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溫金玉教授:佛教慈善既要解身苦 更要解心苦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教慈善既要解身苦 更要解心苦

溫金玉

內容提要:慈悲是佛教本有之意,為眾生解除痛苦是佛教解脫之道的根本意義所在。在中國傳統社會中,佛教的慈悲理念更多地是落實在救苦救難、撫孤恤寡、修橋補路、赈災濟困方面,中國民眾對悟空之理、般若心法,其實並無太多的參悟,而把其主要心思放在“功德佛教”的信仰層面上。而在現代社會裡,佛教的社會功能則更多地體現於慈善公益事業上。可以說,慈善就是佛教的弘法之路、宣教之道。慈善是佛教通向社會的一扇大門。在現代社會,佛教要建立常規的慈善制度,並在佛教服務社會的支撐點和平台上有所創新,積極探索佛教慈善的新模式。

關鍵詞:慈善社會承擔

佛教的根本宗旨是弘法利生,所謂“弘法是家務,利生是事業”。弘法就是以正法來根治人心,即陶冶靈魂,提升人性。利生就是與樂拔苦,慈悲喜捨,利樂有情。而慈悲正是佛法的根本精神,也是利生的最終目的。弘法與利生是互動的,弘法可以使眾生明了惜緣、知苦的生命實相,利生可以讓有情更懂慈悲報恩的佛教本懷。

當前,宗教在整個社會結構關系中的地位已確定,宗教關系作為五大社會關系之一,涉及的其實就是宗教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各宗教之間的關系以及宗教自身系統中的關系,協調處理好這幾個層面的關系,不僅是宗教自身健康有序發展的根本保證,也是關系到社會穩定、人群安寧等國家全局性的重大問題。十七大報告中提出“全面貫徹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發揮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 這與十六大六中全會所提出的“發揮宗教在促進社會和諧方面的積極作用”的精神是一致的。十七大報告和新黨章的總綱的提法進一步指出了構建和諧社會的重點之一是經濟社會方面,宗教界在促進社會和諧方面發揮積極作用重點之一是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積極作用。如果說發揮宗教在促進社會和諧方面的積極作用是從總體來講的,那麼十七大報告中對宗教工作的闡述,重要性在於把發揮宗教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這一重點明確了。這一重點可以說就是佛教的時代使命,也是佛教應承擔的社會責任。

一、佛教的社會承擔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佛教從其組織建設與教義整合方面均有全新的面貌,佛教界高揚“人間佛教”的旗幟,並以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為號召,以大乘菩薩行來弘法利生,更以“眾生病則我病”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思想來回報社會,服務人群。所以從建國後中國佛教協會成立以來,慈善公益事業就一直作為一項重要的工作來展開。

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國家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實,全國佛教界發揚“弘法是家務,利生為事業”的優良傳統,響應黨和政府關於加強發展慈善事業的號召,將慈善事業作為佛教與社會溝通的最直接、最可接受的橋梁與方式,開展了一系列公益活動。這一模式受到政、教、學三界的普遍認同,也受到社會民眾的贊歎。

隨著佛教慈善事業的不斷展開,各地有條件的佛協與寺院成立了專門的慈善功德會,為慈善公益事業的有序展開、規范化動作奠定了基礎。如1993年,重慶市佛教協會在惟賢法師倡導下,成立重慶佛教希望工程委員會,開展資助失學兒童。1998年又成立重慶佛教協會慈善功德會,在繼續開展希望工程的同時,啟動“母親工程”。1994年12月,在妙湛法師主持下成立了南普陀寺慈善事業基金會。上海佛教界的慈善事業一直有優良的傳統,他們設立了兩個基金會,每年為上海貧困家庭捐贈25萬元,為上海市殘疾兒童教育事業捐贈30萬元。上海市佛教界近20年來用於赈災、扶貧的捐款在2000萬元以上。廣東省佛教界從1993年至2002年,用於慈善公益事業的資金已達一億一千八百萬元。2000年湖南省佛教基金會成立。山西省佛教界成立了山西五台山佛教慈善功德總會。1995年9月河北省佛教協會成立了河北佛教慈善功德會。

海峽兩岸,血脈相連,人間佛教思想是兩岸佛教界共同奉行的准則。台灣慈濟功德會在證嚴法師帶領下目前大約有500萬會員,分布在全球38個國家和地區。近年來為大陸受災同胞進行救助行動,特別是1991年在大陸援建災民住房── 安徽省全椒縣14個慈濟社區、江蘇省興化縣15個慈濟社區、河南省固始及息縣兩地的34個慈濟社區,計3107戶百姓受益。建11所學校,10多間養老院,收容了近500位老人。2008年經有關部門批准,慈濟在大陸成立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這個基金會由國家宗教事務局擔任業務主管單位,是首家由非大陸居民擔任法定代表人的基金會。

香港慈輝佛教基金會,是由香港“旭日集團”美國公司董事長楊洪於1999年創辦的。基金會自成立以來,每年都投入數千萬元在祖國內地做扶貧工作。從2000年至今捐款總數接近一億元。慈輝佛教基金會在祖國內地偏遠地區扶貧濟困,維修鄉鎮衛生院、打井修橋、資助貧困學生。在多所大學設立獎學金、助學金和學術資助,曾榮獲國家民政部頒發的“愛心捐助獎”,楊洪也當選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百名慈善家之一。

中國佛教界所開展的慈善事業可謂穩步推進,2003年入春以來的“非典”防治工作。2004年12月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附近海域發生強烈地震,引發的巨大海嘯災難,都有佛教界的慈悲捐贈。

2008年1月中旬以來,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和西北地區出現了建國以來罕見的持續大范圍低溫、雨雪和冰凍的極端天氣,一場五十年不遇的暴風雪席卷我國14個省市,致使道路冰滑、交通堵塞、水管凍爆、停電停運、物資緊缺,不僅給廣大民眾的生產生活帶來了諸多不便,也給我國經濟造成了巨大損失,引起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據有關部門統計,截止至1月底,因災死亡38人(因房屋倒塌、滑倒和溺水等原因),緊急轉移安置161.7萬人,農作物受災面積達1.01億畝,倒塌房屋14.9萬間,損壞房屋60.2萬間,因災直接經濟損失達326.7億元。雪災牽動著全國各族人民的心,也牽動著佛教四眾弟子的心。中國佛教協會得悉災情後,立即發出通知,要求各地佛教協會積極行動起來,以各種方式,通過不同的渠道,為抗災救災工作做出貢獻。

1月31日,中國佛教協會向廣大佛教界發出救災倡議,隨即在北京廣濟寺隆重舉行“雪災消弭國泰民安祈福法會”,號召全國三大語系佛教四眾弟子發揚佛教“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心念眾生、護國利民”的優良傳統,積極參加抗災救災及災後重建工作,為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盡自己一份力量。廣大佛教信眾紛紛向災區伸出援助之手,在較短的時間裡中國佛協已募集到150萬元,送往災區。雪災無情人有情,廣東省佛教界捐資近400萬元支助災區。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香港佛教界聞訊也迅速行動起來,香港佛教聯合會主席覺光法師特別呼吁全港百萬佛教徒及各方仁人善長,同伸援手,共度難關。2月1日,香港佛教聯合會通過中央駐港聯絡辦向內地災區捐款300萬元。3日,香港佛教三德弘法中心主席淨雄法師向葉小文局長表示,將立即響應賈慶林主席的號召,趕到湖南災區,捐款80萬元,並參與救災工作。

2008年5月12日(農歷四月初八),適逢佛祖釋迦牟尼誕辰二五五二年紀念日,北京市靈光寺在佛牙捨利塔前隆重舉行為緬甸災區捐款暨浴佛節大法會。常藏法師號召在場的法師和信眾,秉持佛教同體大悲的精神,向遭受風暴災害的緬甸人民伸出友誼之手。隨後舉行了捐款儀式。此次所捐70余萬元人民幣將全部送往緬甸赈濟災民。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縣發生裡氏8.0級地震,據民政部報告,截至6月19日12時,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69180人遇難,374061人受傷,失蹤17686人。累計受災人數4616.0865萬人。

嚴重的災情牽動了全國人民的心。多難興邦,大災有大愛。中國佛教協會於14日上午在北京廣濟寺隆重舉行消災祈福大法會,祈望同舟共濟,共渡難關。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一誠大和尚在法會上呼吁,各級佛教協會帶領廣大佛教徒,全面配合黨和政府做好抗震救災工作,各盡所能,積極參與到災害的緊急救助當中,向災區人民伸出慈悲、關愛、援助之手。現場赈災捐款絡繹不絕,共募集善款188.57萬元、2000美元和價值100萬元的物資。

2008年5月14日,十一世班禅額爾德尼?確吉傑布獲悉地震災情後,寢食難安。當他得知中國佛教協會將在廣濟寺舉辦捐贈儀式暨祈福法會,立即委托中佛協工作人員代他個人現場捐贈10萬元善款,轉達至災區人民,並親筆寫信向災區表達自己的慰問之情。同時,班禅身邊工作人員也紛紛捐款達15700元。

2008年5月21日,第十一世班禅額爾德尼?確吉傑布在北京雍和宮主持為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中遇難同胞的祈願法會,為災區人民祈福。

2008年5月29日上午9點許,“中國佛教界為汶川等地震災區祈福追薦赈災大法會”在四川省成都市的千年古剎寶光寺隆重舉行,來自兩岸三地的高僧大德匯集於此,共同為地震遇難同胞誦經祈福,祈願災區人民擺脫災難,重建家園;受傷者脫離危險,早日康復;死難同胞的亡靈早得超薦,早登極樂。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一誠長老親自為法會主法。國家宗教局副局長齊曉飛出席並致詞。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學誠法師,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刀述仁、戒忍法師、永壽法師、明生法師等出席法會。參加法會的還有來自香港、台灣的佛光山、法鼓山、慈濟功德會等以及部分演藝界的熱心人士一同來共赴善舉。

山西省佛教界四眾弟子共捐款500余萬元。溫州市佛教界所捐赈災善款達938萬元。廣東省佛教界捐獻2600余萬元。在6月21日晚上,廣東省佛教協會在廣州天河體育中心體育館舉行“慈悲喜捨奉獻愛心--廣東省佛教界抗震救災慈善募捐晚會”,再次發動全省佛教界為支援災區獻愛心,全省佛教界、企業界和現場觀眾為支援災區捐出3200萬元,專門用於對口支援汶川災區重建。

台港澳地區佛教界與海外華人佛教徒對地震災區表達了最大的關注。淨良長老以急件發函至台灣省各縣市佛教會,號召廣大佛教徒發揮人溺己溺的慈悲精神,赈濟災區。佛光山於5月17日全球五大洲的佛光人與游客同步舉行“百萬人共同念佛祈福回向法會”,並決定捐出新台幣1000萬元來救災。台灣慈濟功德會還派出醫療救治小組前往災區、台灣法鼓山社會福利慈善基金會也派出救援人員進入地震重災區,發放救災物資、搶救傷員、消毒防疫、行醫送藥、進行心理安撫、重建場所……在災區,到處都留下了佛教志願者的足跡。香港、澳門佛教界也積極行動起來,投入捐助與赈災活動之中。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法師對地震中不幸罹難的亡者表示沉痛哀悼;對災難中生死未卜、失去聯絡的人士表示萬分關切;對失去親人,蒙受巨大苦痛的死難者家屬表示同情和慰問;對震區急需救援的災民、傷病者,表示慰問和關懷。香港佛教界於 5 月 15 日將 630 萬元善款捐送中央駐港聯絡辦公室赈災專戶。

此外,嚴重和災情也引起了國際佛教友人的廣泛關注,日本、韓國等地的佛教團體以及世界佛教徒聯誼會都通過不同方式表達了深切的關懷與同情。

據不完全統計,從地震發生到目前,海內外的佛教界已為地震災區捐款超過了兩個億。

二、佛教慈善事業的思考

從這些年的實踐中,我們可以看到,宗教界發揚慈悲喜捨的優良傳統,承擔濟世度人的社會責任,加大慈善事業的投入,將是與社會最好的互動。

佛教界的善舉,有力地實踐了“人間佛教”的精神,向社會各界展示了中國佛教的慈悲濟世的襟懷與風貌,為佛教界贏得了良好的聲譽,事實證明慈善事業是佛教工作的一大特色,是弘法利生的一個窗口,感染與動員了更多的善心人士參與到公益事業之中,是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重要體現。廣東省佛教界慈善活動的開展,不僅是一種布施實踐,也是對我國佛教界如何開展慈善活動的一種積極探索,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

1.慈善是佛教通向社會的一扇大門。當代佛教的主旋律是建設人間佛教,回饋社會,服務人群,報恩眾生,為共同構建和諧社會而努力。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實令世人矚目,各大宗教也相應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健康發展,宗教活動場所在逐步開放,教團建設也穩步推進。但在社會公共領域中依然有許多人不能正確理解宗教的真谛,沒有認識到宗教不可替代的社會功能,對宗教存在著各種各樣的誤解與偏見。然而,在宗教活動中,宗教慈善之舉卻始終如一地成為社會各階層皆予認同的一種與社會互動的良性模式。尤其是都市佛教,較多地成為社會人群關注的焦點,其慈善之舉便成為讓更多人了解並理解佛教慈悲濟世、弘法利生本懷的最好渠道,可以說,慈善就是佛教的弘法之路、宣教之道,慈善是佛教通向社會的一扇大門。

2.建立制度型佛教行善模式,這不失為在當前現實生活中促進佛教與社會的良性互動的一個積極嘗試。慈善制度的建立使寺院資金有了一個合理的流向與出口,這不僅實現了佛教慈悲救世的本懷,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佛門善款日巨而又缺乏制度性監管所引發的腐化風險和弊端,即所謂“還住持一個清白,給信眾一個明白,讓輿論監督有個交待”。

佛教界要建立常規的慈善制度,而不是聽風是雨的一種被動跟進。在當前國家提出的構建和諧社會的活動中,佛教界更應順時應機,高揚慈悲喜捨的利生情懷,為社會的繁榮富強,為人群的安樂和諧貢獻特有的力量。經濟是寺院發展的基礎,但經濟也同樣是歷史上構成法難的一個重要因素,所以如何使寺院經濟得到平衡發展,則是隨著國力強盛、信眾布施增多所出現的又一個重要問題。如何探索一條新的寺院經濟管理模式,關系著當代佛教的健康發展。沒有宗教的和諧,就不會有全社會的和諧,同樣的,沒有整個社會的和樂,更不會有宗教的和樂。與社會的良性互動,是宗教這個子系統在社會大結構中唯一的生存之路,除此別無選擇,這也是提高宗教與當代社會適應性的深意所在。

目前日益龐大的寺院經濟將是對這一問題的又一次警示。教界有人曾倡議成立一個具有中國佛教特色的“佛教慈善總會”,以便有利於全國佛教界人力物力的調動及團體管理。其實如今大陸佛教教育資源的混亂使用,已是一種前車之鑒。這應引起我們的深思。新加坡宗教團體慈善事業的成功展開,可以成為我們借鑒的模式之一。據有關人士預計,在21世紀,佛教慈善事業將會成為未來中國慈善活動的主體之一,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一支不可低估的力量。在這方面,也是落實“十七大”所提出的發揮宗教界與信教群眾的積極作用來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號召的最直接的響應。所以佛教更多地承擔著社會公眾對佛教的期待,佛教慈善事業的展開便擁有了更深刻的社會責任與現實意義,其成敗得失,既關系著佛教自身形象的展示,同時又涉及到廣大群眾對佛教的認同與否,興一處佛法,淨十方人心的理想,是要建立在實實在在的具體宗教實踐基礎上的。

3.探索佛教慈善的新模式,不斷拓展佛教服務社會的功能,拓寬領域。當今社會,收入差距拉大,貧富懸殊,心理失衡嚴重,社會矛盾沖突點增多。佛教界除了發揚慈悲本懷,積極投身到有益於民眾的各種公益活動中,利樂有情、造福社會,真正起到扶危濟貧、赈災救難的作用。同時也要發揮佛教特殊的安撫人心的社會功能,在佛教服務社會的支撐點和平台上有所創新,如心理咨詢門診、心靈撫慰中心、禅修營等都不失為一種新型慈善方式的探討,既要解身苦,更要解心苦。

 

上一篇:法界法師:金剛經講解 第十講
下一篇:法界法師:金剛經講解 第十一講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