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宋智明居士:空谷的回音 網上答疑選錄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網上答疑

暢說禅人的心路,將本明的光智供養給一切與禅有緣的行人,在自他共嚴的禅世界裡,消融為一片無言的性海……

1、聽說您有心中心和大圓滿心髓的傳承,請問兩者的異同,元音老人說過六印一咒是前行,觀照是正行,六印一咒打開本來後(如來藏,一真法界)是不是就可以趨入大圓滿心髓,觀照是不是就是大圓滿心髓的修法。

個中密密意,不許你我知
無傳是真傳,非異亦非同
前行見所行,正行卻是○
圓中具一切,不須再討研
若欲通萬法,應顯正遍知
妙明東向西,歸真雲外心
2、禅和大圓滿心髓的異同,兩者的見修行果是不是很相似?
不二杯中水,一體空中花
了卻目前事,常向自心覺
兩門已孤照,一門豈還立
入佛入魔後,坐斷涅槃山     
3、我們學佛,一生參學是不是就是為了悟證如來藏,一真法界也即老人說的打開本來,到此禅淨密大圓滿再無區別。
如來人本藏,未明卻論證
賴佛千度說,總落名相城
若悟不說旨,肯向宗外見
心境頓融時,何處再立號
萬念歸一念,萬法是一法
空明任來去,三德秘中藏
4、學佛應注意?
常注法流光,意地自清涼
無外可取捨,非內有所得
了達佛祖意,依止真明師
護持三業淨,恆歸一圓照
目前無一物,亦不立空靈
妙知與活用,卻在日常中

總   偈

學佛貴自知,莫逐萬境遷
一心攝萬德,不求他人知
最忌比量修,泥潭永難出
得一歸安養,天下一事無

問:自性本空,有空則不空,何解?
答:自性是佛家指代究竟真實的妙存境界,因為其體空無一物,靈妙虛朗,所以假名為本空--此空從本以來不與萬法為侶,無造無作,卻能含融一切萬物,三千諸法莫不由斯而顯,近之則即在當下,遠之則包裹法界,但自性本空,非遠非近,不二圓成。
但是學人往往錯會其意,以空理、空觀、空法、空行、空受、空見、空執等“有為之空”來認識自性本空,或借以修證本空,但既是本空,何用修證?何用建立?何用認識?所以“有空”在,即是“不空”。
自性本空,可用水晶、鏡子、虛空等來比喻,雖映顯萬物,而自性之體湛然不動,了然無礙。
佛一生說法無不從此流布,也無不回歸於此。禅密諸宗,亦以指示自性本空而使行人回光返照,頓識靈妙真心而虛朗明徹。
故“自性本空”之理貴在悟徹,也貴在消融,即在自性明體之中,空空不空的功德妙用,流顯無窮,周遍法界,而正遍知海,妙智朗照也!

佛法中時而說自性,又說無自性?
眾生以無明執著的我及法的實存為自性,是“山是山,水是水”的境界,各自形成九界的生死煩惱。佛以無自性的般若大智,破斥一切“有”的自性,使一切空盡,連空也空,使人達到“山不是山,水不是水”的境界,即目前無一物,了然空明,虛朗淨裸的現量。如果此時不落於智、破、空、淨的境界,則頓然契入“妙體常住,靈光靡沈,至德遐周,神性獨立”的真常妙德之自性中。此時一切均是佛法,自性光明遍照,“山又是山,水又是水”,同是妙明所顯,不可思議也。
因此:自性(有宗)--無自性(大乘空宗)--自性(圓妙性宗)乃是學修佛法的三個層次。如果不明“有”的自性,那麼就不知破的對象,空什麼?如未能徹底打破執著(在其是“見”的執著),則無法開顯真正的虛明自性,因此過早地肯定自性也是一種妄情。
什麼是自性?什麼是無自性?當大眾思考這個問題時,是兩個是一個?離開目前是什麼東西?看!看!

答初心居士與妙承法師的提問

1、問:什麼是禅的學修者的關鍵要義?
答:一是向往聖賢之道而欲證之。二是了知心性為萬法根本。三是圓攝生死涅槃等一切言教理論而歸於己心。四是能攝心入定,觀照現前而化空。五是體空之源而了悟本來面目,徹底肯定承當。六是護念明體,不散不覆,常在面門放光。七是越佛祖境界而不住宗教形式。八是入魔欲海而透一切皆道。九出生神妙功德變化而不居其功。十是證入法界如如妙明常寂常照,不可思議,圓成無上極果而應入一切,無佛無不佛。

2、問:密淨諸宗是否也有此道理?
答:一切佛法皆是依無住本而立,是即心性為一切佛法的根本,只是佛祖慈悲眾生方便對機引導,所以就其根性而有教禅密淨等門庭施設。如《楞嚴經》所雲:“方便有多門,歸元性無二。”即是此意,但於初心學人份上,能入宗超宗是為難事,必依善知識一一通達體悟,使自心化入教海法源,方有頓悟頓超的可能。
行人如能圓會諸說,通徹法旨,了悟自心,開啟妙用,則世出世法無非自性本具之寶藏,應用之道場,諸宗門派也無非方便引導眾生的演法道具也。

3、問:遇人毀謗老師時怎麼辦?
答:應心無分別,不生厭惡之情,並合掌雲;“謝謝供養,增福無量!”

4、問:如有人贊歎老師呢?
答:心中不以為喜,並應雲:“莫被假相染污好!”

5、問:忽見老師與諸惡人在一起時如何?
答:平等禮敬一切,心中不生輕視想。

6、問:如見老師行於世俗之道時如何?
答:塵中佛事,世俗歸道,親見相知也。

7、問:老師為何要超離一切教派?
答:一切教派為接引眾生的世間門庭,行菩薩道者居之為祖,求解脫者入之為弟子,形成宗風門規。而吾上不求佛,下不度生,甘居無為,隨緣直行,故無門派可立。即使垟山亦本無所在,所言所示,只為一時方便,全無一法予人也!

8、問:所說老師曾入魔道?
答:吾多年來一直在魔道中行,未曾離也,故使根淺著相之輩,驚懼疑惑,不知吾何許人,為何在非道中行,如今航海歸來,是知依舊波湛舟虛,柳暗花明,本位清淨,更無所寄,始符老人暗中所囑,不辜負師恩也!

9、問:元音老人於老師有何所囑?
答:老人曾囑雲:(1)一切法都如夢如幻,出入無礙;(2)全國人都罵你為魔,方可成道;(3)透出世間欲海與出世間功德莊嚴,方得無礙自在;(4)一切法都是現成佛法,何用言說建立;(5)一切的冤枉打擊、毀謗等都是應受的,如能於此不動,清淨依然,方與本位相應;(6)不可入是非之境,不可標榜自立,不可將功德外顯,唯應韬光隱晦,深養道氣,方至圓成。

10、問:淨土是圓融廣大遍攝群機的法門,不知有那些決定之義?
        答有以下十大決定義:
        (一)淨土雖然稱為宗,但它不是與其它宗派對立的宗,而是以大乘諸宗為基礎建立起來的,而又能攝持一切宗的理行而歸於佛果菩提。應以圓融、簡約、易行、會通、四要訣而推廣淨土的要妙。
        (二)歷代淨土的祖師都是因為見地圓融,悲心廣大,護持佛教,弘傳契機的淨土法門,而為後人推為祖師,沒有一位是自立祖師或傳承祖師,以及弟子推上的。
        (三)淨土宗不可以破其它宗派而以為高,更不可輕謗經典而為妙。應贊歎禅密諸宗,攝持各宗行人歸向淨土。因為真正證悟念佛三昧的人,才知道禅、大手印、大圓滿等至高之法,都是淨土法門。所以淨土至高、至廣、至圓、至妙而圓攝、平等,決不輕斥它宗與經典。
        (四)淨土宗信願行三資糧缺一不可,任何人偏提、偏重、偏專都會導致巨大失誤,因為無信無以立願,無願無以導行,無行的體驗無以證信,信若無證則所立願即虛,即不能持久與深入。所以三資糧圓融的提倡,才是淨土的要妙。
        (五)淨土行人需要在行持中不斷提高。因為彌陀他力雖能消業與加持往生,而自身的不斷深入與提高則是應和佛力的最有效的辦法,所以在信願行的三方面都要不斷地深入與提高,而且不僅是知見上,應是實際的體驗與素質的完善。
        (六)淨土之行有正助之分,正行是以持名、觀想、觀相、實相以及念佛四十八法與諸念佛三昧為根本,其它與禅觀、止觀、持咒、誦經、禮拜、供養、行善、閱讀等均可為助行,如一概專念,不顧及眾生根機的培養,則易趨入“上帝教”的迷信狀態,形成了大眾性的無智之行,開產生嚴重的固執排斥心理。
        (七)淨土是一切宗、一切法的歸宿,因此可融入一切行持中而不必改變宗派,不必過於標立。所以凡是以淨土為歸而虔誠發願,即得往生。
        (八)以一切經論導入念佛的殊勝只是淨土宗的第一層意義,更進一步應從念佛心中導出一切六度萬行的佛法,以證明淨土的妙勝,則是極為重要的第二層。如能更加勝進,圓融一切,非淨非不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娑婆與西方不二,自心與淨土無別,徹了諸法,印入佛海,則是淨土,極妙之德。
        (九)淨土宗應重視引導,引導中理智與情感應平衡,理解與修持應一致,心態與行動應連續,深入與化出應無著。如果過多地诤論、標榜、破斥、樹立等則會失去淨土的美德。一切法都是佛法,無論是誰都在佛性中起作用,只是作用的不同而有凡夫與佛的差別。
        (十)如果是真正的淨土行人,或是各宗派會歸淨土之人,均應在自己內心去與佛相應,努力相應於淨土妙德,深入古德的開示,融入自心的修行,使自己的身心在行持中不斷轉化而契入。以自己的行持體驗、智樂悲的不二開發,圓解的透徹呈露,行為的清淨自在,則必以自身的含養而方便利生,不必高揚己德,不可指斥他人,而應以淨土之淨而盡除一切習染,空靈其心,隱含眾德,自然光照天地,感應道交,契入佛心,自成大道!

11、問:淨土行門有那些步驟?
答:淨土行人第一步應皈依三寶,發菩提心,深明因果,聽聞佛法,培養信心,樹立佛弟子的人格。第二步建立禮拜、讀誦、靜坐、齋戒、持咒、忏罪、發願等基本的修持。第三步,信願已立,資糧已足,業習已消,信心清淨,決意生西,則應一心持佛名號,專修一句,更不雜修,如天台宗的三昧正行一樣,放下一切知識,才能交往、聽聞、讀誦等,一心入定而持,二六時中密綿不斷,親切提斯,逐漸念成一片。第四步,安住一心不亂,開發善根功德,再引導大乘圓理,開顯自心淨土,圓伏自心煩惱,樹立菩薩願行,則此時一心念佛名號已轉為一念空靈無住的智慧觀照之一心,隨緣弘法利生,事理圓融不二,自他相應不離。則證入實相念佛三昧,隨其功行而入菩薩地道,往生實報莊嚴而分證寂光。

12、問:九品蓮花應在四土中屬那一土?
答:應是凡聖同居土。因為淨土法門雖然往生成佛,但隨各人根機不同,往生之後,依然有品位差別。上品上生之人,花開見佛悟無生,安住無生定中,即入方便有余土而漸證無生,到第八不動地,再以開顯之功德而證入實報莊嚴土而分證寂光,是已百界作佛,度化自在,最後圓證寂光而圓滿佛果。

13、問:念佛之人臨終佛光現前應如何做?
答:這是淨土殊勝之處,是阿彌陀佛願力的加持,如能以欣慶心隨光而去,必能往生蓮邦。

14、問:見性的人應如何念佛?
答:應安住本位,以無分別心念佛,念至一念不生時,淨土妙德逐漸開顯,彌陀光明印入心海。從此證入實報莊嚴土而行菩薩道,生生世世利益眾生,隨緣變化,終至圓成佛果。

15、問:密乘行人應如何念佛?
答:密乘行人應在上師的指導下,學修觀想、持咒、念佛以及破瓦法等,應多閱中陰救度法一書,並可參閱西藏生死書等,應明白臨終顯境的應用。

16、問:學密者應如何求學?
答:應誠心向自己根本上師求法提問,不可向自己上師以外的人求學。看書也應在上師指定的范圍內看,否則會有知見的錯失。

17、問:學禅者應如何求學?
答:應分幾個階段。一、在明理階段應廣學博覽,明教言,通禅理,達法義,知用心之道。二、在起疑參究之時,應專一體究,忌向外學及多聞多思,使此心純一無念,化盡身心與知見,直入性地而徹見。三、見性之後保護安養,時時覺照守住,進而放開自然,逐漸達成一片。四、功夫成片,智慧充滿,定力堅固此時可參各宗各派的成就善知識,博通經論,公案、竅訣中極深奧的法旨,真正通達佛教一切法,從而超佛。五、超佛之後,應通世谛,了外道世論也即佛法。六、世谛既通,再入世俗、魔境練心,透一切境界無非妙道,清淨平等,本位不移,自在無礙。七、消融痕跡,時人不識,隨機變化。大道無方,此時無言無為,妙德無量;無立無破,法界安立;無通無用,大機圓應。參至此,再也無可參,可謂大事已畢。

18、問:淨土宗行人應如何求學?
答:淨土行人在第一階段應多拜訪善知識,多聽聞佛法,多閱讀佛教入門書籍。在第二階段應對自己的功課深入了解,向善知識咨問用功的方法,並設法依善知識,消除自己的障礙與違緣。第三階段在一心專修中,依止已證得念佛三昧的善知識,隨時請教指示,引導深入一心不亂。第四階段則可參學教內各宗各派的大德,以求印開心地,圓融佛法,深契實相,實證淨土妙德。第五階段則自知作活計,無須人指導也。

19、問:那麼不入宗派而在世間法上行菩薩道的行人應如何求學?
答:入世菩薩先應自度,然後利他,則事業穩妥不易中途退轉。應學菩薩戒與一切大乘經論,建立利生計劃與契合時代的事業,此中本無定法,或隱或顯,不可拘泥,仍須親近事業有成的大德,以使事業前途無礙。
        菩薩行於世間,其法無量。六度萬法,處處示現,故知已非宗教所限,乃包含世間政治、哲學、科學、人文、自然等的一切范圍。

20、問:藝術家應如何在佛教裡汲取養份?
答:藝術家可親近悟道之士與之對話,可獲藝術上超意識的靈感,也可研讀經論妙文,形成高遠的意境。如能遠涉藏地,深入密乘的神秘世界,則可產生神奇的藝術新境地。

21、問:社會上無信仰的人如想在佛教裡得益應如何進行?
答:如想得到知識的可找法師或佛教學者,得到加持的可找活佛、上師,得到大力的可找真正成就者,得到智慧可親近禅的行者。如想消災、治病、平安、吉祥、可多做功德、多行善事。

五、答是名問

    這裡是六祖惠能大師的家鄉,我在這裡得到了一本《壇經》,從此開始參禅,誓要弄清“本來面目”。我去過一些寺院,但從未親見過明眼禅師。我參禅是抱著書本參,日裡夢裡地參。
     我參禅已有八年,長年累月地參,也不知道參出的是禅還是意識法相還是虛理,只覺得抓不到一點實際,如浮在虛空中,上不著天下不著地,虔誠求師。
     答:參禅的規律是:(1)先明理發心;(2)次起疑直參;(3)如疑情不起,則借法而入;(4)參或修至如癡如呆,內外不顧,絕情絕思之際,忽然而空明現前,此時淨塵了然,樂受充滿;(5)保持空樂明而不退失,再提本參話頭,智破微細空執,此時現前一轉,知空者誰?頓然空覺消失,唯一靈明,無內外,非空有,絕對待,而圓明了知,湛然一片;(6)即此肯定,智慧如流,印證佛祖之語,種種公案,了然心目,一切境界皆從明徹心中所顯,平等一如,清淨無礙,此謂見性。
附:關於方法
① 參話頭貴在於無義味語中起疑,抱定死參,現代人有一定的困難 ② 觀心,看住心起之處,不管是何念頭,只是向裡看心的源頭,一直觀到能所雙亡,始知觀者是誰。③ 一心持咒,勤苦打坐,於持咒時,不著諸相,蓦直持去,直到根塵脫落,靈知突現之時,一把擒來,方知本來現成。(如心中心法,准提法等均可入道。)

我想求教一個問題:
非要抓住點什麼才心安,卻又抓不住,此偷心為什麼不死?
    參究時,行到水盡處,沒有答案也沒有了參究的問題,求解之心也無,此時一念脫落,又靈知不昧,沒有了各種困惑,有大踏實感。但沒多久煩惱又來了,這要怎麼辦?
    答:一念脫落,靈知不昧,正可肯定承當,但初初打開,其力未充,故宜安養性定,不起分別,時時覺照,保護己靈。於煩惱舊習來時,不住不著,不依不隨,只是不管它,自然如水流去,或如蛇自解,又能回到本位中來,此即所謂於本性中不見妄心與煩惱,因不見故,即不落塵勞,清淨無礙也。
   因未經明眼知識肯定印可,故心有不安,想抓住什麼,如能肯定即此便是,則無心可安!

六、答皆然問

    看到佛為彌勒菩薩授記:“是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斷諸漏,不修禅定,不斷煩惱,我說此人必得成佛!”請師解疑。
答:妙哉斯問!佛為彌勒授無生如如之記,亦為一切眾生授此記。因徹見本性時,知性具佛及凡夫。本來無漏故漏不須斷;本來禅定故禅無須修,坐煩惱中得大自在,了悟此意,佛魔一如,圓明無礙,是故此人必得成佛!此為向上一著,諸佛秘要也!

七、答七十老太問:

問:我是一念佛人,很久就念不動佛號,(處於無念之中)即使是默念,而且(如果一念)喘氣都有些困難,如此可有往生?
答:念佛之人一是不怕死;二是心佛須相應;三是放下身心世界一切諸法,唯有目前一念往生之心;四是在清淨心中顯現淨土妙境;五是臨終時融入佛光,更無別念。如此勝行,必端坐蓮花,直至成佛矣!

八、與獅子吼之問答

學人至誠頂禮宋智明善知識
頌師偈
一念頓斷文殊劍,萬行齊修法普賢。
低眉便入圓覺海,舉足恰示首楞嚴。
五濁惡時掀巨浪,中流砥柱望南山。
仰止巍巍無見頂,偉哉人生天地間!
見地
目前無法劈面來,意在目前塵裡埋。
耳目所到皆是道,聲色場中觀自在。
覺受
腳跟一扭乾坤轉,渾身上下雲氣團。
罡風直灌骷髅眼,迸出日輪紅透天。
修證
一輪光赫赫,胸中騰烈火。
念斷現本面,無執成解脫。
內真外亦應,原來他是我。
脫卻爛衣衫,好個赤裸裸。
隨緣識機先,順逆無不可。
行住與坐臥,處處得安樂。
行願
剝開塵垢眼,笑傲天地間。
五濁何所懼,八苦任交煎。
夢裡知是幻,不妨隨世轉。
願將身心碎,塵塵化紅蓮。

淨明山人答:

手印引來獅子舞
轉入千聖和光出
揮劍斬斷知見路
一吼更盡淨裡塵


見歸無見全體是
目前無別了然知
耳目不到道亦空
自在觀音不觀觀


覺淨非受腳點地
不分上下更無氣
清風平和徐徐消
淡入虛明渾無覺


赤裸過後不識機
圓明一片位不居
二六時中恁麼去
天地一合說難似


行將無願塵外眼
不曾濁苦何悲憐
無夢無幻轉亦真
本具淨土自化蓮

九、略說雙身法以除疑

    問:西藏佛父佛母修雙身的情況,請問什麼書上有?是不是不公開的?
    答:雙身法乃印度、西藏傳統中的一種修法,因為不是一般人的境界,故傳承上師均不言之。除非特殊根機,才傳此法以令成就--已無貪欲之心;二、已打破男女之相;三、能將身心化空而明體現前;四、已與上師光明相應;五、氣脈通暢,明點不漏;六、四喜遍滿,空樂不二,達到解脫的成就。否則如非其器又無傳承灌頂,貿然行之必入地獄無疑。
    因為根機不夠,故大圓滿、大手印中,皆以觀想替代,亦能達到解脫的目的。
    漢地佛教中沒有雙身法,故漢人不宜行之,因與文化傳統不合也。
    禅宗有透關之說,亦是初關已破;在重關中即境練心,使清淨心在一切處均能不染不覆,非真修雙身也。
    天地一合,男女一性,因無明貪欲而分男女,形成世間欲樂之相,如能明見自性,打破二見,消融彼此,了斷貪欲,則於湛然心海、明朗潔淨中本無此事也。
    因為眾生有男女之欲深植識田,故密乘以佛父佛母之光明德相來攝持眾生,令入空樂解脫,若無男女之心,佛父佛母即消融於自性大圓滿中。
    了悟於此,雙身之疑頓然而絕,繼之在自性中,自然由一合而開雙運,所謂空覺雙運、空明雙運、空樂雙運、(本有之樂)、空悲雙運等,自然成就三身佛果而圓明於法界矣!

十、禅與藝術的問答

(一)
        問:在藝術領域的全身心投入是否是養道的過程?如此修行是否可行?是否在證道的時間上來得慢些?怎麼樣使二者更好地合而為一?
        答:禅與藝術從來是一家,禅貴在內省,而體現於生活,藝術在於表現,而成熟於性情。如能徹見藝術之道本即禅道,且具有自心顯現的觀察力、領悟力、表現力,並在此基礎上進行藝術的創作時,身心世界融為一體,無念空靈,妙明直顯,使藝術的境界,完全發自於覺性的自然。此時自心融入了藝術,藝術活現了心靈。彼此不二,在無我無境中,養一股浩然之氣,明淨之神,神氣交運,境花妙生,大定中全體慧照。於是藝術的生命,體現了人文的真精神,真慈悲與真智慧,此即養道,此即修行。當宇宙萬有都成了藝術,法界諸法都融入了自心,頓然忘機,虛朗全體,道的真意即此呈現,於不可思議中,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個中藝術無人能會也。

(二)
問:藝術之道的成就具體應分那些步驟?
答:第一,禅理與藝術之理應貫通;第二,見地要透徹,諸法圓融,更無疑滯;第三,要有入定化空,靈明常照的功夫;第四,有洞察古今,攝納精華,觀照境界,超越束縛,形成自己的藝術觀與全面的藝術素養;第五,不斷培養自己的創作能力,在發揮中不離自性,又能觀察眾生對藝術的需求,使心覺眾生在藝術上的一致性,呈現新的境界;第六,在定慧圓明之中,一念靈光,展現在藝術的創作上,使作品充滿智慧、慈悲、平等、清淨、虛靈、空靜、活潑等無量功德;第七,在創作過程中,即是修道養道的過程,故靈明不失,身心一體,心境一如,妙用自在;第八,如達到圓明無礙,身心世界都化為覺性的影子,藝術的創作轉為神變妙用,那時一切皆成為藝術,一切皆是道用,一切均融入了不可思議之中,此即證道;第九,佛祖的人生示現,即藝術的極致,而藝術的契證也無疑乃佛祖的再現,妙哉!可道乎?

(三)
問:禅藝術的本質是什麼?
答:禅作為宗教乃是教外別傳--不通過文字經典的模式而直接從悟證者的心靈傳至下一個悟證者,也即直接傳承了佛陀的實相心印,屬於純心靈的至真的心靈藝術境界。如果把禅作為法門來運用,則禅是破執的智慧,也是直指的頓悟,以機鋒的形式顯現為活潑的教化藝術。
        那麼禅藝術的本質又是什麼?其實禅藝術的本質也就是禅師們通過自心的證悟而達到的精神境界與智慧特質,是極微妙的人生修養,歸納禅藝術的本質內函有以下七類:
        一、 以空靈的心去觀察世界,面對世界,則形成了空靈的藝術本質。
        二、 以覺悟的智慧,喚醒本具的人文藝術的潛質,超越塵俗的觀點,而超證人生萬有最真實性的一面。
        三、 禅者常以無住心而起靈妙變化,不拘一格,不受制於感官,不束縛於私我,以新新不已的風格而體現了潇灑自在的人生。
        四、 一塵不染的心靈空間,平等不二的中道理念,慈悲大樂的利濟精神,超脫活潑的無相妙用,無言無為的至真之道,一一在禅的心靈裡呈現為最美妙的品質。
        五、 禅的悟證者,不立階級地位,不依靠、不執著、平民化,融入於大眾之中,而又超越於塵累之外,和光同塵,乃是化入了平淡的生命之光。
        六、 禅的悟證者,以其大智而歷觀一切歷史、科學、哲學、文化、藝術等,既透徹一切諸法,又能融攝其中的精華,使心靈的本質升華為極致。
        七、 以超越的見地去開顯世界,以絕妙的才能去啟迪藝術,以無為的方便去運用人生,以本位的真光遍照所有。
        禅的藝術本質難以盡述,可以是虛空中的雲、山澗 的流水,也可以是夢中花,眼前的樹,一陣風吹過,什麼也沒留下。

(四)
問:禅道有哪些直接的藝術表現?
答:禅道是一切萬法的根源,所以悟入自性的人可以應用於一切人事之中,但與禅有直接關系的藝術則有:
        一、 禅的機鋒對話--捷機如電,應對如流,如以電視劇的形式把禅師與弟子的機鋒對話演繹出來,那將是非常有藝術性的人生智慧的表演。祖師的門庭風格,法堂的機緣呈露,以及生活、勞動之中的微妙示現,都是禅藝術的直接體現。
       二、 禅的詩歌與散文--在禅師與悟人的詩歌,偈頌及散文,處處充溢著超脫自在的風格,那是人生意境到達頂峰時的自然流露,讀禅人的文字,猶如走進清涼的世界,心中頓時充滿解脫的意樂。《禅詩一萬首》,以及《宗鏡錄》、《碧巖集》、《心賦》等是禅文字裡最具代表的傑作。
        三、 禅的書畫藝術--禅的書法是爐火純青的妙化的意境,禅的畫意顯示了畫家的靈性空間,二者都是藝術之道的體現,因為此中,妄執與俗氣全然化盡,呈現出的是靈妙的實相真境,不同的人見之,則會產生不同的悟境與感應。
        四、 禅的茶道藝術--茶道是禅的藝術,是表現了禅的寧靜與自然的品味,是禅師們在參禅之余用以活現心智的方便,趙州的喝茶去,便是禅機妙用直歸。禅者如以平常心去喝茶,則個中真味,自然全體顯現。
        五、 禅的養生之道--如以禅作為健身,則有禅道的武術與氣功,如以禅作用於生活,則有禅坐、禅養、禅食等,如作用於治療疾病,則有禅療方法;如作用於生命,則有禅的妙道之花。
        禅藝術是什麼?是釋尊手中的花?是趙州腳下的橋?是臨濟的棒、百丈的喝?或者是杯中的茶與畫中的人?也許什麼都不是,只有置身於禅與藝術之外的人,或許能把藝術與道劃上一個句號。

(五)
問:禅的藝術工作者有那些事業可以作為“道”來體現?
答:以禅為道的藝術工作者是真正發心以禅為事業而立足於人生現實為社會作貢獻的菩薩行,他必融貫禅與藝術的精神而又根據眾生世界的現狀而展開的方便之道。一般而言,有下例十項可行的具體事業:
        一、 中國禅院--設立高級的中國禅院,攝受全世界禅的學者到禅院來修證、研究,探討禅的道妙,使禅擺脫傳統的模式,走向了人類精神智慧的峰頂。
        二、 禅社--各地可成立禅的學修社團,使許多人可聽禅課,修禅法,有利於身心健康發展。
        三、 網上禅道咨詢中心--通過網站解決人類的諸多困惑,以智慧指點眾生走向光明,形成禅的開放性利濟空間,使一切不同類型的人群都可在禅的智光中得到清淨意樂。
        四、 禅療中心--培養有禅治療經驗的禅師,對眾生身心疾病進行具有禅特色的治療與康復,使一些不宜用藥治療的慢性疾病得到禅法的治療。
        五、 禅園林休閒中心--以寺院或園林的形式,建立禅風格的園林式的休閒中心,以禅坐、禅食、禅茶、禅話等方面,使休閒與禅密切結合。
        六、 禅書籍出版社--專門出版有關禅的書籍,以推動禅的化導的效果。
        七、 禅文化傳播中心--以電視劇、電影、卡通片等形式的創作、制作使禅的形象深入人心,成為人們生活中一種清淨,超脫的享受,從而打破人們娛樂的誤區,使精神的世界進入禅的靈悟空間。
        八、 禅藝術制作中心--以禅為素材,或以禅為意境的書法、繪畫、工藝品以及禅的傳統用品等,使禅風格的藝術應用了人們日常生活之中,使禅藝術成為人們收藏、欣賞與點綴生活的熱門。
        九、 禅屋--各個城市可設置禅屋,專門銷售有關禅的書籍,藝術品、VCD等,使禅的用品方便傳遞到每個愛好者的手中。
        十、 禅風格的茶室--以祥為風格而建立的茶室,既有不同茶道的欣賞與受用,更重要的一點是有禅師與品茶者對話,使人們在品茶的同時,消除煩惱,得到禅的智慧。
        禅的事業是禅人之道在世間法上的化顯,禅本無禅,道即非道,這些化顯的夢,只有了夢的悟人,在如幻的世間裡,各依本位而方便行之。禅的藝術與道的妙用,到此已化入了人間,花開花落,自有機緣!

(六)
問:以禅為藝術的人生應當如何進行日常的修養?
答:禅的日常修養是因人而異,不能一概而論,而且隨著禅人的事業的進步,其悟性與修養也會隨之改變。以下略述大綱以供參考:
        一、 在無相心中建立切實的願行,每日清晨可從內心而發,以作人生向上的引導。久之,應達即願無願的境界。
        二、 適當的禅坐修養,以使定慧更加圓明。並使禅坐在一切處體現 。
        三、 每日讀一段禅的好文章,以啟悟自心智慧力。也可以自己寫一段禅文字,以流露出禅的智慧。
        四、 注意身心的運動與營養的調配。使身心更健康,氣脈更飽滿。
        五、 觀想觀察自己應做的事業與具體的工作,使自心顯現於境界之中而明了無礙,並以方便力去實施它。
        六、 如有條件應與禅門善知識進行對話,以提高自己的機用力,使心智互印。
        七、 如有時間應涉獵人生的各個方面,以培養俗谛上的智慧,為將來的創作積累素材。
        八、 中午與晚上應入睡眠定,以含養覺性空靈不昧。使神氣化為光明。
        九、 在自己確立的事業上,不斷地深入學習,以覺性智慧掌握其規律,並開創性地應用於實際。
        十、 每日參究一個問題,以慧力突破其局限,使自心明白於事理,終至於大徹。


 

 

上一篇:萬行法師:降伏其心 二 附體是如何來的
下一篇:萬行法師:降伏其心 二 老人能否修煉成功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