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做人應在自己身上下功夫
之所以事上不會用,是因為理上未透徹;之所以理上未透徹,是因為功夫不到家。得道以後,所悟的“理”,就能取代“事”用;未能入道,悟的理不能當事。也就是說在沒有入道以前所悟的理,僅僅是個理論,遇到事情的時候,不能夠解決根本問題。而入了道以後所悟的理,當事情來了以後,就可以取代事用。
我們常常說某個人“理上很通達”,可是為什麼一遇到事情,他的理又不管用了呢?這就說明他沒有入道,他的理還是在道外面所悟的一點皮毛的理。平時我們也聽人說過,某某所悟的理論可以當事情用,已經不需要再修了。他的“理”,就是在道裡面所悟的理。就像是大家也經常悟到一些道理,為什麼又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呢?如果大家都已經入道了,遇到實際問題的時候你就能夠把握自己。
“禅”是無聲之理;“教”是無相之禅。如果大家出去教人修行的話,首先要從理上入手。而最根本的理,又必須通過實證的功夫,才能夠扎實圓融。
自古以來把“理”分為兩層,一層是門外的理,一層是門內的理。門外的理可以通過別人的語言來講授,也可以通過自己研學教理而領悟。而門內的理呢?必須經過實修實證才能獲得。現在學佛的人中不乏知識分子,還有許多科班(佛學院)出身的,他們講起理論來都可以滔滔不絕、口若懸河。但是一講到功夫上的“理”,又都啞口無言了!
“但有言說,皆無實義”。也即是說最根本的那一點自性,它已經超越了語言,只能夠借助自己的修煉、靠自身心領神會,而無法通過別人的言傳去領悟。過去的祖師們,每當涉及到佛法的根本問題時,都不再言語,因為“言語”本身有導向作用,如果對方不用言語來導向你,你就會憑著自己的領悟去開拓出一條思路。當然,你在基本的修學時,也需要過來人的指點,否則自己在知見上偏差了還不知道。
“佛學”是通過學佛以後才產生出來的。沒有學佛,就不會有體驗,也就沒有“佛學”,“佛學”就是學佛後的體驗。如果只去研究佛學,而不去學佛——實踐佛學,就如同看餅終不能解餓。那就不叫“畫餅充饑”了,而是叫做“看餅充饑”了!
記得我當初第一次見到空有和尚時,他把我訓斥了一頓。那時候我正在佛學院上學,有人送了我一部《六祖壇經》,我非常喜歡經裡六祖的偈語,以及他所講的哲理,幾乎能把《壇經》背誦出來。空有和尚當時對我說:“《壇經》是惠能的體驗!他24歲從五祖那裡接到衣缽後,又在山洞裡隱修了十五年,之後又出來弘法近二十年,在他57歲左右形成的《壇經》。”意思是說六祖通過三十多年的修證,才產生自己的佛學思想。
對於我們一個初學佛的人來講,一部《壇經》就想了脫生死、就想入道,簡直是癡心妄想!因為你沒有人家那個過程,沒有像人家那樣付出過,沒有人家的經歷。人家花三十年的時間,我們花三個月的時間(背會了《壇經》),就想得到人家三十年的成就,那是絕對不可能的。
我後來發覺,雖然會背《壇經》,但是日常生活中遇到具體問題時,根本用不上。跟別人聊天、談玄說妙時,還能遞上幾句,一接觸實質性問題,一點也銜接不上。
大家都知道趙州和尚80歲還在行腳、參學、雲游,這是為什麼呢?大家是否考慮過這個問題?難道趙州和尚還沒有入門嗎?他那時已經成了一代宗師,已經桃李滿天下了。也就是說已經“兒孫滿堂”了!因為整個佛法是修學在事物上、悟在事物上、體現在事物上。如果說自己對佛法造詣很高,但是一遇到事物,平時悟的真理又發揮不出來,甚至一塌糊塗,那麼你悟到的佛法、佛理根本沒有用!
佛法最忌諱談玄說妙,也就是“口頭禅”。在古時候最令祖師們厭惡的就是“口頭禅”。如果你自己做不到,敢在祖師面前開口,他會一棒子打過來!只有自己能夠做到了,才敢在祖師面前談。因為祖師們每講一句話,都是自己能夠做到了,才敢講出來。做不到,只能在自己心中把它當作奮斗的目標去努力。
今天我把知客師批評了一頓,我問他《叢林共住規約》為什麼還沒有掛出來?他說那上面說的都做不到。我說正是因為做不到,才需要把它掛出來,大家看到《規約》,才知道自己哪些地方沒做到。就如佛祖之所以給我們立“五根本戒”,就是因為人們都做不到。當佛祖為我們立出“五根本戒”以後,我們經常去對照,才發覺自己許多地方沒做到!你不經常誦戒,還以為自己修行很好了,當我們誦戒時,就會發覺我們做的、離戒律的要求差得遠哩。
實際上佛經上面講的許多境界,就目前來講,我們都做不到。但是我們可以把它當作一個努力的目標和方向。如果佛祖知道我們做不到就不講了,那麼“佛法”就只能憑我們自己去想象,憑著我們的邪知邪見去信口開河!可是佛祖並沒有那樣做,而是把真正的佛法全部講了出來。一旦我們講錯了,再去讀佛經、對照佛經就可以糾正過來。
佛法是解決根本問題的智慧之源,如果我們真的把“佛”學好了,我們絕對是一個成功的人士!悟了佛法,就會做人、做事,人與事做好了,怎麼不是一個成功者呢?要家庭有家庭、要事業有事業。可是恰恰相反,現在許多學佛的人都是事業沒有、家庭失敗。因為十個學佛的九個半都是“怪物”,都不會容忍、遷就人,都是以自我為中心。一個成功的人,他必然會“做人”,在做人的基礎上才會做事,才能夠成功。
我有一個徒弟,他曾經對我說過一句話:“我不喜歡到廟裡去,我覺得廟裡面出家人素質都太低!”我說:“是的,如果都像你這樣的素質,那不都能干一番事業,都能當老板了?”我們出家人對社會上的事物來講,如果體現得素質低,也還說得過去,可是我們有足夠的理由對自己從事的專業是佼佼者才對呀?
我曾經說過,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的本職工作不通達,他絕對不是一個人才,可以說是個飯桶,是個廢物!“管理”我不懂,我一點不自卑,“勘探設計”我不會,我更不自卑,因為這些都不是我的本專業。如果我對佛學學不好、不通達、沒上路,我肯定會感到自卑!
一個人不是一個“全才”可以原諒,可是你對自己的專業必須通達,必須成為一個“專業人才”,否則就是一種罪過。甚至可以說是“十惡不赦”!因為你打的幌子是某方面的人才,實際上對自己的本專業並沒有通達。如果你是個家庭婦女,你不會做飯、不會帶孩子、不能相夫教子,你絕對不是一個賢妻良母;你是丈夫,不顧家,也絕對不是一個合格的丈夫。你是農民不會種田,是醫生不懂得如何治病,你絕對也不是一個合格的農民、合格的醫生!
就我個人的經驗,無論是哪個行業,你只要是痛下十年的功夫,不可能掌握不了你的專業技術。為什麼許多朋友之間交往了數年以後分手了?為什麼夫妻之間相處了十年、二十年之後也分手了?大家是否考慮過這個問題?其它原因我們可以放在一邊暫且不談,其中有一個根本原因就是彼此之間距離越來越遠,難以溝通。
譬如說夫妻倆在談戀愛期間,各方面水平都差不多。結婚成家以後,一方在不斷地學習、改造自己,努力使自己不斷地進步;而另一方還是原來的狀態,沒有進步。若干年後,兩人之間的距離就拉開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距離也會越拉越大,彼此之間就很難溝通,越溝通越累!
又如朋友之間,當初相識的時候兩個人的水平也是差不多的,經過十年的各自奮斗,一個通過不斷地努力,各方面的素質都提升了很多,而另一個人總是在怨天尤人,抱怨自己生不逢時、懷才不遇,甚至自暴自棄,從來不從自身找毛病,不想辦法努力改變自己。因此彼此之間就越來越難以溝通,最後也就分手了。
我有一個師兄,我們都是初中生出家,在一個寺院剃度,上佛學院又在一個班級學習。我出家十五年中在用功辦道,他趕經忏十五年。他賺了一點錢,可能也花得干干淨淨,也可能存了一點錢!十五年後的今天,我看到他,不僅不如十五年前單純、上進、純真,而且他現在的心態是看誰都不服氣、看誰都不如他、誰也瞧不起。實際上我們當初一起上學、同時拜師父的幾個人,現在的素質都比他高。
他不僅自己沒有進步,看別人也是拿過去的眼光:“你不也是個初中生嘛!”他沒想到十五年前的初中生,通過不斷地努力,早已今非昔比了,而他自己還停留在十五年前的水平 ——僅僅是個初中生,甚至連一個初中生的文化素質都不夠了(由於不再學習,原有的也會忘掉許多)。因為他十五年來都在趕經忏,從來沒有在自己身上下過功夫。也許再過十年、二十年我和他之間的距離會更大、更遠。那個時候恐怕他會更不服氣!
也許你努力一年(對方不努力),彼此之間的差距還看不出來;你努力十年,彼此之間的差距就會明顯地表現出來。功夫絕對不會辜負你,天下沒有不公平的事情,一切、一切絕對公平!所謂的“不公平”,是你的心態不平,看什麼事都不公平。
以後我們遇到同樣的問題,要在自己身上找差距。
有許多人坐禅幾十年,不僅在功夫上沒有入門,而且在佛學理論上也沒有入門。長期坐禅的人容易養成一種惰性,不喜歡研究教理;長期研究教理的人,也有一種惰性,不願意去實修。他以為自己已經悟到了真理,實際上他並沒有領悟。“佛學”是經過實修以後誕生出來的,而功夫的修行又有賴於佛理的指引。
在座的出家人大都是年輕人,而且有好幾個是童貞出家。如果再給我們十年時間,我們在佛學理論方面不能融通、不能掌握,在功夫上不能夠進入的話,我們就應該拍拍自己的腦袋、拍拍心口窩,扪心自問:這是不是一種罪過?即使你再笨,只要是願意努力,再加上現在這麼好的條件——經書隨處可見、師父到處能夠找到,十年的時間足以使我們對教理的學習及修證功夫上路了、入門了。
在過去,想要看一本經書,就得從別人手裡借過來把它抄寫出來。一個寺廟裡面可能就那麼一本經書,你想擁有這本經書,就要自己買紙把它抄下來!而現在每個人房間裡都有一大堆書,每個寺廟裡的經書更是不計其數,想看什麼書都有。聽說哪個師父有修行,馬上就可以買張車票去見他,就能夠聽到他的教誨。過去要想去參訪某位善知識,要步行幾個月,從南方到北方要走半年、甚至一年的時間!
為什麼過去條件那麼差——師父不容易見到、經書不容易得到、交通又不便利,而成就的人那麼多呢?現在的條件這麼優越,成就的人反而少呢?按道理來講,現在成就的人應該比過去多才對,可事實恰恰相反。你真的想學佛,就必須在自己身上下功夫,即使你不想學佛,想做人、做事,也還是要在自己身上下功夫。
大家都知道我們的老祖師趙州和尚,他講過這樣一句話:“如果八十歲老翁不如我,我就教他;三歲的孩童比我強,我就向他禮拜請教。”“祖師爺”就是祖師爺!就有這個氣魄、有這個風度!
現在我們誰能夠做得到?一聽說你是居士,我才不向你請教;一聽說你剛出家三年,我出家二十年了,根本不把你放在眼裡;一聽說你是個比丘尼,我是個比丘,你就靠邊站,我才不聽你開示!如果你真的尊重真理,你就不會被表象所轉。
賈題韬、南懷瑾大家都聽說過,他們都是在家的居士,一樣高高地坐在講經台上給我們比丘講課,給那些方丈講課!那怎麼樣?藝不如人不得不低頭。過去的鸠摩羅什三藏法師,16歲登壇講經說法;現代的圓瑛法師、明暘法師,都是十七、八歲登壇講經說法。那些年長的老比丘不服怎麼辦?你可以不服一個人,但是你必須服從真理。一個人如果什麼都不服,他絕對一事無成!
你們有沒有注意過十大將軍之一的許世友?他就是誰都不服,但他服“理”!你講得有道理他就聽。後來他也服從周恩來。周恩來是服“人”,毛澤東說什麼他都認為是對的,他都擁護。所以這兩個典型人物都能夠成就一番各自的事業!
我們現在都來問一下自己,是服“理”還是服“人”?是“人”與“理”都服,還是“人”與“理”都不服?我向你們提的問題,你們可以不回答出來,但是在自己的內心一定要有答案。你們現在的答案,就預示著你們將來是否能夠成就,能夠成就到哪個層次。
來到這裡的人,不管是出家人,還是在家信徒,我都給你們留了機會了,當機會來到你面前的時候,你不抓住,它就會過去。機會不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復來,但是“機會”它是公平的,每個人的面前它都會走一遍。那就看你有沒有抓住!
我們千萬不要怨天尤人,“上帝”給我們每個人的機會都是公平的,絕對不會只把機遇給成功的人,而沒有成功的人是上帝沒有給你機遇,絕對不存在這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