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龔隽教授:禅學的生命智慧 三、中國禅門的主要旨趣 2.禅修與觀心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2.禅修與觀心
    
    達摩講得非常清楚,你要見佛,要見到自己的本心,既不能拜佛去見,也不能通過禮佛去見,那怎麼辦呢?有什麼方式呢?明心見性有方法,用初期禅的講法就是“觀心”,因為佛就在你的心裡面,你要有一套“觀心”的方法。五祖弘忍大師講得很清楚,他寫了一本《最上乘論》,是教人坐禅、習禅的一本小冊子。他講“觀心”的“心”就是“一”,要把自己的信念、意志守在這個“一”上面,“一”就是“道”,就是我們的本心。“守一不移”,守住了“一”就不要動,這就是禅門“觀心”的方法,所以說“萬法歸一”。
    那麼“一”是什麼呢?禅師經常說“八萬四千法門。至理不離方寸。”其實你不要被那麼多方法搞迷惑了,但是它最重要的道理就是不離你的心(即方寸)。“觀心”就是你把你的注意力都守住你的本心,“八萬四千法門”就都在心法中,都在你的心裡。所以,我們碰到任何事情,就看在當下你能不能守住你的心,禅宗的方法看似簡單,但是做起來非常不容易。不像念佛,有個外在的東西可以依靠,而禅宗是要求你把外在可以依靠的東西通通拿掉,所以“向外覓菩提,總是癡頑漢。”禅宗主張要內收,就是收到你的本心上。
    三祖道信也有一句話說:“多知多事不如息意”。我們總是想知道很多東西,獲得很多知識,一天到晚忙來忙去就有很多事,其實還不如“息意”。“多慮多失不如守一”,一天這樣想那樣想,想得失,還不如把心思放在這個“一”。所以禅是讓你安心休息下來,不要太忙就可以了,禅是融入生活當中,不是讓你天天去“多慮多失”。“凡謂之吉聖謂之咎”,一天到晚忙來忙去,凡夫認為是吉事,但聖人就認為是不好的。所以, “守一”是什麼?我的理解就是讓自己的意念放空,把自己活動的意識都放下,讓自己的心靜下來。只有當你靜的時候,你沒有雜念的時候,你的心才最具有創造力,空生妙有就是這個意思。但是,我們一般人的思想不是這樣的,認為要做一件事情就先要學很多知識。以前馮友蘭先生說過,東方人的智慧是用負的方法,而不是正的方法。正的方法就是要學很多東西,加很多東西進來。負的方法就是你要了解“道”,就要做減法。老子說“為道日損”,你要了解“道”,就要把自己的東西放空,空的時候你什麼了解了。“為學日益”,你要做學問就要不斷地學習,了解“道”的方向正好是與學習相反的。所以禅宗有一句話叫做“恰恰無心時,恰恰有心用”,只有你在完全沒有意念的時候,你的心才最有妙用,最有創造力。這就是“觀心”,如果你能了解這一點,修禅與出家、在家一點關系都沒有。達摩說:“若見自心是佛, 不在剃除鬓發,白衣亦是佛;若不見性,剃除須發,亦是外道。”禅宗唯一的標准就是你有沒有見到自己的本心。
    達摩的這一套觀念最初引起了佛教界激烈的反對,因為他說蓋廟、出家都是“外道”。達摩就曾批評梁武帝的行為,後來慧能也批評梁武帝。曾經有一個弟子問慧能,當時武帝蓋廟,達摩說他一點功德都沒有,是不是這樣啊?慧能說:“勿疑先聖之言”,你不要懷疑達摩講的話,“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設齋,名為求福,不可將福便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所以,禅宗是破相論,達摩有一篇《破相論》,就是破除當時中國佛教中的執著於外相,執著於形式的東西,就是把整個佛法收拾到你的心法中,在心法上用功夫,往你的內心來求,這才是真功德、真功夫。
 

上一篇:明證法師:佛法初識
下一篇:明證法師:明證法師給初學者的修學建議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