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一)、佛號確實可伏妄攝念,但弟子發現念與不念並無差別,念其他名號也無差別,只有在妄念連續而失去佛號時才知佛號作用,故在人能覺妄時,也不想念佛號,並且弟子用「空」來覺妄,似乎比佛號攝心效果更好,何故?一切本空,故當下狂心頓歇。這就失去念佛號動力,常行無心無願之行,豈不更好對治煩惱,用佛號伏妄反無「空」慧產生!
如果在念與不念並無差別時,說明已經伏妄,可以就此深入念佛正定與正智的工夫,到打成一片時,智慧從內而發。念其他名號有差別而你並不了知,如信心、願力、緣份、意樂、境界、聲量等都有不同。因為你只重視自心中的妄念,又被其所縛,故竟未在靜心中發現其差別性。歸入性體的淨明湛寂是本體無差別智,通過一切差別緣起而不住著是起用的妙差別智,於中便知方便運用。
當你「妄念相續失去佛號時,才知佛號作用」。說明念佛名號正可斷妄而證真。能覺妄的覺也是念佛,只是不念名號之佛聲,而念佛性之覺照,一表一裏,同是念佛的作用,只有到了能念所念,或能覺所覺脫落時,方才見到本來所具的彌陀性海。
用「空」來覺妄與用「念」來攝心,一用事相工夫,一用理智起照,當然空智對於明理者而言,力量更大,因為是內心自覺的流露,而不是外在的強加也。如能離開兩頭,空不住空,有不著有,當空覺去妄,歇下狂心之際,不妨了了分明地念佛名號,此時空性起用,悲智不二,事理圓融,正是淨土妙門也!
如果失去念佛的動力,足見最初的因地即不在淨土上,而偏於空理。若常行無心無願,恐落偏空消極之自了漢也,而且此所謂無心無願,並非真無心、真無願也,何故?如真達無心之境則內如枯木,外顯威嚴,一切運作悉從無心中妙機變化,如真達無願之境,則大願普被,隨緣而發,救度眾生,不著彼我。
有煩惱知見,所以著在對治;煩惱性空,何用「空」來對治?不修而修,不洽而洽,無論明眼宗師、念佛信眾,皆可從中體現佛性真旨矣。
問(二)、弟子前幾天佛號已能在白天基本上念下去,但忽然發現,在念佛過程中如果出現了四禅八定等其他禅定或三昧,是繼續念佛還是去修三昧,如果不去修,智慧又怎麼會開呢?何況各人善根不同,證入方便也一定會不同,諸法現前又怎麼現前呢?
念佛不起禅定知見,不求開悟,只是念佛,更無異心。如是任運而去,真念到能所脫落時,自然心佛不二,全體顯現,智慧進發,一切功德不求而自至也。解經義乃是有漏解慧,為方便入門之向導,啟發信心之良機,不可人行之後,仍執知解,反成分別取捨。此知識分子或閱經論而不明旨者,造成用功時的最大障礙,反而不如老太婆之一心念佛。諸法現前,即無生妙心之頓現,非禅定境界與諸義理意象。當行人念到念極情亡之際,心境兩空,寂照不二,實相本心,自斯頓契。
問(三)、為何到西方之後還要修小乘三十七道品等法呢?
念佛人到西方後,仍未成佛,故還須進修道品,圓滿福慧,究竟成就。西方是大乘之境界絕無小乘,回小向大之聲聞、緣覺徒有其名,而實為菩薩也。三十七道品,大小乘通法,小乘見狹心小而用之則偏局,大乘圓見心大而用之則圓滿。故西方生者,皆學大乘之道品也。
問(四)、既然修行(我出家的目的降伏煩惱)是降伏煩惱,煩惱如能用「空」、「無願」等法降伏,那念佛號則失去意義,反增妄心之余,長期處於攝伏煩惱狀態下,是否是在修行?「一切唯心造,皆是現識顯現,本是虛妄不實,或者皆為因緣和合」,如此思惟而能伏煩惱,是否是在修行?
「空」、「無願」適合某些人降伏煩惱,卻不能普遍地適合一切人;念佛可以適合一切人,卻不定都能人念佛三昧。關鍵在於發心的程度,引導的理論,實際的體驗等因素來決定。念佛之初是妄心淨行,畢竟契入真心,故非一直處於攝妄,因妄心被佛號所轉,妄即成真實。如「空」心有執,此執亦妄。攝妄為了斷惑,斷惑在於開智,開智在於明心。明佛與心交徹而不二,故無修不修。
唯心之理,識現之虛,因緣之事,能知而不迷,了而不染,照而不住,覺而性 淨,則正是真修行,念佛之真實要旨亦歸於此。但為不明理者暗入,已明理者即可事理不二,所謂「般若與淨土不二」,「全事即理,全理即事」,無二無別。
問(五)、弟子已能做到醒來就念佛(那怕還在床上未動),現已經退失,何故?就是不明白執持佛號不捨能生慧道理在何處?且一天甚麼書都不想再讀,但如按某些大德之話,執持佛號一直到往生,那顯然不能利人,或者不證到實相之前一直無慧,無慧即無方便,即於當今現實環境難以專一修持下去?(給人閉關或專修之條件實是不多,這也許是末法共案吧)。
醒來即念佛,是念佛初步得力的表現,說明在無意識中亦能自然念佛。如深入下去必得事一心不亂之正定,藉定而顯智,必得惑斷證真,則理一心不亂至。理至必開慧,故不必外求文字也。
但念佛名號乃方法,信解乃發心與正見,願乃動力,缺一不可。念佛之人,一邊用功,一邊還應熏習佛法,開發智慧觀照之力。因此,對修行有利的書應當有選擇地閱讀,對大德的開示應虛心地去對照運用。而個別的現象因智力的關系,卻不能多學,否則對不同的見解無判斷力故,反亂其念佛之淨心,使原來功行退失,你退失睡醒的工夫,也即是例證。
未證實相前,只有解慧而無證慧。故有漏且無方便,不但難自利更難以利人,故不如放下一切,一心念佛,到山窮水盡時,自然妙智大開。淨土法門是異方便,貴在專精與恆久,只要一直念下去,並隨緣度日,方便利人,就路還家,定日臻圓妙,而道力漸成,故並不需閉關專修,如個別有條件且有明師指導,方可入關克期取證也。
問(六)、1、事實上一個念佛人如果無條件入定,則始終難以自利利他,真實情況也是:念佛之人如果僅是讀《淨土五經》,在當今現狀一般人無機緣生西,那怕工夫成片,也是無甚麼方便,煩惱層層,何故一個人真正用功修行時才真正知道修行之無上之難,佛法之真正難於明了。何況還處於粗重煩惱嬉笑之中的人呢(這些人雖未憂無苦,只是未現前而已,整日在爭名奪利,閒談是非,只是堪忍苦而已,今天寫這些又己離道太速,出輪回希望又少了一些)?因自己無方便,處處問法不但得不到利,反增雙方業障,更加深棄佛號而修其他大乘佛法之念頭。
真念佛人,放下攀緣心,決志向西,厭欣具足,必得揮定現前,不但禅定現前,諸佛也放光現瑞,授手垂慈,消無始業,成無量德也。利他自利,全在念佛心中圓具。
誰規定僅讀五經?淨土有廣義——華嚴等一切佛法皆是;有狹義——西方淨土是。有理——法界淨性皆是:有事,十方皆有。故有見其知識有限而不令廣閱者,指以五經;如識見廣大,圓心普照,則無一法而非淨土之法也。工夫成片,煩惱必已伏,隨力用之增上,智慧之照徹,煩惱必層層脫落,故只此方便,更不令其他方便也。
因為你被分別心所蓋,只見煩惱假相,不知如來藏德之妙用,凡夫心念佛即入佛性之德,何煩惱而不斷耶?
而不認真念佛而逐境生心,趣外奔逸者,此又當別論,不能怪淨土法門之不妙,乃眾生發心不切,亦佛門弘傳不力、指引不正,致使世人雖信歸三寶而不明修行。見此,應當發心,速開智慧方便,利樂眾生,使出自心之輪回而證本具之大道也。
問法應虛懷而具禮,虔誠而真心,始有入法之資,否則诤論是非之心必起,又造業矣。
棄念佛號而修大乘,豈非與自己結怨乎?一切佛法皆念佛法門也,捨此逐彼,皆圓解未開之故。
2:愚自認為凡能對治煩惱之法,能當下伏住煩惱之法即是契機之法。佛經是佛之知見,按佛說之法指導生活就應該是在修行,不知對否?
伏斷煩惱確是對機,但應有一貫的方向,有一行的三昧,不可朝三暮四,否則忙亂於法門,顛倒於事相,僅得暫時之好景,未為久行之根本也。佛經是佛之知見沒錯,但須真悟佛語而成心行之智,解方便而行正道,方可稱為佛之知見,何其難也!世人多有依文解義為佛之知見,結果錯謬知見,鲠在心中,使生活行持皆成悖論。
3:現在既然有智慧(佛法、文字)現前,又為何一定要等到定中得意呢?更何況定中得慧,無大乘經典印證指導,也不是真實之慧(我不知一些淨土行人為何如此說:「我甚麼含都不必看了,一句佛號就是了」「定中自會一切明白」,但弟子看經之後,卻發現並非如此,一切外道有各種禅定,卻得不到佛法,《觀無量壽經》中明確寫著定中所得之佛法與修多羅不合,則為妄想,可是一些古今大德卻隨便把自己之話作為定論,淨土大德之話之相互矛盾多處,以至使人無所跡徙,經言又擅改動,刪節到處出現,譬如上海書局出版的《涅槃經》南本,竟有近三十處之多疑誤!人呀!自己害自己,根本無人知道善導大師是彌陀化身,即硬要如此大肆宣揚,真不知用心何在?真正通佛法之大德,所說這法絕不會相互抵觸,弟子因貪而多讀經論,以致造成今日之法縛,唉!搖搖頭,出去玩一會)。
文字非真智慧,定中在無念心中顯現的空明淨覺,才是真智慧,此智能斷惑而照性,明顯萬法,一心無礙。故經雲:「心識澄精,了了分明。」是為真智慧。定中開慧必須印證方無誤,否則有些人只有意解的影子,浮滑的文字習性,作詩作偈,自以為有智慧,皆不符合也。
看書不等於有智慧,像你愈看問題愈多,就是沒智慧,如真有看書的智慧,正可透過文字而解決一切疑難,消盡一切迷惑,對一切萬法都有一個合理的解釋,而於自心安然人道,毫無裡礙。因此,看書要善巧,無善巧,不如不看。佛法也不在文字的多少,而看領悟程度與見地的正確與否。有人一句偈即可成道,有人學了五十年卻不明佛法是何物,於此必須注意也。
若無正見,定中所顯皆非智慧,外道是如此,念佛人也是如此。《觀經》所言可為學道的標准。大德之言要看對誰而說,方便之言,無定規則,矛盾相抵,正可圓理事而通達。
經書的疑誤乃翻譯過程所造成,屬於歷史原因,不必苛責。可取其意而悟其 理,不可誹薄古人也。不但善導大師是彌陀化身,如你一心念佛,淨念相繼,也是彌陀之化身,豈但是化身,如能解行相應,三昧現前,親證彌陀本性,則當下即全體與彌陀不二,何可再分別耶?佛法正是在對立矛盾中顯出大智慧,真俗二谛,性相空有,皆矛盾也,此乃佛法之無上圓妙大智正於是中全體顯露,只是學人不了,偏執一方,誤解全體,造成矛盾的心理。可見能說矛盾佛法而無定法可說者,方是大智慧人也。
問(七):1:不看經一門深入,開始倒還清淨,但到一定時候,如不讀大乘,簡直處處行不通,這實是令人傷心之事。畢竟大根器之人極少極少,方始真信末法億萬人修行,罕一得道之真實不虛。而大乘之經論,a、難懂,翻譯之障礙;b、疑誤太多;c、大德解釋差別太大,這實是增加了行人正信難度,信不堅固,責難修下去,如持名念佛到念而無念(過去念、念不分,造成許多誤解,弟子倒覺許多大德講經說法都僅站在自己境界、立場诠釋佛法,如此之法於四海皆准,實是令人難以深信),無念而念,即是入實相,既然都是修實相,那修其他法門入實相豈不也可?特別如果能契行者之機,又為何一定要念佛呢?
有些人有明師直接指引,不讀也罷,如自行無善友,則是應研讀大乘,使信解而行正。故經稱能不由解而信淨土者,乃善根福德深厚之人也。末法修行,得道確難,而得佛法利益而安心人法,而轉妄向真,而後世增上,而往生西方者,確實大有人在。其中部分大根器人,亦可開悟而見佛性,或因修法而證三昧。大乘經論須有人講授方能圓解,所述三點,本不成問題。一、難懂則可擇一、二經入門,如《維摩诘經》、《楞嚴經》等;二、疑誤則取其中正;三、解不同則合機即用,不合暫置也。此三皆因信心不足,無人引導所造成。
實相不屬修證,本具本然也,念佛入與他法人皆同。唯有大眾機緣在念佛,彌陀大願普與此方有緣故,所以念佛法門得以普傳,但如西藏行於密乘,歐美興於禅與密,其他如天台止觀,心中心密法,皆可入實相也。
念佛貴自辦肯心,不勞人勸,誰又勉強叫你念佛了?有些現代大德過於慈悲,認為禅、密不合機宜,唯有念佛得出生死,此不明眾生機緣,不了佛法精義也。提倡念佛以普攝,隨方指引而利人,法豈有一定哉?
2:更何況《無量壽經》經義深奧難懂,並非僅重一句佛號,全經似乎對大乘經義已廣涉,只是不詳,現代行人卻大力宣揚僅一句佛號能萬能?我真無法明白理由何在?故現止住未念了,理未明,又怎能深行?特別是古今淨土大德,他們自己既然不能從佛號中獲益智慧,又為甚麼強調後人僅一句佛號呢?如果他們不是通曉三藏之後才深信念佛,他們還能說法嗎?特別是淨土一些人宣揚老太太、老爺爺幾年就往生,這實是經不起推敲之語,更何況大德之話本身差別太大,而中國環境在變,貪、嗔、癡三毒未變,法又豈會變得截然相反呢?
《無量壽經》是大乘法義中的部分,亦未全攝圓融妙谛,特就淨土有門而論大乘行持。有人提倡佛號萬能,此乃過頭之論也。佛號是念佛中的一種方法,卻非萬能,如無大乘正見與正發心,無大心量行大法,則佛號有作冥錢用的、有作祈福消災用的。可見圓融地弘揚佛法是極其困難,高則低不就,低則高不願,太圓則近乎玄,太方則類乎執,故說法難矣!
古德通過閉關修持,以其經驗知道證道艱難,故而以其所學所修的體悟來領解_淨土法門,又以淨法的簡單直捷來指導時人用功,則不知省卻後人多少冤枉路,而後人不明其方便度人之旨,反而自以為聰明,又去走古人走的古法,因福德智慧不如古人,則能走通者又有幾人?如此還不如一邊熏修、一邊念佛。從念佛心中宛具一切佛法,使博而歸約,從遠而行近,使即生得大利益而臨終往生。
大德話語之差別,一由個人的體悟不同,二由眾生因緣有異,故從不同角度而發論說之機。如有不對你機的,大可放下不管,也不必持批評意見,反增負擔與障礙。塵境與三毒,全由心顯,了心則無塵可染,了境則三毒何施?真念佛人,西方目前,生死不計於懷,何來如此多的事端與想法?當你透過相反的法,才知相成正在其中包含著。
問(八)、念佛能得清淨心,其他法門有的似乎更適合當代修清淨心,那為甚麼一定要棄佛法而去持名念佛呢?弟子深覺,其他大乘經典。如果不存在,那麼淨上也一定無法存在下去,《無量壽經》中許多內容需要其他經典解釋,當今修行無方便(初級),實是極易退心,增加煩惱。
大乘佛法顯淨土,淨土真境證成大乘佛法,念佛無二,清淨心亦無二也。因此,佛法者,淨土之佛法,淨土者,佛法之淨土。故棄佛法而論念佛,大錯也,斥淨土而論學佛者,更大錯也。無大乘經論則初心難入,此眾生界緣起不同,故佛門弘揚宜隨機倡導,不可偏局,反增疑謗。
問(九)、一切無常,為何西方常呢?假如有人偽造「他方某世界,五欲常住,持XX號幾日一心不亂可到……」這又怎麼破呢?
西方即無常而常,此方即常而無常,相有生滅,性無變遷,此西方聖賢之心智;性常不動而妄見遷流,此娑婆凡夫之妄見。
彌陀之後有觀音接住而示現成道,豈非無常耶?
西方淨土佛願力所證成,豈世人偽造可比?妄立法門,一則毫無加持;二則本無事實;三則引入歧途,則罪墮惡道。
一切佛法由佛果證中所流出,自無虛妄,故應誠信敬重,非同兒戲也。_
問(十)、一切唯心造,皆是妄想顛倒執著,知幻即離,又怎麼生起利他行呢?「一切唯心造」不等於「皆是妄想顛倒」。心淨則淨緣起而成四聖果;心染則染緣起而有六凡,六凡之位可謂妄想顛倒,非指一切也。「知幻即離」是破執,離執而心體清淨,心淨而能起妙慧,由妙慧而通過諸種方便,故正可於此生起利他妙行。反之,如實有眾生可度,則被眾生煩惱假相所束縛,自心迷在其中,又何可利生無礙呢?
問(十一)、只念佛一概不管,怎麼度人?怎麼有方便呢?由於強執佛號不斷,反會產生無窮煩惱,還不如歇佛號伏粗重煩惱(譬如干會計活時)?
對力量不足之人,先應教其放下,於一切不管時,一心念佛,必得感應道交,而後才有度人方便。執持名號,資神安穩,輕安自在,何來無窮煩惱?唯有人追數執法,反亂其心,則乃數者過,非念佛咎也。
干活如無佛智仍是世法的轉移心態,事去則凡心又動,故不徹底,念佛則雖未得道,則佛心常在,自有殊勝利益,久久在不知不覺中,而相應契入。
問(十二)、誠信佛號,一切全由阿彌陀佛作主,與一切由自己作主(般若)是否效果一樣?
彌陀乃自心之彌陀,當行人誠心念佛時,於自心中即顯此佛之慈悲威德也。故謂萬德洪名,功德無量,並非由心外阿彌陀佛作主,因為心無外也。如果心外有般若之見在,仍作不了主。其實般若即念佛,自心即彌陀,作得作不得主,全在明與不明,真不真也。
問(十三)、外緣環境使人入不了定,則始終無法證入佛法,這能解脫往生嗎(只修念佛法門,而不修其他大乘法門)?
外緣是次要的,內心則是根本,如嫌外境太差而修不成功,乃是不明修行之所以。而不入定,不證佛法,是難以往生,因散心無主,臨終易被業障,因此,在一切時處,安心念佛,不向外緣,一心攝持,持久而轉,由轉而定、而空、而慧也。
來書雲:
唉!問題太多,我也厭倦問下去了,許多事當面請教最好,弟子深深體會到善知識的重要,故生起出去參學之心,但又去那裏呢?曾經去過一些廟(未出家之前),我慢太重而得不到絲毫法益,但另一方面,發現許多法師說法也僅老調重談,實是談人談己一雖說不見他人之遇,但怎知別人善指導佛法呢),弟子深覺善知識必定是過來人,絕非口頭上人,在禅定方面尤為重要,現發現淨土也是如此,別人一答就是「筆直念下去,莫管它」,那麼臨死如來現前也不去,仍念下去羅?不修不知道,真修才知業力不可思議,淨上法門艱難不可思議!一般根基之人往生實是極難(當今大德七日一心不亂標准往生),弟子更是愚陋,生死心不切,還在著重於伏當前煩惱,盡量少妄想而已,未起生西之心,而寄希望於臨終念佛生西方(如果念念知無,則必會求生西方,可無法強求)。
把一切問題扔進大海,不見法師之過,培養自己之福慧,發心求善知識教授。業由心造,乃思想影子,跳出囿禁,返本還源。因此,不要認為艱難不可思議,此乃不明淨土法門之所以然也。伏煩惱不錯,如欲少妄想則錯,因妄想不可得也,不住妄想境,了然念佛心,即是。不可寄希望於臨終,目前最為重要,一念淨心即一蓮種子,日日向上,時時相繼,臨終方能自在而往也。來書雲:
弟子想找一個專修淨土道場,能不上早晚課,不做雜事,一心專修淨土道場,唉!弟子竊以為生死事大,出家人以了生死、證法、弘法為宗旨,又豈在廟宇、佛事、種植上作文章呢?當今幾乎每個寺廟都不缺衣食住,卻仍去務農種植,實是食古不化,弊病太多,而收效實微,早晚課,_對於淨土專修佛號之人;更無多大必要,能攝心念之人也被迫同修,實是共業,真是佛法中的八股,真是大德何在啊?
辦事、傳道、修行本是一貫的,如未得力則先可專修而成自利,卻不能反對其他有益之事務。早晚課是寺廟大眾化修持,可攝心合眾,不可廢也,如個人不宜此課,可入塔院或住心清淨處專修。
來書雲:
道場安僧為第一,居士供養目的想必也望有人證法、弘法,可僧不能安,也只說明主持大德修持不能服人,佛法不住於道場,把生死大事做為末事、枝葉,弟子實是迷茫、傷心、長歎,不知何日不憂生死?
佛門中事,差別極大,不可一概而論,凡事出必有因,人有素質不同,境有優劣之別。心能轉物,隨意自在,又何必歎息耶?
來書雲:
大德!《壇經》中一個偈子:「騰騰不修善,兀兀不造惡,寂寂斷見聞,蕩蕩心無著。 一又,“一切處不起分別、憎愛、成敗、好壞之心,常行直心”,這種修法,對於善事,是應分別去做(做過即忘),還是回念不做不悔呢?去做,善事實非真實善事,反倒助長別人習氣,入更深邪道,並且自己也墜入一次輪回。不做,則無方便,且更令他人生嗔,又是造業,心平靜地去做是否對呢?隨緣總不能隨惡緣吧?不分別一念清淨而不去做合於《金剛經》,弟子有時不去做(究其原因,太多事件已不合於佛法,故想真正行佛法,使之圓滿倒是難之又難,佛陀尚不能隨順提婆逢多,何況我這凡夫)。
關於善惡之行,有五層:
一、轉惡行善,此人天行,能心平靜者入界內定內禅定之基。
二、空其善惡而均不為,此二乘行,即無漏無為是也。
三、斷其善惡見而廣行善法以利人,不隨惡緣而化轉,此為菩薩初心之行。
四、善惡均不住,而能權現善惡之行,以接機濟物,廣度有緣。提婆即示惡之菩薩也,此乃深位證法身之菩薩。
五、如六祖所示,乃佛心妙行,善惡不拘,任運自在。一切痕跡皆不可得,何有善惡之行哉!
由空而明,由覺而照,個中消息,全由心悟。如有一見在心,則是非紛然矣!念佛三昧可閱「淨土十要」中《念佛三昧寶王論》,即知其義。
如欲發心參學,應遍歷各方叢林,目擊心觀,自有明白之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