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學誠法師:能除眾怖作依怙 真實不虛無他方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能除眾怖作依怙,真實不虛無他方

  ——皈依三寶的意義(三)

   我們向三寶求庇護,首先要知道佛法僧三寶的內涵。
  佛陀是一個完全解脫了痛苦的聖人,具足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一切智智等圓滿的功德,沒有任何恐懼感。因為佛出離了生死,解脫了煩 惱,因此解脫了所有的痛苦。凡人會有種種的恐懼,比如在大庭廣眾面前,在比我們學修好的人面前,在職務比我們高的人面前,就會畏懼,這是很簡單的一種畏 懼,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凡人有分別心。佛就不一樣了,具足一切智智,沒有這方面的分別心。
  法是通往佛涅槃境界的道路,或者說是佛道。凡人只要照著法去修行,就能一步一步達到佛的境界。對我們來講,要一步一步達到佛的境界,首先必須忏悔業 障,同時努力積累資糧。忏悔業障、積累資糧的內容,就是法的內容。要忏除內在的煩惱及惡業,首先要約束自己的身心,反省過去所做的種種壞事、錯事,以及所 起的種種惡念,從而讓內心清淨、規范,這樣我們才能上路。否則內心一片狂亂,是無法去修行用功的。
  僧是出家人,是幫助我們一起達到成佛境界的助伴,也就是經典上說的“不退菩薩為伴侶”。出家人是幫助我們安全、快速、正確到達佛地的最好助伴。如果沒 有人帶路,我們就非常容易迷失方向。因此,在浩瀚無涯的佛法大海裡,我們必須依靠善知識作指導,否則修行中遇到的種種障礙是很難解決的。
  僧是跟著佛出家、依法修行的人,法是佛所說的修行方法,所以真正的庇護者是佛陀。當然外道也有他們的庇護者,而在佛教裡面,真正的庇護者就是佛陀。
  佛教徒求庇護為什麼找佛陀,不找天魔外道呢?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原因:第一,佛是大覺者,已經解脫了一切恐懼。如果我們的庇護者本身尚未解脫一切恐懼, 怎麼能解脫其他人的恐懼呢?自顧尚且無暇,怎麼可能去幫助別人?如前所說,佛已經解脫了一切煩惱和恐懼。《大智度論》說:“佛一切智火亦如是,燒諸煩惱無 復殘習。如一婆羅門,以五百種惡口眾中罵佛,佛無異色,亦無異心;此婆羅門心伏,還以五百種語贊佛,佛無喜色,亦無悅心;於此毀譽,心色無變。又復旃遮婆 羅門女,帶杅謗佛,佛無慚色;事情既露,佛無悅色。轉*輪時,贊美之聲滿於十方,心亦不高;孫陀利死,惡聲流布,心亦不下。阿羅毗國土風寒,又多蒺蔾,佛 於中坐臥,不以為苦;又在天上歡喜園中,夏安居時坐劍婆石,柔軟清潔如天綩綖,亦不以為樂受。大天王跽奉天食,不以為美;毗蘭若國食馬麥,不以為惡。諸大 國王供奉上馔,不以為得;入薩羅聚落空缽而出,不以為失。提婆達多於耆阇崛山,推石壓佛,佛亦不憎;是時羅睺羅敬心贊佛,佛亦不愛。阿阇世縱諸醉象,欲令 害佛,佛亦不畏;降伏狂象,王捨城人益加恭敬,持香華纓絡出供養佛,佛亦不喜。九十六種外道一時和合議言:我等亦皆是一切智人,從捨婆提來,欲共佛論議。 爾時佛以神足從臍放光,光中皆有化佛。國王波斯匿亦命之令來,(外道)於其坐上尚不能得動,何況能得與佛論議?佛見一切外道賊來,心亦無退;破是外道,諸 天世人倍益恭敬供養,心亦不進。如是等種種因緣來欲毀佛,佛不可動。譬如真閻浮檀金,火燒不異,捶打磨斫不敗不異;佛亦如是,經諸毀辱、誹謗、論議,不動 不異。以是故知佛諸煩惱習都盡無余。”上述公案都是佛陀解脫自身一切怖畏的具體表現。
  第二,佛是大智者,具足善巧方便,能夠解脫他人的一切怖畏。假使有人能夠解脫自身的一切恐懼,卻沒有善巧方便,不知道如何解救他人,那也救不了任何 人,就如同雙手殘廢的母親救不了落水的孩子一樣。然而,佛陀卻極能善巧調伏各類有情。在佛陀的弟子中,不論是貪欲極重的難陀,還是瞋恚如鴦崛魔羅一樣的大 罪人,抑或是愚癡如周利槃陀伽般的鈍根,佛陀都能夠善巧度化。《大智度論》說:“佛知是人入空門得解脫、是人無相門得解脫、是人無作門得解脫、是人無方便 可令解脫、是人久久可得解脫、是人不久可得解脫、是人即時得解脫、是人軟語得解脫、是人苦教得解脫、是人雜語得解脫、是人見神通力得解脫、是人說法得解 脫;是人淫欲多,為增淫欲得解脫;是人瞋恚多,為增瞋恚得解脫,如難陀、漚樓頻螺龍是。如是等種種因緣得解脫。”
  第三,佛是大悲者,大悲普度眾生無有親疏。凡夫在利他的時候常有親疏之別,對於怨敵和與己無關的人,肯定不會像對親友那樣熱心地照顧。佛陀則不然,他 對所有眾生都一視同仁。佛陀對害他的仇人提婆達多和自己的兒子羅睺羅不存有親疏之別,也沒有利益此人而不利益彼人的區別。提婆達多為了與佛陀爭勝,吃下了 一些藥用油,無法消化而得病,佛陀以谛實語祝願,說他對提婆達多和羅睺羅平等慈愛,因此治好了他的病。
  第四,佛是大平等者,無論有恩無恩,佛皆饒益。凡夫在利他的時候,往往有求回報的心態,對方有財物供養等回報時,就歡喜幫他,反之則不歡喜幫忙。佛陀 卻不如此,無論對方有沒有財物供養等回報,都願意幫助他。而且佛陀真正歡喜的是正行供養,眾生能夠依照佛陀所說的法去實踐,才是佛陀真正歡喜贊歎的。
  總之,以上所述的四個條件:自己解脫了一切怖畏;善巧方便解救他人;普利一切無有親疏,大悲遍轉;普利一切有恩無恩,正是我們所皈依的對象應具備的條 件。這四個條件只有佛陀具備,天魔外道不具備,因此只有佛陀才是我們的皈依處。也因為這樣的原因,佛所說的法、依法行持的僧眾也是我們的皈依處。如《瑜伽 師地論》中說:“四緣故有爾所歸依:一、由如來性極調善故,二、於一切種所調能調善方便故,三、具大悲故,四、以一切財而興供養未將為喜,要以正行而興供 養乃生歡喜。由如是故,彼所立法、彼弟子眾皆可歸依。”
  有一種說法認為,證得大乘加行道忍位的人,才有把握不墮惡道,而加行道忍位之前的人,都有可能墮三惡道。如果我們沒有好好地忏悔、用功,以虔誠心、恭敬心去皈投依靠三寶,那麼墮惡道的可能性是很大的。所以皈依對佛教徒非常重要。


 

 

上一篇:楊曾文教授:華嚴宗的法界圓融思想和 21 世紀的文明
下一篇:楊曾文教授:有關神會的兩篇銘文《神會塔銘》和《慧堅碑銘》的注釋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