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楞嚴悲華法師:童蒙止觀 第三講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童蒙止觀》第三講

隋 智顗 撰
悲華禅師 講

诃欲第二

    所言诃欲者。謂五欲也。凡欲坐禅修習止觀。必須诃責。五欲者。是世間色聲香味觸。常能诳惑一切凡夫令生愛著。若能深知過罪。即不親近是名诃欲。一诃色欲者。所謂男女形貌端嚴。修目長眉朱唇素齒。及世間寶物。青黃赤白紅紫缥綠。種種妙色能令愚人見則生愛作諸惡業。如頻婆娑羅王。以色欲故身入敵國。在淫女阿梵波羅房中。優填王以色染故截五百仙人手足。如此等種種過罪。二诃聲欲者。所謂箜篌筝笛。絲竹金石音樂之聲。及男女歌詠贊誦等聲。能令凡夫聞即染著起諸惡業。如五百仙人雪山住。聞甄陀羅女歌聲。即失禅定心醉狂亂。如是等種種因緣。知聲過罪。三诃香欲者。所謂男女身香。世間飲食馨香及一切薰香等。愚人不了香相。聞即愛著開結使門。如一比丘在蓮華池邊。聞華香氣心生愛樂。池神即大诃責。何故偷我香氣。以著香故令諸結使臥者皆起。如是等種種因緣。知香過罪。四诃味欲者。所謂苦酸甘辛鹹淡等。種種飲食肴膳美味。能令凡夫心生染著起不善業。如一沙彌染著酪味。命終之後生在酪中受其蟲身。如是等種種因緣。知味過罪。五诃觸欲者。男女身分柔軟細滑。寒時體溫熱時體涼。及諸好觸。愚人無智為之沉沒起障道業。如一角仙。因觸欲故遂失神通。為淫女騎頸。如是等種種因緣。知觸過罪。如上诃欲之法。出摩诃衍論中說。復雲哀哉眾生常為五欲所惱。而猶求之不已。此五欲者得之轉劇。如火益薪其焰轉熾。五欲無樂如狗嚙枯骨。五欲增诤如鳥競肉。五欲燒人如逆風執炬。五欲害人如賤毒蛇。五欲無實如夢所得。五欲不久假借須臾如擊石火。智者思之亦如怨賊。世人愚惑貪著五欲至死不捨。後受無量苦惱。此五欲法與畜生同有。一切眾生常為五欲所使。名欲奴僕。坐此弊欲沈墮三塗。我今修禅復為障蔽。此為大賊急當遠之。如禅經偈中說

   生死不斷絕  貪欲嗜味故
   養冤入丘冢  虛受諸辛苦
   身臭如死屍  九孔流不淨
   如廁蟲樂糞  愚人身無異
   智者應觀身  不貪染世樂
   無累無所欲  是名真涅槃
   如諸佛所說  一心一意行
   數息在禅定  是名行頭陀 

    請大家一起隨我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今天我們講解《天台小止觀》第三章,已經講到诃欲第二,在上面我們講到在修習止觀之前首先要具緣第一,已經講解完畢,接下來講诃欲第二,來看下經文。
   “所言诃欲者。謂五欲也。凡欲坐禅修習止觀。必須诃責。五欲者。是世間色聲香味觸。常能诳惑一切凡夫令生愛著。若能深知過罪。即不親近是名诃欲。”這一章要講到诃欲。“欲”就是我們平常所講的世間的五欲,一種感觀對外界所產生的貪欲。這個很好理解,因為我們欲愛眾生整天到晚都在這種貪欲之中,但是,這裡面告訴我們,要想修習止觀坐禅必須對這種貪欲有所诃責,要深明貪欲之危害。所謂五欲者在世間人看來是所渴愛樂,執著不捨,一直在追求和享受其中。但是對於修道者來說這是洪水猛獸,是毒蛇,必須遠離。所謂欲者豈是說能遠即能遠者,這裡面說到一個修道。那麼這裡所說的诃欲第二,有诃責的意思,诃責就是不以此為善,首先在思想觀念上要明確,這是不好的,這是妨礙修道,妨礙進行坐禅的,首先要有正知正念。當然,不是說你馬上就能達到五欲,但是也不能說我現在一時達不到五欲,甚至反過來說這是不可能的,使我們的心不能進入到修道之中去,這點很重要,所以這是诃欲第二。在心識裡面對五欲的貪著進行诃責,有這樣想的人名為善想,持這樣見的人名為正見。我們知道在塵世中,我們凡夫輪回在六道中,可以說是無一不苦,那這種苦苦的苦象他的原因是什麼呢?原因並不是我們現在眼前種種受用如何的缺乏,而是我們的內心因為無明起惑的原故而對外界貪著不捨,也就所謂的貪欲不斷。我們日常的那種貪求追逐享受的心它正是導致苦的因,如此名為世間之因果,所以學佛的人要有正知見,要明白苦谛和集谛的道理。苦何名為苦,苦的因是什麼?苦從何而來?苦乃集而來,集召而來,貪欲之集召而來,簡單講就是這樣,要有基本的正觀念。所以今天我們學習這一章首先要作如是想。深思因為無始以來這種貪欲愛染之心可以講是根深蒂故,我們修道的人從現在開始向了宣戰,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那麼這種對自我的執著對貪欲的執著他會不斷不斷地以種種面目來自我維護,他會不斷地在內心好象悅服你自已:哎~這道有什麼好修的,所謂的佛陀離欲即滅苦之道這現實嗎?我們很多人之所以不能堅定地走上修行的道路很關鍵很關鍵一點就在於這一點上沒有看破,不能獲得正知見。也可以這麼說,今天的人修道很難證果很難真正地趨入佛法的修習,最關鍵時關鍵還在於對此沒有正確的認識。那既然對此沒有正確的認識,對欲沒有生起诃責之心,卻反以此為樂,甚至有的行者甚至貪欲行道,認為我修的是大密法,我的根基非同一般,那麼我放縱這種貪欲好象亦能成佛道,那作如是想者則離道甚遠。所以今日修行者多證果者少,這個修習想尋求禅定之道獲得智慧之門者多,卻注重戒律之行持,行持這種離欲之道的人少之又少,所以說得到聖果很艱難。何以故?不是聖果難修,乃是其道不正。所以首先要建立這樣一個正知見,诃欲。這裡說的是诃欲第二,是按順序來說,其實呢以修道來說诃欲第一。前面講要具備五種因緣,這裡講修道第一個首先第一個就要诃責貪欲,我們講下去。這裡智者大師說了,凡欲修習止觀首先必須先要诃責,這點很重要,要诃責這顆貪欲之心。我們修道其實都是圍繞這個而來的。比如我們上一講講到要蓄衣,如何蓄衣第三種情況講到多寒國土而忍力未成之者如來亦許三衣之外其百衣之外亦說淨,資糧知足,這裡面其實也說到一個貪欲的問題。比如說前面講的要需說淨,這個在前一章我們沒有很詳細地進行解釋,這個說淨的意思其實上也是為了讓我們遠離這種貪欲,說淨,比如說把我們統統受用的種種必需之物,比如說百衣等物,比如說一百件依服每一件都不同不重復不浪費都只是必需的。說淨就比如說這件東西我觀想我供養給佛法僧三寶,這一切都供養給三寶,然後這些東西都是上師三寶所賜予我的,那既然是賜予我的我要倍加珍惜這不是我的自已的財物,所以這也是為了起這種珍貴想遠離這種貪欲而產生的。所以說修道的核心在於離欲。因為從世間因果來說苦的原因是因為貪欲,那麼滅苦就是在於離欲,那如何滅苦呢?也就是說通過修道達到對實相的了悟,從而遠離對種種外境內境的貪著這個名為修道。那以如是滅谛和道谛名為出世間因果。所以說視出世間因果都圍繞著一個欲字而展開,因為欲而受苦,因為離欲而解脫,所以說也是圍繞著苦字而展開。而苦字最極精要者即是跟這個欲有關,所以我們回想一下《楞嚴經》裡面一開篇也是從這個最極之貪欲與男女之貪淫這個緣起而開演,這也是大家能不能真修實證一個最關要最關要的地方。我們來看“五欲者。是世間色聲香味觸。常能诳惑一切凡夫令生愛著。若能深知過罪。即不親近是名诃欲。”這裡總說,五欲者就是世間的色聲香味觸,因為不管怎麼說都離不開我們眼耳鼻舌身所感受到的這個最眼前最現實最能讓我們心生貪著的色聲香味觸這些外塵,世間外塵五欲它能夠逛惑一切凡夫未得道果未得聖智者,心很難離開這些染著,所以令生愛著就是這個意思。但是這種愛著我剛才說了這是過罪過失,所以我們不應當親近,越親近則染著越深,就象抽煙一樣,越抽瘾越大,我們去親近這些能讓我們心生愛著之物,那我們的心就會越來越貪愛,所謂身心越來越麻木,他的欲望就越來越高,沉溺於此種愛欲者他只要回觀反照內心他就會明白確實如此。今天的人我們物質生活很豐富,大家都說這個社會是現實的,那我的人生也應該是現實的,那所謂的現實無非就是說這些色身香味觸的現實享用罷了。大家以這個作為人生的第一幸福。殊不知若人沉輪於貪圖感觀之享樂則去道甚遠啊,那麼生命中的罪業他也就越積造越大,那人生的苦難也越來越難以避免了。所以今日佛陀的教言難以被一般人所接受,這個確實是有其原因。也是我們今天人業重的緣故,業越重越沒有辦法聽聞這樣的教法。有些同修盡管已經歸入佛門,但是對於這於這一點沒有真正地認識。都心存僥幸,也是懷著這種愛染之心進入佛門。所以這樣的人他非常在乎,他知道他自已不是離欲的人。比如說他想親近善知識他就會非常在乎這位善知識是不是非常聖潔的人,如果善知識稍微有一點顯示出和常人差不多,他馬上就會心生疑謗,那為什麼會有這樣一種強烈的期盼呢?這其實也是因為他自已對這種欲苦的認識很強烈的緣故。他認誤未必是正確的,他也知道自已內心深處允滿了貪欲,他不從自身去要求,他認為依照外在的力量就能夠使自已得到一種清淨的果實。所以說因為這樣的緣故,他即使歸入佛門或者依止善知識修行他也難逃其心,這個今知明為俗心非為道心。何為道心呢?道心應是深知自已貪欲之過患,诃責之而猛然地忏悔自已,努力踏實地用功修行辦道,使內心漸漸地遠離這種貪欲,然後依師教而奉行,以自已的聞思修行來體證佛法,這樣才是真正的修道行人,能免於種種偏道歧途。所以今天講的這個非常重要,也是第一重要。雖然章節為诃欲第二實為诃欲第一。比如說從戒律上來說,在家人講到殺盜淫妄酒,殺字擺在第一位,但是講到出家戒律是淫字擺在第一位,何以故,因為貪淫之心之難,色欲實是凡夫眾生最難最難超越的一個關口,所以說戒律顯示如此也表明了修道最終的歸處是何處,所以我們不必回避,我們要有正確的知見。如果真正地朝著正道去走,那麼這個離欲心會漸漸地升起,那麼我們人生的重擔會漸漸地放下,那麼輪回苦海的根源也就漸漸地截斷了,這是正法正說,應生正見。所以說知其過罪即不親近是名诃欲。下面具體地來說,讓大家達到一個正確的知見。
   “一诃色欲者。所謂男女形貌端嚴。修目長眉朱唇素齒。及世間寶物。青黃赤白紅紫缥綠。種種妙色能令愚人見則生愛作諸惡業。”這是講到色欲,美色不單單指男女形貌端嚴,包括世間種種寶物等等,如美麗的風景等等種種好看的東西都會令愚人生愛,從而為了獲取他而造種種的惡業。這裡說到,“如頻婆娑羅王。以色欲故身入敵國。在淫女阿梵波羅房中。優填王以色染故截五百仙人手足。如此等種種過罪。” 如頻婆娑羅王因為貪圖色欲而不顧一切,自已跑到敵國,非常危險,自已住在淫女阿梵波羅房中,私自藏在那裡,作為一國之君自已為了色欲之樂他尚且如此。又如優填王以色染故截五百仙人手足。如此種種重罪皆因色欲故。以前古人曾說過一句話“英雄難過美人關”,因為這個色欲的緣故,國破家亡,身敗名裂者比比皆是。實際上古往今來這樣的公案實在是很多很多,,所謂的汝愛我心我愛汝色恩愛纏綿,實在是無由了期,尤如洪水猛獸毒蛇纏繞傷害凡夫,我們的心隨物轉,茫茫欲海中稱為恩愛情仇深為可惡,故應深知而诃責之,不應該認為去追逐此等貪欲為人生之正道,認為可以不捨貪欲即得成就道真,應以此诃責,這是色欲,大家細細觀察這些世間因果即可了知。
   “二诃聲欲者。”聲音是一種極大的誘惑。“能令凡夫聞即染著起諸惡業。如五百仙人雪山住。聞甄陀羅女歌聲。即失禅定心醉狂亂。如是等種種因緣。知聲過罪。”美妙的聲音,特別是世俗中的靡靡之音能令眾生心生貪愛,染著起惡業。這裡說到曾有五百仙人在雪山中修道,聽到甄陀羅女美妙的歌聲禅定力頓然失去成空。以前佛經上也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提波然諾仙人,聽到捨之夫人那種美妙的音聲生起一種欲念而頓失神通。好象也有記載說,悉婆達多他本來是具有神通的,因為貪著女色的緣故,頓然失去神通,神足通消失了,不能升空而去,這種例子非常之多。經書上好象有提到,有個仙人在虛空中飛過,聽到山腰淫女在那裡歌唱,結果失去神通墮落下來,可能被淫女騎頸,這樣整個喪失掉他多年來的神通,所以色欲之害甚為可悲。古往今來這樣之公案舉不勝舉,這個大家要深思。平常看這些書了解這些例子應當生起正念,色欲之危害聲色之危害無過於此啊。
   “三诃香欲者。所謂男女身香。世間飲食馨香及一切薰香等。愚人不了香相。聞即愛著開結使門。如一比丘在蓮華池邊。聞華香氣心生愛樂。池神即大诃責。何故偷我香氣。以著香故令諸結使臥者皆起。如是等種種因緣。知香過罪。”這裡講到香味的過患。香欲,對香產生一種貪欲之想。一般來說世間人都會被香氣所謎惑,因為他不了這香相,所謂香相此乃因六根對六塵生妄而產生六識,如夢幻泡影一般實無真實體性可言,故心生染著,不知道香之實相,所以說聞則愛著。因為凡夫之人沒有智慧沒有禅定力,所以很容易被其謎惑,所以構成了修道的極大障礙。我們來看這個香。比如說有的男女身體有香,或者有一種自然的身香,這其實都是宿世的因緣。比如說有一個比丘尼她過去有誦經的功德,所以今生她口中經常會冒出一種蘭花的香氣;又比如說修道的人他身中自然會有一種香氣,這是往昔修福所感,這都是宿業所感。或者說種種飲食清香或者是草木馨香,或者是人工所造的種種嬌艷的香花香水這些香氣,愚癡的人不知道如此虛幻之香而心生染著,從此打開結使之門,墮入險坑,他會執著不捨。比如說曾經有一個比丘在蓮華池邊打坐,聞到華香氣心生愛樂,這時候池神就從池中出來大聲诃責他說,何故偷我香氣,這個比丘也不服氣說,你看那些在家人把那些蓮花到處攀折弄得滿地都是,你不去诃責說其不是,我只是僅僅聞一下香味你怎麼诃斥到如此程度呢?池神是一個修道人,池神就對他說:他們這些人是白衣,滿身罪惡,沒什麼好說的,而尊者您是比丘啊,是明禮之輩,就象白玉沒有暇跡,你怎麼可以因為貪著此香而沉溺呢?然後這位池神就很勉勵地去勸勉這位比丘,這個比丘這才心服口服,足見這種香沉也是不可愛著的,它可以令結使臥者皆起,就是睡著了也可激發起來,會引發我們這種色欲之心貪欲之心。這裡說到一個結使,結就是煩惱和迷惑,它就象神結不能解開,使就是驅使,它驅使著我們迷魂顛倒,所以說應該知道香的過罪而當速速捨之,這是第三诃香欲香。
   “四诃味欲者。”前面講的這些诃色欲聲欲香欲,其實都配對著五根,前面講的是眼根,後面講的是耳根,鼻根,現在講到诃未欲者講的是舌根。“所謂苦酸甘辛鹹淡等。種種飲食肴膳美味。能令凡夫心生染著起不善業。如一沙彌染著酪味。命終之後生在酪中受其蟲身(酪就是奶酪)。如是等種種因緣。知味過罪。”這裡講到一個味的過罪,味罪,這不同於前面所講的聲罪,所謂聲者比如說箜候聲笛絲竹精竹音樂之聲男女歌詠贊詠等聲這些都是耳根上的。舌頭上也會染著,所謂跟吃有關,能夠讓凡夫心生染著,你看外面的館店生意這麼火茂,特別是人心憂慮生活壓力大的時候,很多時候都會想到去吃好好地吃一頓,這都是因為對吃的染著之心導致的。通過好好地吃一頓讓自已的憂煩之心暫得休息,殊不知如此染著之心它會越來越增盛而且會因之將起種種不善之業。人為好口服之欲,比如說因為認為肉很好吃就會去殺生,所以說任何一種愛染都會使人去造不善業。不善業乃是因為私欲貪欲所導致,“如一沙彌染著酪味。命終之後生在酪中受其蟲身。”這裡說到一個出家沙彌因為非常喜歡奶酪的味道,所以他死後生在酪中受其蟲身。你們看奶酪中爬的蟲它為什麼不生在其它地方而生在這裡呢?這個地方跟它有緣,什麼緣呢?往昔生中貪著酪味故受其損,故種種因緣要知道味的過罪。我記得佛經中還有講這樣一個故事,當時阿難尊者跟佛陀一起到海邊去,阿難尊者看到在海水的沙灘邊上有一個美女,長得國色天香,可是他走進前一看的時候他嚇了一跳,因為美女的臉上爬著一只蟲,這蟲一直在美女的臉上爬來爬去,因為這美女已經死了,佛陀說,你知道嗎,這個美女臉上的這只蟲的前世就是這個美女轉世而來,因為這個美女前世非常貪愛她自已的這個身體,覺得自已美色如蘭,所以死後投胎作這只蟲子,想想實在是可怕,因為愛欲之緣故而承受生之因緣,所以說如是诃責味欲,這是一樣的道理,不管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這些統統是因為迷惑而生貪著,皆有果報。
   “五诃觸欲者。”觸欲,身體的接觸,觸摸,這個欲望也是根深蒂固。“男女身分柔軟細滑。寒時體溫熱時體涼。及諸好觸。愚人無智為之沉沒起障道業。如一角仙。因觸欲故遂失神通。為淫女騎頸。如是等種種因緣。知觸過罪。如上诃欲之法。出摩诃衍論中說。復雲哀哉眾生常為五欲所惱。而猶求之不已。此五欲者得之轉劇。如火益薪其焰轉熾。五欲無樂如狗嚙枯骨。五欲增诤如鳥競肉。五欲燒人如逆風執炬。五欲害人如賤毒蛇。五欲無實如夢所得。五欲不久假借須臾如擊石火。智者思之亦如怨賊。世人愚惑貪著五欲至死不捨。後受無量苦惱。此五欲法與畜生同有。一切眾生常為五欲所使。名欲奴僕。坐此弊欲沈墮三塗。我今修禅復為障蔽。此為大賊急當遠之。如禅經偈中說 。”我們先說到這裡。我們來看一下前面,說到最後一個觸欲,觸欲最難去的就是男女身分之柔軟細滑。寒時體溫熱時體涼。及諸好觸。比方說我們坐在這個凳子上,躺在床上,我們身邊所受用之物,無不跟自已這個身觸有關,凡夫之人貪著好欲執著不捨,愚癡之人沒有智慧將為之沉沒妨礙道業,為追逐這些東西我們不知道造下多少的業,然後以此而妨礙修道。比如這裡說到一個角仙因為觸欲緣故而失去神通被淫女騎在頸上,所以說好端端地修道竟如此破損。所以說種種因緣,知觸過罪。以上所說種種诃欲之法,都出自摩诃衍論中說,智者大師都廣有言說。又說“哀哉眾生常為五欲所惱。而猶求之不已。”雖然眾生常為五欲所擾亂,但是依然求之不已,所以這裡說到明明知道不好,這個再說,真的是明明知道不好嗎?他如果真的知道明明不好,他將生起诃欲之心。其實眾生真的是被五欲所擾亂,而且被它害得很苦了,還在對它求之不捨。我們來看一下智者大師說的。“此五欲得之轉劇,如火益薪其焰轉熾。“此五欲你雖然一時得到滿足了,但你的欲望會更加的旺盛,就象一堆燃燒的火,你把柴火丟進去它燒得會更旺,它的火焰更加熾燃。其實五欲是沒有什麼快樂可言的,就象狗啃骨頭一樣,你說狗啃骨頭啃呀啃,啃到最後能啃出什麼來呢?對不對,所以沒有智慧看不破這一點。”“五欲增诤如鳥競肉。”為了這五欲我們就會互相斗爭,就象那些鳥類為了吃那些肉互相爭斗。比如說對於那些饑餓的餓狗來說,你丟了一碗飯,大家為了吃這一碗飯打的頭破血流,互相撕咬。你看我們人類社會為了追逐自已的貪欲你爭我奪,甚至燒殺淫掠無惡不作,還不是為了這個而來。所以說五欲燒人如逆風執炬。五欲會燒人,就象我們迎著風拿著一個火把,反過來火是不是會燒我們的手啊。五欲害人就象踩在毒蛇上,五欲沒有實在的東西就象夢中所得,一時好象感覺得到了滿足,可以回過神來什麼也沒有,就象我們做夢,夢中明明有大千,醒來的時候空空如野什麼也沒有,所以心裡惆怅失落,痛不欲生。“五欲不久假借須臾如擊石火。智者思之亦如怨賊。”這個非常無常變滅不可靠的,就象石頭擊出火花來一閃即去。所以智慧的人思考它時應該把他當作是我的仇人怨賊一般對待,這是仇人啊,仇人相見分外眼紅,狹路相逢躲也沒地方躲,要作如此想。“世人愚惑貪著五欲至死不捨。”一生從少到老乃至死亡了還要貪著,人死以後的景象其實也可見一斑,一生中貪著愛欲不捨,從愛欲中來從愛欲中去,所以很多人死的時候就會顯現出這種愛欲難捨的景象,所以很難住生淨土。如果說是照看過死人的人就非常清楚,從男眾來講從女眾來講,很多人死了以後,雖然他的年齡很大了,但是他顯現出來的景象是一種男女欲愛之後的景象,這個大家可以去參詳,可見人之欲愛之深至死難捨。很多的人雖然說年紀大了,看起來好象是已經沒有能力去追逐世間男女了,但是他的淫心並沒有斷除。所以以前我常說,越老越淫,非常之痛苦。人的皮肉漸漸地皺了,身根越來越沒有力量越來越沒有能力了,在遠遠地看著這些年輕人心生嫉妒,但是仍然執迷不悟,他只是覺得人生已去,他只是覺得我現在只是沒有能力再享受了,所以他孤苦鈴丁。所以說這樣的人他很痛苦這一生,貪著五欲至死不捨,而且後受無量苦惱,因為其果報是欲往下墮。所以這五欲法跟畜生同有,不會比畜生好多少。所以說跟蓄生是一樣的。所以說人活著一生只是為了這個跟蓄生有什麼兩樣呢。所以說人一生活著只有真正遇到佛法去修行那生命才有意義。“一切眾生常為五欲所使。名欲奴僕。”成為恩愛奴,成為欲望的奴僕,成為他的奴隸。“坐此弊欲沈墮三塗。”這是果報。“我今修禅復為障蔽。”我今發心想修禅,這種欲望又成為我修禅定的障礙,所以我現在往前走,前路茫茫,當下想修又被障礙,所以說此乃大賊,當急遠之。應當速速遠離,生起這樣的正知見。所以诃欲乃名第一。
    如禅經偈中說:
   生死不斷絕  貪欲嗜味故
   養冤入丘冢  虛受諸辛苦
   身臭如死屍  九孔流不淨
   如廁蟲樂糞  愚人身無異
   智者應觀身  不貪染世樂
   無累無所欲  是名真涅槃
   如諸佛所說  一心一意行
   數息在禅定  是名行頭陀 
    這個禅經偈中說到,生死不斷絕,就是貪欲滋味的緣故,好象貪欲別有一翻滋味一般,種種貪欲之事。養冤入丘冢,虛受諸辛苦。什麼是養冤,可以說是途受勞碌奔波。貪著五欲的人身臭就如死屍一般,九孔常流不淨。所以說養冤入丘冢,人死了後不是埋到墳墓裡去嗎?這一生辛辛苦苦的不是虛受百般苦嗎?九孔常流不淨之物。比如說眼睛有眼屢耳有耳污鼻有鼻涕身有大小便常流不淨,這種情況就象是廁所中的蟲在糞中游戲快樂。以前我跟大家講過廁所中蛆蛆的故事,你用竹竿把它挑開它會拼命地往回爬,人之貪著五欲亦復如是。因為他看不破識不透,所以說愚人身無異。智者應觀身。當知我們自已的自身,從外面來看好象都是很清淨的,其實裡面都是臭穢不堪,就象花瓶裡面放著很污穢的糞屢,所以一旦這個瓶子破了,那麼這些骯髒的東西都會流在外面,必知唯孔不及。我以前也打過一個比方,就象插滿鮮花的廁所,這個廁所鋪滿了鮮花,撒滿了香水,一時走進去好象一點也不臭,實際上它是廁所,臭不可聞,人的身體也是如此。所以智慧的人應該觀察這個身心不可貪著,因為一切貪著皆來自對身心的貪著。如果這樣的話那麼對於世間的所謂的欲樂就沒有這樣的牽累,也無所欲,這樣則無有掛礙,無有掛礙者則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對吧。所以說如此不染世樂者無欲者是名真涅槃,什麼叫涅槃?涅槃並不是說你去到一個地方叫涅槃,真正在內心中離欲得清涼即名涅槃。所以我們應該“如諸佛所說。一心一意行。數息在禅定。是名行頭陀。”這是佛陀告訴我們解脫之正道。必須生起定解,明白貪欲之過患,故為诃欲第二。好了,今天我們這個诃欲第二就講解到這裡。大家回去好好想一想,是不是這樣一個道理。在現實生活中好好去體會一翻,一定要生起這個正確的知見。這個非常的重要,其實我們學佛的人能不能真正地學佛關鍵就在這裡。比如說我發心現在出家,其實最大的一個就是從現在起我知道離欲乃名聖道,我以此凡夫之身願成道果,要出家而修道。出家意味著遠離世間之男女,我不再享受這些世間之欲愛之纏綿,這很關鍵。我們今天的人之所以不能走出來,其實說穿了還是因為這個。大家一定要知道,要有正知見,雖然一時不能完全地離欲,但是不可迷失正見。所以要朝著這方面去努力,如果你真的出家了,那出家其實已是在修道上走出了一大步,已成功一半了,因為你發心對了,這非常關鍵。所以大家平常每當這種貪欲現前的時候,你要提起正念,這些享受之因正是痛苦之因,這是導致種種苦患之源,一定要針砭诃責遠離之。所以說诃欲第二是名為要。好今天就說到這裡,接下來要講的是棄蓋第三,說到禅定的五種蓋禅,所以要遠離之才能得禅定。好了,今天就說到這裡,我們最後作一個回向。
    願以此行勝功德,莊嚴諸佛淨剎土,吾等發願與眾生,皆共依此成佛道。
    我此普賢殊勝行,為得文殊妙智慧,普願十方諸眾生,速往勝妙諸佛剎。
    願我常生諸佛前,時時能遇善知識,生生世世遇妙法,在在處處不離僧。
    我以所行此功德,願結眾生三寶緣,祈請上師常住世,輪回苦海願相隨。
    願我福德日增長,願我業障漸輕微,願我為道能布施,持戒忍進修定慧。
    願我所行無驕慢,慈悲喜捨利人天,信解行證瑜珈行,回向眾生成佛道!
    彌勒尊佛!謝謝大家!祝大家六時吉祥!早成道業!

《童蒙止觀》第三講補充教言

悲華禅師講

    很多人心裡一直在倒來倒去,一直在矛盾之中,我到底是出家還是不出家?其實倒來倒去還是這樣一個問題,因為出家有兩意,首先第一個還是為了解脫自已,對不對,你怎麼解脫自已?離欲則解脫。還有一個出家第二意是為了住持佛法,普法度眾生,就這兩個意思。所以說女子出家最低限度做到修行解脫她自已,但問題是女人業重,因為各種緣起的緣故,她這個出家非但沒有好好地解脫自已,還經常給佛門添麻煩,所以說為什麼遮止,不能輕易地令其出家。一樣地,你出家不是解脫自已,那你出家做什麼?出家來出家去,不出家也好,出來出去最重要的一點還是你能不能遠離這個世間的貪愛,對不對,所以我們今天講外具五緣第二诃欲,這個欲都是外在的欲,對這能不能夠生起正確的知見,自已漸漸地逐步地朝這個方向去努力呢,所以大家很在乎這些,你若是不在乎這些的話,你就不會在乎去觀察這個上師到底有沒有離欲,在這個問題上怎麼樣怎麼樣,這其實就出於你的這顆心。因為你自已的心對世欲貪著不捨,然後你自已有沒有真正去反觀自照去忏悔去悟道,結果反過來通地外在的東西去評判。有的人掩蓋了自已內心的這種真實發心,一直在研究佛法教理,你研究那麼多做什麼,對不對?然後研究來研究去,看來看去用來評判用來鑒別,結果越滑越遠。你沒有從先止息自已的煩惱開始修道,沒有走上漸漸離欲的正途,對不對,所以他就不重視戒行的操守,覺得那個東西不重要,然後慢慢地他很容易滑向歧途偏道,因為邪見如此,夫復可救啊,對不對?所以這有內在的因緣的。所以最近這幾天我們討論大家能認識到這樣一個層面上來嗎?很重要啊,寧可破戒不可破正見;持戒得升天,正見得涅槃啊。涅槃是生死解脫,升天暫時升天也只是的福報而已,福盡還墮,所以正見很重要。所以今天講的诃欲第二實際上是诃欲第一了。所以大家要注意,這要點之要點在於獲得正見,回去要好好想,一定要好好想,不要讓自已的內心被這個欲染所迷惑,因為人要一個東西的時候,他會找種種的借口,世上的男女大抵如此。說來說去,倒來倒去無非為了一個東西,對吧,欲心蒙蔽不是一朝一夕啊,能夠真正地認識,能夠真正地看破,所以說今生福緣能不能真正讓你走上修道的路,要看你自已了。首先要獲得正知見,不要因為自已一時做不到而心生邪念拒絕,或者心生邪染,以邪見來散播,一定要認認真真地去思考,靜靜地坐在那裡反復地把這話提起來思考。前幾天跟大家說了,人生修道是為什麼?人生為什麼苦,苦在哪裡?為什麼會苦?我們人世間所做種種什麼是導致痛苦的因呢?到底什麼東西的積聚使我們痛苦不斷?這世間的因果要吃透,要真正地認識獲正見。那出世間的因果呢,什麼樣才是真正地離苦呢?離欲才叫做真正地離苦,你能不能真正地認識到這一點呢?怎麼樣才能夠獲得離欲的道路呢,所以講到八正道,講到種種修道的正道,六度萬行,這都是一樣的道理,他必須圍繞著這個核心而展開。所以說知道這個核心了知這個正道名為得正見者,得到這個正見就能夠安康地行走在這個正道之上。一樣的道理,從最初皈依三寶發心來了解佛教去皈依,到後來去深入地去依止一位善知識去修道,他其實所走過的路程都是一樣的,必須朝著這個方向走才會生起正信,只是不斷地深入的區別罷了。所以大家要知道無始劫來習氣難斷,非一朝一夕所能了知。我們一方面修行要破除知見上的障礙,一方面要慢慢明白為什麼自已很多行為不如法會導致我們不能解脫。所以說一邊修這個智慧資糧,一邊要積累福德資糧。福慧雙修,定慧等持,這樣就不會迷失正道。
    我過幾天就要走了,有的人心裡著急,因為他跟著上師現在很多基本的東西還沒搞懂,心裡又急切,有的修法急切,很珍惜。有的人好象覺得無所謂,這跟他的初發心有關系。不管他怎麼發心,人生時日無多,你每天聽法你都要想到這種機會不會很多,所以天天要無常死想,這個不能斷,你一旦忘記了無常死想,你的道心肯定有偏墮,你肯定會墮落的,這是必墮無疑的。所以說你如果念念不忘無常死想,一心向道,那你不會退墮。那這樣慢慢地善根增長,福德禅定智慧增長,那將遠離世間之貪欲,那你就會獲得清涼解脫。大家好好地去想一想,對欲糾纏不捨很苦很苦的,若人心中淡泊離欲心性平等,那麼解脫就在眼前。今天時間還好,不會太遲,大致地給在家說到這裡。下面的時間我想大家聽得也多,思考的時間少,下面是花一點時間答疑還是就這樣結束呢,我把麥交給管理員吧,大家回去好好地思量思量。
    出家的行為具備很深的意義,也不是一般說有就有的。這裡大家都知道,我們這裡鼓勵男眾出家,不要說堅決反對,對女眾出家持極為審慎之態度。對吧,但我們這裡也沒有說強制別人出家,因為出家不出家也都是個人自願,也沒有說別人非得出家或不出家,這樣講就不對了。大家如果這樣講的話,傳出去我們這個網站就有點冤枉,對吧。七月五號我們的網站剛剛通過備案,我們一位的師兄講他的網站沒有馬上被通過,我們的網站倒是很快就通過了。這個說明什麼呢?說明我們的網站所做的一切,起碼來說也表明了我們已被相關部門認可了。因為對社會沒有一種危害性能,符合國有的法律,對淨化社會人性起到一種輔助的作用,可以讓我們的國家更加繁榮富強安定團結,所以這樣才會被認可。雖然說過幾天我就會離開這裡一段時間,可能時間很長,也可能不是很長,不是很長起碼也得幾個月,但我們現在都在為這個做准備。當然走了以後,我們這裡能不能夠有一些真正持有正知正見的道友能夠護持我們這個難得的道場,這個極為重要。所以大家要愛惜這個家。如果你把這個當作修行之家的話就要守護它。我們建起這個來是不容易的,要珍惜它。今生的法緣本身就很難得,其實這一切本身就掌握在自已的手中,我們要善加利用網絡資源來成全自已。當然不要迷失在網絡中,也不要把網絡當作是洪水猛獸,既然大家是因為網絡而結的這個緣,那麼網絡必有其價值。世上的一切都從因緣而生,因緣會導向哪裡,這個都不太好說。我們的師兄道友裡面程度也不一,最近這段時間經過提煉信心道心堅固的也不少。然後原先存在的問題因沒有引起重視,沒有消失而顯現出來並出現種種違緣這樣的道友也有,雖然是少數,但是這種力量也不容輕視,不容忽略。所以說如何勸進大家的道心,如何獲得正知見不遭迷失這個極為重要,始終需要保駕護航。因為我們太脆弱了,我們的脆弱不是說身心脆弱,而是說我們對於修道和今生的佛緣很脆弱,這是往昔福報不夠的緣故,善根不具足的緣故,我們的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都缺乏。有的人是得到提靠,有一部分的同修說跟著上師修行,他連關心上師有沒有正式講法他都抱一種無所謂的態度,這樣的同修也很欠缺,這樣的同修也有啊,他好象處在一種迷迷糊糊的狀態。既然你是來修行的話,上師的法應為第一寶,如果你說一句話“我的上師說法是真實不虛的”,那麼上師就是真實不虛的,不存在上師的真實不虛的法外面還有另外一個上師,所以你若作另外之想,你不把上師的一切言教視為對自已的方便教導,不把一切視為法教,那麼你呢可以說是用兩個頭腦來依止上師修行,這兩個頭腦一正一反要看緣份的,緣份如果朝惡的方面走,那麼你將反其道而行之。我們講《金剛心總持論》的時候講過老來顛倒的公案,大家深入思考為什麼會老來顛倒呢?這同初發心有關系。所以說你修行能不能把聽到的法從上師身上所感悟到的佛法用來調整自已的內心相續,能不能自淨其意長修忏悔發願,這個極為重要。大家不要小看這個,有的人對上師說法和聽聞佛法的時候漫不經心,我早就說過,微小之因會構成極劣之果報,以前一直非常貼心極力地提醒你不要忽視這些小因果,這些因果積聚到越來越大的時候,你可能會瞬間蹦潰。所以說有的人之前可能示現為很有信心,但是我要提醒大家,你的信心很有問題啊,真正的信心是通過如理地依師法聞思修行而增長的,這是唯一之途,除此之外皆是偏道歧途。你跟上師的關系是一種法的關系,也許你是因為種種因緣而趨入上師法,或者是前世的因緣,或者是今生種種,或者是因為貪愛,或者是因為一種情而與上師結緣,但是最終你要知道上師跟你的關系是一種法的關系,所以一切都圍繞著法為中心而展開。實際上上師跟你的關系是他真正讓你深入理解為什麼要皈依三寶,佛法僧三寶一體不可分割,那麼你在依止上師修法的過程中一定要深深思維為什麼叫上師三寶,佛法僧三寶中以法為中心,依止上師修行中也是以法為中心,以師法為中心,這個是非常非常關鍵之至要。當然不是說我業障這麼重怎麼辦,今天晚上就提到這點了,這並不是說你馬上就要達到某種境界,而是說你有沒有正知見,寧可破濕羅不可毀正見。這點非常重要啊,因為持戒得升天,正見得涅槃啊,以前的一位大班智達說的話,大家要深思。這幾天我們不斷深入地用一些師兄道友的公案來關起門來大家來深入地探討,我希望大家能夠真實地認識到這個份上來。所以我昨天出了一道題,恭敬你的人其實就是輕慢你的人,說你好的人即是說你壞的人,等等,大家能夠理解這個深意嗎?所以說如何才是真正地來修行呢始終要辨別,這個正知見很重要。
    下面有一個禅喜問的問題:請教輕師慢法的初發心是怎麼樣的?輕師慢法的初發心就是輕師慢法,你怎麼還問什麼初發心呢,他的初發心就是輕師慢法。輕師慢法的果報是什麼呢,請你三思。因為有師即有法,有法即有師,師即法,法即師。其實真正的涵義,既然我們外在的上師顯示內在上師的顯現,那麼內外上師跟我本性無二無別,那麼你輕師慢法其實不也是在輕視自已的本性嗎?最近我看了智光師父這段時間在寺院裡修行的結果,我覺得他知見還是蠻正的,有相當的進步,進步不進步具體體現在你的知見正不正上,這個不迷失正見很重要。所以我們要通過不斷地聞法來調正自已的內心,這個是為至要,然後你調整完了內心以後,你要把你的知見極時地拿出來給上師作個匯報,你不能說我自已聽完法然後自已想了一通,然後這裡上師還沒給你印證,你自已又跑去有選擇性地跟其他道友去討論,與道友一討論以黑對黑越來越黑,最後你還說我是根據上師的法在修行的,結果你是早已經不知偏離到哪裡去了。所以大家要明白依止。依一個就叫做依,依什麼?依師法。你把上師所做的一切觀為是對我的方便示教,這樣內心就得清淨。止是什麼?止是止息我們內心的惡念,止我們的煩惱,使我們在迷失正道的過程中止步,心能夠安止在正道之中這叫依止。要明白師法和自已三緣具足這甚為至要。比如說按照大圓滿的傳承,如果按大圓滿的傳承來說法,上師的傳承清淨非常重要,具德的上師要具有非常清淨的傳承,在這個傳承的法當中沒有出現這種違背密乘誓言者,也就是在弟子中他從來沒有抵毀上師,為什麼這麼說呢?你想想一個弟子他不抵毀傳承上師,那也就是說,不管他修正高還是低,他的見解在他的上師印證當中他正與邪立判,對不對,他或許他修證證量不是很高,但是他如果沒有抵毀傳承上師,以傳承上師為准,那麼從釋迦牟尼佛一直傳到現在,這個知見怎麼會歪呢?所以說為什麼這個知見這麼重要,要有清淨傳承的上師,因為這個傳承是從本師釋迦牟尼佛一代一代傳下來的,所以這個是清淨傳承的真實涵義,所以這個是第一至要。那麼第二至要是什麼呢?就是這個法,要有清淨的法,法是圓滿無漏的法,法由師傳,由你自已來領悟,那到這個知見的溝通就由法來作為橋梁,所以要有這個圓滿的法,而且這個圓滿的法跟師跟自已也是分不開的。對不對?比如說這個上師傳承是滿清淨的,但是他說的法好象有點問題,有這麼一回事嗎?沒有這麼一回事。法從哪裡來的,法由師出。所以任何一句佛法,你如果真實明白它的涵義那就不是這樣的,你如果只是停留於表面的言相能能真實地在內心中感悟,那這個形同虛設,而且法反而滋長你的邪見。所以我們最近出現一些問題的道友你細細地分析這個緣起前後,其實因果歷歷然然,不是說不知道,早先就已經提醒你了,可是自已呢邪言惡染,自已自心不能翻悟,這是最重要的原因。所以說這不可分開。另外一個緣是自已的信心圓滿,出離心生起,你記得要信心圓滿出離心生起,你對師法有真實的信心,今生你發願出離要修道願精進來修行,你自已主觀條件具足了。你如果沒有正信的話,什麼是沒有正信呢?比如說有的人認為我的上師可能修證很高啊,我只要給他磕個頭求個加持我會很平安了,這個對上師的信心當然無可厚非,但是你以此來建立對上師的信心那很危險,因為你不是以法來建立對上師的信心,萬一有一天你發現上師沒神通那你怎麼辦?或者你認為上師沒神通你該怎麼辦?這都很危險。有的說我上師才華橫溢,在大眾當中最尊第一,如果你出於一種贊歎那是另外一回事,如果你以此認為作為你依止上師的標准你又是很危險,為什麼?你不以法來依止。所以於此要有正信。比如說有的人相信上師的傳承是清淨的,我根據這個傳承清淨的法來修道來依止我就能夠得到解脫,這個就是正信,除此之外乃名邪信。有的人把師法和自已三者給分開就出問題了。有的會說上師說的法是清淨的,但是上師的人有問題,沒有這麼一回事,你看到哪個人有問題會說清淨無二的法,那這就不是人,那是錄音機,對不對?錄音機能不能對著當下的因緣當機開示法要呢?這是不可能的。你見過哪個錄音機需要停它就自動停,這是沒有的。這道理非常淺顯,可是沒有明白的人迷失在其中。其實為什麼會這樣呢?還是我執堅固啊,你沒有真實明白佛法,所以在初發心的時候你沒有意識到自已這種表面的善行其實蘊含著深刻的邪見。你不聽從上師的教導而引起重視,有時候上師給你指出來,在語音裡面有時候我用一些方便,比如說突然間就把你踢走了,有時候以你表示一種默擯等等,你不要輕視上師的這些言教,肯定是上師看到了一些問題要想提醒你明白,所以你一次一次地把上師的言教視若惘聞,上師一次一次地指出你,比如說你當管理的時候,剛剛在外面說了這句話,你又在說這一句話,那是你的知見有問題你的見解有問題啊,上師給你指出來,你不給予重視,然後越積越多越積越多,然後邪染就深了。那自然就偏離了道,這是不是因果律緣的道理呢?所以說上師的緣法的緣自已的緣三者是不可分的不能分開來考慮的。還有在依止上師的時候最初從皈依三寶到真正地依止上師這裡面提醒大家上師與三寶的關系,對不對,所以今天呢相當於把我們前面所說的話的內在的涵義作一個揭示,但是這樣沒有用啊,你如果不用心思量你就不會真正吃透這個法義。其實如果過了這一關的話你跟上師的緣很順了。如果上師的傳承清淨法就象一個慈悲的鉤鎖,如果你的信心也相當於是一個鉤,你的信心你的信敬之心也是一個鉤鎖,兩個鉤鎖一鉤在一起一拉就把你從輪回的苦海中拉出來了,對不對,那絕對是真實不虛的。如果你拉不出來,千呼萬喚始出來沒有用。上師用盡所有的慈悲也沒有用,因為建立不起這種緣起,所謂的佛不能度無緣之眾生道理就在這裡,緣在哪裡啊,緣在你的心中。因為十方三世佛法常住,緣在我們自已的心中,不要去懷疑十方諸佛的化身有什麼沒有慈悲之處,不要相信你的師父沒有慈悲心,不可能的事情,很多事情如果不是出於慈悲心不會去這樣去做的,這是自信無疑的。世上沒有說上師會去捨去弟子,這從未有過,如果一個上師因為有菩提心因為有悲心而願意去攝受弟子,他不假冒昧,知道自已不行,比如說是我,知道自已修道見地很低,但是不管三七二十一上了再說,這還是出於一種悲心,那麼不可能去捨棄弟子的,但其實往往都是弟子捨棄上師,世上只有捨棄上師的弟子沒有說捨棄弟子的上師,這個大家要深思其中的涵義。所以說現在有一些剛剛來說的道友會問,上師你要保證一下啊,你不要把我給拋棄啊,他老是擔心上師會把他給拋棄。那好,你理解上師如果今天不理你,就表示上師拋棄你了嗎?你生病上師不關心你,上師安排一種環境來逆煉你,你就懷疑上師是把你拋棄嗎?這是凡情俗見啊對不對,上師如果法流加持不斷,你看你的上師如果這一生中與你結緣總是不斷地給你法的資糧,請問他是不是你的上師啊,你把這些法拿去跟佛經去對照是不是真實不虛?對不對?如果有這樣的上師這樣來真實地面對你,我恭喜你了,你怎麼走也不會走到險坑裡去。是不是,所以大家不要認為上師是錄音機,也不要認為上師好象是大街上的騙子是要錢要色,所以不要這樣認為。這樣認為是非常愚癡的,所以說如果不是因為頭腦或神志上不太清楚,不會這麼想。因為我們無始以來的業障,我們有一些師兄道友有的甚至是修*輪功的,因為聽聞上師的法方便攝受才轉過來,有的也修一些其他法的,比如說有幾個修心中心法的,我們道友中都有,等等,不管你修什麼法,我就跟他說一句話,就象你今天要學武功太極拳,不管你以前是學武當還是少林,你要跟師父學就得把以前全部都扔了,全部整清楚再來學。當然我們很多師兄不願意丟,總覺得丟了以後怕失去什麼。其實你如果懂得法依止的話你永遠都不會失去什麼。所以不要緊是,這是在守護大家的信心。最初的時候我們講到皈依三寶就要恭敬僧人。智光師父既然已經出家了,大家就要稱他為智光師或智光師父,因為尊重三寶的緣故,雖然是同門師兄道友也應當把他視為師友,為什麼,這非常重要,這是第二道保護鎖,如果之前有人聽聞這些法把它印入內心的識田當中,那起碼有一天他疑謗他的上師,他退到第二步他也不會疑謗三寶。對不對,因為他知道上師起碼是個僧寶,所以他不敢造次,這一道不可造次,那這起碼挽救了他的慧命。這留了機會給他,如果他這道防線也沖破那就危險了,這是雙重保險。所以說這種次第的聞思是無謬之正法,大家不要再有疑惑,應該自信無疑。其實你如果真的朝這方面去走,你的身心都會發生變化,這種變化不是大家學氣功覺得會有什麼感應,不是的,你的內心會有真實的清淨心生起,你可能不待思量便已了知。信心清淨者,就象慧能大師說的,感覺自心長生智慧,它自已會跑出來,因為智慧本具啊,非從外得,所以說這是修道的正途。大家要細細地體會去思量,你平時不要把上師說的話置若罔聞覺得隨隨便便,都不是,你這樣一想,你心也安了。如果你能至心祈禱上師三寶,那你將獲得庇護,若人信敬上師三寶,那這個人不遭邪惑,不入魔道,魔的力量對你沒有用處。你如果遇到問題能夠問一下上師,我這樣做對嗎,然後你相信上師對你的抉擇,那麼如果說上師傳的是清淨無染的法,你說會有問題嗎?對不對,如果說到要方便觀察上師,象禅喜說的好,在此之前你要好好觀察,不要依止邪師,對不對?你既然說依止了,沒有人願意依止一個邪師。但若你已經因為被上師的慈悲或者是因為智慧這種緣而進入的話,那你就不要再去觀察了,對吧,你觀察一絲一毫上師的過失對你來說就象是大如須彌山的山壑,於你有百害而無一利,你相信嗎?因為一絲一毫地疑謗都是百害而無一益的。這種教言在諸多經續當中可以說是千經萬論共同說之。古往今來的老僧大德沒有一個不是這樣說的。大家要深思這一點。所以要把師法和自已的信心緊密地結合起來,走一條正信的道路,走一條不迷信的道路,要獲得正見。這是最重要的。或許印證在最初所講的《金剛心總持論》大家可以前後呼應,深淺有別,所指是一樣的,這是其中的密義。好了,我就說到這裡,下面我把麥給智光師。他可能要對大家說一些勸勉的話,今天的時間也差不多要結束了。
   (智光師:頂禮上師!大家好!這幾天上師真的很辛苦,就象在給我們動手術一樣,就是為了讓我們樹立起正知見,這是很關鍵的。大家看到很多師兄都迷糊了,有的甚至象著魔一樣都有,因為上師12號要離開我們一段時間,去拜見上師尊,所以我們這段時間一定要好好地修行,一定要好好地聽上師的教言,這段時間,合適的時候我也會下來和大家交流一下。)
    這段時間智光師在基本的正見上是有了,不是說已經到達完全透徹的程度,他還需要繼續修行,但是在這些基本的知見上是有了,所以說我希望大家能夠有所引向,很重要一點就是你不要偏離了上師說的東西,但是道友之間要形成一個助緣,現在一再提醒這個。為什麼要一再提醒這個呢?其實如果今天我們打底來說你已經確信無疑了,其實道友之間是至關重要。因為今生不容易啊,知道嗎,因為緣沒了一切都沒了。一個人不想聽你說話的時候,你一切善妙的教言都聽不進去了,你說這緣有多重要。而且人一旦執著一樣東西執著不捨,就很難再出來了,就很難聽到什麼,什麼都不知道了。古人有一句話說“一失足成千古恨”,這個是真實不虛的。好了我這段時間走的時候的行程我想主動會和大家聯系,大家也不必急著去尋問福州這邊的師兄道友,天天打電話問上師在嗎上師去哪了,我會主動和你們聯系,如果我什麼信息都沒有那也表示我行動不便,要麼在山上閉關,當然有的會說上師會不會涅槃了或圓寂了,呵呵,這個不好說,人命無常,我不想圓寂,但是自已什麼時候死在路邊都不知道,每天都應該這麼想,好好地一覺睡下去,第二天早上能不能醒來都是個問題。無常死想常掛心頭,不忘上師三寶之教言,自淨其意,這個非常重要啊。另外一點,大家要好好地去實行佛法,給大家一些功課教言其實是一種攝要的法門,你一字一字一點一點地去體會,可以講會把你真實的基礎給打好,然後平常這些聞思佛法要有所選擇性地去聞思,所有的聞思都應該圍繞著這個師法而展開,你不能自已另外搞一套,這樣非常不好。你既然依止了上師修行,應該一切都啟白上示,你如果不是這樣的話很容易走向偏道,但是這種依止並不是說你事無巨細你什麼事情都來問,有的東西要用自已的智慧去思量,通過聞思通過修行,然後再來這樣互動,去除戲論之心,去除輕慢之心,去除谄曲之心,以真心入道,這個非常至要。今天也遲了,今天就結束吧,祝大家晚安!

我的理想是做一個問心無愧的人,一切的眾生看見我不會感覺我有惡意!

 

上一篇:宋智明居士:《寶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語 附:妙葉大師傳
下一篇:宋智明居士:《寶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語 附:寶王三昧念佛法門的行持略軌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