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慈法法師:往生論注講解 第三十二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三十二集

原文:

〖無垢莊嚴光,一念及一時,普照諸佛會,利益諸群生。〗
  佛本何故起此莊嚴?見有如來眷屬,欲供養他方無量諸佛,或欲教化無量眾生。此沒彼出,先南後北。不能以一念一時,放光普照,遍至十方世界,教化眾生。有出沒、前後相故。是故興願:願我佛土諸大菩薩,於一念時頃,遍至十方,作種種佛事。是故言:無垢莊嚴光,一念及一時,普照諸佛會,利益諸群生。
  問曰:上章雲身不動搖,而遍至十方。不動而至,豈非是一時義耶?與此若為差別?
  答曰:上但言不動而至,或容有前後。此言無前無後,是為差別。亦是成上不動義。若不一時,則是往來。若有往來,則非不動。是故為成上不動義故,須觀一時。
  〖雨天樂華衣,妙香等供養,贊諸佛功德,無有分別心。〗
  佛本何故起此莊嚴?見有佛土,菩薩、人、天志趣不廣,不能遍至十方無窮世界,供養諸佛如來大眾。或以己土穢濁,不敢向詣淨鄉。或以所居清淨,鄙薄穢土。以如此等種種局分,於諸佛如來所,不能周遍供養,發起廣大善根。是故願言:我成佛時,願我國土一切菩薩、聲聞、天人大眾,遍至十方一切諸佛大會處所,

講解:

《無量壽經優婆提捨願生偈》論注的解釋我們今天繼續學習。昙鸾法師這段文字,主要是兩卷文字,他所提示的淨土法門的中心思想,絕對離不開我們現前這一念——一念的運用與認知。因為無始以來一切凡夫有情在妄念中輪轉,念念不能覺知,所以繁衍出過、現、未來三世,就把這一念延續出來三世。那我們真正能了解這一念,無盡剎土皆由此一念生起,顯現出諸佛剎土、菩薩剎土、聲聞緣覺、人、天、修羅、地獄、餓鬼、畜生,十法界絕對不離現前一念。那我們學習佛法就有一個方便,或者說認識人生,學習佛法,斷除煩惱,運用智慧慈悲都有一個很清晰的下手方便,就所謂的現前這一念。

這一念我們人人可以感知,可以觀察,可以運用,可以了知。就是說若於一個法則有一個入手方便,那我們與出生死斷煩惱就有一個很好的機制了,有一個很好的機會。要不然我們學千條理論、萬條法則終是不相干,說得起用不上,那學習就變得無有意義了。學習佛法一定要真實起來,要能運用得上。

我們昨天把“安樂國清淨,常轉無垢輪,化佛菩薩日,如須彌住持”這一段菩薩的住持功德第一種修持的善巧給我們作了一個學習與提示。因為八種佛的功德我們已經學過,四種菩薩正修行給我們作一個實踐佛法的教化。我們看看下面的文字:

2、同時利生德

〖無垢莊嚴光,一念及一時,普照諸佛會,利益諸群生。〗
  佛本何故起此莊嚴?見有如來眷屬,欲供養他方無量諸佛,或欲教化無量眾生。此沒彼出,先南後北。不能以一念一時,放光普照,遍至十方世界,教化眾生。有出沒、前後相故。是故興願:願我佛土諸大菩薩,於一念時頃,遍至十方,作種種佛事。是故言:無垢莊嚴光,一念及一時,普照諸佛會,利益諸群生。
  問曰:上章雲身不動搖,而遍至十方。不動而至,豈非是一時義耶?與此若為差別?
  答曰:上但言不動而至,或容有前後。此言無前無後,是為差別。亦是成上不動義。若不一時,則是往來。若有往來,則非不動。是故為成上不動義故,須觀一時。
菩薩四種功德受用,他提示的第二種修持與受用的守護。

無垢莊嚴光,一念及一時。

我們世間有情就有三個法則是必須染污的,所以是為有情類。善,或善或惡,不善他必然就會落到惡,善惡皆不可得,他就會落到無記。那麼這三個法則是眾生所取染。不取染這三分他就感覺無以依從,就是不知道怎麼來安排自己的心念、心智。所以在凡夫心智中,垢障——這種三業的垢障是必然的。那菩薩已盡於見思二惑,或者已伏見思二惑,得賢聖方便,因為順性故,而得法益的安住。或者說隨順阿彌陀佛的報德,無染無垢,於善惡無記一時逾越。若是以凡夫業,善惡無記,無以逃離,所以是為垢染;那麼以佛陀清淨圓滿的果德的成就,順性安立故,所以說無垢的自性一時坦露。

那麼莊嚴光者,我們在學佛的過程中,無垢的心智一旦坦露出來,善惡無記的業相蒙蔽一時就蕩除,就會放出莊嚴之光,也就是具足種種法味,具足種種法的善巧,以自他二利。象我們這個時代的修持,在無垢處的修持,凡夫的機制就比較少一些,說功夫、說高低、說善惡、論凡聖,垢染難除。

“無垢莊嚴光”是來徹底顯現我們能隨順阿彌陀佛身業、口業、意業、智業、方便智業,來彰顯自已的生命的延續機制,在我們現前的身業、口業、意業、智業、方便智業的延續過程中,來運用這樣的順性法則,也就是念佛,也就是憶佛,也就是隨順佛的果地覺為現前因地心。菩薩若不如是修行,欲成辦無上菩提,絕無正因。

我們知道世間所現法,從俗谛說,因果相,皆仗因果現,法不孤起故;要從真如門中說,不離此說。這在生滅門中就是順應俗谛來說,必須有一個緣起緣滅。那麼“無垢莊嚴光”是阿彌陀佛無礙淨光,普照法界,得遇有情,垢障消除,心智柔軟。所以《無量壽經》那一段文字就這樣提示的——阿彌陀佛光明照觸之人,身心柔軟,自然向善,三垢消除。這個垢就是我們無始以來的貪嗔癡之垢,就是我們的煩惱障,我們的所知障塵垢,我們的善惡無記對待的塵垢。在阿彌陀佛無礙的光明照射下,身心柔軟,一時匯入法性,所以三垢消除。自性之光,自然得以延續,得以照耀世間。

我們若不依這個欲來得見自性之暢明,實在是在這個末世多有阻礙。所以這四句一開章就給我們提示“無垢莊嚴光”。凡夫心智中,種種垢障其本質與諸佛本質莊嚴用有別,實無別。所以一切凡夫有情若無擇取,但知隨順阿彌陀佛的報德回施,令其本質一時相應,無增無減,真實抉擇。像我們在學佛中自性抉擇若沒有徹底,沒有真正地休息下來,這個造作對待、疑惑還在蒙蔽我們之時,這個垢障是必然的,令眾生心智在這種愚癡蒙昧中不能放大光明。這段文字提示是來讓我們透視阿彌陀佛清淨報德的給予。

一念及一時。普照諸佛會。

我們看看我們這一念,每一念每一時刻,平時所維系的是不是業習的蕩漾、無明的逼迫、業力的侵蝕?若是這樣,我們這一念,我們這現前一時,就不能得到這種普照的善巧、周遍的善巧。

“一念及一時,普照諸佛會”。來提示我們在每一個當念、每一個當下、每一個時節因緣,不錯時機地得見諸佛,得見諸相無相,無染無著。

“普照諸佛會”,何一塵剎不是佛會?就像佛在經典上舉例子是一樣的,讓菩薩去找一找,看山河大地所有草木有沒有不含藥性的,那麼他們找來找去、品嘗來品嘗去,味味皆是藥。那麼我們心智純淨之時,順法性觀世間之時,何處不是佛會?何處無佛安立?何處不是佛之莊嚴?

古人講山河大地皆是法王身,那我們真正順應這個自性之光明,遠離善惡無記之塵垢,煩惱障、所知障的蒙蔽,貪嗔癡慢疑不正見的傷害,“普照諸佛會”正是我們的正修行,也是守護的法則。

利益諸群生。

象我們在這世間,作為一個普通的學佛者,或者說沒有遇到佛法的有情,皆沉浸在我們無始以來的業習、煩惱、無明、無明業流中,是無力覺醒的。可能大家都有體會。要不得遇佛法,我們正思維的機會都沒有,觀察的機會,怎麼來觀察世間呢?若是用雜亂的心、變異的心、無常的心、染污的心去觀察這個世間,思維這個世間,那得到的還是染污、顛倒、無常,乃至流變,還是苦不堪言的。

所以我們遇到佛法有一個法則,象遇到淨土法門,在身業口業意業智業方便智業,對佛陀的教言與回施有一個隨順滿足的機會,那麼就會遠離造作,遠離煩惱的執著,有這樣的一個法則,有這樣一個聖勝緣。那這樣的機會必然會有自利利他的殊勝功德,在世間作為一個學佛人,不侵害他人,那就有利他人之機了。世間人莫不相互侵害,世間之生命莫不是強食弱肉,相互欺凌的。

我們都看過釋迦牟尼佛的傳記中,看到釋迦牟尼佛出城看到耕地的時間,看到蟲子被鳥吃掉,鳥被獵人打掉,就傷感生命之無奈和生命之逼迫。那我們生活的周邊環境亦復如是。若不得遇佛法,自利尚不可思維,怎麼有利人之心?我們自我的安全、自我的消除煩惱的方法都沒有,你怎麼能去利益有情?所以我們在這個四谛緣起中可以看得到,若順應佛陀的教言,那麼自性之光明必然有延續的成熟的機會。那麼在一切時處必然能照見一切時處莫不是佛法最勝因、最勝緣、最勝之時、最勝之機,普利不失時機,利益十方有情。

那我們念佛,你要說這個法則我是認識不清楚的,那我們時時刻刻可以用念佛來不失時機地普利有情,照耀十方。我們前面講過南無阿彌陀佛,就是無垢的光明名號,就是莊嚴的光明名號,我們在稱念之時,念念普利十方。所以一般在經典上有這樣的記載說:怎麼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呢?阿彌陀佛就教導他說:“念我名,莫有間斷。”佛的名、如來名,名號本身無有間斷故。若抉擇阿彌陀佛的名號本無間斷,那就是順應法性,了曉覺知,塵垢消除,對待的塵垢一時消除。所以顯加冥加,皆得自在。那你就會休息下來,在我們這個很煩惱的對待心智、善惡心智中一時得到了清涼與休息。

一旦人捨棄了這種對待的、取捨的自我逼迫與對他人的逼迫、善惡對待的自我逼迫與對他人的逼迫、凡聖的自我逼迫與對他人的逼迫,你的心就會休息下來,那個垢障就會消除。在無意識消除中,它自性之光自然就坦露出來,所以這就會莊嚴世間,利益有情。我們的自性之光,每一個有情的自性,如佛一樣具足圓滿,若不蒙蔽之時,光明自然徹照;若被蒙蔽之時,顯虛妄之業。眾生以虛妄業故,逆性流轉生死;要是能順著阿彌陀佛的報德回施,三垢消除,念念時時普利十方。

你說這個我做不到的,我經常聽到大家說這個事情,說我念佛——時時刻刻地念我做不到的;若作意處、不作意處,可以做得到的;若是單以作意處,說時時刻刻稱念,這是作不到的;若是不作意處、作意處,所謂的顯加冥加,得念失念無非彌陀光明;若是作意念、不作意念,皆是安樂,那麼這個會在法性的心智中得真正的安樂與休息。凡夫於此多不抉擇,於此迷失,要麼迷失於斷滅、頑空之中,要麼就會有這種虛妄的自我逼迫,逼迫於得失善惡是非大小之中,沉淪於此,所以多蒙垢障,就是三垢蒙蔽自心。

象菩薩之四種正修持中,每一段文字,它都深刻地揭示了阿彌陀佛圓滿報德的回施,令現前有情,若能隨順,照了自性,一時橫斷我們無始以來的所有輪回之業。就象一個大力者把一棵大樹一拔拔起來了,把它放到一個沒有滋生它的—個水泥台子上,這個業緣之樹是沒有法再成長了,但它不會一時死掉的,它甚至還會長出新的芽子的,因為它自身的水份。

象我們在聞到阿彌陀佛圓滿報德的回施,印契我們自性本來圓滿,在這地方要有一次放心的機會,那麼自性之光明自然會照耀出來,雖然業習、習氣還會時時表露,時時在你生命中表現出來,但它已經不可懼怕了,它已經沒有什麼可怕的了,它已經沒有根了,橫斷於生死。

念佛人在這個地方是最容易疑惑,說:哎呀,我這念佛學佛這麼久了,還這麼大的習氣毛病煩惱?實際要是了知了阿彌陀佛圓滿報德的回施,就是欲令眾生無疑安住,若得念失念處、若作意無作意處,皆能坦蕩如實地守護著無染無著,那麼自性之光自然照耀,那麼念念時時自然在諸佛會中放大光明,利益群生,不失時機,不失因緣。

佛法中無有自他之隔,雖有塵剎佛剎,有無盡佛名,也有無量眾生,現前這一念猶為重要、猶為方便、猶為透徹。所以我們作為一個念佛者,應該在這個地方有一個正觀察、正思維、正確的運用。當然是說我在這個地方在知見的隨順不能深入不能抉擇,因為這種抉擇是遠離了對待的休息,是自性的自我安樂,非是造作來,非是修持來,亦非阿彌陀佛所能真正的給予,只是說彌陀在給予的剎那間,顯示了自性本具之光明,所以我們說是彌陀之恩德,我們稱說是彌陀之給予,所以阿彌陀佛於無量劫為大施主,不相隔離故。

因為有自慢有情,多不受人之恩惠。象自力有情,他不喜受人恩惠,他無有內法可生,亦無外法可得,所以不認取彌陀之給予。那我們就可以作方便說。彌陀之認取,印壞文成,不假方便,以方便力故而得見。那你不假方便能知見嗎?心不自知故。所以彌陀的報德,印取我們的自心,印壞文成。就是說實際是個皆作如此而矣,這樣對驕慢有情有一個交待,要不然,割據自心,說這是彌陀所證,非我智所成,他就會排斥的。昙鸾法師講,末世有情實不應割據,你不應把它分開,一談佛力,自相妨礙,不能這樣,這樣就會妨礙自己學佛的機制。

這段文字在沒有提示昙鸾法師的解釋前作這樣一個提示,以使大家能有一個思維觀察這樣的方便,看昙鸾法師怎麼來解釋:

佛本何故起此莊嚴?

佛能起莊嚴嗎?眾生能起莊嚴嗎?為什麼說佛起莊嚴呢?實際說願力催使,願力的標立。象我們現在學佛人願望不清晰。經常遇到這樣的菩薩:出家好啊?在家好啊?這兩天我還遇到他們,住在這個地方的居士跟外面的居士打電話說:“哎呀,真是徘徊得很,這出家好?在家好?這個出家怎麼出家?在家怎麼在家呢?這個出家在家,在家出家……”我們人生中的大部分的精力就浪費在這個地方了——怎麼好啊?怎麼恰當?怎麼最完美?怎麼最得當?結果這個最得當的東西永遠都在自己對待中浪費掉了。為什麼?對待中沒有最得當,最得當無有對待。

所以一心徹底投入之時我們都知道:對待蕩盡之時,那無垢的心智就生起來了;你那個對待之時,就被得失所蒙蔽、被出家在家蒙蔽、被善惡蒙蔽、被凡聖蒙蔽、被利害關系蒙蔽了,那就是塵垢。你那個心智之光、自性之光,你無以坦露,你沒有這個機會了。這是我們人類最苦最苦的一個地方,就是擇法不定,也就是說選擇自己的心願沒法定下來。我們的每個心念都是個法,六道輪回的法、聲聞緣覺的法、諸佛菩薩的法,都沒有離開這一念擇取。你不知足,不知足不清晰的時候,就開始徘徊了——出家好在家好?學佛好不學佛好?往東好往西好?回家好在家好?腦袋瓜子越激烈的人越苦。昨天一個小伙子和我說急了,拽頭發,我說不用拽,沒人要求你。“是出家好在家好?”我說:“哪也不好,停停心,休息休息,最好。”

看著很簡單個道理,真正抉擇十分不易。何以故?我們自身無有抉擇之力。造作尚未停止,抉擇不現前。你現前不了的,你造作沒有停止。阿彌陀佛就是伸出慈悲救助之手,就是給我們一個圓滿的心,讓你休息下來,怕你擇取中受苦,擇取明明是妄想,但是沒有擇取你受不了,你怎麼活人?所以人之依止,皆在對待。你可以觀察,我們人類所有依止的法則,離開了對待,他就是聖者;要麼再離開對待,他就斷滅了。我們自己可以觀察,這一念十分厲害,含著一真法界,也含著十法界,這一念十分厲害。

佛本何故起此莊嚴?佛為什麼起這樣的莊嚴?覺悟者是起的這樣的莊嚴。佛者是覺悟具足者,佛者是與眾生印契心智圓滿者,與我們做抉擇者,那我們要不依圓滿具足者,我們何以依從呢?你沒有依從啊,你又開始擇取了,這個那個那個這個。他們問我說:“為什麼說阿彌陀佛是佛中之王、光中之尊呢?不說釋迦牟尼佛是佛中之王、光中之尊?”我說:“釋迦牟尼佛丈六金身太小了,很多人看不起的,那不行的,阿彌陀佛的光相大的。”他們說這樣不合適,我說也不合適。

為了令眾生分別心智、取捨心智一時消融,無力取捨了,這正是阿彌陀佛出世的本懷,令眾生這種取捨的、彷徨的心得到休息,就是阿彌陀佛照十方國無所障礙。奪你的取捨心,令你取捨心安住在照十方國無所障礙的大光中,休息一會,休息一秒鐘都行啊!你休息一秒鐘就行了,你下面說這休息真好,那你就南無阿彌陀佛了。南無阿彌陀佛一秒鐘、兩秒鐘、一須臾、一彈指都行啊!那你就會感觸到這個自性之光,具足圓滿,無取無捨,無來無去,不增不減。我們常常作如是說,到事相上常常不肯如是做。

今天一個居士給我打電話,很遠地方的一個居士給我打電話,說這個事情。他說:“法性我決定認取了,一切智我決定認取了,一切智無來無去,無造無作,清淨光明,佛那個地方增不了,我那個地方減不了,決定了,這個地方我是決定了,十方諸佛來了疑惑我也疑惑不了了。”我說:“不用十方諸佛疑慮你,現前你的業習處處疑惑你,我說你這個話說得,事做不得。”他說:“哎呀,法師你說對了。”我說:“我說的不對,我也是這樣——話說得,事做不得。”何以故呢?沒有佛力故,就是沒有覺悟之力,但有覺悟之解。解是解了,理解了,力沒有生起。我們說就是在這個地方沒有串習,沒有實踐,沒有守護,沒有深入,就是沒有覺悟之力。

阿彌陀佛給我們一個無礙之力、報德之力、清淨之力、無對待之力、智慧方便之力,什麼焰王光佛、超日月光佛、不思議佛、歡喜佛,讓你處處心結在這休息一刻,一秒鐘、兩秒鐘、三秒鐘……就這樣給你的。南無無礙光如來、南無無對光如來、南無清淨光如來、南無歡喜光如來……干什麼?休息一分鐘,休息一秒鐘,休息一剎那。你念的時候是休息一剎那。你說南無阿彌陀佛,你休息了一剎那,因為什麼?在這裡面你取捨不頂用了,你取也好,捨也好,你在念南無阿彌陀佛。

象我們現在要真是念三萬聲阿彌陀佛,你取也消融在南無阿彌陀佛了,捨也消融在阿彌陀佛中了,取啊捨啊……看來看去就是個阿彌陀佛了!阿彌陀佛這一印“啪”印上了,取啊捨啊也不取捨了,那真南無阿彌陀佛了,那無垢莊嚴光也真無垢了,也就莊嚴了,也就放出光明了。哪有光啊?心光照耀,照耀覺知,那人有佛力了。那佛本何故起此莊嚴?你就起此莊嚴了,要不然我們起不來,佛起來了跟你有什麼關系?對不對?起來起去我們還是煩惱,現在解悟者多。我經常思維自己,這個理解我說的頭頭是道,一張嘴就可以說出來,到事了顛顛倒倒,迷迷糊糊,那咋辦?就是這個力上我們要用了,要真正地守護這個法則,依解而行;不依解而行,此解為邪見。菩薩,就會奪你的心智,傷害你的法身慧命,那蒙蔽你了。

諸位善知識啊,我們學佛之人要學佛就真學佛,可不要假學佛。要不然我們嘴上學佛,腦袋瓜子也在學佛,到事上就不學佛了。一到事上,這個佛就跑了。因為啥啊?佛,你佛你的去吧,我業力還是業力。我告訴你這個業力與佛力就是同一個身體的,就是說如水中波是煩惱業,諸佛如來親證的就是水中水。你怕什麼呢?周遍守護那就是佛,所以波也是覺悟之根源,你不要害怕。但我們一到煩惱之中,這個煩惱之力不可思議了,佛力不可思議已經丟給佛了,說你不可思議去吧,我這煩惱大了,就這樣強制自己。我們常常,你可以觀察這一點,看著是很可笑,很幼稚的,實際往往我們會用這一個不可思議的業力,放棄了不可思議的佛力。

雖然說一切力中佛力是最不可思議的,但我們這最不可思議的雖然是在影響我們,他說慢慢來吧,慢慢來吧,最後有的人慢慢來就慢慢地糊塗掉了,就迷失掉了。所以佛本何故起此莊嚴?那我們要知道,我們每個學佛人要知道:佛者覺悟者,具足覺悟之力,具足報德圓滿守護,具足因地心清晰,過程清晰,結果圓滿。所以無始無終,善巧守護者,那就是遠離了取捨,順性安立大願者。我們不取此願,永無出頭之日。沒有回心這一念,沒有消融之機,永遠在對待徘徊高低大小善惡凡聖中徘徊……

你可以回憶你的一生中,最幸福的時間就是抉擇了的時候。你可以回憶你的一生,最痛苦的時候,就是得失取捨不能定的時候。你回憶就對了,得失越計較得很,那苦難越大,逼迫德那是火燒火燎的。一旦你心智——算了!就這樣了!死而復生,你就得到安樂了。很多人就是心死了,算了吧!就這樣吧!反而活過來了。怎麼?輕安了,解脫了,喜悅了,也結束了。所以很多修法人就在這個死心處,死而復生,得見自心;稍存賊心,也就是禍心,不得證道。過去念佛法門他們提出兩句話說“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我們天天這麼說,但念頭不敢讓它死,法身不敢讓它活,我們那就念業你要活,習你要活,煩惱業障處處活。所以我們看佛本何故起此莊嚴?

見有如來眷屬,欲供養他方無量諸佛,或欲教化無量眾生。此沒彼出,先南後北。不能以一念一時,放光普照,遍至十方世界,教化眾生

他這個文字真是……我們造作取捨……我經常遇到他們現在在藏地修法的出家師父、居士,給我打電話說:“師父咋辦?法師咋辦?慈法師咋辦?”我說:“怎麼了,是不是沒有供養了?”他說:“是啊,沒有鈔票了,生澀了,咋辦?”我說:“咋辦?寄錢呗,對不對?”我說你讓你家給你寄點錢行不,讓寺院給你寄點錢行不,讓居士給你寄點錢行不?我說你這供養不是真供養,你這是偷盜別人的,或者說掠奪別人的,或者說依靠別人的。你這供養不誠實也不足,你自己去怎麼做點其他供養,他說我這必須得化點緣供養。不舒服!本來供養是個很好的事情,求法啊供養啊都很歡喜的事情,他沒有,沒有怎麼供養?一切供養中法供養最,他說我拿鈔票供養最吧,因為什麼?鈔票來的快,方便,法供養怎麼供養?

所以真正的修法者,過去耐力守護、忠厚老實相續性強(的人),喇嘛,你就不用給他拿一分錢,他攆著你教你。你只要是這樣的人,忠厚老實,耐力強者,你不用供養他,他供養你,我告訴你。你若是浮燥,急於功利,第一天想成活佛,第二天想做喇嘛,第三天就想做法王。你放心吧,他不敢教你,你給他萬萬,他也不敢教你,教你教你點加行,說你慢慢消業吧,慢慢除障吧,你只能慢慢地來。為什麼?不忠厚,你沒有那個底子,你非法器,那不行。

那這個地方他給我們提示一個什麼法則?我們也經常想供養,但往往供養具不足,供養力不足,周邊性不足。好比說這個靠我們色身奔波真是太忙了,此沒彼出,你這個地方供養完了,跑到那個地方供養。有人現在學很多法門,有一個居士跟我說他很煩惱,我說你煩惱什麼?他說:“這麼多上師,哪個也不能漏掉,又怕捨法,又怕謗法,又怕對師長不尊,我累。”“你累吐血就知道了,那你咋辦?”他說:“我真不想學佛了”,我說:“你敢不學佛,你不墮落去了嗎?”累啊,天天應酬。

山東有個居士,前幾天還給我打電話,他說:“師父,我想背叛上師的。”我說怎麼了?他說太累了,我說:“那可不敢,那可不能背叛,累啊,我們休息休息,不用背叛。”他感覺到心裡太苦了,天天供養什麼,受不了。實際這個不是習法生的供養心,供養心它就不會累了,他就不求回饋,這求回饋了。

有的人很迷茫,不學佛迷茫;學佛了不具足供養、不具足善巧、不具足寧靜心、平等心、清淨心、禮敬十方心,所以我們不動不搖,守護清淨心智,無垢守護,供養十方諸佛,一時成就,無虧無欠,你不要害怕。要不然我們整天東跑西跑,總是供養不足,這供養,那供養,怕供養不足,越怕越供養不足,越怕你妄想越多,虧欠的東西越多,這樣子太累了。

不如真是念幾句佛,去哪兒誦一遍經,我感覺我們這個地方的供養是最豐富的了,華嚴世界,華嚴海會佛菩薩,哪個不供養?一切種子海中,一切塵剎海中,一切諸佛、一切海會悉皆供養,對不對?一一佛前皆應禮敬,那又怕什麼?所以誦誦《華嚴經》。我們末世人福報薄了,所以誦誦《華嚴經》,念念佛,這是發起廣大清淨平等供養最善巧的方法了。想供養,一摸口袋裡——象我一摸口袋裡一分錢都沒有,怎麼供養?我經常一摸我口袋什麼都沒有,有時把鋼筆什麼都……我最慚愧的一回把衣服都脫了,外面的衣服沒有,裡面的衣服都解下來供養了。你沒東西供養,這個那個都需要供養,對吧?這個地方給我們提示,就是說我們要從根本上來供養,就從真誠心中、順緣中、如法中供養,要不然那太苦了。所以現在居士苦,出家人苦,不學佛的人苦,學佛的人更苦。

我在去天津的時間,天津有一個學律師的博士,跟我開了個會,談他們居士聲討出家人,說現在出家人到處走動,居士供養,飯都沒吃的了。一個老太太就說了,說自己的經歷,黃腫黃腫的,她每天吃鹹菜一個饅頭,她一天只有一塊鹹菜與饅頭的能力了,但經常出家人去逛她們那個小區,她不知聽誰說,見出家人你居士不供養不行,有過失,見就供養,見就供養,她沒有錢,但她就是借錢也供養……最後吃鹹菜,浮腫,一按一個坑,一按一個坑,就這樣子。他們就為了這事說,這象什麼出家人,對不對?後來就跟我聯系聯系說,那我們怎麼樣正面認識這個事情呢?我說這不叫供養了,這是什麼了呢?這是苦逼自己的心了。

什麼叫供養?歡喜踴躍,愛樂佛法,於善知識生起敬仰之心,得到佛法之加持,喜悅故而供養。來一個人就要去拿鈔票摸摸口袋,這不把人累死嗎?現在形成一種十分不好的錯覺。以前有居士給我磕頭我說你不要磕頭,你又沒有什麼佛法利益,見人磕什麼頭?要有佛法利益了,你見什麼磕頭都要有利益的;你要沒有利益了你見人就磕頭,磕的多了你心中苦了生煩惱了,對不對?磕什麼頭?就是我們在這個地方供養的機制中,安心的認知、清淨的認知、平等的認知、周遍的認知沒有。什麼叫周遍?心智光明,心智不被得失所逼迫的時候就是最真誠的供養了,你不再怕得失了,你再不怕我供養他不供養他?你不在這徘徊了,那就是真正的供養,清淨供養,如實守護自心,這樣是十分有意義的。

實際這也是我們作為一個凡夫的有情修行的一個方便。那我們乘佛的力量來得到利益,下面他會有講:

有出沒、前後相故。

“一念及一時,普照諸佛會,利益諸群生”。遠離了出沒與前後,一時普遍供養,就象“雨天樂華衣,妙香等供養”之說是一樣的,普同供養。在這種供養的教化中,利益眾生的普及教化中,莫過於念佛!佛為一切法之主。我們說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僧、皈依法是為了增進皈依佛之機制成熟。那我們誦千經萬卷修一切法,莫不外乎是供佛,無外乎是成佛,無外乎是知自心是佛。那你如實地清淨守護自心,贊歎諸佛功德,那是最大的供養、最清淨的供養、最真實的供養。莫要疑慮,產生自我傷害。

是故興願:願我佛土諸大菩薩,

這是佛願力加被,你能完成的心智,你莫要慌。為啥?你只要信順它,法性的力量,就我們自身所具足的法性之光、法性之力,會在彌陀的願力加持下表現出來的,你不要害怕這個。現在我們學佛人往往有懼怕之心,不敢接納佛陀這種慈悲的恩惠,也就是真正實際是我們本具的恩惠,只是說要不假佛力,眾生不敢承擔,無力面對故,是這樣一個機制。

願我佛土諸大菩薩,於一念時頃,遍至十方,作種種佛事。是故言:無垢莊嚴光,一念及一時,普照諸佛會,利益諸群生。
那麼我們在這個地方守護南無阿彌陀佛的給予的這種願力加持,清淨的守護、安心、平和、如實,那麼這樣就在做種種佛事,供養諸佛。何以故?隨喜阿彌陀佛的這種報德故,願力故。所以隨順願力,即住正定之聚,即得廣大度化善巧。這是順應願力,我們得到這種廣利十方,普供諸佛的一個具足心智。處處地沒有離開我們現前的念,我們現前這個心智,沒有離開。佛的這個願力,令我們自性之力放出光明來。這個地方不斷地要去熏修,不斷地去審視,不斷地去了解,不斷地去觀察,不厭其煩地去了解它。有時候很容易帶過,一帶就過去了,過去了,一到事相上又開始迷失。

今天上午有個菩薩給我談這個事情,說我們罪障、業障深重,我得慢慢地忏悔業障,業障淨了我來做一個什麼樣什麼樣的人。我說業障淨了?業障淨了這個世界就沒了吧?我也不知道這個業障淨了這個世界有沒有了,可能我看不到了,業障淨了的時候……我說那你就業障淨了再說吧。所以即濁處知無所濁可得,此人得解脫;知淨處無淨處可染,此人得智慧。我們要於智慧解脫中不運用,此人迷失自心。所以見諸相是相,那你就會被相相所妨,相相所礙。《金剛經》所講的“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我們讀得了用不得,那彌陀實際也是讓我們讀得用得,他這個願力非是為自求故,所以為一切有情安立的,讓我們來用。

問曰

這開始設問,因為這會有一個疑慮的。

上章雲身不動搖,而遍至十方。不動而至,豈非是一時義耶?

那這個不動而至,是不是一時之義?你這說一時是不是重復?

與此若為差別?

有什麼差別?設一個問,昙鸾法師很及時地來處理這些疑問。實際一切眾生在本無對待法中強制對待;本無疑慮中,強建疑慮。我們的每個疑慮都是妄想,這是決定無疑的。我們每一個見思惑都是虛妄建立,無始以來的業習、習氣罷了。實在無一個可以疑惑的,可以令我們產生蔽障自性的事實,但它會產生力。

前面這樣講,後面怎麼又這樣講?所以他主動來給我們消疑,說佛法的傳承教言機制中,無外乎是令我們心智清淨,除去疑惑,帶來佛法方便,斷除煩惱,令見思二惑一時蕩盡,自性坦露。這是佛法的教育傳播交流的一個主要目的,要離開了這個目的,我們學佛來干什麼?我們學佛就變得十分沒有意義了,所以他來替我們設問。

答曰:上但言不動而至,

《華嚴經》那四句偈子也是不動而至,“恆常坐此菩提座,隨機感應彌不周,佛身充滿於法界,普現一切眾生前。”恆常坐此菩提座,坐在哪個菩提座?就是不動而至,這個諸佛世尊都是做得到的。象讀《大般涅槃經》舉這樣的故事很多,在經典上很多這樣的故事,世尊都是不動法座分身無數,這個分身實在是應眾生需求,就猶如千江有水千江月是一樣的,月實未到水中,水中也實未生月,但因為水故所映現,無來無去自然映現故,所以心智淨,自然映現。那麼這個是不動而至,那麼這個地方怎麼來講呢?

或容有前後。

身子不動,各各地方示現可以容於前後,他這個地方為什麼說無前後?

此言無前無後,是為差別。

這是昙鸾法師立了一個判斷的言說,最主要是為了除疑,實在是無言說中立了一個言說,但為治病而設的藥方,設的種種味藥,實無一藥可得。要不然你要執著這個藥,你認為這個藥好,那個藥壞,這個話對,那個話錯,那你就會背上一個很負重的東西,就是法執。那麼這個地方來除我們心中之疑。

亦是成上不動義

那麼無前無後也不是不動義嗎?他是設置的一個說法。

若不一時,則是往來。

我感覺昙鸾法師耐心好,為了消除我們無義之疑,令我們心中得以泯平這種概念,泯平我們心中這種疑慮的概念而設立的言語。“則是往來。”

若有往來,則非不動。

所以這個地方說有往來之語。“一念及一時,普照諸佛會,利益諸群生”,普照有往來之意,非是不動。為了和上一句有一個互補性。

是故為成上不動義故,

那麼“則是往來,若有往來,則非不動”,所以這個地方無往無來是不動義,這個地方來來往往是一時義,他把它強制拆開了,這樣子來說,“是故為成上不動義故。”

須觀一時。

那麼這“一時”是正印說了,一時又回歸到不動不搖處,來互補說。那麼佛法是無生無滅的,無前無後的。我們讀《觀經》中說,世尊在耆阇崛山沒,在王宮出。那你說這個地方又說無出無沒的,是什麼個說法?實際善知識諸佛說法處處為了泯除眾生的對待心智,凡夫心中此處要出,彼處一定會沒的,要不然他不能接受。在這個地方我們要是用此出彼沒,我們一定不能安住法性,一定於周遍心智中不能安樂,就會產生所謂的“此處沒、彼處出”的這種分別對待取捨不周遍的心智,那麼就會產生心智障礙。

為了消除這種不周遍的障礙,給我們設立了消除此沒彼出的心理障礙。實際出入法則無外乎是泯平眾生的疑慮,消除眾生的疑慮,令眾生生起無上信心。所以經典的翻譯方式,以前我讀到《觀無量壽經》,我就有疑惑了,佛在許多大乘經典上,分明講佛無來去,不動法座,光照十方,猶如締網珠相互映射,一珠現物,珠珠皆現,何有來往呢?對不對?後來再看他一些注解上,這是翻譯經典的一個善巧罷了,以令眾生——來往眾生得以安慰。所以為了安慰韋提夫人,就是靈鹫山沒,現於王宮。

我們這回去印度的時間,去看望阿阇世七重牢獄禁他父親的地方,我們去看了看,因為現在這些遺跡都很荒廢了,他把他父親關到七重閣中,七重獄中,就想把他弑死,就那一個概念。那麼佛不來去,不放光照耀,他怎麼能生起法喜?所以佛——那上面就翻譯說“靈鹫山沒,王宮出”。這樣的文字是沒有矛盾的,目的就是一個。

行,我們看下面的文字:

3、無余利生德

〖雨天樂華衣,妙香等供養,贊諸佛功德,無有分別心。〗
  佛本何故起此莊嚴?見有佛土,菩薩、人、天志趣不廣,不能遍至十方無窮世界,供養諸佛如來大眾。或以己土穢濁,不敢向詣淨鄉。或以所居清淨,鄙薄穢土。以如此等種種局分,於諸佛如來所,不能周遍供養,發起廣大善根。是故願言:我成佛時,願我國土一切菩薩、聲聞、天人大眾,遍至十方一切諸佛大會處所,雨天樂、天華、天衣、天香,以巧妙辯辭,供養贊歎諸佛功德。
  雖歎穢土如來大慈謙忍,不見佛土有雜穢相。雖歎淨土如來無量莊嚴,不見佛土有清淨相。何以故?以諸法等故,諸如來等,是故諸佛如來名為等覺。若於佛土起優劣心,假使供養如來,非法供養也。是故言:雨天樂華衣,妙香等供養,贊諸佛功德,無有分別心。

這是第三種菩薩功德,進趣心智,就是所謂的菩薩無分別心,供養修持,與上面“一念及一時,普照諸佛會,利益諸群生”,是相續的修持法則,前面是利益諸群生,這個來供養諸佛。

雨天樂華衣,讀雨(三聲)不太合適,讀雨(四聲)就是普降普供,這個漢字有這麼個說法,以前我們讀雨(三聲)有個菩薩提出來,說應該讀雨(四聲)合適,我們後來查一查讀雨(四聲)還是合適。雨天樂華衣,雨(四聲)是動詞,雨(三聲)是名詞。

雨天樂華衣,妙香等供養

那麼這從事相上來說,還是給我們依止著印度人的生活習慣與天人的生活習慣。在我們這個世間,我們中國人可能是已經習慣了男耕女織,我們中國人這個習慣是,我們的衣服都是織來的,一個線一個線紡織出來的,我們都是知道的,現在雖然是工業化的紡織,還是紡織的。但是在天人,在北俱盧洲,這個衣是天然的,因為他們的色身跟我們的色身所需不一樣,他們是細微的這種業報相,福德是具的,樹掛天衣,需要什麼衣服,摘一件就可以了。那我們中國人說這不是懶惰嗎?那不是的,是果報差異。我們舉個例子,象一個富有家庭的孩子,他父母就會給他買很多衣服,他可以很隨心地穿這樣的衣服、那樣的衣服、這樣的顏色、那樣的顏色。但很貧瘠的人他就沒有這樣的機制,他要一件衣服就費很大的心思、業緣,那這是業報差別。並不是說有沒有這樣的事情,那不能這樣談。

“雨天樂華衣”,是印度人有這種風俗習慣,希望把衣鋪到地上,來讓尊貴的賢者、聖者踏過去,然後自己再用的時候感覺到受到加持,結一個聖緣。現在我們到藏地還可以看得到,南傳也可以看得到。我第一次到南傳看到他們把芭蕉葉剪下來,一鋪一鋪的。我說他們干什麼?把芭蕉葉剪剪剪,一個人扛一個大芭蕉葉,在那鋪路,他們說不能讓尊者的腳踏地。最早在版納,第一個僧團來的時候,村民就把布匹——一個人扛一卷布,他們人走到哪,就把這布鋪到哪,象我們現在鋪地毯是一樣的,他們就有這種習慣。我們中國人這個習慣的確是看不到,就是歷史記載也看不到。

“妙香等供養”,妙香——我們這個地方有什麼香?檀香、沉香。這個香是用物質所設的香,實際用道德來說,戒香、功德香、禅定香、善巧香、智慧香都是普熏普供的香,我們一般稱為戒香,這個是很好理解的。“妙香等供養”。

贊諸佛功德,無有分別心

菩薩應守護此心智,若於供養中有普供養之意、周遍供養之意。象大家每天唱“爐香乍爇,法界蒙熏,諸佛海會悉遙聞”,就是普供養,普供養的心智。我們起這個贊子就是這樣子的,“爐香乍爇,法界蒙熏,諸佛海會悉遙聞,誠意方殷,諸佛現全身”。每一個都是普同供養的心智。在大乘教言中,普供養是我們正修行的心智。若偏於供養,好比說我供養哪一個人、哪一個僧團、哪一個道場,這不是一個真實的供養。所以普同供養是我們學佛的平等心的最好的熏修。

昨天有一個菩薩問我說,真想跟我學一學藥師法門,這個菩薩說以前想修藥師法門,我說:“我不會啊。”他說:那我就去找吳立民老居士學去。我說:那你就去學吧,很好啊。他說這個藥師法真好啊。我說:“藥師法好壞沒有重要,最主要有一點,平等饒益眾生心,就是藥師法的整個教言機制,你要掌握了。”平等饒益眾生,就是藥師佛的心、藥師佛的願,普同利益世間,平等心饒益有情。你看他貫串始終就是遠離愛憎,平等饒益,沒有其他的東西了。不過他回施的法則很細膩。但我們有沒有平等心呢?我們有沒有普同供養佛的心呢?

前面是“一念及一時,普照諸佛會,利益諸群生”,那是平等利益眾生的心,那就是藥師琉璃光影暢表裡,普照十方,一切平等給予。那這個地方是供養諸佛的平等心,無有分別心。所以佛在經典上講:別供養五百羅漢僧、菩薩僧,不如次第一凡夫僧。我們的分別心重,連修證佛法心都不平等。那你怎麼能得到平等的供養呢?所以“贊諸佛功德,無有分別心”。我們看昙鸾法師怎麼來提示這個話?

佛本何故起此莊嚴?

實際也是讓我們思維的,這個佛本何故起此莊嚴,佛本何故發此願?都是讓我們來隨文入觀,讓我們看看自己心智是怎麼思維的,要不然與我無干,你學這些文字有什麼意義呢?變得沒有意義了。

見有佛土菩薩人天志趣不廣。

志趣不廣。我們大家真應該想一想自己學佛的志願是什麼?我在漢地遇到許許多多人在談佛法,談到佛法基本上都是自悟、自證、自修、自閉關、自念佛,自己有什麼樣的善根功夫,自己做過什麼樣的事情;很少人說廣大供養,利益世間不為自求的話。我有時感覺是一個很大的錯覺。這在藏傳佛教、南傳佛教這樣的教育機制是不可能有的,但在我們漢傳不知道為什麼會把佛教,很多人的心智中,佛教是被世俗化了,就是為自已,狹隘化了,自私化了,庸俗化了。大家這個地方應該你觀察你心靈深處是不是有這種庸俗化、世俗化、狹隘的東西?一看自心這個狹隘的東西出來了,什麼都要為自己。“志趣不廣。”

不能遍至十方無窮世界,

你要沒有平等之心、無分別之心、圓滿之心、無畏之心,你不敢生起這樣的心願的。什麼願?周遍十方,在無盡剎土平等供養,你生不起這樣的心。有的人不要說無盡剎土了,離開他那個“我”字,他都走不出來。

我真是有這個經驗,我給大家推薦經驗。現在大家在讀《華嚴經》嘛,我每次身體不行的時候,以前我宿世的殺業特別深、特別多,這一生要酬還這個殺業。經常就會不行了。我知道一不行了就和大家告個假,說大家就慈悲我,以前因為大家在一起學習功課,我說我誦幾天《普賢行願品》。大家基本上都給我這個照顧吧,給幾天時間,一天我不讀多的,七遍,十五分鐘讀一遍,讀讀讀……讀完了,就休息了也不管了。一般七天,再重的病也就過來了。

他們說:哎,你也不吃藥什麼的。我說我有一味最好的藥了,廣大心智,無染無著,普同供養,塵剎之中,一一諸佛各個禮敬,各個忏悔,一切菩薩各個禮敬,各個忏悔,一切諸佛海會,各個忏悔,各個禮敬,各個供養,各個受法、啟法、習法,令諸佛菩薩護念於我,加被於我,存念於我。雖然是自私,亦得健康。我說這味藥太好了,真願人嘗試這一味藥,能治一切病——狹隘病、顛倒病、不平等的病,種種病都能治的!以前他們說有病,你吃點藥呗,我說藥能治病,我說皇帝都活萬萬歲,我從來不相信藥。因為什麼?皇帝什麼藥都能吃得到的,但他沒有那樣活下來的人。所以我不相信藥,我相信因果,相信讀《普賢行願品》這樣的廣大心智的因果,他有廣大的果報。是啊!我的業報成熟快死了,那要隨順過去無始以來的業,你吃藥也是死,那個因果逃不掉,但要發起廣大供養、隨順、忏悔、習法、受教、實踐,孜孜不倦,這個命好改的。

以前有一個菩薩說他要修藥師法,我說你修法怎麼發的心?他說我要受七天戒,然後讓我掙十萬塊錢。我說太少了,你忙了半天,還要點七七四十九盞燈,還要做幡,搞這搞那的這不是太少了嗎,他說那都行,我說行你也夠嗆。搞來搞去也沒有滿足。給我打個電話,他說:“師父,藥師佛不靈。”我說:“不是藥師佛不靈,是你不靈,你沒有平等饒益眾生之心。”他說《藥師經》上寫的求男得男,求財得財,求財富得財富,求男女得男女,他怎麼不叫我得呢?我說你自己妨礙自己了,你自己沒有找到那個得財的因緣,你沒有念藥師佛,念的發財發財我發財,藥師佛你要我發財。你要真念藥師佛的,發財的那不是這樣念的。

我們一般的所有的學佛的目的,就是一個自私狹隘的,剛才我說有病了,誦《普賢行願品》是不是一個狹隘的自私的心呢?但它前面有個廣大的機制,就是供養諸佛,禮贊諸佛,一切諸佛面前要忏悔的,要供養的,要尊重的,要發起平等之心的,雖然回施的是一個狹隘,但開始要廣大,所以私心在後面藏著。但你得有廣大的過程你才能去私心。開始就是私心,後面還是私心,那你不行,那沒有機制了,這個真是要的。我們讀十大願王中,讀《普賢行願品》中這樣的菩薩修行是處處顯現的,所以菩薩四種功德與四種修持跟十大願王是十分親切的一個法則,很相近,很相似。所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一切善根都散壞了,一切功夫都散壞了,一切外緣都散壞了,什麼國城珍寶什麼也沒了,唯有十大願王導引此人,剎那間往生阿彌陀佛清淨國土。

這個十大願王不壞的,因為順性建立故,真實廣大故。你若發起一念隨順廣大周遍的供養,你的這個善根不可散壞,周遍攝故。但是凡夫在無得無失的周遍心智中,往往感到沒有得失,他就不願意念,不願意做,不願意發此心,不願意用此意。這個沒有啥得失呀?沒有得失凡夫不願意操作,有得失了凡夫心智中來那個力量了,大功德我大作,小功德我小作,沒功德不作。那麼在這種“雨天樂華衣,妙香等供養,贊諸佛功德,無有分別心”中是無得無失的平等供養,周遍供養,具足供養,順性供養,三輪體空之真實供養。

菩薩啊,這個地方要多審視多觀察多實踐,要細致地觀察,深入實踐。你看我們所有的做事,沒有得失他絕對不干的,我說你做一個跟你不相干的事挺好的,他說那我不做,做有什麼回報?最少要有點回饋反應嘛,沒有反應不干。所以現在學佛人難啊,平等心沒法生起來,周遍心沒法生起來,安樂心、無得失的心沒有生起來。我這話說起來就是天天說、日日說,我也經常觀察自己,在這熏修又有幾念幾時?幾等幾會呢?所以昙鸾法師給我們這樣提示——“見有佛土,菩薩、人、天志趣不廣,不能遍至十方無窮世界。”

供養諸佛如來大眾

不能遍至無窮世界,我不知道無窮世界在我們現前菩薩們的心智中,無窮世界是怎麼樣一個思維、一個觀察、一個認取?所以要不用平等心、無分別心、無對待心實難涉足,舉心動念皆有偏頗,舉心動念皆受轄制,你就被制約起來。所以我建議大家多讀讀《普賢行願品》。象近代這些善知識們,把《普賢行願品》匯入到淨土五經中來,淨土三經又加一經,淨土四經,十分得當,能啟發末世狹隘心智有情、卑劣心智有情、自私心智有情、業報纏縛不能自拔心智有情。能令此類有情的心智廣大、心智無礙、心智周遍、心智無我,入平等智。

所以這個時代讀《普賢行願品》,不是一個地方提倡,處處提倡,但是真正地用意樂心、隨順心,歡喜地去讀它,那你真是大福德的成熟、善根的成熟。象《阿彌陀經》、《普賢行願品》這樣很短的經文,真是要多讀多誦,它能啟迪你自心,不知在哪一時哪一刻你那個我執、狹隘、蒙蔽一時可能就會被它揭去,露出它的本來面目,那你再念阿彌陀佛,再做一些事,那就得廣大方便。

或以己土穢濁,不敢向詣淨鄉。

因為我們心智羸弱,志願薄少,道德無存,見佛怎麼見?我經常遇到這樣的學佛者,說我好好地忏悔,以後再去見哪個大德,我說你這太可憐了,這個大德要是因為你干淨了才見你,那真不是大德。他慚愧?他不是慚愧;他自卑?不是自卑,他畏懼!他為了把自己武裝好再去見人,誰見你那個武裝啊,對不對?哪個善知識諸佛菩薩需要你這個武裝?很多人都說我學好以後我再干什麼,那你真是很虛偽啊! 很虛偽很虛偽,很不實,就是這個心理。

“或以己土穢濁,不敢向詣淨鄉。”那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你不要慚愧,你再多的過失,阿彌陀佛放淨光明,照觸此人,一切垢障一時消除。

所以釋迦牟尼佛在《觀無量壽經》講,念一句阿彌陀佛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那就不怕你穢濁的。你不要擔心自己的穢濁,你不要蒙蔽你自己的心源,你不要自以為實有罪惡,你不要把業習當作固有。你要把彌陀的這種廣大恩惠當作自己實有的珍寶,那你會產生消除這種污濁的這種善巧之力、智慧之力,你會接受這種力量了。要不然我們不接受這種力量,我們接受的都是自己的罪惡,因為你罪惡是你自己造出來的、實踐出來的、感知出來的、記憶出來的、不能原諒出來的。

我遇到一個念佛人,他這樣說的,他說這回可以隨心所欲了。我說咋了?阿彌陀佛太偉大了。我說怎麼說?他說阿彌陀佛饒益一切有情,那我該干啥干啥了,我說你小心,怕你該干啥干啥受不了。那麼前前後後之說,阿彌陀佛大光明慈悲,無礙地饒益一切眾生就是前前;要後後說,好比我們聞說阿彌陀佛廣大無礙慈悲的利益的給予,你還是造業,你就繼續受苦報,決定不饒你。何以故?你把阿彌陀佛那個東西扔掉了,那個無礙的給予,就是治你這個業習之苦的給予,你扔了,你去縱容自己的業習,你必定受惡報。

所以許多學淨土的人在這個地方迷失,迷失,就是守護著自己的惡業,這回認為可有放縱的善巧機制了。你要是不能橫斷於生死,不能抉擇於當下,徹底、不徹底者,你敢趟這一趟露水,那就把你身體蕩死了,你非受惡性果報不可,你承擔不了。所以那些大善巧者,具足大威德者,他做種種因緣也是為了饒益有情,不是縱容自己的業習,這是個誤區。那我們在這個地方,因為志願的狹隘、自私,不能發起廣大的這種供養,不敢面對這些賢者、智者、聖者,那實在是一種自己不原諒自己,自己不與自己出離機會的自我的傷害、自我蒙蔽。

菩薩們,不要以為自己丑陋不能見彌陀啊,不要因為自己的混濁而不能去荷負我們清淨的心智,不要因為自己過去的過失而不南無我們本來的光明莊嚴,不能回我們本來的國土,滯留於這個五濁惡世。你縱容自己的業習,你不願意捨棄自己的業習,不願意隨順佛的光明慈悲,那你就是不捨濁土,你就沉浸在這個濁土中,你不能自拔。

所以濁土淨土一念生起,佛在經典講心淨國土淨,那我們不否定心淨國土淨,我們也不能否定此有彼有,我們這個濁土有,極樂世界你不能否定有。說證得法性空,知道一切世界亂起亂滅,無有實質;你證不得自性空,此世界有,彼世界亦有。所以此世界濁染所現,彼世界淨相所現,決定無疑,這不要害怕。所以因果中得以出離,法則中得以守護,皆得安樂。標方立向予眾生善巧,這是淨土一法於凡利益的最方便的地方,也就是說特別法門的特別所在。其他法門見思二惑若不除盡,生死不可以了的,你沒有了生死的機會。那麼這個標方立向令眾生遵循這個因緣念佛,乘佛願力,一時斷除見思二惑,從根本上斷除它。

或以所居清淨,鄙薄穢土。以如此等種種局分。

有的人認為自己有善德,有善業,認為自己能往生、以前遇到有居士這樣說,有出家師父這樣說,“像某某類人他們能往生,我就不往生這個淨土。”我說你不往生,少你一個沒什麼的,多幾個往生的人還是對的。你不往生,你能阻礙別人往生嗎?善惡凡聖皆是阿彌陀佛攝化之對象。那有人就會鄙視這個濁惡有情,那這樣是不相應的,與淨土平等心智的回施是不相應的。

於諸佛如來所,不能周遍供養,

以前我也生過煩惱說,娑婆世界是不能再來的,那你釋迦佛的教化機制你是不能供養了,那彌勒佛你也不能供養了。實際這是妄想。我們因為真正的南無阿彌陀佛得生阿彌陀佛國土,一飯時頃供養諸佛,游化自在,一飯時頃什麼諸佛國土都供養過了,你哪來不來,去不去啊?發什麼神經?就會把自己這種凡夫知見,說我去我不去,經常聽到人說我再也不來娑婆世界了,以前我也說過,應該忏悔,什麼你再來再不來,由你不由你啊?

因為我們的心智廣大自在力一旦成就,你來不來都光照十方。什麼來不來?來不來是凡夫心;無來無去、度化眾生是諸佛心;普利十方是智者心。有時我們心智中很多盲點、暗點,就是妄想,妄想知見把它當成一種守護了,他就會遮蔽你,所以一時知見蕩盡,見無見見,即入涅槃,寂靜心智一時照耀世間,這個地方是個提示。所以不能周遍供養,發起廣大善根。

我們誦《華嚴經》,就是佛經中之經,能迅速成熟一切眾生廣大善根。所以若有危難之時、病難之時、業障成熟之時,讀誦這一類經典,能令眾生善根機制迅速成熟,免除諸難緣。誦《華嚴經》實在是不可思議的!因為以前我受一些殺業果報成熟的時候,我誦《華嚴經》,以前也是大本地誦,逼自己,那時一天到晚的誦,二十個小時,眼都看得充血,還在誦,充血也得誦,看不見也得誦,一直在誦下去,干什麼?那業逼得太苦了。果報來侵害你的時候,誦不誦?那誦來誦去就從果報中走出來。

今年我們放光寺誦《華嚴經》,錄一堂課呗?挺好的,鼓勵鼓勵更多人誦《華嚴經》。誦《華嚴經》特別好,它一個是字母,一個是經典的內容,這個與諸法身大士同一海會、同一供養、同一境界、同一安住、同一熏修、同一游歷,太不可思議了。所以末世誦經要比講經說法功德大得無量無邊不可言喻。那到很多地方我真不提倡講,講者在末世多有虛妄發明,多有過患與蒙蔽,多有自我業習的表現,不相應。所以末世誦經法是第一善巧。所以鼓勵大家多誦經,特別好,在誦的時間不自覺的有意無意地就入佛境界,入菩薩境界,有時是無意識的。

我們看近代的漢傳佛教入旋陀羅尼三昧的——智者大師,就是讀《妙法蓮華經》,讀著讀著就在殿堂上入法華三昧……那宗喀巴大師就在大家讀經中,讀著讀著就進入種種功德善巧,就入正定之聚,就入正定善巧。所以現在在藏地,在南傳,讀誦是大量的。象我以前住的一個寺廟,他們讀誦,八個小時的讀誦是決定逃不掉的,下面的功課再說,讀誦八個小時你必須得讀,天天都讀……再稍微一疏導就好了,就是不要讀得太累了,或者讀的時候能生起隨順,放下知見,放下業力,消融業力,消融造作。

我們在誦經的時候你不造業了吧?惡業也不造了,善業也不造了,無記業也不造了,只造佛業對不對?隨順佛願,隨順佛力,隨順佛境。善哉!無意識成就了菩提道業,無意識中正是清淨心、平等心,無造作心中修持了佛法,那真是不可思議。所以讀經以後要多多提倡,那真是供養諸佛的最善巧的方法。因為看看周遍,我們想像用自己的心業、發心去供養很不容易的,你一讀經你再看我們講什麼說什麼啊?好好讀經吧,就夠了。

你聽聽讀讀《華嚴經》,講什麼啊講?《華嚴經》上處處有,處處宣化,處處標明,處處真實,處處不增不減,處處具足安樂,你還要什麼?真是每一次坐在這個地方我都臉紅,大家都在讀《華嚴經》,對不對?法身大士都看著、聽著、聞著,你在干什麼?你要干什麼?不過有一點,前面這句話說,“或以己土穢濁,不敢向詣淨鄉。”我不這樣講,我這個人我不怕這個,我這個人——丑陋的人,就是在佛菩薩前面多暴露暴露才好呢。

佛舉了這樣的一個例子,說猶如父母養育多子,病弱者父母偏顧。說我是病弱者,這個我不怕的。你有時感覺自己過失多,好啊,讓佛菩薩多照顧我呗,對不對?你們都健康,善根淳厚,少照顧一點。這個不能嫌自己丑陋,遮丑陋不行的,我就不敢面對法則教育,那不行。那我們晚上那功課,諸佛世尊當憶念我,憶念我們干什麼?佛不憶念我們,我們的善根一時就全部散壞。不念你,你沒有絲毫的善根。龍樹菩薩在這個地方反復作的都是決定說。從初發心一直到等覺妙覺菩薩,諸佛如來若不存念攝化,一切有情不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你老老實實在這個地方念佛念法念僧就好了,這樣的一路超出,就走出自我,成就菩提。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不要因為自己過去的一些善啊惡啊好啊壞啊,蒙蔽自己的心,沉淪在自己的業中,不能自拔。凡夫無力自拔,這一點一定要清晰的。

善導大師在淨土教言告訴我們,你是不能自拔的!他直接給你這樣點明了。你要是感覺你還能自拔,你就完了,你就開始彷徨徘徊在自己的業流之中,你越徘徊越走不出來,越陷越深,就是自己越設計這個沼澤地越深,最後一直到沒頂了,沒頂上哪去了?黑暗地獄去了呗,沼澤地裡去了。因為什麼?真是這樣。你不相信我們在自己的業流中,不管是善惡,你在那徘徊得越久,陷得越深,越堅固,越不能自拔,最後大力把你顛出來了,要不然是不行。我們只能依靠佛了,沒有出路了,菩薩們!沒有出路了,只能依靠佛教、佛法,佛陀給予的法則,來順法修持、順教修持、順性修持、無染無著修持、平等修持、慈悲智慧真正地熏習、修持,這樣我們才能出離了。

發起廣大善根,是故願言:我成佛時,願我國土一切菩薩、聲聞、天人大眾,遍至十方一切諸佛大會處所,雨天樂、天華、天衣、天香,以巧妙辯辭,供養贊歎諸佛功德。

這一段文字,後面的文字我們留著明天再去讀吧。象這些文字要如實地照了覺知自心、自心之量、自心之感知、自心之守護,我們不失於學佛交流佛法的一個的好的增上機會。

謝謝大家,我們明天繼續學習!

錄音記錄:明璃

 

上一篇:方立天教授:印度佛教真理觀略論
下一篇:方立天教授:慧能的性淨頓悟說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