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宋智明居士:如何參究本性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如何參究本性

問; 我在索甲仁波切的書裡著到, 他說修行人要向內看, 向內看是不是看自己的心性?

師: 對!看源頭。這個內是輕輕地看著它:哪裡出來的東西? 其實這個內就在當下,但是我們平時習慣向外,所以我們要向內。向內是因為化解向外的習慣,向內能看的就是智慧,顯現的就是我們流注的心,心的流注,心的作用在這個當下流注。那麼源頭在哪裡? 自己去體會,不能給現成的答案。

插說: 我體會到什麼都沒有。

師: 什麼都沒在, 沒有在也不行,沒有也沒有的時候,靈知了了。如果沒有在,還在落處。分別也沒有,也沒有不分別的時侯,你很清醒, 很明白;什麼也沒有, 什麼也沒有又很明朗,這個時候就是源頭。

插說: 就是自然的覺照。

師: 對!這個時候,你如果有妄想可以看,你還在做功夫。如果你妄想也沒有了,能看的心也沒有了, 所看的妄想也沒有了,瓷叫能所脫落、雙亡就本性顯現。這個本性是不可說的,他既不是空也不是說有,但是就是明白, 就是靈知了了,這裡面佛祖講的名詞, 講的概念, 只是方便說, 到這裡只有自己知道,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但是可以有證悟的功德。

什麼叫功德? 這裡面他不再煩惱,沒有妄想, 沒有身體, 世界的執著。他知道,這裡面的一切境界是他的顯現, 不是真實的,他就是找到了自己的家, 找到了自己的主人,非常的安穩, 清淨。他這個清淨他知道不是修來的,是本來清淨, 本來不用修的,本來沒有煩惱的。他是這樣的體會,這樣的體會是悟證到我們本性的境界。

問: 老師你在網上說修行人要做到一念不生,這一念不生很難的。

師: 這個不說難和容易,本來就是一念不生的,但一個人對於思想概念,對於種種的現相,如果有執著的話,他做不到一念不生。當他離外相, 離內相, 離分別的時候,就是一念不生。而且每個人都可以每天有一念不生的時候,象睡醒的時候, 不經意的時候, 念佛念佛, 念到突然念不出來的時候,他都在一念不生當中,只是不能回光返照,不能再把一念不生的境界再脫落,他不知道再把它化掉。他會停留在這地方,或者再去尋找這個地方,第二念馬上就起來了,很短暫的就跳過去了,是這樣子,很多人會到這裡。

問: 知道一念不生,但第二念一會兒就出來了。

師: 是的。如果你明白的話,這個出來也是本性的作用,本性不在一念不生上,也不在生上,即生而無生滅,生滅就是本性。如果你悟到的話,你不要再在生滅的以外來找一個不生滅,生就是無生,無生就是生,兩者是不二的。

很多人再回頭找,找自己原來的體會的路:我原來體會到的麼,空的境界, 無念的境界. 總想到那裡我才算。其實他會錯過,錯過目前。目前就是,目前說話的, 目前起心動念的就是。但是不要在上面頭上加頭,不要再去分別,知道他是我們本性的作用就是了。

如果你再去回找這個找的心,就是打妄想,不要再去回找原來的境界。任何境界的回憶,都是六塵的緣影,當時可能是真的,但是你回憶它就是緣影,就是一種思想的回顧,他不真實了。真實只能在當下,任何離開當下的東西都不真實,無論你曾經是怎麼好, 怎麼殊勝,都不會是真實的。

插: 一切都是虛幻的。

師: 也不作這樣的見,也不作虛妄見,也不作真實見,這個一真一妄就會相待,空和有會相待,開悟和不開悟會相待,你不要作這個相待。想無可想, 行無可行。但是終日吃飯沒有咬著一粒米,終日走路, 沒踩著一步。意思說你終日行而無行,終日說而無說,你就在當下。

在這個上面不要加一點東西,不要對立起來,這個就是要掃蕩, 化解。這就是智慧的現量。智慧起什麼作用呢? 當你開心的時候, 有落處的時候,這個智慧馬上就顯現,把你這個落處馬上化掉。當你沒有分別, 沒有落處的時候,智慧是穩在當下,也就是說歸在本體上不動的,象鏡子它是有照用。但是沒有東西的時候,它就在體上,照用歸到寂上。如果有形象出來的時候,有人來了它就照,從體上起照。

那麼這個照和體是不二的,他本來不動,但是它有這個功用, 智慧的用,就是能夠照你的執著。智慧是破執著的,智慧是能夠解決問題,能夠在你的生活中起用, 起明了的作用,這就是智慧。智慧能夠通達一切, 能夠化解一切, 能夠顯現一切, 能夠分辨一切,這是智慧。但是智慧不離本性,就是鏡子不動的體,他沒有離開,這是照和不照的問題。

插: 體用是不二的。

師: 對!是不二的。如果你對所照的東西,不留痕跡的話,那麼這個智慧是圓活的智慧。如果你對所照的形象迷惑的話,智慧會被形象所埋沒,埋沒就會失去他的體性,體性雖然在,但是失去了,你找不到了。

問七: 直覺是不是本性的流露?

師: 直覺有兩種直覺:一種是前五根,人自然有一種直覺出現,象我們無意識碰到熱碰到冷,他會反映,這個是指神經根上的直覺,當然它的體性也是本性,但是它上面有執著,就是說是無意識的直覺,一種是本能性的直覺,本能性的直覺是不通過大腦, 不通過思想概念,他能夠直接現量的顯現這個世界,而且有智慧的這個直覺是本性.

一個是凡夫的直覺,一個是悟道人的直覺,要分開的,不分開,大家會搞迷糊了。因為每個人都有直覺,特別小孩子時候,他的直覺特別明顯,他看花的時候,他沒有花的名稱時候,他知道這個就是花,而且花在他心中可能是很莊嚴的, 非常純權, 原始地呈現在他直覺上。但他這裡面沒有本性的現量和智慧現前,但是他和本性很近。但是人到了成長以後,留下了很多這些概念知識、社會的經驗,那麼他的直覺受到了染污。

那麼什麼是本性呢? 本性叫全體,就是說他要突出根身之間的相對之外,就是說這種直覺叫現量直覺,叫緣影的直覺。我們舉摩尼寶珠作例子,它裡面也有光,比如他有五色在裡面的時候,他也是裡面的光照出來的,但是你沒有認識到它的體性之前,會著這個相, 直覺它的用, 會有執著性的, 會有限制性的, 會有被動性的直覺,是受被動的。比如說,你一碰到冷被冷所動,碰到熱會被熱所動,是有被動性的。那麼如果把五色去掉,認識它的體性是透明的, 是空的,然後再現起五色,他是主動性的。

什麼叫主動性? 它是有體性的,它是在真空上顯現世界。也就是說,我們世界有一種規律,世界的規律,人是受制於世界的規律的:因果規律, 業力規律, 自然規律, 我們的社會制度等等,種種的顏色, 種種的形象,我們受制於它的。我們要符合它去生活,但是開悟的人,他的直覺他來看世界,或他來規律於世界,他不是被動於世界,他是規律於世界,而世界不能規律於他,就象洞祖師所講的: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插: 鏡影的問題。

師: 對! 鏡影的問題,他和凡夫的直覺不一樣,凡夫的直覺是被動直覺,他是主動的直覺,是不同的。

插問; 那凡夫的直覺就不是智慧。

師: 對!不是智慧,他是無意識狀態。

問八: 有的人天天講話,或者說話脫口而出,不經過思量的,認為是本性的流露。但是有時候脫口而出以後話就傷人了,那缺少智慧了。經過思量講話,但他起的效果很好,恆順眾生了,或者眾生生歡喜心了,我覺得妄想也是真心顯現,真妄不二,我想與其脫口而出,還是不要脫口而出傷人。

師: 這裡面有四個層次

有的人就是說很直心,脫口而出,其實沒有頭腦,沒有思維,就是沒有正確的規念,不知怎麼去講話,這是錯的,這就是修行修笨的人,修愚癡了會這樣的,產生了一種愚昧,比較笨的一種狀態,什麼都不想, 什麼都不管,就是想說什麼就說什麼,這個是修偏的人修錯了。

第二種呢? 是正確的發心, 正確的知見, 正確的思想,就是依八正道來做人, 來說話,他是符合因果, 符合緣起,是一種向上的人生,這是第二層,這是必須有的。

第三層, 進入空, 進入無念, 進入沒分別。沒分別, 就是超越了相對性以後,在本性現量當中,他的用還不會用, 就是說偶然用一下,也是本性的用,但不一定很會用,他還要會照用, 還要鍛練, 還有開發方便, 開發功德,這是第三層。

有的悟道的人為什麼要養道, 還要覺照, 還要開發,就是這個過程。但是他的體性已經空靈, 無住, 已是智慧充滿,是照體的智慧。就是開悟的人,先照自已,照體就是清淨, 透明不動這個體性。先照自己, 但照境界的能量還不夠, 力量還不夠。

那麼第四層呢? 他就能起大用, 妙用現前,能夠照一切境界, 說一切法。雖然不作慧見,但是他全部對機又符合真理,一切法都具備,能夠善於觀察,借種種方便,甚至神通妙用在這裡面開發,這是第四種層次。這是活潑潑的人生,就是聖人的妙用。


 

 

上一篇:照光法師: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通解 5
下一篇:照光法師:明心頌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