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百法明門論》(第七講)
【原文】色法者,識之所依、所緣,乃五根五境質礙之色,亦名有對色,以能所造八法而成乃十有色也。無對色,即法處色也。
甲一、簡述色法
色法分二:有對色,無對色。
乙一、正明有對色
【定義】有對色:“識之所依,識之所緣”,所依與所緣境,五根五境。五根五境都是有質礙的,故名有對色。
【因】物質彼此之間都是有質礙的,所謂有質礙,即會互相障礙。(為什麼會互相障礙呢?因為)所有的物質法,都是有一定空間的。
【喻1】人坐在座位上,別人就不能坐了;
【喻2】車位。車停在這個位置上,其他的車就不能停了。
【因】(物質法)具有排他性,互相有妨礙、障礙,互相會影響。
【喻】高速公路上停了一輛車不開,其他的車都會受到影響,車輛流行的速度也會受到影響。
乙二、有對色分類
【有對色分三】
①障礙有對:由極微所構成的五根五境——“眼耳鼻舌身”五根,“色聲香味觸”五境,這十個色法互相障礙,不可以同時在一個處所存在,即名“障礙有對”。
②境界有對:六根六識,以及(與六根六識相應的)心所法,其所緣境界各各不同,不能緣其他的境界。
【舉例說明】眼根、眼識及其相應的心所,它只能緣色境,不能緣聲境、香境。
【因】我們的識與根,會受到境界的局限,也就是外境與人的關系,外境對人的影響。
【喻】人在白天看得到,晚上看不到;貓在晚上看得更加清楚;魚在水中能看,在陸地上就不行;人在陸地上看得到,在水中就看不清楚、看不到。
【小結】同樣一個境界,雖然都是色法,但對我們根、識、心所的影響很大。
③所緣有對:六識及其心所,不包括根,緣各自所緣之法。
【差別所在】“境界有對”與“所緣有對”都是指的六境“色聲香味觸法”,如何區別呢?
境界有對:識通過根去緣它(境),即“所緣”;
所緣有對:刻意去緣,即“攀緣”。
【因】“境界有對”和“所緣有對”雖然指的都是六境,但是從我們的識與心所來講,是不同的。
【喻】境界有對,我們用眼睛能看到(的境),如桌子、椅子、人、木頭、石頭等等,非常廣泛;所緣有對,我們刻意去緣,特別用心去緣,這樣的所緣境。
甲二、色法與修行的關系
乙一、概述
法相唯識,以及部派佛教中的“有部”,對色法非常重視。百法中,色法有十一個。
【設問】為什麼說色法與修行有關系呢?為什麼它是法呢?
【宗】法,具運載的作用;色法,也具有運載的作用。
【思考】世間的物質沒有運載的功能,只是被運載。如石頭、木頭、沙等,要用車去拉。為何佛法中談到的色法具運載的功能呢?這裡有很深的道理,我們後面會仔細討論,今天只是簡單地提一下。
【修行誤區】我們通常不會認為色法是法,不會認為桌椅板凳,這些外在的事物是法,(不認為它)與我們修行用功有什麼緊密的聯系。
【糾正觀念】實際上,(外在的事物)不僅與修行有非常緊密的聯系,與我們學習、生活、工作都有緊密的聯系。
乙二、如理認識色法與修行的關系
丙一、色法與心法緊密相連
色法,既可分為有對色、無對色,也可分為顯色、形色,顯色就是顏色,形色就是形狀。
【喻1】講堂,長寬高都有比例。例如10米長、10米寬、4米高,就很恰當、很好用。反過來,若10米長、10米寬,20米高,這樣的空間對人來講就不實用,人也不會這麼蓋房子。但如果在大寮裡起灶、做煙筒,就需要很高很細長,空間就有關系。
【喻2】在房間裡,桌子椅子的長寬高、什麼形狀,圓的、長方形的,關系都很大。
【喻3】顏色更是如此。我們穿的服裝、建築材料,顏色的搭配都很講究,都是很深的學問。交通工具、汽車,有人喜歡不同的顏色;乃至禮品的包裝盒,也很講究顏色和形狀;城市、園林、盆栽,等等,所有的一切,都與色法有關。
【喻4】我們排隊,排班,是否走得整齊,每個人的身體都是色法。大家速度勻稱,你故意走得很慢、快或者不走,對別人都會有影響,都會影響到人的心態。
【色法與心法】若能很好地處理(色法),使之圓滿、協調、勻稱、合適,人的內心就會感到平穩,不會有障礙。外面做不好,內心就會有障礙,看了就起煩惱。
有礙,既是外在的有礙,對我們內心也有礙。
我們內心只有觀察到這個東西與那個東西有礙,這個人與那個人之間有礙,才會去處理。如果不知道,就很難處理,很難去做協調、化解矛盾的工作。
所以,心法、色法都是緊密相連的。
丙二、色法與修行辦道密切相關
【喻】國家各個區域的劃分,省、市、縣、村鎮……,乃至寺廟裡各功能區的布局,講堂裡座位的排列,等等,這些都代表法。
【錯誤心態】但是我們不認為這個有什麼法,(覺得)只要過得去就可以了。拜佛,我自己有個地方拜就可以了;過堂,我自己有個碗可以吃飯就可以了,不會去管那麼多,不會認識這些與大家、與別人有聯系。
社會上面沒有一套學問告訴我們這些與大家修行、辦道有關系,但佛法中有,法相唯識有。
【應機譬喻】昨天直播(開示),效果很好,大家就很歡喜;播不出來,卡殼,大家就起煩惱。
【如理認識】這些關系都是很大的。聲音,影響心態。聲音也是色法,色聲香味觸,對人都有很大的影響。
【與自聯系】出家人、修道人,怎麼來對待這些問題?
【師父破斥】我們不能認為這不是一個問題,不是說山上沒水了大家找一點水這麼簡單(喻事到臨頭需要用時才去關注外在境界),怎麼與法去相連?(與法相連)不是說你少用一點水就有多少福報,多用一點水多就損失多少福報,不是這麼一回事情。
丙三、通過色法觀照法性
丁一、概述
【色法的歸納性】唯識告訴我們色法的分類,首先就界定,從我們根上、識上來判斷,眼耳鼻舌身五根所緣五境,這樣就很好區分,再多的物質都可統攝其中。
【分類認識】這五種再分成三種有對(障礙有對、境界有對、所緣有對),這三種有對就告訴我們應該如何來認識、區分色法、物質,即我們的物質觀,我們對物質、色法的觀念、態度。
【從相至性】不是很簡單的說“色法就是空”,法相、唯識恰恰是通過分析的方法來達到空,不是讓我們(直接)去悟到最高第一義谛,(不是)從本質上面來談“一切法無我”,(而是從法相入手)。
丁二、從色法入手的原理
【如理認識】九十四個有為法,都是無我,它是生滅法,生死;六個無為法,是不生不滅法,涅槃。生死與涅槃的區別:沒有生,當然沒有滅;有生,就會有滅。
【心之生滅】生、滅都是同人的心有關,從人的心上面去分析。
◇我們心緣到一個境界,看到好看的就想看,聽到好聽的就想聽,起心動念都是生滅。
◇不生滅,即無論什麼境界都能用般若智慧去觀照,用無我來觀照,內心中沒有生滅動靜的差異。
【直指內心】人內心的落差、反差很大,內心的動蕩是很大的,所以有這些落差、動蕩、起伏、不平靜,所有的一切都是生滅法,痛苦、快樂都是生滅法、有為法。
【難易不同】怎麼在色法的境界上來用功、來觀照不生不滅,是比較容易的,在心法上面就更難以琢磨。
【以喻作比】
◇(從心法入手)我們說“慚愧心”,什麼叫慚愧心?怎麼來把握?怎麼(生起)慚愧心?把握不住。你說“信心”,怎麼來把握?很難把握。
◇(從色法入手)如高血壓、糖尿病人,必須吃某種藥品,醫生告訴你必須要吃這種藥,大家也都吃這種藥,你對這種藥就會有信心,時間一到,你就會去吃。不吃,血壓就會上去;糖尿病,指數就會上去,影響到人的健康。
那麼,藥品就是我們信心所緣的對象,一到時間你就會想要吃藥。
反過來說,如果沒有這種藥的話,我們就算知道說自己得了病要吃什麼藥,就很難專注,很難肯定說這種藥對自己有多大作用和幫助。
【色法為介】所以它需要一個外在的色法,正法的時候都沒有像,到像法的時候才有像,以便我們培養信心。(理解:正法時人根機好,可以直接從心法趣入,後世的人根機不夠,必須借助色法來認識、用功。)
丁三、在現實修行中如何運用
【造論意趣】我們如何發長遠心,如何用佛教告訴我們的起心動念的方法來保持佛教告訴我們的應有心態?這是世親菩薩造論的根本意趣。
【行持為要】一部論,把它當作教材研究或當作佛法來修持是不同的。
如果只是當成教材研究,就是研究理論;
若把它當成思維修的教材,情況就不同。
【以喻說明】思維修,如何用功呢?
【喻1】比如念佛,實際上也是一種聲音,“阿彌陀佛”,(通過這種)聲音,我們的心、心所就比較容易安住到佛號的聲音之上。如果念佛時把四個字完全作為自己所緣的境,是很難的,就不會分明,念十分鐘、半個小時,都亂掉了,忘記了,走神、念不下去。我們最多只能記住一個字,記住“阿”字,再多一個字我們都記不好。所以我們只要記第一個字,後面三個字就能記住了。這就是我們用心的一個方法。
【喻2】比如念經,念一念就念亂了,念不下去,起妄想了,心不知跑到哪裡去了。怎麼辦比較好呢?就要把每個字都念出聲,每個字讀音都正確,自然而然就專注。就是你把每個字都念好,那麼經文就念好了。
【錯誤現行】實際上我們對經文熟悉了、會背了,念的時候心根本就不住在音聲、文字上,只是一種習慣的行為,我們看到這些字都很熟悉,一下子可以看好幾行,實際上我們的心沒有住在聲音、文字上,法就不能入心,就沒辦法來訓練人的心識,做一段時間就做不下去了。包括做功課也是這樣。
丁四、破除此中邪執
【師父破斥】學教理、學佛法,不是學哲學,很多人不會用心、不會學,學來學去就變成哲學了。
【不用心的過患】(把佛法當作)學哲學的話,一般人頭腦都不夠,學來學去就會互相矛盾:這裡這麼講,那裡那麼講,這麼多宗派……最後無法融會貫通,經讀得越多,困惑越大,最後就學不下去,就是不能真正去用法。
【相為性表】佛法在宇宙萬法上體現,但不是它本身。
【喻】桌子、椅子(是相),本身(性)是木頭。
【用心為要】如何用心很關鍵,就是說我們怎麼來認識它、分析它,關系很大。
【緣起性空】認識到這個法本身的體性,就是認識到法性;認識到這個法的表相,就能夠處理好緣起的關系。緣起性空、有為法無為法,都是能夠從這上面來認識的。
【破斥誤區】(認識)法性,不是一句口號——說它是法性,就是法性。不是我們死了以後才能證法性。你活著都不能見法性,死了怎麼行呢?
【須知次第】法性即不生不滅,有為法是有生滅的,我們(先要知道)怎麼來洞察到事物生滅的狀態,然後從這個生滅的狀態中再來體會它的不生不滅相。如果我們生滅相都觀察不到、觀察不清楚,那(觀察到)不生不滅是很難的。
【如實證得】(證得不生不滅相的狀態——有余涅槃)
(何謂)有余涅槃及無余涅槃?有余涅槃,身體還在;無余涅槃,灰身滅智,身體都不存在。有余涅槃,現生即能證得,它能觀察、證到、悟到不生不滅相,喜怒哀樂、悲歡離合、五欲八風,所有的一切都不動心。這個是很不容易的事。
【對照自身】我們,法師說一下,就受不了了;法師表揚一下,就洋洋得意。這個(對一切不動心)是很不容易的事。如果有人把你的手砍掉,看你受不受得了?
甲三、破除現行誤區,指明修學要旨
乙一、破“觀過積習,難見他德”之誤區
【破斥誤區】我們在寺廟裡邊,一年兩年,三年五年,乃至十年八年,若沒有真正在內心上下功夫,是很難體會到佛法的;如果沒有在師友同行身上發現長處,我們絕對很難進步。
【認知過患】為什麼這麼講呢?道理很簡單。
我們沒有在內心上真正下功夫,看到外在的人都有過失,都有問題,你跟自己一起修道的人都能觀察到那麼多過失,換一個環境,(看到的)過失就更多了,罪過就更多了,就不計其數了。
【虛心好學】我們只有擁有虛心好學的心、向別人學習的心,(我們才能進步)。
【錯誤心態】我們認為,向別人學是很不好意思的事情。
【如理認識】學的范圍是很廣的。
【如法講聞】我們聽別人說話,學兩三年都不容易學好,即便我們天天聽廣論裡說“聽聞軌理”、“講說軌理”(也不容易),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聽別人說話,打比我們聽一個法師說話,要知道話裡的意思是什麼,他要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第二,你要給眾生說法,或者在小組裡研討,你要知道大家心裡在想什麼。你如果不知道大家心裡在想什麼,那你怎麼給別人說法?說不了。
【師父破斥】我們有耐心聽別人說話,都很不容易。我們常常把自己內心裡的垃圾加給別人,就是喜歡別人聽自己講,自己很難有耐心去聽別人講,這個是很大的一個毛病!你不聽別人講,怎麼知道他怎麼想的呢?肯定搞不清楚。
【師父提醒】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要用功的點。
【善巧把握】我們通常認為聽別人說話很浪費時間,當然不是說你一天到晚都要去聽別人說話,這裡面有個比例,有個度的問題,有一個怎樣進退的標准在裡頭。至少說別人來找我們,我們怎麼來應對、保持一個什麼心態,關系都很大。
【師父破斥】我們不會認為這個同學、這個法師身上有什麼法,這完全是很荒謬的事,法都是在人的心裡,不在外相。
乙二、破“非理作意,所緣不明”之誤區
【錯誤現行】我們在道場裡呆久了,很多業障都會起來,即自己的業障、非理作意、情緒煩惱在起作用。自己起了煩惱,造了業,再看別人心態就不對,接受的信息都變成負面了。假的東西,你認為是假的;真的東西,你也認為是假的。
【明了方向】學佛法剛好是相反的,世間法、世俗法、有為法,要變成出世間法、無為法,就是這樣的一念之差讓我們來轉心,恰恰是我們要轉心的地方。
【現實譬喻】一位同學生病了,另外一個同修去醫院看他;或一位同學迷路了,你給他打一個電話。他馬上感恩戴德,幾個月、幾年都不會忘記,說“這個人對我很好,上次我生病他還來看我”。這個小事他反應出另一個問題說:“其他人都不來看我,對我不關心”。
【非理作意】不能這樣劃等號,不能說來看你就是關心,不看你就是不關心。
【世間心態】但我們通常就是這樣來推理的,所以推理的結果也是莫名其妙的結果,這種都是世間上面的一種心態,世間上認為人“應該怎麼相處”。
【喻】過去我在廣化寺的時候,一個學生生病了,住在醫院裡,他就天天想誰來看我,誰不來,記住誰沒來看我,記得一清二楚,他專門記這個東西。這怎麼了得?
【錯用其心】日常生活當中,很多都是如此,就是我們用心時都錯用心,都用在雞毛蒜皮的事情上,沒有用到正道上。
【究其原因】就是所緣境不明確、境界不明確,常常提不起心力,常常忘記自己所對的境界。
【對治方法】我們不僅要寫善行日記,還要寫觀心日記,每天怎麼來觀察自己的心相,這個更重要。
乙三、破“錯思無常,悲觀迷茫”之誤區
【人法本空】人五蘊和合,色受想行識,都是無常的,五蘊和合,名為我;法亦如此,眾緣和合。
【煩惱症結】問題在於,我們看到這些問題、概念時,不會相信它是無常、無我的,我們把它認為是常、有我,所以很多問題就來了,煩惱就來了。沒有認識到諸法都是仗因托緣而有,法性都是不生不滅的。
【兩種認識】人從生到死,如何認識?
◇你認為“從生到死”,就是從出生走向死亡,這個認識就比較消極;
◇我認為說,我們從出生走到永生,這個人就是非常健康、非常積極的。
【師父破斥】生命的狀態是連續不斷的存在,並非從出生走到死亡,(這樣認識)那還了得?(如果認為生命就是)“從搖籃裡走到墳墓裡”,那這個人生有什麼意思?這本身就不是我們佛教的觀念!
【如理認識】(佛法的觀念:)你要永生,該怎麼辦?不作為、不努力,怎麼辦?你還活不活了?你活也要活,不活也要活,那你要怎麼活?這就要用(佛)法。
【佛法意義】用(佛)法來活,你活著才有意思;用(佛)法來活,你才能解決問題。
【如法認識】佛教的信仰,都是培養我們內心一種光明的心態。何謂“百法明門論”?就是培養內心光明的心態。
【以明破暗】內心打開了,內心的智慧之門打開了,光明的心態有了,無明就被去除了。
【無明所困】如果我們光明的心態沒有培養起來,那我們內心就是黑暗、無明、莫名其妙、無可奈何的一種狀態,這樣的話我們就會迷茫,就找不到答案。
【認識人生】人生本沒有答案,他會連續不斷地存在,還有什麼答案呢?就看你怎麼存在,就看我們怎麼活。
若我們一定要去找說這個人生最後是一個什麼,就像畫畫一樣,我們要找出一個圖畫出來,就如找出我們大雄寶殿的這個藍圖出來,怎麼能夠找得出來呢?不生不滅呢,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整個山河大地、宇宙萬有,所有的一切都包括進去了。
【破邪顯正】所以我們不能天天說“我們要死了”,廣論裡面講念死無常的目的是要策發我們對時間的珍惜,而不是說“唉,我要死了,其他的都放一邊”,恰恰是從反面來說明我們生命的狀態是無常的。
【認識無常】無常,與“一切法無我”的宗旨是相吻合的。
不僅僅說我們死亡才叫無常,我們心念的變化本身就是無常。
前一念滅,後一念生,這個本身就叫做無常。
我們人今天這麼想,明天那麼想,就是無常。
【修道助緣】念死無常的目的就是作為我們精勤用功辦道的一種助緣、一種動力。我們要這麼去作意,我們才會有動力,如果我們沒這麼去作意,我們動力就不強。
【師父破斥】而不是說把死亡作為我們追求的目標。死亡不是我們要追求的目標,它只是一種狀態,有生必有死,就是一種狀態。死了以後不等於沒有,如果死了以後沒有,那我們不用修行了,修行干什麼?
乙四、點明修學要旨:培養慧力,如理觀照
【綜上所述】所以我們對法相名詞、經論本意,要非常認真地領會,才能悟入諸法真實相。
【認識差別】隨文作觀與隨文作解是不一樣的。
◇隨文作解就是隨著文字來理解;
◇隨文作觀就是隨著文裡邊的義來修觀。
我們用法是隨文義來觀察、觀照、修觀。
“觀”與“解”只是一字之差。
【培養慧力】無論在印度還是中國,在漢地還是藏地,都非常重視毗缽捨那,就是培養我們觀的力量、觀的功夫。
甲四、策勵大乘發心
乙一、明察眾生根器應機說法
我們常說眾生平等,我們要恆順眾生,那什麼叫恆順眾生呢?這裡面道理很深。
【理解偏頗】但我們(的認識)通常會跑到兩邊,要麼說“隨便你怎麼做”,要麼說“你必須照我的去做”,實際上都是對“恆順眾生”的理解有偏頗。
【正確認識】五乘佛法,人、天乘,緣覺乘,菩薩乘,看各人根基,無論修何乘,你都能給他講法,隨眾生不同的根基去開導,(才是真正的恆順眾生)。
【師父破斥】而不是說我們這個狗皮膏藥非要強賣給你,那人家就接受不了。哪有那麼容易、簡單的事情?
【連帶惡果】這樣的話,別人也聽不進去,我們講得也沒有味道。時間長了,都造違緣,(學的人)不認真學,講課的人也帶動不了,沒有心力去帶動。
我們這麼好的環境你不好好學,這都是有問題的!
【體悟證量】
你有一本百法明門論,不等於說你就懂;
你全部看得懂,不一定說你內心裡面就有法;
你把經書背得很熟、學了很多遍廣論,不一定你內心就有這種境界。
【師父強調】(這是)兩回事情!內心有這種境界、經驗,跟你有學過,跟你的理解,跟你有這本書,是兩回事情。
【明察根機】我們認識到哪一類眾生需要了生脫死,就告訴他了脫生死(的法);哪一類眾生要廣修六度萬行,就告訴他怎麼去廣行六度萬行。
【不增二執】這樣(隨眾根器而講法)才不會造成對我執法執的一種堅強和擴大。(如果)你要強加給別人,結果自他都會增加我執、法執,這是肯定的。
乙二、遵循次第用功樹立正見
【用功次第】我們自己用功,應該從人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應該這樣子來進步,這才是對的方法。
【不依次第之惡果】如果我們剛剛開始勁頭很足,“要廣度眾生,要如何如何……”最後我們這種助人為樂的精神都沒有了,像雷鋒一樣助人為樂的狀態都很難培養得起來,這就是在退化。從菩薩乘(退化到)二乘,最後到人天,就是在退化、退步。
【省思原因】為什麼(會退化)呢?因為我們不懂得用心,不懂得這種精神信仰上面的追求,究竟我們應該怎麼做。
【如理認識】不是說學佛時間越長,功夫就越多,沒有那回事!所有的一切,都在人內心當中,這個心的力量,也就是法的力量、三寶的力量。都是在人心念上面的轉變。
【正見第一】八正道,為什麼正見是第一位的?若人的知見有問題,那一切都會有問題。
你正見有問題,你心裡就會有障礙;
你內心障礙大,那麼你的心量就小,心量小,就不能容人,就不能容事;
你心裡障礙小,那麼你的心量就大,心量大,就能夠包容一切,我執、法執就輕。
【修道相關】這些都是有關系的。為什麼要解決這種障礙呢?心法障礙、色法障礙、有對的,質礙的。這些問題,對我們修道來講,有很大的關系。
【無常正見】無常觀、無我觀是一個最積極的心態,(是我們)行動的一種動力。
【如理認識】(無常、無我)不是一種消極、被動的狀態。(不是)時間到了,就是無常;春夏秋冬,就是無常;白天、晝夜,就是無常。這個誰不知道呢?到什麼時間種什麼東西,農民比我們更清楚。
【師父強調】無常、無我是讓我們對宇宙萬法的觀察不會迷茫,不會受它所局限,不會受它障礙。
乙三、常懷利他發心善觀外境
【如理觀察】我們首先要以正見來觀察、了解、辨別外在的色法與內心的狀態。
【如理作意】其次,作意也很關鍵。所謂作意,作動於意,你特別要去注意這個問題,才能解決這個問題。
【現實為例】我們從德塵居走到雲水堂,有幾條路?有多少棵樹?有什麼景色?有哪些建築物?有哪些物品?我們的寮房裡住了些什麼人?有些什麼東西?廟裡面一天到晚做些什麼事?自己要做些什麼事情?(這些)是不是都能夠了解得清清楚楚?
【明晰動機】了解這些干什麼?這些跟修行有什麼關系呢?
這個就是看我們對萬法是否關心。
【度生相關】萬法、眾生跟一般環境都相聯系的。要度眾生,沒有房子,怎麼住呢?沒有講堂,怎麼聽經呢?沒有齋堂,怎麼吃飯呢?沒有菜、沒有米,怎麼辦呢?
【如理認識】(萬法)都是我們要度眾生所緣的境界,這些本身都是法。
【師父破斥】不是說你們坐在這裡聽,我在這裡講,才叫度眾生,不是那麼一回事情!
【慈悲發心】所有這些都是有關聯的。我們有沒有發心對萬法關懷、關注、慈悲,這個就是大慈悲心!
【師父策勵】我們只有一直去串習,一直去觀照,那麼我們才會有力量(發菩提心),不然不可能,你煩都煩死了。(理解:如果對萬法都不願去關注、觀照、作意,更無法生起真實度生之心了,境界一多就會起煩惱。)
【錯誤現行】我們常常認為:這些都是別人的事情,我們修行用功去,不管那套。
【省觀自心】實際上我們也沒有達到那種功夫,我們真正能對萬法無動於心,那也很不簡單。
【設境觀察】比如晚上你睡覺,房間裡面有老鼠,它一直在叫,那你肯定很不耐煩,肯定會想方設法把它趕走。
【自他差別】老鼠在你房間裡,影響到你的睡眠,你就會去管;如果別人房間有老鼠,你願不願意去幫忙?(你可能會想:)這跟我沒什麼關系,我上一天班,明天再說。
【如實知心】實際上我們自利利他的心是很難培養的。
【理論與實踐的差距】我們在理論上面這麼說,實際上(要做到)是很難的,非常難非常難!這就是理論和實踐的差距,理論和現實的差距。
【應如是行】你必須要去承認有差距,然後你才能夠知道為什麼會有差距,如何來縮短這種差距,應該怎麼辦。
這才是有智慧的體現,才是通達緣起的表現,不是把緣起到處亂貼標簽,(隨便說)“不善觀緣起”,這是不行的,不能這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