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根本發心
學佛就是要發菩提心,成佛利益一切眾生,這是一個佛弟子的根本。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出世的目的,無非就是為了引導、幫助眾生成佛。《法華經》上講:“佛說一乘法,無二亦無三。”即使證得聲聞、緣覺果位,自利利他仍不圓滿,他的智慧慈悲威神力、報身報土等功德根本不能與佛相比。所以大智捨利弗才會在法華會上後悔,重新發心,走成佛的路。
只有發起菩提心,才能成為一個大乘行者,才能成辦佛果。大小乘的區分就在發心,而不在法的高低大小。即使是初發心的菩薩,還沒具足其他的功德,但已經是佛子,超出了二乘,就象王子雖小,也比王公百官尊貴。有個小沙彌與阿羅漢師父的公案:小沙彌承事師父,兩人同行,這時小沙彌生起一念“不學小乘,要成佛”的心,神通自在的阿羅漢立刻覺知,馬上恭敬地請小沙彌在前面走,並自己背包。僅僅是一念心的功德就有這樣大。具有菩提心的人所作的任何善業,即使是念一聲佛,或者施給鳥獸一口食物,都是在種成佛的因,功德猶如虛空無量無邊。
發心是善法的源頭,能生發一切善法。《正攝法經》講:“由大悲故,一切佛法皆能自來菩薩手中。”發起菩提心,就象打開了心性的寶藏,內心會光明清淨,慈悲博大;信心堅定,勇猛進取,荷負起濟世利人的使命;眾生也敬仰親近,感受到喜悅寧靜,願意接受引導、感化。如果心發不起來,遇事就會不願承擔,因循推脫乃至逃避,做一做就疲乏了,生病了;慢慢地生命就沒了動力,枯萎墮落。
菩提心尊貴無比,經論上說“要以菩提心為教授中心而善修習”。我們雖然學的是大乘佛法,但如果僅僅知道菩提心的名字,或者只是簡單地發心發願,並不會有真正的菩提心,必須依次漸修。菩提心的基礎是出離心:要對生死輪回深生怖畏,視三界如火宅,一心求出離。有了出離心,推己及人,觀察眾生皆在生死苦海中,發願救度,策發菩提心。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介紹了兩種殊勝的發心教授,即七因果教授與自他相換法。七因果教授是依七個步驟修心:(1)知母;(2)念恩;(3)報恩;(4)悅意慈;(5)大悲;(6)增上意樂;(7)菩提心。從知母到大悲修利他心,發起增上意樂,為利他而希求成佛,即為菩提心。第二種自他相換法是利根的修心法,就是把貪著自利、不願利他的心,通過自他相換,生起愛他勝己之心。有了這樣的願心,策勵進一步受菩薩戒,廣修六度四攝等萬行,方能成就菩提。
發菩提心,行菩薩行,還須結合現實緣起找到落實的目標、下手處。自己在無限生命中若想生生世世不斷地發起菩提心,要靠有教法住世。能真正帶給眾生希望、光明、究竟離苦得樂的也唯有佛陀的教法。自古以來,佛弟子皆肩負起正法長久住世的使命,精進不息。如今社會整個追求的方向朝向物質,人們競爭對立,不信因果輪回,佛教極其衰微。要改善這樣的共業環境,挽回社會的潮流,振興佛法,唯有凝聚僧俗二眾共業力量,大家同心同願,共同承擔,才有希望。再者,修行辦道,首重良師益友,遠離惡友。如果在世間環境受熏習,善根就難以啟發,學不上去。依靠著師友的教導切磋,才能不斷地啟發長養慈悲心,不斷認識地對治煩惱習氣,才能長久穩定地走上去。因此,建立清淨和合增上的師法友團隊對個人、對佛教、對眾生都至為關鍵。
“不忍眾生苦,不忍聖教衰,緣起於大悲,趣入於大乘”,希望每個佛弟子至誠發心,樹立大乘根本,讓自己所作的一切都成為殊勝的菩薩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