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學誠法師:在三寶的攝受下找回自己的本心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在三寶的攝受下找回自己的本心

——學誠法師在莆田廣化寺的開示

    近來,我注意到在北京很盛行讀儒家經典。我認識了一位大學老師並和他進行了交談。他每周六、日教十幾個不滿十歲的小孩子讀經,教的方法是老師讀一句,小孩子讀一句,中午還為他們提供免費午餐。第一、第二次,孩子們午飯吃一半扔一半,老師勸說和批評也不起作用。第三次,老師索性等孩子們吃完飯,吃他們剩余的飯菜。第四次,孩子們把飯吃得干干淨淨,因為他們看見老師吃自己剩下的飯菜。第五次,老師說自己的碗筷自己刷。下一次,老師安排孩子們輪流為所有人洗碗。再下一次,老師鼓勵小朋友自願幫助大家洗碗。再下一次,因為主動要求洗碗的孩子多了,只有表現好的孩子才能有資格為大家洗碗。孩子們回到家裡,不僅把自己碗裡的飯菜吃得很干淨,而且還請父母也這樣做,並且主動幫助父母洗碗。父母心疼孩子,不讓孩子洗碗,孩子卻執意要幫忙。如此一來,父母感到十分慚愧,因為教育了這麼多年的孩子,卻比不上讀經幾個月後的改變。我問這位老師其中的道理,為什麼會有這麼明顯的效果?他的回答是,其實孩子們並不懂什麼大道理,他們看你做什麼,他們就跟著做什麼。我們通常把勞動作為懲罰的手段,而這位老師卻把勞動變成獎勵的方法,不失為一種成功的教育。通過上面的例子,我想說明的道理是,教育有時候需要理論,有時候理論起不到多大的作用。
    現在城市裡有很多人賭博, 打麻將,花許多時間和精力做沒有意義、甚至有害的事情,卻不願信佛、學佛,更體會不到我們學佛的意義和價值。這實際上是他們心靈的問題,他們沒有接觸佛法的因緣,不知道學佛的樂趣。諸位來寺院裡做義工,我看到很多人有時吃剩飯,即便如此,他們也很快樂,吃得津津有味。而這種快樂是用錢買不到的,這種喜悅也是在別的地方體會不到的。所以務必要去觀察和體會、分享別人的法喜,用我們自己的心去感受。
    人的一生要知道生存的意義和價值,使生活的品質和心靈得到提升。那麼,人生的價值何在?應該如何體現?答案就是“我為人人”,不斷努力付出、奉獻。否則自己的心就和別人的心越來越遠,也離真正的自己越來越遠。為什麼會離自己越來越遠呢?例如一個很有成就的科學家或藝術家,或者佛門裡的一位法師,因為他到了某一個地方,做了某件事情,這個地方或寺院就會越來越有價值;相應地他也借助這件事情,體現了自身的價值。一位德行高尚的法師,他講經說法很精彩,即使不用麥克風,大家也會用心去聽;反之,如果在一個很好的場景裡,唱著一些很沒有品位的歌曲,說著一些很沒有價值的話,別人就不會喜歡聽。
    世人的成就要通過外物的優劣多寡來體現,與之相反,我們佛教要用心靈的提升來體現和襯托外物的價值。世人往往過於注重物質,是色法;而佛教更加注重精神,是心法。我們學佛就是學習用心。做同樣一件事,用心很重要。打個比方,搬磚頭如果只是從這個地方搬到另一個地方,再從另一個地方搬回原地方,反復地進行,就沒有現實意義。如果我們把這些磚頭和沙土堆積起來就能建成一座大廟。任何一座大樓都是由一磚一瓦累積起來的。我們看見,通過自己的勞動,樓房一天天加高,就會充滿希望和喜悅,並願意繼續添磚加瓦。我們廣化寺的殿堂房屋就是靠大家用建築材料、出力用心建造起來的。同樣的,我們坐禅念經如果念出了味道,就會願意繼續念下去。這說明,學佛要通過外在的行為來培養內心的力量,把心磨練得越來越深細、全面和系統。這樣,我們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就有了好的落實之處,就如同滴水溶入大海之中,永遠不會干涸。
    有很多居士來廣化寺住了幾天之後,對寺院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們在家學佛很多年,十分精進,誦經念佛,但是和在寺院的感受就是不一樣,不可同日而語。那究竟是什麼原因呢?因為環境不同。他們在寺院這個大環境裡受到強大的、共同的善法力量的熏陶,可以熏化內心無始以來的煩惱並慢慢把它冰釋。我們內心的煩惱厚重如冰山,自己的力量卻如同微弱的螢火蟲,必須靠外在的猛火的熱量才能把冰山消融,獲得清明的智慧。在家的居士不管是打坐、誦經或是念佛,都不免會心煩意亂。而在寺院裡,晨鐘暮鼓,出家人的生活作息不是靠人為的召喚而是靠法器的聲音來指揮的。它的聲音使人進入有序的生活工作狀態。出家人的生活和自然界、和法器的聲音連成一體。世間人對外在的東西用煩惱的心去分析和判斷,而出家人用智慧、用佛法去對待,這樣才能得出正確的答案。大家在寺院裡透過做事來看清楚自己的本心,透過發心得到真正的法喜,實現生命最崇高的意義和價值。

   (本文出自福建佛學院主編《法炬》第二十九期第一版)

 

 

上一篇:楊曾文教授:禅宗北宗及其禅法
下一篇:楊曾文教授:二十一世紀的人間佛教和佛教研究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