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蔡惠明居士:阿底峽與《菩提道燈論》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阿底峽與《菩提道燈論》

蔡惠明

一、復興藏傳佛教的第一位重要人物

阿底峽(Atisa,982—1054),古印度扎護羅國(今孟JJⅡ拉國達卡地區)高僧。他是扎護羅國國王迦爾耶那師利(善祥)的次子,原名“月藏”,法名燃燈吉祥子。“阿底峽”是我國西藏地區阿裡王绛曲沃(菩捉光)對他的尊稱,意譯為“殊勝”。他生於古印度的巴格甫爾(另說為班加爾或比哈爾)。10歲就學會醫方、工巧、文學等技藝,並開始皈依三寶,守持齋戒,對於佛法的信仰和修行,都有明顯的表現。11歲時,他對宮中寶車彩女等繁華享受起厭離想,便到山林去參訪佛教僧人勝敵婆羅門,起先他故意示現王子的驕慢,自稱是當地的主人,但勝敵淡然說:“我已超越人群,沒有主人,也沒有奴隸”。使這位少年王子心悅誠服,獻上弓箭寶劍,表示谒望出離,請求攝受。勝敵接受他執弟子禮。並指示他到那爛陀寺參谒菩提賢論師,但菩提賢卻要他去參訪那爛陀寺北的明杜鵑長老,明杜鵑又囑他赴黑山之南拜訪阿縛都帝巴。經過阿縛都帝巴開示後,他回到本國,請求父王母後許可他離開家庭。父母見他求法心切,同意他離家。他再度來到阿縛都帝巴那裡,恭敬供養,請求教授,得到師傳給發心法後,指點他到黑山寺親近大瑜伽師羅睺羅芨多伐折羅。在那裡他接受歡喜金剛頂灌頂。此後,他又去超戒寺,從那洛波鑽研顯密二乘。在學中觀時,獲得月稱一派的中觀見。21歲前,他就通達內外聲明、因明等學,在與外道辨論中連連得勝。29歲,在菩提伽耶摩底寺(另說為奧坦多布梨寺)從持律上座戒護論師受具足戒,學習論藏。到30歲已遍學大眾、上座、正量、一切有部的經論,通達各部派的持戒行法,並從飛行寺法護十二年研究顯教經典。他還長住毗訖羅摩屍羅寺,依止那羅巴修法。他博學廣參,不僅精通佛教內學,而且對於當時的其他學派如正理派、數論派、勝論派、瑜伽派的根本經典都能融會貫通。

阿底峽除在印度大陸研究佛法外,還曾三度入海廣征博采。他聽說當時金洲(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有位法稱大師(或稱法護)學識淵博,名聞遠近,於是率弟子125人渡海前往參學。航行歷時13個月,始抵金洲,受到金洲大師的悉心教導。此後12年間,他們主要學習大乘佛法,特別是深學《現觀莊嚴論》一切教授,以及《集菩薩學論》、《入菩薩行論》等教授。另外,還獲得了認清淨增上意樂修自他換菩提心的不共教授。學成之後,與瞻部洲商人結伴回印。那年他44歲。

當時印度佛教著名寺院為四大寺,就是那爛陀寺、飛行寺、金剛座寺和毗訖羅摩屍羅寺。他回印後,先住金剛座寺,後因護法王的迎請,在毗訖羅摩屍羅寺駐錫並任首座。據有關文獻記載,此寺的前面,右邊繪了聖龍樹像,左邊畫的是阿底峽像,可見當時他已與龍樹論師同樣被尊奉。還有此寺大殿左右壁一邊畫著通達五明的人,另一邊畫有傑出成就的智者,而左右二壁都有他的畫像,可見他被尊為“時賢”。又那時印度佛教寺院規定,只有大善巧的高僧才能掌管大殿的鑰匙,而他卻掌管了18把之多。

在公元1013年阿富汗穆罕默德·伽塞尼指揮的穆斯林軍隊最後一次入侵印度前,阿底峽到金洲學法歸國途中,曾去錫蘭(今斯裡蘭卡)鑽研大小乘密咒。他回印度後,還曾出任密教中心超戒寺大上座,聲名極盛,與寶生寂、覺賢、阿縛都底波陀、寂賢等人一起被尊為“超戒寺八賢”。

我國藏傳佛教,或稱藏語系佛教(俗稱喇嘛教),在10世紀後半期形成。13世紀中開始流傳於蒙古地區,迄今除整個藏族外,還有蒙古、土、裕固、漢等多個民族信奉。它的發展,分“前弘期”和“後弘期”。前弘期自7世紀到838年朗達瑪禁佛,約200余年。後弘期開始之年頗多異說,依阿底峽的大弟子、噶當派創始人仲敦巴(1005—1064)的推定,當為978年,至今已有1000多年。藏傳佛教史籍認為,阿底峽是朗達瑪滅佛之後,復興西藏佛教的第一位重要人物。他於1038年應西藏地區阿裡王喇嘛意希沃(意譯智光)的邀請啟程人藏傳播佛學和醫學。這一迎請,還有一段曲折故事:先是智光看到藏傳佛教內部異說紛纭,理論分歧,即使在經典之中也常有互相矛盾的說法。於是決定派遣七位智者到印度迦濕彌羅佛學基礎深厚的學府求法,統一見解,提高認識。同時給留學僧配備侍者及隨行人員共21人。並囑咐除自學成才外,還要禮請德學兼重的大德高僧到西藏地區弘傳佛法。但被派遣的21人到印度後因水土不服,竟先後病死19個,只剩下寶賢和善慧二位譯師。這二位譯師學成回阿裡後,向智光匯報了西行求法的情況並述說他倆所聽到阿底峽尊者的學識和聲望。智光遂派賈精進獅子前往迎請,但被阿底峽所婉拒。智光只好讓他再次去印迎請阿底峽以下的大德人藏弘法。

二、智光為法獻身,菩提光迎請阿底峽入藏

為了籌募迎請高僧弘法的經費,智光到南藏邊境勸募時被一個部落頭領所俘,他的侄孫菩提光帶兵往救,與部落頭領協議用與智光身量相等的共同黃金去贖。智光告菩提光:“你不要為我浪費一兩黃金,應把所有的黃金作為迎請阿底峽尊者的供養,我願意為法捨身,在這裡殉教”。菩提光回去之後不久就接獲智光蒙難的噩耗,只好將籌集的資金派戒勝律師赴印迎請阿底峽。

戒勝到毗訖羅摩屍羅寺與賈精進獅子會合,賈勸告他先不提迎請,只說是來求學,因為操之過急會重蹈覆轍,再被阿底峽所拒,又勸告他不要提阿底峽以下的大德,因為實際上除阿底峽以外也沒有第二個人能勝任去西藏弘傳佛法。這樣經過一段時期之後,一天把阿底峽請到賈精進獅子的居室,陳述西藏地區異說的嚴重,以及智光為迎請他人藏弘法而獻出生命的經過,智光、菩提光為此歷盡艱難、耗費資財的情況。這使阿底峽深為同情,稱揚智光是一位菩薩,但他自己因有講學任務,一時恐難成行。以後經過認真考慮和妥善安排,他最終接受了入藏弘法的邀請。

一日,阿底峽等向毗訖羅摩屍羅寺上座寶生寂告假,說要外出朝禮聖跡,寶生寂表示要與他們結伴同行。到了中途才發現他們的目的地是西藏阿裡。當時寶生寂與他們商量,議定阿底峽人藏以三年為期,期滿回國。當他們經過尼泊爾時,受到尼泊爾國王至誠恭敬的盛大歡迎。不幸賈精進在這裡因病逝世,阿底峽沉痛地說:“我失去舌頭,在西藏弘法將受重大影響”。他們在尼泊爾住了一年,弘揚正法,並收蓮華光王子為弟子,於1041年到達西藏阿裡智光所建的沱庭寺,受到菩提光等的隆重歡迎。在那裡阿底峽講說多種教法,傳授各種灌頂,翻譯了顯密經論。又應菩提光的禮請,造《菩提道燈論》,破斥違背佛教的異說,開示三士道的次第。這部論著迄今為藏傳佛教各派所尊奉。當時85高齡的寶賢譯師原以為自己通達顯密諸法,無所不知。但聽了阿底峽幾次講經說法後,逐漸為他淵博學識、卓越德行所感動,改變輕視為崇敬,後來還助他翻譯很多經論。

三、經仲敦巴挽留,最後在藏圓寂

阿底峽在阿裡住了三年,將要依約返回本國的時候,西藏一位通曉梵文的學者、後來成為他最大的弟子仲敦巴趕到補讓地方谒見他,得到他的灌頂加持。仲敦巴遵他的教義,認為一切佛語(藏語:“噶”)都是指導信眾的教誡(藏語:“當”)創立藏傳佛教噶當派。宋嘉元年(1056)建熱振寺,傳播甚廣。15世紀初,宗喀巴在此派教理的基礎上創立格魯派,主張以“中觀見”為中心,學行並舉,顯密兼重,僧眾嚴持戒律,學經遵循次第,加強寺院組織,所以名為“格魯”(藏語格魯,意為“善規”)。格魯派後來又名“新噶當派”。仲敦巴為留住阿底峽,向他盛贊拉薩、桑耶等地道場的殊勝,僧侶眾多,並且說西藏各地僧俗群眾都渴望聽到他的講經說法。這引起阿底峽的極大興趣和悲心,高興地說:“有這麼許多修梵行的人,在我家鄉也未見,其中…‘定有大阿羅漢!”說完就向東方頂禮。於是答應到西藏各地巡回弘法。他先在芒宇住了一年,又去前藏傳教,經過拉多绛、寧措、桑耶等地,最後到達拉薩。在拉多绛時,有供敦永仲、迦格瓦、傑吉迦瓦勒波、迦瓦釋迦自在、枯敦尊主永仲、善慧等6人,以五事請他決斷.1、方便與智慧單運一支能不能成佛?2、菩薩律儀是否頂要依別解脫戒?3、未得金剛阿黎灌頂的可否為說續部?4、修梵行可否受秘密和智慧灌頂?5、未得灌頂可否行密咒行?他的答復是:“比這更多的問題菩提光都已問過了,可在《菩提道燈論》中找到答案。”他在桑耶寺時曾翻閱過寺內所藏的梵文典籍,看到很多在印度已經失傳的孤本,異常驚喜,於是親自抄寫了《明顯巾觀論》、《華嚴經》等寄回印度。此後他一面講經說法,一而與其他譯師合作,翻譯了很多經論,最後回到聶塘。此時他身體已漸衰老,於1054年農歷十月十八日圓寂於聶塘,終年72歲,使全藏僧俗群眾失去依怙,深切悲恸。

四、阿底峽的著作與譯籍

阿底峽生活的時代,印度佛教的中觀派和瑜伽行派都很發達,密教此時也方興未艾。他駐錫的毗訖羅摩屍羅寺,便是兼弘顯密的道場,能上承顯密諸祖的傳統,下啟我國藏傳佛教噶當派的端緒。噶當派主要教義即把佛所說的經律論都攝在三士道次第中,對於一切佛說都不棄捨,沒有一法不是成佛的順緣,這是阿底峽學說也是噶當派教義的特色,同時也是藏傳佛教的主要特色之 。《菩提道燈論》是阿底峽初到阿裡,於宋慶歷二年(1042)應菩提光之請而造。傳說菩提光勸請造論時提出七個問題,其中二個屬於“三乘共教”的:二個屬於波羅密乘“大乘不共教”的;三個屬於密咒的問題。阿底峽簡略地概括火乘教義,並按照他自己心得和體會造了此論。在短短的69頌半中闡明大小乘顯密的重要義理,並解決了許多“大小相違、顯密相違”等問題。他又為此論寫過一部自注。據另一部拿措譯師所著的《菩提道燈論注》中列舉菩提光所提的七個問題是:

l、大乘道所依補特伽羅怎樣?(補特伽羅舊譯為人或眾生,新譯為數取趣,數是取五趣輪回之義);
2、異生身中能否發菩提心?
3、菩薩戒是否須要為別解脫戒所依?
4、有別解脫戒者持菩薩戒時是前一種戒體轉後一種還是二種戒體同時並存?
5、修習二種資糧是否需要方便、般若雙運?
6、中觀、唯識以那種理論為究竟?
7、怎樣人大乘密咒門?

這七個問題確也包括了上文所述拉多绛的供敦永仲等六人所問的五事。

《菩提道燈論》就是依這七個問題次第進行全而和詳盡的解釋。

正論可分為二段:第一明大乘道的士夫,第二明所修的正方便。明修大乘道的有第2至第5頌。謂進修佛法的人總有三等,即名三士:

1、唯從自利出發,由怖三惡趣苦,希求人天福報而止惡修善的,名為下士;
2、亦從自利出發,由怖三界苦,希求涅槃而修戒定慧三學的,名為中士:
3、以自身諸苦,體會他人的痛苦,從利他心出發,為除一切眾生痛苦而發心修行的名為上士。

這三類士夫修道次第就叫“菩提道次第”。在這三種士夫中的上士是修大乘道的士夫,中、下士在未發大悲心之前則不是修大乘道的士夫。這就解答了上述七個問題中的第一個問題:大乘道所依的補特伽羅怎樣?第6頌總敘正方便。第7至9頌說明歸依三寶的行儀。其次,第10至31頌為明發願、行兩種菩提心,即先須發慈悲欲度眾生的誓願,再以不可退轉的志願發求成佛的心,然後敘述願菩提心的功德和應當守護的學處,這就解答了七個問題中的第二個問題:“異生身中能否發菩提心?”又明行菩提心的有15頌半,說明受菩薩戒後願菩提心才增長。受菩薩戒要先具足七眾別解脫戒的任何一種,否則不夠受菩薩戒。並說受菩薩戒後,當制止諸煩惱惡行,善學三聚淨戒,努力修習菩提道資糧,這就解答了第三個問題:“菩薩戒是否須要為別解脫戒所依?”並附帶解釋了第四個問題:“菩薩戒與別解脫戒的戒體為一分為二,就三聚淨戒中的律儀戒體而言,可說足同;就攝善法戒等而言則相異”。第三,明引發通智利他的勝方便,自第35至42頌上半共七頌半。第四,明雙運方便、般若,修集二種資糧,自第42頌下半至61頌上半共十九頌。說明般若的體性為通達蘊、界、處無生性空的智慧。抉擇諸法無生性空故略說“四句無生”、“四因無生”、“一無自性”、“緣起性空”四種道理,指示一切無性的方隅。由般若力知一切法皆無自性,般若本身也無自性,如是了知能緣、所緣皆性空無我,即能斷一切戲論分別,得大涅槃。由了知一切法無自性,修無分別,漸歷暖等四種善根,證人極喜等十地,不久即能證佛大菩提。這就解答了第五個問題:“修習二利-資糧是否需要方便、般若雙運?”和第六個問題:“中觀、唯識以那個為究竟?”最後,自第61下半至69上半頌共八頌是明密宗不共修習二種資糧的方便,闡述菩薩為求速疾圓滿二種資糧,當修密法。凡學密法必須依止阿阇黎,先受灌頂,清淨修護三昧耶律儀。但受梵行戒的人,不可傳也不可受真實的(“密灌頂”和“智慧灌頂”)只能受“金剛阿阇黎灌頂”(瓶灌頂掇)和聽受講解密部經典與修護摩等密法。至於通達諸法的瑜伽師,則可隨便行事而無妨礙。這就解答第七個問題:“怎樣人大乘密咒門?”也解決了持律者與修密法者的矛盾。

又上士所修的五種正方便也就是菩薩的三增上學:“歸依三寶,發二種菩提心”為增上戒學;為發通智而修奢摩他即增上心學:雙修般若、方便及修密法速疾圓滿二種資糧即增上慧學。因此一切菩薩行都不出乎戒定慧三種增上學。

《菩提道燈論》義譯《菩提道炬論》,是阿底峽集龍樹、無著、佛陀跋陀羅(覺賢)諸家學說的大成而造。強調修習佛法要依“三士道”的修行次第,循序漸進。修法學人應通過“發菩提心”、“嚴持戒律”、“修習止觀”、“福慧雙修”各顯宗階段,在圓滿修持的基礎上,方可轉入密宗修法而達到成就佛的大菩提。由於全部頌文,句義簡明,被認為在當時對藏傳佛教起了“祛邪顯正”的作用,成為噶當派的主要論典之一。阿底峽是以梵文造論的,後他與格瓦洛維合作,將此論由梵文譯成藏文,在藏區廣泛流傳。噶當派的羅追迥乃曾依此作《道次第廣論》與《教次第廣論》。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則依此論作《菩提道次第論》和《菩提道次第略論》。另有不明作者的德格版《菩提道燈論釋難》,善慧法幢著扎什倫布版的《菩提道燈論釋》,扎迦撰的甘孜版《菩提燈論解》等。

阿底峽的其他著作,根據分類,可分為:

1、怛多羅部(密部):①《現觀分別論》、②《獨勇成就法》、③《金剛座金剛歌》、④《吉祥集密世自在成就法》、⑤《聖觀自在成就法》、⑥《大威德遍照現觀》、⑦《法界見歌》、⑧《定資糧品》、⑨《超世間七支儀規》、⑩《不動成就法》、⑩《一切如來三摩耶守護成就法》、⑥《攝一切三摩耶論》等。

2、般若部:①《般若波羅蜜多釋義燈》、②《般若心經解》等。

3、中觀部:①《人二谛論》、②《一念優波提捨》、③《中觀優波提捨》、④《經集攝義》、⑤《心要略攝》、⑥《菩薩寶鬘論》、⑦《顯示皈依論》、⑧《成大乘方便略錄》、⑨《經義集優波提捨》、⑩《業分別論》等。

4、經疏部:《業障清淨儀軌疏》。

5、譯籍:①頓毗波著《十真性》、②法稱著《現觀莊嚴論難釋》、③善自觀在稱著《金剛手成就法》、《大威德成就法》、④聖天著《中觀破迷論》、⑥清辨著《中觀心要頌》、《中觀心要分別燃論》、《攝中觀義論》、⑥德光著《菩薩地注》、⑦世親著《釋大乘論釋》、⑧清辨著《異部分派解說》、⑨無著造《究竟一乘寶性論》、⑩《中觀心要釋思擇焰》並自著此論兩部注釋。

阿底峽的顯密譯著收入藏文大藏經丹珠爾部(論述部)的有一百多種,設有函一名《阿底峽小品集》,專收他自著和依據他學說所寫的著作。

阿底峽的佛學思想體系經噶當派的三個支派:教典、教授、教誡三派的傳播已深入人心,影響廣泛。尤其是教典派最重視阿底峽學說,認為一切經論都是為解脫設教。教授派則重視阿底峽的老師法護的《修心創輪論》和《孔雀化毒論》。阿底峽的著作還是研究中國和孟加拉國文化交流和兩國人民傳統友誼的重要參考資料。

佛歷2538年甲戌夏至於上海佛教居士林

《上海佛教》1994年第5期 總第38期

 

上一篇:法界法師:藥師經講解 第三講
下一篇:法界法師:藥師經講解 第四講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