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成觀法師:唯識三十論頌義貫 第五章 唯識修行五位 第二節 加行位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二節 加行位

二、加行位。謂修大乘順抉擇分,在加行位能漸伏除所取能取。其相雲何?

論頌

現前立少物 謂是唯識性

以有所得故 非實住唯識

注 釋

加行位:加行,加功用行。即是四加行:於暖、頂、忍、世第一四種善根之加功用行。成唯識論雲:菩薩先於初無數劫第一阿僧祇劫中,善備福德智慧資糧,其所修之順解脫分五停心觀、總相念、別相念等既圓滿已,為了能入於見道位,而住於唯識實性,於是復修加行,而伏除二取。

大乘順抉擇分:成唯識論雲:謂暖、頂、忍、世第一法;此四總名順抉擇分,以其順趣真實抉擇分故。

又雲:以此順抉擇分之四善根,近見道故,而立加行之名,並非說前面的資糧位無加功用行之義。不過由於較接近於見道,故這四善根獨得加行之名。四善根之義如下:

1.暖位──由於初見聖道慧日,得道火之前相,以近火故得暖相,稱為暖位。這暖位是依明得定之三昧力,發起下尋思,觀無所取而成。

2.頂位──在此位中,慧日之明相轉盛,在尋思位上達於極點,故稱頂位。此位是依明增定之三昧力,發起上尋思,觀無所取,了達所取之名、義、自性、差別等皆自心變現,假施設有,實不可得。

3.忍位──於此位中,行者依印順定,發下如實智,除觀所取空外,於能取之識空,亦能產生順樂忍。因為此位之行者,由前二位所得觀智而了知:所取之境既無實,而能取之識亦不能離於所取境而獨立存在,以能取與所取是相待而有的;是故所取既無,則能取亦不實。如是即於二取起印順忍。印順忍之義為:以如實智決定印持無所取,而於無能取亦起順樂忍,此二者合稱,即成為印順忍。

4.世第一位──成唯識論雲:依無間定,發上如實智,印二取空,立世第一法。謂前上忍唯印能取空,今世第一法二空雙印,從此無間必入見道故,立無間名。異生法中此最勝故,名世第一法。此謂:在此位中,行者依無間定之三昧力,而發起上如實智,因而印證了二取空,而得立世第一法之名。因為在前面第三位忍位中,只能印證到能取空;而今在世第一位中,卻能同時雙印二取皆空;從此無間,必入見道,故此位之定,得稱為無間定;又以此位之法,在異生法中,最為殊勝第一,故稱為世第一法。以上是解釋加行位的順抉擇分之四善根。在加行位能漸伏除能取所取:成唯識論雲:此加行位尚未能遣除有與空之相縛,於二障種子的粗重縛,亦未能斷除,唯能伏除分別二取,因為此二取為違於見道故。亦即:在加行位,為了入於見道,故其首要之務在於伏除分別的二取:分別能取與分別所取。然而必須注意:這裡的除,只是伏除,並非永斷;亦即以四種三昧力明得定、明增定、印順定、及無間定暫時制伏之,而令不起現行,名之伏除,並非已達永斷。又,此加行位中所制伏之二取,也只是分別所生的二取,至於種子俱生以及隨眠,亦不能制伏。故成唯識論雲:於俱生者及二隨眠則全未能滅,以此位是有漏觀心,仍有所得故,有分別故,於俱生現行未全伏除只能伏除少分,於分別與俱生二種隨眠則全未能滅。

現前立少物,謂是唯識性:現前,即當下,亦即正在三昧定中作觀的當下。立少物:立,安立。此謂行者此時在定中所觀見者,仍帶著有與空二相,尚未能離於空有二相,而證於實際。故成唯識論雲:此加行位之暖、頂、忍、世第一位中所修證者,皆帶相故,未能證實。故說

菩薩於此四位中,猶於現前安立少物,謂是唯識真勝義性,以彼於空有二相未除,帶相觀心、有所得故,非實安住真唯識理;彼空有二相滅已,方為真實安住唯識勝義性。

成唯識論又雲:依如是義,故有頌言:菩薩於正定位中修行,觀名、義、自性、分別等之影像唯是內心所變現,義相既已滅除,谛審觀察,唯自心想,更無別物。如是觀了,即安住內心,首先了知所取非有,其次了知能取亦無,最後即觸及無所得的真唯識性。在此順便提及,可見唯識學相宗所欲證的最究極之理,亦歸於金剛經中所說無有少法可得的真如之性。故知性相二宗,實殊途而同歸,譬如如來法體之左右手,乃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實不相礙,更非敵對。有智之人當如是信解。

義 貫

第二,加行位。謂此時菩薩所修者為大乘順抉擇分之四善根暖、頂、忍、世第一,因此在加行位能逐漸暫時伏除由分別所生之所取與能取。至於其行相雲何?以頌釋曰:菩薩於加行位中之四種正定修行中,以仍帶相觀心,故其於觀智現前中仍立依於空有二相分別之少物空有二相之微細分別仍在,而謂此即是唯識實性;以其仍有所得、有分別故,非實已得安住唯識勝義性。須待空有二相悉皆銷镕,方得安住唯識勝性。

 

上一篇:溫金玉教授:太虛大師:一個具有世界眼光的出家人
下一篇:溫金玉教授:慈善:佛教承擔的社會責任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