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語
開示禅佛不二法門第七
釋迦如來所垂念佛法門,統法界群機而無外者也;實文殊普賢所證大人境界,天台四明判與華嚴法華同部,味屬醍醐,即禅宗所謂單傳直指之道。
晨語:圓會念佛法門,使行人自知乃大菩薩的境界,是華嚴的無上妙味與禅的直指心要。也即佛的法性土與報身功德的微妙顯現。能悟到這一層,淨土的行人就會不斷地開發功德,證入三昧,圓會諸宗,相應於大菩薩與佛的境界了。
永明四料簡中謂:“無禅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慮不開悟。”誠向上一路也。
晨語:引永明四料簡表示念佛往生的殊勝,但切不要以為有了淨土就不需要禅與密了,它是全靠禅密諸宗及諸大菩薩來莊嚴顯發的。況且,真念佛的人早已把禅密等融入其中,所以能往生與親見彌陀。
奈何今人因於名利所謀不遂其志,乃作色長歎而自悔雲:噫!我平生一切都罷了,參禅非我所望,不知且念些阿彌陀佛,以度生世,苟不折本足矣!於是反怠其身,曾未深省,倘或忽遇些些兒得志趣,便自無量惡作依舊一時現前,莫之能御也。
晨語:現代人太小看淨土念佛了,認為是根機差,事業失敗後的不得已的修法。這種世俗人把淨土貶低全是因為某些法師在教化中,未能作圓融說,也未能通過方便把念佛者的見地與行持逐步提高的緣故。再加上把禅密破斥在外,把圓融教義放到一邊,致使佛燈漸暗,正眼不明,佛法也就因自我破壞,以致於宗風不振,道業難成了。
念佛如此,何益之有?今詳其見,彼謂參禅雖妙而難,如造萬間大廈;念佛雖粗且易,如作一隙草窟。見地若此,譬如饑世得遇大王百味珍膳,認作野菜之食;以如意珠王,視為魚目,可不哀哉!
晨語:如果把念佛當作草窟,不知念佛有圓融一切的大廈,則真是太冤了!淨土法門深妙無比,因為它是大士境界,是圓攝一切法的所歸,是阿彌陀的報身報土,是一切道中的圓妙大道。所以淨土宗人,不要認為講理性,修三昧就反對排斥,認為是宗門中事,此真不明佛法根本旨意,圓會圓修而歸於一念者,才是真正的淨土法門的要旨。
不知禅佛二門發行雖異,到家一著,其理是同。當知所以發行異者,如參禅,枯寂即是,不著佛求。然若自不能具正知見,又不遇正知見人,縱不退轉,多入魔道,無佛力救護故也。若念佛,一切不取,唯念彼佛,雖無正解及師友開發,但直信有佛身土,發志即生。縱滯邪小,亦還於正,有彌陀願力救護故也。是名發行有異,非謂法門地位深淺有異也。
晨語:此說明淨土禅宗在根本上的一致,只是初機開始發心用功時,有些下手上的不同。禅因為偏重自力,所以難保不入邪魔,但如有成就的師父引導,又有何慮?淨土因為有佛依靠,所以不怕邪小,但如不能圓融,信願不正,執著私我,毀謗禅密正法,則佛豈能護之?所以明師引導,圓會佛法,正見正修,相應佛德,是我們最重要的行持。
是知參禅即念佛,念佛即參禅。禅非佛不得往生,佛非禅不得觀慧。念佛參禅豈有二致?
晨語:指示禅淨不二,往生與觀慧一體,如此見地,修持必能得力。
若知此義,則當乘彼功名寶貴得志之時,一刀割斷,即便猛發大心,力行斯道,於世所有妻子寶貨頭目髓腦乃至身命,不自惜,決志求生,豈可直待悔吝失節不得已之際?
晨語:勸發心行道,應趁早用功,不待衰敗暮落之時。
以此最上法門,但作草窟魚目小道之見,以苟且之法而欲修之,可傷可惜矣!若能因是悔吝,從此一時放下,生大乘寶所之見,辦決定不退轉心,譬如隨風順法之舟更加橹棹,豈不疾有所至,何幸如之。
晨語:應生大乘寶所之見,圓攝一切佛法,發心勇猛,一心用功,逐漸開顯淨土妙德,常常與佛相應,則在世時福慧漸圓,三昧漸熟,臨終時一剎那融入佛光,即得成就。
問:若是,則禅書有雲:如何是佛?答乾屎橛‘答麻三斤;雲我當時若見,一棒打殺,與狗子吃,貴圖天下太平;乃至魔來也殺,佛來也殺,且道與念佛三昧尊敬戀慕畏愛渴仰之心及到家之旨,如何同耶?答:念佛者,本持念彼西方極樂世界報身阿彌陀佛也。此佛報身有無量相好光明化佛菩薩聲聞願力功德,不可具說,此為佛身。又佛所依境有諸寶池地樹幢網欄台鈴幡華水等一切莊嚴,此為國土。然彼佛以身為土,以土為身,身土無礙,心境圓通。或彼或此同一受用,乃至蘊入界處一切諸法,直至無上菩提,及能殺所殺之義,一切時一切處,無障無礙,非縛非脫,縱橫逆順。皆即彌陀清淨色身。何以故?心即境,境即心;身即土,土即身;生即佛,佛即生;此即彼,彼即此。及青黃赤白之色,眼耳鼻舌之根,如是諸法或心或身,亦一一無不自在,無不解脫,尚不問於YIN怒癡是梵行,塵勞俦是法侶,何特乾屎橛麻三斤非是佛耶?此既是佛,何順於淨地上,特地示現降生,剜肉做瘡,起度生想?如此正好一棒打殺與狗子吃,卻省得許多作模作樣,六年苦行,降魔說法,於無生滅平等法中,唱生唱滅,賣弄千端,攪動世界,惱亂一切,使平地上死人無數,豈不天太平?
晨語:問答釋疑。知禅宗手段是破執然後顯德,淨土法門是觀佛德而化凡心,如在禅於執未破,則修而無功;在淨土如心不與佛相應,則仍染娑婆。故能兩會一說,圓攝一心,則一句即無量句了。
咦,到這裡,切忌錯會,不得動著,動著則吃我手中痛棒有分。若謂此說曹溪門下磕堆頭觸著得底,且未曾夢見在,我早打折爾驢腰間,恐不容汝如此計較,答:亦不外此計較,又汝莫謂計較有心計較無心,我幾曾計較來,問:只此早是計較了。答:我適來說什麼底。問者不會,良久又問,若一切是佛,則糞箕苕帚皆可酬彼所問,何特以極劣乾屎橛而作答耶?答:既一切是佛,則門窗戶闼目前諸境皆可為問,何特取是勝之佛而為問耶?故知問者心地本純,太取其高,而答者欲破彼執,反取其劣耳。若知干屎橛非劣則佛亦且非優。豈可謂彼語有不同,而妄認禅佛,為異行哉?
晨語:計較與不計較?境的粗穢與勝妙?會與不會?圓與不圓?等等,此中會通許你與佛同行。
問:此念佛法門若如此奇特,與少室指心成佛之說,台宗觀心觀佛之談,初無有異,可謂不出一念顯三千妙法,而三觀宛然不離萬法,究一真如門,而一心頓了,且教我鈍根後學之人,如何修行得相應。答:但肯發行,何慮不成。譬如空谷之間,有聲皆答,聲大則大鳴,聲細則細響,隨彼發聲,無不克應。正如樂國以三輩九品攝受眾行,亦隨其根利鈍深淺邪正遲速而導之,應生何品,無遺根矣!如谷應聲高低共作。若能勤加精進,必不唐捐,又況時無先後,何嫌鈍根,以是義故,則知一切法門即一法門,一法即一切法門。豈特禅佛不二,舉釋迦一代施化之道,不出念佛一法門矣!又此法門無量廣大,故攝機無外,何問愚智之根,奉勸後賢,於此法門莫生異見。
晨語:大贊淨土法門廣大圓攝,無論根機利鈍,一旦得入淨土法門,即得入一切法門,即能圓證諸三昧門,即能往生淨土而成就。此義正因為淨土是佛果德所顯,因心入果海正是成佛的捷徑。所以於法不要生異見,應圓而行之。其中空谷的回音,三輩九品的證位,足以說明稱性法門隨機而開。
以下錄雲棲蓮池大師的淨土問答,以證禅淨不二之旨:
問:“世人聞念佛念心,心淨土淨之語,因膠執內心,拂拭令淨,偏愛空自喜,撥無西方,及語心土一如,則曰我心非石,懷土奚為?蚓實含泥,黃壤豈侔金界?螯誠戴岳,持地何若抟空?蓋亦喻似丹台,象比蓮萼,四十脈絡,以當寶網交羅,一靈內朗,以況彌陀安住,近肺約西,通舌為池,法譬而已。無論實境,則有引風水之凶吉,致子孫之興衰,例依正之互融,示機感之靡忒,此猶未委正因,未窮十妙,更求明誨,傾此惡見。”
答:“心淨土淨,語則誠然,但語有二義:一者約理,謂心即是土,淨心之外無淨土也;二者約事,謂心為土,因其心淨者,其土淨也。若執理而廢事,世謂清閒即仙,果清閒之外無真仙乎?至如攬身分而言淨土,此則邪見尤甚,苦報彌深。蓋吾佛唯明一心,而謬人恆執四大,是故認肉絡為寶羅,指妄想為真佛,肺屬西而便名金地,舌生津而遂號華池,鄙偽千途,莫可枚舉。豈知革囊不淨,幻質非真,徒費辛勤,終成敗壞?而復迷醉無知,竊附於心淨土淨之說,不但愚夫愚婦惑之,士大夫亦有受其害者,良可歎也!”
問:“有雲大徹大悟人,不妨更見彌陀,既已不歷諸位,立地成佛矣。以佛見佛,猶以知知知,此一見為是參?為是證?意者故示榜樣,又或理既頓超,身猶凡下,往獲妙用,乃可度生耳。”
答:“凡夫心始得悟,見處與佛相齊,菩薩行實,無邊功能,去佛猶遠,不妨再依古佛重受新聞,且證且參,何窮何盡?昔人謂離師太早,不能盡其妙,況離佛乎?若執三祗薰煉,是藏教小乘,而弱羽狂飛,失利多矣,可不慎諸?”
問:“《觀經》言觀佛心者,大慈悲是。世人若能放生戒殺,仁民愛物,以至九類眾生皆滅度之而不作出了滅度想,遂與支藏之心契矣。且又不違釋迦觀心之訓,奈何取觀身與稱名之粗跡,而反以佛心為助緣耶?”
答:“念佛有二:一者念佛心性,二者念佛名。念心性者,見真佛也,不妨觐光明相好之佛於西方;念身名者,見應佛也,主能睹自性天真之佛於象外。本跡雙舉,理事同源,心性良非助緣,身名豈雲粗跡?今五部六冊之徒,藉口無為,撥空因果,障人禮像,嗤彼稱名,古德有言:人人丹霞,方可辟佛;個個百丈,始可道無。其或未然,入地獄如箭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