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學誠法師:從“聞、思、修”趣入佛法(二)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從“聞、思、修”趣入佛法(二)

    為什麼要追究,我是誰,誰是我呢?這跟智慧有很大的關系。通常所認識的我,都是分別心在起作用。有分別心本身就是一種煩惱,無明的狀態。實際上應當是無我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色受想行識五蘊和合的,“我”只是五蘊和合的一個假名安立,你是某某,他是某某,都是一種假名安立。這個“我”可以安立在每個人的頭上,只是一種名言而已。反過來說,我們常常把名言上的我當成實際狀態的我,五蘊和合的我本來就是身心兩個部分。我們身體在變化,思想情緒也是在變化的,昨天、今天、明天的思想認識都不一樣,昨天、今天、明天的身體也在不斷地變化,這就是無常的特點,無我的特點,可是我們不容易用無常無我的概念來認識自己,來認識自己的問題。佛法裡面講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無常無我在一切事物上都是能夠得到說明的。
  人的問題,煩惱、毛病、習氣,是多生多劫累積下來的。假如你今年二十歲,那麼二十年前就是前世,假如你現在五十歲,那麼可能三十、四十年以後就是後世。所以前後世是很快的,不過幾十年而已。自己的生命,無始以來都是在這樣一種輪回、流轉、累積中不斷等流下去,很多好的或不好的習慣,都一直在不斷加深。我們學佛法的目的就是要把不好的等流改變過來,不好的習慣改變過來。但是自己在家裡看經典、用功,不容易把自己無始以來不好的等流改過來。怎麼辦呢?這就需要在清淨的道場,三寶地,借助外在師友的加持力,來扭轉自己的壞習慣、壞等流、壞思想。這就關系到聞思修的問題。
  《經綸》裡講:“故所應修者,須先從他聞,由他力故而發定解,次乃自以聖教正理,如理思惟所聞諸義,由自力故而得決定。如是若由聞思決定,遠離疑惑,數數串習,是名為修。”聞思修在《經綸》的修習軌理裡有很明確的界定,是靠他力,是從善知識處,聽聞佛法,並且產生定解之後,再根據經論來證成。這一點非常的重要。
  現在常常產生的問題就是我們喜歡自己根據經論去看待和判斷善知識說出來的道理,如法不如法,這本身就是一個很大的錯誤。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為什麼說我們的智慧從聽聞來,聽聞從善知識來,原因就是我們自己對於無始以來的業煩惱等流,很難認清,如何以佛法來對治這些問題也不曉得。反過來說,我們是在以一種無明、煩惱的狀態,去看待、認識佛法,去讀佛經。剛剛開始的時候,可能會有一些似是而非的模糊概念,時間長了,我執法執也加強了,並且越來越堅固。因為他認為自己內心裡面有了佛法,已經得到佛法了,不斷增強我執和法執。這樣就和佛法的本意相違背,“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我們學佛法的目的就是要讓自己不斷放下煩惱及一切執著。
  學習佛法到最後就是對緣起、空性的證悟。空性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我們對一件事物的看法,可以從許許多多的角度而不是一個角度去認識。比如我們在一所寺院拍照片,拍攝的角度是非常多的,如正面、側面、左面、右面,還可以從下往上拍、從上往下拍等等。也就是說,從許許多多的角度,都可以來認識一件事物。反過來講,看問題常常是以一個角度來認識,就會把這個問題看死了,自然就認識不清楚。對外在的事物認識不清楚,內心就會產生更多的障礙,根源就是我們內心有迷惑,有障礙,不能得到究竟圓滿的智慧。如果能夠得到究竟圓滿的智慧,我們內心當中很多的迷惑、問題,多換幾個角度去思考,自然就會被解決掉。但問題就在於當迷惑煩惱有問題時,內心發生困難的時候常常提不起佛法。因為無明煩惱現起來的時候,佛法就被覆蓋了,也就是說我這個房間裡面已經都是黑暗了,並且當自己清醒過來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因為自己在無明狀態下已經造了很多的不善業。並且這種業還一直在等流,相續,這樣自己所具足的佛法力量、智慧力量就會越來越弱。
  親近善知識的目的是因為善知識比較容易看到我們的問題,靠外在的力量,由他力故,慢慢就容易產生定解。如果不是靠善知識這種外在他力的作用之下,可能學了幾十年都很難對佛法裡的法義產生真正的定解。沒有產生定解,如何產生智慧?就不會有信、解、行、證。沒有真正的定解,就沒辦法去實行,修行就修不了,就不會照自己理解的與所產生的定解去實踐。因為我們內心一直有懷疑,也就是說自己對佛法的義理沒有真正產生信心,法的行相沒有真正現起。所以說“由聞知諸法”,我們對法慢慢產生定解,然後再根據這些經教,對自己的這些定解慢慢展開來,修改自己的相續,這樣的話思惟也好、觀察也好、遠離惡法也好,就比較容易用功了。不然的話,我們隨便拿一本經,隨便看一個法類,自己去用功,就猶如我們到一個藥店,隨便把藥拿起來吃,可能一下子不會出大問題,但是也並不一定會有什麼好處。更何況我們長期以來,多生多劫輪回於生死當中,無明所使,豈可隨便吃藥。
  不要說我們,聲聞道也好,菩薩道也好,也都要從佛聽聞正法,再去實踐;發菩提心,也要先去學習如何發心,學習如何行菩薩道;六度萬行,更需要一步一步去努力。所以說學本身就是一步一步去模仿,去實踐。正所謂“一切聖言現為教授”,如果不能現為教授,那麼讀任何經論都是一樣難以產生大的功德,因為其中的法不能成為自己真正的教授。經論裡面所講的教授,就是你要真正照著去做的,如果沒有定解的話,是難以照著做的。反過來說,自己沒有照著去做,就是沒有定解,所以就要在這方面下功夫。

 

上一篇:楊曾文教授:《御選語錄》
下一篇:楊曾文教授:華嚴宗的法界圓融思想和 21 世紀的文明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