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龔隽教授:禅學的生命智慧 三、中國禅門的主要旨趣 1.禅即心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1.禅即心
    
    禅宗講究以心傳心。禅宗說自己和教門不同,禅宗經常自稱宗門,是心法。禅宗初期在中國其實受的阻力非常大,我研究初期禅宗史,從達摩到慧能,學術界把這段時間叫做初期禅宗。禅宗傳到五祖以後才相對比較穩定,開始在湖北黃梅有了一個固定的道場,五祖之前禅宗在中國的傳法都是非常危險的。五祖也跟自己的弟子講“歷代祖師命如懸絲”,都是很危險的。當時在中國排擠禅宗的不是儒家,也不是道家,而是佛教界本身,因為禅宗是講求心法的。早期的文獻很清楚地地記載,達摩、慧可都被當時那些出名的法師趕得到處躲,那些法師都到官府去告狀,說禅宗傳的那一套都是邪法,是“魔語”。禅宗在中國剛開始傳播的時候,政府認為它是邪教,不被正統的佛教界認可。
    從禅宗的故事上也可以看出這一點,菩提達摩和梁武帝曾經有過一段著名的對話。梁武帝是個崇佛的帝王,蓋了很多的寺廟,鼓勵很多人出家。梁武帝問達摩,我蓋了這麼多廟有沒有功德?達摩說一點功德都沒有,修佛和蓋廟沒有關系。這讓梁武帝很不高興,達摩後來就往北走,在少林寺面壁九年,終於等到慧可來找他。禅宗在最初的傳承中被打擊、排擠得非常厲害,被認為是外道,到後來五祖之後才逐漸被政府及官方認可,武則天時期神秀才被聘為國師。
    禅宗最重要的思想就是:禅法就是心法。這點在我們看來非常具有革命性,因為哪一教,哪一派都有它的經典,禅宗卻認為經典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見到你自己的本心——明心見性。禅宗用了很多詞語來解釋這個明心見性,即是本來面目,或者說是你的主人,其實都是講一個意思。禅宗甚至認為,讀經對明心見性是一種障礙,不是好事。禅宗一個最基本的精神就是心即是佛,求佛不能到心外去找。所以禅宗對當時佛教界流行的蓋廟、拜佛、做各種法事、讀經這些,都認為不是佛法最精髓的地方。
    有一首很出名的悟道詩曰:“終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歸來偶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春天來了,大家一天到晚到外面去找春天,把鞋踏破了,還什麼都找不到。寓意是,當時很多求佛的人今天到這個山,明天到那個廟求佛,他說你把鞋踏破了都沒有沒用。“歸來偶拈梅花嗅”,你只有讓自己靜下了,才能找佛,找到自己的本心。“春在枝頭已十分”,原來春天就在你自己家裡,家裡的梅花早就開了,春天早就來了。這是一個比喻,佛性就在你的本心裡,你找佛不要今天去這個寺,明天去那個山頭,你只要靜下心來,回到你的本心,原來佛教就在你心裡,禅的精神是要回到你的本心,而不是向外求。達摩講得很清楚,如果你不了解你本心裡就有佛的話,那你永遠就是錯的。他反對禮佛,你為什麼要拜木頭佛,你就是佛啊,他說“不得將佛禮佛”;你也不用念佛,你自己就是佛,你的佛就在你心裡,你還念外面的佛干什麼,所以他講不得“將心念佛”,如果你要找佛,就要反觀自己,回到你的本心,你就見性成佛。
    達摩有一個講法非常有趣,他說如果你不見性,念佛誦經有什麼用呢?持戒吃齋都沒有什麼好處,只要你不見本心,你做外在的東西都沒有好處。他說念佛得因果,誦經可以得聰明(僅僅是聰明而已,還不是智慧,在東方的傳統中,聰明、知識和智慧都不是一回事),持戒得升天(天仍然屬於三界,你仍然跳不出輪回),布施得福報(但福報跟功德還是不一樣的)。通過這些方式去找佛,“覓佛終不得也”,門都沒有!只有見到自己的本心,你根本不用做那些都可以成佛,他把所有的思想重點,都放在怎樣見到自己的明心見性,做不到這一點,你天天念佛累死了也對你的成就沒有用。達摩講得很清楚,你即使再修苦行,見不到本心也只是空過一生。達摩還講,什麼樣的人才稱作是佛,只有見性的人才是佛。達摩還批評一種人,這種人很會講經,講得頭頭是道,但是沒有實在內涵,所以“若不見性,說得十二部經教,盡是魔說”。因此禅宗的基本精神是很清楚的,首先要找到自己的本心,找到以後你才讀得懂經典背後的東西。
    那麼怎麼樣才能明心見性,禅宗當然有它的一套方法,不是讀經典得來,不是天天念佛得來。當然後來到宋代以後,有一些禅師,也有一些修淨土的人說,除了修禅也夾帶一點念佛吧,這是中國歷史上所謂的“禅經雙修”,雙保險。本來禅宗說直接靜下來找到自己的本心就可以了,但是後來的人越來越沒信心了,說假如我靜下來還是找不到怎麼辦,於是就在外面找一個,裡面也找一個,這就是所謂的“禅淨雙修”。雖然“禅淨雙修”後來在明清以後的中國佛教界一直到現在都很流行,但在禅門內部不是沒有爭論的。一直到晚明的憨山大師,他說修禅就是修禅,不要兼帶,但他的這種說法並不是為教界所信奉的。
 

上一篇:明證法師:佛說戒消災經(明證順意)
下一篇:明證法師:佛法初識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