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宋智明居士:佛教淨土法要 第二卷 淨土持念法要 談談淨土宗的幾個關鍵問題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談談淨土宗的幾個關鍵問題

目前的中國佛教,是以淨土宗為主流且普遍受到廣大信眾皈仰、學修的最大法門。因此,淨土寺院、念佛求往生者到處都有。但是,眾所周知的原因,目前國內的淨土宗並不景氣,大多數的淨土道場以做經忏為主,很少有人提倡淨土宗風.宣揚淨土教義,引導信眾深入念佛三昧。因此,廣大信眾也僅僅以做經忏求世俗的願及修雜課以為淨土之行,其信固然不正、不真,其願焉能真切,行持也就更加無力了。所以念佛者多,生西者少,豈非是此弊端所致?

我們並不否定,淨土宗仍有不少人往生西方,但是,我們更希望廣大的信眾都能獲得大利益,而不是少數。因為淨土宗是三根普被的大法門,就更要注意攝受大眾,而使之不斷地提高,直到往生西方,徑登不退。 

以下提出幾個問題,作為大家討論淨土發展的方向參考。

一、淨土宗的弘揚、教化,應以教理作為基礎。不要認為只要念佛就能生西,而不需要聽聞教義、研學佛法,應知淨土宗是建立在佛教經論之上的,是一切法門的共同歸宿,既是一個大法門,也是學佛人的果地清淨之境,因此,如果淨土宗行人失去了教理的護持修養,就易正邪不分,意境不高,發心不大,因果不明,智慧不開,如此念佛,豈能與佛相應?念佛者先要培養與佛一樣的悲智,使一句佛號心心流入薩婆若海,使一句佛號概括六度萬行,乃至諸宗法門,如此,方能成為:“阿伽陀藥,百病總治”的大總持法門。然而在現實上,許多淨土宗人固守劣慧,反對他人學習教理,認為是雜用心處,這樣久而久之,佛的教法不就被自己的信徒破壞了嗎?淨土宗人只有在對佛法深入地了解後,才能真正建立信願,同時更應對現實人生的無常、苦、空等產生正確的認識,方能發出厭離娑婆,求生西方的正智之願——不僅為自己,更是為廣大的苦難眾生而修念佛之行。

所以,我們要發展淨土宗,再也不該提倡愚夫愚婦型的念佛方式了,而應該大力提倡行人聽聞佛法,深入經藏,開發智慧。如此方能使淨土宗更具有生命力及自身發展的價值,成為改造娑婆世界人心而廣種西方九品蓮的一個殊勝的法門。

二、淨土宗的修行方便多門。在淨土宗的歷史上,許多著名的高僧、淨土的大力弘揚者,大多來自於禅宗開悟後而轉入淨土,或由天台、華嚴等宗行人而回歸淨土,也有不少是因修密法而生西方淨土的。由此可知,淨土宗在提倡本宗的同時,更應護持它宗,構成一個整體,形成互相交流,取長補短的局面,如有人認為修持名念佛不適宜的,也可以用禅密各宗之法,修它宗有成就者,亦可回向淨土以求往生,各宗派本身圓融無礙,更不致於相互計爭、矛盾,應重新形成一個大團結的佛門氣象。

王骧陸大居士在四十年代提出以禅(般若、佛之心印)為體,以密(密法、密行、包括佛之聖號、大悲咒等)為用,以淨土為歸的宗旨,真正把佛門的三大宗派融在一爐而成其廣大普被。但我們也不妨把教下的教也融進去,如在禅體後,加上以“天台為教”或以“華嚴、法相”為教等,那麼,淨土法門真可謂洋洋大觀、包羅萬象、生機勃勃了。

時下,不少淨土行人以專修為名而反對它宗,或反對淨土宗人兼修它法,這種做法,其初衷不無道理,但只適合極少數人。因為,現時人的根基淺陋,只有通過兼修才能圓成道業。如過去就有人主張禅淨雙修;有的主張密淨合修;有的主張台淨一致等等,主要使行人不覺乏味,日日有所進步,不論專修兼修均無不可。就是在淨土宗內,也有許多行法的,如四種念佛,《觀經》的十六觀,《無量壽經》的十念法,以及“大悲咒”、“往生咒”與觀音圓通,彌陀密法等等,如此等法,都是應機引人的方便,只要對機,均可選擇而行。絕對沒有一法而適合所有行者的事。所以廣攝一切宗派法門而導歸於西方淨土,這是淨土宗的一大特色,弘法者不可不重視。

三、淨土宗的信、願、行三資糧應該是並重的,如三腳香爐。但是現代淨上行人都未能認真地檢討其中的精義所在,如信之一字,古德主張應把信的含義深化,如昙鸾大師把信與淳和的實相、心相統一,認為信即是一個行人的淳和後的相應於真實心體的一種意境,藕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裡主張信要具備六種:即信理、信事、信因、信果、信自、信他,這六種信可以說是全信或圓信,如果沒有一定的教理修養與心地的智慧,是不可能發生的。《大乘起信論》重點是起學人之信,而信的根本在於體悟真如。然而,現代淨土行人由於無人引導,沒有很好地在信字上下功夫,以為信很容易且很簡單。這種表面性的信仰,導致了淨業行人的素質低下,既不能認知真理,更難以悟透人事,所以修行起來便覺無力,終日顛倒紅塵,反以為淨土容易,把這個了生脫死的最好法門,當作暫時安慰、貪圖眼前享受與懶於求道人的一種保護傘!

再者,淨土宗主張的發願一是源於彌陀的四十八願的偉大宏深;二是眾生非願不度。因此,淨土宗可以說是凡夫狹窄的心量藉著彌陀的廣大願而發生一系列的升華作用。所以,發願者一是要懂得願的真實含義,二是要從自己內心深處發出來,三是要殷殷切切,時時不離,“厭離娑婆,求生西方”、“自利利他,同成佛道”的悲願應作為策進道業的動力。因此,佛經中常贊歎願力不可思議,可見願非虛發,願是行人心靈世界的一次次閃光,是眾生與佛感應道交的唯一途徑。但是我們也應看到,許多淨土行人不懂願的意義,不知如何發願,更不知道願與信是一體的兩面,只有達到了一致的交融,才能發出真切的願來。所以淨土宗不僅要大講信的深廣意義,更應經常提倡如何發願,激勵行人,把自心投入彌陀願海,時時與佛光相接,方能得佛護念而證不退。

至於淨土之行,現代人大都怕提“一心不亂”四字,他們怕的是恐要求太高,使人難以達到而不敢修行。殊不知沒有淨土宗的一心之行,哪裡會有淨土往生之果?哪裡有現世的法味?哪能伏下煩惱開發智慧?淨土宗的不景氣除了以上的原因外,主要的是淨土行人的修行層次不高,自證既淺,如何能指導別人?如何能有大智慧?如何能建立大道場為眾生行方便?且淨土信願的所歸是在行上,理事二種一心不亂,正是集中體現了信願於一心的關鍵。一心圓發正智如如,淨土的微妙即可於中並現,現在可為弘法的健將,臨終可操勝券而往生。而且,現在有所體驗,對佛法才會親切,煩惱的伏斷才更顯出修行的受用。

元音老人正是有鑒於此,才出來大聲疾呼,要大家不要忘記淨土之行的重要,不要只靠他力,忽略了自力。因為自力愈大,他力也愈大,斷沒有只靠他力而無自力的人能往生淨土的。 
有人說一心不亂大深太難,我們一般人做不到。其實一心不亂有深有淺,如因中事一心不亂,只要做到佛號相續,不打妄想即可,五分鐘、一小時均可以稱作一心。當然到了果中事一心,要斷盡三界的見思二惑才行。元音老人及黃念祖居士都主張大家先達到這一種的一心不亂,其要求實在是不高,如果連這樣的一心也不去努力,那麼,你所謂修淨土到底一天到晚在做什麼事,是貪圖五欲,忙於私利,還是想在顛倒糊塗中混世過日呢?可知,淨土宗的人反對一心不亂是沒有理由的。理一心不亂雖然比較難些,但如能念到三際頓空、根塵脫落、靈光獨耀的時節,也就是因中理一心不亂了,以此所閃開的般若正智,照於現前一念佛心,時時相應,久而久之,無明頓斷,便證成了果中理一心不亂。

由此可知,淨土宗的一心不亂,是衡量行人修行程度的一種標准,也是測定行人得益多少的一個重要標志。反對一心不亂者,不是真正的淨土行人,如果一時做不到一心,那只能自愧修行不力,雜念大多,卻不能以廣大信眾難以一心而借口淨土不須一心不亂,那真是敗壞法門,贻誤行人,罪過莫大矣!

四、帶業往生本是一個簡單的問題,由於目前不少人在此問題上產生一些異議,因此有必要明確一下。

(一)淨土宗的帶業之業乃惑業,這在無明、塵沙、見思三惑之中,遍指於見思惑,因為淨土宗的殊勝,在於不必斷見思豎出三界,而是以信、願、行仗佛慈力橫超三界,直人蓮邦。三界的業行以見思為本,修淨業的人因念佛得力,證一心不亂,故於今生伏見思惑,不造善惡諸業,唯以淨業為導。又因其力不足以斷惑,在其它宗的途中是不可能出三界的,唯因佛慈悲願力故,得以橫出三界,往生凡聖同居土,圓證三不退轉;如修持得力進破見思,則生方便有余土,所帶的則是塵沙無明之惑了;如果斷塵沙分破無明,則入實報莊嚴土,分證寂光,那麼所帶者為“無明”了。因此,決定可以說淨土之往生所帶者是根本無明與枝末無明,絕不是所謂的善惡等業。因為善惡現行時,行人絕不能在臨終時往生淨土,如果是善惡種子,諸佛菩薩尚不斷其種子,只是轉染為淨而起妙用。所以, 
善惡之業根本不可論帶,只說成不成其覆障,如不覆淨念,則不足為往生淨土之礙。

有人認為:帶業往生的業,既不專是惡業、染業、煩業,也不專是善業、淨業、細業,乃是無始以來養成的身、口、意業活動慣性的業,亦不局限於意業活動慣性的乃至身業活動慣性的業,都要帶它往生。其實這種慣性的本質就是無明煩惱,因為眾生就是因為不能逆斷這種慣性,所以輪回不已,如《楞嚴經》所說,眾生殺盜YIN的因果相續的慣性,造成世界、眾生與業報的輪轉關系。而這種慣性,究其根源就是以假為真,見不到緣起性空的真理,因此照不破妄情妄境,起心動念,隨逐萬法,迷己為物,顛倒輪回。無明如能斷掉,一些過去生中形成的慣性只是表面的習氣,不足為害,因此不少聖者證道後,仍有習氣的存在。由此,我們也可以知道,只有念佛到一心不亂的人,方能暫離慣性住於真實,否則,終日與妄想為伍,何能離於慣性?在平日裡不能離於慣性——殺、盜、YIN等一切迷惑諸業,臨終時又何能仗佛力而得往生?!

(二)祖師把淨土宗視為帶業往生的易行道,另有一層含義,即是令淨土行人不要怕不能往生西方,不要被教理中所說的斷惑證真的艱難所嚇倒,因為淨土宗是帶業往生的,只要你有信有願,一心念佛,必能一生成辦,佛力不可思議故,本性力不可思議故,行人念佛力不可思議故,三力的結合便產生了巨大的功能,使行人在臨終時,一彈指頃即得往生。這一提法,可謂祖師用心良苦,等於給行人一顆定心丸。想不到是被一些不爭氣的後代兒孫借來當作不用認真修行,臨終自有佛來帶業往生的護身符,這真是可悲可痛,把一大好法門視成兒戲,不僅自害,而且更害他人,從而使一大批在世不好好用功念佛、培養資糧,到了臘月三十時手忙腳亂,絲毫不得力,那時才懊悔平時修行不精進,一轉眼又隨業異類了。

我們真正懂得帶業往生的意義,就應倍感彌陀對我們的慈悲救護,更應該珍惜此一法門而去精進修持,期得早日相應,即生利樂有情,臨終也好預知時至,徑登上品。

綜上所述,從淨土宗的未來發展大局來看,主要就是提高淨土宗的品位,不可再用什麼便宜貨來吸引人,而是嚴格要求,認真學修,朝茲夕茲。臨終的一念雖是最重要的,但應該把當下的念念視作是臨終,處處境相視作是道場,時時發願,隨緣消業。然後,在臨終時才能真正往生淨土。如此提倡,淨土行人的素質才會迅速提高,佛法住世才有希望!

 

 

上一篇:楞嚴悲華法師:說到學佛當衡量這幾個方面
下一篇:楞嚴悲華法師:什麼叫學佛修行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