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少林學的一些思考——徐文明
2005歲末,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和少林寺共同舉辦了“少林學”學術研討會,各方專家匯聚一堂,一起商討建立少林學的問題。一門學問的建立非同小可,必須有充分的依據才行。現就少林學建立的依據發表一些看法。
少林寺本身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為少林學的創立創造了條件。其一,少林寺歷史悠久。少林寺大約建立於太和二十年(496),迄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堪稱歷史久遠的佛寺。更為顯著的是,少林寺的歷史不僅漫長,還是連續的活的歷史,雖然歷經兵火戰亂,重重法難,但少林寺薪火相續,傳承不斷,一直延續到今天。佛教在中國代有興廢,歷史上很多名寺後世都難尋蹤跡,象少林寺這樣的具有悠久的連續的歷史的寺院還是不多見的。
其二,少林寺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少林寺現有歷代碑刻541通,其中既有南北朝時期的,又有唐、宋、金、元、明、清等朝代的。還有歷代塔額、塔銘305通,早至唐朝,近至現代,少林塔林更是一絕。這些眾多的金石文物資料既是少林寺連續不斷的歷史的見證,更是建立少林學的資料保證。少林寺還有眾多的文獻資料和口傳資料,這些資料既是少林學的研究對象,又是少林學成立的重要依據。
其三,少林寺是眾多佛教宗派的源頭。眾所周知,少林寺是中國禅宗的發源地,初祖達摩和二祖慧可都在這裡長期傳法。少林寺的創立者佛陀禅師及其傳人僧稠等一系和曾在此譯經的勒那摩提、僧實一系都是當時著名的禅學宗派。佛陀禅師弟子、少林寺第二任住持慧光大師是律宗的開創者,其門人道雲律師及後世洪遵律師都曾在此住持,以後律宗三大派如南山宗、相部宗、東塔宗等都是由此而派生。少林寺還是地論師的發源地,由地論師後來衍生出華嚴宗。晚唐五代時期,少林寺一度成為天台宗的根據地。唯識宗和少林寺沒有直接淵源,但是玄奘大師的家鄉和少林寺很近,他後來多次上書要求到少林寺去譯經,可惜他的申請沒有得到皇帝的批准。雖然如此,唯識宗主要流傳於兩京地區,與少林寺也有一定的緣份。 中國漢傳佛教四大宗派中,至少三家與少林有緣,這也體現了少林寺在中國佛教發展史上的特殊地位。
其四,少林寺擁有眾多的大師。少林寺一開始創立,就有許多大師與之結緣,如首任寺主佛陀禅師、慧光律師、僧稠禅師,在此譯經的勒那摩提、菩提流支、佛陀扇多,依寺結庵的菩提達摩、慧可禅師,稍後又有慧光門人大統法上、道雲律師、道憑論師及法上門人淨影慧遠等。唐朝的義淨大師曾在少林寺建立戒壇,弘揚律學。唐代少林寺成為禅宗北宗的大本營,法如、老安、普寂等相繼住持,天下承風。在唐朝中期以後一直到晚唐那一段時間,少林寺及其周圍嵩岳寺這些寺院都在禅宗北宗的控制之下,北宗的很多大師都和少林寺有關。元代雪庭福裕中興少林,傳曹洞法脈,一直延續至今。唐初,少林武僧志操、惠場、昙宗等助秦王李世民平王世充,受到封賞,這是少林以武名世的正式記載。後來少林功夫漸次發展,名揚天下,出現了一大批武學大師。少林寺還有一批藝術大師,如首任寺主佛陀大師便是一位出色的畫家,曾手繪護法善神,將印度的繪畫技法傳人中國。少林寺還與古代科技發展關系密切,著名科學家,普寂弟子一行大師便出家於此,並在此圓寂。少林醫學源遠流長,特別是武學有關的治療跌打損傷之類的醫藥學非常發達,出現過許多醫學大師。
其五,少林寺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一個樞紐和典范。少林寺建立初期便立譯經堂,翻譯了《十地經論》等佛經,有很多印度來的譯經大師在少林寺參與經典的翻譯,為印度佛教和印度文化傳播到中國做出了貢獻。後來的中國佛教對外傳播,對新羅、日本的傳播少林寺也起了很大的作用,比如說新羅的慧超(這個慧超是不是少林寺的慧超,有待進一步推敲,我暫接受溫玉成先生的結論,這個慧超可能就是那個慧超)。另外很多朝鮮的僧人在少林寺呆過,到元朝還有日本的僧人到少林寺長期學習中國的佛教然後往日本傳播,少林寺是印度文化往中國傳播、中國佛教向東方傳播的一個樞紐。在現代,少林功夫在海外的影響也是非常大的,外國人了解中國文化,了解中國佛教,很多是靠少林寺這塊牌子。現在中國文化對外交流和輸出方面少林寺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將來還要起到更大的作用。
其六,少林寺與少林文化具有非常突出的特色。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少林文化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即禅武精神。內禅外武是少林文化的精髓,體現了內外、體用、剛柔、動靜的統一,這是中印文化結合的典范,更是中國佛教和中國文化創造性的體現。內禅外武,這個內禅,當然有更多的含義,不僅僅是禅宗、禅學,內禅包括了整個佛教的思想,代表佛教的核心和精華,外武也不光是武術,醫學、藝術、經濟產業都叫做外武。一個是內修的功夫,一個是外化的技能,少林寺的特點就是把內外結合在一起,禅、武結合,達到完美的合一,內外、本末、剛柔、動靜結合,打成一片,這就是突出的特色,在這個方面他是中印文化結合的一個典范。少林武術是不是源於像黃心川先生講的經行功夫,這個我沒有好好琢磨,我覺得經行只是坐禅坐久了出來散散步,與後來的武學相去甚遠,這可能是一個特別遙遠的源頭。然而這是一個思路,少林功夫肯定跟印度文化有關聯,不是一點聯系沒有,這是肯定的,它確實體現了中印文化的結合,是對印度文化的繼承,但在這個方面,它更體現了中國佛教的創造精神。在印度可能沒有武僧,至少我們沒有聽說過印度有專門的武僧,這是中國才有的。把武和禅結合起來,這是中國佛教一大創造,在這一方面我覺得沒有必要反復琢磨僧人練武的合法性,沒有必要對此下大多的功夫,印度沒有的話也沒有關系,這是中國佛教僧人的創造,中國佛教的特色。把武和禅結合一起恰恰糾正了一般佛教的弊端,因為一說到佛教,我們通常的看法是佛教偏於靜,和尚都是溫文爾雅,非常內秀不外露,而且佛教講柔、講愛、講慈,不講武和剛,我覺得這是一個偏差,只講一個方面,本身並不符合佛教的本質,只講文不講武,只講柔不講剛,只講靜不講動,本身是不對的,而且只講一邊對佛教的發展是不利的,佛教也要兩條腿走路,不能只靠一條腿,而以少林寺為代表的中國佛教恰恰彌補了傳統佛教的弱點。傳統的佛教偏於靜、柔、內,少林文化則達到內外一體,這個方面是中國佛教的一個創造,應該值得鼓勵,沒有什麼合法性的問題,既是合法的更是合理的,還應當進一步發揚。在這個方面我覺得它正是體現了佛教的中道精神。中道是什麼?要離兩邊,不能執著於哪一邊,只執著於動是不行的,只執著於靜也是錯誤的,所以佛教的內在精神就是中道精神,就是非動非靜,非剛非柔,非內非外,非文非武這個境界,當然我們反過來說剛柔結合,內外結合,這也是對的。它是強調離兩邊這個精神,少林文化的禅武合一恰恰體現了佛教的中道精神,把佛教最本質的東西在這裡表現的很清楚,這個方面不應該說有什麼欠缺,或者不好意思承認,應該大張旗鼓的宣傳,它的特色很突出,至少在武術方面其他佛教寺院就沒有,是不能和少林寺相比的。能文能武,有體有用,於內有豐厚的禅學修養和文化底蘊,於外有止惡禁暴、抗侵御侮之術,有興辦產業、濟世報國之能,這正是新一代少林僧人的風范和發展方向。少林寺的特色需要保持和保護,更需要創新和推廣,如何突出少林文化的核心,發揮少林寺的晶牌效應,也是少林學要研究的重要課題。
其七,少林文化包容性強,三教具足,百家並逞,是嵩岳文化的代表,中原文化的中心,更是整個中國文化的縮影。少林文化與少林學的范圍,不應限於少林一寺,應該將整個嵩山包括在內,因為少林寺並非孤立的存在,其生存命運一直與嵩山其他寺廟宮觀息息相關,在其他寺觀凋零不振的今天,更應重視其歷史文化。三教具足是嵩岳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征,嵩岳號洞天福地,為棲神靈薮,古仙真人與著名道士甚多,著名的有邛疏、浮丘公、王子喬、張道陵、寇謙之、潘師正、吳筠、司馬承祯、丘處機等,與此有緣的儒士和儒學思想家則有劉向、韓愈、范仲淹、歐陽修、司馬光、邵雍、程颢、程頤、楊時、蘇轼、蘇轍等,因而儒釋道三教在這裡交匯融合,並行不悖。這裡還是歷代政治家關注的中心,光是親臨的帝王上古傳說有黃帝、唐堯,還有周穆王、漢武帝、北魏孝文帝、唐高宗、武後等,將相大臣則不計其數。這裡又是歷代文學家吟詠的對象,鮑照、江淹、陳子昂、沈佺期、宋之問、李白、岑參、孟浩然、劉禹錫、白居易、梅堯臣、元好問、李夢陽等都留下了名篇佳作。這裡更是許多隱士棲身之處,如鬼谷子、孔鲋、李膺、陳窟、馮亮、邢子才、楊情、盧照鄰、盧藏用、武攸緒、武平一、李泌、蕭穎士、盧鴻一、王希夷、李渤、孟郊、種放、劉幾、晁說之、高仲振、白居敬、何靜業等,都曾於此棲隱。總之,這裡凝結著中國文化的精華,是整個中國文化的一個縮影。
總的來說,少林文化歷史悠久、宗派眾多、大師輩出、文化資源豐富,還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樣板,有非常突出的特色,這些構成了少林學成立的依據,就表明少林學是值得研究的,是可以研究的。另外,前幾年雖然沒有打出這個旗號,但是已經開始做這個工作了,2001年開過少林寺與中國律宗的學術會議,還出版了少林功夫的文集,已經做了不少的准備,也有不少的成果。以往很多的研究成果都應該納入到少林學這個體系之內。很多有關禅宗的研究和律宗的研究都算少林學以往的成果,我們要充分吸收,這是以後進一步開展研究工作的基礎。
提出一個口號容易,真要建立一門學問,則非同小可。不是說我們在會上提出少林學,少林學就真的形成了,沒有這麼簡單,今天僅僅只是個開始。我們先把旗幟亮出來,呼吁大家去研究這門學問,充實這門學問。這就需要有一個專門研究機構,有一定的資金配套支持,有學者隊伍的建立,有軟硬件俱全的完備的圖書資料庫,還要有一個刊物與出版社作為成果發表渠道。聽說要成立少林文化研究院,希望這個單位成為一個真正的實體,而不只是掛牌單位。資金方面不一定太多,但必須有長期穩固的投入,在使用上更要合理節約,等這個學科發展到一定階段,自身會具備造血功能,就不一定完全靠投入了。學者隊伍建立從兩個方面:一個是促使現有的學者對少林學產生興趣,對此多下功夫,從中培養出少林學專家;二是培養新生力量,特別是研究生,鼓勵相關專業的研究生從事少林學的研究,使他們成為將來的專家。學者隊伍還要注意專職與兼職的結合,可以廣泛吸收大學與研究單位的力量,建立一支有一定規模的兼職研究隊伍,同時還需要一定數量的專職研究人員。在資料庫建設上要力求完備,要捨得投入,同時還要面向社會,全面開放。刊物與出版社問題容易解決,但在辦刊方面一定要持之以恆,長期辦下去,不能一遇到困難就停辦,同時要兼顧專業性和靈活性,既要突出少林學這一主題,又要內容廣泛,從不同的側面來突出主題,不能過於執著和死板。在研究方面可以借鑒課題制,但要以最終成果獎勵為主,避免資金浪費。如此經過各方長期不懈的努力,在若干年之後我們就有一批專門研究少林學的學者,又有一批以少林學為核心的學術成果,少林學各方面的框架體系都搭建好了,內在的佛教和外在的武術、藝術和醫術都能貫通了。或許再過三五十年之後再開一個會的時候,我們可以說,少林學已經初具規模了,這是我們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