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學佛法的基本認知·問答
問:如何發起菩提心?
答:發菩提心主要涉及兩方面:一是如何發起;二是發起後如何鞏固。
菩提心的發起,我們可以參照省庵大師在《勸發菩提心文》中闡述的十種因緣進行觀修,也可依據《菩提道次第廣論》中闡述的“七支因果”和“自他相換”來修習。其中,“七支因果”由阿底峽尊者所傳,“自他相換”由寂天菩薩所傳。
那麼,發起後又如何鞏固呢?最重要的是,應時刻念茲在茲。面對任何一件善行,都應發心為利益一切眾生而做。若能每天不斷地這樣想、這樣做,菩提心必定會在內心形成強大的力量。
問:學佛如何與生活、工作相適應?
答:首先是在發心上,在生活或工作中,能以菩提心去做每件事,自然與學佛相應。其次是明確做事原則,知道何為應作,何為不應作。關於謀生之道,佛教中有正命和邪命之分。正命,即符合戒律的工作;邪命,即不符合法律或戒律的行為。作為佛弟子,應以正命立業、造福社會。若以邪命自活,即使念佛誦經,也與佛法不相應了。除此而外,我們在做事過程中應保持智慧的觀照,以免在不知不覺中陷入各種情緒,從而引發各種執著妄想。
問:情執心重,理論知識卻使不上力,如何在修行中根治情執?
答:情,來自無盡生命的積累,力量極為強大。若想根除情執,必須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癡。首先是戒的力量,情的產生需有具體對象,若不接觸引發情執的因緣,就不會由此產生情感的執著。即使過去生中積累了一些宿緣,若能以戒嚴加防范和守護,緣也不易成熟。其次是定的力量,面對引發情執的外境時,若能以觀照力系心一境,心就不易為其左右。第三是慧的力量,以智慧透徹情的虛幻本質,就能在根本上鏟除情執。情亦是因緣所生法,了無自性。當我們產生情執時,應以正見照破它,將其消融於智慧的觀照中。
問:持八關齋戒到後半夜時,若堅持不住,可否休息一下?
答:八關齋戒並未要求不倒單,可以正常休息。受持八關齋戒,必須了解戒相,如是才能根據戒相正確持戒。與五戒相比,八戒的重點有兩條:一是不YIN欲,一是不非時食。五戒的要求是“不邪YIN”,允許夫妻間正當的性生活。而在受持八戒的一日一夜內,須嚴格戒除一切兩性關系。第六條“不著香華蔓,不香塗身,不歌舞倡伎,不往觀聽”及第七條“不坐高廣大床”,都是為了幫助我們守護“不YIN欲”這條戒。至於“不非時食”,也是要嚴格持守的,須等次日明相出後才可進食。具體時間以在室外可以看到掌紋為准。
問:如何認識八關齋戒的意義?何為幽冥戒?
答:八關齋戒是佛陀為在家居士種下出世解脫之因而慈悲開設,其意義在於,在家居士可通過受持八戒而感受清淨的出家生活。因八戒已接近沙彌戒,故如法受持一天八關齋戒所得的功德,可超過一生受持五戒的功德。
幽冥戒是為那些鬼神所授,只要如法而行,也體現了佛法的大慈大悲。
問:八關齋戒可以自受嗎?
答:八關齋戒應盡量禮請出家僧人傳授,尤其在如法的道場,受戒效果會比較好。若所在地沒有僧人或清淨的道場,也可以自授。
問:不忍用藥毒殺蟑螂,又該如何對待它們呢?
答:對蟑螂、蚊子等眾生,我們同樣要以慈悲心對待。尤其發了菩提心之後,應以一切眾生為利益對象,平等對待。在生活中,我們要搞好環境衛生,防范它們的滋生。若在打掃過程中無意傷害了它們,是不犯戒的,不過性罪還是有。但因是無心傷害,業罪也不會很重。
問:如果心外無法,無為心造,那麼外境、外緣是否如龜毛兔角,是純粹的假名安立?
答:按中觀的認識,一切緣起現象皆屬假名安立,是無自性的,但並不否定緣起有。按唯識家的觀點,心以外是沒有法的,我們所緣的一切都是心的顯現,都不曾離開我們的心。
問:等流習氣和異熟習氣的區別在哪裡?
答:這是比較專業的問題。所謂等流,即因和果是相似的;所謂異熟,即因和果是不同的。如因是善或惡,果是無記。等流習氣又稱名言習氣,異熟習氣又稱業習氣。在生命延續過程中,是兩種潛在的重要力量。
問:道理明白了,怎樣才能在生活中實踐?怎樣培養定力?
答:如果真正明白了道理,自然就知道如何實踐。今天所說的憶念三寶功德、發菩提心等,並非單純的理論,而是希望大家將這些關鍵的教法落實於心行中。至於定力的培養,必須通過長期的實踐,通過不斷強化形成持續穩定的心行力量。
問:對於去除我執,理論上已經清楚了,可如何落實到實處?
答:消除我執必須依靠智慧和止觀的力量。通過禅修培養止的力量,通過聞思和正見培養觀的力量。首先在觀念上認識到五蘊是空的,色身是空的,山河大地是空的,外在世界和我們的起心動念皆是因緣所生,其中沒有我,也沒有我所。我和我所,只是我們附著於客觀對象的一種感覺。這些現象本是無我的,只要我們不將自我感覺附於其上,便不會因此產生我執。這也是一種思維訓練,經常做如是觀修,我執便會逐漸淡化。
問:對於出家眾來說,怎樣才能解行並重?
答:事實上,解和行也不必完全分開,解的過程也是行的過程。如聞思經教,我們思索苦空無常,若這種思考非常深入,本身也是行的方式之一。因為在思考過程中,我們對世間的執著正在隨之減少。一旦這些觀念真正產生力量,修行也就走上了正規。正如經中所言:觀無常足以得道。
問:修行是否應做到絕情、絕法、絕交?
答:說到“絕情”,佛弟子應以大慈大悲之心利益一切眾生,這本身就是真情大愛。說到“絕法”,佛弟子應將佛法落實於心行,念念都要如法。說到“絕交”,對眾生不僅不能絕交,還應視為自己的骨肉至親,對他們產生對母親那樣的感恩心。所以,修行未必要做到這“三絕”。
問:相對於一心念佛,誦經是否屬於夾雜?是否該在早晚功課中保留?
答:想將一句佛號念好,也是很不容易的。有些人念著、念著就念不下去了,無法完全放下,也無法使阿彌陀佛在我們生命中真正產生力量。原因何在?正是因為不重視聞思經教,對這句佛號的內涵理解得不深入、不透徹,念到最後只剩下空洞的聲音。這時,念“阿彌陀佛”和念“桌子”已沒什麼區別了。
“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內涵非常深廣。若想將這句佛號念好,必須有深厚的經教基礎。從念他方阿彌陀佛到即心是佛,內涵極為深厚,若對經教缺乏認識,很難將佛號念得相應。所以說,“不要夾雜”是有前提的。若已對佛號理解得非常透徹,才可以“一心念佛”。否則,在尚未明了念佛究竟念什麼之前,就將聞思經教視為夾雜,恐怕是欲速則不達。
問:如何找到適合自己修行的法門?
答:尋找相應的法門,最好先親近善知識,在其指導進行選擇,這樣可以少走很多彎路。世人學門手藝尚須拜師,而學佛修行是將凡夫改造為佛菩薩的重大工程,更須依靠有修有證的師長指導。
問:怎樣對出家師父產生堅定的信心?
答:學佛固然是要親近善知識,但並非所有出家人都適合親近。目前教界的問題也不少,僧人素質參差不齊,所以依止前必須謹慎選擇。一旦擇師之後,應對師父生起恭敬尊重之心,時常憶念師父的功德、智慧及恩情,以此堅定自己的信心。若帶著凡人的眼光和習氣,將拜師視為拜干爹、干媽之類。不是發心追隨師父學佛修行,而是拉關系乃至說事非,那對修學是沒有好處的。 問:可以佛道雙修嗎?
答:這是不行的。學佛就是學佛,修道就是修道。學佛,是選擇三寶作為我們的依賴。皈依三寶時必須宣誓:“皈依佛,永不皈依天魔外道。”所以,皈依後就不可再選擇其他宗教。
問:修念佛法門,是否要要打坐和修定?
答:念佛法門也包含打坐和修定。如以禅坐的姿勢念佛,若能念到念念相續、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入三摩地,本身也是修定。一旦正念在生命中產生穩定和持續的力量,就是定的作用。
問:如何看待網絡弘法和網絡學佛?
答:網絡弘法只是采取的媒體不同,但面對的眾生和問題還是一樣的。今天,網絡使我們看到了很多難得一見的珍貴法寶,也可以聽到不同法師、不同宗派乃至不同語系佛教的開示,這種便利都是過去無法想象的。但問題也隨之而來,因為網絡提供的資訊太多,許多人熱衷於在網絡到處閒逛、攀緣、論戰。雖然看得很多,花的時間也很多,真正落實到生命實處的幾乎等於零,甚至造作不少口業,殊為遺憾。若不能親近善知識並選擇一個法門深入修學,網絡提供的方便,很可能會給學佛帶來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