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許智銘居士:談世間空與六入處滅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談世間空與六入處滅

智銘

世間!世間!這個名詞,被人叫個不停,但什麼是世間?一般的人認這包括了所見的山河大地,以及其內所包的一切,尤其是人與人之間交互織成的一個錯綜復雜的社會。有的人把這個社會稱之為“世間相”。

但佛陀對“世間”一詞,另有其解說,他認為六入處觸,即成世間,若無六入處觸,世間即不存在。以眼來說,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因有此觸覺的苦、樂,才知有世間,為什麼眼、耳、鼻、舌、身、慧的六觸所生的因緣受是世間呢?因為六入處集,則觸集,觸集的結果,造成了純大苦聚集,倘若沒有六入處觸,當然就無所謂色,也無所謂識,更無所謂受了。因為無觸因緣,即無受因緣,無受因緣,即無有苦、樂;不苦不樂的事發生,一切都得有了,就無所謂世間了。因為六入處滅觸隨之也滅,觸滅則受滅,如是,純大苦聚集滅。至此,還有什麼世間不世間?

眾生愚癡,執著這虛幻不實的“世間乙,你爭我奪,極盡其眼、耳、鼻、舌、身、意之欲,看看今天的世間,無處不是聲色犬馬,窮奢極欲,因此也無處不是罪業叢生,無處沒有痛苦,但眾生卻樂此不疲,以此為真實哩!

佛陀認這世間是脆弱的,是敗壞的,而這敗壞的根源,就是六根,佛分析眼是危脆的敗壞法,因眼見色生識生觸,因觸而苦樂,不苦不樂生,而這些的苦樂、不苦不樂又何嘗不是敗壞法呢?其他,如耳之於聲,鼻之於香,舌之於味,身之於觸、意之於想,無一不是危脆敗壞法。但眾生認危脆敗壞法為常,執著不放,所以痛苦有增無已,如今日的物質文明,比數十年前,確實進步了不少,眾生也利用這進步的物質文明得到了生活方面的享受,但是物質文明帶給眾生的幸福和快樂,遠不如心理上所得的痛苦。因為今天的世間人,天天都處於追逐,貪求、恐懼之中。今日的世間,那一處是安穩的,它帶給眾生的是太多的痛苦和不安。

佛陀教導行者,必須要以正智來認識這世間,這世間一無所有,是空幻的、不實有的。人身的眼、耳、鼻、舌、身、意固然是空,而其認為常恆不變的世間,又何嘗不是空呢?“我”是空、“我所”也是空。因為任何事物,它的自性本來就是空的嘛!誰能舉出一個實例,證明這世間的事物,那一樣是實有的,是永恆不變異的呢?人毒不過敷十寒暑、地球也不過百數十億年,誰能在這世間掌握住什麼?所以說,沒有一樣事物,不歸於空的,只是時間的長短有別而已,最終,將一切歸於烏有。

所以,佛陀教谕行者,以三段法來認識這世間,處理世間事。這三殷法,就是世間集,世間滅、世間滅道跡:

世間集者,前面已經分析過,世間是由於六入處的原故而存在,即眼、耳、鼻、舌、身、意的六入處觸,因六入處觸而生受、而執著;而以虛為實、以苦為樂。因此而生愛、喜、貪、嗔、慢、疑等等惡業,集著不放,由於大家都這樣集著,才造成這世間的純大苦聚集。

世間滅者,就是要行者當六根接於六塵之時,所生之識、觸,要以自性智慧觀察,立刻勘破其為虛幻不實,是惡不善法,將這些惡、不善法,捨盡、吐盡、離棄,並使之止息,隱沒、滅絕,這樣才不為六入處的純大苦聚集所困,不為所困,即滅世間。

世間滅道跡者:就是要在滅世間,使純大苦聚集不生l不作、不為犯時,就得修八聖道,所謂八聖道者,即是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這八聖道不但適用於用於佛弟子,若將之擴充,也適用於一般世間人,則這世間將立刻成為淨土。現在的世間,無論在娑婆世界的什麼地方,都有很為嚴峻的法律,但這些法律不足以儆策世間人,為非作歹,貪得妩厭者,此此皆是。唯有以佛陀八正道的內聖修為,才能使世間人先正於內心,由內心正而外行正,心、行俱正,罪惡不生,娑婆豈不即為淨土?;

佛雖然以這八聖道教導行者,行者即使都依八聖道而行,但佛陀仍不肯定說出所有的世間人都必定能究竟苦邊。佛為什麼不作肯定的說法呢?因為這要看世間人的行持,是否百分之百的合乎“正”的標准。因為眾生無邊,各人的行持能力強弱的不同;,夙世善惡因緣有異,怎麼能肯定說凡依八聖道修持的人,就一定能究竟苦邊呢?

不過,阿難尊者,為了使世間人明了能不能究竟苦邊,他下了一個定義;他認為:凡世間者:世間名、世間覺、世間言辭、世間語說,這些都入世間敷。所以,眼見世間,世間名、世間覺、世間言辭,世間語說,都是入世間數,其他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此,行者對這六入處觸,以智慧正觀察其集、滅、味、患、離,如實知而不為所困,才能到達世間邊而究竟苦邊,也才是知世間、度世間。若於六入處觸不知其為集、滅、患、味、離,不能以智慧正觀察,就不能到達世間邊,更不能究竟苦邊。

所以,佛陀將弟子修六人處分成兩大類:

第一類是有師有近住弟子,這類師、弟子,苦於獨處。他們之所以不願獨處,因他們緣眼色生惡、不善法覺,耳、鼻、舌、身、意緣法生惡,不善法覺,雖覺知此六入覺觸的惡,不善法,而仍猶貪、恚、癡俱,若樂著於貪、恚、癡俱者,怎能究竟苦邊呢?

第二類是無師,無近住弟子,這些的行者,常樂於獨住,他們緣眼色生惡,不善法覺;耳、鼻、舌、身、意緣法生惡,不善法覺,也生貪、恚、癡俱,但立刻知其為貪、恚、癡俱,是惡,不善法,不生樂著而生厭離,不為貪、恚、癡俱所困的人,當然能究竟苦邊。

所以,無師、無近住弟子者,都是樂於獨住的,因為獨住才能修梵、修福,也才能正盡苦邊,究竟苦邊。

但是,獨住的行者,並不是要與人煙永遠隔絕,他們仍得入聚落行乞食。在入聚落行乞食時,應正思惟:“我眼見色時,此心仍多少起欲,恩愛,愛念執著否?”經思惟仍覺有起欲,恩愛,愛念,執著時,為了斷除這惡不善法,而勤於系念修學,好像火燒頭農似地。對待這樣的行者,應該起增上方便,幫助他們熄滅那些欲,恩愛,愛念,執著之火。若有行者,眼見色,毫無愛念、染著者,這樣的行者,當然是由於他們日夜精勤系念修習有以致之的,對這樣的行者,更應以喜樂善根,幫助他們,更求精進,使其無論在行、住、坐、臥之時,始終是一位清淨的乞食者。

中國行大乘佛法,獨住的行者,巳越來越少,入聚落乞食的行者,更不復再有,但進入市鎮、聚落的行者則到處可見。在這樣五彩缤紛的繁華世間、如何善攝六根,不讓欲、恩愛、愛念等惡、不善法,入住六入處中,是一件重要的修持功夫了。若進入繁華市城、聚落之中,不能把握自我,六根觸於六塵,三事和合而成六入處,對景愛念欲起,依於六染識而住,那末、就將被這六染識所縛,若更取著,那就永遠也見不到涅槃了。

依六染識而住為什麼不能見涅槃呢?因眼綠色,眼識生,若眼識生,則眼、色即成因緣法,其他如耳、聲因緣;鼻、香因緣;舌、味因緣;意、法因緣……都能生識,一切的意識,都是意法因緣。而因緣所生法,皆是結系法,被愛念、欲貪所結系的人,如何能得見涅槃?不但不能得見涅槃,反而永遠輸墮。所以,佛陀慈愍地告訴弟子們:

“寧願火燒熱銅,燃燒二目起火,也不願以眼識取於色相;

取隨形好,為什麼呢?因取於色相、取隨形好者,身壞命終,將墮惡趣,如沉鐵丸,永遠無法浮升。  

“寧願燒鐵錐以鑽其耳,也不願以耳識取於聲相,隨聲相好。因為若取聲相、隨聲相好,身壞命終,將墮惡趣,如沉鐵丸,永遠不能浮升。

“寧願以利刀割其鼻,不以鼻識取於香好,隨香相好,因為、取於香好、隨香相好者,身壞命終,將墮惡趣,如沉鐵丸,永遠不能浮升。   

“寧以利刀斷截其舌,不以舌識取於味相,髓味相好。因為取於味租、,隨味相好者,身壞命終,將墮惑趣,如沉鐵丸,永遠不能浮升。

“寧以鋼鐵利槍刺其身,不以身識取於觸好及隨觸相好。若取觸相、隨觸相好者,身壞命終,將墮惡趣,如沉鐵丸,永遠不能浮升。”

佛陀認為睡眠者,是愚癡活,是癡命,無利無福,但若行者取於六識;隨其相好;寧願行者睡眠。因睡眠之人,不於彼色覺想:不造惡業,身壞命終,不致墮於惡趣:水無浮升的機緣。所以佛陀一再勸慰行者,莫於彼色起覺想,若起覺想,必生纏縛、诤訟,能令多眾生起於非義,不能饒益利樂人天。

佛陀之所以寧願眾生的眼、耳,鼻、舌、身、意受那些熱鐵”、槍矛穿刺之苦,而不要使六根取於相好;,隨緣相好,實在是因—為佛陀以他的智慧,正觀察了眼、耳、鼻、舌、身、意是妩常法、是有為法、是心緣生法,如虛空、不實在。執著這些無常、虛空、有為、緣生法而墮於惡趣,太過於愚癡,其愚癡此之於貪求睡眠的人的愚癡更嚴重千百萬倍,睡眠雖是愚癡,無利無廂,但—總比墮於惡趣。永不浮升要強得多,佛陀用心的良苦,是何等的令人感戴?

故行者,應視六入處有如六魔鉤:眼味著色,則被色應鉤;耳味著聲,則被聲魔鉤;鼻味著香,則被香魔鉤,舌味著味,則被味魔鉤;身味著觸,則被觸魔鉤;意味著法,則與法魔鉤。六魔鉤鉤身,如何得能自在?所以,凡眼習於色者,即隨魔自在,不能解脫於魔所系。耳、鼻、舌、身、慧,也是如此。若六根不習近色、聲、香、味、觸、法,則不為魔鉤所鉤,不隨魔自在,不為魔縛,才得自在解脫。

行者最要了解的是:六根之於六塵,彼此之間,本是各;自獨立,本妩牽連關系的。如眼之與色,本是兩個不相關的東西,若眼見色,不起若好、若丑的貪欲,則眼與色超不了化合作用,所以貪欲是眼與色的媒介,是行者的大患,必須斷此貪欲,使二者不起作用,則魔不能侵,無魔能侵,即得自在。

所以說:“學佛”者,學什麼呢?就是學那一個“知”,知道什麼是惡法,什麼是善法l什麼是究竟法。所謂“無明”者,簡潔地說,即是“無知”。如眼是無常的,卻不能如實知其為無常,眼所見之色是無常的,及眼見色所生之識也是無常的,卻不能如實知其為無常,因不如實知,所以才成為“無明”,若能一一如實知,那末就變“無明”而為“明”了。於六入處,一一如實知其為“明”,則覺、悟、慧一舉而得,就成了一個智慧的行者了。

人生的一切苦,都從因緣生,要脫離這世間苦,須修六入處法、閉六八處法,斷六入處法,但在修、斷之時,不可懈怠,但也不可操之過急,以平等修習攝受,行於中道。於六入處中,修離欲解脫,修離恚解脫,修愛盡解脫,修諸取解脫,修心不忘念解脫、修遠離解脫。修這六解脫時,不可以少信心,不可以少持戒,不可以修習利養。若於此六處未盡諸漏,於諸地末得增上涅槃樂,即不得解脫。若能成就學戒、成就學根,則必漏盡,漏盛則心解脫。此時,雖眼見於色,終不為色識住,其他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因為內修無量善解脫,正觀察了世間生滅法,是無常法,是空法,不實在法。內修無量善解脫巳,乃得心解脫,慧解脫。

是以,行者應善為守護諸門,不可因六八處而起緣著心,緣著心不起,則一切惡不善法不生,世間脆弱,是空,是幻,六入處應離、應斷、應滅,能如此,可得無漏而解脫。

七四年元月廿四日於淨室

摘自《內明》第157期

 

上一篇:法界法師:《金剛經》釋義 第二十一品、非說所說分
下一篇:法界法師:《金剛經》釋義 第二十二品、無法可得分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