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學誠法師:學佛很久卻學不好的原因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學佛很久卻學不好的原因

(2007年5月3日於莆田廣化寺傳授八關齋戒上的開示)

     “受八關齋戒的人一般是學佛比較久的同修,但是學得越久是否學的比較好呢?是否越學越好呢?這很難講。有的時候,自己用功一年、兩年、三年以後,就用不上功,或者動力不強,這是為什麼呢?”
    “我們有很多觀念是世間的觀念,不是佛法的觀念,所以學佛法就是改變我們的觀念。世間的觀念是要不得的,佛法的觀念才是正確的。但我們本來是學佛法,怎麼會變成世間的觀念呢?其實是我們人的思想觀念裡,我們的心裡,多生多世以來,都是世間的觀念比較多,並且很強,很不容易去掉。比如說,大家學佛法的時候,非常精進用功,做很多很多的好事、善事,旁邊的人表揚我們:‘某人,你很發心,做這麼多的事情,功德無量。’聽到這樣的話,我們就會生起慢心,認為自己確實做了很多事;對方說:‘你學佛法這麼久了,怎麼還這麼糟糕,學的這麼差勁?還不如我呢!’我們聽了之後,馬上就起嗔心,心裡就會很不高興;對方說:‘學的這麼久了,這麼用功,這麼精進,要注意身體,不要把這個身體搞壞了,要勞逸結合,不要這麼用功。’這時,我們會怎麼去判斷?如果這個法師,這個同行善友,你覺得這個人比較可信,你就會想:他很關心我。如果你覺得這個同行善友平時不用功修行,就會覺得他是在我要用功修行的時候來擾亂我,這個依《廣論》中說,當我們在很用功修行時,有人來讓我們不要用功修行,這個叫魔在干擾。就是說,同樣一個意思,不同的人講出來,我們會產生兩種不同的感受和結果。一種人認為他在關心我,另一種認為他是來妨礙我。而實際上來說,我們信得過的人,告訴我們不要這麼用功的目的是為了讓我們更好地用功,因為假如身體搞壞了,的確就用不了功了。另外一種人說,你不要那麼用功,不要那麼精進,他也有可能是擔心你的身體,也有可能擔心你不能持久,也有可能認為你這麼用功,會用不下去,或者會用偏了等等。”
    “我們常常會有一種習慣的想法:對方在語言上對我們的關心就是好的,如果不是的話,就是不好的,就是錯的。那麼,根據佛法,是不是這樣呢?我們常常說如法抉擇,既要依師,又要如法抉擇,你怎麼樣把依師與如法抉擇結合起來?如法抉擇,常常會犯的錯誤毛病,就是我們自己拿一個所謂的佛法概念,拿一個所謂的佛法道理,來解釋對方意思。對方對不對?做得正確不正確?”
    “我們要領會如法抉擇的意思是什麼。比如法,色法是法,心法也是法,心不相應行法,也是法,有為法是法,無為法也是法,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這些桌子、椅子、木頭都是法。我們看到的是外在的形象,外在的形狀而已,我們不容易把它理解成是法。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對宇宙人生,是用佛法一整套的概念去認識,來說明的,但是我們常常會在世俗的思維體系當中。更進一步來說,我們學佛法,究竟什麼是佛法呢?如果我們弄不清楚的話,我們這個佛法就很難學好。佛法究竟是什麼,先要弄清楚,然後才能談到如何如法修行,如何如法抉擇?這個如法抉擇,不是說自己認為對的就是如法,自己認為對的與如法是不一樣的。道次第,你從下往上看,與從上往下看是不一樣的,從下往上看,看的都是顛倒的,從上往下看,是一種圓滿的,它能夠各個點,各個角度,都看得到。就猶如我們站在廣化寺最高的地方——文殊閣,往下看,整個廟的每個部分都可以看得到,但是如果我們坐在法堂裡面就只能看到前面的大殿,很多地方就看不到,所以這與高度是有關系的。”
    “從下往上看,與從上往下看是不一樣的。宗大師也曾說:‘終生善行,悉成過失。’為什麼你終生做的善行都成過失了呢?因為你不知道什麼是善行,不知道什麼佛法,我們雖然學了佛法,但依然是帶著世間的煩惱心在做世間的善事,世間的善事,世間人做的很多很多,不僅說只有我們佛教徒在做善事,在行善行,不學佛的人具有善心、善行的人也很多,甚至做得事業比我們更寬廣。我們佛教做的善業是清淨的善業,是無垢的善業,兩者是不一樣的。世間的善法與無漏善法是不一樣的,同樣都是善法,本質卻不一樣。所以,要清楚,我們如何來學佛法,如何來抉擇法。抉擇本身就是智慧。”
    “法是什麼?法就是我們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對境的時候,我們會起什麼心,動什麼念。這個要靠智慧,我們智慧不夠的時候,是無法抉擇的。也就是說,如果首先對法本身都了解不清楚的話,我們怎麼去學習?另外,我們的智慧又很弱,我們怎麼知道抉擇呢?在抉擇時,我們要有智慧現起,或智慧能力很強的時候,才有辦法抉擇。”
    “戒定慧,受八關齋戒就是戒,透過戒定的功德作基礎,我們才能開發智慧,有了這個智慧之後,才有辦法去作抉擇,如果沒有戒定的功德,我們不可能有真正的智慧,沒有真正的智慧,我們學的所有的佛法,都是概念性,理念性的。以這種理論性來推理,來作決定,跟自己自性當中具足的功德是不一樣的,為什麼呢?因為,理論性的東西是靠自己的知識跟能力,能力很快就用完了,佛法就不同了,佛法有無盡的寶藏,永遠用不完,它是我們生命動力的源泉。如果學佛法,學著學著就不想學了,學不動了,就說明你學的出問題,學錯了,越學越遠,如果學對路的話,一定越學越來勁,越學越有味道,越學越想學。如果越學越不想學,就是出了問題,出了大問題,出了障礙,這是很關鍵的。如果學著學著不想學了,並且說這個佛法不好,這個法門不好,這是更大的問題,因為他不能在自己的自性上面找原因。所以給大家提醒提醒,學佛很久卻學不好,都是由於這樣的原因引起的。”

 

上一篇:楊曾文教授:敦煌遺書中禅宗北宗文獻的學術價值
下一篇:楊曾文教授:如是弘願,如是偉業--紀念中國現代著名佛學家法尊法師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