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居士文章
黃夏年教授:佛教是反科學的嗎:佛法本身最有科學精神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佛教是反科學的嗎:佛法本身最有科學精神 黃夏年 有人覺得“佛經中確實談到了一些法術,但僅是教會人們尋求大自在、解脫的根本智慧和方法,而絕不是教會人們如何尋求物質享受和精神享樂的智能和法術,佛經中之所以不過多的談及法術和科學技術就在於要避免誤導人們刻意的去追求法術和科學技術而落入外道和魔道。可是當今的人類就恰巧在這一問題上誤入歧途,並且在這個泥潭中越陷越深不能自拔。在一定程度上,佛學是提倡和重視智慧和方法的,但是佛法所倡導的是要在正信正見中尋求大自在、大解脫的根本智慧和方法,而絕不提倡尋求物質享受和精神享樂的智能和法術。這也正是佛學的精髓所在,也是一些優秀的宗教之精髓所在。而當今的人類正是在這一點上與佛學的精髓背道而馳,反而認為:宗教提倡嚴格的高要求的禁欲、持戒是反人道的、反人性的,是應當加以批判和拋棄的,千百年來宗教精髓和世俗人生觀念的爭論也正是在這一點上展開的。”這種看法當然沒有錯誤,但是卻忽視了佛教的歷史內涵,佛教之所以能夠長期以來流傳世間,就是因為他以廣納百川的胸懷,包容了一切。 佛教的根本目的不在於發展科學,但是他並不否認科學,他願意更多地利用科學,於是將一些有科學內容的知識放在佛經裡面,用以啟發人們的智慧。佛教不是“關於生存技能方面的東西佛經中確實講的比較少”,而是講得很多,是將其作為例子或譬喻而出現的,難免被人們所忽視。所以智行法師說:“佛法本身,以現代眼光來看,是最有科學精神,而且經得起時代考驗的。何況其中除了哲學思想以外,有關理論科學、自然科學的內容也十分豐富。只是這一寶藏尚未被世人所深入認識,大量開發而已。”我以為這一點講得很好,點出了佛經裡面的科學知識的豐富性實質與特點。 佛教屬於世界三大宗教之一,2500余年的歷史,佛教一直不斷地在人類社會發出光芒。究其原因,除了佛教與時俱進的品格之外,我以為也與它的貼近生活,貼近人世有重要的關系。佛教的歷史,是一部從不拒絕科學,並且充分利用科學成果的歷史;佛教的大藏經是一部充滿時代特點,記錄時代科技成果的叢書。佛教講“五明”,其中“工巧明”就是人間的各種生活知識與學問,包括工藝、技術、算歷之學集成。“醫方明”指醫學、藥學、咒法之學,包括生命科學。所以,佛教貼近生活,就要不斷地利用已經出現的各種人類經驗與知識,其中包括具有時代特征的科學知識。例如天文學的知識曾經在佛經裡被保存下來,《占察經》是佛教(也有說是印度教)天文學最傑出的代表作,僧人一行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科學家與天文學家。 貼近人世就要始終為人所用,滿足人類需求的各種願望,其中也包括與人類社會相關的各種科技成果的運用。古代的印刷術的創立,為佛教的大藏經刊印作出了不朽的貢獻,使佛教文化成果得以傳到了今天。進入現代社會,現代科技所出現的最尖端的電子產品與信息技術都被佛教拿來所用,佛教網絡成為佛教弘化的一個重要的方式;現代企業管理思想,已被佛教寺院借鑒,作為寺院管理的一個最新的方向,深圳弘法寺由於采用了現代管理思想,使傳統寺院管理向現代化管理邁進了一大步。毫無疑問,未來的佛教,將還會利用更多的科學技術成果,與時代同步發展。 一百年來,世界的科學技術發展突飛猛進,新思想、新觀念充斥著人們的頭腦,新技術、新成果充分被人們利用。傳統的宗教在現代社會的東風吹拂下,也在一步步地往前發展,但是它的步子明顯的要落後於時代與科學的發展。由於新觀念和新思想的進一步普及,科學主義成為時代思潮,佛教面對新的時代思潮也在奮力追趕,試圖融入正在突飛而起的現代社會。受新思想與新觀念的影響,一大批世界各地的學者與思想家都在試圖將傳統佛教的理論與現代科學新技術與新觀念融通,他們努力在傳統的經典中尋找現代的因子,試圖將傳統的思想與觀念來比附現代的新思想與新觀念,亦即“將佛法中對宇宙真理的描述列編成冊,以科學印證之。讓科學證明佛法,則信仰科學的人自然也相信了佛法的真實不虛。”以實現梁啟超所說的“佛教之信仰,乃是智信而非迷信”和孫中山的“佛學為哲學之母,救世之仁,研究佛學可以補科學之偏。”在這個思想的指導下,許多人刻意去找到佛教裡面的科學因子,特別是唯識思想與華嚴學被許多人看好,認為這是佛教契入當代科學的一個重要的理論進路。 “唯識宗學,不但與唯物科學關通甚切(案:中華隋唐間因研究竺乾外道小乘之學者頗盛,故此大乘唯識宗學因之昌明。由五代入宋元,各學衰微,唯識宗學亦因之湮沒。相乘者但禅宗及淨土宗耳),正可因唯物科學大發達之時,顯明唯識宗學,抑亟須以唯識宗學救唯物科學之窮耳。”又如佛教徒認為,佛教與近現代物理學的相互印證發明,說明隨著西方近現代物理學兩大理論的發展,以科學來解釋佛法的路徑,也就跟著一天天地開拓;量子論與相對論的誕生,正好為佛法帶來了科學性、時代性的注腳;佛法中許多極為重要而原來又極不易為人接受的觀念,在近現代物理學知識的普及下,既驗證了它的正確性,又為更多的人所知道和接受。 也有人認為佛教超越於科學,如太虛認為,科學以經驗為基礎,長處是確實可靠,不足之處在於欠缺普遍性。哲學憑借思辨,優點是覆蓋面寬,但缺點是缺乏可靠性。唯有佛學集科學、哲學之優點於一身,“佛學與通常科學、哲學不同:科學家以五官感覺為工具,根據其所得之經驗而歸納之,其所得結論為種種之學問,此學問恆確而不遍,屬部分的。至哲學家,則以一種假設為根據而論宇宙事物,其結論為普遍的,然恆患不確。蓋確而遍,惟佛學為能;而又有超常之覺者,所謂‘無上正遍覺’,彼於事事物物萬有之相,皆能體妙入微,人得此覺即為無上正遍覺者,即‘佛陀’也。然則佛學非科學之確定一物一事而不移,亦非其他哲學之超人生而恆不切實際也。”還有人認為“佛法就是佛法。佛法非宗教。佛法非哲學。”諸如此種,當今愈演愈烈。 各界人士的這種熱情與對佛教的執著態度是令人感動的,強調“一切宗教絕未有以科學方法出發者,有之則唯佛法”的思想,願望是好的,但是我們應該看到佛教是在長期的歷史實踐中發展出來的宗教,離開了歷史去談佛教的科學精神是無本之木和無源之水。佛教是宗教,它的特點在於以解救人心為宗旨,而不是以發展科學為目的,指導思想決定了佛教只能利用科學技術的成果為自己所用,通過獲得的科學技術成果來證明佛教的理論教義思想,以此說明佛教的有效性與有用性。雖然經過歷代佛教徒不懈地努力,在汲取大量科技成果的基礎上,所創造的佛教教義思想,反過來對社會與人們的創造力起到了推動作用,使人們在創新科技時得到了更多的啟發,但是這不是佛教的根本目的,只是佛教對人類社會和科學技術作出的貢獻,我們知道這一點,就不必刻意去比較或強調佛法與科學技術的高低,而應該肯定佛教對歷史與科學發展作出的貢獻,看到佛教裡所包含的科學技術內容,再將它們挖掘與總結出來,豐富與光大傳統文化。如此才能做到佛學“不特對於科學毫無抵觸之處,而且能使科學的方法上,加上一層精密;科學的分類上,加上一層正確;科學的效用上加上一層保證。” 作者簡介: 黃夏年先生,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雜志社副編審。
|
|
|
|
|
|
上一篇:淨界法師:攝大乘論講記 第三一卷
下一篇:淨界法師:攝大乘論講記 第三二卷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