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變隨緣,隨緣不變
今天要講的是“不變隨緣,隨緣不變”,這八個字我們常常聽到,也經常掛在嘴邊,但不等於我們就理解。反過來說,相當多的人對這八個字有很深的誤解。“不變隨緣,隨緣不變”,這個順序都不能顛倒,堅持“不變隨緣”,才能“隨緣不變”。
什麼叫做“不變隨緣”?“不變”是對我們凡夫來講,“隨緣”是對二乘來講的,我們凡夫的心經常變來變去,無常,今天這麼想、明天那麼想,隨著自己的情緒在波動,都是一種散亂的心。
首先要讓你的心先穩定住,建立宗旨,宗旨不變,目標不變,發心不變,用功不變,這是第一步。這是學佛法的人,跟不學佛法的人的不一樣之處。凡夫的心容易忽東忽西,變來變去。“隨緣”是對二乘而言,二乘偏執,樂簡畏繁怕麻煩,喜歡自己一個人呆著,不喜歡隨眾,所以佛陀告訴要隨眾。比丘是聲聞乘,比丘必須要羯摩,羯摩僧也是和合眾,就是隨緣。不是我們所理解的:反正我自己固守我的宗,外面怎麼做都可以,這個理解就成“隨便”了,或者怎麼說都可 以,這都是一種偏見。
只有先做到“不變隨緣”,第二才能做到“隨緣不變”,這個就是用心的功夫。既能夠隨順各種各樣的因緣,同時自己又不會迷失,這也就是說,先要從“不變”到“隨緣”,然後再從“隨緣”到“不變”。從“不變”到後面的“隨緣”,這是凡夫修行的過程,從“隨緣”到“不變”是二乘修行的過程。二乘因為不易隨緣,所以佛先要他隨緣,但是你太隨緣了反倒不能再變了,要保證二乘的寂靜,這裡邊是有非常多的深意在裡頭的,不是好像隨便說的“不變隨緣,隨緣不變 ”那個意思,好像隨意怎麼講都行。
隨緣,隨什麼緣?外緣知識,內緣暇滿。《廣論》裡面都有教授,很多東西胡思亂想,不能安住,都是沒有意識到暇滿的重要性,沒有認識到生命的寶貴。《廣論》裡面有比喻“蟲禮騎野馬,藏魚梅烏食。” “蟲禮”什麼意思呢,地裡面的蟲跑出來拜佛,就比如說,人從三惡道出來,知道今天能聽到佛法,或者說一只狗,一只貓一只鳥等等,要來禮佛。這些比喻的意思是說:非常希罕,非常殊勝,非常不可思議。
“騎野馬”什麼意思呢?一個跛腳的人,一天在山上,忽然掉下去,正好掉到一只野馬背上,然後他騎著野馬到處去玩,這個人說,我本來這個腳不好,騎個牛也好,羊也好,駱駝也好,都騎不了,今天剛好我掉到一個馬的身上去,那就騎著馬到處去走,到處去游玩。這個也就是說,我們聽到了佛法以後要有法喜,要有法樂,要珍惜這個暇滿。
“藏魚梅烏食”是什麼意思呢,古代前藏的人送給後藏的魚,後藏的人他從來沒有吃過魚,他說這個魚這麼好吃,拼命吃,吃到這個魚堵到喉嚨,快要吐出來了,怎麼辦呢,他就拿帶子把脖子捆起來,人家說你怎麼這樣把脖子捆起來,非常危險。他說這個非常好吃的,我捨不得把它吐掉。這個比喻是說明,對佛法的一種希求心、廣大心。
“梅烏食”是什麼意思呢?就是糌粑,是青稞酥油做成的。一個母親得了很多糌粑,分給自己的兒子吃,兒子得到了糌粑,他一只手就放到自己的後背,然後另外一只手再伸出來說我還沒有拿。剛好一只狗跑出來把後面的糌粑吃掉,他就大哭,母親就問他為什麼大哭,他說這麼好吃,這麼難得的,被狗吃掉多麼可惜。就是說這個不能浪費了,不能浪費我們的暇滿,這個就是《廣論》裡面講的“應當如是思,發起攝取心要欲樂”。對佛法的希求,應該要像我們看到這些小動物都知道來拜佛,也比喻為腿不好的人得到野馬,如同得到魚一樣,得到糌粑一樣,要有這樣的心情,這樣的意樂。
然後要學不變隨緣,隨緣不變。頭五年我們每個人都是一顆發心,一顆種子一樣,發心出家也是一顆種子,外在的種子,心的種子。物的種子剛剛種到土壤裡面去,首先要生根才能發芽,生根就不能離開土壤,才能生長、開花、結果。如果這個種子在土壤裡面,剛生了根就移掉,最後這顆種子就會死掉,肯定會死掉,不死掉也是大傷。再一個移到不適應的土壤,這個種子也要報廢。這個種子種在什麼地方是有固定的,它是有預期的,土壤土質也有不同。
我們出家住在一個道場,頭十年、二十年,最重要的就是說自己怎麼樣子安住下去,而不是說我到哪裡去求法,全是妄想。頭二十年主要是要安住,第二個二十年,弘法、承擔,第三個二十年,專門修行安養,這是一般的規律,大概如此。那麼,剛剛開始,你沒有那麼大的福報,也沒有佛法的甚深的勝解,你去修行,一個人在修行。不是說現在,過去也是如此,改革開放三十幾年來,有出家人是為了去博得一個好聽的名聲,說去什麼地方了,多麼了不起,全是煩惱。只要內心向外緣,就全是妄想。沒有緣到佛菩薩,沒有緣到善知識,也就不能安住,也就不能緣到暇滿,全是自己給自己編出一大通非常美麗的理由出來,自己內心深處的苦處講不出來,然後再去找很多的理由。
所以我們出家,或在寺廟裡面做義工,定位是很重要的。頭二十年之內,最主要的任務是做什麼東西,主要是干嘛。出家的法師、義工,就是要安住用功,你沒有這樣做,自己不能給自己定位,整個身心都是躁動的,躁動了,法怎麼能夠入心呢,是不是?你去熏習了一大堆知見,清都清不掉,也沒有人能夠幫你清掉。你怎麼知道說與哪個善知識有緣,根本是你自己坐在這邊胡想一通。緣不是很簡單的說,到處都有,你們同住二十年,這個緣是不同的,能不能同住呢,有沒有這個因緣呢?乃至更久的時間,這裡面都是有很多不可思議的因緣,有甚深因緣,有很多緣起在裡頭,而不說是自己一廂情願,然後對佛法的基本知見沒有把握住,自己宗沒有把握住。實際上就是宗旨沒有建立起來,最後你聽什麼都是沒有大用的,自己給自己留一個說話的資料而已,好像我這些不是資料裡面看來的,好像是自己的心得,其實不是那麼一回事。
所以我們頭二十年最重要的要落地生根,我當時寫的“發菩提心,落地生根”不是隨便寫的,是有甚深的因緣的。落地生根才會開花結果,自己隨便在這邊混日子,就沒有根了,沒有根,這顆種子就可能白種了,白種了以後就不會有收成。所以,我們這種發心就是種子,一個念頭不斷地去熏習,這個種子就會種得很牢,根深葉茂,果實累累。如果根不深,它不可能長出很多的葉來,根不能離開土壤,常住、同行善友就是我們的土壤,離開土壤都是會完的。
因為土壤、環境是佛菩薩、善知識的心願因緣凝聚的。離開了土壤,離開了這個氛圍也就輪回去了。所以佛法基本的知見絕對不能懷疑,你懷疑了就麻煩了,就背離了佛法,你說我一下子建立不起來百分百的信,但至少你不要故意去懷疑。過去叢林“遷單”,說讓你去外面參學,或者自己說我去外面“參學”,“參學”就是“遷單”的代名詞,很多叢林是客堂把你遷走的。我們這裡,如果自己不用功,就會自己把自己遷走了。
還有的人要去參學,問我同意不同意,我說“沒有不同意你住下來”。有的同學就理解好像同意他走。沒有不同意,沒有不,否定否定還是肯定,我是同意你住下來,不是說同意你走,知道嗎?有人聽話,都成了問題。咿,師父同意的。我是說我沒有不同意你住下來,不等於說我是同意你走了,那是兩回事。也就是說,我同意你繼續在這裡住,你自己溜是你自己的事情。你要溜的話,你再回來就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你再回來,因緣就不一樣了,因為你的業力與大眾不一樣,你去熏習一些雜的知見,常住怎麼敢隨便留你呢?知見的建立,是最難最難的,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做到的,但是談起來,可以天花亂墜的,實際上都是佛法的外行,所以頭二十年以安住為主,身心安頓,身安則道隆。
外緣知識,內緣暇滿,時間浪費不起,時間浪費不得,浪費時間就是浪費自己的生命。這個才是我們真正對佛法的體會,才是在用功,然後自己要把這個宗固守住,而不能今天覺得這個佛法沒有錯,到明天是不是覺得還有更好的,那就麻煩了。無論哪個法門、哪個常住都是要師法友的,都是要不變隨緣,隨緣不變的,這是佛菩薩總結出來的經驗,所以必須要照著辦,最後才能夠在佛門裡面多多少少有些成績,不照這麼去辦,絕對是百分百的不會有成就。
處在大眾當中,常常去觀察同行善友的功德,自己個人獨處,要常常去分析,常常去觀察自己的起心去念,常常去思維暇滿和善知識對自己生命的重要性,這麼去做,這麼去思維,本身就是在修行,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修行,這是用心在修行,這才是真正心緣到法,這些都是一種境界。我們說師、法、友、菩薩、佛,都是我們所緣的一種境界,讓我們內心產生力量,你要持久產生力量,你要持久發心,不斷發心,然後你內心就有力量了,就會心開意解,智慧自然現前,佛法就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