中。
  所以修禅宗這一法,要有大的勇猛精進的精神,要有大無畏的精神,要有無所畏懼、敢於承擔的精神。沒有這種精神,怕無相以後沒有著落了、沒有把憑,就不能與禅宗一法相應。因為想要有把憑那還是相,還是在局限中,還是在生死中。所以,一定要鼓起勇氣,好好學習禅宗祖師那種榜樣,學習祖師那種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掃除一切障礙的那種榜樣。不學習那種榜樣,不掃除一切障礙,你想得到大解脫、大自在,那永遠是不可能的。因為著相而求,充其量得到個人天福報而已。人天福報是有盡的,是有限的,是有局限性的。只有真正證得光明無量、壽命無量,那才是大寂滅場!
 

上一篇:呂澄居士:律學重光的先決問題
下一篇:呂澄居士:觀行與轉依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