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慈法法師:《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大方等大集賢護分觀察品第六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一切文字方便,莫不如是印契自心,自心若不認取,文字何以安立?我們能聚在這裡來學習《賢護經》,也是宿世於此“十方諸佛悉皆現前”三昧的善根成熟、因緣成熟,故能有這樣的福德機制,來用諸佛如來的心地印契我們本來無所印契的心地,何以故?心不可自見,以佛如來知見引發我等正知見故,得以法、知見之安住,乃至廣延未來,饒益有情。

大方等大集賢護分觀察品第六

我們從前面的文字中能親切地感知到,世尊在逐步地引導我等如理觀察此法則的內涵、動向及所依、所從。

爾時世尊復告賢護菩薩言。賢護。若諸菩薩摩诃薩即欲思惟此三昧者。當雲何思。賢護。彼諸菩薩。欲思惟者。即應當作如是思惟。

此處,世尊直接來教導菩薩摩诃薩應如何善思維,非是讓我們以妄想、自我知見來揣度一個什麼樣的法則,或者延續一個什麼思想,而是直接來教授我們思維,猶如世尊說《三十五佛經》一樣,《三十五佛經》是世尊直接教授一切菩薩摩诃薩行忏悔法的一個法則,直接制訂於諸大菩薩,又如我們的三皈五戒、八戒、十戒,乃至比丘戒、菩薩戒、三昧耶戒,種種戒法,莫不是世尊的善給予、善抉擇,以令一切有情不假抉擇方便而得以隨順,在隨順中得以自然地抉擇,即所謂法之抉擇,而直入無上菩提,得不退轉。故“應當作如是思維”,是世尊直接為我等作以抉擇,不假我們分析方便。

如我世尊。今者現在天人眾中。宣說法要。賢護。菩薩如是一心思惟。諸佛如來。坐師子座宣說正法。

我們看到種種佛像都有蓮台或獅子座,或者種種菩薩各有其坐騎,如普賢菩薩有六牙白象,文殊勢利有青獅,地藏王菩薩有“谛聽”,觀世音菩薩也有其所乘的威德之相,金毛犼,如此各個安立,所表何在呢?——欲令一切眾生隨順、信服故,如大雨能廣洽於世間,又如大雷能激勵於世間,令眾生覺醒。諸佛如來宣化正法,亦復如是。

具足成就一切相好。最妙最極。殊特端嚴。樂觀無厭。

前者是從說法上來觀察,此處是從妙相來觀察。世尊以四法廣度世間有情,令一切眾生得安樂住,妙相莊嚴是最殊勝、直接的一個接引眾生的法則。佛教不是偶像之教,但不失為用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種種方便,欲令眾生得見、得聞、得知此法則不可思議,隨順妙相而契入無上大利!

如是觀察諸大人相。於一一相。應當至心。即得明了見諸如來應等正覺。既得見已。當先谘問不見頂相。

“谘問”者,因一切諸佛如來大功德隨順真實成就,入一切如來藏性海,一切菩薩不能測知,聲聞緣覺亦復如是,凡夫之類更無跡可尋,所以要谘問諸佛如來種種法義。經典中往往有這樣的言說:爾時,某某菩薩乘佛威神,從座而起,頂禮佛足,啟問某一教言。何以故呢?若諸佛如來不以威神智德加被,一切菩薩不能離座起問,即不能離開自己的知見,引發無上教言之真實功德。

既得問已。然後次第遍觀諸相皆令明了。如是觀已。更復思惟。諸佛如來眾相微妙。是為希有。

在我們學習佛法的修持過程中,聞佛殊勝教言,若聞而行持,聞而歡喜,聞而頂戴,必獲大利;而見諸佛妙相,若作隨順觀察,立清淨願望,亦會相應,後面就是對觀相願望所作的引導與觀察。

願我未來。還得如是具足成就諸妙相身。

在一些觀佛三昧的修法中,依一種、二種觀法,觀諸佛如來無見頂相,乃至說發之绀青色相、右旋相,頭皮如金色相,頭骨如白鶴相,腦如琉璃相,腦中有十四脈,每脈有十四光,光光皆照耀著十方法界,饒益著一切有情……乃至一直到足底萬福輪相,依次觀察,若逆觀、順觀,如是觀察,深得印契,安樂清淨,遠離諸難,身心安樂,此是觀妙相所具之功德。

願我未來。亦得如是清淨禁戒具足威儀。

一切妙相皆來自於清淨戒德,對此諸佛如來有這樣的遮護,因為如果說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即是如來,那金輪王亦是如來。為什麼佛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名如來呢?因為具足一切戒功德故,具普利世間之大威德善巧。金輪王雖然亦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因無無漏智故,無十力、十八不共、四無畏故,所以不名為佛。如來世尊以種種境界、種種威儀、種種善巧方便廣利人天,所以與諸輪王不可類比,但輪王之相亦是清淨、圓滿、莊嚴,只是說法具不一,所證不一。

願我未來。亦得如是具足三昧。願我未來。亦得如是具足智慧。願我未來。亦得如是具足解脫。願我未來。亦得如是解脫知見。願我未來。成滿如是諸相身已。即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是從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五分法身契入諸佛正遍知海,光耀世間。

既成佛已。亦當如是。處彼天人大眾之中。具足宣說如斯妙法。菩薩如是具足觀察諸佛如來。乃至成就一切種已。復應更作如是思惟。是中何者是我。

何以故?若本尊功德安立成就,廣利世間,無所染著,是為廣大清淨妙相莊嚴真實利益,若有染著,是為我慢;我慢延續,必為增上慢所攝;增上慢,必為大妄語所攝;逐漸增進,就墮入世間。我等若不隨順諸佛如來善巧觀察,雖稍修善法,稍得利益,稍得輕安,稍得光相,乃至稍得自在神通,墮入我慢,即增上慢中,乃至逐漸延續,以為實有所得,未得法中以為有所得,未證言證,妄自認取,後面必然墮入所謂的諸魔眷屬,危害世間,對此我們一定要引起重視。

“是中何者為我”?是破本尊觀之善巧。故本尊觀者,應於佛法中善得利益而無染著,若有染著,必然墮落,一定要注意,這是佛法中的一個清淨轉折,也就是所謂運用廣大善巧而無染著,為智慧之力所攝。

誰為我所法。誰能得成諸佛菩提。為身得耶。為心得耶。

逐步地引導我們隨文入觀。

若身得者。是身頑騃無覺無知。猶如草木。石壁鏡像。

我們這個色身,由四大組成,地、水、火、風何以作用呢?我們這個色身,眼、耳、鼻、舌、身,若是把意識去掉,是不是猶如草木呢?應善於觀察。

然彼菩提。無色無形。非像非相。不可見知。不可觸證。

我們常在名相中、言談中來表達菩提心分,來表達菩提相貌,說“無來無去,無垢無淨,無始以來,廣大微妙,廣攝世間,無有塵埃,無有染著,一法不離”,於此不可言說處強立言說,以令眾生有文字、語言契入方便,得以了知此“不可見知”之了知。於正遍知海中,此本源心智,非造作而得,非可丟失,所以,諸佛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於此法無可證,凡夫愚癡有情在此處顛倒沉淪而不可削減。

雲何更以頑騃無知無見無識。無所分別無作之身。得彼菩提。

這是破除一切執著、一切所得之心。“得菩提”者何以得菩提呢?一般學過藏性教言的人都能了解,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如是深妙之語,甚深廣大真實之語,何以得以印契萬法唯心呢?何以了知一實境界呢?

菩提如是。既無形色。非相非像。不可見知。不可觸證。誰復於中而行證者。若心得者。是心無色。不可得見。是心無相。不可得知。此心如是同於幻化。

一切覺知莫不是因緣而生,不可觸及、不可知見。

然彼菩提亦爾。無色不可見。無相不可知。無漏無為。亦同幻化。

世尊如是判定菩提相貌,令我等有一個所謂“因壞文成”之清淨覺知、無染之覺知、圓滿之覺知、現下徹底自在發起之覺知。

雲何可證。雲何覺知。而言身心得菩提耶。

如是觀察,如是思維,此是如來世尊以不思議智導引眾生正觀察、善觀察、如理觀察、真實觀察、不增減觀察。若我們以妄心觀察,不可得,以自我設置的心來觀察,不可得,故世尊來引導我等善觀察。

彼菩薩摩诃薩。如是觀時。分明了了。見是身相。不得菩提。亦知是心不得菩提。何以故。諸法無有以色證色。以心證心故。

猶如《心經》所講,“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在諸佛教言中,法無自性之抉擇實無一法可成,實無一法可立,而廣立諸法,利益世間染著有情,令其消除一切執著幻障,令其成就無上大利。

然彼於言說中。知一切法。雖無色無形。無相無漏。無可睹見。無有證知。亦非無證。

何以故?如是說證者、不證者,實是戲論,可得者、不可得者,是者、非者,一切對待言說在此悄然無聲,因為我們凡夫二元心智中所延續的皆是對待,若泯除對待,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清淨本源心智一時就光耀世間,無假造作。

何以故。以一切諸如來身。無有漏故。又諸如來。身無漏故。心亦無漏。又諸如來。心無漏故。色亦無漏。

無漏者,無造無作,清淨地遠離一切功用,即遠離一切作意對待。在學佛法的過程中,我們都知道一個名詞,即八地以下菩薩皆名“不淨意菩薩”。“不淨意”者,即有作意、作意延續。凡夫有情,若不作意,心無所系,而若心無所系,意識就會茫然,乃至說迷失,故八地以下菩薩,尚需作意,作增上善巧,如是正勤修法,即所謂“除一切惡,行一切善,未生之善令其生,未生之惡不令其生,已生之惡令其忏悔”,如是正勤者,是為作意善巧。而諸佛如來,及八地以上菩薩,在無用功心意中,不假造作,不假對待,實相現前,清淨回施真實功德,以是安住,這是報德所具故,善根真正圓滿成熟故,非依修德強執故。凡夫有情若不假於後天之修持,往往對法性之真實不能認取,若在事事相相中,順應現緣、順應法性,二法並舉,修德、性德一時圓具,此時可以說是“修法分”,這樣我們能於佛的無上道業有安住的機遇,乃至實踐的機遇。

此段文字是給我們一個觀察、思維的引導機制,前一篇為“受持品”,以受持為過渡,導引我等來正觀察,在“受持品”前,有“正信品”,再往前有“思維品”,即以思維契入正信,以正信契入受持,以受持因緣來善於觀察法則、善於觀察心地,世尊如是教化我等,如是宣化教法,讓我等切自思維,善於守護!


賢護分觀察品之余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卷第三

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譯

賢護分觀察品之余

又諸如來。色無漏故。受亦無漏。乃至行識亦無漏。又諸如來。戒亦無漏。所有三昧智慧亦無漏。乃至解脫解脫知見亦無漏。如是乃至諸如來。諸如來所有言說。已說今說當說。及一切法。斯皆無漏也。

無漏,是佛教特定的一個名詞,表達了佛法與一切法之不共,與一切外道之不共。佛教有“六通”之說,一切外道皆有五通法則,唯佛教有一個“漏盡通”,阿羅漢者親證,八地以上菩薩親證,諸佛如來親證此無漏的真實功德。

賢護。諸如是等一切佛法。智人能達。愚者莫知。

智愚二法,不是評判,但是運用之時,因智愚二法亦無自性故,如我們學佛人之持戒、犯戒,善人、惡人,凡者、聖者,亦復如是,莫能定位。那麼佛法中的種種法位,如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種種果位,是不是有位呢?此位亦是善巧增上,引導有情,令徹見心智,所謂增上加持方便,各顯本位善巧。

彼若能作如是觀時。一切諸法。悉不可得。

在凡夫世間,有所得法是我們所有作為的唯一驅使動力,所謂無利不做啊。在諸佛教言法則中,實在無一法可得,用智慧觀故,慈悲觀故,廣利世間觀故,皆無一法可得。

雲何不可得。所謂誰能證也不可得。雲何證也亦不可得。何緣證也亦不可得。

在此“不可得”法中,我們善思維觀察,如是思維,漸次引導我等深入、周遍地觀察種種事相。

彼能作是觀已。如是入滅寂定。分別諸法。亦不分別諸法。

如前面講於一切法了了分明、了無染著,所謂滅寂定者,或稱寂滅定者,於一切造作已經休息,於一切塵勞亦已安住,不增不減故,所以分明於諸法,而無染著。

何以故。諸法無故。

此抉擇甚為重要!

賢護。如火未生。或時有人發如是言。我於今日先滅是火。賢護。於意雲何。彼人是語為誠實不。

一切世間眾生的虛妄煩惱本無所得,因虛妄而造成煩惱,實在無可滅者,是為滅。一切凡夫有情,執著於泯滅煩惱之法,枉增煩惱,在本無煩惱中,新增“滅煩惱”之煩惱,枉受輪回。如是輪回,猶如我們執火把於虛空中一劃就是一個火環,此輪回中實無一物可得,但強執故,而產生輪回之相、輪回之業。

賢護答言。不也世尊。佛告賢護。如是諸法。從本以來。畢竟無得。

我們可以周遍觀察,隨時觀察,隨緣觀察,一切現緣心智中處處可以得觀——一切法畢無可得,但因虛妄執著、染著,以為實有所得,而生起執著苦患!

雲何於今乃作斯說。我能證知一切諸法。我能了達一切諸法。我能覺悟一切諸法。我能度脫一切眾生於生死中。此非正言。

這是狂妄人、染著人、是非人、沉淪人之所言說,如現在世間有情多說“我是持戒者”、“我是行法者”、“我是正法者”、“我是正知見者”、“我是某因緣者”……實是為染著者、執著者、墮落者,於法必然受其侵害。何以故?無智亦無得故,饒益世間,無智亦無得故,安住智慧,無智亦無得故,威德於有情,威德於現法,若有染著,必受其害。世人為什麼於法不能得真實的利益呢?多因執著妄想之習慣相續不能間斷,過去執著是貪、嗔、癡、慢、疑、不正見,現在執著於所謂的正法、正見、度眾生、智、悲,如是種種亦是改頭換面之執著罷了,實是苦源,實是苦本!諸佛如來說誠實語,令我等正思觀察。現在在學佛的居士團體中、僧人團體中,多有如是知見,以為自己有法可證、有法可得,所以多生驕慢,於不可得中強執有所得,於無所證中以為有所證,枉受其苦啊!

所以者何。彼法界中。本無諸法。亦無眾生。雲何言度。但世谛中因緣度耳。

我們所觀察的一切世間生滅法中,實無本質,亦實無自性,因種種因緣,延續種種世間,所以“十法界秉然現前”。何以現前呢?若佛法界、菩薩法界、聲聞、緣覺、人、天、修羅、地獄、餓鬼、畜生,這十種法界中,皆以因緣而現,無有實質!因緣故,而現佛法界,因緣故,菩薩法界,因緣故,聲聞法界,乃至地獄、餓鬼、畜生,如是種種法界中,莫不是緣生緣滅,無有實得處,無有一法可染,那我們有何可執呢?若無所執,此人得以解脫;若無所染,此人得以智慧;若無所度,此人得以度盡眾生!

賢護。於意雲何。彼如是說。得為實不。賢護答言。不也世尊。

我們作如是觀察,例如有的人說:“我為寺院做了什麼什麼事”,有出家人說:“我為道場做了什麼什麼事”,有的修行者說:“我為修行做了什麼什麼事”,有的人閉過關,說:“我做過什麼什麼”,有的人修過戒律,說:“我做過什麼什麼”,如是染著,雖是染著的名相有異,實質所執、所染之結果是了無差別的,也就是說,本無所功德,妄認以為功德,徒生驕慢。尤其在我們現前的佛法傳播中,墮入此類者甚多,所以無清淨心守護,無真實利益安住,從凡夫執著法則中走出,墮入所謂的佛法執著中,不能自拔,往往此類有情更加自以為是,甚至不可一世、惑亂世間!本無諸法,亦無眾生,若如是真實抉擇,人得安樂住。這是我們一切學佛者應徹底地、清晰地、抉擇地、無畏地認知的一個法則。

佛告賢護。是故彼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欲成就無上菩提。乃至欲成緣覺菩提聲聞菩提者。皆應如是觀一切法。

三乘教言中,皆應如是清淨觀察,因為此觀察是為中觀正見,遠離二種邊見故。二種邊見者,若以是,若以非,若以凡,若以聖,若以染者、不染者,執者、不執者,如是無量無邊之說,皆墮二種邊見,不能出離生死對待海中,此是無邊際處,人不得解脫。三乘菩提心中,無上菩提心者,諸佛所守護;緣覺菩提心者,十二因緣善觀察所守護;聲聞菩提心者,聞教而得度脫者善守護。如是三類有情,所發菩提心智皆不能離開此法教,所以說“應如是觀”,除非我們不是佛教徒,遠離如是觀察。

我們在學習三乘教言中應如是觀察,那在行般舟中呢?亦復如是,何以故?我們是佛教徒啊,欲行“十方諸佛悉皆現前”三昧之時,決定應如是觀察,善於觀察一切法本無所生,本無所滅,亦無來去。

若於三乘法則中,不如是觀察,則與菩提心無緣,何以故?在一切法所延續中,法不孤起故。我們常談諸佛如來世尊所施教,猶如馬勝比丘說於捨利弗的四句偈:“諸法因緣生,緣謝法還滅,吾是師大沙門,常作如是觀”,這四句偈是三乘佛教所依止,若不依止此法,何以交流?何以運用?何以展現利益於世間?

作是觀時。則入寂定。無有分別。非無分別。

寂定,即寂滅定,是阿羅漢所親證,又稱滅寂定,證知無生之法,受想行識滅,出入息滅。證得此定,能斷見思二種煩惱,成阿羅漢果,因為受心滅則愛滅,因愛滅則思惑斷,因想心滅則取相心滅,因取相心滅則見惑斷,故入滅寂定能斷見思二種煩惱、證阿羅漢果。

何以故。賢護。彼一切法。無所有。不生。然彼定有分別。即是一邊。定無分別。復為一邊。

定有、定無分別,但是名相,在究竟智海中觀察,一切分別是本無分別之善分別法則。所以,菩薩是善於在無分別法則中清晰分別、饒益世間,以饒益世間故而現分別,以實無分別故而饒益眾生、現種種分別相。如是分別中,實無分別之本質,光耀世間,令分別眾生各個捨棄分別執著,而匯入清淨心智。諸佛如來具一切善巧,說八萬四千法,無一法可立,那又何以立八萬四千法?所謂本無所立中,隨眾生心份而設立,說種種對法令眾生得以解脫,滿一切眾生心願故。

若執於是、執於非,執於分別、無分別,二邊見中,不能解脫。對待心智,心相矛盾,在此中徘徊,實為人類擇取之苦,現在習法者多在此處,善惡、是非……如此二種邊見中,徘徊不已,不能清淨安住,而心智動搖,妄生染著!

然此二邊所有。是無寂定。非無寂定。無思量處。無分別處。無證知處。無經營處。無聚集處。無思念處。無發起處。賢護。是名中道。

在世尊教言機制中,有兩大類機制在我們閻浮提廣泛傳播,一類是聖文殊教言機制,一類是聖彌勒教言機制,即中觀機制與唯識機制。機制,就是教言體系。不管在漢傳佛教,還是藏傳佛教,都為這兩大機制所攝。南傳教言非是此攝,因為聲聞乘中自有教法,即所謂“九部教法”。

所有數事處等。但依世谛說故。

所有對待、因果法則,莫不是由俗谛所攝,乃至說我們種種教言、種種設立,皆依世俗谛設立,若勝義谛,無以言說。

復次賢護。於彼真實第一義中。若中若邊。皆不可得。

所有言說,在此消融,無所功用,無所表達,所以“言權不及”,古來以久,此處有“言語道斷”之說、“千佛不傳”說、“無知”說等等。

何以故。賢護。一切諸法。猶如虛空。本來寂滅。

善哉!此處若不抉擇,則人以躁動、以妄舉為法則,所以流落於輪回之中!我們在比丘戒中學了“三細六粗”,“三細”中,即所謂的真心之際剎那一動,動相建立,此處若不昧於真實之際,此人得以解脫;若昧於真實際,能所建立,即建對待,對待即建世間,世間六粗延續,即成種種煩惱,所謂自煩惱、聖煩惱、惡業煩惱、善業煩惱……種種煩惱,相互逼迫,為六粗法中所生。若善知現下一念之初動,是本際光明,所謂智慧本源,無造無作,自得解脫,智慧圓滿,一時安住。凡夫有情,能所建立,心尚不知,況且六粗呢?本心初動之時,尚不能知,況且能所呢?本際之明一時安住,不假覺知,所以凡夫是妄生分別,而分別為能所安立,是極粗法則,是見思惑中的“見惑”。現在人習法甚粗啊,所謂粗者,即多以妄自感知、妄自分別為法則,而不知佛法清淨教言究竟所在,不知本來寂滅之根本。世尊“三法印”、“四法印”中說苦、無常、無我、寂靜涅槃,“實相印”中但無自性,一時抉擇,何以有得失呢?所以,得失者,只有眾生得失啊,所謂“得”者眾生邊,諸佛如來但以解脫智、圓滿智、慈悲智悲憫世間、照耀世間,無一物可得。

非斷非常。無有積聚。無有住處。無可依止。無相無為。無有算數。

“無可依止”啊,煩惱有情總要有個執著,無所執著之時,妄生斷滅。斷滅與寂滅,了不相干。斷滅為邪見,寂滅為真實。真實之際,實際理地,安住諸佛,安住眾生。眾生、諸佛,名字之別啊,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諸位善知識,我們在學習佛法的法則中,要善隨文入觀、印契自心,切莫以識心、以能所之心妄自分別,蕩滌在自己的所知障礙中,生起所知障帶來的煩惱。

我們說,煩惱中,所知障是最大的障礙,甚難去除,而煩惱障不難去除,因粗重故,“貪嗔癡慢疑不正見”十分粗重,人一舉,就能覺知,但所知障甚細啊,為無始以來所熏習。雖在無始以來所熏習的無所得法中,本質無所得,但久習故,垢障深厚,也就是說雖垢障無自性,但垢障強執故,亦是深厚相。所以,有眾生業力不可思議、法界本性力不可思議、諸佛願力不可思議、諸佛威神善巧不可思議、諸佛教言不可思議、諸佛妙相甚深功德不可思議、諸佛神變不可思議……種種不可思議中,“眾生業力不可思議”是眾生所具有的不可思議份。我們在諸佛之不可思議法中,若有一法隨順,即得解脫,而諸佛以四分法利益世間——若妙相,若三藏十二部,若神通善巧方便,還有一法,即以諸佛名號功德,令一切聽聞眾生、見聞眾生、隨順眾生,一時得以度脫、成就。善知識們啊,若不然業力不可思議,業力不可自拔,業力不可自滅啊,何以故呢?妄妄相增故,妄妄相續故,在生死海中、強執海中,世間眾生唯是執著,舉心動念莫不是對待,舉心動念莫不是善惡,舉心動念莫不是分別,難捨難棄,不說是非,心智不安,不說對待,心不寧靜啊。

賢護。彼不可數。雲何為有。不可數故。不入於數。不入數故。乃至無有智算名言也。

我們在世間的邏輯智慧,是可思議智,豈不知諸佛如來依大善巧方便入不思議智,令一切眾生入不思議智善巧,因為山河大地一切法則中,自然者有其自然法則,非自然者有其非自然法則,智有智法則,悲有悲法則,饒益自有饒益善巧法則,眾生愚癡自有愚癡法則,在這些法則中,各個以認取為決定。地獄、惡鬼、畜生,亦有其抉擇的法則,何以故?入於邪定聚,各自安立啊。我們常說“地獄無門”,那為什麼又設置地獄呢?誰來設置地獄呢?造就地獄惡業者自設置啊。一法界顯,九法界泯,其他界有情中,了無地獄可見,如我們現緣之中,你何以見地獄啊?人類之眾生,但受人類之徘徊對待心智,這是我們的抉擇;蠓蟲有自己的抉擇,朝生暮死是它的抉擇;天耽擱於五欲、禅定,乃至色、無色、非想、非非想之心智之抉擇,他們是八萬大劫之壽命,你何以安立呢?所以,各有擇取,生命延續之相,莫不是抉擇之相。諸佛如來,若一劫、二劫、三劫、四劫、多劫住世,若一日住世,如月面佛,成佛之時即取滅之時,亦是度化眾生,亦是究竟圓滿,各有抉擇故,所以說“諸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了不相干,了無染著,了無動搖啊。因互不相干故,所以各顯各泯,各自取用,也就是說,一切名言不過是自己擇取,如是而已,無有實質。

賢護。彼菩薩摩诃薩。如是觀察諸如來時。不可執著。

雖是諸佛甚深廣泛之法教,亦無可執著,八萬四千法,無一法可執。多有諸有情在這個世間求法,欲求高者,欲求低者,不知心智之蕩然,不知心智之本然,不知法爾如是!欲於外求,欲於內得,欲於修得,欲於不修得,所以妄生知見,徒受勤苦,豈不知法爾本然,自性光明普遍照耀,若運用者,一時即得善巧,若不如是,則是擅自發心,故應熏習菩提心,逐漸成就菩提心行,乃至畢竟圓滿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一切法無執著故。以無處所而可執著。亦無根本是可斷絕。

實無可斷者,亦無可生起者。多有眾生以為有煩惱可斷,以為有勝法可修,所以妄生修見,妄生斷見,故佛於此類眾生說有法可修之法、有煩惱可斷之斷,若見思惑,若塵沙惑、無名惑。此名相安立,是眾生安立之實質內容,諸佛如來了知法無自性、空靜本然,所以,諸佛如來因眾生名字執著,令眾生名字安立,名字安立之後,眾生以為有實質,故眾生充實“名字何”之內容,比如說煩惱,當“煩惱”這個名字一旦生起,諸佛如來是了無煩惱所得,一切凡夫有情以為煩惱,何以故?生老病死、求不得、愛離別、怨憎會、五陰熾盛,三苦、八苦,種種苦難一時生起,他來填充內容,誰來填充?凡夫有情自來填充啊。你若了曉煩惱無自性,煩惱無所得,即得解脫,無所可斷,無所可證。

除滅根本。故無依處。賢護。彼菩薩摩诃薩。當作如是思惟諸佛現前三昧。若如是見諸如來已。不應取著。不當執持。

我遇過這樣的實際案例不下三、五次了,什麼案例呢?即有人若修觀佛三昧,若念佛三昧,若持真言,在觀於本尊的三昧修持中稍有習法、稍有相應,則有禅定之諸敏感有情,甚至諸羸劣有情,能得見此類習法者之光明相、智慧相,乃至善巧相等種種妙相威德,一時就來頂戴感激,說:“哎呀!善知識,汝放淨光明,照耀世間”!此類修行人,若認取於此,則墮入魔見;若知修法善巧,則為饒益世間者。

在此敗滅者甚多啊!若有善知識過來,以為你有這樣的法證,以為你有這樣的實得,你一定要了知此是因緣所聚,是你在持咒,或觀佛妙相而得相應之剎那所產生的余光,實無實質,切莫染著,切莫以為實有,墮入魔眷屬,墮入邪見坑,在無所得法中妄自以為有所得,妄欺於他人,而生無量劫以來的妄語之苦,墮入拔舌地獄!這一類的出家、在家人很苦很苦,妄受人信,妄受人供養,自以為自己有所得,驕慢邪見,自大自诩,所以諸佛如來授記此類有情:此增上慢者,念佛已失甘露味,墮魔眷屬,猶如狂象,入於蓮池,踏壞一切眾生清淨業緣啊[1]!

世尊對此處數數宣化,令我等遠離此魔害,若不善思維、依教修持,多有患難。許多修法者在就在此處墮落了,因為一旦相應後,身心輕安,他人敬仰,尤其此敬仰者還不是一般人,多是有禅定或多有感知者,若不警覺,是人多於無所得法中以為有所得,何以故?是人感到輕安故、喜悅故,他人說你有所禅定、有所妙相故,因而被陰魔所攝。諸位善知識啊,此處應當審慎地思維、觀察,切莫染著!切莫取用!切莫自持!

念佛人很容易住於此處,因為在集體念佛、打七中,很容易出現見佛啊、見極樂世界妙相莊嚴啊、見他方國土啊,乃至天界等種種稀有難得之境界,多生染著之有情就會輕與人說,以表自己的勝功德,令他人生起尊重與愛樂。此時若有善知識,可以棒喝於汝;若是惡緣相續,相互吹捧,則沉淪墮落於此處!

在僧眾和居士中都有這樣的勤奮修習者而墮落的,因為什麼呢?在此處不知轉機。不勤奮者,因為沒有相應之機,也就沒有人去觀察你,你也不能放出光明來,反而此人因為懈怠不受大害。多是勤奮者在此處容易墮落,教理不知,正見不立,菩提心不知,就因為這樣的因緣,習法而受到傷害,實在是可惜!我見一個居士,這是一個特別殘酷的事情,他就是因為自己在念佛中稍有清淨的感知與相應之後,第一次給人說,別人現出驚訝之相,他就數數說,說後就不得此境,於是欺騙於人,結果遭到很多惡性果報。對於這一類學佛者,令人感到十分同情!習法為什麼會受此害呢?回顧以來,還是因為無有正見,無有依教言,無有依完整的教言行法故,如此般舟行法,即“十方諸佛悉皆現前”三昧,它有這樣一個完整的修行次第的機制。由於在習法過程中經常遇到這樣的事情,所以在此處比較多地提醒大家要注意。

在藏傳佛教中說,若本尊成就者,強執守護,則墮入護法之類,即龍天八部,不能得以究竟安穩成就,在我們漢傳佛教中稱其為“乘急戒緩”者,因為無戒故。所謂戒者,破除一切執著,無漏無染,是為戒。由於“乘急”故,多得輕安,多得善巧,悲智善巧亦得生起,有的甚至是種種威德神通善巧亦易生起,但無戒德,即以無漏心智所守護,無有這一根本守護,就會墮入外道知見。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說境界的人,對其一定不能鼓勵,更不能贊歎,更不能去隨順他的言說,那你就決定墮落!你墮落,他墮落,雙雙墮落,何以故呢?在無所得法中,以為實有所得。多有預測之類、以通力觀察之類有情墮入此惡緣之中,所以在一些占察修法中,如地藏占察、文殊占察、觀音占察、圓覺占察,種種占察法則就是為了避免我們受到這些以所謂的感知力、境界力妄自揣度的法則的障礙與傷害,故修一個儀軌,用儀軌來引發我們的欲知之望,由欲知之望來導引我們修持一個法則、修持一個儀軌。現在世間在此處墮落者甚多,受傷害的也真是很普遍的,這是一個大問題!

何以故。賢護。一切諸法。不可執持。猶如虛空。體性寂滅。賢護。譬如金錘。安置火中。善作爐藁融消煉冶。熾然毒熱。又如鐵丸。新從火出。炎赫熾然。有智之人。不應執觸。何以故。鐵流金熾。觸則熾然故。

燒紅的鐵不能用手拿,實際上,我們在世間貪嗔癡慢疑不正見的作業中,乃至在財色名食睡的蓋業之中,在所知煩惱中,在種種煩惱業障現前之時,我們若不能了知其自性不可得,並遵循此法,那麼就猶如手觸赤鐵是一樣的,會灼傷於你的。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中舉的一個例子說,大般若智猶如燒紅的銀錢,有其價值,但不可手執啊。也就是說你不能占有,占有就會灼傷你的。凡夫有情以為有所得,自以為有所知,自以為有所功能,妄自承擔於世俗業緣,所以相互受害。在這個法則中,我們可以善觀察、周遍觀察,自吹自擂者、自大者、以為自己有功夫者,多受功夫之害,多受業緣之害,在劫難逃啊!

如是賢護。菩薩觀佛。不應取著。其事若此。是故菩薩觀佛色。時不應生著。如是觀受。乃至行識。不應生著。又彼菩薩。若觀戒時。亦不應著。如是觀定。乃至智慧解脫解脫知見。亦不應著。

世尊在此處十分清晰地告訴我們,乃至解脫、解脫知見五分法身中,處處不可著,若著者,必受其害。前面作金錘喻,乃至鐵丸喻,亦復如是,令我等無所著生其心,無所著善用法則,無所著廣利世間,若沒有諸佛如來說此教言,我等何以認知自心、認知法則?何以實踐自心、實踐法則呢?所以說世尊恩德在於此,我等聞則善守護、善實踐,切莫疑法,更莫謗法,若有疑者,應善忏悔,應善認知,應善走出!

何以故。夫取著者。終不能離生死苦法。以是苦法皆由取著故。

這句話的確給我們下了一個定語——一切不可取著!

是故菩薩。觀察如是諸如來時。不應生於取著之想。賢護。雖無取著。然應勤求諸佛世尊勝妙功德。所謂佛智。如來智。廣大智。自然智。自在智。不思議智。難稱量智。無等等智。一切智智。若欲求入如是智者。常當精勤思惟觀察見佛三昧也。

諸佛如來於一切種智,乃至一切道種智中,繁衍著無窮之名,因為一切眾生無窮故,諸佛智亦無窮;眾生名無窮故,諸佛如來智名亦無窮,何以故?一切眾生畢竟圓滿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所以有廣大智、自然智、自在智……。於一切智名中,諸佛如來皆知不可得,即行不可證。如是不可證、不可得之法則,一切眾生應遵循、應實踐、應愛樂,而不應染著!我們為何實踐而不可著呢?用而不著,這正是佛法之不可思議之妙機!

爾時世尊。為重明此義。以偈頌曰

在此世尊用慣例性的文字重宣此義,令我等依簡潔的文字再系統地觀察一次、溫故知新。所謂知者,實是本知啊,本覺中始覺現前,究竟覺安立,法則中法爾如是,我們現前運用,始覺生起,不離究竟覺之光明啊。

譬如明鏡與油器  女人莊飾曜其形

愚夫於是生染心  處處馳騁為求欲

彼於無中顛倒想  不知是法虛妄生

彼欲熾火之所燒  斯婦起欲還自發

若有菩薩作是念  是名無智著我心

在此用人世間,或說欲界有情的欲染之事作了一個比喻。

菩提甘露在當來  我拔眾生出重苦

第一義中無眾生  世間獨有生老死

“第一義中無眾生”,這是依第一義谛來抉擇,若不作如是抉擇,眾生難以自度。如唐朝宗密大師,即華嚴宗第五祖所宣化,菩提心智具足三種相——大智、大悲、大願,依大智說,上無諸佛可證,中無諸法可修,下無眾生可度。依此因緣,了知大智之力量,這是一個相貌言辭,其內容唯有智者知啊。

“世間獨有生老死”,世間者,依俗谛安立,依俗谛知見所許。

諸法無形如水月  豈有菩提而可求

這是依勝義谛觀察一切法,乃至菩提。生老病死是名字,無有自性,菩提亦是名字,無有自性,眾生是名字,諸佛如來亦是名字,所以,勝義谛中了無一塵啊。

眾色形貌若鏡像  如幻如焰如虛空

我們所觀察的種種法界、種種世間、種種有情、種種族類、種種思想、種種作業,胎生、濕生、卵生、化生,種種之類,無可言說,雜類雜聚,如此雜類之相皆若鏡中物,如幻、如焰、如虛空。世尊對一切有為法作各種喻,如露如電、如夢如幻等等,讓我們來作如是觀,此是智慧之眼目,般若之正見。若我們沒有智慧眼目,一切行法猶如盲人做事,如世尊在教典中作盲人摸象喻,一切無智慧之有情認知世間、認知佛法、認知一切法則,莫不是盲人摸象,各執一邊,不能全觀。

凡夫著想而受羁  彼輩雖縛空無實

已經被纏縛了,但實無可纏縛者,故若是被纏縛,實是可憐憫者啊。智者見凡夫有情枉被纏縛會生悲憫之心,悲心何以生起呢?以智心觀察故,得生悲心,若沒有智慧眼目,何以生悲?那個悲不名為悲,可能是同情、人情、世間之情。

若斯智者諸菩薩  知世顛倒故見真

了達無人誰受苦  彼則當成無上覺

“了達無人誰受苦。彼則當成無上覺”,人尚不可得,苦由何者來受呢?所以說愛憎本無,生死何干?話是如是說,那我們如何思維現前業緣呢?諸智者以智觀了達世間,利益有情;愚者則以染著沉淪世間,不能自拔。所以智自有智用,愚自有愚用,了無自性故,各個取用,而諸佛如來出世,所有願望皆是以悲智二法滋潤世間。

無意分別佛菩提  其心本來自明淨

不見生死諸滓濁  彼證真實最勝尊

“不見生死諸滓濁”,六祖大師在《壇經》中講:“若真修行人,不見世間過”,他何以得見呢?見無見見,自得解脫啊;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此類善知識,處處見佛,心無掛礙,無生忍處自然安立,何以見呢?見處無見,自得解脫,所以廣利世間。而我們看見什麼是什麼,所以事相牽制,無能出離,因為什麼?沒有出離之機啊。

一切色法諸無漏  不可分別妄與空

滅除諸欲解脫心  如是知者證三昧

我們勤修於“十方諸佛悉皆現前”三昧這樣的法則,許多行者說,我等為何未見諸佛?我等為何未見三昧呢?我們通過對此經典的學習,會有一個對正知見的認知、對清淨法則的認知、對整個教言機制及整個法則體系的完整的認知,然後再來修法,甚得方便,這樣就會遠離諸無明及欲有所得之勤苦,而見諸佛,見諸佛而無所執著,斷除一切煩惱,親證法性無來去之自在力,這樣我們得以佛法方便。

初念諸佛無相身  後聞諸法本清淨

如是思惟無余念  證此三昧誠非難

正見安立,證三昧非難事。正見未立,妄尋得失,自心蒙昧,何以修證呢?故多於勤苦之中。這幾年來,多有知識一日、二日、七日,乃至九十日於般舟法中作以實踐,但就證三昧者、得三昧真實利益者來說,是證者自如,不證者亦自如,自如什麼呢?如法則。若不正見者,自有勤苦之利益;若是正見者,自得如法之利益。勤苦利益者,與此法結甚深因緣;相應利益者,得諸輕安,如悲智輕安,如寂靜輕安、寂滅輕安。此輕安為諸佛所育,即養育我等法身慧命,令本善根成熟,即本行功德成熟,以得三昧力。

因為這是相應法則,所以“如是思惟無余念。證此三昧誠非難”,許多行持這個法則的人,最主要是被心理障礙、業相障礙所困惑,也就是自設困惑,自設障礙。

常作空相而思惟  即能滅彼微塵聚

不分別成及與壞  一切外道失於中

於一切色無分別  其眼雖睹不累心

“於一切色無分別。其眼雖睹不累心”,在世間對待心智中,前面我們作過兩種喻,於他作垃圾喻,於自作珍寶喻,一切凡夫於珍寶處無不染著,欲取之,欲得之,若自覺,若不自覺;而於他處作垃圾想,所以多生過患,多思不如意處。觀世間的家親之中,初時相處多相敬愛,久久則多記他過,相互疑慮,乃至诋毀、傷害,何以故呢?就是被色所累,被見所累,被這二種包袱所累,所謂見他人之過的包袱,以及收集種種自以為珍寶之法的包袱。這讓我想起以前在山東聽人說,某某居士有個很“好”的習慣,就是“好歸我”,見什麼好東西,就說“給我吧”,這實際是一個比較突出的人性表達,在人的習性中,“好歸我”是一個習慣,我們自覺不自覺地就做著這樣的認取。

彼見諸佛如日輪  法界世間挺超出

其心清淨眼亦明  雖勤精進常在定

精進者,省力處,安樂處,輕安處,切莫以塵勞痛苦以為精進。諸位善知識,願我等在未來行法中,常得輕安,常得法樂!

彼得多聞不可說  證此三昧真思惟

在如來教言中,有正思維,有禅定思維,有不思議之思維,當然也有凡夫不正見思維。說如是法則,欲令一切有情發起正定之正思維。此“觀察品”中講的都是如理思維,以進趣常在定之定相思維,即三昧之正思維。在佛陀教言的次第說中,戒、定、慧,是一個清晰的增上教言法則,由戒生定,由定生慧,此慧是真實無染、清淨之慧。若無此三昧定力之正思維觀察,我們往往是依凡夫心智思維觀察,所以不得正思維善巧,我們所出言語、所受業相都有不正,也就是說難以正思維,難以正言說。

若以不見證三昧  一切盲者應證知

世尊在此提示我們,不是以不見佛得三昧,也不是以見佛得三昧,此心不可染著,但以見佛為增上方便,見佛無染,是為真實三昧之力。如世尊此處所舉例子,若以不見為證三昧者,不論是因為墮於空裡,以頑空之邪見、斷滅之邪見思維,還是墮於有裡,以情記、以自見思維,這樣對此三昧都不能解了,不能行持,如能解了,那麼一切盲人就早已證得三昧了,故應有正思維。

世尊在此處也激勵我等見佛不染,得聞法方便,善根成熟,親證法性,於性空緣起作為真實法則抉擇,即所謂臨教抉擇,是親臨教誨、真正抉擇,而不是泛泛以自身的情記思維抉擇,那樣的抉擇多有變異,遇緣而動,遇緣而變。所有,三昧的親證是十分重要的一個正見抉擇,也就是所謂親證的功德與利益。

亦不以見非不見  是中外道皆迷沒

於見、不見處,一切外道皆墮二邊見,見者自說見之功用,不見者自說不見之理,而在佛陀世尊清淨無礙的教言中,見與不見皆得自在力,若不見者,以增上善根成熟故,相應得見。

此見,實是無見之根本,即所謂的空見根本,得見諸佛,無染無著,說種種妙法,廣利世間,而實無所見。此“實”者,實無一法可得故,無一物可染故,乃至無一佛可得故,而廣利世間。此處甚為關鍵!是諸佛俗谛、真谛融通使用的善巧之處。多有眾生迷失於此,墮於外道對待二元知見中,於心不能契合,於法之運用不能善巧,所以於理者,自說其理,於事者,各不相應。故諸佛如來出現於世,宣化教化,無外乎是令我等真正運用這種清淨現緣,無染無著,於一切現緣中,令眾出離現緣困惑,得以解脫自在。

外道皆因二元對待知見而生迷悶,心智羸劣。我們可以看到,外道種種教言中莫不是以一個上帝,莫不以一個主導者,以一個絕對的權威者來統治、制造、延續這個世間,佛法不如是宣化,得見諸佛,諸佛實無一可染者,但聆聽教誨,抉擇法益,自身成就,即成就所謂的本源清淨回歸之觀照,所以心性自然暢明,無造無作,法性之光普照法界,自然饒益有情。在此處,若不聆聽佛之教誨,多有虛妄揣度、假設之法則,不能真實相應,不能真實利益世間。

常離相想而思惟  見彼諸佛清淨心

離相想,得見佛。見佛不離清淨思維、離相之想,何以故呢?諸佛如來皆以空淨無染的心智於十方剎土現其微妙身相,說其微妙法則,度脫一切著染有情,所以離相見佛。《金剛經》直接就給我們提示“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樣的誠實言、真實語,以令我等有法可依,猶如口訣一樣,直趣法之真實功德所在。若見相者染著,即被其相蒙蔽;若見相者懼於相,亦不得其利益。所以此處甚深微妙,不可思議!若思議之時,即有二邊所依;若不思議之時,光明現前,一時照見。諸位善知識,我等無量劫以來依思維之智、思維之心產生二元對待法則已很成熟,若有一念放棄這種對待思維,自然則心智光明,圓照圓見,無染無著!在此見佛三昧的法則中,其實踐亦復如是,欲令眾生擺脫無始以來的所知障的纏縛,而得見念佛三昧,或者說“十方諸佛悉皆現前”三昧,圓證此不可思議的功德。

如是見已一切觀  斯人速成此三昧

這兩句偈子,本來就十分美妙!離相思維,見彼諸佛清淨心;思維離相,得見諸佛,而無染心。實是甚深微妙,不假思維,造作停止,即起妙用!諸位善知識,我等念佛之時,若以了了分明之智,若以了了分明、了無所得之行,自然了此自心,無染無著,能見諸佛,得見諸佛而回施於清淨心智守護。

世人多是若破相者,即是頑空,若見相者,即是染著,此二種邊見已成我們眾生所染著的思維習慣、意識習慣、乃至作業取用習慣。這個習慣,令眾生六道輪回曠劫不休,無一出離之機!所以,此三昧之證得,正是破除諸相無染而令眾生解脫,見諸佛妙相善根成熟而妙用無窮,無窮而無染,自得智慧方便,以此法則廣利世間,不生邪見。諸位善知識,我們聞說諸佛甚深清淨教言,莫生疑惑,應善思維、善觀察,應勤思維、勤觀察,莫墮入自己無始以來的染著知見,乃至強執邊見,令心墮落。

彼無地水及火風  亦非空界現前住

若欲觀察一切佛  當想處座演妙音

“若欲觀察一切佛。當想處座演妙音”,此是菩薩行法不壞色處,取於色而無染,善根成熟,各顯威德。

如我今日宣妙法  心樂法者睹我身

彼應無復余思惟  唯當想佛說法事

但觀世尊說法妙相、說法功德、說法利益,無相與不相,那麼此時得善根成熟,見諸相而無染,歡喜聞法。

如是專念莫他觀  為求若斯多聞故

一心觀我說此定  總持諸佛之所宣

《金剛經》說過去、現在、未來心不可得,那麼三心不可得處,你用個什麼?知個什麼?觀個什麼?行個什麼?念個什麼?此處世尊說“求多聞”,即欲聞法;“多見佛”,即正思維。善根成熟之時,則欲見佛而聞法,以成熟善根,所以,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畢不可得,但是聞法心為善根成熟心智守護,此是契入清淨心智之方便,非其他因緣,何以故?緣佛聞法而得以逾越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此三心是眾生輪回心、墮落心、無明心、愚癡不能自拔之心,此三心相續,正是一切眾生之所守護,若是我們樂於見佛聞法,此三心自然破除,何以故?見佛聞法,善根成熟,聞佛說第一義谛甚深教言,即自然走出生死輪回、虛妄造作。

無有一佛在過去  亦無現世及當來

唯此清淨微妙禅  彼不可言證能說

我於三界無上尊  為利世間故特出

念證諸佛菩提故  宣此三昧無等倫

若欲身樂及心樂  求佛功德不思議

乃至證彼妙菩提  要當修此勝三昧

“若欲身樂及心樂。求佛功德不思議。乃至證彼妙菩提。要當修此勝三昧”,對於身心真正的喜悅與法樂,一切親證三昧法則者無以言表於世間,諸佛如來欲利眾生故,設立種種言說、種種譬喻,以令眾生隨順契入,得以親證三昧之向往與愛樂,乃至親證三昧受種種身心法味之樂,遠離身心無明逼苦,使身心真正具足智慧與善巧,這樣也不枉受此身,不辜負此生命的有暇機制與因緣。

欲淨深廣多聞海  為眾生故當勤求

一切學佛善知識皆應以四弘誓願來勤加守護於自心,逾越所謂的我、我所的執著,以及我、我法的執著。“眾生無邊誓願度”,是根本前導,以此前導故欲斷盡一切煩惱,欲習盡一切法則,欲成就無上菩提。所以,為度眾生而成佛,為利世間而成佛,此是成佛之正因,是一切諸佛所宣化、而一切凡夫所埋沒之心智。

一切有情,不管在世間、出世間法則中,多是為了“我”,不知此處正是一切眾生輪回之根本,若勤加修持、勤加守護,亦是多增輪回之業、輪回之緣。所以諸佛如來於因地各發妙願、勝願,以度脫眾生、拔濟眾生而立廣大誓願,誓修一切法,誓修一切道,誓行一切善巧,誓斷一切煩惱,欲度眾生故,欲真實利益世間故。這個“無我”的修法,實是佛法的一個根本要點,也就是所謂菩提心的真正修持,或說菩提法則的真正修持。一切凡愚在此不能逾越,埋沒於此,迷失於此,糾纏於此,行所謂“我”的修持,“我”的法則……,墮落於我執、我所,著染於世間相。而一切聖者、智者早已深達無我之地、無常之地、寂滅之地,於法性中印契自心,究竟了知在一切現緣之中法無自性,本源光明隨時照耀著一切世事,一切相象,畢竟運用悲智二法。

我們說修此三昧者,不壞於色而得見諸佛,聞甚深妙法而遠離諸相。遠離諸相故,得見諸佛善根成熟;聞甚深妙法故,廣行諸法,普利世間,實是不可思議!說“不可思議”者,絕不是來麻痺有情,或是起蒙昧自心的鴉片作用,它的確起到一個能令我們放下所執的沉重、所執的迷茫,回入本來心智、清淨心智之中,來運用所謂的“不思議”善巧,也就是不造作善巧,也就是遠離對待的善巧,也就是隨順諸佛光明智慧安住的善巧!此隨順,若有眾生一念隨順,其功德諸佛贊莫能盡,若一劫、二劫、多劫,亦難贊盡!何以故呢?此心智與諸佛等故!

彼應速去諸欲塵  要當修此勝三昧

若欲一生見多佛  見已恭敬復咨詢

“若欲一生見多佛。見已恭敬復咨詢”,在此,世尊引導我等一生不離此世界而得見他方多佛,見者應恭敬咨詢,問種種法,除種種疑。

彼應速離勿生著  要當觀此妙三昧

雖有聞法,勿生染著,當觀此甚深微妙之三昧法則真實不可思議之功德。

是處無欲復無瞋  亦無愚癡與嫉妒

又無無明及疑網  要當住此深寂禅

此三昧力之內容,世尊以譬喻、以言說導引我等遠離造作,遠離思議,遠離對待,令我等於無造作分中隨順、無對待中隨順、不思議中隨順,清淨安住,內發輕安,真正升起身心之法樂,遠離造作之苦患!


[1]見《佛說觀佛三昧海經》:“佛告阿難。未來眾生其有得是念佛三昧者。觀諸佛相好者。得諸佛現前三昧者。當教是人密身口意。莫起邪命莫生貢高。若起邪命及貢高法。當知此人是增上慢破滅佛法。多使眾生起不善心。亂和合僧顯異惑眾。使惡魔伴如是惡人。雖復念佛失甘露味。此人生處。以貢高故身恆卑小。生下賤家貧窮諸衰。無量惡業以為嚴飾。如此種種眾多惡事。當自防護令不永生。若起如是邪命業者。此邪命業。猶如狂象壞蓮華池。此邪命業亦復如是。壞敗善根”。

 

上一篇:方立天教授:南北朝禅學
下一篇:方立天教授:儒、佛以心性論為中心的互動互補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