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許智銘居士:談佛說出入息修習法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談佛說出入息修習法

智銘

佛陀有一次為諸比丘說法,教論修習不淨觀,凡修不淨觀者,必得大福大利。比丘們遵佛教谕修不淨觀以後,心生極大的厭離之念,大家覺得此身無一淨處,伹卻每日與此臭穢之物相俱,深感苦不堪言,為了早日求得與穢身相離,有的人以刀自殺、有的人服毒自殺、有的人以繩索自絞、有的人投巖自殺,有的人請其他同修比丘殺。

其中有位比丘,對自身的惡露不淨,極生厭離,但他不能自殺,又不好請其他比丘殺,以免其他比丘犯殺戒。不得已,走到一位鹿林梵志處,請求說:

“賢首!你若能殺死我的話,我的衣缽都給你。”

鹿林梵志接受了他的請求,就將那位比丘給殺了。然後持刀至跋求摩河邊洗刀的時候,有天魔贊歎他說:

“善哉!善哉!賢首,你得無量功德,能令諸沙門釋予持戒有德,未度者度,未脫者脫,未稣息者令得稣息,未涅槃者令得涅槃。”

鹿林梵志聽了天魔的贊歎,以為自己真的作了大福德,於是他就手執利刀到各比丘所住的房捨、經行處、禅房,對比丘們說:

“你們各位比丘!若為持戒有德,未度者我能令度,未脫者我能令脫,未稣息者我能令稣息,未涅槃者我能令涅槃。”

有些比丘此時因修不淨觀,正厭患此身,一聽鹿林梵志之言,大家都走了出來,並且說:

“我未得度;我未得脫;我未得稣息;我未得涅槃,請你度我,脫我、使我稣息,使我得涅槃。”

鹿林梵志聽了比丘們的請求,就以利刀投比丘,一下子殺了六十人之多。比丘人數大大減少。到了當月的十五日,是佛陀向諸比丘說戒的時候,看到原有的比丘僧團人數,為什麼因緣竟然如此地減少,阿難體出了佛意,就告訴佛陀說:

“因為世尊為諸比丘說不淨觀,贊歎不淨觀。諸比丘修不淨觀以後,極厭患此身,都請鹿林梵志殺害自己,已經有六十人被殺了。因此,比丘人數乃形減少。請世尊更說別的法,令諸比丘聽了勤修智慧,樂受法正,樂住正法。”

佛陀聽了,乃為比丘說“安那般那念住”——即出入息念住,行者修出入息念住者,即能微細住,隨順開覺,已起、末起的惡、不善法,能速令休息,如天下大雨,能令已起、未起的塵埃休息一樣,不至心起急燥厭離之患。

修習出入息法時,應一心系念於出入息:出息、入息;若長若短,都要能身行覺知,這時,心生覺知、心惋、心定、心解脫覺知。在數念出入息之同時,可以學習觀無常斷、無欲滅,如此學出入息,即能滿足四念處。此時即能身身觀念住,借此“身”修觀念住,即不再生厭極之心。

修身身觀念住以後,要系念住不忘,此時又進一步修念覺分。念覺分修習滿足以後,於法選擇思量,以方便力,再進修擇法覺分,如此乃至修捨覺分,這樣的修習,即能使四念處、七覺分滿足,此時的行者即能依遠離、依無欲、依滅而向於捨。法法相類、法法相酒,次第增進,修習滿足。·  行者修出入息而至身觀觀念住,覺知喜乃至覺知意行息學,就—一了受受觀念住的境界。此時的行者知善內思惟,乃覺知欣悅-心定、心解脫、心入息。

行者已至心欣悅、心定、心解脫、心入息的境界,就能心心觀念住。、善內恩惟,覺知心乃至覺知心解脫出息。於身、受、心、貪、憂滅捨,這時的行者已至法法觀念住的境界了。

行者於身、受、心貪、憂滅捨,法法觀念住以後,知善內思惟,如此精進不已,最後必不心生浮躁,急於要用自殺的方式來求取解脫了。

凡是多修習出入息者,身不疲倦,眼見色不患樂著,而能隨法法念住,隨順其樂觀察恩惟,乃知色樂是患,而覺知不染著於樂,所以修出入息,能得大果大福利。因此,凡是想要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而能初禅具足住的行者,首先應修習出入息法。若更想進入第二、第三、第四禅,得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空入處、識入處、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入處定,具足三結盡,得須陀洹果,三結盡,貪欲、嗔恚、愚癡薄者,得斯陀含果;五下分結盡,得阿那含果;得無量神通力——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盡智者,當修出入息。有了這些智慧,再修不淨觀,就能斷貪欲心,雖有此污穢之身,不厭離,也不染著貪欲,進而修慈心而斷嗔恚;修無常想而斷我慢。此時的行者己由原來的消極厭離,而至積極的出離了。所以佛說,修出入息法,有莫大的福利果報。

隋智者大師在“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卷五上說:

“若末得未到地定而先發者,多是病觸,是生蓋及魔所作。”

所以行者修觀時,要非常慎重,要以定中的智慧來觀察,不要以眼、耳、鼻,舌,身、意之所“觸”而生心,如佛說“不淨觀”以後,諸比丘是憑直覺的“觸”而心生厭患,這是六根的意識作用,而不是定而後所得的智慧判斷。因此,不但自己著了魔相。而且為魔所乘,而發生了自殺與集體他殺的現象,這現象是佛法所不許可的。、  所以,佛陀認為那些因修不淨觀而急以自殺、求他殺以期解脫比丘,是缺乏智慧,乃立刻為其他未死的比丘說安那般那——出入息法,希望行者由念出入息開始,由初禅定而至非想非非想定,由定而生意,有慧才能正確認識此身的不淨以及如何修淨的方法,這就是佛法積極的一面。若行者不以定中智慧解決生死問題,而以不正確的方法來解決生死問題,就是智者大師所謂的“病觸”,是“生蓋”也是“魔所作”了。

摘自《內明》第165期

 

上一篇:法界法師:《金剛經》釋義 第十一品、無為福勝分
下一篇:法界法師:《金剛經》釋義 第十二品、尊重正教分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