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學誠法師:人生的歸屬方向—何去何從(上)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人生的歸屬方向—何去何從(上)

     各位朋友,各位居士:今天下午能夠在龍泉寺同大家見面,用佛教的話來講,就是有緣。大家從各地來到北京這樣一個小廟,十分難得。得到大家要來的消息,寺院裡的法師們都很高興,也作了很認真的准備,下午的活動內容也非常豐富。剛才大家參觀了整個寺院的環境,也進行了互相交流,舉行了佛像開光儀式,等一下大家還要把佛像請回家供奉,這一切都是很殊勝的。

  大家來到寺院,想必都會有一種肅然起敬的感覺,都會有一種虔誠的心,恭敬的心。為什麼來到寺院裡會有這樣不同於去其他場所的心理狀況呢?因為我們外在的環境不一樣,氛圍不一樣。寺院不同社會上的公共場所,娛樂場所的氛圍,寺院裡一直以來都有很多人在修行,有出家的法師,也有居士,雖然在歷史上也發生過滅佛的事件,像我們常常聽到的三武一宗滅佛等,但是再怎麼滅,還是沒把佛教滅掉,現在信佛的人反而越來越多。我們所有的名山大川,幾乎都有寺廟,都有流通處,流通佛法,也可以請到佛像。目前我們國內也有很多的企業、工廠、藝術家,不斷地在制作佛像,並且都很有規模。如三亞的觀音,無錫的靈山大佛,都是在很短的時間內造出來的,真可謂史無前例。

  現在,我們的社會越來越開放,宗教信仰也很自由,物質生活也比較好了,所以大家開始追求精神領域的提升,需要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信仰。宗教信仰,尤其對佛教的信仰是最為穩妥的,最為安全與可靠,也是最容易被中國人所接受的信仰方式。佛教已在中國流傳兩千多年,已經同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融成一體。雖然佛教發源於印度,遺憾的是過去很多印度人反而不知道佛教,甚至不知道歷史上有釋迦牟尼佛。後來他們怎麼了解到呢?是根據中國唐朝的玄奘大師西行求法之後寫下的《大唐西域記》,《大唐西域記》被翻譯成外文以後,他們從外文中再慢慢考證:原來印度歷史上面有釋迦牟尼佛,有佛教,有佛法,等等。

  反而,在佛教傳入中國後的漫長歲月中,在各個歷史時期,各個層面,各個層次,中國人都知道,有佛、有觀音菩薩等等。更多的平民百姓,他們根本不知道釋迦牟尼佛是印度人,也就是說在我們中國善男信女們的頭腦裡,佛是沒有國界的。實際上,佛確實是沒有國界的,他不受時空范圍的局限,只要你信仰他,都能夠得到佛菩薩的加持和護佑。現在很多西方人,也信仰佛教,歐洲人,美洲人,澳洲人,甚至非洲人,佛教傳入世界各國,為不同民族之所接受,這充分體現了佛教大慈大悲、普度眾生的宗教情懷。

  我們過去對宗教,對佛教,會有一種片面、負面,甚至錯誤的看法,認為宗教是一種鴉片。當然,現在的社會輿論已經不這麼提了,反而在提倡構建和諧社會的同時需要宗教的力量,需要宗教在維護社會、穩定社會和諧方面發揮作用。發揮什麼作用呢?也就是宗教對世道人心是有益的,有好處的,要把這種好處,這種作用發揮出來。這樣的話從整個大的社會環境來講,對佛教信仰的接受與傳播,將會越來越好。

  我們來到寺廟,更多的人對寺廟,對佛菩薩,對出家的法師,是非常陌生的。長期以來我們受到的多是諸如小說《西游記》、電影《少林寺》,以及其他影視的影響,這些影視傳播出來更多的是似是而非的東西,因為這些都是演員演出來的,沒有根據出家的法師指導,沒有經過佛教的認可。大家先入為主,接受了這樣的觀念以後,本來對佛教、寺廟、出家人就不了解,在接受這些非常負面、片面的觀念以後,對佛教的誤會也就越來越深,誤解也就越來越多,不知不覺就形成了一種觀念認為佛教與社會格格不入,出家人只是敲敲木魚念念經,很消極,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越來越多。再加上在現在商品經濟的時代,佛教寺廟也受到社會各種各樣思潮的沖擊,受到商品經濟的沖擊,寺廟裡也很不容易保持一方淨土。因為寺廟本身也是社會的一部分,它和社會、人群,息息相關。在這樣一個時代背景,這樣一個特殊因緣下,人們要認識佛法的本質,是非常不容易的,能夠領會到真正佛法的內涵,要具足很大的善根福報因緣。因為佛法,更多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追求,精神上的境界,超凡脫俗以後的感覺。用佛法的話來講,就是淨化人心,人心完全都是清淨的,完全超越是是非非、恩恩怨怨後的空靈的境界,空性的境界。

  在印度,有一位居士很有名,叫做維摩诘居士,有念過《維摩诘經》的朋友都知道,他的佛法成就很高,在當時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比有些出家的法師還要高。在唐朝的時候,也有一位號稱是中國維摩诘的居士,他的名字叫龐蘊,這位居士也非常的了不起,他天天參悟佛法,後來覺得自己功夫已經很好了,有一定條件了,於是開始遍訪名師。他聽說在江西,有一位馬祖道一禅師,禅定的功夫很高,對佛法非常有境界,這位龐蘊居士就發心到馬祖道一那裡去參拜。參拜的時候,這位居士提出一個問題說:“不與萬物為侶者,是何人也?”萬物,就是萬事萬物,包括所有的人,自然,社會,也就是說不同世間上面的這些現實的人事物作朋友的人,是什麼人,換句話講,不同於凡人的人,是什麼人。馬祖道一就回答他說:“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再與汝道。”意思是說如果你能夠一口把西江裡面的水全部喝完,再告訴你這個答案。一般人沒有那麼大的氣魄,也沒有那麼大的心量跟肚量,一口能夠把西江裡面的水全部喝進去。但是龐蘊居士就在馬祖道一的這個答案下,大徹大悟。然後他在馬祖道一的道場裡面專門修行兩年,之後,他就帶了他的家眷,在山裡面專修。他把自己所有的財產都扔到江裡面不要了,然後到山裡修行,最後,成就非常高,有很多他的語錄流傳於世。

  這也就是說,一個人在學業,事業有成之後,人生的歸宿是什麼,人生的追求是什麼。維摩诘居士在印度是一個很有成就的人,龐蘊居士在中國,也是一位很有成就的人,他們最終都選擇去修行,這就談到,對修行的認識問題。修行不僅僅是念經,磕頭,念佛,換句話來講,念經,禮拜,念佛,是修行的一種方式,他的目的是要對治我們的散亂心,分別心,狂妄心,貪婪心,這是很重要的,不在於說我們要念經念佛給佛聽,給菩薩聽,我們要念給自己聽,對治自己的問題。這些經文本來就是佛菩薩講出來的,他們不需要聽我們念,我們念是念給自己聽。

 

 

上一篇:楊曾文教授:道信及其《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
下一篇:楊曾文教授:中國禅宗典籍選編——總序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