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學誠法師:起行不虛 實心求法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起行不虛 實心求法

   今天我們要講的主題是:起行不虛,實心求法。
  這兩句話是接著昨天談的,是對“存誠、立誠”的诠釋。人有沒有至誠心,其表現就在這兩句話:起行不虛,實心求法。同樣做一件善事,心不同,結果也迥異。人天——天人和我們人注重的是善法,要做好事,就是注重善惡之別,區分善行和惡行。善法有行相,有行有相。惡法亦有行相。人天,注重行相。因為有行相,就會有事相,因而就會有局限,會有障礙,很多負面的東西也因此而生;同時因為人天善法是生滅法,是不究竟的、是短暫的。即便是善法也是短暫的。
  對於二乘人,佛告訴他們說,無論是善法、惡法,都是苦的。都是無常,都是空的。對二乘人而言,苦、空和無常變成非常重要的一個法類。人天法注重善法,注重樂法,助人為樂。二乘人注重苦法,注重空法,注重無常法。至大乘法則注重心法,注重心力。人天偏“有”不對,二乘偏“空”也不對,大乘佛法注重發心,發菩提心,注重的是心法。 
  心法的落實,就是信心,誠心,至誠心。起行不虛,不虛即是實。行要實,求法也要實心求法。如果我們的起行不實的話,那我們會有怎麼樣的後果呢。譬如孩童學走路,兩三歲幼童剛開始學走路時,旁邊需要有人扶著,須臾不能離開,否則就會跌倒;又如學騎自行車,開始時後面也需有人扶持,不然會摔倒。成人也是如此,譬如學學開汽車,旁邊需要有教練坐著,否則就會發生事故。所以說如果起行不實,那就有後果;那麼如果是實的,我們能夠學會走路,學會騎車,學會開車。即便在人流中穿梭,開車、騎車也不會倒,也不會撞到別人,此時走路、騎車、開車,已經都是腳踏實地了。再如蓋房,地基不實,房子就會很危險,一層兩層蓋著蓋著就會坍塌,甚至倒塌,都是有可能的事情。做一件事情也是一樣,如果不能起實,人家就會覺得你有沒有實力,你的單位有沒有實力?若是你有這個實力,自然就會有人找你合作。個人沒有實力,那機構怎麼敢用你呢?單位沒有實力,怎麼會有人前來合作呢?
  實力是什麼呢?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為人謀而不忠乎,就是替別人辦事,替眾人辦事是不是盡忠。謀而不忠乎?你做事情盡不盡忠。所謂盡不盡忠就是負不負責任、認真不認真,有沒有盡心盡力。這就是為人謀而不忠乎的意思。“與朋友交而不信乎?”交朋友,也就是與人相處,說話實在不實在,有沒有信譽。“傳不習乎?”老師教導我們的知識、經驗,以及書本上面學到的聖賢之道,有沒有經常去溫習,因為經常溫習才不會忘記掉。沒有經常熏習就會忘記,記不起來。因此我們要求法,要實心求法。“傳不習乎?”就是求法,可以檢驗對法有沒有需求,若有需求才會主動去溫習。有去熏習,也才能夠現起。若是我們對法並無需求,那麼法對我們就不會產生作用。
  法怎麼樣在我們內心產生作用呢?《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裡面講;“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妙法,攝念觀心,薰成無上菩提種。”就是說,聽到法,就要攝念觀心,我們的心要能夠把法涵攝住,把法變成念力,我們要常常去觀心,觀心就是看內心裡是不是有這種念力。比如發菩提心,有沒有發菩提心的念力,那麼無常,有沒有無常的念力。念力是非常分明、清楚,並且是持續的,念力能薰成無上菩提大種。
  我們常常這樣作意,攝念觀心,久而久之,就會形成無上菩提的大種,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途徑,我們能夠下手、用功、落腳的途徑。
  山下的居士,工作,忙於日常瑣屑,很羨慕能夠在山上當義工的人。如果在山上當義工,就不會有那麼大的生活壓力,可以在山上專心做與佛法相應的事情。當義工的人,覺得當義工還不夠,最好能出家,那就可以心無旁骛,專門用功學法修行。那麼,出了家,就能夠專門修行嗎?這也很難說。如果不能攝念觀心,那麼,我們對自己的心態認識一樣不清楚,內心依然不實在。內心不實在的話,沒出家以前很苦,出家以後一樣也會很苦。比如說,有些出家人可能常常會琢磨:出家人彼此之間怎麼會這麼冷漠?廟裡怎麼會有這麼多的約束?或者想我歲數大了,經常生病,這個事情我能不能做得到?或者想某某事情我不喜歡做,某某東西我不喜歡吃,或者是想別人做的事情有沒有意義,等等。出家人也常常會把一些妄想當成是真實的,經常這麼作意。
  作為一名義工、或者是一名居士或者是出家的比丘,我們要這樣想:我們每天要做什麼?要怎麼去做?有沒有做好?這樣想這樣做我們的心才是實的。如果我們老是說自己想要去做什麼,而不付諸行動就是在名相、往事、妄想中分辨,最後一無所成。法不是一個空洞的符號。法是要在人、心、事上去體現。譬如在別人心力提不起來的時候,你能每天帶頭上早晚殿,帶大家出坡,帶大家拜佛,那麼你的心力就在人群中最強。天天如此那麼你的心就是實的。相反,如果你說拜不拜佛都一樣,都是外在形象,心中有法就行,那麼這就是妄想。再如,有人覺得我們工作、做事也是外相、無需過分去注重,那也是妄想。按照這樣的想法,吃飯不吃飯也是外相,但不吃飯可能就活不下去。我們必須把學的佛法要落實在實際的行為上面。曾子所說的“三省吾身”就是要落實到身上面去。佛法雖然強調的是心性,但最後也要落實到人的行為上。如果行為不規范,首先身就不安穩,身不安穩,內心怎麼能夠安穩呢?行堂做飯無不如此,某比丘說,我帶大家怎麼樣把行堂行好。某居士說我帶大家怎麼樣把飯做好,這樣的一言一行都是實的。
  有人可能要問我們常常說要虛心,虛心和實心是不是矛盾的呢?這個“虛心”不是跟上面所說的“實心”相對的。這個虛心指的是包容心,廣大心,恰恰是實的,“虛心”的“虛”不是空的,不是“沒有心”。不要被事情局限住,即使局限住了也不是說不要去做,而是說要做的更多,做得更好。我們內心當中要有這樣一個希求,這很重要的。沒有這種心,怎麼會有行。修行就是心和行的配套。
  心要在行的上面體現。如果心發錯了,那我們就會把妄想當真實。把虛的當成實的,就很可怕。不少人學佛法久了,天天是不來不去,不生不滅,昏昏顛顛的。他不知道,要去哪裡?要做什麼?是因為他聽了佛法以後,沒有辦法去理解祖師大德,善知識說話的理路,不理解這個心路。佛告訴我們要怎麼發心,告訴我們正確的思維的方式。我們要沿著這個的理路思路,身體力行,而不是把祖師大德,佛菩薩的種種的文字的符號、概念的符號,堆砌在自己的思想當中。自相矛盾,頭腦就混亂,再把這些混亂的佛法傳遞給別人,讓別人的心也混亂。心混亂,就體現不出行為的價值,也就起不了行,就修不了行,就沒有動力。所以,我們要起行不虛,實心求法。

 

 

上一篇:洪修平教授:從“念佛禅”看弘一法師修習念佛法門思想
下一篇:洪修平教授:佛陀本懷與中國佛教的特點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