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宋智明居士:禅觀入門 三、禅的修持方法與體究 畫龍點睛小議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畫龍點睛小議   
  
 
    畫龍點睛是比喻禅家點化行人直接成佛的大作家手段,也是禅宗頓悟成道的快速與活潑的體現。因為禅是教外別傳的大法,佛祖一脈,心燈不絕,原在於把握了佛心的無上知見而隨機應變,活用於因緣時節的當下,所以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就成了禅的根本旨趣,不傳之秘了!

 但是,如果龍未畫好,此睛也就無從點起。那麼,什麼是龍呢?龍者教行之謂也,通達佛祖言教而確立正信、正解,由斯而立大願,實際行持。教行一致,具備相當的基礎,唯欠腦後一椎,點開心要,於是在機緣到來之時,被明眼人一點,剎那頓悟,心地法眼豁然開明,其龍也就騰空飛去了。

 達摩接二祖,安心即了:六祖之點示,來者悟入;讷山度仰山,撥火見性;德山在龍潭,火滅心開,等等,無數先祖的例子,都因先畫龍,而後方有點睛之因緣也。又如雪峰禅師十二歲入寺拜師,十七歲落發受戒,長時間參學善知識後,依止德山禅師參禅,可謂畫龍已就。一次與師兄巖頭阻雪於澧州鳌山鎮,被師兄一一點破後,終於因:“他後若播揚大教,一一從自己 胸襟流出,將來與我蓋天蓋地去!”的言句而大悟,故歎之為鳌山成道!

 畫龍當然要像條龍,似龍非龍必難見真龍。所以初入禅門,首先要有正信、正解,然後以正皈自性三寶而行覺照參究之行持,淨化三業,理事無偏,方不入狹小偏偽之邪徑,因地不正,果招於曲,古來大德非常重視禅人的道德修養與自我反省。

 宋佛日契嵩和尚曾開示說:“尊莫尊乎道,美莫美乎德。道德之所存,雖匹夫非窮也;道德之所不存,雖王天下非通也!”

 這正好說明了學禅的人應先以道德為本。湛堂就志向立信方面對妙喜說:“參禅須要識慮高遠,志氣超邁,出言行事,持信於人,勿隨勢利苟枉,自然不為明輩描摸時所上下也!”參禅者不可著外相,當一心體究大道,始終不易,不可浮想著境,紛纭無緒,流浪世俗之中,所以莫邵武謂潘延之曰:“古之學者治心,今之學者治跡,然心與跡,相去霄壤矣!”

 憨山大師有學禅者必通《楞嚴經》的提法,《禅林寶訓》中有“一物無所好”的修養,如是立志、通教、持信、究心、參學、苦行等等都是禅者畫龍的必然過程,持正方向,不落世谛,不虛度年華,耐得寂莫,才有成就的一天。

 曾有一位禅宗愛好者問我:“學禅須要畫龍,才有點睛的一則,那麼,如何畫龍,有那些方面呢?”其實這個問題早有佛祖的教示,本無須多述,但許多學禅者不通教理,有的甚至輕視言教,故針對現代人略為歸納而答之於下:

 一、對於佛教理論要圓解,使中道知見不偏。

 二、要依正理而立大志,盡一切努力直至見性成佛為止,於中間不存計較日之心。

 三、對於人世間的事物能看得透,不被假相所迷,心中不留滯世俗的問題。

 四、性格盡量豪放豁達,對於他人不斤斤計較,心量廣大而不狹窄。

 五、要有一股向上的熱忱,樂於道而不疲,求學不厭,不斷莊嚴自心。

 六、世俗的習染較輕微,佛法的習執也漸淡薄,特別是障道方面的能覺察而放捨,不拖泥帶水。

 七、善於參學善知識,能知真假,明辯是非,虛心禮請,得正見地而受用於自心,不好與人诤論。

 八、修禅行法,善巧密行,不露布自己的德行與利益,使道業不敗。

 九、善巧安排世俗生活與修道的關系,互濟互融,不相違背,遠離逆緣,直行於道。

 十、耐得寂寞,無論山林、城市均能不計處所,參究內心。不求伴侶,獨行無為。

 那位禅的愛好者聽後,面有難色,說:“這樣的十個條件畫龍,恐怕不容易做到。”是的,禅作為一般性的修養是完全可以隨意研學,所以當今禅的普及都是出於對禅的清新風格的傾倒,並非真為成道而學也,如果真為生死而行禅,那就得發真實大心,行大道,日積月累,念茲在茲,盡一生的努力,畢竟開悟見性也。不見黃龍祖師雲:“古之天地日月,猶今之天地日月;古之萬物性情,猶今之萬物性情。天地日月固無易也,萬物性情,固無變也,道何獨變乎?嗟其未至者厭故悅新,捨此取彼,猶適越(今浙江)者,不之南而之北,誠可謂異於人矣!然徒具其心,苦其身,其志愈勤,其道愈遠矣!

 因此,只要了悟道本無古今之異,修其心,合其道,不管目前根性機緣如何,能持之以恆地“畫”下去,必然愈來愈像乃至遇點睛之緣而成功真龍,圓妙自在矣!
 

 

上一篇:萬行法師:降伏其心 三 師承與法脈
下一篇:萬行法師:降伏其心 三 如何靜坐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