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願行是淨業三資糧——學習夢東大師語錄的體會
蔡惠明
夢東大師(1741-1810)名際醒,字徹悟,河北豐潤人,晚年居住北京紅螺山資福寺專弘淨土,世稱資福際醒,被奉為中國淨土宗第十二祖(印光大師在光緒十二年即公元1886年也在資福寺淨土道場專修念佛法門),著有《夢東禅師語錄》等,為清代中葉的我國蓮宗名家。
一、用功不得力,只緣生死心不切
《夢東大師語錄》中指出:“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此十六字為念佛法門一大綱宗。若真為生死之心不發,一切開示,皆為戲論。世間一切重苦,無過生死,生死不了,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出一胞胎,入一胞胎,捨一皮袋,取一皮袋,苦不堪言。況輪迥未出,難免墮落,一念之差,便入惡趣。三途易入而難出,地獄時長而苦重。每一念及、五內如焚,故即痛念生死,如喪考妣、如救頭燃也。”
先師李圓淨居士,廣東三水人,名榮祥,字圓晉,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文科,因患浸潤性肺結核,於民國十一年(1922)赴日本西京養病,在帝國大學圖書館閱讀佛學書籍,從而對佛教發生濃厚的興趣,並信奉力行。歸國後皈依靈巖印光大師,法名圓淨,號無相。並遵印祖之命,協助明道上人在蘇州辦弘化社,印行經書,流通法寶,大弘淨土法門。他從《印光法師文鈔》中摘編《印光法師嘉言錄》,提綱挈領,以簡馭繁,一時不胫而走,洛陽紙貴。他在復我的信中論述信願行的重要,此信由福建莆田廣化寺印送單頁一萬張,廣結善緣。信中寫道:
“佛法為心地法門。明開遮,持律不難;辨本跡,隨緣亦易。著跡固行不通,亦有必須遮止者,未可‘以略跡為借口’也。昔印光大師曾诘學者:‘學佛究竟為什麼?用功不得力,尅實言之,只緣生死心不切耳。此心不在生死,便是敷衍門面。即使無意欺人,卻系有意自欺!’經師這一問,應對者莫不目瞪口呆。念佛一門,必仗信願真切,如小孩一旦失母,此時他真信普天之下,只有我娘可怙恃,切願見娘。念佛人只要能如小孩失母之信得及,平日糖果可哄誘,此時哄他不轉——是歡喜境界不能動;平時打罵可威嚇,此時嚇他不退——是煩惱境界不能動。在這些時,信是真信,願是切願,毫無勉強,全不虛假。且舉一例:前上海功德林歐陽石芝習氣不小,但一提西方淨土,則其快樂歡喜之情,不覺手舞足蹈,涕泗隨之,與小兒忽然見娘時何別?余曾保此老決定生西。後來臨終境況果然極好。一心不亂之說實無可疑。若知信願行同時具足,可悟一心不亂應攝此三。僅指行言,仍屬自力;既兼他力,應含信願。如上述小兒求母,圓具信願行三,心無二用,自然不亂。藕益大師謂:‘得生與否,全由信顯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探淺。’上句看似易而實難,下句看似難而實易。倘明此特別法門之所以然,自不必在一心問題上斤斤計較也。”
所以,求生淨土,必須真為生死,發菩提心。對娑婆起厭離心,急求出離,才能對極樂生欣樂心。猶如小孩失娘,此時他真信普天之下,只有我娘可怙恃,切願見娘。淨土法門雖然簡易,但必須具足真信、切願、笃行的淨業三資糧,缺一不可。
二、真信、切顯、笃行是淨業三資糧
夢東大師又說:“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淨土一門,信尤重要。這是因為釋迦牟尼佛悲憫兜生難得出離,無問自說此一特別法門。所以世尊在《阿彌陀經》後稱:“如我今者,稱贊諸佛不可思議功德,彼諸佛等,亦稱贊我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稀有之事,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說此難信之法。捨利弗!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華嚴經》說;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我們雖然相信世尊所說真實不虛,確信“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現代科學已解決宇宙航行問題,人類登上月球,探索太空秘密已指日可待了。)然而由於各種障礙,信心還是有反復,有時甚至動搖。例如上海佛教居士林有位者太太,念了幾十年的佛,忽然聽到密宗有神通,依次第修習,可獲“即身成佛”,不必到極樂世界仍然要繼續修行,起了改易門徑的想法,與我商量。我坦率向他指出:“如果你對淨土法門不生真信,那對其他法門也不會有真信。沒有真信,也就不會有切願、笃行,豈能得到成就。你過去累積的念佛功德不就此半途而廢了嗎?多麼可惜啊!”他覺得我的話也有道理。但又問道:“為什麼我持名念佛幾十年,竟沒有得到感應或達到境界呢?”我引《夢東大師語錄》中一段話向她作闡釋:“吾人生死板頭,惟二種力:一者心緒多端,重處偏墮,此心力也。二者如人召債,強者先牽,此業力也。業力最大,心力尤大。以業無自性,全依於心,心能造業,心能轉業,放心力唯重,業力唯強,及能牽生。若以重心而修淨業,淨業則強,心重業強,唯西方是趨,他日報終命盡,定往西方,不生余處矣。如大樹大牆,尋常向西歪,他日若倒,決不向余處也。何為重心?我輩修習淨業,信貴深,願貴切,以信深願切故,一切邪說募能搖惑,一切境遇募能引轉。若正修淨業時,達摩大師忽現在前曰:‘汝但捨念佛,即授以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禅。’當向祖作禮,謂:‘我已受如來念佛法門,發願受持,終身不易,不敢自違本誓也。’縱釋迦如來忽現身曰:‘吾先說念佛法門,特一時方便,汝且置念佛,即為說更殊勝法門’。亦向佛稽首陳白:‘我先禀受世尊淨業法門,發願一息尚存,決不更張,不敢自違本願也氣雖佛祖現身,尚不改其所信,況魔王外道虛妄邪說,豈足以搖惑耶?能如是信,可謂深矣。若赤熟鐵輪旋轉頭上,不以此苦退失往生之願。若輪王勝妙五欲現前,亦不以此樂退失往生之願。此逆順至極,尚不改其所願,況世間小小順逆境界,豈能引轉哉,能如是願,可謂切矣。信深願切,是謂重心,而修淨業,淨業必強,心重故則易純,業強故則易熟,極樂淨業若熟,娑婆染緣便盡,則臨命終時,雖欲輪回境界再現在前,彌陀淨土不現在前,皆不可得。然此信願,要在操之有素,臨時自不入於歧路”。信願是基礎,沒有深切的信願,淨業就建築在沙灘上,經不起風吹雨打,一觸就倒。選擇法門前要慎重,注意符合自己的根機,念了幾十年佛後仍見異思遷,正說明沒有真信切願,修行也浮而不實,泛泛未到實處,哪來的感應和境界呢?一席話說的老太太啞口無言,表示還是駕輕就熟,老實念佛好,不再想另起爐灶,改弦易轍了,現在她每天念佛已加碼到一萬聲,證得身心輕安、專注一念的境界,體驗到心重易純、業強易熟的道理。
三、應修三福,生四種心
夢東大師還說:“一、真為生死,發菩提心,為學佛通途。二、以深信願,持佛名號,為淨業正宗。三、以攝心專注而念,為下手方便。四、以折伏現行煩惱,為修行要務。五、以堅持四重戒法,為入道根本。六、以種種苦行,為修道助緣。七、以一心不亂,為淨行歸宿。八、以種種靈驗,為往生證驗。此八種事,各宜痛講,修淨業者,不可不知也”。《阿彌陀經》明確指出:“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念佛是正行,六度萬行是助行。在修正行的同時,要培植善根福德因緣。有人錯誤理解《觀無量壽佛經》所說的三輩九品往生,即使五逆十惡的人,臨命終時,由於生大恐怖,聽從善知識的教導,至心念佛十聲亦能往生。就認為不必要修福行善,只要臨終十念就可往生,何必平時無休止地念。這完全是對真信、節願缺乏認識。《大智度論》說:“一切眾生臨終時,刀風解形,死苦來迫,生大怖畏,是故遇善知識,發大勇猛,心心相續,十念即是增上善根,便得往生。”但這種不斷惑業而得往生決不可能出之僥幸。如沒有平時扎實的念佛功夫,決不可能有臨終的效應。就是那些作惡多端,能臨終十念往生的,也是夙因成熟,所以能遇到善知識的安慰勸勉,便生信發願,至心念佛,得佛接引。可見仍不離因果綱絡,但這種情況,只是萬分之一,不可能有穩妥把握。因為淨業修行不容許投機取巧只能實事求是。何況”觀無量壽佛經》就說:“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淨業,乃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這三種福是諸佛淨業正因,也即往生淨土的基本條件。夢東大師所述的淨業八事是全國概括和總結,我們應學深、學透,才能積聚淨業的三資糧。
夢東大師還開示說:“念佛當生四種心:一、無始以來造業如此,當生慚愧心。二、得聞此法門,當生欣慶心。三、無始業障,此法難遭難遇,當生悲痛心。四、佛如此慈悲,當生感激心。此四心中有一,淨業即能成就。念佛當長久,不可間斷。間斷,淨業不能有成。當勇猛,不可疲怠。疲怠,淨業亦不能就。長久不勇猛即有退,勇猛不長久即無進。”這是指笃行而言的。六波羅蜜等一切梵行,主要靠精進才能成就。如《佛遺教經》說:“汝等比丘、若勤精進,則事無難者。是故汝等當勤精進,譬如小水常流,則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數數懈廢,譬如鑽火,未熱而息,雖欲得火,火難可得,是名精進。”笃行應當是常精進的。
印光大師說:“念佛法門注重信願,有信願未得一心,亦可往生,得一心,若無信願,亦不得往生。世人多注重一心,不注重信願,已失其要,而又重既未得一心,恐不得往生之疑,則全與真信切願相違反矣。由此而益加信願,以致一心,則是好想念。若由因不得一心,常存不能往生之心,則成壞想念矣,不可不知。”歸根到底,還是真信、切願、笃行最重要。
夢東大師又說:“臨終以此心緣念彌陀,求生淨土,得不見佛往生乎?但此一念不可僥幸而致,必須存之以誠,操之有素,是故吾輩於此一句彌陀,千念萬念,以致終日終年領導得,無非為熟此一念而已。果得一念純熟,則臨命終時,惟此一念,更無異念。智者大師雲:”臨終在定之心,即淨土受生之心“。惟此一念,更無異念,非在定之心乎,念果如是,不見彌陀,更是何人?不生淨土,更重何處?只恐吾人自信不及耳。”苦口婆心,溢於言表。《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說:“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敬請同修為真信、切願、笃行積聚往生淨土三資糧,臨終心緣彌陀,得佛接引,往生極樂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