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事廬隨想
香風谷不僅位於仰義之垟山,淨明之所在即香風普薰,無作而妙作時即是空谷,故“香風谷”不離於任何的地方--一切與禅有緣的人。法在禅人的心裡流現,它本就屬於一切眾生,而不是佛陀的專利。
同樣,垟山的禅是禅也不是禅。說是則是它不標新立異,而以祖師禅法為基,全體作略,直指本來面目。說不是,因為它不是一個宗派或法門,只是秉承釋迦如來的教導,又以超越宗教的適合新世紀眾生的風格,隨機啟迪悟智。
“本來無我,何來山居?原是淨明,豈在拂塵?”
香風谷裡,沒有通往任何理想國的路,它只有潺潺的溪流、若存的山色、輕盈的微風,不見的空靈,它無法給你什麼,只是一個靜靜的棲所,歇息您旅途的疲憊,好輕裝走向還家的,同時也是游戲的旅程--每個人獨自的解脫之路。
“佛之一字,吾不喜聞;道個禅字,漱口三日”。
淨明山人的對話,在達人份上雖為無事生非,但對於還家路上的行人,又莫不是難以得聞的空谷回音。
淨明如詩,山居如畫,山人的居處雖在凡塵,但山人的心境已隨山色而歸空。他的一切言行與語默,應來自於本性光明的大悲。也許所謂的山人,也是一曲來自我們故園的,召喚游子歸鄉的歌。
橫看成嶺側成峰,後學所說的,只是自己看的樣子。如果您已讀了此書,那麼從淨明山人的對話中,或可靈光一瞥。
後學:寂光
淺識於癸未年六月
整理 後記
頂禮恩師淨明山人!
夫百千妙門,同歸方寸。恆沙妙德,盡在心源。達摩勝贊東土,大乘氣象,世尊一代時教,遍地流芳。
恩師垟山淨明,即宋智明居士,一九五七年生於浙江溫州,因病初中即辍學。十五歲遇大善法師而皈依佛門,閱禅淨諸書有豁然明白之感。十六歲就李德生先生處學《起信》、《楞嚴》等經論五年,後在振蓮法師指點下圓解天台法旨,一九八二年拜清定上師而初涉密乘,不久親近徐恆志老先生,書信往來,谘訣要義。一九八六年拜見元音老人,即被威德所感化,隨修心中心密法,百座內桶底脫落,明見本性,由密入禅。此後一邊修持了習,一邊任教於福建廣化寺佛學院、中國佛學院、蘇州靈巖山研究班,四川省佛學院等前後十余年。後住水邊林下三載,存妙法以待機緣,終以指點心要為本,回歸一心。
師發淨明十願,其一曰,既不出家為僧,亦不居於世俗之家,生生世世生於此娑婆世界,化度有緣。以無法為法,融通於禅、天台、淨土、密等諸宗而為方便活用,隨機啟示,故不落於任何宗派,而契機緣為究竟。師教導之風格則自然形成了“立足祖師禅、融於一切法、順應時代風”的垟山禅,實則其非宗派、非法門,以十方無壁落,何處不可入。大道至簡,只是一風格矣,有緣者自得,無心者自通。
師之教導以對話為特色。或觀機逗入,使上機行者言下歸旨,了無所得。或說一軌直行,法無定法,將中根行人,逐漸引入。初機學子,師言祖師禅雖然高妙,若不分對象,一破到底,法不當機,會斷人善根,反使即得利益失去。所以則不惜眉毛,或說淨土法門、天台止觀,或說禅密雙運、見性開發,先以方便後至究竟。三根均可嘗海一滴,法雨甘露普灑眾心。
師曾以宋智明、石頭人、無心人、禅心、護法子、西歸子等筆名,在法音、佛教文化、上海佛教、廣東佛教、台州佛教及香港內明雜志等諸多佛教雜志上發表文章多篇,或接引初機,或直指正脈。師所作之《禅觀入門》、《佛法教觀入門》、《圓覺經直指》等五部著述,被收入圓明書局之般若文庫。
去載師為法門之兼弘,深入藏地,得回大圓滿及大手印各諸多傳承,藏語法名一為松節多吉;一為松吉澤仁仁波切所取法名,名為格桑德青,漢譯大樂賢。恩師歸後,將所得大圓、大印法要,與漢地佛法融為一味,釀為醍醐,與無上密有緣之漢地行人,亦幸甚矣。
在此感謝為此書提供過文字、磁帶等資料的多位居士,也感謝您,每一位正在品味斯書的讀者。
編 者
癸未六月初六日
得一常寂照
無知超心量
平雲過千江
含虛德自滿
--淨明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