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溫金玉教授:慈善:佛教與當代社會互動的前導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慈善:佛教與當代社會互動的前導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宗教學系教授  溫金玉

宗教關系作為當前五大社會關系之一,涉及的其實就是宗教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各宗教之間的關系以及宗教自身系統中的關系,協調處理好這幾個層面的關系,不僅是宗教自身的健康有序發展的根本保證,也是關系到社會穩定、人群安寧等國家全局性的重大問題。從歷史上來看,宗教與社會的平衡機制一旦被破壞,社會的集體不安意識就會波及宗教,從佛教來說的“三武一宗”法難,從明末清初的天主教“禮儀之爭”,概莫能外。宗教作為社會整體結構中的一個子系統,有其與社會相適應的一面,同時也有其相對的獨立性與特殊性,所以一個和諧的社會在處理這一問題時就要注意如何引導其適應穩定的一面,而消解其不適應性。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在我國逐步落實與完善,宗教進入公眾領域的視野,取得穩步發展的成效,越來越多地引起社會民眾的普遍關注,其影響已超越宗教自己而達政治、外交、經濟、文化等層面。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要發揮宗教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和諧方面的積極作用。如何理解宗教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這一新提法將是未來一個時期裡,宗教管理部門與宗教界共同思索與探討的一個問題。以往所謂“宗教搭台,經濟唱戲”的模式備受社會各界的質疑問難,那麼今天應如何看待並探索中國宗教在新的歷史時期的發展途徑呢?我以為,宗教界加大慈善事業的投入,將是與社會最好的互動。

一、佛教的慈悲理念

慈、悲本為兩個獨立的概念,最早佛教只強調慈,稍後才以“慈悲”並稱,形成一個完整的概念。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中說:“慈名愛念眾生,當求安穩樂事以饒益之。悲名憫念眾生受五道中種種身苦、心苦。”所以龍樹對慈悲的定義就是“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大慈以喜樂因緣與眾生,大悲以離苦因緣與眾生”。因此慈悲的定義就是“拔苦與樂”。

慈悲在小乘佛教中,原為五停心觀之一,主要對治嗔恨心較重之人,因為這樣的人心中總是充滿憤恨和不滿,修此慈悲觀可以柔和其心,令其消除內心的敵意,從而避免由嗔心所帶來的過激和沖突。所以慈悲觀在小乘中是一種修行法門。在《俱捨論》中,在慈悲之外又加上了喜捨,合稱四無量心。《俱捨論》卷二十九說:“無量有四,一慈二悲三喜四捨。”四無量心也是一種修行法門,也是一種德性,到大乘佛教時,為了突出慈悲的深意,便將慈悲喜捨定為佛之本性,南本《大般涅架經》卷三十二說:“善男子,大慈大悲名為佛性。何以故?大慈大悲常隨菩薩如影隨形,一切眾生必當得大慈大悲,是故說言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將慈悲喜捨由修行法門提升為佛性的地位,體現了大乘佛教對慈悲的重視,所以大乘佛教認為證悟成佛必須要透過“慈悲”的實踐來實現。

大乘佛教認為,只有智慧而沒有慈悲,就會流於獨善其身,佛陀的根本精神並不是教導眾生只為自己著想,慈悲利他才是如來的本懷。實際上,大乘佛教的興起就是慈悲的生起,慈悲思想的興起實際也就是菩薩思想的興起,因為菩薩的真實含義就是覺有情,慈悲就是菩薩的本質。但是大乘菩薩的觀念並未出現在《四阿含》中,在大乘經典出現以前,雖有一批《本生經》故事來講述本生菩薩的行跡,但本生菩薩指的是世尊無數輪回的前生,這些《本生經》的故事其實並非佛陀所說,而是後世基於對佛陀的崇拜而創作出的。本生菩薩的故事很受普遍民眾的歡迎和認同,這些故事滿足了崇拜者的心理,同時也顯示了佛陀偉大的人格精神,另外也為大乘菩薩的興起奠定了基礎。《本生經》中本生菩薩唯有一人,就是世尊,但在大乘佛教中,菩薩的數目卻是數不勝數,大乘菩薩是大乘修行者普遍的人格典范,從而逐漸建立了大乘佛教以慈悲為中心的基本特質。中國佛教信仰結構最終確立菩薩信仰為主體就是基於這樣的理念。

大乘菩薩的慈悲特性,最典型的表達是悲智雙運,就是三輪體空的慈悲,即施者是空,受施者是空,所施物也是空。大乘菩薩的慈悲是建立在空智思想基礎之上的。在大乘佛教中,將慈悲分為三種,即眾生緣慈悲、法緣慈悲、無緣慈悲。眾.生緣慈悲,可以說是基於“人之常情”而起的慈悲,容易有其局限性。法緣慈悲,是從“諸法緣起”的角度,視眾生平等無別,以一種無差別的態度來為眾生拔苦與樂。無緣慈悲是不存有慈悲意識來行慈悲,所以它的根本精神是三輪體空,揚棄施者、受施者、所施之物的分別來行慈悲。以無緣慈悲來行慈悲者,沒有施者的自得,去除了對受施者的遠近親疏之分,也不會吝惜所施之物,甚至連行慈悲這個念頭都不存在於意識之中,這才是真正的無緣的慈悲。眾生緣慈悲是一般人倫道德的慈悲,法緣慈悲是宗教性博愛的慈悲,無緣慈悲是基於佛教緣起思想。的慈悲,是能施與所施自他不二、能所兩忘的慈悲,以無所施而施,無所與而與的方式來行慈悲。

大乘菩薩的慈悲是無緣慈悲,無我是空,但慈悲不空,雖知無我而不斷慈悲,故空而不空;雖行慈悲而不執有我,故不空而空。無我的慈悲不僅要消除人我的界限,還要提倡三輪體空的精神來實踐慈悲的宗旨。也就是說行慈悲者須完全拋棄慈悲的觀念,以超越慈悲的方式去行慈悲。因為菩薩行慈悲的最終目的並不只是要去滿足眾生的主觀感受,而是在於為眾生拔除最究竟的痛苦,走上解脫之道。

二、中國佛教的慈悲事業的展開 

中國佛教高揚“人間佛教”的旗幟,並以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為號召,以大乘菩薩行來弘法利生,更以“眾生病則我病”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思想來回報社會,服務人群。所以從建國後中國佛教協會成立以來,慈善公益事業就一直作為一項重要的工作來展開。在建國初期,公益事業主要體現在赈災濟困、植樹造林以及出錢出力支持抗美援朝等方面。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寺院基本建設的初步完成,本著慈悲喜捨的精神,積極從事慈善事業,全國各地佛協與規模較大的寺院紛紛成立慈善功德基金會,從小至大,在每一次的救災濟貧工作中都能聽到佛教慈悲的聲音。在成就眾生中成就自己,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只有在眾生得到解脫後,菩薩才能得到最終的解脫,這是佛教自立立他、自覺覺人的根本精神。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國家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實,中國佛教呈現出嶄新的風貌。全國佛教界發揚“弘法是家務,利生為事業”的優良傳統,響應黨和政府關於發展慈善事業的號召,將慈善事業作為佛教與社會溝通的最直接、最可接受的橋梁與方式,這一模式受到政、教、學三界的普遍認同,也受到社會民眾的贊賞。如中國佛教協會為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捐款,向修復長城、搶救大熊貓等公益事業資助,為大興安嶺林區遭受特大火災的人民捐助,向雲南省臨槍、耿馬遭受地震的上座部佛教界捐助。1991年部分地區遭受洪澇災害,中國佛教協會致函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佛教協會,緊急呼吁全國佛教徒積極行動起來,奉獻心力,向遭受洪澇災害的安徽、江蘇等地區捐款捐物,救濟災區人民,共募集救災款人民幣500萬元。當年,中央政府授予中國佛教協會“抗洪搶險救災模范先進單位”稱號。香港佛教四眾弟子通過香港佛教青年會向江蘇省境內曾遭受洪澇災害的蘇北地區災民捐贈價值80萬元港幣的寒衣。1996年中國佛教協會赴青海慰問受災群眾,並向各省、市、自治區佛教協會和各名山大寺發出通知,號召捐款捐物,支援受到嚴重洪澇災害的湖南、湖北、江西、貴州、安徽等省的災區。全國佛教徒當年赈災捐款達到200萬元。

1998年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伺張北地震災區捐款10萬元人民幣,中國佛教協會機關職工和廣濟寺僧眾捐款3萬元人民幣。此外,中國佛協還向西藏那曲雪災地區捐款5萬元人民幣。十一世班禅向西藏受災地區捐款3萬元人民幣。當年夏天,中國長江、嫩江一松花江流域發生特大洪澇災害,當年佛教界捐款達到4000萬元。1999年台灣發生地震後,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和巨大財產損失。台灣地震受災同胞的痛苦牽動著大陸佛教四眾弟子的心,各地四眾弟子紛紛致電致函詢問災情;慰問受災同胞。中國佛教協會向台灣佛教界諸山長老發了慰問電,對在地震中不幸遇難的台灣.同胞表示沉痛哀悼,對受災同胞、遇難者家屬、佛教界同仁致以親切慰問。中國佛教協會通過中國紅十字會將首批5萬元赈災款送達台灣受災地區,幫助台灣同胞早日克服困難,重建家園。    ·

隨著佛教慈善事業的不斷展開‘,各地有條件‘的佛協與寺院成立了專門的慈善功德會,為慈善公益事業的有序展開、規范化動作奠定了基礎;1993年初,重慶市佛教協會在惟賢法師倡導下,成立重慶佛教希望工程編委會,開展資助失學兒童活動。重慶佛教希望工程捐出200多萬元,使2萬多名中小學生重返課堂,修建了15所希望小學、1所幼兒園、48所希望書屋。~1998年又成立重慶佛教協會慈善功德會,在繼續開展希望工程的同時,啟動“母親工程”,救助貧困母親3404人。1994年12月,在妙湛法師主持下成立了南普陀寺慈善事業基金會,開展了"/k萬四千善行,從六個一百做起”的慈善活動,即一年中要獎勵100位優秀教師,資助100個失學兒童、100名孤兒、100個特困戶、100個孤寡老人、100個殘疾人。妙老圓寂後,基金會禀承“勿忘世上苦人多”的遺訓,成立10年間,“先後發放善款27437573.58元,其中慈善救濟款10088802.08元;施診施藥1075472.35.元;義診人數150556人;捐建希望小學22所;修繕學校58所;捐資助學達9068665.78元;印贈經書68,24157.07元;放生護生380476.30元””。上海佛教界的慈善事業一直有優良的傳統,他們設立了兩個基金會,每年為上海貧困家庭捐贈25萬元,為上海市殘疾兒童教育事業捐贈30萬元。上海市佛教界近20:年來用於赈災、扶貧的捐款在2000萬元以上,在西南、西北地區捐建14所希望小學。廣東省佛教界從1993年至2002年,用於慈善公益事業的資金達1.18億元。目前全省佛教界共有6個慈善基金會、1所養老院、1所棄嬰收養所。2000年湖南省佛教基金會成立,從1980年以來全省佛教界用於救災款共700多萬元,用於希望工程助學款800萬元,建希望小學30多所,設立獎學金300萬元。山西省佛教界也成立了山西五台山佛教慈善功德總會,資助山西大學13名貧困大學生完成學業,救濟社區貧困家庭,為災區群眾捐款,修建希望學校。01995年9月河北省佛教協會成立了河北佛教慈善功德會,這是經省政府批准的河北省佛教協會所屬的省一級慈善機構。其宗旨是:發揚佛教慈悲濟世的優良傳統,動員和組織社會各界力量,為以孤兒、特困學生為主的弱勢群體提供各種形式的服務,協助政府發展社會慈善事業,弘揚中華傳統美德,促進社會文明和進步。成立10余年來,功德會始終致力於資助以孤兒、特困學生為主的弱勢群體;走,遍了河北省境內的偏遠.山區、貧困地區,捐衣捐糧無數,建希望小學、圖書館、深水井、攔水壩若干,自2000年始,每年定期資助貧困縣市的孤兒、特困學生,迄今資助范圍已覆蓋全省39個國家級貧困縣中的一半以上縣市,受助人數逾1萬人次,善款累計數百萬元,並收養其中最貧困的孤兒人住弘德家園(孤兒院),目前石家莊、廊坊、保定3所弘德家園共收養孤兒148名,天津、北京家園在籌建中,邯鄲、衡水等地善心人也正在當地積極籌建弘德家園,2006年達到500余名。他們的口號是:“代眾生布施,將善款直接送到受助人手裡。”倡導“日行一善”活動,在全國影響很大。

海峽兩岸,血脈相連,人間佛教思想是兩岸佛教界共同奉行的准則。台灣慈濟功德會在證嚴法師帶領下目前大約有500萬會員,分布在全球38個國家和地區。近年來為大陸受災同胞進行救助行動,特別是1991年在大陸援建災民住房——安徽省全椒縣14個慈濟社區,江蘇省興化縣15個慈濟社區,河南省固始及息縣兩地34個慈濟社區,計3107戶百姓受益。建11所學校,10多間養老院,收容了近500位老人。

香港慈輝佛教基金會,是由香港“旭日集團”美國公司董事長楊洪於1999年創辦的。基金會自成立以來,每年都投人數千萬元在祖國內地做扶貧工作。從2000年至今,捐款總數接近一億元。慈輝佛教基金會在祖國內地偏遠地區扶貧濟困,維修鄉鎮衛生院,打井修橋,資助貧困學生,在多所大學設立獎學金、助學金和學術資助,曾榮獲國家民政部頒發的“愛心捐助獎”,楊洪也當選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百名慈善家之一。

2003年人春以來,中國許多地方發生了前所未有的非典型性肺炎疫情,中國佛教協會先後發出通知與《致全國佛教四眾弟子公開信》,要求全國佛教徒行動起來,主動協助各級黨和政府部門做好非典防治工作,號召全國佛教四眾弟子本著佛教慈悲濟世的精神,積極支持奮戰在一線的廣大醫務工作者,積極捐款捐物。佛教界共為防治非典捐款500多萬元。7月10日海峽兩岸非典疫情剛剛得到有效控制,兩岸四地佛教領袖、四眾弟子一萬多人雲集廈門南普陀寺,隆重舉行“海峽兩岸暨港澳佛教界為降伏非典國泰民安世界和平祈福大法會”。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附近海域發生強烈地震,引發巨大海嘯,波及南亞和非洲12個國家和地區,造成數十萬人死亡,數百萬人流離失所,是國際上罕見的嚴重自然災害之一。12月29日,中國佛教協會向在印度洋地震及海嘯中受災的國家發去慰問電,代表中國佛教徒對他們遭受的重大人員傷亡和巨大經濟損失表示慰問。2005年1月1日下午1點,在北京靈光寺佛牙捨利塔前,由中國佛教協會組織,兩岸佛教界共同舉行了“海峽兩岸、百寺千僧、捐款千萬、救苦救難”消災祈福萬人大法會,為2004年12月26日發生在印度洋海域地震海嘯中遭受巨大災難的印度尼西亞、斯裡蘭卡、印度、泰國等8個國家的災民消災祈福,並對亡靈進行誦經超度。現場捐款993萬元,全部交給中國紅十字會轉交受災各國。

2005年11月20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的“中華慈善大會”上,無錫靈山祥符禅寺被民政部授予“中華慈善獎”榮譽。幾年來,靈山祥符寺先後投入了2300多萬元,致力於赈災、扶老、助殘、救孤、濟困、助學、助醫,支持文化藝術、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慈善公益事業。祥符禅寺的獲獎,是國家對於佛教界積極致力於慈善事業的肯定,同時表明了佛教界在公益事業中的重要作用。

近年來,雲南省佛教協會、昆明佛學研究會積極行動起來,充分利用當地群眾對南傳佛教虔誠信仰的心理,協助政府參與到宣傳、預防艾滋病和對艾滋病患者的關懷中去,積極參與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項目,開展艾滋病關懷服務的摸索與實踐,取得了良好效果。

2006年1月18日上午,山西省佛教協會、五台山佛教功德慈善總會“扶貧濟困獻愛心”捐贈儀式在太原文廟廣場隆重舉行,4萬元善款和價值13萬余元的善物贈送給太原迎澤區、杏花嶺區、萬柏林區及太原市社會福利院等單位的困難群眾。據了解,以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山西省佛教協會會長根通法師為代表的廣大佛教界善士廣結善緣,從2003年至2005年已捐贈41萬元善款。

2006年10月,為支持中國艾滋防治,香港慈輝佛教基金會捐港幣3900萬元。12月,基金會又向廣東惠州市惠城區特困生發放助學金25萬元。

由中華全國慈善總會主辦、人民政協報協辦的中華慈善事業突出貢獻獎組委會評選出全國百位慈善人物,天津市佛教慈善功德基金會理事長、天津薦福觀音寺住持妙賢法師獲選其中。2007年1月8日,在全國政協禮堂舉行頒獎盛典,妙賢法師作為宗教界唯一代表出席了頒獎會並接受新聞媒體的采訪。

2007年1月23日香港慈輝佛教基金會在錦州市民委(宗教局)、錦州市慈善總會等部門人員的陪同下,再次來到錦州開展扶貧濟困活動。此次香港慈輝佛教基金會籌集的10.985萬元善款,以米、面、油和現金等形式,分別送到黑山縣、北鎮市、凌海市、義縣、太和區和關單新村的605戶貧困戶、特困戶家中,為2200名貧困人口送去愛心和幫助。香港慈輝佛教基金會是從2004年開始在遼寧省錦州開展扶貧濟困活動的,2006年香港慈輝佛教基金會與錦州市政府共同舉辦了“慈愛錦州”棚戶區改造大型募捐活動,香港慈輝佛教基金會為關單棚戶區改造工程捐款615萬元。3年來,香港慈輝佛教基金會為錦州市的義縣、太和區翻擴建了10所希望小學,修水庫3座,打百米深機井8眼,設立40萬元助學金,幫助800名貧困大學生完成學業,累計捐資已達900多萬元。

2007年1月25—27日,廈門市佛教界在廈門市舉行了“迎新春,送溫暖”活動。活動期間,將1月9日廈門佛教界籌集的全部善款送到了廈門市湖裡、思明、翔安、同安、海滄、集美共六個區的560戶貧困、殘疾、低保等困難居民的手中。2007年1月26日,“中國公益先鋒頒獎典禮”於中央電視台梅地亞中心多功能廳舉行。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上海市佛教協會會長、上海玉佛禅寺方丈覺醒法師榮獲“中國公益事業十大慈善大使”稱號。“慈善事業是人類最崇高的事業,積極從事慈善事業,不僅是佛陀對我們的教導,也是我國建設和諧社會對於每一個公民的要求,從這兩點來講,佛教界應該更多地承擔一些社會的責任。”覺醒法師表達自己對於慈善事業的看法。近年來玉佛禅寺已累計向希望工程、慈善義拍、印度洋海嘯災區、市兒童福利院、覺群之光慈善義演等活動,捐贈善款總額達1700萬元。

2007年1月31日,香港慈輝佛教基金會向南海區獅山鎮官窯的貧困戶送去價值近13萬元的大米、食油等物資。2007年2月2日,湖南省郴州市佛教協會慈善功德會為北湖區、蘇仙區的50余戶貧困戶送上大米2噸、食用油132桶。2007年2月3日,天津市佛教慈善功德基金會與天津市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共同在津利華大酒店舉行向天津市100位貧困殘疾大學生助學捐款儀式。這是該會連續四年舉行的助殘助學活動的延續。

2007年2月12日,山西省佛教協會、山西省五台山佛教功德慈善總會為太原市困難群眾捐贈了5萬元善款、價值19萬余元的4000袋面粉。這是山西省佛教界第五年向太原貧困地區捐贈,歷年累計捐贈款物82萬余元。從2003年開始,山西省佛教界善士就在春節來臨之際,向太原貧困地區捐贈。

2007年5月8日,河北省紅十字會與香港慈輝佛教基金會、河北省佛教協會成功舉辦了“愛與心相連——‘五.八’世界紅十字日大型慈善義演晚會”,香港及祖國內地著名演藝界人士傾情義演,共同籌資2498.5萬元,建立了河北省第一個農村特困患兒長效救助機制——河北省農村特困大病患兒醫療救助金。

全國各省市佛教協會、各大寺院的一系列善舉,有力地實踐了中國佛教協會倡導的“人間佛教”精神,向社會各界展示了中國佛教的慈悲濟世的襟懷與風貌,為佛教界贏得了良好的聲譽。事實證明慈善事業是佛教工作的一大特色,是弘法利生的一個窗口,感染與動員了更多的善心人士參與到公益事業之中,是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重要體現。在當前中央提出的構建和諧社會的活動中,佛教界更應順時應機,高揚慈悲喜捨的利生情懷,為社會的繁榮富強,為人群的安樂和諧貢獻特有的力量。

佛教界要建立常規的慈善制度。經濟是寺院發展的基礎,但經濟也同樣是歷史上構成法難的一個重要因素,所以如何使寺院經濟得到平衡發展,則是隨著國力強盛、信眾布施增多所出現的又一個重要問題。如何探索一條新的寺院經濟管理模式,關系著當代佛教的健康發展。當代佛教的主旋律是建設人間佛教,回饋社會,服務人群,報恩眾生,為共同構建和諧社會而努力。那麼建立制度型佛教行善模式,則不失為在當前現實生活中促進佛教與社會的良性互動的一個積極嘗試。慈善制度的建立使寺院資金有了一個合理的流向與出口,這不僅實現了佛教慈悲救世的本懷,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佛門善款日巨而又缺乏制度性監管所引發的腐化風險和弊端。目前日益龐大的寺院經濟將是對這一問題的又一次警示。教界有人曾倡議成立一個具有中國佛教特色的“佛教慈善總會”,以便有利於全國佛教界人力物力的調動及團體管理。據有關人士預計,在21世紀,佛教慈善事業將會成為未來中國慈善活動的主體之一,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一支不可低估的力量。

此外,當今社會,貧富越來越懸殊,佛教界應當以佛教的慈悲精神為懷,積極投身到有益於民眾的各種慈善事業中,努力利樂有情、造福社會,真正起到扶危濟貧、赈災救難的作用,從而進一步推動佛教慈善事業,以期達到與社會和諧共處、與人群共享安樂的理想。

近日,由中國國際慈善基金會、中國佛教協會、中國扶貧開發協會、中國國情調查委員會、歐盟歐洲工商業經濟聯合會、聯合國青年技術培訓及婦女兒童保護組織等十幾家機構發起並舉辦“國際慈善論壇”活動組委會宣布,今年的“國際慈善論壇”交流活動於2008年1月9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辦,我們期待這一盛會能進一步推動佛教的慈善事業,幫助一切需要幫助的人,使眾生遠離煩惱、減少痛苦,從而真正達到心淨則國土淨、心安則眾生安、心平則天下平的和諧世界!

 

 

上一篇:成觀法師:唯識三十論頌義貫 第三章 唯識相 第九節 唯識與三無性
下一篇:成觀法師:唯識三十論頌義貫 第四章 唯識性 唯識實性──真如性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