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蒙止觀》第四講
隋 智顗 撰
悲華禅師 講
大家請隨我一起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好,我們今天繼續講解天台小止觀的棄蓋第三,這個也是我們的正式第四講。在今天講解棄蓋第三之前呢,我們穿插一下,把這個為什麼會有這本小止觀的緣起,其中有一段故事,說給大家聽一下。這個天台小止觀——這本童蒙止觀是智者大師對他在家的俗兄,就是他在家時的兄長陳針而說的。這裡面有一段故事,這裡我們先介紹一下智者大師,然後再說一下為什麼智者大師會給陳針說這樣一個小止觀呢?智者大師是五代時候的陳遂人,俗性陳,世世代代是穎川人,因為晉時為了躲避戰亂,然後在荊州之華容,在那裡安置,他的父親起祖在梁元帝時被封為益陽侯,他的母親徐氏,她生下智者大師的時候,夢見香煙五彩萦回入懷,又夢見口吞白兔,因是而發孕。在智者大師誕生的時候,紅光聳宵,遍照天宇,周圍的鄰居看到了以為是失火了,爭相過來觀看,其實並沒有什麼火災這樣的事情,這個時候智者大師就誕生了,那孩子誕生了是不是要慶祝啊?家人就宰殺生畜(葷菜),來做食慶典,這個時候火滅湯冷,這事情做不成了。然後來了兩位僧人,敲門說:“此兒道德所種,必然出家”,說完就隱身了。智者大師,眉分八彩,目耀重瞳,有古帝王之相,父母親視如掌中之珠,智者大師在他襁褓的時修就能夠合掌,坐時其面必向西,七歲到了寺庵,出家師父教他普品門,口誦一遍即能成誦,到十七歲時欲發心出家父不許,當時夜夢身至一高山下臨大海,上有僧舉手召之,復伸臂至山麓,接師入伽藍,僧復謂曰:“汝後當居於此。當終於此”。此山即天台山是也。故智者之後住天台蓋有夙緣也。年十八時父母相續逝世,即辭兄陳針出家於湘洲果緣寺,依舊師法緒出家,至二十歲盡受具足戒,精研戒律,凡開遮持犯,微細戒品無不通達,並精通方等大乘經典,後誦法華、無量義,普賢觀經,歷二旬,誦遍三部,盡顯方等聖像現前,一夜夢諸經像雜滿亂室,覺自身處高座,足蹑繩床,口誦《法華》,手則整理經書,此即表師後來並如來本懷,判五時八教,所有大小圓鈍,分別清楚,無混亂之弊;後聞南岳慧思大師至光州大蘇山,即往禮拜,師曰:“而昔與吾同在靈山共聽《法華》,宿緣所追,今復來矣。”乃命其誦法華經,精進持誦,所謂切柏代香,卷簾進月,深心精進,不殆不辍,不起妄想分別,暮則誦念法華經,經過二七日,誦至《藥王菩薩本事品》時,裡面有:“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忽然入定,於定中親見靈山一會俨然未散。是知釋迦牟尼佛現今仍在靈山說法,眾生障深慧淺故未知見,師即所將證悟者禀知南岳大師,南岳大師聽後感歎曰:“非汝莫證,非余莫識。然後又告增進功夫,大師復加功用行,是夜精進,功愈百年,當時南岳告智者曰:汝所得者,乃‘法華三昧’前方便也;所發持者,乃‘初旋陀羅尼’也。獲世無礙辯,縱令文字之師千群萬眾,尋汝之辯,莫能及矣!當於說法人中,最為第一。”
師依止南岳大師約有七載,後南岳造金字般若,命智者代講,大師種無礙辯,唯三三昧及三觀智,用以咨審,余悉自裁。南岳手執如意,臨席贊曰:“善哉善哉,可謂法付法臣,法王無事者也!余老矣,久羨南岳,當往居之,願爾弘揚大法,勿作佛法斷種人也。”師即奉訓,不扈從往南岳,遂同毛喜等二十七人出至金陵,時節魏失大勢,無從請法。有僧名法濟,自矜禅學,大師偶遇之,彼倚臥而問大師:“為一人於定中,聞攝山動地。知有僧诠練無常,此何定也?”智者對曰:“邊定不深邪乘闇入。若取若說定壞無疑”,法濟即驚起而為師曰:“我嘗得此定為人說,即失此定”。從此名聞朝野,使當時宰官聞風而來親近求法者不計其數,後帝亦來聞經,遂拜為國師,皇後皈依。待三十八歲時為大眾曰:“余始作講經,聽者寡而獲益者眾,今第二會講經,聽眾三四百,而獲益者反少;第三會講經,聽眾四五千,而獲益者更少,足證佛法之不易入也,如此弘法無益於事,余將去天台山隱居”。師至山時見有神僧居定光庵中,是平素相識者,問曰:汝認識我否?“師即知前於夢中所見者是,定光謂智顗曰:“此處金地,是吾所住,此山銀地,汝宜居焉”,智者乃於北峰創立伽藍,是夜聞空中鐘馨之聲,正顯大師得助之相。寺北別峰名華頂,師往頭陀。忽於後夜大聲雷震,風雨驟至,諸魔鬼魅狀甚恐怖,大師安心空寂,諸魔自退,後魔復作家族父母兄弟之形而擾亂之,師為深念思下,了達一切皆是幻化,本無所見,未已見一神僧曰“制敵勝怨乃可為勇”。後將天台山四面之海水共三百裡盡做放生池,正顯慈悲濟物為大師之本懷爾。後至荊州玉泉山,建立道場,光盛伽藍,為之獻身保護,並以神力修建廟宇,請大師住息,大師於此作為宏宗演教之意,以後說摩诃止觀、法華玄義、法華文句,台宗於是長揚,門庭從此光輝。
好,從以上智者大師的略微介紹,我們可以知道,這位智者大師非常了不起,他創立了我們中國最著名的八宗之一——天台宗,他是天台宗真實的創始人,智者大師給中國佛教帶來極為深遠的影響,被號為東方小釋迦。在我們東方震旦國土,在人們的心目中他就如同釋迦牟尼佛一樣,智者大師對後人帶來非常深遠的影響,後來也出現很多這樣的情況,比如說有些論後來也都假借智者大師之名來宣說,比如說今天流傳很廣的《淨土十疑論》,這個《淨土十疑論》好像也收在大藏經中,這個論其實應該來說根本就不是智者大師所作的,智者大師不可能會造這樣一個荒謬的論出來,你看說智者大師造這個淨土十疑論,今天在我們網絡上也非常幻行,大家可以看相關資料,比如說台灣有一位禅照法師,對這個專門作過批駁,特別是我們這邊對慈宗相當了解的同修,就很輕易地看出這個論的荒謬之處。比如說淨土十疑論所講的第七疑,其中對兜率淨土的毀謗和污蔑持一種不正見,大家不應該以此作為修行的歸要,要避而遠之,凡是認真看過《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陀天經》的人,對這個論所說的這種帶著極強烈的自我宗派、自我執著色彩的論,當有個正知見去辨別,那這種現象在我們中國也很多,有很多文章都假托過去很有影響力的人來說,這樣便於流通,當然也帶來些流弊,這是略說智者大師。
好了,再接下來說,這本我們所說的《童蒙止觀》,這個是為智者大師他在家的俗兄陳針而說,我們來說一下陳針的故事。那這位陳針,他怎麼會成為這本論的領受者呢?這裡也是有一段來由的,所謂法不孤起仗緣乃生,所以此部小止觀的宣說也不是毫無因緣的,當時據說,智者大師在家有位兄長名叫陳針,剛才講智者大師略傳的時候說過,當時他在軍隊裡面是位將軍,中軍參將,他活到四十歲的時候,一天在路上遇到傳說中八仙過海中的仙人張果老。張果老對他說,“看你的相,陽壽已盡,七月必死,你可能也就是這一兩月之間,你可能都很難活過去”,陳針聞之悚然,來問計於智者,智者大師對他說,“汝聽吾言修此,即可得免”,陳針願受教,大師乃述其簡要之小止觀,令修止觀功夫,於是陳針遵循這種教導,切實地修行,到了第二年又碰到張果老,張果老看到他,感到駭然,曰,“汝得不死,豈食長生不死之藥乎?”對曰,“非也,吾弟智者命余修止觀坐禅功夫,故獲如是”,張果老感歎說,“佛法之不可思議,能起死回生,可謂希有”。後來過了十五年,陳針在夢中夢見一個天宮,上面書寫著“陳針之壇十五年後生此”,後來,陳針果然於十五之後與他的親戚們辭別,臨終的時候跏趺而坐,安祥而逝。所以說由這段記載可以知道說,以上我們所見的小止觀法門,確實是智者大師為他的俗家兄長陳針所說。這裡可能有人說,“啊?他修小止觀,最後得升天,那升天不是還要墮落了嗎?那這個小止觀有什麼好修的?”大家要搞清楚,陳針他所修行的止觀,雖然最後的果報是往生天道,這個我們也不能一概認為說,當然他的原因是為延年益壽,。但是我們看小止觀後面智者大師的開示就會知道,這個不是僅僅為了升天,是為欲令其稱佛道了生脫死,這是智者大師之本懷,也是我們修行止觀的真義。你看書中最後在第十章證果那一章中詳細地講到成佛之果位的問題,不是為了其他的事情來的。那還有一點,修證的人,修道以後,此世命終,他往生的果報土也不一定,有的可能再往生人間,有的可能再往生天道,初果羅漢尚且天上人間往返最遲七次,證得四果阿羅漢完全解脫。所以大家不要認為一往生天道,就好像是天道法門,就如同說,我們說到彌勒淨土法門,不是說一往生兜率天,那是天道欲界,就墮落了,不能這樣想,這樣想就太愚癡了,兜率淨土是彌勒菩薩所建立的淨土,是最極殊勝和方便的,不能以凡情俗見去會知。
好,以上略微插一下,講一下智者大師的由來和這本小止觀的緣起。那麼接下來,我們就進入今天的正題,棄蓋第三。什麼叫棄蓋第三?先說個玄義。棄蓋,就是棄捨禅定中的蓋彩。這種蓋彩就像把善根給蓋住,纏縛著我們的善根不能開顯,使我們禅定福德不能升起,它對禅定是個妨礙,一共分為五種,是稱為五蓋。所謂的貪欲、嗔恚、睡眠、調舉、疑蓋。一共五種。大家等會兒詳細了解一下,這五種障礙禅定的相狀,那麼在我們修禅的過程中,要因此不斷地升起正覺,正知,你覺知到,哦,這個是禅定中的蓋禅,我必須呵責捨棄。對吧,這是我們要學習棄蓋第三的用義,然後時時保持正念,能夠升起正知,使自己的心免於掉五蓋禅之中,那這個就是我們學習蓋禅的意義,下面來分別解說。到最後的時候,我再給大家揭示五蓋禅所包含的一些重要的要點。好,看經文。
所言棄蓋者。謂五蓋也。一棄貪欲蓋。前說外五塵中生欲。今約內意根中生欲。謂行者端坐修禅。心生欲覺念念相續。覆蓋善心。令不生長覺已應棄。所以者何。如術婆伽欲心內發。尚能燒身。況復心生欲火而不燒諸善法。貪欲之人去道甚遠。所以者何。欲為種種惱亂住處。若心著欲無由近道。
好,這裡頭,我們知道,首先第一個,應該棄除的是貪欲。這個在诃欲第二裡面有說到這個欲的問題,那前面所說的應該是指,外五塵中,所謂眼耳鼻舌身所對的色聲香味觸五塵,他對於外塵所產生的貪欲。那現在所說的禅定,是對於內心中的五種蓋禅,應該是指,內在意根當中,所生之欲。那麼這裡說到,修行的人,他端坐修禅的時候,心裡就會升起種種的欲覺,念念相續,輾轉不停,要麼就思想,過去發生的事情,要麼就考慮未來要發生的事情,要麼就對於眼前,當下事情,輾轉,不停不停地思考,想象,都顯現為一種欲求,所以稱為心生欲覺。而且他是念念相續,念念相續。外在的五塵,所謂前塵影事,轉入到我們的意根當中,那我們的意根會不停不停地會攀援,思前慮後,雖然這個意根的這個攀援亂想,他不同於以上所說的,眼耳鼻舌身五根所攀染的五塵,但是,他這是一種,內心中,不斷翻滾的妄念,因為他去追逐前塵,所以他另外的別生一種貪欲,比如前面我們所說的,眼根所看到的色塵,他會升起貪欲,那麼意根呢,他會攀援前面所說的五塵,那麼他在內心當中,別生一種貪欲,所以說,內中起欲,因為他是一種內在的欲想,所以說您看,雖然說,有個修行人端身正念,在那裡修禅,身體外表上一動不動,看起來非常莊嚴,像一個修道者,但可能是徒有虛表,內在的那種翻滾,外面看不出來,雖然外具威儀,可能內心中胡思亂想,動想西想。這種想,可能某種因為,想起,前人美貌,或心生愛染,或者想起曾經去過什麼地方,喜歡那種風情,心生愛染,或者聽到可愛的聲響,而產生欲想,如是種種思量分別,念念相續,就像瀑布一樣,綿延不絕,前面後面無有停息。甚至於想著想著都忘記自己在這裡坐什麼,所以說呢,這種妄想,伴隨著種種欲念,就會把我們禅定這顆心給埋沒了。那麼禅定的功德就不能生長,所以這實在是修行人的一大障礙,而我們如果能夠馬上覺察到這種妄想,這種亂想的過失,因為覺察的緣故,就可以馬上當場把他捨棄掉。古人有說這樣一句話,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所以,一旦覺察,馬上把他棄捨,這個非常重要,那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況產生呢?這裡面,經典舉的是術婆伽的例子。那術婆伽是古代印度的一位YIN女子,她因為YIN欲心從內噴發而出,尚且燒毀她自身,身體都燒壞了,欲火焚燒。欲心內發,可把身體燒毀,況復,心生欲火,而不燒諸善根呢?所以說,內心中,欲火不斷,怎麼會不把心中的所有善法銷毀殆盡。那麼貪欲深重的人,去道甚遠,對不對?所以這裡講貪欲之人,去道甚遠。所以者何?也就是為什麼呢?因為欲是種種惱亂住處。如果人的心貪著於這種欲望,那麼就根本無由近道,這是非常重要的。內心中貪欲不捨,那是不可能進入禅定的,所以要極其對治。好,看下面這個除蓋偈中怎麼說:
入道慚愧人 持缽福眾生
雲何縱塵欲 沉沒於五情
已捨五欲樂 棄之而不顧
如何還欲得 如愚自食吐
諸欲求時苦 得時多怖畏
失時懷熱惱 一切無樂處
諸欲患如是 以何能捨之
得深禅定樂 即不為所欺
這個除蓋偈說的非常好,這裡面什麼意思呢?理解一下。什麼叫“入道慚愧人,持缽福眾生”?這以出家沙門作為代表,他已經捨俗向道,心中應當於欲身,生大慚愧、生大怖畏,悲憫眾生,迷失正道,捨欲而行托缽乞食法。象這樣的沙門,求道者,雲何去放縱自己的塵欲呢?雲何這個字,帶點呵責,責備的意思,也就是這樣,為什麼還要去自縱放情於五欲六塵。作為一個修行人,面對著這種欲塵,當即捨棄!你為什麼還要去放縱自己這種欲望而沉沒在五情當中不能自拔?沉沒於這種喜怒哀樂之中,對吧?懷著種種欲想。已經決定捨棄五欲之樂,棄之而不顧,怎麼今天入道了,反而還想去得到呢?這就如同愚癡的人,還去吃吐掉的食物,對不對?已經吐掉了,怎麼還撿起來拿來吃呢?這豈不是迷中被人,比迷人更加迷阿!“諸欲求時苦 得時多怖畏”,這裡講到欲的相狀,種種的欲望,我們在求他的時候很苦啊。所謂求不得的苦,得到以後,很擔心他失去,不常保,心生多怖畏。當失去這一切,不能得到滿足的時候,我們又心中更加熱惱,欲望會更加的炙勝,所以叫做,“失時懷熱惱”,糾纏不息,稱為惱,煩熱不已。所以說欲望,在他追逐得到和失去的整個過程當中,其實一切都沒有什麼可樂之處。那麼欲望,既然有如此之多的過患,我們憑什麼能將他捨棄呢?後面就點明了棄欲之辦法,是什麼?“得深禅定樂,即不為所欺 ”,用禅定之樂,去代替欲望之貪求,這一點非常重要,所以大家要勤修諸禅定,能夠得禅定者能安樂行,因為他身心輕安,內心離欲。所以因為這樣,就會使自己的心趨入智慧,到智慧完全明朗的時候,就會連根拔起,斷除貪欲之無明禍根,這樣生死流轉則有熄。佛道,反復地告訴我們,戒定慧,這是一條達到解脫的必經之路,之所以被欲樂所欺,這裡面說到,沒有得深禅定的緣故。所以說,真正體驗過禅定快樂的人,他知道,世間這些欲樂的滿足,根本無法與禅定樂相比,那當然了,我們要真正的超離世間,還應該進一步地捨離對禅定樂的貪著,這樣才能真正超離輪回。但是,這個獲得禅定樂,禅定從哪裡生呢?從離欲升起,從離開欲望而升起的喜悅,這是一種善樂,法樂。我們走過這樣一個過度的過程,最終就將獲得解脫,所謂佛法如舟筏,到彼岸以後,舟就可以扔了,那麼這個禅定樂的獲得,也就像我們到彼岸的船一樣,如果我們藉由禅定樂捨棄了世界之欲樂,不為其所欺,然後,仗著禅定之東風,仗著定力深入地內觀,覺破身心實相,而獲得智慧的解脫。那這生死大事,不是已經了脫?這一生所做,不是已經承辦?對不對?大家要這樣正確的理解,要反求世間之欲樂為對禅定樂之追求,通過這樣一個過程,因為一個人,漸漸離欲,修習禅定時候,會升起樂寧無念,這就是禅定中的樂受。這種樂受,可以使我們安樂地住在世間,內心不為所擾亂,當然具備很大的功德,然後,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深入智慧,我們就能夠如願了。所以今天很多人呢,修禅的一點經驗都沒有,他也不知道什麼叫禅定樂?什麼叫禅樂為食?不知道。然後,他就高喊著,哎!這個對禅定樂的一種追求啊,他說,這也是一種執著。那好了,你這也不執著,那也不執著,一點修行的功德都沒有,你到哪裡去悟真正的實相呢?對不對?不應該如此。應該遵循戒定慧這種次第來修行,應該有個正知見在這裡頭。所以,這就是第一,棄貪欲,內在的貪欲。禅定來棄它,還是要有一個正知見去除它,呵斥它。
再來看,第二,棄嗔恚蓋。嗔是失佛法之根本。墜惡道之因緣。法樂之冤家,善心之大賊,種種惡口之腑藏。是故行者於坐禅時思惟:此人現在惱我及惱我親,贊歎我冤,思惟過去未來亦如是,是為九惱,故生嗔恨。嗔恨故生怨,以怨心生故便起心惱彼,如是嗔覺覆心。故名為蓋,當急棄之無令增長。第二個就說到了嗔恚蓋,嗔恚什麼意思,嗔就是心裡不接受,所謂,就是嗔恨,不接受,感到不舒適,不喜歡。心裡有怨氣,覺得不滿,這叫嗔。恚的程度就嚴重了,他生腦了,甚至發怒了,發火了,這就稱為嗔恚。所以說這個嗔火是很厲害的。古人曾經這樣說,“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嗔心之火焰燒盡功德之林。起一念之嗔,能燒滅菩提之種。可見這個嗔是失佛法之根本,它是墮入惡道之因緣,是法樂之冤家,善心之大賊,嗔心起來的時候,佛法根本就沒有。佛法的根本慈悲為懷,慈悲為懷者,怎麼會內心懷著一棵嗔惱,嗔也是墮入惡道之因緣,嗔毒如果過於炙勝,他必墮地獄無疑,那是法樂之冤家。一個人內心不能安住,充滿了這種嗔惱,他怎麼會得到法樂呢?那種禅定樂,智慧樂都得不到。所以稱為法樂之冤家,為善心之大賊。一個人心中如果,充滿了不滿,怨恨,抱怨的時候,他心中何來有善呢?所以說,內心慈忍,沒有嗔惱的人,他心是善的。所謂仁者無憂,智者無慮,大家要從這個角度去考慮。我們總是說,別人不好,別人不好,不該這樣,不該那樣,卻沒有看到自己內心實際上給嗔毒所惱,若你心中無嗔,何來如此分別,對不對?後面還有一句,種種惡口之腑藏。那麼什麼叫惡口之腑藏呢?腑藏好象就是說,惡口罵?由嗔心而起麼?所以嗔是腑藏,所以要知道,這個惡口,罵得這個罪過是很大很大的。古人曾經說過這樣“一言能興邦,一言亦能喪邦”,這個話說得好,能夠振興一個國家,說得不好,哪怕只有一句話,這回破壞一個國家。喪邦阿,國破家亡,口業之造罪,不可不慎。所以說,我們坐禅的時候呢,應該這樣來如理思維。你要這樣想:此人他現在惱我,及惱我親,贊歎我怨,就是這個人,他來損腦於我,或者說,損腦我所親愛的人,或者講親戚也可以。那同時又在贊歎我的敵人,我的怨家。那麼這三種沖突,過去,他有惱我,惱我親戚,贊我怨家,這三種。那麼未來也是這樣,以此類推,就有九種,是名九惱。這個聽得明白。現在有惱我,惱我親,贊我怨家,這三種,那麼貫穿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三三得九,不是稱為九惱麼?因緣這種種九惱生種種的嗔恨心,由嗔恨心而生怨心,由怨而生煩惱,由是嗔恨煩惱起來,怨路叢生,那麼就把本有之真心,消亡殆盡,所以說,這稱為蓋,把它給蓋住了。所以修行的人,應該馬上棄捨這種嗔心,不要讓它增長。所以有的人生起氣來呀。越來越氣,面紅耳赤,為什麼會這樣呢?沒有當即覺察,沒有升起正念,他不會說,“阿!嗔心一起,燒毀功德林”,很恐怖,所以,急令斷除,所以它是不斷地增長,如果我們能夠,當下覺察,知道嗔毒所害,那麼馬上正念現前,一轉這個念頭,嗔恨心,起碼它不會越演越烈,這個急斷,所謂馬上斷除,這個稱為棄嗔恚蓋。再看下面:
如釋提婆那以偈問佛
何物殺安樂 何物殺無憂
何物毒之根 吞滅一切善
佛以偈答言
殺嗔則安樂 殺嗔則無憂
嗔為毒之根 嗔滅一切善
什麼東西,使我們沒有安樂阿?什麼事情使我們失去了無憂惱呢?什麼事情是毒之根呢?什麼物是毒之根呢?佛陀回答:都是什麼?嗔!把嗔給滅了,這一切都沒有了,由此可知,如上面所說,“如是知已。當修慈忍以滅除之,令心清淨。 ”
所以說,怎麼樣來對治嗔毒啊?修慈忍,慈心向物,慈心待人。所以講,彌勒菩薩,大慈彌勒菩薩,不斷地祈禱菩薩,令我們升起慈心忍,有了慈心就不會對人生嗔,同時要學會安忍,不發作,別人損腦於我,首先要想到,我要慈心相向,內心安忍,以這種慈忍之心來對治,就可以滅除嗔心,令心恢復清靜。如果心中,懷著這種嗔恚,就是心不清靜。所以我們平常經常這樣講,清靜清靜,清靜不清靜是不是表象上的清靜不清靜?不是。你比如說,一個人,他眼睛從來都不看這個錢,手也不碰這個錢,是不是就一定說明,這個人就不貪財了呢?是吧?不見得吧?一個人從來什麼東西都遠離的,這不表明,他的內心就清靜,所以清靜不清靜在於內心,自己,看看你的內心清靜不清靜?如果你內心清靜,看外面也挺清靜的。如果你自己的內心不清靜呢?外面哪來的清靜?對不對?這就是心靜則佛土淨的道理。由內而外,你不看自己的內心清靜了沒有,老是看外面,外面怎麼可以看的出來。所以什麼叫清靜?沒有那種貪欲和嗔恚,這種種的蓋禅,沒有這些惡法,即名清靜。所以說,什麼東西能殺掉這個安樂呢?什麼東西可以殺掉這個,沒有憂惱呢?沒憂,什麼叫沒憂?安樂,什麼叫安樂?安樂就是安樂,安樂就是涅磐,涅磐是最安樂的。無憂惱是什麼意思?無憂就是得到菩提。所以無上涅磐,寂滅之樂,無上菩提,這種覺悟法樂。所以,如果能證到清靜涅磐,就能安穩快樂在這種沒有憂惱之境地。如果殺去了安樂,那麼就不能獲得安樂。如果把這個無憂去掉了,就充滿了憂愁,所以這句話,是反過來說的,前面和佛一問一答,所以說不安樂,這個就是生死。有憂就是煩惱,所以說什麼東西是三毒之根呢?什麼東西可以把一切的善法都吞滅破壞呢?這個是嗔毒。所以說嗔恚,這要深知嗔恚之危害,稱為毒之根,能滅一切的善。所以古人有一首偈語說“嗔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欲行菩薩道,忍辱護真心”。所以,我們應該努力地修行這種慈忍之心,讓心清靜。我們再來詳細地講下這個嗔心,都有哪些?這個嗔,也不出三種,所謂非禮嗔,執禮嗔和诤論嗔。第一種,這個嗔本身沒有什麼理由,第二是自己認為他有理他無理,執著理而嗔。還有一種是诤論,互相之間辯論,有個輸贏問題,對錯問題,所以我們修的慈忍,反過來,也剛好對治這三種。如果我們能修這種生忍慈,就可以對治這種非禮的嗔。如果能夠修法緣慈,就可以對治這種執理的嗔。如果修無緣慈,則能對治诤論嗔。所以沒有什麼理不理的。執理慈呢,也可以說,修這種法緣慈。遇到這些不管是有道理還是沒道理,你對還是我錯,好與壞,其實這並沒有什麼問題,在真實的理地裡,其實眼前剎那剎那當下產生,過後就沒了,本來就空空如也,有什麼好嗔的。對內觀沒有我,對外也沒有人。既然無我無人,何嗔之有啊?所以這種方便對治的慈忍,用法理所產生的慈忍,來對治,就能遠離嗔蓋,那麼好了,嗔心如果靜了,何愁心不清靜?那麼我們這個止觀就能修行成功。對不對?所以大家平常要去看,你這個升起的心,你要馬上明白,這種嗔恚之心。不管你是出於什麼理由而生嗔,不管你是覺得對方沒道理,還是覺得你自己挺有道理的,還是你覺得你非要跟他說一下,把道理說清楚,你才罷休,這些不管從哪個角度來講,只要升起嗔心,皆是不對。嗔心起來,沒有什麼有理、沒有理之說,而重要在你的心,有沒有慈忍之心。我們要這樣觀察,如果內心失去了慈忍,那麼嗔心自然會升起。反過來,如果內心能常生慈忍,那麼嗔心自然無由地生。這就叫做非此即彼的道理,大家細細思量。平常的時候,要反觀內照,在一舉一動,一心一念當中去覺察自己。如果發現自己的心陷入了嗔恚,馬上急急斷之對治,千萬別讓其放任,就像火焰一樣,越燒越猛,最後把整個功德林給燒毀了。這個嗔恚之害,就是無有過之之害,沒有比這個更厲害的了。一發起火來了,什麼事情都完蛋了,事後後悔也來不及,這是第二,嗔恚蓋。
第三棄睡眠蓋。什麼叫睡眠?我們看一下原文:
內心昏闇名為睡。五情闇蔽放恣。支節委臥睡熟為眠。以是因緣名為睡眠蓋。能破今世後世實樂法心。及後世生天及涅槃樂。如是惡法最為不善。何以故。諸余蓋情覺故可除。睡眠如死無所覺識。以不覺故難可除滅。
睡眠蓋很特殊,首先明白什麼叫睡眠。 我們說睡眠睡眠不是睡覺麼?這是現在的語言,過去睡眠,睡和眠兩個字不一樣,程度不同。內心迷迷糊糊,昏昏暗暗,昏頭昏腦,這叫睡。五情,喜怒哀樂憂思等等這個情緒,障蔽著內心,所以會顯現為昏昏沉沉。內心中充滿著欲望,情緒很躁動的人,他就表現為昏昏沉沉。你跟他說話,他也聽不懂在說什麼,那麼他就放任自己,他的行為就很難端莊,他就會隨隨便便,走動阿,行為比較放浪。那麼好了,這個發展到嚴重,他就會,偎臥睡熟,睡著了,迷迷糊糊,最後,干脆什麼都不知道,這稱為眠,性質是一樣的,程度不同。所以這個睡眠蓋很厲害,能夠破除,今世、後世,實樂發心,及後世升天之涅磐,這些善法都得不到。如是善法最為不善,這個是很嚴重的,為什麼說它最為不善呢?因為前面我們所說的貪欲嗔恚。如果我們覺察到,去想辦法對治它,就有辦法把它除滅,但是這個睡眠和死掉差不多,很難覺察,不能覺察,因為不覺,所以難於除滅,這是第三種蓋禅,更嚴重,稱為睡眠蓋。如能端坐,比如說,他內心中不生什麼貪欲,也沒有什麼好生氣,也沒有什麼,他挺舒服地坐在那裡,有人就打坐,坐在那裡很舒服,一坐就是好幾個小時。哦,一看,坐在那裡好幾個小時,但是他實際上六識昏昏,貪著睡眠,他整天在這個糊裡糊塗裡面坐鬼家伙計,對不對?那什麼叫睡眠呢?內心昏暗不是名睡麼?他就會放浪形骸,天天到晚,坐兩下就躺到床上去了。所以說這個睡眠,有些人整天到晚,過這種懶洋洋的生活,這種睡眠蓋,他什麼事也不干,壞事也不干,那也就算了,他實際上是空過光陰而已,但是更嚴重的是,你如果這樣做的話,能夠破掉,今世後世的真實法樂之心,那麼後來世的升天及涅磐等,你將永遠的死去,所以這種惡法,最為不善。以前有位,天眼第一的阿那律陀尊者,這個尊者修道的時候,很喜歡睡覺,當時世尊就喝斥他,“咄咄汝好睡,螺蛳蚌蛤內,一睡一千年,永不聞佛名字”。當時被佛陀呵斥以後,他內心感到驚恐,然後,長坐不臥,最後把眼睛搞瞎了,佛陀悲憫於他,教他金剛照明三昧,最後獲證天眼通。這個在愣嚴經裡面有說,可見睡眠之危害,古人曾經說,熟眠象小死,睡覺象小死差不多,所以莫以睡眠因,空過一生,成天到晚,懶洋洋的睡覺,世俗人以此為樂,所謂財色名食睡,但是作為修道人,這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我們不要讓我們自己整天到晚昏昏沉沉,昏昏沉沉聽法也聽不進去,也聽不懂,每天就這樣耗費時光,昏昏沉沉久了以後,這種內心的貪欲和嗔恚,它慢慢就會升起來,他一個人呆著,天天睡,還好,一遇到外緣,他那種貪欲和嗔恚比誰都強,所以末法當中,這種昏昏沉沉很有禅定功夫,我們同修裡面就有這種情況,他經常給人家講,我定力很高,怎麼個很高定力,他整天到晚的昏昏沉沉,然後你問他,你打坐能打多久,我一坐下來,還好幾個小時,你看他平常,跟他說話,他也不知道你在說什麼,迷迷嚷嚷。打個比喻,象你這樣的人呢。走路走的好好的,也會掉到臭水溝裡,他的這個記前忘後,顧此失彼,他平常做事情,就會顯示出一種迷迷嚷嚷的,為什麼會這樣流露出如此,其實這樣的人,是一種,原先的時候貪欲很重,經常內心也起嗔惱的人,因為這種業習串習久了,所以現在,他強制自己不升貪欲,不升嗔惱,那麼他就整天到晚混混沉沉,所以說,這是三毒俱全,貪嗔癡三毒都在的,所以要知道睡眠之害,我們來繼續看下去。
如佛諸菩薩诃睡眠弟子。偈曰
汝起勿抱臭屍臥 種種不淨假名人
如得重病箭入體 諸苦痛集安可眠
如人被縛將去殺 災害垂至安可眠
結賊不滅害未除 如共毒蛇同室居
亦如臨陣兩刃間 爾時雲何安可眠
眠為大闇無所見 日日欺诳奪人明
以眠覆心無所見 如是大失安可眠
如是等種種因緣。诃睡眠蓋。
來,我們看一下,佛與諸菩薩诃睡眠弟子的偈,看他這裡面說的多好,趕快起來,不要躺著抱著臭屍睡。睡覺就象抱著死屍睡覺一樣。種種不淨假名人。就像得到重病,就像箭射入體內,這個病還沒有治好,傷還沒有治好,種種苦痛所集,怎麼可以去睡覺,就像被人綁住了將要拿去殺掉,災害馬上就要降臨,你怎麼還在睡覺,內心的心結都沒有打開,這些煩惱就像賊一些奪去了內心的功德,這些害都沒有除,你就如同跟一個毒蛇在一起安居一樣。跟毒蛇睡在一個房間裡,可怕啊。也象兩軍對陣,在兩個刀刃之間阿,刀馬上就砍下來了。你還在那裡安心睡覺,所以說睡眠就象巨大無比的黑暗,什麼都看不見,天天欺诳我們,把我們所有的光明都奪去了。以這種睡眠來覆心,我們什麼也看不到。真是一種大失阿,不應該這樣沉湎於睡眠之中。應該急起精進,早日猛醒,不要整日埋頭苦睡。你要知道這個身體就象臭死屍一樣,種種不淨之物,大小便,八萬四千種等等。種種不淨,這個身體是非常不清靜的身體。你整天到晚抱著它,在那裡睡覺,你何必去如此貪愛你的身體呢?我們睡覺睡覺,把我們身體養好,我們怕這個身體受折磨,稍微有些修行有些辛苦,他說,啊呀,不行,先去睡一會兒,你看,你不去好好地修道,而整天到晚,沉湎於睡眠,這不就是,在抱著這個死屍在睡麼?對麼?更何況這個身體如此的不淨,你不用它來修道,而且還如此地保護它,何必呢?整天到晚,睡眠睡眠,夠睡就好了,何必貪著其中呢?對不對啊?好,我們再來看一下,身體如何的不淨,我們詳細來說一下。這個身體歸納起來,可以說,五種不淨,哪五種?第一種,種子不淨,這個身體是因為父母阿,YIN念邪念之風所吹動的,而生下來。父精母血。YIN欲之欲腹的牽引而流愛為種,那想成胎,這是楞嚴經裡說的。所以說,這種種子最為不淨。從不淨中而來,所以稱為種子不淨。第二,生處不淨,投胎以後,在母親肱骨之間,生髒之下,熟藏之上,到了十月懷胎,57.38。就象關到監獄裡一樣。十月懷胎這個時間到了,從產門中而誕生,所以說,生處不淨,是從母親的弟子裡面生出來的。對吧?這一切就象《成實論》裡面說的那樣,此生非蓮花,亦不由旜昙,糞穢之所養,亦從尿道出。身體不是蓮花,比如說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蓮花化生,往生兜率陀天淨土,蓮花化生。對吧?一如楞嚴經中,阿難贊歎佛陀,紫金光聚的身體,哪裡是人間這種腥臊交媾所生呢?所以說這個,糞穢所長養,對不對,是從尿道生出來的。所以說叫生處不淨。再來看,第三種,外相不淨。從頭到腳,從內到外,身體有三十六種不淨之物,一一都是不淨,所謂九孔長流不淨,如漏難盛物,所以從外相看也是不清淨的。肚子裡面蛔蟲,鼻孔阿,耳朵,身體,幾天不洗澡,臭不可聞,他的本相就是不干淨的。這是業報之身,這是第三,外相不淨。好,看第四,性質不淨,他本性就不清靜,他說這個生從根本上是是從穢業所生,而且從於穢物而生,他的性質本來就不淨,不可改變。所以叫性質性不淨。本來就不干淨的。我們平常呢,不斷地美化他,你看我們人遠遠看過去,外相上看,哇,這個人很漂亮,可是你把她一層層剖開看,她怎麼會漂亮呢?外表是很漂亮,干淨,裡面呢?很髒,以前我打過比喻,插滿鮮花,噴滿香水的廁所。你常常這樣想。你這種不淨觀就會升起。就會漸漸地遠離。這種對身分的貪著,我們之所以貪著他,是因為覺得他很清靜。對不對?我們看不到身體的死相。世界上差不多沒有一個人,覺得這個大便很好麼,很樂於親近,對不對?但是他有時候,誤以為這個東西很干淨的時候,他就會貪著不捨。如果我們可以看清楚他的實相呢?那還會去心生貪著麼?所以看,這裡說到了一個不淨觀。我們很多人不淨觀修不起來。因為他知道,我要是修了這個不淨觀,他內心的欲火就熄了。欲火熄了,他就覺得快樂就沒有了。所以愚癡世間的人,他覺得滿足這種欲望就叫做快樂。他不知道這種對欲望的滿足,貪著不捨正是痛苦之因啊。其實他沒有什麼快樂可言,所以他不知道這個五蘊所聚集的身,它其實本無一物可得。他總覺得有個我,有個他,他不知道當下剎那之間,他只存在於當下時刻,過後什麼都沒有,他總覺得有個東西。所以他害怕失去這種貪,所以他也修不了不淨觀,對不對?你比如說,面對一個美女,你不斷地觀想,這個不清靜的一面,慢慢地你就覺得索然無趣,所以我們這個世間都是幻想所包裝下,不信你去看一看,你冷靜下來去看看它真實的相貌,你先觀察你自己的身體,干淨麼?有的人說很干淨,這個手,洗得白白的,有人說,小寶寶的手,洗得很干淨,你再認真地看,看這些指甲,看這些手,很干淨麼?你再想一想看,天底下,有哪一個是很干淨的美女呢?除非這個美女是空氣,對不對?這個干淨的空氣,那作為一個世上的人,他九孔長流不盡,哪來的這種干淨,沒有一個美女是干淨的。那美女她是人呢,她這個肉身是業報之身,種子不淨,所生不淨,她根本就不淨,所以,佛菩薩告訴我們這個道理,我們不去認真地觀察這個實相,心生種種滿足,好了,為欲所苦,永不的解脫,所以這裡講到了一個根本不淨,這是講到了第四,再看第五,究竟不淨,怎麼理解呢?怎麼叫究竟不淨,此生一旦業報消亡,就是這一次的報完了,四大分裂,四大消散,究竟空無所得,所以,你看看這個身體,終歸必趨向於死亡,所以,叫做究竟不清靜,你看人死的時候,那個死屍丟在那裡,腐爛,身體最終就是這樣一個下場。所以這樣思維,我們這個身體是有名無實,假名為生。其實他是一種幻化虛無的東西。為什麼我們為了這樣一個身體而不捨呢?天天為了安養它而沉迷於睡眠之中呢?對不對,這個話的意思意思就是這樣。好,我們再來看,就象一個重病的人一樣,馬上就要死了。也象被箭射中了,馬上就要死了,對不對?你看人被煩惱賊所戕害,一步步趨向於死亡,生死了脫了麼?這些病還多沒有去除,你怎麼還在那裡高枕無憂呢?就比如說,被人綁住了,就要拿去殺了,災害馬上就要降臨,是吧?黑白無常,所以一直在等候著我們,我們生死並沒有了脫,可是我們還安心睡覺,又好比說,這個毒蛇阿,就在我們的房間裡,你還在那裡安心睡覺,應該先把毒蛇去除,那才好安睡阿,對不對,就象兩軍在打仗,正在恐怖萬狀之間,刀當到你頭邊,你還在那裡安然而睡,種種比喻,可以知道,我們沉著睡眠之過患,所以說,睡眠是一種大黑暗,對不對,把人的清明,光明,全部都奪走了,你看,我們在沒有睡覺之前,看山河大地一切外面的,明明歷歷的什麼都看得清楚,可是一睡著,什麼都看不見,黑暗一樣。以眠覆其心。毫無所見。這實在是一種大失。安可再眠,這話的意思就這樣,所以要以種種的辦法去呵責這種睡眠之蓋,要警覺阿,人生無常,要減損睡眠,不要讓這個睡眠覆心。你看我們出家人有個辦法,如果我們現在很昏睡,就拿個禅杖,在地上一戳。那個鈴就會響,一響就不會睡著,在佛經上記載很多,還有一個專門叫除睡經,晚上坐禅,實在很累,來把冷水,潑一下。用冷水洗一下臉,沖一下子頭,然後再起來打坐,昏睡就去除了。有時候,實在很困,走出來,看夏天天上的星星,這樣也不會睡著。種種辦法可以不讓自己睡著,這樣才能精進地辦道。因為睡著睡著就習慣了,整天到晚就想睡,中醫講過,久臥傷氣啊,天天在睡覺的人,渾身無力,最重要的是心智昏昧,迷迷糊糊,怎麼都不知道。修道的人,應該是一個清醒的人,所謂,寧可醒著痛,不可睡著安。對不對,醒著痛,比如說我們修禅的人。醒著,雖然身心種種痛苦,但是可以通過對這種痛苦種種覺受的觀察,而達到聖者的智慧。所以阿,這一期之苦,換來永世的安寧。修道人要做這樣想,不要覺得睡覺很好,睡夠就行了,千萬不要貪著。沒辦法才會睡一下,那如果是睡魔很嚴重的時候,我們有種種辦法,或來休息安般,然後就是馬上起來坐禅,禅觀,去除它。所以說用種種辦法驅除睡眠,這樣才是一個精進辦道者。好,這講到一個睡眠蓋,要明白這種過失,好,第三,前面講的第三,下面講第四,去掉悔蓋。我們來看看什麼叫掉悔。
掉有三種。一者身掉。身好游走諸雜戲谑。坐不暫安。二者口掉。好喜吟詠競诤是非。無益戲論世間語言等。三者心掉。心情放逸。縱意攀緣。思惟文藝世間才技諸惡覺觀等名為心掉。掉之為法破出家人心,如人攝心猶不能定。何況掉散。掉散之人如無鉤醉象穴鼻駱駝不可禁制。
好,這講到一個掉悔。掉簡單講,就是坐立不安。01.08.25嘴巴這麼說,行為上又做不到,六根不能收攝在一處,整天到晚的縱情泛濫,喜歡嬉鬧,走來走去,動來動去,人家說這個人,老是安靜不下來,像個小孩子一樣,你讓他做也做不來。然後這樣走了走了,他又開始打坐了,他就心生懊惱,懊惱懊惱,悔見鹿心啊,所以掉悔蓋。這裡很奇怪啊。本來這裡講到一個悔,應該是後悔,忏悔。他已經為自己所做的事情後悔啊。本來是好事,怎麼變成蓋呢?為什麼還要去捨它,所以我們要理解阿,這個悔雖然是好事,但是我們不要一直把這個悔恨放在心中。天天這樣想,你說整天到晚的,在悔恨中度過,就會蓋悔他的真心,所以稱蓋,應該把它去除。我們平常所說的種種掉舉啊,雖然很多,各種各樣,有的人不停的坐臥不寧,打開電視看看,翻開書看看,跟人說說話了等等,嘴巴不停地講啊,不出三種,一個是身掉。一個是口掉。一個是心掉。什麼是身掉。東游西走,沒事干,逛街,對不對,然後跟你混雜在一起,開玩笑哦,打鬧啊,甚至說些下流話,所謂的閒聊。沒事可干,侃大山,擺龍門陣等等。或者說是坐立不安。這都叫身掉。第二是口掉,嘴巴不停,比如說哼著這種歌曲小調,跟別人辯論,爭論是非,沒有意義的開玩笑,說那種世俗的語言,你這個毛線打了沒有,你這個毛衣怎麼打的,我這裡天氣怎麼怎麼,我在學校裡又怎麼怎麼。那實際上他的心裡不好,嘴巴亂講,所以叫口掉。第三,心掉,什麼叫心掉,放縱身心,胡思亂想。一會兒想想以前發生的事情,一會兒想想將來發生的事情,一會兒想想現在發生的事情。跟現在所做的事情,都沒有關系。陷入一種惡覺觀當中,統統叫做心掉。那掉的意思是什麼,掉了魂一樣,不在當下。所以稱為掉,這個字起的很好,意思很形象。掉字如火,它能破掉出家人的心。出家修道人,他心最寂靜。他外面也好,內心也好,都是寂靜的。他無所求,如果他被這種掉舉所覆藏的話,心就散亂了。所以說他這個時候,想修道,他就修不成。你比如說,這個經文裡面講,初心入道的人,他本來想要修禅,心念能夠集中,色心在定。這本來就很難的。這樣做都很難安定下來。更何況他整天到晚掉禅呢?所以說掉舉的人,就像失去鉤鎖的醉象,象喝醉酒了。我們知道當時提婆達多用那個醉象攻擊佛陀,象喝醉了。就會狂奔亂跑,你說那個醉象本來不飲酒的,就不太容易制服它,沒有鉤鎖鉤住它,讓它喝醉,它就亂踏,不惹禍才怪,又比如說沒有揳鼻的駱駝,東奔西跑,怎麼可以控制它,所以修行之人,身心應當寂靜,不要掉舉,如果發現自己嘴巴說個不停,心裡想個不停,身體躁動不安,就要馬上覺察這個掉舉,妨礙聖道,應該馬上予以對治,這就講到了掉舉之危害,這種人往往一坐下來,他就後悔了,今天做事情後悔,第二天又來,他又後悔,後悔了他又來,所以說叫做掉悔,這很形象,大家看看自己平常修行就清楚了,我們來看下後面所說的偈,如偈雲:
汝已剃頭著染衣 執持瓦缽行乞食
雲何樂著戲掉法 放逸縱情失法利
這是世尊對出家修行人所說的話,你看你已經這樣出家了,托缽行乞食法,怎麼還喜歡這種掉習之法呢?放縱自己的情緒,失去這種正法的利益呢?象我們這樣出家修行的,若迷於掉習法,不但失去法力,同時也失去世間的安樂,所以這種情況,不管對正法利來說,還是世法利來說,都是兩失。所以覺之,當知其過。當即棄之,這句話的意思就在這裡,既失法利又失世利,覺其過已當急棄之,這是掉的危害,我們剛才說到的悔,悔者,悔者悔能成蓋。若掉無悔則不成蓋。這個說的很清楚,前面掉舉,如果心不生後悔,那就沒有這種悔蓋,如果心生後悔,那麼就成蓋,何以故?掉時未在緣中故。後欲入定時方悔。前所作憂惱覆心故名為蓋。這個說的很清楚了,當時不覺得,一坐來修行的時候,就感覺了,這時候,又在那裡懊惱,懊惱差不多,時間也差不多,今天是打坐也沒有打成,所以這個悔也成蓋,看經文:
但悔有二種。一者因掉後生悔如前所說。二者如作大重罪人常懷怖畏。悔箭入心堅不可拔。
這另外一種悔,比如說,有人犯了大罪,心生恐怖,天天在憂惱後悔中度過,有的人就會變成精神失常,成天到晚,嘴巴裡念念叨叨,跟人家說這樣的事情,一直後悔,一直後悔,一直後悔,結果變成,悔箭入心堅不可拔,所以稱為嚴重障礙禅定的惡法。好,再看下面:
如偈說
不應作而作 應作而不作
悔惱火所燒 後世墮惡道
若人罪能悔 悔已莫復憂
如是心安樂 不應常念著
若有二種悔 若應作不作
不應作而作 是則愚人相
不以心悔故 不作而能作
諸惡事已作 不能令不作
這裡是勸導,這種無謂懷憂悔的人,不要這樣,不應該做的你去做,應該做的,你又不做,然後這樣做了,又後悔,被這種悔惱火之所燒,這樣,後世會墮入到惡道中去,其實人如果有罪,當下如果能忏悔,忏悔清靜了,就不要再去憂惱,那何必再去追憶,關鍵是人知錯而慚愧,忏悔過了,清靜了,當然沒有忏悔清靜,還要繼續忏悔,忏悔清靜就過了,就不要記這個事情了,要好好的用心來辦道,這樣心就得到安樂,而且不應該經常念著,這一說有兩種這種後悔。一種後悔,應做不做,應該做的不做,你後悔。不應該做的你又去做,做了,你又後悔。這種人呢,整天在這裡後悔不斷,他這是愚人之相。不應該這麼心後悔的緣故,不做諸惡事已做啊,不能令不做,事情都過去了,你怎麼還去後悔他,過去世不可追憶,已經發生的事情,你想挽回他,比如杯子中的水,潑到地上,你還在那裡憂惱,這已經成事實了,你如果早的化,事先小心不要掉就好了。既然掉就掉了,你還去後悔他做什麼。這裡是講到一個悔,第二種這個悔所以成蓋,所以調悔調悔,這兩個分不開,一種悔跟掉有關,一種悔跟他這種應做而做,不應做而做這種悔有關,所以統稱為調悔,這些都會使心不能安住,好像搞得坐臥不寧的樣子。這稱為調悔蓋,這是第四。我們再來看,第五,是疑蓋。最後一蓋,
五棄疑蓋者。以疑故。於諸法中不得信心。信心無故於佛法中空無所獲。譬如有人入於寶山。若無有手無所能取。然則疑過甚多未必障定。今正障定疑者有三種。
不是所有的疑都是妨礙禅定的,先看前面所讀的這段,疑蓋是什麼,懷疑阿?疑覆心。有疑在各種修法當中,他就不得信心。沒有信心,法根本不能入心中,我們平常講,法不入心,就是因為心沒有信淨的緣故,所以法才不入心。如果人入到寶山中,如果他沒有手啊,那他能取到什麼寶,所以說,空入寶山,無所得,因為他沒有信心。所以疑有很大的過患,他會使你沒有信心,但是這個疑雖然很多,但是不一定障礙禅定,所以今天講的障礙禅定的應該有三種。下面再來說,我們還把前面那個搞清楚,這個疑跟信的問題,疑,游疑不定,所以對佛法不能生正信,知見就不好,疑心是非常嚴重的,可以講是眾惡之本,如果說疑是眾惡之本,很多都是因為疑心得不到,但反過來,如果是正疑的化,也是萬善之先,對不對,你比如說禅宗參話頭,他就從這個疑切入。所謂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所以這個疑是正疑。但我們今天所說的這個疑不是正疑,比如前幾天我們講的,如果你對上師所說的法,不斷思量,進行疑責,那你就會越來越增進對法的理解和信心。大家對上師的法,聽著覺得不所謂,很難問出些什麼東西來,說明你沒有深入思考,沒有對這個法進行正疑,平常也不說,腦子經常去判斷,這個上師到底是好還是壞,上師是不是在騙我,上師修正境界到底有多高,上師清靜不清靜啊等等,一大堆,上師關心不關心我啊,到底有沒有慈悲心啊,那想它干什麼?對不對?這非正疑,所以這個疑是眾惡之本,如果正疑它也是萬善之先。我們要知道,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如果沒有信心,佛法你什麼也得不到,無上甚深微妙法,唯信得入,所以還有這樣一句話,天雨雖多,豈能潤無根之樹。佛門廣大,亦難度不信之人,這句話,好理解。如人入寶山,因為無手,空無所獲。這是一種比喻,得不到佛法的寶藏。沒有手,相當於沒有信心。佛法寶藏,三明六通,四聖地道,如來不共功德,十八不共法。都是寶藏阿,所以應該明白疑之過,好,下面,我們繼續看障礙禅定的蓋都有哪些?不出三種。我們看經文:
一者疑自。而作是念我諸根闇鈍。罪垢深重非其人乎。自作此疑。定法終不得發。若欲修定勿當自輕。以宿世善根難測故。
這是第一疑。懷疑自己,他說我這人很笨,平常這樣說,諸根闇鈍,六根不伶俐,而且我這個人罪障深重。屬於罪垢深重,好像不是那種修法的人。自己自生疑惑。那麼這種禅定肯定不能升起,心不能定阿,所以學習禅定的人,不要自輕。為什麼,因為今天,你懂得修禅定這已經很了不起了。這都是宿世善根,宿世善根是很難測度的。眾生善根不可思議,只有想佛陀才能完全了知,登地以上的菩薩才能知道。這個不是一般人可以看出來的。所以你不要小看自己。你今生能信佛法,升起好樂之心,這已經相當不可思議了,不信你看街上的很多人,他怎麼樣,他也對佛法升不起信心來。對不對,這善根不可思議,你不要自己輕自己,一個人如果懷疑自己,他也得不到善法。這就是所謂的疑自己。
第二個看:
二者疑師。彼人威儀相貌如是。自尚無道何能教我。作是疑慢即為障定。欲除之法如摩诃衍論中說。如臭皮囊中金。以貪金故。不可棄其臭囊。行者亦爾。師雖不清淨。亦應生佛想。
這個講的對上師的懷疑,疑自己的師長。教自己佛法的師長起懷疑。他會這樣想,這個人看起來,威儀相貌不威儀,他會有什麼功德,自己都沒有道,他還能教我。大家不要搞錯,菩薩示現不可思議,你看以前道安大師,長得黑黑的很丑,可是你不要小看他,他一天之內,就把《法華經》給背下來了,智慧通達無人能勝。哪裡因為他長得黑黑丑丑,不能小看。有道之人,豈是世俗分別所能知。看到說這個上師還不如我長得帥就想,他怎麼能教我,我很多地方都比他強。他怎麼能做我的師父。有人說,年齡這麼小,我今天都四十好幾,五十好幾了,和尚是那麼的年輕,二十幾歲,三十幾歲,年齡比我小一大截,所以他這個傲慢心難去,有時候就想,要是這個年齡大的就好了,這種心是一種凡情俗見,其實他如果真正為道而來,為修法而來,他就不會這樣想,他為俗情而來,他就會這樣想。為什麼這樣說。有的人想,年輕啊,沒有那種感覺的父愛,他為尋求父愛而來,他會做是想。有人貪色,貪這些名聞利養,就要求他的上師也要這樣。這是一種凡情俗見,不足為取。如果為法而來,法其在年高。對不對,有道之人,豈在年高,跟這無關。不可為外在的威儀相而輕師,輕師當然會慢法。這是內在的聯系,怎可如此。這是疑慢,名為障定。它當然就障礙禅定。教他修禅定的師父,他多看不起,他還能升什麼禅定功德。要想除滅這個障礙,要象《摩诃焉論》中說的那樣去善想,比如說,臭皮囊中還放著金子,你不能說只要金子,不要臭皮囊,你說扔了,那金子呢,放到哪裡去?就像以前馬克思還是恩科斯說過,你想倒嬰兒,你要把洗澡水倒了,你不能把嬰兒也一起倒下去,對不對,嬰兒在洗澡,你們一倒,我要倒污水,結果把嬰兒也給倒了。這個比喻有點象皮囊中盛金,與貪金而棄其臭囊,修行人不能這樣想。雖然你有時候看過去,這個師長有時候是不清靜的,也應該生佛想。那如果上師真的不清靜呢?那是因為你心不清靜。所以應該把上師的一切言教,視為方便法教為要,這樣的人,不會偏離正道,所以應當以師如佛想。88.37.3我們為什麼以師如佛想,我們看佛,覺得佛是最完美的,一切都是清靜的,所以要以這種眼光來看自己的上師才對。有人說,上師不是佛,佛又不是上師,佛那麼大的功德,你這樣想的時候,跟師法有什麼關系呢?這不是修道人的正想。你如果這樣想,馬上就要除滅,為什麼說,贊美意味著輕蔑,他明明贊美我的上師不得了,功德怎麼樣,其實你這樣分別的時候,就是最沒有信心的人,有一天,你發現不是的,第一個說壞話的就是你。因為你是從外在上這樣想,你沒有想到說,這個上師傳我法,他所做的一切皆是方便。雖然一時不清靜,馬上轉念,是我眼根不清靜,千萬不能這樣,更何況,你跟上師結下這種法緣的關系。就算這個上師很壞,你要去誹謗他,你也是犯重罪的。這點非常重要。世間愚癡的人不懂得這個要妙,所以他何能夠順利地修道呢?這依止了就要作如是觀,不如是觀,即名罪過。你想,世間的父母啊,有沒有說父母的好壞,而嫌棄父母呢?對不對,如果不孝的兒孫,世人所唾棄,那麼上師是法父阿,他教你法,你內心的善根,由此而出生,對不對,就相當於他生下你,如同世間之父母,你對他大逆不道,去疑謗他,想想都不該,對不對?愚癡之人,才這樣想去做,對不對,哪怕他教過你一字一句,你如果不把他當師想,而起疑謗心,你都是罪惡滔天,這樣的人內心會狂亂,知道麼?如果他不忏悔這個罪障,則會得顛狂之報,很危險很危險。你想一想,對不對,世間常理都能夠通的。對父母尚且不可如此,更何況對上師呢?對不對?所以這稱為疑師。疑師之人,你不得禅定。好,第三,疑法。我們來看正文:
三疑法。世人多執本心。於所受法不能即信敬心受行。若心生猶豫即法不染心。何以故。疑障之義如偈中說
後面等一下,我們來看這個疑法,什麼叫世人多執本心?世人多執著於他原來的那些東西。所謂自我的那些東西。他喜歡的,他不喜歡的,他認為對的,他認為錯的,有的人學過佛,有的人沒有學過佛,這種本心都有,多生執著。所以世人多執本心。他所受的法,跟他平常所想的不一樣,可能正對著他而來,這法看起來,好像不通凡情,甚至有損他的自我。所以他不能即興。雖然他盡心受行呢,雖然他懷著恭敬心去接受這個法去修行,但是如果心底生憂郁,那這個法就不會熏染他的心。這個防御正說,這個法就入不了他的心。心生憂郁入不了心。必須信靜,信受奉行,佛經上經常講這四個字,信受奉行,皆大歡喜。所以說,對法的疑惑,也是一種障礙。你要知道為法為什麼不能當即生信,因為執著本心的緣故。所以說,為什麼法不能真正染心呢,是因為心生憂郁的緣故。所以必須信靜,對法信受奉行。好了,下面解釋何以故?疑障之義如偈中說,看原文:
如人在岐路 疑惑無所趣
諸法實相中 疑亦復如是
疑故不勤求 諸法之實相
見疑從癡生 惡中之惡者
善不善法中 生死及涅槃
定實真有法 於中莫生疑
汝若懷疑惑 死王獄吏縛
如師子抟鹿 不能得解脫
在世雖有疑 當隨喜善法
譬如觀岐道 利好者應逐
偈語的意思,其實也是很明白的。比如說,有人走在歧途,比如說三岔路,路很多,不知道往哪裡去,心如果疑惑,肯定不知道往哪裡去。因為他憂疑不定,對諸法實相疑復亦如是,也是這樣。諸法是什麼呢?是大小乘法阿,凡聖法阿,偏圓漸頓如是等諸佛阿,這些法,如果內心生疑惑。他就沒有一個定相。無門可入,措手不及,其實佛陀所說的八萬四千法門,一一皆入於實相圓通。佛法如大海,無量無邊。倘若心生疑惑,即不能得入。所以說疑亦復如是。所以這個後面講,疑故不勤求,諸法之實相,你要知道這個疑惑是從愚癡顛倒中而生。於一切惡中,又產生諸惡。從惡至惡,從迷入迷。所以稱,惡中之惡者 ,善不善法中 生死及涅槃, 定實真有法 , 於中莫生疑。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說,惡中之惡,輾轉相生,對這個善法,生死涅槃都不能獲得。對這些真實之法,不應該生疑惑,什麼叫善法呢?善法就是涅槃之法。不善法,就是生死輪轉之法,生死是迷阿,涅槃是悟阿。所以在一切諸法之中,必定實實在在的存在著真正之法。那即然有迷有悟,有正有邪。那當然是有的,所以你為什麼去懷疑呢?所以生死中有涅槃,煩惱中有菩提。生滅之中有不生滅等等,所以不可生疑惑。因為諸法實相不可思議。我們往往疑惑就是因為在抉擇。他偏執於一方,所以才生疑惑。一個人如果懷疑別人不好,首先,他要認為他自己好,對不對,如果他自己覺得自己不好,他怎麼會說別人好或者不好。對不對,一樣的道理,對一個忏悔的人,慚愧心生的人,他不會看到別人不好。對不對,是麼?首先,他自己覺得自己是善人,執著所謂本心啊,對不對。執著本心。他才會說他比較好的多,實際上諸法實相,無好也無不好,好中有壞,壞中有好。好壞不可思議啊。所以你以這種分別取捨之心,怎麼可以趨入正法呢?這個道理其實很簡單,主要是不相應的緣故。疑跟諸法實相不相應。疑惑之根生後,要想斷除這種疑阿,其實很困難。所以說不能馬上就斷掉,我們活在世上,雖然有疑惑,如同經中所講的,這個疑惑很大,不是說斷就能斷的,所以在雖有疑,當隨喜善法,譬如觀岐道,利好者應逐。這個對我們的勸告。雖然我們還有疑惑,但是我們應該隨喜什麼?善法。我們能把握的,就要如是增上,比如上師給你說的一些法,雖然有些東西,你一下子搞不懂,但是能把握住得,勸我們,好好地恭敬善法,平常要如理如法地思維。怎麼認真地修道,來堅持善行等等,這些善法你可以把握,你應該隨喜善法,不要因為心生疑惑,而喪失般若之正法,你不要認為,那個東西,你講的太玄妙了,有的人,他心不能入這個,遇到這種微妙之境界的時候,他心就不能取捨了,他以這種很狹劣的心去判斷,這時候,當然就會心生邪念。疑師,疑就會產生謗麼。稱為疑謗。所以一個人跟著師父,學佛修行,疑謗的危險始終存在。要想消除,那就是隨喜善法。按照如師教言,聞思如法地修證,一邊修證,一邊智慧增長,信心慢慢地增長,這樣可保得渡,可你偏離此法,越過這樣界限,具備這種自己所不知的法,升起判斷,那當然會有疑謗,所以剛才前面所講的,疑師之法是相同的,所以這裡面就說的很清楚,就象我們走在十字街頭,三岔路口,到底誰是誰非呢?所以,必須具備擇法的人,所以,利好者行之。什麼叫利好者,法聽了,可以調整我的內心相續,對我自己清淨煩惱有好處,那你就要毋庸置疑,勇猛精進地去修行,對不對?超最好的方向走。那天對一個居士我就說,你對上師很有信心,這裡一個上師,那裡一個上師,這裡一個藏地活佛,那裡一個喇嘛,對不對,所以你沒有信心。我給個例子告訴他,如果你對上師信心不二,如果你當下看到你的上師跟女人在一塊,請問,你產生什麼心啊?他馬上感覺,是阿?其實,他沒有信心。對不對,那該怎那麼辦呢?如果照這麼說的話,誰都不要相信了,我說不對,你超你最愛的地方去走,最能夠幫助你的,正如經文所說的利好者應逐。往最穩妥的地方走,什麼叫最穩妥?能夠調伏自己內心相續,能使你更能明白你的自我的地方去走,所以說,這個就不要疑惑了。這樣一路走下去,信心就逐步逐步地堅定。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你看方向對,朝著這個地方走,一門深入,自然而然就會到家,歸家為重。所以佛法大海,是信為能入,最終自謂能渡。所以沒有信心,雖然在佛法當中,信心指的是正信哦,不是前面我們所講的邪信。我上師很厲害,人家都說上師很厲害,我跟著他跑,這就叫邪信。這不是真實的信心。真實的信心來自這個法。對於法聽聞,來調整自己的內心,升起相應。所以沒有信心,就不能跟佛法相應,不能得到佛法的真實利益。所以叫做終無所獲。前面所說的如是種種因緣,應該覺之,疑悔之過患,應當速速棄之。好,我們繼續學下去看。
問曰不善法廣塵數無量。何故但棄五法。答曰此五蓋中即具有三毒等分。四法為根本。亦得攝八萬四千諸塵勞門。一貪欲蓋。即貪毒。二嗔恚蓋。即嗔毒。三睡眠及疑。此二法是癡毒。四掉悔即是等分攝合為四分。煩惱一中有二萬一千。四中合為八萬四千。是故除此五蓋。即是除一切不善之法。行者如是等種種因緣棄於五蓋。譬如負債得脫。重病得差。如饑餓之人得至豐國如於惡賊中得自免濟。安隱無患。行者亦如是。除此五蓋。其心安隱清涼快樂。如日月以五事覆翳煙塵雲霧羅睺阿修羅手障。則不能明照。人心五蓋亦復如是。
後面這個是總說。對五蓋進行總說。我們這一章講的時間比較長。但是這章非常重要,五蓋之法,已經包含了一切之不善法。我們來理解一下這一問一答。假問答來除去我們心中的疑惑。
有人問,不善之法很多,無量無邊,為什麼偏偏捨棄貪嗔癡這五蓋法呢?回答說:這五蓋中就具有貪嗔癡三毒等分,等分就是支分的意思,由此演變出來的那些,因此,四法是為根本。貪就是貪欲。嗔就是嗔恚。癡,就是愚癡。這三者各有所屬,為等分一種,則遍受前貪嗔癡三種煩惱。意思是一念當中,他具有貪嗔癡,貪而復嗔,嗔而復癡,或者三毒對峙,一起起來。三毒同生,故名等分煩惱。支分開來有各種情況,有人先貪後嗔,有人先嗔後癡,然後這三毒一起同時起來,那不是說很單獨,交錯在一起的。一思一念中,都具備著貪嗔癡,惡法雖多,合起來,也不足八萬四千個。通過這樣根本和等分之區分,那麼演變出來,就成了八萬四千個。而八萬四千個也是以貪嗔癡等分而為根本。所以這裡亦得攝八萬四千諸塵勞門。所謂八萬四千諸塵勞門,塵勞門就是說懶屋,心生種種邪見煩惱,對不對,這前面說的五蓋,都能無污染,自心清淨。所以稱為塵勞。勞就好像勞役,很辛苦,我們人每天被煩惱所驅使,就象一個奴隸,被他主人天天驅逐著干活,曠劫輪回,無有了期。但是這一切,究其根本來說呢,他也是不出貪嗔癡慢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等等這使使,所謂五欲使,五頓使合起來。所有欲使為首呢,其余九使為助。每一使中,各具十使,這樣就成了一百。這個貪一使,其他貪嗔癡慢疑等等這都作為輔助,每一使中,各個具備十使,這樣合起來就成了一百,十十一百。濕潤不住濕潤,相助於一百。那麼到過去未來時,二百之中,各以一使為上,九使為其助,各成二千。合在四個一百共成二千一百,再看這個貪嗔癡等分,四種,各個二千一百,共成八千四百。八千四百再跟這個四大六衰。地水火風為四大,色聲香味觸法為六衰。為什麼成為六衰呢?因為它能夠損惱善法。這十種當中,也各個有八千四百,那麼這樣配合起來,不久成了八萬四千塵勞煩惱了麼?如是輾轉相增,各個相瑟,成八萬四千煩惱,都以五蓋收攝殆盡。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八萬四千煩惱合起來就以貪嗔癡三毒為根本。貪嗔癡三毒呢,它不出五蓋,五蓋總攝三毒。為什麼這麼說呢?五跟三的數,比如說,經中裡面所講的,貪欲蓋,攝貪毒。嗔恚蓋攝嗔毒。後面一個睡眠蓋、疑蓋合起來,就是癡毒所攝。所言三種,皆名為毒者,毒就是鸠毒,你喝了就會沒有命的。貪嗔癡三種煩惱,能夠毒害我的法身慧命。喪失我一切的修行功德。所以稱為三毒。後面說道這個掉悔,掉悔就是等分所攝。掉有身掉,口掉,語掉。有內外二種掉。內掉就是心掉,外調就是身掉,口掉二掉。那麼這個掉舉是不是遍於身口意,身口意再分開,分成七之,所以等分所攝。展開就是五蓋,合起來,就生四分煩惱。等分不是分開,前面所講的,貪嗔癡和後面的掉悔,四分煩惱。每一分中,有二萬一千諸塵勞門。四分,分合,分合,共有八萬四千。所以要知道,若除去這五蓋。即是除去一切不善之法。所以修行的人,有如是等等因緣,應發覺五蓋,速急捨棄之,不可忽略也。後面就講到了棄除五蓋的功德。好了,前面所說的八萬四千的分法,大家可以慢慢地去調理。知其大概意思即好。也不是一味去深究這些,總而言之,分開來八萬四千。合起來也就是這五蓋。相通相攝,貫於三世古今,通習內外,融貫三世,全部包含。在時空上,自他上,內外上,全部包含。所以說,五毒之害,非常的利害。所以後面就講到了除去的功德。如果能去除這五蓋,如同負債得脫。重病得差。就象饑餓的人,跑到豐衣足食的國度。那麼惡賊自免濟。安隱無患。就是後面所說的意思。你看,負債,天天負債,今天債可免了。這是多麼輕快平生的一件事情。生病生的這麼久,現在重新獲得健康。所以修行的人如果可以去除這五蓋。內心安隱,清涼快樂。所以說,打個比喻,日月因為五種事情,而能使她明照。所謂翳煙塵雲霧羅睺阿修羅手障。羅睺阿修羅的手可以把日月障住,誰也看不見。所以不能明照。人心五蓋也是這樣,如果去除了,人心明朗,如同前面所說日月的障蔽如果消除,那就遍空明照。所以這個借比喻來去除五蓋,得到利益。這個好理解,就不一一宣說了。好了,以上總說五蓋必須去除。最後,還給大家說一下,其實這個,貪欲,嗔恚,睡眠,調悔和疑,從去除煩惱的深淺來說,其他她也有次第之分別。修道者應該會明白這個道理。我打個最簡單的例子。大家觀察一下子,就會知道。你看,今天我們要修禅,首先一個就是要去除貪欲,對不對?你如果對世間的種種事情,心聲貪愛。滿腦子想的跟哪個人約會,滿腦子想的我應該去享受一下什麼東西,你說他還能安靜的在房間裡面打坐麼。對不對?他就不可能。所以他先去除它。好了。他好不容易把貪愛去掉了,他心生嗔恚,他不耐煩,他坐不住。好像還是不對。這叫什麼,這叫嗔恚之毒,嗔恚覆蓋他。好了,他把嗔恚蓋去掉了,好像也能坐,也不貪,也不嗔,怎麼樣,發現,他睡眠來了,昏昏沉沉,過會兒,他可能要去睡覺去了,這說明什麼?睡眠之蓋,只要提起正念,睡眠蓋去除以後呢?也沒有什麼事情做,他又覺得今天放假了,不用做什麼了,呆在屋子裡,有的人就會擺弄家具,從上到下,從左到右,這裡擺擺,那裡弄弄。就這樣把時間消磨過去了。他說我這今天心很清靜哦。這是掉舉,他這樣掉舉來掉舉去,哎呀,我今天功課還沒有完成,他又要打坐,心又生懊惱,這稱為調悔蓋。這些蓋都去除了,下面又存在一個問題,拿起法本一看,又想起上師來,又想起法來,這個佛法修行真的能最終離欲麼?開始懷疑師,懷疑自己,懷疑法,依次相生,最後是個疑毒。前面所說的五蓋,次第而生。所以按照順序來講,他也會五個同時現前。不是說有貪蓋的時候,下面的嗔蓋就沒有了。往往是又貪又嗔又癡,都在,同時升起。所以我們後面講,因為交錯相生。分合分合,稱為八萬四千煩惱。而且從過去,現在,未來,都貫通的。所謂的迷蓋,這個遍空執計。《普賢行願品》說我們怎樣,業障如果有形象,盡虛空遍法界不能容納。所以忏悔無盡,略說五蓋的危害,蓋之名相,與禅定的障礙,以及其對治之法。最後說到五蓋的深淺的次第。好,我們基本上把禅定五蓋詳詳細細地給大家說完了。大家學了這一章以後,平常要對照哦,很重要一點,對照。好好去對治他。這樣我們慢慢逐步地就會趨入正修。所以實際上修行的整個過程,都是在去除五蓋的過程。我們從第一章講到,外具五緣,到第二诃欲,呵責外在的貪欲,然後到內在的降服、去除五蓋。這一切都在做准備。准備進入修禅,所以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好,今天,我們就講到這裡,這一講講的時間比較長。講了將近兩個小時,最後我們來做一個回向,請大家恭敬合掌:
願以此行勝功德,莊嚴諸佛淨剎土,
吾等發願與眾生,皆共於此成佛道。
我此普賢殊勝行,為得文殊妙智慧,
普願十方諸眾生,速往勝妙諸佛剎。
願我常生諸佛前,時時能遇善知識,
生生世世遇妙法,在在處處不離僧。
我以所行此功德,願結眾生三寶緣,
祈請上師常住世,輪回苦海願相隨。
願我福德日增長,願我業障漸輕微,
願我為道能布施,持戒忍進修定慧。
願我所行無嬌慢,慈悲喜捨利人天,
信解行正瑜珈行,回向眾生成佛道。
南無彌勒尊佛!
謝謝大家!就講到這裡,祝大家六時吉祥,速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