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命倫理作為生態文明的指導思想——徐文明
一、生命倫理與生態文明
生態文明建設要以眾生之福祉、生命之和諧為目標。生態問題的提出,是由於現在生態惡化,包括人類在內的整個生命系統都面臨著巨大的威脅。不正視這一現實,不關注眾生的疾苦,不努力實現生命的和諧與幸福,就無從建設生態文明。
生命的本質在於其感受性,能感苦樂。生於苦海是眾生最真實的生存狀態,有受皆苦,無可樂者。釋迦牟尼之所以出家學道,正是由於充分認識到了生命的痛苦,其中不僅包括人的痛苦,也包括其他眾生的痛苦。
從關注人自身到六道眾生,從關注人生疾苦到所有生命的命運,這是佛教道德倫理的根本特征,即從人類倫理提升到了生命倫理。人類倫理以人類中心主義為基礎,以維護人類的利益為目的。生命倫理則以“同體大悲,無緣大慈”的觀念為基礎,將世界看做一個不可分割、循環流轉的生命共同體;人類作為其中的一部分,要像關心自己一樣關心其他生命。這種代表人類最高道德水平的生命倫理,是建設生態文明的理論基礎和指導思想。
生命倫理體現了眾生平等的精神,從而破除了人類中心主義的局限。物類各別,生命的多姿多彩,是生態美的重要體現。但無論什麼樣的生命,都會感知苦樂,都有生有死,因此都會避苦求樂,貪生畏死,其本質是平等一致的,其地位是完全平等的。不應該區分什麼高級生命與低級生命,更不應把人類視為所謂最高級的生命和其他生命的主宰或管理者。
基督教有一個說法,認為道是上帝賦予人“管理”其他生命的權利。這種說法在現代受到環保主義者的抨擊,因為它使人類傷害其他生命的罪行合法化,破壞了生命的尊嚴和生態的平衡,導致了災難性的後果。“管理”最終意味著破壞!在一種主人與奴隸的關系中,沒有真正的愛與和睦相處。
其實,誰也沒有這個“管理”的權利,即使上帝也沒有。但因為在基督教的觀念裡是有等級的,他們講上帝中心,區分神與人的等級。這個等級是永遠不能打破的,神永遠不會墮落成人,人也永遠不可能上升為神,人與神之間有絕對的距離和差異。由此衍生了人與人、人與自然萬物之間的不平等,在上位者總對在下位者具有支配、控制、剝削和掠奪的權力。人類的自私和傲慢,使他們總把自己視為高高在上的所謂高級動物,從而凌駕於其他生命之上,為所欲為,作威作福,這是生態災難發生的根本原因。破除人類中心主義的偏見,實現生命的平等與和諧相處,則是建立生命倫理和生態文明的核心和前提。只有平等對待所有生命,尊重一切生命的生存權和發展權,才能有效地維護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建立公平、公正的生態秩序。
二、貪欲的批判與三教的態度
生態系統是多元統一的,只有在平等的基礎上,承認每個生命、每個物種的生存權利,才能保證生命的多樣性和整個生命世界的多姿多彩、生動活潑。在生命的發展史上,曾經出現過無數富有特色的物種,每個物種都展現了生命的神妙與可貴,都是值得驚歎的奇跡,都為整個生態的發展作出了自己不可磨滅的貢獻。維護生態系統的多元統一,必須要尊重每一個物種,慎用“害蟲”這個人造名詞。其實在這個世界上,從對其他物種和整個生態的破壞性而言,除了人類自身之外,沒有一個物種稱得上“害蟲”。我們沒有權利把任何一個物種貼上這個標簽,然後名正言順、大張旗鼓地消滅它;更不應該站在人類自身利益的立場上殘酷對待其他物種。這樣做事實上也不符合人類自身的利益。
另一方面,維護生命系統的多元統一,就必須減少生命本能中的貪欲,因為貪欲是痛苦的根源,也是生態破壞的根本原因。所謂貪欲,就是不合理的過分的欲望。道德水平的高低,關鍵體現在對貪欲的控制能力上,貪欲越少,道德越高;貪欲越多,道德越低。在控制與消除貪欲方面,佛教是表現最為突出的宗教。
人的貪欲有很多,要之不外食、色兩個方面。孔子曾說“食色,性也”,便有人誤認為孔子是在肯定人類的本能,其實孔子的原意是說“食色,動物性也”,即這是動物的本能,而非人性的特色。孔子肯定的是顏回的“安貧樂道”,是子夏的“賢賢易色”。人性的本質不在於沉溺於本能,而在於對本能的戰勝;只有戰勝本能,才能成立人性。人與動物的一個根本區別是動物只能聽任本能的支配,而人則可以控制、克服本能。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只有克制自己的本能,才能建立人的道德禮儀,由此才能體現人性的尊嚴,使人成為人。
佛教在自我克制方面比儒家有更大的優勢。它不追求飲食的享樂,以進食為療治饑瘡,強調素食、不非時食,甚至強調日惟一餐、過午不食,這種做法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到的。在衣食住行各個方面,佛教都表現出了過人的節制和節儉,體現了佛教崇高的道德追求和堅韌的自我克制能力。
佛教在對色欲的控制方面更是十分嚴格。出家人完全禁絕男女關系,與動物的本能徹底決裂,體現了人性的尊嚴和道德魅力,這也是佛教最大的吸引力。在當代各大宗教中,佛教在這方面的戒律是最嚴格的,它最突出地體現了宗教教職人員的神聖性與超越性。因此佛教是最為典型的宗教,是將宗教的本質表現得最充分的宗教。
在基督教的傳統裡,按照馬克斯·韋伯的分析,以禁欲主義為核心的新教倫理培育了資本主義精神和資本主義制度的整個體系。但是,現在的經濟危機和生態危機反映出現代人們已經遠離,甚至是背棄了新教倫理的精神。在資本主義發展的初期,新教倫理的禁欲主義造成了財富的積累,它使勞動合法,刺激了生產的積極性;同時倡導節儉,將多余的財富變為資本,投入再生產,導致了生產的擴大。但是,在生產、技術、社會進步的同時,在人的尊嚴與自由提高的同時,它也導致人的放任,自我約束能力下降。各種各樣的所謂解放,比如生產力解放、性解放,給自然和社會帶來了無盡的災難。資本主義在過分強調人的自由、解放的同時,打開了潘多拉的魔盒,把人性本具的那種貪欲釋放出來了,把邪惡釋放出來了。在一個喪失了外在的道德禮儀和內在的自我克制的世界裡,人的存在狀態不是變得更好,而是變得更壞,幾乎失去了人之為人的道德依據。中國宋代的儒者講“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這是有道理的。人只有有了道德,才能活,這個道德比飲食還重要。
三、金融危機與消費主導型經濟模式的破產
貪欲是痛苦產生的根本原因,所有的痛苦都源於有求不得,求不得自然會失望、怨恨,心中憂憤。人類生活水平的提高並未帶來幸福指數的提高,這主要是由於人的要求也隨水漲船高,社會發展趕不上人欲的增長。然而對於貪欲的危害很多人認識不足,甚至還將此作為社會發展的動力。各式各樣的廣告都在鼓勵人們消費,都在誘人購買他們根本不需要的東西,或者他們根本無力負擔的東西。消費主導型的經濟模式事實上就是貪欲主導的模式,這種模式鼓勵、刺激、制造人們的消費欲望,誘騙人們不斷膨脹貪婪的欲望,追求超出自己能力的高消費,以此帶動整個經濟系統的高速運轉。
如今,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風暴和經濟危機已經宣告了消費主導型經濟模式的破產。這種模式鼓勵人們超前消費,寅吃卯糧;這同時也是過度消費,借貸消費,雖然一時換來了表面的繁榮,但卻隱藏著極大的危機。如今這一虛假繁榮的汽球已經被吹破了,但還有很多人根本沒有意識到問題的症結所在。這一危機表面上是經濟危機,其實是文化危機,是貪欲至上思想的破產。
這種模式首先是使人物化,使人成為被動的消費工具,成為資本家獲得利潤的機器。這種模式制造了很多人們根本不應該有的需求,甚至是完全對人有害的需求,例如煙草、毒品、酒類、游戲等,以消費者的身心健康為代價來換取資本家的血腥的利潤。這類產業越繁榮,人類的災難就越深重。
這種模式還帶來了嚴重的生態災難,為了滿足人的過分的欲求,森林不斷被砍伐,環境不斷被污染,物種不斷被滅絕。最為嚴重的是,過度生產和過度消費導致了溫室氣體的大量排放,使得地球的溫度不斷上升,冰川在融化,海面在上升,自然環境的不正常變化已經嚴重威脅了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生命的生存。經濟發展越快,環境破壞越嚴重。經濟增長的數字,都是以人們的貪欲為基礎,又以人類的生存環境破壞為代價。佛教講三界如火宅,這種火主要就是欲望之火,欲火燒壞了人的身心,還燒壞了生命的家園。
人類有自殺的權利,可以以自己的貪婪和愚蠢來自我毀滅,但是沒有毀壞地球的權利,沒有讓其他生命陪葬的權利。萬惡貪為本,百善忍為先,現在應當是控制貪欲,減少不合理、不必要的需求的時候了。中國的經濟發展決不能走美國的路子,因為那樣做既不符合中國的文化傳統,也不是一條可持續發展的正確道路。要想真正建設生態文明,就必須認真吸取佛教的生命倫理,以生命倫理來作為建設生態文明的指導思想。
四、綠色生活,綠色消費
我認為美國人最傻,是全世界的“費奴”——消費奴隸。美國人拼命賺錢,拼命花錢。他花錢讓別人賺,他花沒了向別人借,最終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導致了危機爆發。鄭淵潔開玩笑說“月光族”是“民族英雄”。當代社會即使是建立在消費的基礎上,但那種畸形的超前消費方式也是危害性的、不可取的。人們消費得越多,對環境和其他生命的危害越大,對自己的健康也沒有好處。因此我想在此呼吁一種“低成本健康生活”的生活和消費方式,即一種盡量減少耗能,盡量減少對其他生命的干預和破壞的生活、消費方式,比如素食,一日兩餐過午不食,安步當車,衣著樸素,不穿“名貴”毛皮衣物,早睡早起充分利用自然光源,節水節電,等等。這些事情都很細小,但從一個人做起,到一批人做到,涓涓細流匯成江河,我相信這種綠色的生活和消費方式最終能夠造成一個綠色的社會,綠色的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