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傅味琴居士: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50~59)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
講記(19-4)(總第50)

◎ 傅味琴 講於 2001.6.20

修行要抓根本,不走彎路就是捷徑

提要:

  ■ 師恩難報,法恩更重
   ■ 法上不能貧困,多聞要能解法義
   ■ 法首先要拿、要學,成就了才能放
   ■ 修儀軌事相繁細,不可畏而退步
   ■ 法緣多則世緣少
   ■ 有儀軌的基礎,隨修何法,皆易成就
   ■ 修行要抓根本,不走彎路就是捷徑

師恩難報,法恩更重

師恩難報,法恩更重。從前我女兒在四川學法,生過一場危險的病,全靠成都有個楊居士送她到楊居士母親工作的中醫院急診住院。後來病好了,我寫信去表示感謝。她回信說:“老師,我在你那兒聽了不少佛法,只要聽到一句,這個法恩就報不盡,這些事是我應該做的。”

法上不能貧困,多聞要能解法義

所以真正為師的應該是給你法,不是給你小廟,也不是幫你學會唱唸去賺紅包。佛經上都主張大家要求法財,法上不能貧困,法上要富裕,要多聞,要能解,要深入經藏。

修行最要緊的是成就空,全空光,有一絲一毫的執著就不能成就。修菩薩地,修到七地以後,到第八地第九地快得很,為什麼會快?七地的修法內容最多,有20種要修起來,20種要排除掉。例如其中有一條,“執三寶及戒”,對三寶有執著心,對戒執著,不知道善巧方便,也不知道開遮持犯,執著心空不掉,就不夠七地的標准。執著心如能捨掉,修行速度就快了。

法首先要拿、要學,成就了才能放

但凡夫首先要拿,然後再放。現在末法時期,不會講法的人天天在開口,會講法的人不肯講,怕得罪人。經常聽人講:“放下,放下。”你想今天去聽經,機緣很殊勝。他說:“聽經明天去,今天到我那裡去。”你不同意,他就說:“你怎麼這麼執著,修行人也要把法放下。”這就講錯了。因為我們沒有法,必須要去拿,去學,要拿到了修成就了才能放下。兩手空空放下些什麼呀?好比口渴了,手去拿茶杯,旁人說:“放下。”你聽了他的話,結果一口水也沒有喝到。這時就應該要拿,要等你喝完了水才能放下。如果不喝了還拿著杯子講法,你才有必要提醒我:“老師,你可以放下了。”什麼時候說什麼話,可不要亂說,好比庸醫沒水平經常開錯方子害人。

    能海上師說:“儀軌乃成佛之工具,不可見其事相之繁,畏而退步,法緣多則世緣少,無明煩惱不除自去,能通二三種儀軌,則隨修何法,皆易成就。”

修儀軌事相繁細,不可畏而退步

“儀軌乃成佛之工具”,一部儀軌就是成佛的工具,能海上師講過,修文殊法可以從凡夫一直修到成佛。法都是橋梁,都有步驟。“不可見事相之繁,畏而退步。”有一段時期,人們喜歡修禅宗,流傳這麼一句話,“窮參禅,富修密。”禅宗比較方便,什麼都不要。密教可麻煩了,要莊嚴,要供養,供品要供得多,要供香,還要做香塔,還要供燈,燈芯要用很薄的竹片,劈成細細一根,既不能太粗,又不能太軟,用潔白的棉花卷起來,朝著油燈中間一個小孔插進去,然後再灌油進去。油燒光了再換一盞燈,剛燒過這盞燈還要擦干淨。事相很繁瑣,但不要因此而退。有的人就怕繁,禅宗只要一句話頭其它什麼也不要,所以覺得還是修禅宗方便。

法緣多則世緣少

“法緣多則世緣少。”法緣多就把世緣擠出去了。否則你空下來還不是忙世俗事?法緣占滿了你的時間,你就沒時間打妄想了。全靠繁雜的事相修行去把心磨細,越繁雜你能夠安定下來,心就越磨得細,所以這種事相叫事密。“無明煩惱不除自去。”從前也有句話,“思想陣地不會空白,無產階級思想不占領,資產階級思想就會占領。”這句話的意思拿到佛門來說,凡夫的心不會空白,佛法不去占領,世間上的貪瞋癡就要占領,所以要把它擠出去。

有儀軌的基礎,隨修何法,皆易成就

“能通二三種儀軌,則隨修何法,皆易成就。”開智慧修文殊法,成就供養師父的資糧要修供養師父的法,還有修《觀世音菩薩法》成就悲心,修無量壽佛的法可求往生,還有忏悔業障的儀軌。你能學通兩三種儀軌,以後你修什麼法都容易成就。好比修次第禅基礎打好了,再去修一心禅就容易開悟。儀軌中的止觀都修得起來,就容易一心不亂往生淨土。你把兩三種儀軌裡的法義學通了,法相也就容易懂了。好比你學懂佛法,再學辯證法就很容易,因為佛法本身就是辯證的。

修行要抓根本,不走彎路就是捷徑

修行要快速成就,最根本在哪裡?我年輕時有人特地要我給他指條捷徑。我笑笑說:“不走彎路就是捷徑。”此外沒有捷徑,佛門修行哪有投機取巧的便宜事啊?你不走彎路就對了,慢就慢在走彎路。修行的密決在抓根本。你抓住根本,枝葉全會豐滿,你去抓枝枝葉葉,即使你抓時容易,抓來時挺美觀,生氣勃勃,兩三天就枯死了。所以,最要緊的就是一個根本。下課。(回向)(2001.6.20 第十七講完)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
講記(20-1)(總第51)

───────────────────────────────

◎ 傅味琴 講於 2001.6.27

專修文殊五字真言即可成佛

提要:

  ■ 專修文殊五字真言即可成佛
   ■ 文殊譯為吉祥,學文殊法能晝夜六時恆吉祥
   ■ 唯求他力不求自力是極其錯誤的
   ■ 活著不修行,超度卻成風
   ■ 不是沒辦法,而是放不下

專修文殊五字真言即可成佛

    能海上師說:“專修文殊五字真言即可成佛。文殊譯為吉祥,中國為文殊教化之地。”

因為從凡夫修到成佛必須具備的種種資糧,應學應修的種種的法和條件,在這本儀軌裡都具足,你能夠深入寶山,“專修文殊五字真言即可成佛”,就能夠從凡夫修到成佛。

文殊譯為吉祥,學文殊法能晝夜六時恆吉祥

“文殊譯為吉祥”,“文殊”譯成漢文,也稱妙吉祥,妙就是極其殊勝的意思。有人整天燒香、拜佛,乃至供天求神,無非是想保平安。文殊念誦法儀軌的最後,也是“願晝吉祥,夜吉祥,晝夜六時恆吉祥。”這個“願晝吉祥,夜吉祥”,跟不知佛法、不明理論的求佛求神,是兩碼事。

求佛求神的感應,確實有,但這不是屬於你自己的,而是他人給你的,好比天天有人請你吃飯,有一天沒人請你,你就會餓肚子,所以這是不徹底究竟的。修行是自己度自己,佛菩薩給你點加持是可以的,在你困難的時候,輔助你一下,但是絕不可能你自己不修,佛菩薩把你捧上金剛寶座。有人整年累月的燒香拜佛,也有靈感的時候,哪怕你求神、求鬼,也能得利,因為神鬼有神通,但這不是根本解決,根本解決只有以自力為主。

唯求他力不求自力是極其錯誤的

不主張自力是極其錯誤的。一個小孩,媽喂他吃飯,看樣子都是媽的力量,可是小孩怎麼吞下去的?因為他把嘴巴張開來,張嘴巴還是自己力量,在嘴巴裡嚼、吞,還是自己的力量。如果這個孩子自己的力量一點也沒有,嘴巴也不開,靠媽拿筷子把他嘴巴撬開來,把飯灌進去,孩子也不吞下去,又靠媽把飯往喉嚨裡塞進去,能這樣依賴媽嗎?要修行能這樣完全依賴佛菩薩嗎?我們要承認他力的作用,可千萬不能丟掉自力的根本。從前老修行說“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要靠你自己啊。有許多愚癡的話、引錯路的話,即使你聽了再高興你也沒有成功的希望。

活著不修行,超度卻成風

有人活著的時候,不斷煩惱,不修行,托人在他死後超度他,因此如今花錢做“佛事”為死人超度成風。其實你花了幾千幾萬元錢為亡人超度,你又無法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核實。如果超度不了,你也不能把錢要回來,這就要那些為死人超度的人負責任,這個因果可大了。有個佛學苑一向不做超度的事情,說這是老師父傳下來的規矩,因為怕背因果。你沒有把握超度,據說死了以後下地獄,要多少萬年受苦。

不是沒辦法,而是放不下

在莫干山的時候,一個我從前佛學院的學生來看我,他臨時就住到附近廟裡,他和我談起:“我在那個廟裡,我就勸他們:‘這種超度就別干了,你們廟裡以前死的人都是經常干超度得癌症死的,而且你本人也已經得了癌症,你怎麼還覺悟不過來啊’,這個出家人說‘我知道,可是沒辦法。’”誰沒辦法?是你自己的貪心煩惱沒辦法。在佛門裡背了因果是極可怕的,等不到來世,今世就要受報。修行是增長戒定慧的功德,可不能增長貪瞋癡的罪過。所以修行是自己的事,在佛門裡造業、墮落,也是自己的事,修行成就成佛也是自己的事。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
講記(20-2)(總第52)

◎ 傅味琴 講於 2001.6.27

中國為文殊教化之地

提要:

  ■ 真正的吉祥來自智慧
   ■ 犯罪的人天天沒好日子過
   ■ 有智慧自然心安
   ■ 菩薩不保佑人做壞事
   ■ 修文殊法得加持的事太多了
   ■ 學修文殊法,能得聰明智慧
   ■ 中國為文殊教化之地

真正的吉祥來自智慧

真正的吉祥,來源是智慧。沒有智慧的人,靠佛菩薩給你保佑也是臨時性的,有智慧的人,人生的前途就平安無事了,所謂“半夜敲門心不驚”,我又不干壞事,哪有什麼禍事臨到我?干壞事的人,過不了好日子,有一點敲門聲,他就緊張得要翻窗逃走。

犯罪的人天天沒好日子過

有個人犯了罪逃走,幾年沒過一天好日子,他每到一個地方,只住兩三天馬上就走,怕住長了要暴露。最後公安局在雞捨裡把他抓住了,他在裡邊躲了兩三年,過畜生那樣的生活。還有一個,有一天看到他住的小旅館裡忽然來了兩個警察,他覺得大事不好,連忙算賬跑掉,其實這兩個警察不是來抓他的,後來他還是被抓住了。

有智慧自然心安

有智慧有覺悟的人,不造罪,不犯法,自然心安。文殊菩薩智德成就,修文殊法的人學文殊菩薩的智慧,所以能晝吉祥夜吉祥。釋迦佛當年講,你到神廟去祈禱一百年,還不如到如來那裡聽一次法。聽一次佛陀的法,得到佛法裡的智慧,能頂上你到神廟去燒香磕頭求保佑一百年的力量。所以懂佛法的人,看看現在末法時期佛門裡的所謂修行人,佛法不聽,禅定不修,浪費了寶貴的暇滿人身,也真可憐。

菩薩不保佑人做壞事

有人做小偷,偷來了5000元錢,趕緊到寺廟的功德箱裡丟下100元,求菩薩保佑別被公安局抓住了,開後門開到菩薩那裡去了。佛教講因果,你就是5000元全丟到功德箱去,你還是一個偷竊犯,能抵消嗎?在佛門裡盡做錯事,你對佛菩薩再虔誠,因果也不會沒有。

如果有人來訴苦,“老師啊,我請了文殊法,天天在唸、在修,說修文殊法能夠‘晝吉祥,夜吉祥,晝夜六時恆吉祥’,可是我昨天給人家打了兩個耳光,一點不吉祥。”人家為什麼打你?“因為我罵他。”你罵人,當然人家打你了,菩薩怎麼會保佑你做壞事呢?菩薩只保佑好人好事。所以不能顛倒了。

修文殊法得加持的事太多了

修文殊法的人“晝吉祥,夜吉祥”的事很多。以前我在上海教禅定,有個同學來上課,路上一輛轎車的前輪從她腳面上開過,路人叫司機把她送醫院,她對司機說“用不著,我沒什麼痛,你走吧”。後來她跟同學們講起這件奇怪的事,大家很難相信,我怕她可能是內傷,今天不疼,明天就會痛出來,到了明天仍沒疼。同學們問她當時的情況,她說:“我當時懷裡抱了一本《文殊法》,只感覺車輪微微在我腳面上,像是擦過去的,好像車子浮了起來的樣子。”後來她真的一點傷也沒有。還有一件事情,上海公交車原來非常擠,有個人為了趕時間,硬是擠上去,車門一關,他被擠得只能背靠在車門上,身子都轉不過來。停車時,售票員也不可能等他轉過身來再開門啊,照理車門一開他就會仰天倒下去。(眾笑)可是奇事出現了,剛要倒下去,下面一個人就把他托住了,一點沒事。

學修文殊法,能得聰明智慧

我女兒從小就修《文殊法》,她唸了一個月就跟我說,“爸,我現在考試很容易,不像從前那樣半天想不出來,我現在一想就想出來了。”現在她的女兒也特別聰明。蘇州還有個人,孩子還沒有生下來,大著肚子來聽《文殊法》,因為人家說現在聽文殊法,將來生下孩子聰明,果然生下孩子特別聰明。各地修《文殊法》得加持的事真是太多了。

中國為文殊教化之地

要靠文殊智慧,才能得到“晝吉祥,夜吉祥”。“中國為文殊教化之地”,教化靠智慧,文殊菩薩修行道場就在中國五台山,五台山天空中,文殊菩薩天天在講經說法,有一萬個菩薩在圍繞著聽。可是咱們凡夫的眼睛看不到,凡夫的耳朵也聽不到。心可以聽到,可是心在打妄想也聽不到,所以我們凡夫只能從善知識那裡得到文殊菩薩的智慧。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
講記(20-3)(總第53)

◎ 傅味琴 講於 2001.6.27

凡夫帶著煩惱學佛法,掃除煩惱才是修行

提要:

  ■ 修本尊法就有護法神護持
   ■ 護法是護你法,你沒有法,護法就跑掉了
   ■ 迎請本尊及護法都要修供養
   ■ 凡夫與菩薩所見境界各不相同
   ■ 把菩薩修行的道場污染了,罪很重
   ■ 凡夫帶著煩惱學佛法,掃除煩惱才是修行

修本尊法就有護法神護持

你們的輔導老師十幾歲就去聽我課,還天天清早到我那裡去修禅定。有一次遲到了,她說:“因為考試緊張,我睡得好香啊,忽然聽到耳朵邊有講話的聲音:‘快起來,你要遲到了!’”她一下醒過來,趕快跑來,果然遲到了。這是護法菩薩提醒她。無論修哪個本尊的法都有護法菩薩。

護法是護你法,你沒有法,護法就跑掉了

護法,你修法他就護你,你沒有法,他不護你。你必須聽法、誦經,請護法他才會來,否則護法來了,你這裡沒有法,護法就不歡喜,“你沒有法,請我來護什麼法?”你幾次騙他,他再也不來了。

本來寺廟是講經說法修行的地方,有伽藍神、宮殿神,中國還有關公作護法神,如今很多小廟,或者一般性的寺廟,修行人生病多、煩惱多,妖魔鬼怪多,怎麼會這樣?因為裡邊沒有法了。既不講經,也不學法,也不學戒,也不修禅定,每天搞鈔票,護法生氣,都跑掉了。

迎請本尊及護法都要修供養

護法只是護法,修《文殊法》時,先請護法,後請本尊;修完法了,先送本尊,後送護法。這是按照人世間的禮節,好比要開個重要的會議,首先去的是工作人員,去布置、檢查,要確保這個地方平安無事,然後首長才來。既然預先干工作的人員來了,你總要先招待一下,所以先供護法,後供本尊。會議完了,讓首長先走,然後這些工作人員做收場的工作,所以要先送本尊,後送護法。

迎送本尊護法時都要修供養,假如不供養呢?菩薩不會生氣,但護法神有的是凡夫,他們沒有離欲,你不供他,他要說閒話了,“這家人真小氣,連杯茶都沒喝到”,所以要供護法。如果唸誦前來不及准備供品,就在唸誦唸到供護法時,你作觀想也可以。還有供桌上不能供空盆子,供了空盆子將來沒有福氣。

凡夫與菩薩所見境界各不相同

我24歲上五台山,在能海上師的清涼橋吉祥律寺學法。來了一個中國科學院教授,能海上師送了他幾串念珠,有空的時間這個教授就找我談,還寫了一首詩送我。我也還他一首,其中兩句我還記得,“五台山遍地是黃金,我卻在亂石中翻越。”遍地黃金是菩薩境界,亂石頭是凡夫境界,凡夫到了五台山看不見黃金,只看見亂石頭。

把菩薩修行的道場污染了,罪很重

普陀山、峨嵋山、五台山、九華山,是四大菩薩修行的道場。菩薩是清淨的,如果把菩薩修行的道場污染了,罪很重啊。你的骯髒雖污染不了菩薩的清淨,可是你把菩薩修行道場污染了,當然會有罪過,比如你要賺錢,就到社會上去做生意,不要在菩薩修行的道場裡搞名利。

凡夫帶著煩惱學佛法,掃除煩惱才是修行

    能海上師說“密法之中,文殊陀羅尼最為廣博,而以五字真言為根本,由此可發眾生自具之根本智。”

我們現在修的法就是以五字真言為根本。根本智就是無漏智,就是一點煩惱也沒有的智慧。佛法本身就沒有煩惱,可是眾生學了佛法,還沒有把自己凡夫知見的煩惱心態掃干淨,所以變成了又懂佛法又有煩惱。在修行過程中這是難免的,但是學佛法的目的,是要把凡夫知見完全改變成佛法知見,掃除所有的煩惱,這就是修行。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
講記(20-4)(總第54)

◎ 傅味琴 講於 2001.6.27

離開了聞思,就不可能有單獨的修

提要:

  ■ 眾生本具佛性,猶如嬰兒具有與生俱來的本能
   ■ 修行不能得少為足,黃金要經過淘煉才珍貴
   ■ 未到無學位,就雲游,仍是飄來飄去
   ■ 見道後的修,才是真正的修
   ■ 五字表五智,五智修圓滿就成佛
   ■ 根本智如燈光,差別智如燈下能作眾事
   ■ 離開了聞思,就不可能有單獨的修

眾生本具佛性,猶如嬰兒具有與生俱來的本能

一個人在嬰兒時期,就有種種與生俱來的本能,例如只要母親的奶頭往嬰兒的嘴巴裡一塞,嬰兒自己就會吸母親的奶,這用不著媽媽教,嬰兒一生下來就會。我們現在講的根本智是覺悟的智慧,釋迦佛說眾生皆有佛性,都能成佛。佛性並不是佛給予眾生的,而是眾生本來就有的。好比金礦裡的金子,並不是貯存黃金的人把它放進去的,而是金礦本來就有的。

修行不能得少為足,黃金要經過淘煉才珍貴

開發根本智就等於把金礦裡的金子開發出來,經過種種的淘煉,成為價值昂貴的黃金。眾生既然本具佛性,可是為什麼流轉生死啊,因為他沒有開發,沒有淘煉。有些人雖然開發了一點點,他就滿足了,以少為足,也不知道還要經過一個淘煉過程,就像過去人們常說的開悟的人,自得其樂,雲游四海,稱無事道人,自以為沒事了,其實一般稱開悟的,如果沒有證悟的境界,只是理悟,還沒有親證。

未到無學位,就雲游,仍是飄來飄去

理悟不能了生死,要親證才能了生死。你在禅定中成就的法身光明,要跟十方如來的法身光明合得起來,才能了脫生死。在五道的修法裡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證阿羅漢果就是無學道,開悟是見道,見道後面還有修道。他不修了,只是東游西逛,俗稱雲游四海,其實哪裡是“雲游”?說得好聽,還不是坐船、坐火車,連個騰雲駕霧的神通也沒有。雲游就等於說這個修行人像雲那樣飄來飄去,飄動的雲朵,一會兒像龍,一會兒成龍尾,一會兒變獅子頭、狗頭,又變成狗尾,什麼都會變,游的雲靠不住啊。

見道後的修,才是真正的修

很多修行人離開了修行場所,游得就像油鍋裡的油條,滾來滾去,習氣越來越深。他不懂得,得到了一點成就哪能如此驕傲,路還長呢!要進入修道,開悟後的修才是真正的修,才是真正能達到了生脫死的修,可他不修了。所以有些參禅的人,後來就有點輕飄飄了,憑兩片嘴唇斗機鋒,被人稱為“狂禅”。好比開出了一點點金礦,哪能就滿足了呢?而且開出來的還要再淘煉,你怎麼不淘煉呢?

五字表五智,五智修圓滿就成佛

《文殊五字真言》,乃至這部念誦儀軌,修法很多啊,其實修到《大威德怖畏金剛》,修到《生起次第》,還是修這五個字,五字真言表五智,五種智慧圓滿了,就成佛了。五種智慧是:法界體性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要修好這五智,還要一點點去悟,才能把根本智開發出來。

    能海上師說:“根本智如燈光,差別智如燈下能作眾事。根本智既發,則後得智易起。禅宗不學經教,唯參本來面目,蓋從根本智入手也。”

根本智如燈光,差別智如燈下能作眾事

“根本智如燈光,差別智如燈下能作眾事。根本智既發,則後得智易起。”根本智好比燈光,必須先有燈光,然後才能在燈下做種種事情,才能修差別智,我們今天以聞思修在修差別智,這只能算是學習、培養,也勉強可以叫修。

離開了聞思,就不可能有單獨的修

聞思修的修,不僅僅是燒香、拜佛、唸佛、做兩堂功課。不懂法義,這些都只是宗教儀式。如果你把佛教當成宗教來修,就不可能成就。信宗教的人沒有一個成佛,因此佛教不是宗教。所以離開了聞思就不可能有單獨的修。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
講記(20-5)(總第55)

◎ 傅味琴 講於 2001.6.27

從根本智入手,也離不開差別智,再再思維曰修

提要:

  ■ 能見形象的能,這是根本智的作用
   ■ 禅定唯參本來面目,是從根本智入手也
   ■ 非上根上智學經教者應廣學多聞
   ■ 先學次第禅,再修一心禅較為妥當
   ■ 從根本智入手,也離不開差別智,再再思惟曰修
   ■ 深廣般若猶如蝸牛二角,要伸全伸,要縮全縮

能見形象的能,這是根本智的作用

差別智很容易明白,打個比方:你現在眼睛看到的東西都有形象,所以能分辨出這是書,這是茶杯,這是桌子,這種分別智就是差別智,差別智是來自於根本智。差別智要通過眼睛、耳朵等六根來攝取,用意根去辨別它,根本智可不用眼睛,耳朵之類,你眼睛所看到的種種形象,眼睛閉起來,你照樣能想得起來。有的人如果能力強,還能夠想得清清楚楚,一模一樣,這是什麼作用?你離開了眼睛的作用啊,可心作觀想的能力並沒有消失,這個通過意根能作觀想的能,那就是根本智的作用。

禅宗唯參本來面目,是從根本智入手也

“禅宗不學經教,唯參本來面目,蓋從根本智入手也。”禅宗是一心禅,攝上根上智。它的特點就是避開眾生的執著心。只有禅宗才是一個特別法門,其它的法門,都需要學經教。禅宗起源“靈山拈花笑”,釋迦佛手拿一朵花,沒講一句話,只有迦葉尊者微笑了,釋迦佛就把花交給他,所以叫“不立文字”,唯參本來面目,是從根本智入手,一門深入。

非上根上智學經教者應廣學多聞

我們現在不論修什麼法門,就要照法門的要求去學,佛教我們發大願,“法門無量誓願學”。男眾有位老師在日記中說有個同學學了三年,方才明白過來,如果不廣學多聞,光靠一句佛號是不行的,他以前就是不喜歡多學。

先學次第禅,再修一心禅較為妥當

禅宗“不立文字”是個特殊法門,如果不是上根上智,要先學好次第禅,要廣學多聞,先把根機轉利,那個時候再修一心禅就比較合適,現在多學一點,知識廣博一點有什麼錯呢?還是按步驟上去比較好,因為咱們在家庭、在小廟跟世俗的人打交道太久,染污太重了,所以根機也就差了。

從根本智入手,也離不開差別智,再再思惟曰修

“唯參本來面目”,本來面目只有一個,你參到本來面目,你就是悟到本來面目。但話說回來,雖從根本智入手,也離不開差別智,不過是方式巧妙罷了,好比頓悟離不開漸悟是一個道理,只不過主張頓悟的人不說這個話。比如說,你參“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是什麼?”你就去想,父母未生前我是胎兒,又想一想“不對吧”,就這麼肯定否定,肯定否定,……其實還是在思惟,不過他的思惟是只朝這一個問題去想罷了,所以歸根結底還是這句話:“再再思維曰修。”要一再一再去想,等到你想通了就悟了,這才叫修。

從前在打禅七時法師問:“念佛是誰?”一個人舉手回答,“念佛是某某人。”另外一個人回答,“念佛即非念佛,是名念佛。”……還不是每個人通過思惟說出來的?所以思惟是必要的過程,必要的方法。

深廣般若猶如蝸牛二角,要伸全伸,要縮全縮

但是你有思維就不是真正悟,那不過是理悟罷了,真正悟要擺脫語言文字的思維,這才是真正的開悟。你即使擺脫了,可是你講經說法的時候,仍然要通過語言文字來表達你悟出來的智慧,所以能海上師說過:“沒有文字般若,什麼也沒有。”既不能自己了生死,也不能廣度眾生,所以深般若和廣般若,要有兩者都有,要沒有兩者都沒有。好比蝸牛的兩只角,要伸全伸,要縮全縮,千萬不能分家,分家是錯誤的。今天講到這裡。(2001.6.27 第十八講完)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
講記(20-6)(總第56)

───────────────────────────────

◎ 傅味琴 講於 2001.6.27

念誦得其大要,如刻字,後愈刻愈深

提要:

  ■ 念誦得其大要,如刻字,後愈刻愈深
   ■ 念誦如刻字,初刻不宜深,如下刀即偏,就報廢了
   ■ 講法的人不成才,猶如寫字弄花巧

念誦得其大要,如刻字,後愈刻愈深

    能海上師說:“念誦如鑄模型,得其大要。又如刻字,愈刻愈深。”

這是能海上師講解念誦儀軌時打的兩個比方。造模型,先要用模具鑄出粗坯,然後再進行精細的雕刻修飾,就能表現出種種的形態,坯雖然不細,但必須要有這個東西,否則模型做不出來。美術雕塑也是這樣,開頭僅僅是塑個大概的樣子,以後就越雕越細,甚至能雕出種種的線,能夠細到眼睛有神。這個意思是說,儀軌念熟了就能把整個儀軌修法的大綱弄明白,以後你再聽法也好懂,思考起來也容易深入。即使你沒有聽法,有的地方,你念久了,自己也明白。這樣由淺入深,一步一步上去,等到你基礎都已經熟了,那麼講法的時候,在要點上稍微點一下,你就更容易悟到這個境界,那可不僅僅是理論上,或者文字上的東西。所以修佛法這條道路不光是越修越高深,而且越高越簡單,禅宗就是靠畫龍點睛的話開悟的,但是必須要有基礎啊,你好高骛遠,一下子想抓精要的高深的法,有是有,給了你,你也不消化呀,對你不起作用,那就白費時間。

念誦如刻字,初刻不宜深, 如下刀即偏, 就報廢了

“又如刻字,愈刻愈深”,刻字的人,第一刀下去,都不會很深的,要一刀一刀逐漸加深,第一刀你刻得深了,如果偏了一點,你這個東西就報廢了,第一刀刻得不太深,即使你稍微偏一點也容易修改,而且以後也不容易偏,因為你第二刀再下去的時候,第一刀的線條已經刻好了,第二刀可以順著這根線路走。那麼第二刀深一點,第三刀再深一點,到後來你閉著眼睛刻,也不會往旁邊拐了,因為前面刻的線路很深了。我們學佛法、修行也是這樣,第一步沒有搞熟,不要著急,基礎先打好,第一步學學通,在第一步的基礎上,再進行第二步,有了一個比較深的基礎,你以後學起來,就不會走彎路了,而搞花巧那是永遠不會成才的。

講法的人不成才,猶如寫字弄花巧

前一個時期,我看到一封來信,字寫得花得蟲不像蟲,蝴蝶不像蝴蝶,沒辦法形容。再加上潦草,更難看得懂了,也許只有他自己認得。從前還有給人寫對聯的,他的字更花巧了,比如字上一點,他畫成一個蝴蝶,橫豎撇捺他抖成一個個曲曲,這種字能上書畫展嗎?即使這一段字畫得像幅山水畫,也看不懂啊。人家也有買的,買一個好玩新鮮。

不成才的講法人,講出來的東西也不成才,僅僅是給沒聽過講經的人一個新鮮,看看講經啥玩藝。那一年我在某個寺廟的大講堂講菩提心,有個年青的出家人舉手,“傅老師,能不能允許我講一講”,我說“可以”。我請他上台來,他也不上去,就在台下講,“從來也沒有人請我講過法,所以這是我頭一次講法,希望大家鼓鼓掌,讓我也高興高興。”講的人不成才,還不如老老實實,像刻字那樣,一步步來,不要好高骛遠,也不要搞花巧。

釋迦佛把我們修行的路,早就安排好了,我們就老老實實一步步走,由淺入深,不要怕麻煩,基礎越刻越深,肯定會成才。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
講記(20-7)(總第57)

───────────────────────────────

◎ 傅味琴 講於 2001.6.27

顛倒體上無正知正見

提要:

  ■ 凡夫之體即是顛倒
   ■ 顛倒體上很難產生正知正見
   ■ 要修行成就,一定要按照佛之知見

  ■ 看經所得智慧,不成熟,記不住,故須念誦
   ■ 夢見劫火洞然,進洞但聞念誦聲
   ■ 佛教的悲心與智慧是一物的兩面,悲智圓滿就成佛

凡夫之體即是顛倒

    能海上師說:“凡夫之體即是顛倒,顛倒體上無正知正見,看經所得之慧,不能成校,故須念誦,使之熏習成種,然後遇事能起作用。”

“凡夫之體即是顛倒,顛倒體上無正知正見。”不正就是歪,稍微歪一點,就已經不正了,顛倒就更不正了。現在有人把“福”字倒貼在門上,“福”顛倒了不是“禍”嗎?真是愚癡啊。說“福字倒貼,表示福來到。”這豈不是20世紀的迷信?就這麼倒貼一下,福就會來了?那麼你寫個“明”字,朝瞎子的眼睛上倒貼上去,他眼睛就亮了?真是自說自話。顛倒的“倒”可不是來到的“到”。眾生都在迷信裡尋求精神安慰,簡直無聊透頂。所以說“顛倒體上無正知正見。”

顛倒體上很難產生正知正見

顛倒不顛倒,根據什麼標准呢?要根據佛法的標准,佛說過,眾生大顛倒,凡夫的體就是顛倒的,你怎麼能再根據他為標准?凡夫如果不顛倒,怎麼會六道輪回,生死流轉?怎麼會經常做錯事情?怎麼會在人生路上,常摔跟頭?多少人在人生路上一失足就掉下萬丈深淵,摔得粉身碎骨,就因為知見不正,走的道路也不正,路上充滿著危險他也不知道。所以不脫離凡夫知見,在凡夫的顛倒體上,很難產生正知正見。

要修行成就,一定要按照佛之知見

我們講的無正知正見,不是說一般人連一點對的也沒有。這個正知正見是指修行成就說的,凡是符合佛法的,能了生脫死到彼岸的,能證果成佛的知見,就是我們修行人的正知正見。從世間法來說,也有很多正確知見,那是世間法的正知正見,比如人懂得吃白米飯,他不去學狗吃大便,這就是人的正知正見,如果要修行成就,那就一定要按照佛之知見。

看經所得智慧,不成熟,記不住,故須念誦

“看經所得智慧,不能成校,故須念誦。”看經,看的時候懂得裡邊的道理,但不成熟,看後就忘記了。加上一般人不大有耐心,一本好書也不會一直看下去,最多看完,也就不想看了,看過也就忘記了。我年輕時花三個月時間誦600卷《大般若經》,現在全忘了,即使幾句話也想不出來,倒還不如,我唸由大般若攝成的《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非但能夠想得起來而且法義全懂,遇到什麼困難,儀軌裡的句子自己就會跳出來,跳出來的這一句恰好能解決眼前的矛盾,很妙。

夢見劫火洞然,進洞但聞念誦聲

文殊儀軌一千座我早就修滿了,後來又修了三、四年,十年動亂時,我又修了一千座,所以很難忘記。我還記得我初學文殊法時夢到的一個境界,我朝著一個噴出烈火的洞口走了進去,竟然一點不怕,當時觀念也轉變了,明知是火,但是沒有火不能靠近的觀念,很自然地走了進去,我也一點沒有被燒著,反而感到很清涼,剛剛穿過火,只聽到裡邊一片念誦文殊法的誦經聲,“南無皈依金剛上師文殊師利……”醒過來才知道,這是文殊菩薩給我的加持。所以修文殊法的人,真的碰到地獄火,也會聽到“南無皈依金剛上師文殊師利……”,全會變清涼,所以念誦很重要,這是我由這個夢所聯想到的。

佛教的悲心與智慧是一物的兩面,悲智圓滿就成佛

佛教講智慧,智慧中就包含著悲心,從智慧中出生的悲心才是圓滿的。所以佛教的智慧悲心是一個東西,一個東西有兩個方面,好比一個人有兩只腳,悲智圓滿就成佛,佛就叫兩足尊。

所以,通過念誦的成熟,在心裡種下了種子,遇到事情,就能夠發揮作用,該出生智慧就出生智慧,該出生悲心就出生悲心,而且文殊菩薩悲心不離智慧,智慧不離悲心,因為文殊菩薩早就成佛了,所以是悲智圓滿。能海上師對經題的開示到此完了。底下就要講儀軌了。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
講記(21-1)(總第58)

───────────────────────────────

◎ 傅味琴 講於 2001.7.4

一、加行八法

 修加行是為修正行打好基礎

提要:

  ■ 修加行是為修正行打好基礎
   ■ 無加行則正行不能成就
   ■ 要在智慧上成就悲心

  ■ 修長壽法往生極樂世界更穩當
   ■ 加行第一法是皈依
   ■ 師不可把徒弟看作私有財產,因為他是佛弟子

修加行是為修正行打好基礎

這部《文殊法儀軌》的組織分兩部分。第一部分叫加行,第二部分叫正行。加行就是為正行做准備,打基礎。修《文殊法儀軌》,必須先修加行。

    能海上師說:加行為預備,凡修諸法均須先具加行。無加行則正行不能成就。此八加行,修余法者亦可通過。

無加行則正行不能成就

現在我們要講的八法,全是加行法,這八個加行法,無論修哪部儀軌都可以通用。比如我們學觀世音菩薩的《大悲儀軌》,《大悲儀軌》也有這八加行。

要在智慧上成就悲心

你們心裡可能會想:老師怎麼不講《大悲儀軌》?因為來不及講啊。而且先講開智慧的法比較妥當,所以先講《文殊法》。妥當在哪裡?有兩點,你學了《文殊法》,大智慧上成就大悲心就沒有錯,否則就是沒有智慧的慈悲,僅僅是世俗上人的好心,或者叫做軟心腸,沒有原則的好心經常會辦壞事。第二,你們女眾先學《文殊法》,也格外合適,因為你們女眾心裡有個願望,希望來世女轉男身,那麼先把文殊菩薩十六歲童真相印進心裡,天天想文殊菩薩,臉也慢慢就變得像文殊菩薩的臉了。現在先下種子嘛,印象就是種子。

修長壽法往生極樂世界更穩當

以後還要教你們修《長壽法》,修《長壽法》很有必要,自己長壽了,能夠多修一點,多度些眾生,多報一點佛的恩。而且修了《長壽法》,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更容易,因為《長壽法》就是阿彌陀佛的法。我是天天修的。

現在事情多了,但是忙管忙,忙也要修,方便不能丟掉原則,煩管煩,修還是要修,哪怕打妄想,還是要抓緊用功。同樣,你們修禅定,打妄想管打妄想,坐還是要盡可能多坐。能海上師說修個妄想定也好,總比不修好。末法時期只能要求放低一些,對善知識要求也低一些,對自己要求也低一些,操之過急不是個辦法。比如有人看到自己不好,就想打自己嘴巴,假如打腫了臉,也出不了門,打狠了自己也受不了,所以要善巧方便啊,門該開時開,該關時關。吃下飯,撐得難受自己松松腰帶,裡邊消化掉了,再束束緊,要活一點。我最反對死板,但是我更主張嚴肅,不能把原則做交易,原則是決不能做交易的。

加行第一法是皈依

加行就是加工用行。加行第一個法是皈依。學佛修行以皈依為首。沒有皈依,不能稱佛弟子,好比居士沒有剃度,就不能稱出家人,這些都是佛門的規矩。自己剃的不能算數,否則那些自己到理發店把頭發剃光的豈不也能稱出家人了?

師不可把徒弟看作私有財產,因為他是佛弟子

皈依必須是三皈依,皈依了就有三條戒,叫三皈依戒,給你授三皈依戒的比丘叫皈依師,他是代表釋迦佛給你授皈依的。可要明白你皈依的是釋迦佛,所以稱佛弟子,你沒有皈依釋迦佛怎麼稱佛弟子呢?當師父的對皈依弟子也應該尊重,他是佛的弟子,這個觀念不能搞錯,如果觀念一錯,“他是我的弟子”,就搞不好了。怪不得有些師父把徒弟抓在手裡,抓得緊緊的不肯放,這是不對的,他是釋迦佛的弟子,你有責任把他教育好,你沒有權利把他當成你養老的依靠,正好比一個父親不能把兒子看成私有財產,師父也不能把徒弟看成私有財產。徒弟還很年輕,好像早上八、九點鐘的太陽,新時代的青年跟老一輩多多少少有點兩樣,也許他走進大叢林,聽了講經說法,他能發大心,而你在小廟裡幾十年,從來也沒有發過大心,你把他拖住干什麼?你應該鼓勵他皈依了就要學佛法。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
講記(21-2)(總第59)

───────────────────────────────

◎ 傅味琴 講於 2001.7.4

皈依為崇敬供養義

提要:

  ■ 皈依要具足三皈依,五戒有卷伸
   ■ 犯了三皈依戒就有犯戒的罪過
   ■ 通信皈依,代人皈依均無效

  ■ 要在清淨比丘僧前受皈依,否則就不如法
   ■ 加行第一法是皈依
   ■ 皈依為崇敬供養義

皈依要具足三皈依,五戒有卷伸

“具足三皈依”,三皈依戒沒有開許只皈依兩寶的。受五戒“受時有卷伸”,一只手伸開來叫伸,握起來叫卷,你某條戒做不到,這一條就暫時別受,預先跟授戒的師父說明白,師父授戒的時候每一條都會問你“能持否?”問到這一條時你就不要回答“能持”。你一回答“能持”,你就受了,所以戒不是強迫的,全是自己請求的,自己回答的,你不想受這條戒,你就不吭聲。你可以受四戒,三戒,兩戒都可以,也稱你五戒居士,名稱一樣,但酒戒一定要受的,酒戒是放逸戒,雖然不是根本戒,但是不受酒戒,其它的戒難保。

犯了三皈依戒就有犯戒的罪過

受皈依戒的時候,一定要具足三皈依,沒有皈依佛寶,不皈依法寶的,也沒有皈依法寶,不皈依僧寶的。如果受了三皈戒,你沒有做到三皈依戒的要求,你就犯戒了,可是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早就破戒了,還到處講“我是受過三皈依的”。所以說不懂佛法的人真可憐,好像不懂法的法盲,自己已經犯了罪,還認為自己沒犯罪,即使判刑了還大喊冤枉,“我又不是存心這樣,我是不懂啊。”不懂就不判刑了?還是要判的。所以你即使不懂,你犯了皈依戒,仍是有犯戒罪過的。

通信皈依,代人皈依均無效

現在還搞新名堂,叫“通信皈依”,人不用到,寫封信來他給你取個法名,就寄一張皈依證給你,一次要賣多少錢,這如法嗎?清淨嗎?哪有通信皈依的?皈依的原則,要面對面,照片也沒有用。有人又想個辦法:“我代他皈依”,你是你,他是他,皈依不能代表,搞錯了沒有功德,反而背罪過。

要在清淨比丘僧前受皈依,否則就不如法

問:“皈依要多少次?”皈依只要一次,你就是佛弟子了。說:“我多拜幾個師父”,皈依是皈依釋迦佛,娑婆世界哪有那麼多釋迦佛?說:“我多皈依一次,心裡就踏實了。”你意思可能第一次作用不大,不能算數,那你就是皈依十次也作用不大。說:“皈依一定要找一個著名的大法師”,還有的說,“只有廟裡的當家可以皈依”,佛說在清淨的比丘僧那裡都可以皈依。如果是假和尚、劣比丘名望再大也不能皈依,即使你去皈依了,你得到的戒體也不清淨、不如法。

(一)皈依

能海上師說“皈依,為崇敬供養義,以我有漏身口意業奉獻本尊,本尊即以無漏身口意業加持於我,爾時,即與本尊清淨之體,合而為一。

皈依為崇敬供養義

“皈依為崇敬供養義”,皈依佛就是崇敬佛供養佛。出家就是身口意供養。供養誰?供養釋迦佛,把整個生命的時光以及所有身口意的造作,全都供養佛,比如,身禮拜,口唸經,耳聽法,這就是以身口意供養釋迦佛。你們出家了,分別心不要太大,要知道佛法是圓融的,執著於分別就不好。並不是一定要修密教才有身口意供養,顯教也有方便。佛法是平等的,你佛法越懂得多,悟得也越多,自然地就會出生無分別慧。別以為丟掉了分別慧,才能夠求得一個無分別慧,無分別慧是在分別慧的基礎上產生的,你多悟一點,多懂一點,明白了諸法平等還分別什麼呀?看看現實生活,多思考思考,只要思考的不錯,你也會明白過來的。

 

上一篇:淨界法師:《靈峰宗論》導讀講記 第二十一卷
下一篇:淨界法師:《靈峰宗論》導讀講記 第二十二卷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