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胡曉光教授:心義探奧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心義探奧(一)

  胡曉光

  佛教的究竟教義就是主張一個「萬法唯心」,可以說「心」是佛教教義最本質范疇,研究探索「心」的本質規定是學佛首要之務,本文僅對「心」的義蘊進行邏輯分析,並將佛教「心」的定義與世間哲學科學宗教的「心」概念的定義進行類比,從而顯明彼此真偽優劣。在大乘禅宗學人心目中,佛法是心地法門,所以研究探索「心」的奧秘是具有極其現實意義的,它對增強信仰的正信度定有所益,奈何筆者愚鈍、孤陋少聞,故而在於下行文所述之事,未必句句中的,望請賢達不吝賜正,下愚則幸甚矣。
  佛教有二干五百多年的悠久歷史,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佛教思想伴隨著歷史的進步,其自身的觀念,在表現上也是不斷地變化著,關於「心」這個范疇的闡釋就存在著歷史沿革的痕跡,不同的時代,有不同時代所關心的問題,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解釋方法。但是歷史文化又有相續性,從理論邏輯體系性質劃分,佛教可以分為印度佛教文化和中國佛教文化兩大組成部分。中國佛教文化與印度佛教文化的理論核心的區別,就在於對「心」的不同理解和闡釋方法上。從佛教共同的本質上講,中國佛教與印度佛教都是共尊同一個佛祖,其思想淵源都是如來佛的心性妙覺之海,終極無二致。但從文化現象學看,兩者的區別則是歷然在目的。佛法是圓融的,故此佛說:「一切法皆是佛法」,不論是從那個維度出發,不論是用什麼樣的解釋方法、不論是依靠什麼樣的文化背景,它們的終極指向性則是一致的,所謂「一事百慮,殊途同歸」。
  任何一種思想的表現都不能脫離具體存在的社會歷史文化背景,不能不具有切中的解釋方法,更不能沒有自身立論的維度,所以中國佛教與印度佛教的區別就在於兩者之間在背景、方法,維度上有了明顯的變化。
  佛教哲學理論的核心觀念是因果緣起論,佛教認為佛教在世間的出現也是順應因果緣起的法則的。佛教的產生原因,主要在於人類對真理正智的尋求,內因條件的充分具備而感應外因條件的隨合,在古代印度這些方面都具足,所以佛陀就出世於印度,佛陀在《妙法蓮華經》中說:「佛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所謂化尋令得成佛」。佛教的出世目的就在於建立正智之見,佛教要立正智首先就必須要破邪智,所謂破邪顯正,就是這個意思。在佛教沒產生以前,印度外道十分興盛,種種哲學觀念應有盡有,所謂六派哲學、六師外道、十六異執、六十二邪見、九十六門外道等等。它們對形上本體彈精竭慮地尋求著,依據各自不同的維度建立起各自不同的形上本體哲學理論,本體哲學的基本問題就是心物關系問題,在對終極形上本體究竟為何之物?其何以為其物?各種哲學依據自身的理論邏輯詳加論證,以示如斯。雖然哲學門派繁多,伹從性質類型上劃分又不外四種:一、唯物論,二、唯心論,三、亦唯物亦唯心論,四、非唯物非唯心論。佛教認為這些都是戲論本論,形上本體本是主體實踐性的親證境界,並不是一個抽象范疇,本體是離四句滅百非的,所以在印度佛教哲學觀念裡本沒有形上本體論內容;印度佛教就是以破斥外道形上本體論為邪見的;印度佛教認為人的中心問題在於認識論;人的解決問題在於實踐論:形上問題不是思辯性的問題而是一個親證體認問題,從哲學意義上講,外道形上本體論的問題,提法與方法是錯誤的,故此佛說「無有此事實」。原本形上本體論是一個人類終極關懷性問題,一切學問都是一個終極性尋求,所謂終極存在、終極解釋、終極價值等,就是其終極指向的目的從而尋找安身立命的阿基米德點。尋求終極存在是一切學問的出發點和目的性,這就是形上本體思維,當我們把本體思維作為反思對象時,我們就會意識到,本體尋求是一個終極關懷問題,它同時是一個先驗性的實在觀念,設想終極存在必是一個實體的存在,這個實體性的存在又可以被思維理智所解釋,這個實體性存在是終極的價值本身,它是人的終極目的或回歸處,本有的家園。佛教認為這種觀念仍然沒有超越人的本能的桎梏,在尋求終極本體上有三個層次學理:一、是科學,二、是哲學,三、是宗教,科學是外向性思維活動,它把世界當成客觀存在,以探究構成世界的基本原子是什麼(:—即從殊相上尋求終極實體;哲學是內向性的思維活動,它把世界納入統一性原理上,以探究構成世界的基本原理是什麼?即從共相上尋求終極本體;宗教是超越性思維活動,它把主體當成實我(小我),把客體當成大我,小我與大我的合一就是終極本體,這個終極本體是親證的,中國道家的天人合一,與印度外道的梵我合一,西方一神教的神我合一就是宗教意識。就是宗教本體尋求。佛教認為哲學、科學、宗教的本體尋求都是人的俱生我執與分別我執的具體表現,都不過是無明心識的幻想流住而已,事實本非如此。人是一個實踐性的主體存在,一切存在的事物都為主體心識所映現,一切存在就是被思維所思維的存在,存在與思維的本質是同一性的,所以佛教說「萬法(存在)唯心(思維)」,佛教的「心」范疇具有深刻的哲學認識論意義和價值論意義,並沒有形上本體意義。因為佛教是中道緣起論者,反對實體觀念,一切法無我無常,心是主體但不是實體,心是無常的無我的,正因如此,才說心有兩種:一、是生滅心,二、是相續心(空宗)或集起心和積聚心(有宗)。並沒有實體心存在。然而與佛教觀念相反,科學(自然實證科學)它出發點就是一個素樸實在論,它把研究對象客觀化,與自我分離,依賴於感性經驗對物相本質規律進行揭示。(待續)
  摘自《十方》19卷3期

 

 

上一篇:成觀法師: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義貫 附錄一:宋·蔣之奇序
下一篇:成觀法師: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義貫 附錄二:宋·蘇東坡序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