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人立志於成佛作祖,必以開悟為入門的初步。而開悟亦需要必備的前提。如機緣殊勝,能遇見有悲心的過來人,善於點化引入,則是借緣悟入,不管根機如何,均有其可能性。
一般人的開悟,需要以下十個條件:
一、根機:能相信自身是佛,因迷故而不見;知佛性本不無物,清淨本然。有廣大的心量,不計較眼前身心諸境的小事,能放下五欲,淨思人生。有智慧抉擇真理,尋求生命的究竟。有不落空談、真實行持的動機。其心平直,善辨正邪,親近明師,注重法誼。
二、發心:常發大心,欲成佛道,普度眾生,能廣被一切,不計怨親。真心入法,如實體道 ,不受制於名利。能遍觀諸法,不局一端,層層透視,了然明白。願意捨己一切,利樂有情,誠心處眾,靜默安然。其心能超三界,越三乘,消諸礙,了身心,去有得。
三、正解:善解佛一代言教的大意,了知祖師一期之方便,善知生命之源,了達人生價值之真義。觀法而知緣起,入修而歸於心地,知照無照,離文字、絕對待,一超直入,更無旁顧。
四、專注:能專注以觀察事理,能專注地思維法義,能專注地參學知識,能專注於法行而深體之,能專注於自心而返照之。乃至專注至極而達無住、無為,又超其專其注了。
五、放下:知萬有虛妄故放下世界,知過去不可得而不憶持,未來不可得而不圖度,現在不可得而不攀緣,知身空故無身可持,知心空故無心可得,知情空故大情無情,知覺空故超絕入寂,知現空而修而無修,知性空而了性非性,知道空而平常天然。
六、不偏:不偏執於心與境;不偏著於空與有;不偏修於寂與惺;不偏立於能與所;不偏見於真與妄;不偏居於次第與圓融;不偏依於師承與本位;不偏悟於道理與非道。
七、回照:迥脫根塵之際,一念回光之時,更不起任何一念,再不生分別之心,當下明白,全體現成。於是惺惺寂寂,照體獨立,孤朗虛豁,內外無滯。只怕向外尋求,惟恐起心動念,錯者自錯,入者無入。
八、恆心:開悟在於因緣時節,不可有預期心,不可操之過急,一心直行,更無他心,如此持之以恆,必能徹悟自心,深體本性。
九、不分別:離分別之心,心心無住,不抉擇於是非,不對比於人我,不跳躍於法門,不住著於經驗,不拘泥於境界,不限制於感覺,不依賴於文字。無分別是整個修持過程的正法眼,是悟入的關鍵契機,一落分別之心,即錯失目前,徘徊歧路。
十、活在當下:不管境緣逆順,身命前程如何,一味正定,三業行於無相,正智照於目前,一切日用皆體道的時刻,活得輕松,活得自在,活得清淨,活得超然。使每一剎那的心都在當下體現,都在當下圓顯,以一念的圓心而圓妙一切法用,那麼,每刻之中,均是悟的機緣,每一次作用都是本體的放光,每一次交鋒都是機緣的迸發,每一次深入都是自然。
開悟不是有為的神通,不是神秘的境界,不是外來的奇跡。開悟是本來的恢復,開悟是智慧的頓發,開悟是樹立的消解,開悟是醒來的驚喜,開悟是開花的春意,開悟是生命重新的裡程。
做一個不受惑的人,需要去開悟蒙塵已久的心,讓本來面目再一次赤裸裸地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