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溫金玉教授:慈善是佛教承擔的社會責任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慈善是佛教承擔的社會責任

建國以來,包括我們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宗教界以及佛教界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大陸中國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實,也給中國宗教的健康發展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以及發展遠景。

我們看到在當代社會中,佛教所承擔的社會職責是越來越多,宗教以及包括佛教成為社會舞台中最為活躍的一種社會角色。比如在召開的十七大的報告中,明確的把中國的宗教關系列為當代中國的五大關系之一,這就說明我們黨和政府把中國的宗教問題,真正的提到了社會關系層面中,已經在公共領域中,公開的認同、認可宗教。

那麼在當代社會中,佛教應該承擔怎樣的一種社會角色,應該起到怎樣的一種社會作用?這恰恰是我們現在政府以及我們學界,還有佛教界共同來思索考慮的一個重大課題,或者是重大問題。

佛教講它的本懷,就在於慈悲濟世,弘法利人。佛教裡有一句很著名的話,叫“弘法是家務,利生為事業。”那另外一種表達方式,就是“不忍聖教衰退,不忍眾生苦。”就我自己來理解,弘法為什麼是一種家務?就是說佛法要通過提升人性,平定人的貪瞋癡的欲望,來使得靈性提高,使得人格提升。

“利生是事業”,就是要用一種慈悲的心態,去做慈善的事業,使得眾生能夠感恩、感受到佛法對世人的一種教化以及知恩報恩的一種情懷。

我們看到中國佛教界從建國以來,一直在秉持著這種宗旨。抗美援朝時期,佛教界植樹造林,綠化山河大地,佛教界在當時做了許許多多這方面的工作。上個世紀80年代以後,中國佛教界維修長城,拯救大熊貓等,在歷次大災大難中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尤其比較特殊的,就是2008年的雪災以及這一次“5·12”的汶川大地震,使得我們看到了,佛教界所秉持的慈悲救人的情懷得到充分的展現。

而它的這種社會角色,也承擔的非常好。我們看到社會給宗教,包括佛教的慈善事業,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大的社會空間,事實也證明宗教界在慈善方面,有其他領域無可替代的、獨到的作用,能起到安撫人心,拯救人心,給眾生安慰的積極的慈善作用。同時也看到佛教界在這方面,確確實實有更廣、更大的空間,去展現這種慈悲情懷,開展慈善事業。從佛教界所做的這些工作中,我們看到佛教從古至今,恰恰是秉持了與社會和諧相處,不棄眾生,不離眾生,不離世間覺的佛法的本懷。

慈善工作的展開展現了佛教的主旨所在。我們可以回頭來反省以及回顧一下,這麼多年佛教所做的慈善工作。我們看到其中有許多可歌可泣而讓人流淚動情的方面。但是我們也看到在今後的佛教慈善工作中,還有許多可完善,有待建設的一些層面。就我的個人理解,來談談自己的感受。

第一點,我認為,慈善恰恰是佛教通向社會的一個窗口,或者是使得僧團與社會民眾相互溝通的一個橋梁。現在許多人對宗教其實還有很大的陌生感,佛教的這種慈善活動,也是當前國家宗教局,包括中國佛教協會所提出的一個道風建設,更重要是叫內強素質,外塑形象的戰略任務的落實。佛教所展現給世人面前的到底是怎樣一種形象?這個涉及到佛教在未來社會中,如何健康發展以及社會民眾如何來接納它,認可它的一個關鍵問題。

社會民眾只有接納、認可佛教,理解佛教的真實教義,理解佛陀當年創教的本懷,才能夠更好的去認識佛教,更好的達到宗教與社會相促進,相統一,相信大家都願意看到這種結局。所以慈善工作的展示,佛教慈善工作的開展,恰恰是在這方面做了很好的展現,使得更多的人去認可、接納以及認同佛教的這些慈悲理念,所以我說在當代社會中,佛教所承擔的慈善的角色,愛心大使的這種角色,也是使得佛教在當代社會健康發展的根本保證之一。

所以在這一點上,我覺得佛教的弘法可以與佛教的慈善利生相等同,可以把慈善認為是佛教在當代社會的一個宣教之路,弘法之路。它是使得民眾更多的去理解宗教,溝通宗教,認識宗教的一個關鍵,這是我想說的第一點。

第二點就說佛教自古以來,其實就有慈悲濟世的傳統,不是說我們今天來談宗教的慈善,或者佛教慈善,它是一個新課題,不是。它是一個歷久而彌新的課題,從佛陀創教開始,就把慈悲觀作為最主要的核心理念之一,許多大乘經典都記載,慈悲就是佛本性,就是佛的本懷。

但是在今天我們如何去诠釋,重新定位佛教的慈悲觀?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新的課題,所以我們覺得佛教在當前經濟發展的環境下,已經有了許多的財力、物力來展現自己慈悲力量的時候,除了弘揚佛法以外,慈善應該走的更有規模,更有聲勢,所以在這點上,我想提的就是說,中國佛教要建立一種常規的佛教慈善制度,而不是像目前我們看到的聽風就是雨的,一個被動式的,跟進式的方式。

所以在這點上,政府可以從政策上給予一些配套,研究是否能夠推出中國宗教慈善法這樣的一些嘗試,這已經在各地的一些法規政策中,在逐步嘗試。政府可以為寺院以及宗教團體提供一些可行的、可探討的一種模式。

另一個方面我們看到,當前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在世界上已經受到了許多人的矚目。尤其在這次金融風暴面前,中國政府以及中國所擁有的實力,受到了世人的矚目。那在這一點上我們也看到,隨著國家經濟的起飛,隨著國力的強盛,寺院的布施,寺院的財力也越來越多。如果建立一個常規的,長期性的慈善,可以使得寺院的經濟有合理的流向,使得更多人明白,錢從何處來,錢又向何處去。像我們當前的社會中流傳的這樣的一種慈善制度,可以避免佛門善款增多而缺乏監督的猜測,所以老百姓中傳一句話就是“慈善制度的展開,慈善事業的展開”,可以使得寺院的形象更為陽光化,更為公開化,這叫做給方丈師父一個這個清白,還方丈師父一個清白,給廣大信眾一個明白,給媒體輿論監督一個交代。所以我們看到,佛教寺院經濟的興盛,它是好事,但是如果處理不好,它又會走向負面。

歷史上多次的法難,其實就給我們一種警示,如果寺院經濟龐大,而不能夠使它能有個合理的出路,造成寺院經濟與社會經濟處於不平衡狀態的時候,就會引起社會的集體不安意識。

這種集體不安意識,會給佛教帶來滅頂之災,所以在這點上,我們佛教界一定要有一種清醒的認識,而社會要給佛教非常寬廣的一個舞台,使它雄厚的資金有個合理的流向。

社會宗教關系是社會五大關系之一。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發揮宗教界人士以及宗教團體的積極作用來推動經濟社會的發展。

那宗教界如何來參與經濟社會的建設?有人預測,在未來的幾年裡,宗教慈善力量會構成建設和諧社會的主要力量,成為主體隊伍之一。也就是說在和諧社會建設中,宗教慈善事業的展開,會起到越來越大的作用。所以我覺得學界、教界,應該認真的去學習、反思,或者是去探討,在十七大報告中提出這個課題:宗教界參與經濟社會應該用一種什麼方式,什麼模式進入?慈善可能是它最直接,最現實,最能夠體現參與經濟社會的一個工作,這是我想談的第二點。

第三點我想說的就是,在當代社會中,我們看到社會面臨的問題很多,有失業問題,有勞保問題,包括許許多多的貧富兩極分化問題,這些問題使得社會的矛盾點越來越多,沖突點也越來越多。而從大的國際環境中我們看到,民族宗教真的是無小事,許多地方的情緒、情況、局面,其背後都有民族宗教的因素。

其實在這個問題中,我覺得宗教界要去發揮自己的主動作用,去為社會承擔,要有大承擔的職責跟大願,要為社會分憂,要為民眾解苦。所以在這點上要把佛教的慈善模式,進行一個大的創新。我們不僅僅是局限於救災、救難,而要更多的從心裡,從社會安定,從撫慰民眾心靈這個角度去拓寬它的服務領域,服務平台,使得佛教真正在現代社會中起到安撫人心的作用。

所以在這點上我對佛教界想說的是,我們一定要去理解當年佛陀創教的本懷,就是諸佛菩薩出世的一大因緣到底是什麼?令眾生開始悟入佛之知見,我覺得我們不僅要解除眾生之生苦,也要去解脫他的辛苦。如果用佛教的話來概括,我的這點想法,那就是佛教經常說的一句話,叫“法住法味”。

 

 

上一篇:法界法師:金剛經講解 第九講
下一篇:法界法師:金剛經講解 第十講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