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慈法法師:往生論注講解 第三十六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三十六集

原文:

下下品生者: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此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

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於蓮華中,滿十二大劫,蓮華方開(當以此消五逆罪也)。觀世音、大勢至,以大悲音聲,為其廣說諸法實相,除滅罪法。聞已歡喜,應時即發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以此經證,明知下品凡夫,但令不誹謗正法,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問曰:《無量壽經》言:願往生者,皆得往生,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觀無量壽經》言:作五逆十惡,具諸不善,亦得往生。此二經雲何會?
  答曰:一經以具二種重罪:一者五逆,二者誹謗正法。以此二種罪故,所以不得往生。一經但言作十惡五逆等罪,不言誹謗正法。以不謗正法故,是故得生。
  問曰:假使一人具五逆罪,而不誹謗正法,經許得生。復有一人但誹謗正法,而無五逆諸罪,願往生者,得生與否?
  答曰:但令誹謗正法,雖更無余罪,必不得生。何以言之?經言:五逆罪人,墮阿鼻大地獄中,具受一劫重罪。誹謗正法人,墮阿鼻大地獄中,此劫若盡,復轉至他方阿鼻大地獄中。如是展轉經百千阿鼻大地獄,佛不記得出時節。以誹謗正法罪極重故。又正法者,即是佛法。此愚癡人既生誹謗,安有願生佛土之理?假使但貪彼土安樂而願生者,亦如求非水之冰、無煙之火,豈有得理?
  問曰:何等相是誹謗正法?
  答曰:若言:無佛、無佛法,無菩薩、無菩薩法。如是等見,若心自解,若從他受,其心決定,皆名誹謗正法。
  問曰:如是等計,但是己事。於眾生有何苦惱,逾於五逆重罪耶?
  答曰:若無諸佛菩薩說世間、出世間善道,教化眾生者,豈知有仁、義、禮、智、信耶?如是世間一切善法皆斷,出世間一切賢聖皆滅。汝但知五逆罪為重,而不知五逆罪從無正法生。是故謗正法人,其罪最重。
  問曰:《業道經》言:業道如稱,重者先牽。如《觀無量壽經》言:有人造五逆十惡,具諸不善,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無量苦。臨命終時,遇善知識,教稱南無阿彌陀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便得往生安樂淨土。即入大乘正定之聚,畢竟不退。與三途諸苦永隔。

講解:

《無量壽經優婆提捨願生偈論注》的學習我們繼續進行。

回向門。所謂的禮拜、贊歎、作願、觀察,回向門這是第五門。回向門所說的四句偈子,“我作論說偈,願見彌陀佛,普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那麼這四句來表述淨土法門的一個所謂的出功德的修持,是一個依法修持的法則。法則不離於心念,心念者假以文字傳達,令我們了知其運用心的一個方法,來成熟一個道業。

昨天我們提示到依《無量壽經》,昙鸾法師把阿彌陀佛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威神功德,諸佛所贊歎不可思議的威神功德,功德所在就在於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住不退轉。那麼這個是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威神功德,是十方如恆河沙諸佛所共稱贊,種種稱贊不可思議的威神功德就是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住不退轉。這實在是以佛不可思議威神功德而建立,十方諸佛所贊歎。是誠實言,是至真之語,是無疑之語,令隨順佛陀願力之有情即得往生,令佛力住持教化之有情即得阿毗跋致,使此類有情於無上菩提一生抉擇。此處皆以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威神力故,作為增上緣,作為守護,作為皈依。

法不孤起,此處是法不孤起所顯現的這種大威德善巧,就是昙鸾法師在前面作提示的,是何等眾生,“願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此類眾生是哪一類呢?他在這兒作一個抉擇。後面說:“案此而言,一切外凡夫人,皆得往生。”那麼他這個總結的是依佛願力故,使一切有情鹹能往生。所以我們提到,後面這《觀無量壽經》也會提到昙鸾法師舉的這個文字。昨天我們把《無量壽經》用三輩往生,三輩——因眾生善根成熟之異,皆發無上菩提心,若出家、若供養三寶、若不能做諸善根,此類修行依止無上菩提心,信順彌陀誓願,修諸善法或者不修善法或者出家,此類三輩往生,各現其利。所謂上輩中輩下輩者,非以高低之說,但是利益成熟之早晚,成熟之周遍與深淺所表達。

那麼他後面昙鸾法師列舉《觀無量壽經》的文字來作九品說,我們看下面的文字。

又如《觀無量壽經》,有九品往生。下下品生者:或有眾生作不善業,

那麼下下肯定攝於上上,我們都知道九品往生中,有做三福之說,有行諸善之說,有讀誦大乘經典發菩提心之說,此類有情若中品若上品。那麼這說的是下下品。那麼就是根基最為羸弱、最為苦難、最為倒見之有情,說這一類人怎麼來往生。

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

這都是很重的過失,五逆我們是知道的,弑父弑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之類的,那這逆罪是十分重的。十惡——殺盜妄淫身口意業具足十惡,過去說十惡不赦,那就是在世間是不讓人接受之有情。

如此愚人

現在在我們減劫惡世之時,五濁惡世減劫之時,我們說如《阿彌陀經》講,從劫濁、見濁、命濁,種種濁業之中,有人在這地方沉淪無際,已經不能覺醒。現在你要在世間,再看看世間的這種日新月異的變化,不是說是道德善根增長,而是惡緣逐漸熾盛,人的心智逾來逾苦逼,人的五欲念越涉越大,反而心智越來越羸弱,越來越狹隘,越來越自私,被逼的機制越來越多。所以說“如此愚人”。

以惡業故,應墮惡道

我們都知道世間相是因果相,六道眾生各獲已業,在自己的無明業中,不知道果報從何而生,所以不信因果,沉淪於無明業報,無次序中。他的心無次序,因果還是有次序的,因果該怎麼報還怎麼報的。所以一切利衰之相莫不是自作自受,我們要不小心這個地方,就不能深信因果,多去外緣去尋覓,所以昧失自心,丟失主動守護。我們要是知道因果自作自受,人就會自動的、主動的來守護自己的心業,守護自己的因果報應,來承受自己所能承受的果報,做自己能承受的果報業相,這就是所謂的擇取業相。

那不信因果的人呢?做得起惡,受不起惡報,惡報一來,就怨恨於周邊,诋毀於親人、友人、師長之類。因為自己的對因果的這種不能了知,多造諸惡,苦報現前之時,迷悶於自心,所以多生怨恨。我們在社會上經常會看到怨聲載道這樣的事,經常會在寺院裡聽到這種怨恨的話,那麼這個真是不明因果。這個講的是個因果相續相,所以應墮惡道,

經歷多劫,受苦無窮

這依經典而說。

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

此時再念其它,念戒是不行了,因為此人一生無有戒德善根;念法也是不行的,因為一時苦苦相逼,苦業相逼,無有念法之機了,修法念法之機都沒有;所以這時候念佛最為了當直接,令其覺悟,所以教令念佛。

此人苦逼

在四大崩潰散解之時——我對死亡的感觸是比較多,有一次我倒出氣,倒出氣的時候整個只呼氣不吸氣,那個身體就僵硬,慢慢地發硬,那是很痛苦很痛苦的,世上所有的痛苦累積到一起沒有那個痛苦。我當時手抓那個玻璃,感覺那個玻璃都變形了。那痛苦得沒法給人述說的,十分痛苦。只能呼氣,吸氣是不會吸了的,身體強制很痛苦很痛苦的,人到果報成熟的時候很痛苦很痛苦的。那麼這個時間你要說念佛什麼的,所以我們平時串習了解或者善知識安慰或者有佛力加持,要不然實在是不能自制的。我記得當時昌宏師見過我倒出氣,就在我那個小房間裡,倒出氣,那實在是很痛苦、很痛苦的。那個身體我們說能抽縮的東西它都在萎縮,所有的器官,你感覺都在萎縮,只是往外排氣,沒有往裡吸氣的機會。那種痛苦就是你對這個世間永遠再不會去認為這個世間有什麼可留戀的東西,那可太苦了。

因為一切苦都會壞苦,都會無常苦、無我苦,這個苦是不能自制的,十分苦。可能很多人說我也沒有吃過這個苦,但的確這是很苦。這個娑婆世界像世尊講,不光是生老病死苦,這個八苦。按世尊說,證悟也是苦,智慧也是苦,你只要染著它。眾生這種染著心智中,光明相亦是苦,所以說徒生驕慢,自以為是,還是苦。

那這個苦你要是認識不到,正常的出離心是不會有的。所以我們漢傳佛教的出離心薄少一些,或者這個教育程序、次第都少一些。象在藏傳佛教,第一個他就要教授厭離心、出離心、菩提心,這個心成熟了才給你教法。就是要有什麼曼達的供養的,當你福德成熟了才給你法則來修,就是讓你如實知法與心的相應。在我們漢傳佛教這個出離心的培養、菩提心的培養,相對的弱一些,講功夫,講事理、名聲偏多一些。這個雖然與這一段文字不太相應,可能是個現象吧。

教令念佛。此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

那麼周邊人要有提示,這時候要不提示,自心就迷失了。所以這個臨終的安慰、臨終的勸化十分重要。要處理得好,是如法的,依教地來引導念佛有情或者說不念佛有情,臨命終時,令其有去向,遠離對死亡無明的怖畏,那人就會得到大的安慰與善巧。

汝若不能念者

這個念是十三觀中的那種觀念,好比說念佛白毫相啊、念佛丈六八尺身啊、念水啊、顴骨啊、琉璃地啊,這種種念,是應念就起來了。這個時間給他做一個特定的設置。

汝若不能念者,應稱

前面這個念是憶念、想念、觀念這種念法,我們說《觀無量壽經》這個文字是很清晰的,它有十六觀,稱為《十六觀經》。定散二善法令人修持,令人深入,現前消除無量生死重罪,令見彌陀,這是憶佛、念佛、觀佛、見佛、證念佛三昧的善巧。像我們現在持名念佛,這是持名念佛,證念佛三昧的善巧。像經行念佛是證十方諸佛悉皆現前這樣的念佛三昧。但它種種的念佛三昧,這是觀念三昧。

剛才他們在一起學習,說羅什大師提出來三種見佛的定力與成就:持戒的定力、大功德的定力、佛力不可思議帶來的所謂定力,這種三昧力。那麼這個地方的三昧力是以觀念而成就的。這個地方可不是三昧力的修持了,因為臨命終時苦苦相逼,還有什麼三昧可談呢?但是稱佛名了。

有人被魅,好比說被鬼魅所魅,就是睜開眼也活動不了,喊也喊不出來,這個時間要是有人能用攝的方便就能使人活動開了,就被魅住了,象這就被苦業魅住了。我們平時就會被我們的感知,就是見聞覺知所魅住、被自己的妄想所魅住、被自己的自我知見所魅住,不能念佛了。

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

《觀經》是南無無量壽佛嗎?應該是南無阿彌陀佛。因為過去這些善知識可能是在講法時就比較隨意吧,來提示這個法則。因為看善導大師過去這些善知識,很多的引用經文也都是隨口就說,我以前養成這樣的壞毛病,這樣在文字的傳播中就會造成誤解。

他這個寫的有的。為稱說阿彌陀佛,下品下生,汝若不能念佛,應稱無量壽佛。

(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念南無阿彌陀佛)

那麼他這個南無無量壽佛,是跟經典不相符的,那麼這個是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名故。具足十念稱南無無量壽佛,稱佛名故。版本不一樣嗎?(不一樣。)那麼這個版本不是,這個版本是“南無無量壽佛”,它這個版本不一樣,不知道它那個版本印刷的依止的是什麼,這個版本也沒有寫來源,應該是近代人擇取印的,這個地方稱無量壽佛。因為《觀無量壽經》稱的是阿彌陀佛,肯定是有人把它調整了。

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於蓮華中,滿十二大劫,蓮華方開(當以此消五逆罪也)。

這有個問題,過去稱為十念往生,這個爭論在淨土法門中是一個特別大的一個爭論,這個爭論不見得是一個壞事情,可能令我們對法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或者說是實踐,象這個地方分明寫是臨命終時,就是惡緣成熟之時。

我們到印度的時間,我這個不是地獄火,但是地獄火現前了,就是自己的惡業現前了。特別苦,痛苦,頭炸了,身體難受,就念佛。那時候念佛就感覺是唯一的辦法,太痛苦了,那時候所謂的太痛苦就是身心無所依止,就必須用念佛。要不念佛就感覺自己真從車上跳下去了,很痛苦很痛苦的。那時間我就想到這個事情了,我說根本到時間想不起來不念佛了,因為不念佛下邊的痛苦是不能忍受的。

因為好比說我們修證過念佛,在這地方放下身心,放下痛苦的一個依止,你放下過,就是你在這個地方能得到安慰休息,你就不會畏懼。所以特別痛苦的時候就會念,根本沒有時間不念佛,因為太痛苦了。不念那個痛苦馬上就表現出來,就是那個痛苦就會成為你感受的主體,就很痛苦,一念佛就過去了。他這個至心令聲不絕的,因為是苦逼,你一勸他,他這樣念,他不會間斷的,他不會不自稱的。但我們平時念佛是沒有這種業報成熟的苦逼,你想真誠念佛的機會很少。

人行般舟會真誠點,因為太苦了,腳也疼,腿也疼,胯也疼,頭也疼,眼睛也睜不開啊。這時候他要是不念佛,他就沒有所依從,這時候也不想著見佛不見佛了,也不想著證三昧不證三昧了,就是要念佛。干什麼呢?不受這個罪了,不受這個苦了,實際這個跟臨命終時相比,沒有太大的差別。我以前就是這種行法,這種感觸還是有的,你全做臨命終時了,因為那苦是太苦了。很多年青健康或者說自己善根比較深厚的人,少受苦痛的人,他這個地方體驗不到的。

所以古來善知識講病、病苦是良師益導,是我們助道勝緣,就是有點苦有時候不見得是壞事。所以有時候行法之苦,是成就道業之助緣,是良師益導。要不然我們荒廢在那個相似的——還輕松還安樂之中,但是沒有真正地根本上解決我們的苦、輪回、輪回的業,所以還貪圖三界之安逸。那許多有情在這個三界的安逸中,哪怕他有一刻安逸他就安逸這一刻,果報成熟他也不管它的,成熟了再說。那我們要是真正的平時就把這個所謂苦、苦的歸依、苦的消融、苦的透視認識到,那你對苦也就沒有什麼畏懼了。那麼你平時也就真心念佛,就是厭患三界,真誠念佛,就未證三昧,畢竟見佛。何以故?你不捨諸佛故,你知道萬法唯心故,你知道三界虛偽故,你自然會捨離這種三界的貪戀與糾纏。

在我們學習淨土這個法門中,厭患三界是十分重要的一個教育,那你再回頭看一看,貪染這個世界,眷戀這個世界,培養自己在這個世界的機制的這個學佛者偏多。所以說沒有厭離心,沒有出離心,菩提心就不要談了。所以舉心動念情緒之中,舉心動念貪嗔癡慢疑之中,舉心動念未離對這個世界的這種眷愛之中,沒有出離這個。

這個地方舉這個例子我感覺諸位菩薩可以實踐實踐。說這個臨命終時這個十念,這個臨命終時到底怎麼來評判它?怎麼來實踐它,希望各位善知識有一個透視與實踐。

分明講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因為你至誠故,因為苦逼故,因為有善緣引導故,他能這樣地稱念南無無量壽佛名。那麼這個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迅速得見阿彌陀佛清淨光明照耀之極樂,見得金蓮,能得到化火焰為青蓮。那我們平時有沒有這樣中肯與至誠的心呢?

所以《觀經》講若人發三種心即得往生住不退轉,深心、回向心、至誠發願心——三種心即得往生住不退轉。那發心即得住不退轉,這是誠實言。

那我們念佛是用的什麼心呢?所以這個寫的臨命終時,見金蓮花猶如日輪,住於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他不管是什麼樣一個下品下生,他畢竟出離輪回,但這出離輪回有一個大的量,十二大劫蓮花方開。這真是我們在這個娑婆世界要是修下品下生也真的時間太長久了,極樂世界一日是我們娑婆世界一劫,極樂世界這十二大劫要多少個日子?太漫長了。這時候才能見觀音勢至予說法則,發菩提心,說實相法。那我們正好現在來發菩提心,來觀察實相,來念佛。

所以歷代善知識就勸我們發無上菩提心,專念無量壽佛名,修諸功德,隨順佛願,或者修諸功德以期上品上生,那生即見,就花開見佛。

這個是從修為法中,這下品下生實在是……,雖是乘佛願力、乘名號功德力、乘善知識勸化力,但那十二大劫實在久遠。這個是設置了一個久遠的緣,太久遠了,十二大劫蓮花方開。我們都知道邪慢國是五百歲不見佛,不供養三寶以為苦,這是十二大劫啊,下品下生。所以我經常遇到一些菩薩們,就是說阿彌陀佛救度我們了,我可以隨便做惡做什麼了,什麼都做,什麼事都干,然後以期往生極樂世界,認為反正要能往生就行了,這個十二大劫套你腦門上也不好受啊!

我真是激勵這一類有情在此娑婆世界,勤行道業,速成善根,遠離這種惡性放逸。惡性實在是無自性,實在是虛偽業,正因為是虛偽業,正因為無自性,你造作這個才是妄受其苦,妄受其難,正因為這個才是白白受苦的,沒有實際的……不應該受這些苦。這麼多年在這個社會上,這是個很大的誤區,就是惡性得度的一個誤區,很大的一個誤區。那麼跳到這個誤區中,此世受種種苦難逼迫。就是說臨終能念佛,十二大劫這也是太遙遠太遙遠了。這個設置十二大劫才能聞實相法,因為此類人不了解實相,若了解實相何去制造這虛假之業呢?業習呢?業緣呢?現世受這不如實之苦呢?還有十二大劫的遮蔽,妄受這樣的時間的熬煎干什麼呢?

所以我感覺這個地方也是對我們……,尊重我們現世,在這娑婆世界——惡業熾盛、善法稀少的一個世間,多行念佛之善法,廣泛回施有情,同生安樂國土,發起廣大利益的。這樣還是鼓勵我們這種正法機制,或者說從明入明,從樂入樂,迅速成就善根的這樣的正面的機制,還是有意義的。像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經》舉這三輩,下輩往生者,不能做諸善根,不能做諸善法,但發無上菩提心,信順大乘教言,憶念彼佛,臨命終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起碼來說,他這個地方不做惡業,這個下品下生者是惡業熾盛啊。

我以前遇到一個出家師父說,佛就救度我這惡人的,所以我以惡業故,而迅速得度脫。就是在社會上什麼都干,後來我勸他,我說到時怕這苦你受不了,我說不信我們做個日記。我給這個出家師父說,我們做個日記,我們各人說各人的因緣,我說你這樣做,就怕你苦你受不了。當時他就說有阿彌陀佛怎麼樣來救度,我是全交給阿彌陀佛了。我說你全交給阿彌陀佛你就不做這些惡業了,你無有故意做惡業的機了,你說對嗎?這個就是說把阿彌陀佛的慈悲當作自己縱容罪業的一個緣起了。這菩薩給我講個例子,當時我想到我們今天學戒提的問題了,他給我舉個例子說像我們就是惡人,佛才偏救我們,因為啥?佛在經上講,猶如父母有多子,健者父母不顧,病者父母多有照顧,我就做個壞孩子,佛就多照顧我。我說你這實在是縱容自己的一個借口,非是真知父母之恩典,非是真正感恩隨順父母之攝化,這種你非是正常心理。

現在我們學法、學教、學戒亦是為了端正自心,自他二利,一定不要把戒教當作去給別人說,縱容自己業習的一種什麼東西了,那可就真是與法背道而馳了。這我是很有感觸的一個事情,當然我提示提示也可能是大家福德因緣所見不一,眾生隨類而見的種種社會景象。可能我看到的都是不好的東西,宿世的善根薄少,此生遇善法修持的不足,所以多見惡緣。我還是提示提示希望大家能多觀察。何去何從,何以擇法呢,我們自己要善於擇取。

觀世音、大勢至,以大悲音聲,為其廣說諸法實相。

我們現在所談諸法無有自性。這裡談諸法實相。

除滅罪法。

所謂一切果報畢竟不實,一切法畢竟無我、無常。那麼這個就是所謂的滅罪之法。

聞已歡喜

那麼就制約在這種過去的惡業五逆之中。往往我們學佛、不學佛之人,做了惡業以後,你這阿賴耶識不會原諒你,就是因果報應不原諒你。你只要不忏悔,不改觀,天下人都原諒你,唯有因果、阿賴耶識那個記錄它不原諒你。很多人不知道這個因緣,就把這個因果推到別人身上,你看要不是某某某,要不是怎麼樣怎麼樣,我就不會怎麼樣怎麼樣,豈不知都是自己造,自己作,自己受。所以利衰之相全在於自心、自業的這種延續,其它人不能去左右你,要能左右你,阿彌陀佛早就把我們左右完了。我們只能隨順佛的願力,佛的國土的給予,我們才能解脫生死,成就菩提。在此處你不隨順,亦是黑匣子效應。所以大光早已普照,你尚在黑暗之中。

不相信哪一天我們再做個行為藝術,搞個黑匣子,多包幾層布,太陽底下一片光明了,它裡面還是黑乎乎的,晚上還是黑乎乎的,一天到晚都黑乎乎的。因為啥呢?自己用自己的強制知見、虛妄果報蒙蔽了自己的心智光明,沉淪在這裡面,不能被星星照耀著。所以現在藏傳佛教這個黑匣子修法,被社會上的人運用很多,我看他們很多這個訓練、那個訓練中都用這個黑匣子效果,這黑匣子就是讓你摸索,讓你知道你陷在這個中間就這個狀態,你走出去就結束了,實在是無可得處。但是你具這個緣,你在此緣中,你就被此緣所蒙蔽。所以他們就修這個心性光明,那麼心性光明一旦照耀出來,這黑匣子就亮了,真正地從自性中從走出來。

那我們作為一個凡夫若不緣佛,若緣自己的業力,那就是黑匣子效應。

應時即發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

十二大劫以後,聞實相法,聞忏悔除罪法,發菩提心。你現下能來了解實相法,能來忏滅諸罪,發菩提心,多好啊!十分有意義。我們這是一種對比鼓勵。

以此經證,明知下品凡夫,但令不誹謗正法,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這是“唯除五逆、誹謗正法”這兩句話的提示,這兩句話的提示是千差萬別的說法。迄今為止,我感覺我接觸到的最完善、最清晰、抉擇最徹底的教言莫過於善導大師對“唯除五逆、誹謗正法”的解釋,就是遮攝二說。因為啥?跟佛說教是相應的,就是遮攝二種方便——遮者,未犯者,為令其不五逆不謗法,這樣的令其以善緣而得出離生死苦海;已五逆謗法者,佛以大慈悲無畏力故、無礙力故、圓滿力故,令其、攝其,還令彼往生。那麼這個是一遮一攝,不相矛盾,是對兩類的機類有情,一類是善機類有情,就是能遮護之有情;對惡機類有情,已犯種種過失,無力自拔之有情,予大無畏究竟善巧,令其得以出離生死苦海。

按昙鸾法師的這個說有他的依止說。古來已久這一段文字的爭論也是很大的,因為在淨土法門中諸多的爭論象別時義的爭論,十念往生是臨終還是現下?象很多地方的爭議恰恰正是讓我們深入實踐淨土法門的一個動力,令你欲解決這樣的問題,欲清晰這樣的問題,了解這個法則,那麼能成就這個實踐佛法的動力。

但令不謗正法,信佛因緣,即得往生,這實在是講得很清晰。要假如以我們自己的因緣,謗佛、誹謗正法啊,那你這個往生分怎麼談呢?

問二

問曰:《無量壽經》言:

這是拿兩個經典對比。

願往生者,皆得往生,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觀無量壽經》言:作五逆十惡,具諸不善,亦得往生。

實際這兩個話可能是設問的。我感覺到印光法師對《無量壽經》的評判,是十分有意義的,引用點現代人的話吧。近代印光法師對淨土三經、五經作了一個提示,他對《無量壽經》作了這樣一個提示。依止《無量壽經》,佛在摩揭陀國靈鹫山說阿彌陀佛最初因緣,棄國出家,發四十八願,又復久經長劫,依願修行,一直福德圓滿,得成佛道,所感之世界莊嚴,妙莫能名,十方諸佛鹹贊歎,十方菩薩,欲回小向大之二乘,具足惑業之凡夫……。這一段文字特別重要的,他是對《無量壽經》作了一個總結。十方諸佛鹹贊歎什麼呢?十方菩薩欲回小向大之二乘,那有菩薩,有回小向大之二乘,具足惑業之凡夫,那麼這有凡有聖,鹹得往生,等蒙攝受,是為《無量壽經》。

這個地方他不管你是五逆不五逆,具足惑業之凡夫,那麼就一切惡劣有情、善惡有情,那講回小向大的是二乘,前面那些菩薩,就是凡聖同修,鹹得往生。這個是為《無量壽經》的綱宗。這是印光大德——我們所尊崇的淨土法門的第十三位祖師,一代一代傳淨土心印、教言心印,他判的這個《無量壽經》。那這跟昙鸾法師設的這個五逆謗法的機制就有差異了,那麼依著這個說就是凡聖同修,等蒙攝受,鹹得往生。

等蒙攝受,鹹得往生,是《無量壽經》所宣化的綱宗。那麼要這個地方依《無量壽經》這樣評判,願往生者皆得往生,那麼這是相應的。唯除五逆、誹謗正法,人就會產生疑慮的,那還是前面說的願往生鹹能往生,那五逆謗法的人願意往生能不能往生呢?那麼會產生疑慮與對待。所以這是一個設置的問題了。

要依印光法師的這個言說就不能這樣設立了,一這樣設立就會造成疑惑,實際一切佛法的教言莫不令眾生生起無上信心,生起無上信心也就純熟無量的善根。信心就是除疑惑、斷煩惱、除生死。所以這個地方昙鸾法師設立這個很強制的,這一強制他就用《觀無量壽經》來作解了。《觀無量壽經》言:作五逆十惡,具諸不善,亦得往生。那麼這兩個經典怎麼來會解呢?雲何會通?

此二經雲何會?

答曰:一經以具二種重罪:一者五逆,二者誹謗正法。以此二種罪故,所以不得往生。

實際印光法師在這個地方就不是這樣的來談《無量壽經》的。那你說一直在談昙鸾法師是把淨土法門的教義一代一代的傳下來的,那為什麼在這個經典上會有這樣的一個依止說法呢?所以就是對教言機制某一句話的一個解釋、一個印證的問題了。有時候一句話會堵塞人,有時候一句話會令人心開意解,所以這是當與不當、得機不得機、得當不得當的一個問題了。那麼在這個地方作一個這樣的評判,那麼說一切眾生願往生鹹得往生,就形成一個阻礙,就是五逆謗法,不能往生,這樣一個阻礙了。

所以善導大師在這個地方講得就十分的透達,此非阻礙處,是遮護與攝化故,是遮攝二種方便所建立的。他這個地方半遮半攝的,就容易令人生疑惑。我們看他下面的文字:

一經但言作十惡五逆等罪,不言誹謗正法。以不謗正法故,是故得生。

問三

問曰:假使一人具五逆罪,而不誹謗正法,經許得生。復有一人但誹謗正法,而無五逆諸罪,願往生者,得生與否?
  答曰:但令誹謗正法,雖更無余罪,必不得生。

那個這個地方就遮了,就是遮。這個遮無有實法可得;不遮,攝也無實法可得。那你運用他這個遮了,他就遮此類的人不要謗法。遮是護的意思,就是保護此類有情,莫謗正法,求願往生。這個我們要善觀這些善知識們的慈悲與善巧,但要善知我們容易造成誤解的障礙,我們不要誤解這些法的設置。這個是遮護義,遮就是保護的意思。

“必不得生”。是令其勿謗正法的一個遮護,而非是實有這樣的法,實有這樣的因緣。要實有這樣的因緣,那佛法也會有許多的實說、虛說了,那麼這個是法無自性的一個表露,在此處是決定的。

何以言之?經言:五逆罪人,墮阿鼻大地獄中,具受一劫重罪。

這是他引用的經典來證實誹謗正法的這種重大過患與果報的延續相。那麼五逆受一劫的重罪。

誹謗正法人墮阿鼻大地獄中

那同樣是墮阿鼻地獄,阿鼻地獄,我們知道這個阿鼻大地獄中“阿鼻”是什麼意思?周遍義,就是這個地獄大者不可言說,人的身體也大不可言說,這個受果報的人。有無量人墮到阿鼻地獄,一億人皆是身大無量,受無量之苦,就是無量無邊的苦一直在身上表現出來,那麼這個阿鼻地獄就是這種大惡之人、極愚之人所受極苦之果報,因果果報。所以地獄也沒有門,天堂也沒有門,極苦之報,此類人所受,那麼這個阿鼻地獄中。

此劫若盡,轉復至他方阿鼻大地獄中

因為這個劫一壞了,成住壞空,在這個壞劫中,被大水大火大風,被四大所毀壞,這個世界,那麼地獄也就不存在了,這個阿鼻地獄有情就遷移到其它世界去受苦。這是佛在經典上舉的這樣的因果的觀察,此世界苦盡了,世界都壞了,他的罪報還沒受完,到其它世界去受,阿鼻地獄去受苦去。

如是展轉經百千阿鼻大地獄,

所以說謗法之罪甚重,甚不可思議。現在在我們這個時代誹謗佛法的人多啊,隨順佛法者稀少。像我對淨土法門的疑慮,大概有很長時間,疑慮很多很多。疑慮,說謗正法自己不敢邁這一步,但疑慮很重。查了很多經典,找了很多善知識問,運用了很多方法去審視,一回到自己的業習中就疑慮,當然隨順時就歡喜,到自己的業習中就疑慮,就倒見。

佛不記得出時節。

就是佛不給這樣的人說多少大劫多少大劫受果報盡了,像佛在這一類經典中,好比說有人毀盜常住之物,受多少億多少億恆河沙劫什麼阿鼻獄苦,我讀到那時候毛骨悚然,骨頭縫都冒寒氣。但你看到社會上、看到寺院裡、看到有些有情對三寶、對教言、對僧法不愛護,對別人的法則不愛護,還是那樣做,就是不怕因果,不怕果報,不怕,他不是說不怕,他是不知道,他要知道了,他沒有不怕的,不知道,僥幸。那要是受苦,你到阿鼻地獄中從此世界到彼世界阿鼻地獄中,誰也沒有替代者啊,無能替代,菩薩!這是最麻煩的事情。所以所有的悲心的交流,苦心誨喻,唯有一個目的,沒人能替代你。很多人說我受苦受報跟你有什麼關系呢?你真不知道,知道的時候你自己都會呼喚著蹦出來了,你不會受那個罪,你不會做那個惡了。

所以阿羅漢以通力觀察世間有情之惡果報應,毛孔都會出血的,看到我們受這極罪惡虛假之苦,會毛孔出血,眾生不知啊。你不相信你回頭看一看,佛說的很多話,你要真正地靜下來,你看你有幾個相信佛說的話的?就是佛所講的這世間因果、出世間之善巧,有幾句能真正地相信?真正地依從呢?我們像一個無知幼兒一樣,無知無畏,果報誰來酬勞?此世界盡,他世界顯,唯有自作自受。這的確是冤枉之冤枉。因為此罪完全可以不去受它,因為它是虛假不實的,是唯心所現的,唯因果所相續的。所以在這個地方每一次提示還是感覺很痛苦的,說句實話是很痛苦很痛苦的。

有一次我跟一個有一點禅定功夫的出家師父在一起坐,他說他要用最早的方法、最快的方法來捨報了。我說是不是有什麼感知了呢?他說這世界看不得、聞不得。我們要是還不知道因果報應,還不知道自己的因果報應的時間,或者說還不在乎因果,也看得了,也聞得了,甚至還感覺到,你現在看到很多人他縱容自己的這個東西的,還會私下去造更極之苦。這個地方鼓勵大家反思自己。所以這個地方“佛不記得出時節”。

以誹謗正法罪極重故。又正法者,即是佛法。

我們這個說了義不了義中,所謂的以了義教中但得隨順觀察,莫以輕謗。但誹謗了義教的人是最容易的,因為凡夫情計所不許,他不許了義教,一說了義教他不許,所以多生疑謗。疑者就疑之了,謗者自受害。就像我們拿個拳頭去砸一個強硬的東西會傷害自己,拿一個雞蛋去撞一個大石頭一樣,象一個螳螂去擋一個火車一樣,你受不了那個果報的,受不了。為什麼這樣提示這個事情呢?我還是感覺大家需要從逾越中走出來,隨順佛教,隨順佛願,念佛也好,憶佛也好,忏悔過失也好,不要制造新的禍殃了,其殃其禍為自受故。

此世間有情逆反心重,有的人不惜自已受重大苦報,去逆反別人的,也可能是善良的一面,也可能是不善良的一面,實際苦報是由你自己受啊!所以不如如法行持,如法忏悔,如法去深入這一個法則,離苦得樂啊,甚為重要。

因為有些事情不得不反復的提示,看似無意,這話很普通很普通,實在是需要我們大家不斷地去思維觀察出世入世二種法則。

“又正法者,即是佛法。”這個佛就是佛說一乘教,不說三乘、五乘。何以故?佛出世唯以一大事因緣故,欲令眾生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成就清淨道業,非是他緣。

那麼世間有情擇取之時,有人天福報之求者,有聲聞緣覺之求者,有諸菩薩之類願望善根成熟者,當然求於無上菩提是諸佛神力加持。若不如是,眾生善根不能進趣,這個實在是不可思議的。

我們處處讀經典都會看到這樣的文字,佛在經典上經常會有這樣的話: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乘佛威神,從座而起,頂禮佛足,問佛言,某某問題……爾時某某某某法王子以佛威神加持故,頂禮佛足,動於本座。為什麼這些大菩薩啟問者,莫不是以佛威神加持,不管觀音大勢至,如是種種早已成佛之大菩薩,佐其他佛行施教化之時,都要受佛威神加持,來啟教於佛?這是我們很容易忽略的問題。就是令我們不要以自己虛妄思維以為佛法,這走出虛妄思維,隨順佛教思維佛法,有善巧因緣,所以說依教奉行,如法思維。但是凡夫有情他不是這樣子,他不是神力加被,從座而起,而是妄想驅使,從座而起,設立虛妄之知見、虛妄之問題,不能如實了解心智,不能隨順佛陀的教言。

我們讀每個經典,“如是我聞,依教奉行”。那麼這個如是我聞,依教奉行,頂戴受持,歡喜而去。

現在的有情是,我不聞如是,我理解如是,下面就不是依教奉行,是依教作解,滿臉愁容,根本歡喜不了。現在你要是真正遇到所有學法的人,學了一大堆知識之後,徒增所知障,徒生驕慢,不以為佛法得以消除煩惱,心智調柔,不得智悲方便,反而增加邪見。在原有的煩惱障中,妄生所知障緣,增加一個所知障。你說一他會答十,但他永遠用不上,自己的煩惱業習解決不了。你說一他答十了。因為啥?不相應了,他不為要除自己的執著之病、妄想之病、冥魇之病。

所以在如來隨順覺性中,觀察此類有情、此類菩薩、此類入地菩薩,皆以有觀有照為礙,法如筏喻之礙,畢竟不是圓滿之覺。所以登地菩薩尚有礙處,未登地菩薩亦有礙處,得法眼淨之眾生,雖然得以隨順,亦是為礙緣。那麼就是諸佛如來正法眼藏,清淨透視,如實了知。那我們要是以種種菩薩行、種種聲聞緣覺行、種種眾生善惡行、種種愚癡迷倒行,來評判佛法,那是不是謗法呢?我不知道,但是實在有謗法之疑。這樣的機制會減損佛法的。

正法者,即是佛法。此愚癡人既生誹謗,安有願生佛土之理?

這個是一種評判,這肯定不是佛願,這是昙鸾法師對此類有情的遮護之語,是很中肯的。就像我們很多人不在乎因果,你說因果他心裡難受。不相信因果的時候,你說因果報應、因果報應,講什麼因果?有一次有個菩薩給我發來個信說:你這個法師講因果因果,順緣中有情都講因果,逆緣中誰來講因果啊?逆緣中恰恰看因果啊!他認為說因果是順緣的一種自慢心,這不是。順緣逆緣都在因果之中,各個攝取的,跟其他人不相干,真不相干。所以尤其是違緣有情,你越講因果,他起嗔心。那咋辦呢?這個地方。說這個謗法啊,謗法之機,實際是輕謗自心,不了究竟,多於壅塞,壅塞在某個法則上去了。

假使但貪彼土安樂而願生者,亦如求非水之冰

他舉這個例子,說你要是貪求彼世界安樂,你想要求生彼國,那麼你求的這個冰不要是水,不要是水因凍而結。那麼這個說法就制止一個因緣了。

無煙之火,豈有得理?

那麼個你怎麼能往生呢?昙鸾法師在這個地方遮護偏多。遮護,是有他前面的機制,因為啥?他鼓勵大家都能往生的機制在前,後面的遮護在後。因為遮護在前,大家若不勤奮依法修持,墮於無因果見,墮於這種驕慢見,毀滅世間因果,不能安於本分。那為了遮護這一類的機制,所以多說因果之教,遮護此類不了解實相法則的有情,就是縱容業習之有情,來給大家一個遮護、一個鼓勵,遮護他們,這實在是個遮護。

問四

問曰:何等相是誹謗正法?

一步一步地來讓我們審視這個事情。

答曰:若言:無佛、無佛法,無菩薩、無菩薩法。如是等見,若心自解,若從他受,其心決定,皆名誹謗正法。

“決定”二字,一定要小心,“決定”。邪見人是最難度的,過去人說寧願破戒不可破見,這個破見人無力度拔。因為人命易毀,其見難傷啊!他這個是抱得緊緊的。我們讀過去的烈士的話,“殺了我一個,還有後來人。”這就是知見的執著,就是知見的執著,你殺我人行,我知見是不會動搖的,這就是決定知見。象這樣的決定知見呢,現在在學佛的人中,斷滅見、泛空見、不信因果見、昧於因果見,處處皆是。無主見、自性見、乃至說本機見,處處得見,說見無見見、無自性之見守護者越來越稀少。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東西呢?只是快意,以達自己的業習。縱容自己的業習是末世之……就是社會化就化在這個地方了,快意自心,無有信仰。就是怎樣做痛快怎麼舒服就怎麼做、怎麼想,他才不管你這個什麼法不法的。這個“決定”二字十分的,所以要是真正學佛的,身心調柔,不為自知見所蒙蔽,不為邪正知見所蒙蔽,不會有固定見的,就是你不會有這種不健康的固定見,那你可以以法意來指導自己的知見、正思維來指導自己的知見、佛陀的教言來指導自己的知見,身心調柔,遠離固執。他沒有這個決定,他不會有謗法的決定。

在藏傳佛教,這個謗法、诋毀善知識、诋毀僧團,那果報講得是重到極處,實際也就是果報的真實說;我們漢地往往委屈說、泛空說,不講因果說,是特別普遍的。所以漢地人許多人都不怕因果。還是不要說這個話了,我還真不太講這個話了,人家說僧人這個話說的什麼什麼……。我怕出家人,我感覺不好聽,不說這個話了。那我們現在很多人因為泛空邪見,墮入泛空邪見,不安本分,果報慘重得很。因為這是相似的斷滅見,它還不是實際谛理見,實際谛理寂滅守護,倒還可以證果的,就是寂滅為樂,雖是小乘,亦不傷他人。雖有聲聞乘,就是排斥大眾,但他也躲在寂靜處,自己守護寂靜之法,亦得安樂。

但令那斷滅惡見,相似斷滅惡見,就是不怕因果之類的人,在我們漢地猶為自在,這到處都是,這是很麻煩的一個事情。那我們現前的大眾菩薩們,一定在這個地方,不要有這種決定,有了的話一定要迅速忏悔,改變這樣的虛假果報、冤枉的果報。“皆名誹謗正法”。

問五
 問曰:如是等計,但是己事。於眾生有何苦惱

就是他生這個見,這個謗法的見,也是自己的事情,與其他人有什麼說法呢?

逾於五逆重罪耶?

好比他這個謗法他自己受果報,它怎麼比五逆——五逆有弑父弑母弑聖賢這樣的過失,它怎麼比它還重呢?

答曰:若無諸佛菩薩說世間、出世間善道,教化眾生者,豈知有仁、義、禮、智、信耶?

所以釋迦牟尼佛在《楞伽經》中講:佛告大慧,若諸佛如來不說種種法教,若出世入世,那麼此教言,世間一切善緣、善法亦不得住世,眾生不聞故。他鼓勵大慧菩薩說法於世間,示佛法於世間。所以我們在這個世間,相互要傳達佛法的教言,以正知見、以三法印,以實相印、以四依法相互傳達、愛護,這是十分重要的。

這個謗法、壞法、滅法之罪,過失太大了,這是遮護我們因果的。因為這所有的遮,都是在因果上評判,如是這樣的教言、這樣的機制。

豈知有仁、義、禮、智、信耶?

如是世間一切善法皆斷,

善法皆斷,出世間法怎麼辦呢?

出世間一切賢聖皆滅。

要是沒有法住世,我們經常看到很多地方,正法住世,鼓勵正法住世。我到終南山看他們掛塊牌子,以法護法。你要不令正法住世,我們這個生在佛前佛後的八難之有情,那真是太痛苦了,沒有佛法怎麼活下去呢?怎麼生存呢?生存在無邊的輪回苦海中,我們沒有機會啊,沒有出離的機會啊。

汝但知五逆罪為重,而不知五逆罪從無正法生。

就找到根源了,要是人人知正法,何以造五逆之罪呢?我遇到過這樣的出家人,無所遮難,就是在家殺自己的親人了,殺父母了,出家了,到出家人中,因為沒有人遮難,就受比丘戒了,傷害很大。周邊人說這個人咋這個樣子呢?怎麼天天這個樣子呢?我說遮難肯定是有遮難的,一定是因為有遮難不得戒而產生的這種違緣。像有些人有遮難,強制出家,後面就多生煩惱與苦逼。

世尊設置這些遮難,好比說菩薩戒中的遮難,其遮不得戒。好比說沙門法中的這些遮難,一強制就會比較苦自心、苦自業、苦周邊,就是說非此具,用此具,非此緣,用此緣了,那這樣就會苦,不相應故。這個地方亦復如是,他追到根源上了,說你不知五逆罪從無正法生。所以我們學佛一定要在本分機制中,找到生命相應的法則,勤苦行持,離苦得樂,不再沉淪了。

是故謗正法人,其罪最重。

問六

問曰:《業道經》言:業道如稱。

秤——我們到印度看這個秤,印度到處還都是天平,再大的東西也是拿個大砝碼,都是天平,可能他們直感意識比較強,很少秤,走一圈都是大砝碼。你感到很可笑啊。好比說稱五十斤東西得拿五十斤砝碼上去,一百斤得拿一百斤砝碼,我們一看了感到可笑,它到處掛的是那個東西,就是天平,很大很大的。你感覺很奇特,實際我們中國肯定淘汰了,用電子磅,不用那個的,他們還用那個的,很可愛,看著很直接。

他這個稱可能是這個吧。業道如稱,就是天平,西方那個天平就比較直感。我們這個秤,有砝碼的改變,還有秤錘,你感覺到不平衡的東西,就是以小制大的東西,它可以均衡起來。中國人技巧是有技巧,但天平就感覺到比較公平了,看得到,誰都看到了。

重者先牽,如《觀無量壽經》言:有人造五逆十惡,具諸不善,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無量苦。臨命終時,遇善知識,教稱南無阿彌陀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便得往生安樂淨土。即入大乘正定之聚,畢竟不退。

這文一讀,這是不是無因果了呢?這搞不好就出事,很多人就鑽這個空子了。以前有個比丘給我這樣說的:“哎呀,倒霉啊真倒霉。”我說怎麼了?“我要八十來歲再遇到淨土多好啊,現在遇到淨土了,你看。”我說這人真是太愚癡了,我說你要八十歲再遇到淨土了,說“沒事干了”。我說“你要真沒事了,你太了不起了,你看你滿腦子的事,沒事干了。”真要是佛法中有個閒人,太了不起了。對不對?找不到,還忙忙道道的。

那麼這段文字說:一生造惡五逆十惡,具諸不善,應墮惡道,經歷多劫,這樣的人遇到善知識了。所以說有人就假設了,我現在做惡,臨命終時遇到善知識,你小心了。你現在都不遇善知識,你排斥善知識了,你臨命終時多遇惡知識,因為啥?你對惡緣期盼故,一定要小心。

很多人不知道心作心是,業緣相續相不知道,就會出現惡性因緣。那有人說是這樣子的,我遇到一個他們認為弘法的這樣的一個人,我是這樣看的,我就造惡,但我念念不離阿彌陀佛,我造惡也不離阿彌陀佛,造善也不離阿彌陀佛。我說你苦不堪言,他說苦我也能往生,我說你往生不往生我不管,但是虛受這樣的苦報,劃不來。後來可能是我的果報蒙蔽,我看到這樣的人的確是做惡受苦,相續受苦,還是苦,一直甚至有的人真的就對三寶就不信了,淨土肯定是摒棄了。就是半路改道了,改到哪一道了?開始給你講淨土,講的就是天也高,海也闊,最後自己都不信了。為什麼呢?於他無利,於果報中於事無補,多受苦報故,他厭倦這個苦了,然後就疑惑,摒棄了。

這麼多年見這個我感覺就是大家不明白自己的承受力、耐力,所以在因果中逼迫了自己,又不能隨順法性,在唯心造處安守,守護自心。能隨順佛的願力,此處頓出生死苦海,於善惡無記業中無染無著,這樣是一個出離的業了。平時的薰習,還是很重要的,平時的薰習是相續相,你一定要看到這一面。所以你平時都排斥這個。

我遇到一個老居士給我震撼是很大很大的。這個老居士八年前給我講,八年前見到我,他給我講,他說:“我不能往生,我怎麼能往生呢?我功夫又不成片?我念不起來佛咋辦呢?你看我一天只能念二十個小時的佛,十八個小時的佛,某某善知識說了,你二十個小時不念佛你怎麼能往生呢?”他就跟我說。我怎麼講,他兜一圈,就是下山走一圈回來還是說:我不能往生。一直到死,死之前,我說:“你看你這個知見折磨你一輩子啊”。現在這個樣子了還不相信,還是跟著這個路走,因為啥?相續性,這個知見還在支撐著,他最後走的時候還是支撐著,最後還是反正你丟我一句話吧,就推一把,還不相信。那麼這個很震撼人的,他這個知見相續太厲害了。

當然我們平時就把知見校正清晰,了解明了,那你到關鍵問題上它自然清晰明了。現在就不清晰,你渴望以後清晰,你是自欺啊!諸位善知識,這個地方不能模糊的。那麼這個具足十念,前面造這麼多惡業,這十念就完了?很多人就不服這個的,說這個不服氣,受不了這個,說這樣的惡人能往生嗎?

我到天津有個居士這麼跟我說的,他說:“法師,殺豬宰羊的人都能往生,我不往生了。”我說“你算了,你不往生就不往生,你不往生,你自己輪回。”他說:“他這樣的惡人能往生,我就不往生了。”我說:“你不往生,他們成佛,你輪回去吧,有啥了不起,認為人家殺豬宰羊就不如你啊,往生就比你強,現在比你弱。因為啥?他殺豬宰羊了。”人就是這種不平等的心,太厲害了。那麼這個地方我們不要產生錯覺,不要惡相續,它因為啥?這不是惡相續,它徹底轉換惡緣了。

舉一個例子吧,就象我們到一個河邊了,有的人會游泳“啪啪啪”就游過去了;有的人是個病人,已經不行了,要到對岸,有個船給他抬上船上了,也一樣可以渡到對岸。因為啥?他不會游泳啊,他有重病啊,但他一樣可以到對岸,為什麼?有載負者。他所緣改變了,他要是依他個人的業力,你扔到水就把他淹死了,對不對?那這個地方不能混淆法則,不能混淆方便,不能混淆現緣。混淆了,我們就會誤解——那個人游過去了,那個人游過去了,能游泳的才能過去,他下定義了。那這樣的人,有船的人也不能過去嗎?有橋梁的人也不能過去了嗎?你能走過去,人家抬擔架就不能抬過去了嗎?對不對啊?這不相應。所以法有種種法則,種種因緣,我們不能以一法定一切法,要不然你學佛就不得方便。

那麼這個地方是什麼呢?他造五逆十惡種種惡緣,他應該墮地獄,但因為他稱大雄大力無畏載負者阿彌陀佛,就把他這個重病人載到彼岸了,來到彼岸治療。怎麼治療呢?慢慢到佛國忏悔吧,十二大劫慢慢來吧,發菩提心吧。你不能不讓人家療養治療對不對?因為已經到安全之地了,到決定可以恢復可以康復的最好的醫院了,你怎麼能不讓人家恢復呢,對不對?你就在那個小衛生站醫療所,這個條件不好,醫療不成,他這樣的人該死,不行,你得到阿彌陀佛無上醫王,有阿伽陀藥能徹治一切病的,常飲甘露,你不能拿這小衛生所的醫療條件去衡量阿彌陀佛大善巧,對不對啊?那這個是有大善巧者,我們一定要這樣觀察的,要不然,這個說造這麼多惡在這就完了?就結束了?

所以以凡夫知見,這樣人肯定墮地獄;以菩薩的知見,他也墮地獄;以聲聞緣覺,他肯定也墮地獄,沒其他的。因為啥?這都是小醫院,這都是自己游泳才能過去的地方,或者說自己走路才能過去的地方,這沒有說我抬都能抬過去,我就治你的病,只要到我這個醫院什麼病都給你治好,人家是權威大夫嘛,對不對?權威條件,極樂世界真是權威的醫院哪!因為它用無量的時間、無量的方法、無量的善巧、無量的甘露來除你無量的疾病,必令你康復的,令人得不退轉的。

所以在這地方我看到許多不平衡的人,哎呀,有時我說實際我也不平衡,不過是我隨順佛,看看就平衡了。我隨我自己就說墮地獄,因為啥?因果說!這樣人這樣只能墮地獄受多生多劫的苦,一生這麼遭罪你還讓他這麼受苦干啥?因果讓他受苦啊。但他遇到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甘露守護者,稱為不死之教王,我們稱為阿彌陀佛是甘露王如來,就是不死的教王,就是他給一切眾生不死之藥,這甘露就是能除一切眾生死亡之難,令眾生不死。他法身慧命都死了,他給你甘露,復蘇你的生命,化腐朽為珍寶,這就是佛的大雄大力大智大悲啊!你用我們的小心量一想,小小的,一想就否定他了,行了,回去吧!實際,擱到你身上怎麼樣了?擱到你自己身上怎麼樣,你怎麼想怎麼觀察,你能這樣說:去,輪回去吧!太不負責任了。那我們回頭一看,緣,心緣徹底改變了。所以他雖然是一生造這麼多惡,他不如阿彌陀佛曠劫、累劫、無量劫以來所有成熟的廣大究竟真實善根的給予,令其腐朽變為珍寶,令其不死啊!令其康復。我這個名字有點巧,阿瑪達,阿彌達,實際就是說不死者,不死的給予者,阿瑪達、阿彌達,梵語阿彌達(編注:南無阿彌達布達耶,南谟阿彌達布達雅,拿摩阿彌達布達呀),他就是不死的給予者,阿彌陀佛就是不死的給予者啊!阿瑪達,阿彌達,阿彌陀佛,他這個意思是一樣的,他是阿瑪達,他這是不死的給予者,就是不死的救度者,是甘露王。就是能除一切眾生頑惡之疾,令眾生康復。我們都得絕症了,阿彌陀佛以甘露讓你康復起來。他兆載永劫的修持就是要找一個方法除一切眾生之頑疾啊!令一切眾生康復,就成佛嘛!那要是你沒有這個力量,你就否定阿彌陀佛,那你不是誹謗正法者嗎?

說這一段文字,我們一個遵循因果,觀察所緣境的改變。我們都知道諸法因緣生。這世間之法、出世間之法,兩種善巧中,以因果法而顯現者,阿彌陀佛——我們緣念阿彌陀佛這個大雄、大力、大慈悲、大善巧、予一切眾生不死善巧者,令一切眾生,此腐朽之人能得以康復,能變成珍寶之物,那他有這樣的力量的。

這個地方還是希望我們從兩個方面來審視,一個安住本位,從善入善,從樂入樂來清淨法則守護,不壞於因果;再一類隨順彌陀的教言,能隨順佛陀的願力,入不死之法則之中。那麼這樣就順暢,就像釋迦佛在《無量壽經》下半卷講,諸有眾生從樂入樂,從明入明,有諸眾生從苦入樂,從冥入明。從冥入明是這一類的有情,苦,冥——冥是黑暗,他一生造惡業就是黑暗業,應墮地獄的,那麼隨順阿彌陀佛無礙光明照耀,一時回入極樂世界,那這是從苦入樂,從冥入明。

那當然有善巧者,好比說那三輩往生者。好比上輩者,棄位出家,行做沙門,做諸功德……如是如是,發無上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名。這樣的人就是從樂入樂,依教奉行,從善入善,這是很了不起啊!現世得諸法之喜、諸法之安樂,捨報任運往生極樂世界,上品上生,生即見佛,具大方便力,那多好啊!這我們說三輩攝了。這個從兩個角度來看,要從我們自身的機制來說,一定不要折磨自己的身心世界,隨順彌陀的願力,能徹底隨順是為大方便者,再來照了覺知一切業習,實無自性;一切業習,實無所得;一切業習,實是無始以來夢幻之糾纏;畢竟出離,一時入大覺位,一時醒除一切夢——善夢、惡夢、苦夢、樂夢、凡聖之夢,一時入大光明藏。

那麼這樣真正作一個南無阿彌陀佛之人,這是很有意義的一種法的實踐。那這一段文字我們還是要細細地去審觀的,細細地思維。於一個法要多觀察、多思維,這樣你會有力。就是有正見之力、正思維之力,那麼正語、正命、正業、正智、正定肯定會在你生活中延續出來。要是我們沒有正思維,遇到事一帶過去了,我知道了,我明白了,我了解了,到事情上你就不明白了,也不了解了,也沒法得力了。所以在這個地方要勤於思維,多於觀察,深入實踐。所以“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便得往生安樂淨土,即入大乘正定之聚,畢竟不退。”

與三途諸苦永隔。

這個是淨土法門的最特定、最不可思議、別於一切教言的最特定教言,一切諸佛莫不贊歎,一切賢聖莫不守護,與一切眾生作廣大究竟周遍利益。

要沒有這個淨土,像這個頑愚有情,臨命終時只能受果報之蕩漾,沒有法選擇了。你平時判定也好,有種種善法因緣也好,種種做不得惡業因緣也好,沒有淨土,你給他說開悟,你給他說圓教,你還說什麼什麼,他能不能相應?沒法用!這時候唯有以佛陀的願力,這樣的清淨教言,喚醒他心智中不壞的菩提種性,一直得歸極樂世界。我們平時一切眾生鹹能往生就是不壞的種性,對一切眾生都要有這樣一個種子,那他臨命終時,他因為一生不能做諸善,不能念於佛,但他知道彼國,知道阿彌陀佛,乃至一念願生彼國,這樣種子種下了,臨命終時,一有人提醒,就必然永訣於生死苦海,永別於三途之難,這實在是大善巧。

淨土一法的特定教言中,就是個救度!這個救度實在是震撼人的,對一生極惡之有情、一生顛倒之有情,亦不失其利益之大。這事太多了,這事發生的很多的。很多的助念團什麼的,前幾天他們東林寺的助念團、護法團給我打電話問這個問題,往生的事情。往生助念,我們過去很多助念團做了大量不可思議的事,但是你不要標榜這是你自己的功德,這都是佛的願力、誓願力所加持,那就是有意義的。許多人真是在這個地方驕慢,認為他度人了,那這個可就有個問號了,有疑問了。

那麼這臨終助念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歷代的淨土教言的善巧者、教言善巧的守護者、傳播者就鼓勵大家在臨命終時相互的關懷、相互的照顧、相互的輔佐。

像我們看近代的虛雲和尚,臨命終時說給我敲鐘念佛;谛閒法師也是念佛啊;弘一法師念佛啊;那印光法師肯定是念佛啊;那大善知識臨命終時也都是念佛啊!往生阿彌陀佛國土。我們在西山上很多過去老和尚都是這樣念的,有一個叫無著的法師,快不行了,他說:“把龛子給我抬到塔院去。”他走著晃著念著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往龛裡一坐……。念佛人真是捨報十分潇灑啊,這時候他不怕功夫散壞,他不怕命散壞,什麼都不怕,他就一切歸向了。太方便了,給人帶來太大的安慰了,就是順水推舟就下去了。但你要是靠功夫,這時候要攝念,你要靠其它的沒啥用。

所以淨土一法在這個特定機制中,我們一定要細細的觀察,看怎麼來運用這個法則,予他、予已多做方便。

時間到了,明天我們接著繼續學習!

錄音記錄:明璃

 

上一篇:方立天教授:天台宗的“一念三千”說
下一篇:方立天教授:佛教正見與世界和諧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