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學誠法師:中國佛教文化的走向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中國佛教文化的走向

2010年7月16日上午9:30,上海市政協召開委員學習會,邀請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學誠法師作“全球化視野下的中國佛教文化走向”專題報告。上海市政協副主席朱曉明主持會議,主席馮國勤、副主席周漢民、蔡威、高小玫,秘書長陳海剛出席,其他與會人員有駐滬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政協委員、各區縣政協部分委員、各民主黨派市委部分成員等共約500多人。

報告會主席台場景

    法師在報告中指出:全球化帶來空前便利,也帶來空前危機。佛教能良好應對全球化的很多重大問題:如佛教能與科學深層契合、形成互補,達成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和諧發展;佛教的環保理念以及戒律傳統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佛教有著豐富的和平思想和悠久的和平傳統能促進建設持久和平;佛教能促進東西方文化的深層溝通等。師父澄清了一些對佛教的常見誤解,特別講解了“知足常樂”的內涵和意義,還指出中國佛教經歷了本土化、社會化,現在隨著中國走向世界,中國佛教正在走向全球化,將在促進宗教和解、世界和平中發揮特殊的積極作用。

    法師報告到十一點,然後是答問時間。

    聽眾非常踴躍地提問。

    聽眾甲:“聽您的報告很有啟發,要覺悟,由修戒、定、慧,要以戒生定,由定發慧。戒就是要克制欲望,如果克制欲望的話,社會的發展會不會缺乏動力?”

    法師:“社會的發展有很多方面,商業社會容易誘發人的欲望。戒律就是來克制我們,不要讓我們的貪欲膨脹。才會讓社會走向健康、善良,才會在一個正確的軌道裡發展。我們有了戒、定、慧,會讓我們這個社會中很多異常的現象不要脫軌得那麼離譜,不等於說有了戒、定、慧,人就沒有物欲了。只是如果沒有戒、定、慧,物欲太大。最後自我會很苦。”

    聽眾乙:“您的題目《全球視野下的中國佛教文化走向》,以我的理解有佛教、佛法,佛學之分。您的題目非常大,為什麼不將佛教文化提升為佛法呢?這當中有什麼差異。”

    法師:“您提得很好!佛教、佛法、佛教文化、佛學,它的內涵、外延既有相同的部分,又有不同的部分。佛學是我們國家各種學科的一科,有哲學、數學、物理學等各種各樣的學問,我們國家將佛教作為一種學問來研究,就定名為佛學。那麼佛教是作為一種宗教來研究,比如說,我們國家有五大宗教:佛、道、伊、天、基。比如佛教教主是釋迦牟尼佛,教理教義是的經典,有佛教信仰的人,包括出家人、居士。佛教有其活動的空間:寺廟、居士林。還有佛教參與服務社會的各種各樣的事業:教育、慈善、文化、公益等,是一個綜合的概念。佛法是佛教徒用來修心、修行、證果的這樣一套義理。這一套學問只有在廟裡面有,只有在廟裡面傳播。因為今天我們是在政協這裡講,所以講佛教文化比教合適。不過,這個文化裡面也有宗教的部分,也有佛學的成分,也有我們修行過程中的體悟,通過文化來闡述,所以文化是一個更加寬泛的概念。”

    聽眾丙(財經專家):“世界的幾大宗教都存在了很長的時間,而且還自成體系,您在報告最後提的觀點,正是我要提的問題:您對當前存在的幾大宗教文化有這樣一種判斷:佛教具有聯系伊斯蘭文化、基督教文化,包括天主教文化的這樣一種功能,具體的展開,是不是從現代社會發展面臨的矛盾產生的這種可能性,還是從對深層次的佛學研究而產生的這種可能性?”

    法師:“我們佛教裡面講‘覺悟’,覺悟不是一種知識的累積。知識的累積不會有覺悟。也不是一種經驗的傳承。經驗的傳承是過去怎麼做你現在怎麼做,也不會覺悟。覺悟什麼意思呢?比如一個音樂家或者一個作家,有他的創意。創意怎麼來的呢,是覺悟出來的。我的一些想法是因為我長期以來,自己看經,關注社會問題,會有這個想法,也很自然。就是這樣一種情況。”

    聽眾丁:“法師的講座讓我受益匪淺!我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的問題。法師講到佛教的作用,特別是能促進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聯系,這個確實功德無量。過去這個十字軍東征死了多少人。佛教確實是講和平的。我們現在的信徒,可能不少是居士,在佛教的內部、寺院或佛教協會的講經的時候,如果能講這些方面,也是功德無量!我接觸了很多,包括廟宇、居士林的一些組織,我總覺的沒有像學誠法師今天講的一樣將佛教與社會緊密的來聯系起來。現在我們面臨很多危機:金融危機、人口危機、能源危機,有人說一百年後地球會滅亡,我覺得學誠法師出來在社會上做講座以外,更為重要的是恐怕是要在佛教內部,使每個佛教徒都成為一個宣傳的主力,讓我們中國佛教走向世界,這樣我們中國佛教對於構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起更大的作用。我就是這樣意思,看這方面學誠法師有沒有什麼打算或者已經做了一些什麼事?”

    法師:“你這個建議非常好!我們中國有眾多的寺廟,三十多萬的出家眾。一個寺廟就應該是一個大學,雖然都是大學,但是是有區別的。一個大學的影響力以及它的學術水平,不能一概而論。寺廟也是一樣,但是我們的寺廟經過文革的破壞,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基本處在修廟的階段。從二十一世紀開始,修廟基本上告一段落。現在廟已經有了,那麼這些出家人因為文革年間的中斷,所以造成現在實際上的斷代。過去八十年代是青黃不接,現在是斷代,斷代就是中間缺了一代人。宗教跟其他學科不一樣,需要幾十年長時間的修行、修心、累積,才有生命的體驗。這就是說佛教缺乏人才。實際上很多廟裡的法師本來是要學習、要修行的,應該跟外界絕緣,但是現在一方面他很忙,另一方面,每天到廟裡面的人非常多,根本應接不暇,弘法的力量、條件都不具足。所以造成社會很多方面對佛教的不滿意。有些是佛教自身的原因,也有有關方面的引導問題。我覺得佛教如何適應社會,既有我們佛教自身的問題,也有加大積極引導力度的必要。”

    聽眾戊:“很有幸向學誠法師請教一個問題:佛教是講眾生平等的宗教,但是還有很多信徒一個很大的困惑,就是寺廟的門票問題。國內我去了很多寺廟,國外也去過很多清真寺和基督教堂。現在看來國內寺廟收門票的寺廟很多。我看到您是三個寺廟的方丈,也是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不知道您對此問題如何看待,這個問題會不會成為影響佛教在中國傳播的一個問題呢?”

    法師:“門票問題也是我們改革開放後新產生出來的一個問題。從我個人的觀點看,我住持的也是我出家的寺廟——福建莆田廣化寺是從來不收門票的。第二個,05年在北京接手的一個寺廟——龍泉寺。這個寺廟在公園裡頭,當時我還沒進駐之時就跟他們簽了協議:第一我這個廟不賣門票;第二我也不與你分成;第三,只要是到我們廟裡的客人、信徒、參加活動的人一律都要免票。這樣就達成這樣一個協議。至於法門寺,因為在我去之前,它就賣門票,。這有很多方面的原因。但是我認為寺廟賣門票,特別是高額的門票是一個不好的現象。會阻隔宗教活動場所、宗教教職人員與信教群眾之間的宗教感情,因為宗教信徒來寺廟參加宗教活動本身就受國家法律的保護,參加宗教活動還買門票,這是不符合情理的。”

    聽眾己:“學誠法師您今天這個題目非常好,《全球視野下的中國佛教文化走向》,在全球化背景下,如果我們中國文化不被全球接受,或者你不接受全球的文化,那自己會在全球化當中被邊緣化。我的問題是:我們去寺廟裡的信徒也好、教徒也好,去寺廟一般就三句話:求菩薩保佑,一個保佑爸爸媽媽,一個保佑自己生意,一個保佑孩子,求生兒子啊,孩子上大學啊。如果都是這樣一個概念的話,我想和我們佛教主導的概念應該是不一致的。我想對這個問題應該怎麼思考,我想這種現象應該超過百分之九十。

    法師:“這個問題,我們要一分為二地看待。佛教為什麼能在中國如此流行,深入民心?實際上士大夫的佛教和民眾所信仰的佛教是有差別的。士大夫的信仰是從哲理的層面來認識佛教的合理性和對道德建立的作用的。民間老百姓的認識實際上是和儒家文化交融在一起。他們到廟裡求保佑自己的家人,因為儒家的文化缺乏了宗教的這一塊。佛教傳到中國以後,儒家的對家庭的孝道、情感和佛教結合在一起。我覺得這也有它的好處。如果現在沒有寺廟,也沒有祠堂的話,我覺得人們這種儒家的家庭倫理情感沒有地方可以傾訴。”

    聽眾庚:“我請教一個我感到很困惑的問題:中國的佛教是大乘佛教,東南亞的佛教是小乘佛教,在佛理上他們有沒有什麼區別?這是第一個。第二個,也是我的困惑所在:號稱是全民信佛的泰國、緬甸,其佛學修養應該是全民化的一個水平,為什麼他們的國內矛盾、沖突比中國還厲害?既然大家都講究和諧,講究修身養性,為什麼還會出現這麼激烈的沖突?”

    法師:“佛教裡面有五乘佛法: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中國屬於大乘佛教,南傳上座部叫做小乘佛教或上座部佛教。小乘佛教(與)大乘佛教對世界的認識是不同的,我們通常認為,升天,做人很快樂,這是人乘佛法。聲聞乘,獨覺乘認為這個世界是痛苦的,所以過一天就少一天。大乘佛法認為這個世界是可以改造的,這個世界的本質是快樂的,他的宗旨是利樂有情,是過一天多一天。這個大乘佛教、小乘佛教對世界的認識不一樣。

    至於說,像緬甸、泰國雖然是佛教國家,但是現在矛盾重重,這裡面的因素是很多的,不是因為宗教信仰的因素。這些南傳佛教的國家我經常去,其原因在於,現代社會的每一個國家,每一個人要懂科學,要面對西方文化的沖擊。這都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不學科學,這個國家就會越來越落後,要學科學就要和西方社會發生關系。比如說,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們的物質生活非常豐富,琳琅滿目,但是我們的身邊依然發生不少問題。社會有問題不等於說我們文化有問題,這裡面原因有很多。”

    聽眾辛:“向您請教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全球佛教徒四億人,請問大陸有多少?數據是怎麼出來的?”

    法師:“這個數據是國外的統計,不是我們的統計。至於中國有多少佛教徒,這個我們沒有統計過,也不好統計。不好統計的原因也就是說我們還沒有找到統計的很好方法。第二,有很多人即使信仰佛教,也不會、也不願說我信仰佛教。你說中國有多少佛教徒?但是一個事實可以說:在中國五大宗教裡頭,肯定佛教徒是最多的,信佛的人數也不斷在增長。”

    快到預定報告會結束的時間——十一點半,雖然有好幾位舉手想要提問,主持人說只給最後一個提問機會,讓一位舉手的法師來提問。

    聽眾壬(法師):“感謝將最後一個問題留給我!據我的觀察,近百年來,西方的基督教在我們中國發展十分迅猛。為什麼我們中國的特別是漢傳佛教要傳播到西方去是舉步維艱?在美國等西方國家也主要是在華人圈裡傳播,要傳到西方人的圈子裡目前還沒有找到一個很好的途徑。學誠法師對這方面有什麼思考?”

    法師:“為什麼佛教往西方傳播舉步維艱?因為歐洲、美國主要就是信仰基督教,少數信仰佛教者屬於少數民族、少數人口。再加上我們中國本身在發展、在學習,西方本身就對我們很警惕,所以這不能相提並論。有一次,美國的一個牧師到北京來,我接待他,我們在一起交流。他也問我諸如此類的問題。他說:佛教在中國發展這麼快,為什麼基督教雖然也在發展,但是會被很多人誤解,而且說它發展沒法跟佛教相比。他說什麼時候才能做到像佛教一樣,在中國發展得非常的好、非常的快。我說:基督教要想在中國發展得好、發展得快,必須變成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如果不能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可能發展得越多、越快,後果可能越嚴重。任何一個宗教、任何一個文化必須與那個國家、那個民族、那個社會的文化相融合,這樣的話,才可能有一個非常好的前途。至於說為什麼說我們佛教在西方那麼慢?實際上我們在國內的發展也是不能滿足於這個時代的要求。實際上很多信徒,包括很多很有層次的對佛教的需求是非常大的,但是我們佛教不能給他們提供信仰方面、精神方面的需求?我們國內社會都不能滿足,我們怎麼能滿足國際社會呢?這些方面需要我們共同去努力!但是我相信未來會越來越好。”

    主持人:“謝謝委員們的提問!也謝謝學誠法師的回答!佛教作為一種現實力量的聚合體,不但具有精神和文化的特質,也就有社會的特質。佛教的道德修養和倫理准則,在調節個人心理、化解矛盾、平息各種沖突、維護社會穩定起了積極的作用。目前我們正在組織市政協委員,圍繞‘十二五規劃’,如何加快文化發展和城市軟實力建設,進行協商議政,學誠法師的報告,給了我們很多很好的啟迪。希望今天的委員學習會能為構建和諧社會起到積極的作用。今天的學習會就到這裡,感謝大家百忙中的參與!再次感謝學誠法師!”

    會後,上海政協學習委員會辦公室顧宇珠主任發來短信說:“大家對講座反映很好!”又有上海政協的干部說有人跟他反映希望這類主題的報告會以後多辦。

上海電視、《解放日報》、《文匯報》等媒體對這次的講座,給予了報道。

 

 

上一篇:洪修平教授:法界緣起論
下一篇:洪修平教授:諸法性空論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