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徐文明教授:馬祖道一生平的幾個問題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馬祖道一生平的幾個問題
  徐文明
  內容提要:本文對馬祖道一生平中的幾個疑難問題如其僧臘、早期師承、從學懷讓的時間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並對馬祖弘法的四個階段及其間從學的主要門人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馬祖生平禅宗洪州
  作者簡介:徐文明,1965年生,哲學博士,北京師范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郵編:100875。
  馬祖道一(709—788)生平比較復雜,雖然不少前輩學者多有研究,但仍有一些疑點,今略舉一二,以就教於方家。
  與之相關的早期史料有權得輿《唐故洪州開元寺石門道一禅師塔銘並序》、宗密《圓覺經大疏鈔》、《祖堂集》本傳、《宋高僧傳》本傳、《景德傳燈錄》等,但這些資料大都比較簡略,所包含的信息量不大,也有相互抵觸之處,需要加以考察。
  其一,關於道一的僧臘
  《塔銘》指出道一“夏臘六十”,《傳燈錄》等踵之,而《宋高僧傳》卻謂之“僧臘五十”。僧傳之說不知何據,或出自包佶之碑,不過-五十臘之說可能有問題。道一卒於貞元四年(788),若五十臘,則應受具於開元二十六年(738),如此其從學懷讓最早不過此年,而其開法於天寶元年(742)前,則從懷讓之時不過三四年,未免太短,與燈錄“侍奉十秋”說相違,且馬祖幼年學法,童真人道,受具亦不應如此之遲,故應以六十說為准。
  其二,關於道一的早期師承
  《塔銘》唯言道一“初落發於資中,進具於巴西”,對於他早年的師承語焉不詳,《祖堂集》稱其“於羅漢寺出家”,僧傳則謂其“年方稚孺,厭視塵躅,脫落愛取,游步恬曠,削發於資州唐和尚。受具於渝州圓律師,示威儀之旨,曉開制之端”。
  《祖堂集》之說實是出自《寶林傳》,《寶林傳》借那連耶捨之口述祖偈谶語,有一首是專門說道一的:震旦雖闊無別路,要假蛭孫腳下行。金雞解銜一顆米,供養十方羅漢僧。十方、羅漢皆是一語雙關,借諧音暗指馬祖家鄉及出家寺院;如果般若多羅祖師果有此預言,那肯定是不會錯的,假如後人作此預言,也肯定不會錯,。因此馬祖最早出家於本鄉羅漢寺應當是沒有問題的。
  然而《塔銘》和僧傳、燈錄都沒有提到羅漢寺,這可能是馬祖雖然幼年即到羅漢寺,但尚未正式出家,亦或在此時間不長,未遇名師,故略而不言,當然也不能完全排除後世依此偈語在馬祖家鄉特意修建一座羅漢寺以應之的可能;不過即便如此,至少在五代時就已經有羅漢寺了。
  馬祖早年最重要的師傅無疑是在資中弘法的唐和尚處寂(665—732)。處寂是智诜(609—702)的傳人,其事跡流傳不多,不過他培養出了馬祖道一、彌陀承遠(702—792)、淨眾無相(684—762)三位大師,也是一位出色的佛教教育家。僧傳、燈錄均謂道一幼歲便從處寂剃落,則其在處寂門下也有十年左右。開元十六年(728)時,他離開處寂,到渝州從圓律師受具戒。圓律師事跡無考,但知他是道一的戒師,道一不僅跟他受戒,還學了不少律學經典和知識。
  道一早年從學處寂和圓律師並無疑問,不過宗密還提出另外一種說法,即他還是無相的傳人。《中華傳心地禅門師資承襲圖》指出:
  洪州宗者,先即六祖下旁出,謂有禅師,姓馬,名道一,先是劍
  南金和尚弟子也。(金之宗源即智诜也,亦非南北。)高節至道,游
  方頭陀,隨處坐禅。乃至南岳,遇讓禅師,論量宗教,理不及讓,方
  知傳衣付法,曹溪為嫡,乃回心遵禀,便住處(虔)州洪州,或山
  或郭,廣開供養,接引道流。後於洪州開元寺,弘傳讓之言旨,故時
  人號為洪州宗也。
  這一說法受到後世學界的重視,杜繼文先生指出馬祖“師事過金和尚無相”,楊曾文也認為“馬祖還曾受法於成都淨眾寺‘金和尚’無相禅師,後住長松山”,更將其視為“長松山馬”。
  盡管無相從年齡上看足以作為馬祖的老師,但宗密的這一說法還是缺乏根據的。無相是新羅人,其來華時間,僧傳和神清《j匕山錄》均稱是開元十六年(728),他先到長安,隸禅定寺,後來到達資州,求學於處寂。如此無相見到處寂的時間,應該是開元十七年(729)後,此時馬祖已經離開了,兩人未能相遇。從輩分來講,馬祖也是無相的師兄。其時無相尚在求學時,根本不可能開法度人,直到開元末年章仇兼瓊作鎮益州時,才請他出山開法度人,其化眾二十余年,與馬祖開始度人的時間基本一致,二人比肩而立,並未有師徒關系。
  宗密稱馬祖是劍南“金”和尚弟子,一則可能是“唐”和尚之誤,此書誤字不少,二則可能是宗密有意降低馬祖的輩分。除了上引一句外,再無更多的原始資料證明馬祖曾從學過無相,因而此說難以成立。長松山馬應當另有其人,馬祖未聞住止長松山。

  其三,道一從學懷讓的時間
  道一既於開元十六年(728)在渝州從圓律師受具,其從學懷讓最早也不過此年。《傳燈錄》謂道一“侍奉十秋”,《祖堂集》稱其“說法住世四十余年”,這就表明他最早於開元二十八年(740)開法(不過五十之數)。據《宋高僧傳》志賢傳,志賢“天寶元年,於本州佛跡巖承事道一禅師”,如此最晚天寶元年(742)就已經開法了。道一既於開元二十八年(740)至天寶元年(742)間離開懷讓,正式開法,則他從學當在開元十九年(731)至二十一年(733)間。據現有資料,馬祖在佛跡嶺至少收了三位弟子,故在此時間不應太短,其始至此山,當在開元末年。而他離開南岳還應更早,當在開元二十八年(740),如此其始從懷讓,當在開元十九年(731)。
  其四,馬祖弘法的四個階段
  第一,佛跡嶺時期。據僧傳,除甘泉志賢外,於佛跡嶺從師道一的還有紫玉道通(731—813)、天目明覺(?一831)等。據《傳燈錄》卷七,智藏“八歲從師”,“遂往佛跡巖參禮大寂”,據僧傳,智藏元和九年(814)入滅,壽八十,則應生於開元二十三年(735),其八歲時正好在天寶元年(742),恰是馬祖在此弘法時期,如此智藏也是這一時期求學的最早一批門人。而據唐枝《虔州龔公山西堂勅谥大覺禅師重建大寶光塔碑銘》,智藏實於元和十二年(817)人滅,故應生於開元二十六年(738),其八歲時為天寶四載(745),馬祖已經離開了佛跡巖,故不將智藏列入。《宋高僧傳》昙藏傳附超岸傳:“釋超岸,丹陽人也。先遇鶴林玄素禅師,處眾拱默而已。天寶二載,至撫州蘭若,得大寂開發,四方毳侶依之。”如此馬祖在天寶二載(743)就已經離開了佛跡嶺,到達撫州西裡山。因此這一時期時間不長,當在開元末至天寶初,具體說可能是開元二十八年(最早始於此年)至天寶二年(743)間。
  第二,撫州西裡山時期。這一時期明確來此的弟子是超岸,而且他可能是最早、的。據上文,這一時期的門人還有智藏,唐枝《碑銘》稱“年十三,首事大寂於臨川西裡山,又七年,遂授之法”,亦明言他至西裡山投師,不過卻說是十三歲始至,與僧傳、燈錄不同,如此他天寶九載(750)才到撫州,這樣馬祖在西裡山至少住止八年。《碑銘》又言“又七年,始授之法”,就是說又過了七年,才授以大法,這表明智藏20歲時才成熟起來,成為馬祖的得力弟子。這是否暗示至德二年(757)智藏20歲時馬祖開始移居到南方的龔公山,在智藏的家鄉弘法,以使其發揮更大的作用呢?石鞏慧藏很可能屬於這一時期的門人,他本撫州人,因打獵追逐群鹿從馬祖庵前過,受其啟發,歸人門下。後來他又問西堂智藏如何捉虛空,西堂稱其為師兄,故他可能先於西堂入門。另外,大珠慧海在馬祖門下地位很高,馬祖《塔銘》首列其名,而《傳燈錄》稱其“初至江西參馬祖”,此中江西應當是對整個江南西道的略稱,包括撫州,並非專門指洪州,故他也有可能是於此時入門。智藏所稱的“海兄”不是指懷海,而是指慧海,懷海不論年齡還是當時地位都不足以受此尊稱,慧海則年資在智藏之上,在很多時候排名都列第一。這一時期始於天寶二年(743),何時結束則不易判定,至少是在天寶九載(750)之後。
  馬祖在西裡山盡管可能住止十余年,但在弘法的角度來說,並不算特別成功。據現有資料,明確於此時來投的弟子只有西堂智藏和超岸,最多還能加上石鞏慧藏,超岸於後世無甚影響,雖然智藏和慧藏都是一代大師,但數量畢竟少了些,這可能也是馬祖後來下決心南下龔公山的原因之一。
  第三,南康龔公山時期。從佛跡嶺到撫州很近,首次遷移可能是為了更好地安頓首批弟子,故而移入經濟發達一些的江西。馬祖從撫州南下南康的原因不明,或許和始於天寶末年的安史之亂有關。另外,其得力弟子智藏為南康郡虔化人,智藏後來還在此長期弘法,這或許是原因之一。
  這一時期的門人有伏牛山自在(741—821)、鄂州無等(749—830)、鹽官齊安(約750—842)、百丈懷海(749—814)、藥山惟俨(745—828)等。據僧傳本傳,自在先從徑山道欽出家,於新定受戒後於諸方參學,從南康道一禅師法席,如此其始到龔公山當在上元元年(760)後。據《宋高僧傳》卷十一《唐鄂州大寂院無等傳》:
  釋無等,姓李氏,今東京尉氏人也。負志卓荦,辭氣貞正。少隨父官於南康,頻游梵剎,向僧瞻像,往即忘歸。既作沙門,遇道一禅師在龔公山,學侶螳慕。等求法於其間,挺然出類。
  無等少時即隨父到南康,且幼慕佛化,故其出家當在早年。其遇道一於龔公山,或當在其十歲左右,即約乾元元年(758)時,而此時龔公山已是“學侶蟻慕”、門庭隆盛的景象,這顯然不同於初期“峰岫間魑魅叢居,人莫敢近,犯之者炎釁立生”的舊貌了。因而馬祖最初行化龔公山可能是在安史之亂後,這是能夠加以推測的最早時間。
  據盧簡求《杭州鹽官縣海昌院禅門大師碑》,“元和末,師春秋已逾七十矣”,如此其生年當在天寶十載(751)前。齊安幼年好佛,當年受具,“後聞南康之龔工山大寂大師,隨化度人。慈緣幽感,裹足振錫,不日而至”。如此他應當在二十歲後到達南康,時間最早是在大歷初年。應該說,齊安前來時已經到了馬祖龔公山傳法的末期;
  百丈懷海(749—814)也是屬於這一時期。據《景德傳燈錄》卷六:
  洪州百丈山懷海禅師者,福州長樂人也。廿歲離塵,三學該練。
  屬大寂闡化南康,乃傾心依附。與西堂智藏禅師同號入室,時二大士
  為角立焉。
  又據《宋高僧傳》卷十《唐新吳百丈山懷海傳》:
  釋懷海,閩人也。少離朽宅,長游頓門。禀自天然,不由激勸。
  聞大寂始化南康,操心依附。虛往實歸,果成宗匠。
  二書皆雲懷海於南康投師,僧傳甚至稱是“始化南康”時即至,南康投師有可能,始化即至則未必。從陳栩《唐洪州百丈山故懷海禅師塔銘》來看,沒有明言懷海於何時參禮馬祖,但是也沒有否定其南康時前來的可能。據《塔銘》,懷海壽六十六,臘四十七,則應於十九歲受具,即在大歷二年(767),此後他又到廬江浮槎寺閱讀藏經數年,然後參大寂,如此仍有可能於大歷八年(773)前到龔公山。
  藥山惟俨(745—828)也是於此時從學。他“居寂之室垂二十年”,如此他從馬祖肯定在大歷八年(773)前。因而他也是在龔公山從馬祖問道的。
  馬祖到龔公山最遲始於大歷二年(767)。據《塔銘》,“又至於處(虔)之龔公山,……刺史今河南尹裴公久於禀奉”,此“裴公”即裴請,此年任虔州刺史。
  這一時期當結束於大歷八年(773)。據《塔銘》,“大歷中,尚書路冀公之為連帥也,舟車旁午,請居理所”,而據《唐刺史考全編》,路嗣恭於大歷七年至八年為洪州刺史、江西觀察史。又據僧傳本傳,“大歷中,聖恩溥洽,隸名於開元精捨。其時連率路公聆風景慕,以鐘陵之壤,巨鎮奧區,政有易柱之弦,人同湊毂,禅宗戾止,降祥則多,順而無違。”如此道一是於大歷八年(773)度僧時隸名虔州開元寺,結束了長期為私度僧的日子,此後又為連帥路嗣恭請到江西首府鐘陵。正因為馬祖先隸名於虔州開元寺,才有後來建中中诏僧歸所隸,鮑防密留不遣之說,;若是隸名洪州開元寺,則無此事,由是也可證大歷八年度僧時馬祖尚在虔州,是年末移居洪州。
  第四,洪州時期。
  這是馬祖傳法的最後階段,也是最為重要的階段。鐘陵為江西首府,所謂“巨鎮奧區”、“人同湊毂”,在這樣一個政治文化和經濟中心傳法,其影響自然不同。這也表明馬祖禅風的某種程度的轉向,從山居轉向都市,從獨立自修轉向與官方的一定程度的合作。這種轉變是及時和必要的,沒有這一轉變,恐怕就沒有後來洪州宗的極盛。
  這一時期前來學法的弟子最多,有資料可考的也最多。著名的有章敬懷晖(756—815)、興善惟寬(755—817)、汾州無業(760—821)、芙蓉太毓(747—826)、五洩靈默(747—818)、南泉普願(748—834)、廬山歸宗、東寺如會(744—823)、茗溪道行(752—820)、天皇道悟(748—807)、大梅法常(752—839)、雲秀神鑒(?一844)、南岳永泰(761—829)、華嚴智藏(?一835)、九井玄策(?一854)等。
  這一時期共十五年時間,是馬祖弘法最為興盛的階段,也是洪州宗得以成立的階段。

 

上一篇:淨界法師:大乘起信論講記 第一卷
下一篇:淨界法師:大乘起信論講記 第二卷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