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宋智明居士:佛教淨土法要 第三卷 回歸之路 體驗與信心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體驗與信心

學佛修道,如果沒有一番體驗,也就沒有真實的信心。來自於體驗的信心,才是鞭策道業、鼓舞向上的人生實踐的動力。因此,做為現代人,應當力求在體驗中建立信心,在信心中領悟佛法的受用。然而因為人的宿根不同,或因職業、愛好與人生遭遇的差異,對於佛法的體驗也必然各不相同,正因為這種體驗是個人的心得與佛法的交融,所以才顯得真實與可貴。更由於依個人的體驗所建立的信心有其內在的差異性,所以每個人心中都有屬於各自的佛法,依賴這各自的佛法而形成的共同和合,便融人了平等的法界性,成為整體而圓滿的佛法。因此,佛法是屬於眾生的,沒有眾生的心地的開啟與覺醒,佛法便失去了它的價值。

感應中的體驗與信心

一位醫學界老教授,在一九八八年去五台山度假,在佛殿上瞻仰時,看到釋迦牟尼佛正在對著他微笑。慈悲之眼似乎在說:「你應該皈依佛門了。」他看著,突然悲欣交集,內心感動地忘了一切,眼淚止不住地流了下來:「啊!佛陀實在太偉大了!」久久、久久地仰視,忘了身心世界,忘了過去的一切,心靈進入了一片的慈光之中。從此以後,他深感佛法不虛,佛光無量。真實的心靈感受使他產生了堅定的信心,並在學習佛教教理、明白教義後,出家為僧了。來自於自身體驗的感應,在心靈上喚起了一種共鳴,這種心靈一旦啟開,比一切說教力量都要大得多,因為正在感應的一剎那間,他已進入佛法了,他已真實親切地感到了佛陀在召喚他,而他正因為此刻的覺醒,便明白了人世間那些是虛妄的、那些才是真實之道,故而最終皈依三寶,出家為僧,以了卻人生的最大心願。當她體悟時,他親切地笑了

筆者在一次講授《法華經》時,聽者、講者都進入了法華會上的神聖而莊嚴的意境中,忽然一個女居士笑了,笑得那麼真切、那麼直接,她笑個甚麼?後來她說:「我已在聽經時會得了聽經的那顆心,從此之後知道如何用心了。 像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很多人在聽經論或聽開示中,專心致志,進入意境,便獲得了久已遺失的那顆摩尼寶珠,於是了知法的自性,會悟了心的妙用。正是這種會悟的體驗,就在剎那間真實地領受了佛法,使之在生活中常常體現那一種親切的覺醒,而正在這種體驗中,信心便一直不退,使他在學佛之路上一步步地深入下去。

佛典自有無窮妙趣一次,一位在佛學院任教的年輕法師告訴我:「現在才真正相信佛法是不虛的。」為甚麼出家數載,擔任了教學之職的法師到如今才信了佛法?原來他昨天閱《指月錄》時,慧眼頓開,安然直入,觐面相逢了,所以如今蓦直真信佛法不虛了。像這位法師直接相應地閱讀佛教典籍,是真正閱讀佛典了——如數家珍,銷歸自性。體驗了佛法,領悟了自心,於是信心便不期然而自生了。所以從此以後,他無論是上講台或揮筆疾書,無不由此體驗而流露,也無不貫穿著那一股無盡的信心之力,於是道味恆在,聽者、講者二都融在法喜之中。看經不能向外看,須是會得自家主。會得自己了,也就消得萬法而無滯了。正像清華大學一位廖姓研究生來信說,每當他讀到《禅》刊裡登載的元音老人著的《略論明心見性》與耕雲大師的論著時,心中頓覺親切,法味無窮,此時對於修道向上的大事,使有了立志證悟的大信心,盡此一生也不退失菩提大願。古來很多學道之人因閱經論而開悟,究其原因還不是在直接薦取的時候,體驗了這一剎那佛法的靈妙之光嗎?更因為肯定承當了這一剎那的頓悟,而樹立了堅固的信心,推動著*輪常轉,掃蕩習染而成道業。

快樂無窮的老太太

筆者在瑞巖鎮講淨土法門後,一位安詳持重的老太太對我說:「我每天念佛打坐六小時,打坐時只有佛號在心,別無雜念,身心都很輕安,平時心中也無煩惱牽掛,偶然生病,只要一打坐念佛,病就自然消除。現在心裹非常安寧快樂,所以對於淨土法門很有信心,相信臨終時能往生極樂世界去。」我聽後很是贊歎。像這位老太太專心虔誠地念佛求生西方,他雖然不懂甚麼高深的佛教妙義,不知其他甚麼玄妙的修持方法,只是老老實實地持念名號,把他這一顆心歸入到西方去。正是這一種專心致志,信心堅固,放下一切,求生西方,使其真實地體驗到佛法的偉大,使他在晚年的生活中真正領悟了佛法的受用,那一顆用佛號莊嚴的空靈的妙心,不是時時在放光嗎?所以佛法沒高低之分,沒貴賤之異,只要真能放下一切,一心修去,三昧現量的正受,總會呈現在眼前的。那時,不由你不信人正法,契而不捨了。而真快樂也就時時陪伴著你,所謂秒秒安詳了。

忙中無住解脫心

一位在中學任教的教師,自從皈依了傳印法師後,逐漸明白了佛法的道理。但是教學的重擔,家務的牽累,一直使他的心不得安寧舒暢,後來終於領悟了修道不在事上,而是心的解脫無住,因此盡管教學備課,處理家務,心中仍是安詳自在。而當他在忙碌過後,坐在屬於他個人的小房間時,心地更為明朗清虛,深深地感受到解脫的體驗,於是對於佛道的上求信心十足。他在給我的信中說:「我現在才真正地感受到佛法的真實妙用,這解脫的受用,使我在事業上、生活中,一直處在受用豁達的地位,不再受環境的束縛了。」人在社會生活中,總是要應付很多事情,如果認為撇開一切事情之後才能學佛修道,那你有可能一輩子也沒有機會體驗佛法了。只有珍惜每一秒的目前,不放松剎那的觀照,透過一切事物的捆繞,擺脫一切情見的干擾,那麼,心靈就會呈現一派天真與明朗,解脫之感就會自然出現,到了此時,你才會說:「佛法不吾欺也! 由氣功內景到佛門

筆者幾乎每天都收到來自氣功界朋友的有關詢問佛法的信。他們或是在氣功修陳出了些問題,或是想抉擇一下新的適合的功法,而更多的則是因為氣功把他們帶人佛門,希求進一步地深入了解佛法的真義。一位氣功愛好者在打坐中進入忘我禅態,忽然在空明中見到了觀世音菩薩坐在蓮花中給他摩頂,頓時身心清涼。從此體驗之後,他深知菩薩的慈悲,而產生了對佛教的信仰。他來信談及自己的體驗,並提出今後如何修學時,我回信說:一你在氣功內景中感受到了菩薩的慈悲,這是你善根的發現,應由此而生起真實的信心,並應皈依三寶,放棄氣功之行而修習佛道。」為甚麼要放棄氣功?因為氣功的見與行都落在世間五欲上,不是執身壽就是著氣與樂。雖然能因為修習而產生與佛教相似的效應,但由於落處不對,所以不能引發解脫正智與慈悲的正行,也就是不可能得證真實的道果。因此,從氣功界到佛門的朋友,切須掃除氣功習氣,一心安住在佛法正道上,方能獲得大成就。而由氣功的體驗引人佛法,生起信心,這是很可貴的,應當進一步深化,努力進修,方得大成就。

他塑出了一尊佛

一位塑佛的工藝師林居士,在他信仰佛教後,一天早晨起來打坐修法。起初對於佛是不是真有,是否有六道輪回,他是將信將疑的。一天早晨他在打坐時,忽然身心世界一齊消失,心地豁然開朗,明明了了,一念不生,正在此時,一尊似乎是他所塑的佛像在空中放光,廣大無比,潔淨莊嚴。而他的心沒有彼此,不落對待,只是一片虛明之中的自然呈現。下座之後,他明悟了,佛是心造,六道也是心造,心淨則生淨土,心染則入地獄。真能虛明朗照,此心非佛而何?由此體驗,他深信佛法不虛,並時時以此信心去體驗生活,去應付一切。知道修道就如塑佛,只要時時處處如佛之三業清淨,將來必能圓成無上的佛果。

重返過去心猶昔

不少禅師都說:「難得一枝好香。」因為有人坐一個時辰的好香,體驗了那真實的境地,啟開了本性的智慧。致使他永生難忘,受用不盡,並一直鞭策他開啟悲願,利樂一切。一位老居士說:「我曾在躺著時,領悟了那一片清淨,所以至今信心不退,時時明監。」一位學佛數年的女居士說:「我曾因打坐完畢之後,站在寺院的庭院中凝心靜住,頓時身心兩空,光明朗發,一時心地安詳,覺智不昧;後屢屢重現,使人生大得受益,煩惱不起,習氣亦漸漸轉化。」一位經常在居士林幫助做事的老太太說:「我去年因為放下塵緣,一心念佛,三次打坐時打失身心,佛號明了,一片安舒與安靜無以形容,故如今心情安詳,更無煩惱在心,只是時時念佛,並以法味資神。」一位孀居的中年居士說:「以前念佛因為戀著家庭,總不得妙趣,後來丈夫往生了,就看破世情,一心念佛,在去年一次打七中,因為心境十分寧靜,佛號便從心中自然流露出來,並漸漸地忘了坐在何處,是甚麼人在念佛,但佛號仍是明了現前,一感覺時,就過去了兩個小時。從此之後,無論是打坐、臥牀或站在那裡,只要一提起佛號不久,就身心空淨,只有佛號明明了了在念了。所以我現在深深感到佛法真實不虛,利益廣大,看見那些身在佛門而不修行的人,深為他們惋惜!以上的幾位修行者,都在「一枝好香」中體驗了佛法,盡管深淺不同,保護有異,但都從此而生了真實的信心,也展開了學佛修道的人生實踐之路,而使這一生得到無盡的受用。所以我們應知道發願往生西方的人,平時應有一心亂的體驗,因與佛感應道交後,信才能真,願才能切,而行持自打成一片,時時不昧了。

體驗處處有,只是不悟知

有人說:「以上的體驗我都沒有,那我怎麼生起信心呢?」其他體驗佛法乃是處處都有的,只是你不去觀察領悟,所以沒有深人而已。譬如說有幾點:

一、你閱讀到別人的感應事跡時,你是否也欣欣然生起信心?趙州寺的佛像動了,你怎麼想?法門寺的捨利放光了,你怎麼想?凡此等等,你是否真能感動而生起信心?二、你生病了,或看到別人生病、死亡時,你是否立即感受到人生之苦?明白了佛說苦谛的真實義?是否能生起即苦了脫的修道信心?三、你在閱經聽經時,是否曾有過共鳴,是否曾喚醒過那一顆沈迷已久的佛心?你是否曾在生起親切之心後,又把那剛剛萌芽的信心打失在無盡的俗事上?四、念佛打坐的感覺如何?是強迫自己念呢?還是深深地被念佛的法味所吸引而常常樂此不疲呢?當你真實地感受到佛號的力量時,不是就有了體驗了嗎?信心不也就在此刻樹立起了嗎?所以,體驗佛法可以說無處不有,只是我們沒有時時觀照,因此不悟知罷了。

體驗千差信心異

體驗是鏡子照物?還是幻燈現影?那就得看各人因緣與智慧的不同了。所以不是所有的體驗都好,也不是所有的信心對修道都有利。因為體驗正與邪、淺與深、相與性、妄與真、智與識、體與悟、道與俗等等的千差萬別,正因為個人心識反映的不同與實踐法門的各異,所以在心靈中喚起的信心也不盡相同。但是,不管體驗的情況如何,都務須引入正信。而引入正信則應與聖言量相符合,所謂印證此信心,成就一切法也。一個真正明眼人,在引導後學時,便重在信心的引導,使佛種純正,道芽萌發。

氣脈把她引入歧途

一個學佛近五十年的女居士,因為看到某居士的文章中談到氣脈未打通的人,不可能得禅定、證三昧。於是她就轉而觀察自己的氣脈,覺得還沒有通,便懷疑自

己平時的安寧是否可靠,繼而急急忙忙地去尋求打通氣脈之法,又以氣脈通相來觀察他人,起分別工夫好劣之心,又於坐中著身氣之受,如此不久,心地反而更亂,工夫不僅上不去,還落個懷疑自他的後果;由身體氣脈的體驗上,信心轉移了方向,不是在三寶的功上建立,不是在心地清淨莊嚴上建立,而是建立在臭皮囊上。如此一來,當身體較好時,則以為道業有進:如果身體生病或體質變差時,則往往灰心喪氣,以為道業又退轉了。這種把體驗都放在身體氣脈的修行上,他的信心就不能堅固恆一,修道就沒有力量,而心中的煩惱習氣也不可能真正解脫,因為「身見」乃五見之首,萬惡之源啊!

他們在忙甚麼

前年甲師最好,去年則乙師最妙,今年才識得原來丙師更佳,於是百千位而上之,百個心而投之。師門不厭其高,法門不厭其精。美其名說:「求道不倦!」而問他們甚麼是真正佛法?如何才得安心進道?則曰:「佛法那有那麼簡單?進道談何容易?先須卻一切疾病,練得身體健壯,次則獲長壽延年月,得久保色力。然後享用自在,名財都要,得福報。如此諸緣具備,才談得上安心進道!」由此而觀,他們忙著求師學道,原來先為得眼前利益。體驗如果都在這些上,那麼貧窮之人,忙忙碌碌之人,未修之人,患病之人,豈不是都不能修道了?如果修道都注重在眼前的利益,而不重視心地的清淨,那麼到底解脫出世的勝果建立在何處?真實的體驗又在那裹?由此可見,依賴眼前利益而起修行的,所有的體驗與外道相等,所有的信心都是虛妄的業緣,其最終仍是莽莽蕩蕩,遭殃禍去了!

謗佛原是學佛人

這是一對十多年的夫妻,由於驕傲自慢,沒有虛心求學,自以為懂得佛法,善於用心。因此,固步自封,煩惱不斷,習氣孳生,於修禅打坐中不得真正法樂,體驗毫無。近年來氣功的興起,他倆決定一試,果然身輕心安,氣色好轉,於是一改以往拜佛誦經的功課,轉而專練「鶴翔莊」氣功了。不僅如此,逢人便贊氣功之妙而說學佛無明,而其結果呢?因謗佛之罪,致使氣滯心亂,障重境逼矣!佛法乃是圓滿之法,學佛無功,不能歸咎佛法,而應反省自己,觀察進道。而氣功雖可以轉化一時的滯礙之身心,但終因著其氣感,執其身見而落病,更何況兼有謗佛之罪業?所以學佛之人,如果用功修法沒有體驗,不得安心時,應謙虛下懷,求諸善知識的開導,更應忏悔業障,廣行善業,如此久久,業清智朗,法味自然呈現,此時真實的信心便得不退了。

—個還俗和尚的自述

和尚還俗乃是不光彩的事,而作為師長,未能幫助他體驗佛法,樹立信心,則更應自責。某師原是某大寺院的比丘,喜練武術,出家、進修,都還帶一片虔誠的求道之心。去年,筆者聽到他這一番自述:「我出家五年了,但在寺院裏沒有人指導我用功修道,僧人之間並沒有融洽感,一些領導根本不重視僧團的建設,不考慮僧人的慧命,所以愈來愈覺得沒意思!」今年上半年,我聽說他已回原籍還俗去了。當然,他是有理由的,寺院存在的問題,致使僧人不能感到他在這裏是主人,且能成就一番修道成佛的大事業,而似僅為溫飽混一口飯吃,所以他的信心退轉了。在沒有體驗之下,人人都有這種可能。但是他也有錯,可以到適合的寺院去呀!可以去拜一位有緣有道的師父去呀!正如一位學僧來信說的:「我出家前非常羨慕僧人的修道生活,乃至現在身在其中,卻感到是非矛盾仍然不減世俗社會,也非是一片淨土。」我回信對他說:「真正的淨土在你自己心中,只要不污染於外境,不生煩惱妄執,那麼,你就在淨土中行了。假如你力量不夠,不適合這個地方,那麼你可以去尋找有緣的寺院去修道。但是既已出家,千萬不要再生一念還俗的念頭,要盡形壽持戒清修,誓成佛道才行。」是啊!出家很難,但出家而沒有修道的體驗則更難——內心的煩惱痛苦,外界五欲的誘引,此心何安?所以既已出家,要尋求明師輿道法,使自己安心進道。當有了真實信心時,無論何種境遇也難不倒了。 不見境界不死心

一位年屆七十,學佛十多年的老居士說:「你們修道都有境界,都有反映,我卻沒有,是不是我的根器不行?是不是我與佛無緣?所以,總覺得不死心,一定要見到境界了,我才有信心!」以這樣的見解去學佛是大錯特錯了。因為境界有兩種不同,一是外善根開發,一是禅定與智慧的開發。是沒有一定形相可見的。所以古德講:「沒有境界的境界乃是真境界!」如果明白了此理,不以相求,時時體驗現前一念之心的落處,轉惡行善,轉有化空,使心地一片清涼,如此體驗不是與佛相應了嗎?怎麼還不起信心呢?所以我們千萬不要在境界相上去追求,一定要安心進修,清淨離著才行。

天下唯我獨尊

佛當年說「唯我獨尊」時,此「我」乃指一切眾生同具的佛性而言,蓋天蓋地,無法不具。而現在有些人,在修法中初得幾分消息,有一些些相應,便以為自己的體驗勝過他人,遂建立了相當自滿的「自信」——成佛有余了!但不知你在體驗此境時還有個你在!還有個高低在!故仍是大海一漚的自執,未全大海而已。故此自信便生出了驕物傲人,臨對人說法時,居高臨下诃斥指責,如此一來又跳到邪道中去了。一個真正悟道之人,其心必然平等,見一切眾生不生二想,為人做事,平常而應,處處予他人以方便,時時從無住而照理。只有如此才算是體驗法性,明見本來之人,以此而立的信心便與諸佛合轍。反之,自以為是悟人,清高自居,法見不忘,不是又落在迷人隊裡了麼?

如何體驗佛法

如果你還是門外漢,希望有一天能進佛法的堂室,領略佛道的法光,那麼你先要把世俗的情見放下,懷著一顆真誠的心去感受——無論在經論中、在善知識中、在寺院中,都會有啟迪你心扉的機緣,使光明進入。如果你初步進入佛法了,信心也剛剛萌芽,心中渴求法雨的滋潤,正道的行進。那麼,你就必須尋師依止,覓法進修了。有一位剛剛學佛不久的蔡居士的求道之心,很值得我們參考。他在信中說:『我曾在中學任教,今改行在機關工作,年三十有二。曾練過功,終因無師指導而半途作罷。但在氣功中接觸了佛教,接觸了禅宗,引起了我探究之舉。通過閱讀佛教普及讀物及一些經書,然後知道佛教揭示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指導親證真理的方法,是度我們這些迷失在茫茫苦海中的眾生到達彼岸的大舟,因此而產生信仰。此後我訂閱了《法音》、《禅》等刊物,閱讀一些富有啟發性的通俗禅籍,特別是閱讀了耕雲先生的《安詳集》後,我發現了一個嶄新的天地。禅書所述的美妙安詳的境界,常使我產生不可名狀、清涼酣暢和愉悅之感。禅悟的境界太美了,引發了我追求禅悟境界的濃厚興趣。但禅是要親修親證的,不是『口頭禅」,於是我按一些書籍介紹的方法去修習,但是學法不依師承,難得正眼,亦難獲正受。今年我在《禅》上拜讀元音老人的鴻文《略論明心見性》,得知有『心中心密法」這一殊勝法門。文中說該法簡速易行,與禅相近,而且無繁復儀軌,不須建立壇場,任何人隨時隨地俱可修習,用三年時間仗佛加持,可以開悟,此法令我神往不已。但老人曰:『此系密法,有志者請覓師灌頂傳授,依之修習,自有是處。』「唯此地情況特殊,難得機會親近佛門大善知識,然而『心中心密法』太令人神往了,我很想修習這一法門……」這位蔡居士從氣功而入佛,起信心而求大法,這種精神是很可貴的,終能得到滿願的。在修道問題上,師父、法門與能修之人,都應二以正見去擇抉,然後一意而行之。故智者大師曾經說:「修道之人,第一是不要懷疑自己親近的師父;第二是不要懷疑自己所領受的法門;第三是不要懷疑自己的根性,應承當自己的佛性與佛不二。」有些人總是懷疑眼前的師父沒有道行,而欲求遠方的師父,乃至拜了遠方的師父,又覺得:「也不過如此!」須知師父只重先有正見、正行,所授的理法能親切指示,行持無滯即可。對於法也是這樣,一般人總是懷疑自己已掌握的法不高妙,一定要另尋一個高妙奇特之法,這樣修一段時間後又變個樣,始終不得受用。所以只要法能當機,能安心進道就是妙法。又對於自己,往往只高標其世俗的情執——如執教理通達為高,執坐久為高,執身體練健壯為高,執有光明為高等等,從未尊重本具的佛性:成佛成祖的靈妙真心;因此說成佛卻說不敢,論開悟見性卻說太難。如此不相信自己的根性,而執著在六根光影裏,如何能深人體驗佛法呢?體驗的護持

無論你獲得何種層次的體驗,都需要保護堅持才能勝進。

一、得到了體驗時,不作聖解,不以為高妙,只作平常想,不住著在體驗二、不向人稱揚自己的體驗,不隨便與人比較體驗的深淺。三、不被世俗的事所轉,不動煩惱,令此體驗所產生的信力長久保持,並不斷開啟。四、不以妄情知見附在體驗上,應進一步在明師指導下,或在經論中引向更深妙的層次中去。常見一些人,修法得到了某種體驗後,對未具眼的人一說,往往稱贊一番,或者亂說一通,好了,心中一高興,一落見,根塵又起來了,於是從此之後不再恢復此段光景了。信心也只停留在此地。

如何培養信心

學佛人一旦有了體驗,當然,信心也就不期然而生了。但是這種信心還是萌芽初期,如果不經過培養,仍會在境風中倒下去的。培養信心須具以下十法:一、不與不信佛之人诤辯,免得因诤論,而影響信心的親切。二、不與信心不足的佛教徒交往,免受其消極心理的影響而退卻。三、不接觸身居佛教要職而不行菩薩道的人,為免受其俗氣的影響而對修道失去信心。四、要經常親近有真實修證的善知識,如不能見面也須經常去信問候與提問,以求堅定信念,明確方向。五、要常常與經論對照,作如理思惟,以喚醒知覺。

六、堅持打坐修法不退,以使體驗更加深刻。七、要以佛教徒的精神做好一切事,對周圍產生良好的作用。八、不斷開拓菩薩慈悲精神,心量廣大,愛敬一切。九、常觀現前一念之心,不落妄情妄知,自省覺察,不染諸法。十、心地安詳,無為無住,怡樂資神,道味有加。

體驗與信心的相應行

學佛修道表現在體驗與信心的兩個方面,是並駕齊驅的,開始時是體驗生信心,信心護體驗,到了中期也是體驗與信心相互作用,穩持而不斷深入,到了最後的圓滿也是體驗與信心的統一與充實。所以就行人對於教、理、行、果的體驗來講,雖然層層不同,但無非是即體驗即信入。所以信、解、行、證,一一之中,都是不同體驗的不同信入。太虛大師講「佛法從果證上建立」。此乃千古名言。沒有佛陀的親證,如何能相信佛果的真實?其言教又如何能使人相信?其理又何曉人心,其行又何以導入正修?因此,可以說:「只有真實親切的體驗佛法,才真實地具有信心;有了真實的信心,才能真正導入佛智。」現代人學佛修道難道不也是從這條路上邁進的嗎?所以只有在體驗與信心同時進行時,才一段有一段的風光,一層有一層的受用啊!

 

 

上一篇:照光法師:佛教基礎學之聞思次第、出離心、菩提心、禅修篇
下一篇:照光法師:佛教基礎學之念佛篇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