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法界法師:從修行的角度講老子的《道經》第八章 上善若水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八章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這幾句話大家要真看明白了,我得拜你為師了。

【上善若水】是整個這段的中心思想。 上,為至高的,只有至高的東西叫上叫尊。釋迦佛被稱為世尊,世尊是世界上最高貴的最尊貴的修行人。阿耨多羅三邈三菩提也用上,叫無上正等正覺,沒有比它高的。

水的德行最高,我們地球我們身邊最高貴的就是水。上善若水,從字面上從哲學上翻譯,上善是最高的,水也是最高貴的,老子要我們凡夫去學習水的德行。水的德行是什麼?它是最溫柔最善良的東西,它所具有的寬廣胸懷和毫無所求、甘居人下的德操,無論到什麼地方都是平平靜靜的,正是人類應該效仿的德行。

有句話是:人往高處走,水向低處流。可現在的人沒有往高處走卻往低處走,因為心太浮躁了,惡念太多了,所以行為就叫形而下,品德與行為就往下走了。

從自性上講,這個上善若水就是說我們的心——原本的第八識阿賴耶識是至高無上的,是清靜無為的,它就像水一樣非常清靜非常平穩,是無為的,像水一樣能承載一切東西。你看大海裡頭、江河裡頭,你扔多少東西它都沒有怨言。我沒看見那個水一發脾氣把東西撇了出來,它都要包容承載你的東西,所以水的德性是最好的,它是最包容的,這就表明我們原本的那個心是圓滿的、是包容的、是無礙的、是清靜的。

在修行當中有一個忍辱波羅密,釋迦佛在《金剛經》裡說,我被歌利王割截身體的時候,我沒有忍的概念,更沒有嗔恨的概念,這水就做到了。所以說老子偉大,我們大家要好好讀他的書學他的德性,學會老子的眼光。上善若水的德行也是教育我們不要忘本,人之初,性本善。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從表面上說,水對萬事萬物都是有利的,人、動物、花草樹木沒有水是不成的。我們吃飯、蓋房子、做酒、喝茶等都需要水,它能利萬物,但是它沒有去爭什麼,大家誰見到水跟萬事萬物這樣說過話:你天天喝我,是不是給點報酬啊。沒有吧。水是無私的,是奉獻的,就像須菩提一樣無诤三昧第一,表明我們的大靈我們清靜的心第八識沒有爭奪的概念,完全是付出付出,我為人人,但人人為我的概念它是沒有的,這概念第六識的根末那識有:我的、我的、全都是我的、金銀財寶是我的沒你的。就因為我們的第七識不干淨不清靜,所以才有紛爭才有是非,才有國與國、人與人之間的戰爭。如果我們的第七識完全是我為人人,像佛一樣,像毛澤東提倡的口號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去,報酬放在一邊,吃飽飯就行了,相信大家學佛都不用我來講,釋迦佛你也不需要了,都能自律了,戒律還定它干麼。

自律的人能管好自個。沒有自律的人我們只好用皮鞭子對待他,去!到那個房間閉關反思去!三天不用出來,一天一頓飯。自律的人哪,我們就得求他出來,師父啊,快從閉關房裡出來吧,我們需要您呀。兩種結果,真是不一樣啊。一個是皮鞭子趕進去,一個是磕頭下跪求出來。自律和沒有自律的人修行修為境界就不一樣。

因為一講《道德經》,有一個故事咱們就當作茶後飯余的閒聊。昨晚上講完經之後,我躺在床上睡不著,就想老子呀,這《道德經》我也不會講,也講不好,您也不給點能量。因為能量就是智慧呀,我說您也不給點智慧,您寫的東西又這麼深奧,幾千年來,這麼多人翻譯,我一個螢火蟲,還是剛剛從殼裡出來的螢火蟲,怎麼敢翻譯呀,感覺愁呀不好講呀!我又不是高僧又不是大德,也不想拿它混口飯吃,您明天不來我就不講了。這脾氣發完了,今天再拿起書一看還行,剛才講的時候哈欠鼻涕不斷,而且今天的思維比昨天好得多。所以說人為了眾生在發脾氣,自己去跟自己叫板的時候,你的自性你的智慧就出來了。是不是老子來了,是!因為感覺他來了,感覺有佛力加持,渾身舒服,講經思維非常開闊,智慧打開了。不是哪!是我們的自性打開了。

自己去跟自己叫板和折磨自己是兩個概念呀。很多人離婚了或男朋友跑了或女朋友跑了,抽煙喝酒毫無顧忌的糟踏自己,這個自發和我自發可不一樣哦。我是為了大家聽得更好更明了,我自己跟自己叫板。外相上有個老子騎個青牛來了,說這個儒子可教呀,給你一個金丹開開智慧,去好好的講吧。他扔給我這一本千年沒有人解開的書讓我來解……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水的德性對萬物都是有利的,但是它同時又不去爭奪一二,沒有是非。修行人要像水那樣圓融,沒有分別是非,就是清靜了。

【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從外相上講,對於好與壞不去分別了,就接近於道了。

從本性上來講哪,第七識裡是好的壞的都有,是處眾人之所惡,第七識認為自個是老大,認為一切統統都是我的。第七識末那識在我們的思維當中,在我們的境界當中,是很討厭的,也就為惡。如果沒有第七識光有第八識的話,那大家都是佛,沒第七識就沒有第六識第五識了。所以說處眾人之所惡,既然第七識好的壞的都有,那我們的本性要進入到我們的第七識裡頭,把那些惡統統的度掉,再返歸於現實當中。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呀,地藏王菩薩偉大,老子偉大,釋迦佛偉大,耶稣偉大,他們敢於身體力行讓眾生離苦得樂啊!所有教派的中心都是要我們離苦得樂、慈悲、平等、博愛,所以大家不要排斥什麼,只不過是形象和語言不一樣而已。

我們要進入第七識當中把我們的髒東西全部打掃干淨,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我們是漸悟,只能時時勤拂拭。慧能是頓悟,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我們和他比不得呀。

我們的第七識是善惡不分的,我們就把第七識修煉成清靜的,把惡全統統地度光,度光的時候我們就開始接近於道了,我們的心靈就會越來越接近第八識——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可稱為道。

《道德經》博大精深,所以我們行深是行到自己心靈最底部,打開完全的智慧。讀再多的書都是幫助自己打開智慧的,並不是讀了書之後執著書上的知識,知識是拿來運用的,如果你讀了三藏十二部所有的經典之後執著裡面的事情,那還不如不讀了,讀出了一個書呆子這不好。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這幾句是我們儒家思想仁義禮智信,做人就要安分守己,要順其自然,做事要踏踏實實,心要包容,要適時而動。當我們的心幾於道的時候,心自然清靜無為,自然能做到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了。

【居善地】台灣有個地方,風水先生說那個地方不好,淨空就過去住了幾年之後,那個地方居然十分繁華。人心善,地也善,我們居在惡地也是可以變為善地,你也可以教化一番。住的地方不是風水先生說的那個地方好就好,是靠心來轉化它,所以說我們一定要心善。人心惡,善地也會變成惡地。

居善地,是講我們這顆心靈,非常正直,沒有邪的歪的,心與道是融合的,心是清淨的。

【心善淵】是指我們的心靈幾於道時,心善的胸懷和宇宙一樣淵大,心量大度量大。

【與善仁】心靈清靜了,自然能夠與人為善。修行也是靠一顆真誠的心,不能三心二意,今天打魚明天曬網,這樣修起來就會非常累,也得不到什麼妙處。

【言善信】心靈清靜了,表裡如一,言行一致,自然能遵守信用,人們也會信任。

【政善治】我們就可以用治理國家的手段來治理自己的身體和心,像水那樣甘居低下謙讓包容,使民心歸順,把身心治理的非常健康。在外能守住十善業道,心胸開闊又能包容,接人待物非常友好,對內是善緣來了得度,惡緣來了得化解,所以內外是一樣的道理。

【事善能】心清靜了,做事的時候自然能守住自己的心神、心能量,沒有妄念能力通達。不管做世間法的事情還是做佛事都會做的很好。

【動善時】心清靜了,心能掌握好時機,因機而動。如果掌握不好時機就會出問題,比如你在禅定當中,你的大靈跑出去玩了,你家人一摸鼻子沒氣了,再一摸脈搏停了,七天七夜看你還沒醒來,這就麻煩了,所以不能一個勁的在外面遨游宇宙,有時有晌到時候要回來,你不回來留一個皮囊在這兒,就給家人帶來痛苦了,公安還得來調查。禅定當中出去了一定要知道回來,很多人不知道回來,因為沒師父教沒師父帶。所以說我們修行一定要知道有個入處,還得知道怎麼出定,入定和出定,一切行為行動都要有時有晌,也就說有個度數,你過度就不好。

【夫唯不爭,故無尤】從外相上講,正因為不與人爭,所以不會招致怨恨。從自性上講,夫是大靈,正因為大靈不跟後天六根去參與去爭,所以大靈才不生不滅、清靜無為。如果大靈參與是非的話,就像第七識末那識那樣混亂,可能修行就不會成功了,那麼我們修行可能就沒有入處了。

這兩句是告訴我們要有水的德行不去爭奪,才能達到平靜無為,才不會招徕自個的煩惱。煩惱都是自己招來的,並不是別人給你帶來的,在世間法有世間法的煩惱,修行有修行的煩惱,學各個法門有各個法門的煩惱,都是自個帶來的。

第八識是清靜無為的,它不會給我們增添煩惱。第七識倒是會給我們增添煩惱,所以我們要把第七識惡的東西統統掃掉,把煩惱轉成菩提根。

很多人聽完我說的,可能在心裡盤算,他講的東西符合佛義麼。什麼叫符合佛義?只要符合般若符合智慧的就叫佛法,《道德經》就是佛法,不符合般若的都是魔法,這是釋迦佛告訴我們的。佛法並不一定非得限定佛教的那個佛法,那是錯誤的理解,佛法是遍虛空的,無所不包的。

講第九章之前講個故事,南隱是日本明治時代的著名禅師,有一天,一位自大出名的大學教授特意來向他“請教”禅學問題,明面上是請教,實為借機自吹叫板。南隱禅師當然知道教授的來意,但還是以禮相待,給教授沏茶,茶杯中的水很快就滿了,但沒有停手,還是繼續往裡倒。那位教授看著茶水不停的從杯中溢出來,覺得再也不能沉默了,就說“不要再倒了,水都流出來了!”禅師聽了就不再倒水了,就給教授說:“你就像這杯子一樣,裡面已經裝滿了你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你不先把自己杯子裡的水倒空,叫我如何對你說禅呢?”

這就告訴我們修行的人或者做世間法的人不要自以為是,想跟人家學習,就要以空杯的心態來學習,才能提高自己。

心中裝滿了“自我”,也就把自己擋在真理的門外。修行做人要像水一樣,小我一定要放下。

《道經》就是告訴我們如何修行,在修行當中會出現什麼問題,然後如何處理它,教我們的都是種種實際的方法。佛經裡也是這些,出現什麼問題了,如何解決如何處理如何去面對,釋迦佛和老子只不過運用的語言不一樣。

 

上一篇:蔡惠明居士:讀“評印順法師心經講記”
下一篇:蔡惠明居士:佛性與頓悟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